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

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
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

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

——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困境

刘丰

2012-11-21 14:29:23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津)2012年3期

【内容提要】作为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战略、政策及行动对全球治理架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实用论、乐观论、孤立论和怀疑论等几种代表性观点,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国全球治理角色的认识具有复杂性。从美国政府的实践来看,美国全球治理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核心目的是维持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巩固和扩充其霸权基础。然而,美国的霸权治理模式面临实力困境、意愿困境以及正当性困境等三重困境,因而无法为有效的全球治理提供保障。在未来全球治理架构的改革过程中,美国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兴国家的参与和国际制度的改革必将使美国推行霸权治理模式的努力难以为继。

【关键词】美国霸权/全球治理/困境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唯一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国家。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在处理全球事务和治理全球公共问题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国际安全和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所涌现的治理难题愈发突出,传统上围绕美国及其主导下建立的国际制度而形成的治理体系在应对这些难题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局限和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学界对于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美国在全球治理中应该和实际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分歧和争论。如何看待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

之间的关系?美国政府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实际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政策和行动?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面临怎样的困境?美国在未来的全球治理架构中究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治理理论的发展,也涉及全球治理实践以及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

一、关于美国全球治理角色的争论

由于对美国的地位、政策和行为的不同认知,各国政治家、学者和大众对于美国的全球角色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存在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与认识。如同围绕美国的全球地位和角色所展开的争论一样,国际关系理论界对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为何治理、由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什么以及治理结果等涉及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上,不同阵营的学者分歧明显,他们的立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典型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全球治理仅仅是实现美国利益、维护美国霸权的手段,只有在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在能够增强美国实力、财富及推广价值观的领域,美国才应该参与全球治理,否则就应退出全球治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是自由主义中的新保守派,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查尔斯?克劳萨默(Charles Krauthammer)等。比如,克劳萨默在《单极时刻》这篇极具影响的文章中指出:“美国领导着一个单极世界,应该当之无愧地制定世界秩序规则,并准备好实施这些规则。”①在全球性问题上,新保守主义完全从美国利益和价值出发设定议程,否定既有国际制度和机制的作用,认为这些制度和机制只会束缚美国的行动能力。由于新保守派在乔治?W.布什(小布什)政府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对当时美国政府全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极大影响。据这种观点,美国应该加强对其安全、福利和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的领域的

治理,如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扩展民主等领域,不过即使在这些符合美国利益的领域,美国也主要应该依靠一己之力、通过单边主义甚至使用武力的方式来完成。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国在全球治理中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美国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必要基础,参与全球治理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而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来自自由主义阵营中的温和派,尤其是新自由制度主义者。他们强调,美国的超强军事、经济实力和软实力为全球治理奠定了物质基础,而自二战结束以来在美国主导之下建立和维持的一系列国际制度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包括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以及约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等。尤其是伊肯伯里在许多文章和专著中强调了美国霸权与国际制度之间的共生关系,主张美国是一个自我克制的仁慈霸权,其建立的国际制度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基础,美国也需要依靠这些全球治理的基本制度来维系自身霸权,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是共生的②。根据这种观点,全球治理的主体是美国主导下的国际制度,主要通过多边手段进行治理。

第三种观点反对美国过多地介入全球事务,认为主导和参与全球治理会消耗美国的实力,损害美国的利益,这种观点实际上源于美国外交中悠久而重要的孤立主义传统。在全球化冲击、“9?11”事件、美伊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传统的孤立主义在美国国内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孤立主义思潮,如经济孤立主义、安全孤立主义、环境本土主义等,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的认识。正如一位学者概括的那样:“新孤立主义者强调美国的行动自由和战略独立,反对在国际组织、国际机制以及与盟国的关系中承担过多责任,反对向海外派兵,反对或要求减少对外经济援助,反对大量向美国移民,提倡贸易保护主义,拒绝承担新

的国际条约义务,有的甚至主张解散北约,反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总之是反对美国干涉或参与无关自己核心利益的国际事务。”③新孤立主义观点的实质是主张美国以自我为中心,专注于自身事务尤其是内部事务,避免过多地卷入外部冲突和争端中,减少美国的国际承诺及其实际承担的国际义务。尽管孤立主义并不是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主流意识,但是也反映出不少美国学者和许多美国公众的态度。“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6%的美国人支持“置身于世界事务之外”④。

第四种观点对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持根本性的批判态度,认为美国在全球治理中无法扮演仁慈霸权角色、提供必要的规则和公益,而有效的全球治理必须以主要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为基础。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来自现实主义阵营,尤其是强调大国间权力平衡的均势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国际体系倾向于向力量平衡的状态发展,由于各个主要大国的自我发展和相互结盟,霸权很难生成,即便生成也难以持久。而且,霸权是一种危险的状态,因为在缺少可以匹敌的强国制衡的情况下,霸权国必然会滥用其手中的权力肆意妄为。这一理论推断,国际体系的力量分布最终会随着大国间的竞争和兴衰而趋向于平衡,合理的国际秩序也应该建立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相互制衡的基础之上。正如现实主义理论大师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 Waltz)在批判“美国例外论”时所说的那样,“‘仁慈霸权’在概念上有些自相矛盾。‘人们只有在美国才会听说世界渴望美国的领导’……‘而在其他任何地方,人们听到的是美国的傲慢和单边主义’”⑤。按照这种观点,由于缺少其他大国的制约,美国会逐渐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霸权国,而这必然会导致全球治理的恶化。因此,有效的全球治理不能以美国霸权为基础,而只能以多个大国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为基础。

对于上述四种关于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主张,我们可以分别概括

为“实用论”、“乐观论”、“孤立论”和“怀疑论”。这些观点的代表性学者在美国与全球治理之间是否相得益彰、美国应支持怎样的全球治理模式、美国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在全球治理中贡献多少力量等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在美国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上,一些人认为美国对于全球治理是有益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霸权本身阻碍了全球治理的有效运转;在全球治理模式的问题上,存在着美国霸权治理模式、美国主导的国际制度治理模式以及去美国化的多极治理模式等主要观点;对于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出现了单边主义、多边主义和孤立主义等代表性意见;对于美国应在全球治理中贡献多少力量,一些人认为应该加强美国的参与,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减少美国对全球事务的介入。

上述分歧的存在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的认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来自不同阵营的学者在看待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时,不仅受到美国政府所作所为的影响,而且也深受他们各自理论偏好和价值取向的左右。为了更好地认识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我们也应该考察不同时期美国政府在全球治理中所采取的战略、政策和行动,由此明确美国采取全球治理的实际方式和作用。

二、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政策和行动

学术界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论述颇多,但是有关其全球治理战略的著述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全球战略见诸于美国政府公开的政策文件(如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及包括总统和国务卿在内的主要政要发表的讲话和声明等,但美国政府在全球治理战略方面并没有类似清晰而又明确的表述。从二者关系来看,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显然是其全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服从并服务于

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冷战结束后至今,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巩固和扩充霸权基础,塑造美国治下的国际秩序,以便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这一核心目标同样适用于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在此,我们有必要对冷战后几届美国政府在全球治理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实践加以归纳,以把握美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冷战结束之初,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老布什)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试图通过推进世界的民主化和自由化来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但是,这一战略构想因为老布什未能赢得连任而未能得到具体实施。克林顿上台后,美国以“增进安全、促进繁荣和推进民主”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美国领导世界的战略。这一时期,由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克林顿政府对全球治理问题也开始给予更多关注,具体表现在环境保护、防止核扩散和扩展美式价值观三个方面。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上,克林顿政府积极参与《京都议定书》谈判并予以签署。在防止核扩散领域,克林顿政府推动国际社会达成了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议,完成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开放签署进程,并且利用联合国裁军会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和核供应国集团组织对核武器技术、核相关设备以及核武器材料的出口加强了控制。在扩展美式价值观方面,克林顿政府大肆鼓吹“人权高于主权”,极力将人道主义干涉合法化,还先后出兵索马里、海地和科索沃地区进行军事干涉。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在新保守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与既有的全球治理架构背道而驰的政策和行动。其中比较突出的举措有,美国以履行减排义务会损害美国经济为由退出了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拒绝执行联合国通过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拒绝参加国际刑事法庭,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同时大力推进美国国家导弹防御

系统的研制,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当然,在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主义袭击之后,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就转变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中之重,为此美国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单边主义行动,将矛头对准美国眼中所谓的“邪恶轴心”,尤其是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做法导致美国遭到了包括法国、德国等传统盟友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反对。总体来说,小布什政府处理全球事务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单边主义和军事实力作为战略手段,积极铲除美国眼中的威胁,推进美国的价值观、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以此维护其制度霸权地位和国家安全。

2009年初贝拉克?奥巴马政府上台。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美国经济面临长期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债务问题持续恶化等困境,而且受到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拖累。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做法,积极寻求通过多边机制和大国合作的方式解决美国迫切关心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因此对全球治理的态度出现了比较积极的转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问题上,美国参与和引导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二十国集团(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奥巴马一反小布什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的立场,配合美国国内的“新能源革命”和“绿色新政”,试图推进全球气候议程。而在核裁军和应对核扩散方面,奥巴马提出了建立“无核世界”的倡议,并极力推动了华盛顿核安全峰会的召开。

总之,美国在安全、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关键治理领域有着比较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立场。在国际经济治理领域,美国试图通过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机构,强化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在军控和防扩散领域,美国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

胁之一,因此始终坚持利用既有的军控和核不扩散体系防止这些武器流向它所认为的敌对国家或不友好国家;在反恐领域,美国利用军事力量打击恐怖主义,以消除对自身构成潜在威胁的来源;在政治领域,尤其是在扩展民主和人权等美式价值观方面,美国通过鼓吹“民主和平”、“人权高于主权”、“保护的责任”等口号采取了明确的干预战略;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领域,美国重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增强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恢复其在绿色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导作用,但是美国并不愿承担严格的减排责任,反而利用气候议题设置贸易壁垒。

通过考察美国政府的表现可以发现,美国在全球治理的不同领域具有明显的偏好,比如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推行以资本主义和自由放任为基础的规则,在政治治理领域通过资助和扶持可以对其他国家国内政治施加影响的非政府组织来推进美式民主和人权规范。但是,在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治理领域,美国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并不愿意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而由于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几届政府为实现上述全球治理领域的战略目标所采取的策略和方式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比如,在老布什勾画的“世界新秩序”的蓝图中,盟友支持、大国合作、依靠联合国仍然是重要的内容⑥。克林顿政府比较重视采用多边方式处理国际事务,重视联合国和其他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强调协调与合作,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甚至希望盟国“分担领导责任”。而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提出了所谓的“巧实力”(smart power)战略,其核心是综合运用美国的软硬实力,尽可能使用多边手段,联合盟友的力量以及借助国际制度的作用。相比之下,小布什政府主要倚重单边手段,无视既有国际制度的作用,强调依靠实力来应对美国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总体上看,在美国的对外战略包括全球治理战略中,都存在着一种非常强烈的“美国例外论”⑦意识,尤其是强调美国的道德优越性和特殊性,将自己摆在

道德制高点上,认定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谋求正当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正义。而正如有学者在批评那种认为“美国是世界典范”的观点时所说的那样,美国“把自己想象成以世界和平、正义和福祉的名义行事。然而这些词语总是按照强势国家的喜好来定义的,往往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偏好相左”⑧。无论美国是采取多边方式还是单边方式来进行全球治理,都只是程度的差异,而非本质的区别,因为这些手段的运用完全取决于美国对维护和扩展自身利益的判断。实际上,冷战后几届政府对全球治理的态度与其对待国际制度的态度是一致的:对美国有利则积极支持,对美国不利则消极无为或极力阻挠。这反映出美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持工具性的实用主义立场。

三、美国全球治理战略的困境

从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政策和实践来看,美国试图维持其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在全球治理中推行霸权治理模式。这种霸权治理模式以维护美国的霸权为目标,通过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和国际制度发挥作用,并且服从于美国利益偏好的需要。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作为不仅无助于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还导致许多问题走向激化和复杂。美国的霸权治理模式越来越面临极大的困境,可以说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治理难题”⑨。实际上,美国维持其霸权秩序的目标和行动与当前全球治理的基本需求是矛盾的。比如,在政治领域,美国推行的民主扩展战略不仅没有为一些国家带来民主和秩序,反而使这些国家走向动荡和混乱,人道主义干预颠覆了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既有国际秩序以及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禁止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等基本原则和规范。在经济领域,美国的自利导致了全球金融和经济秩序的混乱,由于美国不愿采取积极援助措施,

导致美国在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时置身事外或是在援助措施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在反恐领域,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治标不治本,导致了越反越恐的局面,使美国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在维持美国主导地位这一全球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美国在全球治理领域采取的是选择性、实用主义的战略,试图在全球问题和全球事务中维持霸权治理的模式。然而,美国维持其主导地位的全球战略实际上并不现实,因为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使得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永久地处于国际权力结构的顶端,大国的兴起与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且,美国的霸权治理模式存在的悖论在于,美国霸权本身就是诸多全球性问题产生、恶化或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⑩。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美国的霸权治理模式也很难为继。

第一,能力困境——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与其维持霸权治理模式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冷战结束之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国家实力一直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中。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更是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削弱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对美国经济模式的优势提出了质疑。

美国自身实力的相对衰落是美国霸权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计算,2000年美国占世界经济比重约30%,而2010年降至约23%,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11)。而且,过去十年间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速要低于20世纪90年代,这说明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美国相对衰落的同时,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新兴大国正在崛起,这些国家与欧洲、日本一道也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了冲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14年美国占世界经济比重将下降到18%,中国则会上升到15%,而欧盟、中国、日本和印

度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分别为19%、15%、6%和6%(12)。无论是美国实力相对衰落还是新兴国家崛起,都是国家间经济增长率不平衡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由于美国自身实力地位的下降和新兴国家力量的持续崛起,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力量对比和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改变,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治理全球能力的质疑。

第二,意愿困境——美国提供国际公益的意愿下降导致全球治理的供给不足。在美国实力衰落的同时,其维持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在地区冲突和国际危机中扮演调节者角色以及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而承担减排义务的意愿都在降低,这使得维持霸权治理模式正常运转所需的全球公共产品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纵观美国自冷战结束后在国际经济、安全领域的治理表现可以发现,美国提供国际公益的意愿一直在下降。根据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的论述,主要的国际公益有6种,分别是维持区域力量平衡、推动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保持国际公地的共享性、维护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效力、对经济发展提供援助以及充当冲突的调解人(13)。如果根据美国在上述6个领域中的表现来衡量其对国际公益的供给情况,我们会发现,美国在每个领域维持和加强公益供给的意愿都在大大下降,更多地表现出对自身私利的关注,比如无视国际规则和制度的作用,在气候变化、外层空间利用等方面破坏国际公地的共享性等。

在此,我们以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公益供给为例简要考察美国的表现。在经济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重大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表明,美国经常对陷入危机的国家袖手旁观,迟迟不肯加以援助,或者是在援助方面附加苛刻的条件。与此同时,美国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经

济政策,导致许多国家经济状况趋于恶化。而在安全领域,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给既有的国际安全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地区性冲突中美国要么不愿积极作为,要么存在明显的偏向,并没有起到调解冲突的作用。为了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追求绝对的安全,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激化地区安全局势、加剧地区安全矛盾的做法。而另一方面,美国对于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冲突没有意愿加以解决。尽管美国在冷战后大肆宣扬“人道主义干涉”和“保护的责任”,并以此为由采取了许多军事行动,但这些做法大多是出于对自身的利益考虑。在与自身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地区冲突中,美国没有太大的意愿进行介入。这种状况既体现在美国对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和维和行动的支持不足,还表现为美国在真正的人道主义危机中不作为。

第三,正当性(legilimacy)困境——美国霸权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下降。在国际政治中,霸权不仅意味着超强的实力地位,还意味着一种权威,这种权威依赖于国际社会中其他国家的认可和接受。一般而言,受到广泛接受的霸权国具有一定的正当性(14)。然而,近年来美国霸权的正当性也在下降之中,世界各国对美国霸权越来越不认可。

理论上讲,霸权国的正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价值上,霸权国尊重国际社会的共享价值和规范;(2)在程序上,霸权国公开决策,遵守国际法和制度性约束;(3)在结果上,霸权国能够促进全球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等(15)。从这三个指标衡量,正当性较高的霸权会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接受,被视为“良性霸权”,而正当性较低的霸权会遭到霸权秩序下国家的普遍抵制,称为“恶性霸权”。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霸权的正当性曾因为单边主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而受损,主要体现在美国与其传统盟友之间的矛盾、“反美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涨。尽管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做法,但是金融危机

以来美国采取了许多“以邻为壑”的自利做法,如强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滥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拒绝接受强制减排目标等。实际上,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有序以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是美国权威取得国际社会认同的重要基础,但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模式和金融体系受到质疑、全球金融体制改革未见突破、国际贸易体系面临更广泛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这些都是造成当前全球治理面临一些重大挑战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都导致其他国家降低了对美国霸权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美国缺乏解决全球治理面临的紧迫挑战的能力,也没有多少提供全球治理所需的国际公益的意愿,更丧失了其维持霸权治理模式的正当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按照自身意志主导全球事务和塑造全球治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对全球治理的关注和参与是有选择性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从美国的战略需要和利益考量出发的,就其本质而言,与其说美国关注的是全球治理,不如说是治理全球。与此同时,美国的全球治理能力正在衰落,其全球治理意愿存在不足,而美国进行全球治理的正当性正在瓦解之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试图维持的霸权治理模式也很难实现。

那么,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全球治理是一个由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多种行为体共同参与的进程,在其中,国家的力量尤为强大。作为当今世界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对既有全球治理架构的建立和运行发挥了重要影响,在国际经济治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应对国

际和地区危机以及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具体治理领域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塑造方面,美国所发挥的作用也无可争议。因此,完全抛开美国的全球治理既不完整也不现实。

一个稳定有序的全球治理格局首先依赖于国际力量对比的稳定,其次则取决于这些力量对比之间形成新的安排。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转变和调整,传统力量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经历“权力转移”阶段。由于这种转移仍在进行之中,原有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力量格局并未遭到完全扭转,美国也还没有丧失其在全球事务中的掌控力,而新的力量中心也还未成长到能够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在国际秩序的塑造过程中还会出现长期的较量,稳定有序的全球治理格局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成型。应该说,在国际政治中,无论是几个国家力量平衡还是一个国家占据主导的状态,都可能带来秩序和稳定,形成比较稳定的治理模式。两种格局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一种失序和治理困境的状态,因为既有的格局正在走向衰落,原有的力量中心无法对体系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新兴力量中心则需要争取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利益。但是,以多个大国为主导、以国际制度为中介进行的多极治理比霸权治理更加具有均衡性,也有助于实现国际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全球治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未来全球治理架构的改革过程中,美国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兴国家的参与和国际制度的改革必将使霸权治理模式难以持续,推动全球治理向着多极、均衡、稳定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1, Winter 1990/1991; 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Revisited", National

Interest, Vol. 70, Winter 2002.

②G. John Ikenber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Persistence of American Postwar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3, Winter 1998/1999; G. John Ikenberry, Liberal Leviathan: The Origins,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World Ord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③对美国新孤立主义思潮的介绍,参见石斌:《美国“新孤立主义”的神话》,《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1期。

④Bruce W. Jentles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Dynamics of Choice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W. W. Norton, 2010, pp. 322-323.

⑤[美]肯尼思?沃尔兹:《全球化及治理》,肯尼思?沃尔兹:《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张睿壮、刘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9页。

⑥Robert W. Tucker and David C. Hendrickson, The Imperial Temptation: The New World Order and America's Purpose,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2, pp. 67-68.

⑦关于美国例外论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参见John Gerard Ruggie,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Exemptionalism, and Global Governance", in Michael Ignatieff, ed.,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Human Righ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304-338。

⑧[美]肯尼思?沃尔兹:《美国作为世界典范——外交政策的视角》,肯尼思?沃尔兹:《现

实主义与国际政治》,第317页。

⑨全球治理面临的一些主要挑战实际上都与美国有关,对这些挑战的分析,参见吴志成、王天韵:《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⑩已经有一些学者指出这一点,参见庞中英:《霸权治理与全球治理》,《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杨洁勉:《浅析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

(1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在线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468837.html,/.

(12)转引自Christopher Layne, "This Time It's Real: The End of Unipolarity and the Pax America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56, No. 1, 2012, p. 206.

(13)Joseph S. Nye, Jr., "Recovering American Leadership", Survival, Vol. 50, No. 1, February-March 2008.

(14)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等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都强调霸权与正当性之间的关系。比如可参见,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 30-31; Ian Clark, "Bringing Hegemony Back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5, No. 1, January 2009.

(15)这三个方面来自于对一些研究的概括,参见David P. Rapkin, "Empire and Its Discontents", 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 10, No. 3, September 2005; David P. Rapkin and Dan Braaten, "Conceptualising Hegemonic Legitimac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5, No. 1, January 2009; Stephen M. Walt, Taming American Power: The Global Response to U. S. Primac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pp. 160-172.

浅议美国政治霸权主义_颜剑英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5N o14 浅议美国政治霸权主义 颜剑英1,周志武2 (11中国人民大学国防与国家安全研究所,北京100872;2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确保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构建一个以美国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球政治霸权体系,在世界范围里加紧推行政治霸权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成了美国政治霸权主义颠覆的主要对象。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全面把握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同美国政治霸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关键词]美国;政治霸权主义;中国;政治安全 [中图分类号]D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89(2005)04-0010-05 政治霸权主义是指霸权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控制话语权,向其它国家强制推行本国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迫使他国建立与本国相同或类似的政治制度,从而达到以本国政治制度为中心建立全球单一社会制度目标的行为。而作为政治霸权主义对立面的政治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按照本国人民自己的意愿在不受任何外部干涉的情况下建立独立的社会制度,发展自身的民主政治,在国际政治舞台拥有平等自由话语权的一种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但国际政治生活中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霸权主义行径依旧屡见不鲜。这无疑将对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一 冷战的结束,虽然并不似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5历史的终结6一书中所断言的一般,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但美国这一/山巅之城0的世界霸主地位已全面确立了。用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格里奇的话来说,美国现在正处于/财富、势力和机会都无与伦比0的时期,可以左右世界的命运,这个机会决不能白白浪费掉。因此,美国在全世界掀起了霸权主义行径的新高潮。在通过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大肆扩张的同时,美国进一步强化了政治霸权主义在称霸全球过程中的作用,企图建立全球单一社会制度,构建一个以美国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球政治霸权体系。 11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依旧是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首要任务。美国推行政治霸权主义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美国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全球化而构筑一个同质的全球政治体制。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这些国家依旧是美国政治霸权主义改造的对象,/9#110事件之后布什政府推行的/大中东计划0就是美国政府企图通过推行政治霸权主义改造穆斯林发展中国 10

美国的霸权主义评析

美国霸权主义评析 学术界一般认定,所谓霸权就是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拥有并行使的“权力”,而霸权国就是掌握这个权力的国家。霸权主义的概念要比霸权的概念丰富得多,它包括权力的构成与形成,运用权力的目的与方式及结果,权力作用的内在机制与逻辑等等。霸权的产生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特性、民族习惯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的繁荣昌盛是霸权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美国作为20世纪末唯一超级大国和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正试图通过经济体制的推行、政治制度的推广、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思想意识的传播,来实现美国自身在政治和经济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利益,领导整个世界的发展。 对于美国如今的霸权主义,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解释。 从经济上看,美国现在的经济就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通过垄断资本实现全球化并成为发达国家国际垄断资本在竞争中所达成的金融联合的核心,从而在经济基础的深层次上决定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在进行经济决策和调整时,美国通过政策引导、减税和加大投资,推动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传统工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通过持续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逆向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在政策和技术的结合下,美国不断巩固其经济地位,占领新型国际分工的制高点,以加大直接投资等微观经济手段向国家主权发起新的冲击,从而丰富了传统的主要以武力侵犯和人权压主权为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方式。同时,美国又通过建立全球统一大市场,推进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全球化,建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从而谋求对全球经济的控制权。此外,美国利用手中掌握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在经济贸易交往中为所欲为,以及利用美元和它在国际金融和货币交易上的优势地位,随意转移国内的经济危机和失业,从而将美国国内的矛盾人为的转移到外国,扰乱别国的金融市场秩序,达到加速掠夺财富的目的。 从政治上看,美国通过调整全球战略,由争霸向称霸过渡,扶植七国集团首脑会议,讨论并决策世界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大有取代联合国安理会之意。随着美国在联合国中越来越孤立,它将更倾向于采取同盟国协商一致共同行动或在取得配合与暗中支持的情况下单独采取经济的、政治的或军事的行动。另一方面,美国又依靠军事同盟和多边及双边安全合作作为重要的支柱,对各种危及安全的问题先预防,后在必要时果断地实施干预。它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制订新规矩,建立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建立在新型的金字塔型霸权体系的基础之上,成为美国向外辐射其理念和影响的平台。美国还充分利用全球霸主地位的有利条件,积极谋求综合国家利益。首先,确立“安全、经济、民主”三位一体的国家利益;其次,维持现有国际秩序用来实现国家利益。再次,围绕构建同质性全球政治框架着力演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输出美式民主和人权理念的同时更加突出演变别国政治体制。 从军事上看,美国推行其称霸全球战略的主要手段是在东西方扩大军事同盟,建立由它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安全体系,同时大力推动以变革军事技术、作战理论和编制体制等为内容的新军事革命,借以巩固和扩大美国的军事优势。在欧洲,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支持欧盟东扩,同时积极调整同欧洲的关系,目前北约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第三轮东扩目标。北约东扩大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有效地抑制了俄国的崛起。在亚洲,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的提升则限制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活动空间。通过北约东扩、调整美日同盟这两大战略性步骤的实施,美日欧在战后达成了新的政治联盟,其结合点是安全利益。通过反恐大联盟美国强化了同东盟的关系,并在阿富汗实现了军事存在,通过伊拉克战争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

论美国权霸与中国崛起 摘要:在分析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的关系时,首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机制霸权、经济霸权、政治和意识形态霸权、军事霸权都不构成严重挑战;在美国构筑的全球霸权体系下,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崛起空间。其次,中国崛起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形成结构性的挑战。最后,从思维框架上说,我们既不能丢弃对国际权力格局的传统分析方法,以为信息和思想的沟通以及经济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够自然生成国家间的友好关系,消解国际冲突,也不能忽然国家及其以下的行为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为权力格局的变化必然造成国际秩序的混乱。现在,中美领导人都认识到两国相互对抗的危害性,因此中美关系有望继续持续稳定,并逐渐建立起更为稳定的战略框架。 关键词:美国霸权;中国崛起;中美关系 布什第二任期以来,中美关系仍然在基本平稳的轨道上发展。两国高层接触频繁,战略对话渠道畅通,经贸合作持续扩大,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出现严重争执。但是,双边关系也被一些新的阴云所笼罩,例如美国国内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升温、美国阻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美日“二加二”联合声明首次提到台湾问题、美国在中亚支持所谓“颜色革命”、双边经贸摩擦点增加等。一些观察家据此认为,中美关系又一次处在十字路口,甚至预言中国崛起和美国霸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最终将转化为对抗。 不能否认,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构成对中国稳定发展的最大外部挑战;中国的发展势头如持续下去,将成为世界上同美国实力地位最为接近的大国。美国维护单极,中国提倡多极。从纯粹的权力政治角度看,或从新兴国家挑战霸权国的历史经验看,难免得出中美必然争霸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对全球化时代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的关系做出细致一些的分析,应当能够构建出某种新的理论思考。 中国国力迅速提升的起点,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实现的。这绝非历史的巧合。经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事

美国霸权评析

分析评价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美国霸权主义是利还是弊?利有哪些?弊有哪些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强势地位在世界上“颐指气使”,动辄干涉别国内政,造成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冷战后,美国成为当前世界唯一集“经济霸权”、“制度霸权”、“科技霸权”于一身的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超级帝国,帝国本性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在于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阻碍他国的发展。 他的利在于推广霸权带来自己的各个方面层面的收益,但是在目前的时代中推用霸权主义只能说明美国的心虚,因为目前除非是一些弱小的没有地位的国家受到伤害外,他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中国、俄罗斯推行霸权主义,因为随着中俄的崛起,美国越霸权则反映出他的无能。分析评价美国霸权主义行径 霸权必须做到只有盟友,没有朋友。该翻脸时就翻脸,该不要脸时必须不要脸。 就美国来说,霸权主义已不长久,因为中俄的崛起,金砖国家的崛起,以及某些发达国家对美国的仇恨已经不是写在脸上,已经表现在某些行动中。反美不在是孤家寡人,只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和事件全世界的反霸权行为会得到一个扩张。 霸权就是牺牲别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去伤害他国。 评析美国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后来吉尔平、基欧汉、莫德尔斯基等学者又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在这些人当中,吉尔平可算作霸权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几部著作从经济、政治、历史都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一理论。 霸权稳定论属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支。然而,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中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均势问题,而新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国家的安全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问题。而霸权稳定论,顾名思义,主要研究的是霸权的兴衰以及霸权的统治问题。这一借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概念,又吸收了新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特色,还对制度主义关系的国际机制以及国际合作问题有所涉及,称得上是一定程度上的综合理论。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提出这也都来自美国,所以,这一理论又有着鲜明的美国色彩。认真研读霸权稳定论的代表著作,人们就不难发现,不管它的鼓吹者者是否承认,事实上它的种种理论观点不是在为美国所采取的霸权政策辩护和赞美,就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在出谋划策。从这个意义上说,霸权稳定论其实并不是一种纯正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更像是为了维护霸权统治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建议或政策指导。 然而,无论如何,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是客观存在的。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了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霸权之间的联系,霸权稳定论这道大门是非得进去不可的。 一、霸权稳定论的经济阐释 霸权稳定论提出,开放并且稳定的国际经济的政治条件至少有三个。首先,一个或几个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和政治领导;领袖国的任务是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促进自由贸易,确立管理国际商务的公平规则。其次,稳定的国际经济必须建立在主要经济大国的合作基础上。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必须相信自由贸易和其他形式的国际商务对他们有利。而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会有一些强大的诱因,驱使一个行为体进行欺诈和损害其他行为体,因此,很需要一个政治领导来发挥管理和执行政策的作用。 根据霸权稳定论,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创造出一种集体商品(或称公共商品)。在国际关系领域,也存在着这种集体商品,比如最惠国原则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制度--对一个国家减免关税的待遇必须扩大适用于所有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稳定的国际货币也是一种集体

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概念表现影响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 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它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为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文化工具、意识形态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摧毁或消蚀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并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 二、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又是无形的,隐蔽的,因此,文化的渗透几乎包含在文化交流的各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如外交活动,商业活动,电影娱乐,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广告宣传、语言渗透等等。 1、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成效。先不说全球,大家看看今天的中国就已到处 都是美国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无一不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更有甚者,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到美国留学,得到绿卡在那里生活成了一种梦想和努力实现的愿望。今天的中国,凡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到过美国的人,你可以问一问他美国和中国到底哪个好,十个有九个半都会说美国好!这就是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显著成效。

从自由主义看美国霸权

从自由主义看美国霸权 一、霸权的定义 在国际体系内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行使对他国的控制权的能力。包括强大的物质力量、霸权合法性及其他国家的承认。 二、是否已经衰落 是,从体系视角看,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霸权主导国际体系是公认的事实,但是70年代后,美国霸权体系是否存在一直具有争议。在自由主义的视角下,国际机制取代了霸权,发挥着稳定国际体系的功能。比如,美国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中未能表现出足够的主导能力,而且其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已经由全球层面转向区域层面,也不再容忍贸易伙伴广泛“搭便车”的行为。上述内容说明美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正在减弱,表明美国的霸权地位正在走向式微。 三、是否会延续 会,原因:美国政治的公开性、分散性的特征,增强了他国对保持在秩序内并按照原则和机构运转的信任感。民主国家比非民主国在其机构承诺上, 能树立起更大的可信度。 美国霸权的各种制度具有一种延续性,已变得非常制度化。除了大规模战争或全球性经济危机, 美国的霸权主义秩序不受霸权主义挑战者们的影响。即使出现一个大的国际联盟, 赞同另一种秩序, 那么为实现这种秩序所付出的代价也必定比基于现存制度的演变要大得多。 四、美国霸权的特征 美国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利维坦,提供大多的公共物品,创建并遵守国际规则,分享决策权威。非国家性与自由主义是美国在维系世界霸权时对外投射的价值取向,给予其在单极体系”的合法性与持续性。 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 在冷战结束后依然保持生命力; 其生命力源于美国的霸权是自由主义的霸权。美国自身政治的开放性和渗透性特征, 决定了这种世界秩序的生命力。由于拥有独特的公开性的国内政治制度, 以及拥有已经创建出的处理国际政治冲突的一系列抑制强权的机构, 美国已有能力保持其扩张性的、制度化的和合法的政治秩序的中心地位。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争夺世界霸主是帝国主义国家开展 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 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但是随着其他实力国家的逐渐强大,美国感到了危机,例如二战 后苏联的崛起就被美国视作是自己将来的威胁,此后便利用各种霸权主义阻止 其他国家的发展。 对美国霸权主义印象最深刻的是911事件后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 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作战,并将伊拉 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当局政府践踏人权,以美国方面的说法来说,对伊拉克的战争目的主要是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剿灭 恐怖分子,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等。但是包括部分美国人士在内 的很多舆论认为原因并不单纯。美国打着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在联合国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悍然攻打了一个主权国家,树立了美国喜欢使用 武力的形象。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整个中东而发动的第一场战争,美国自独立 后至伊拉克战争,共发动过70多次对外战争和侵略,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近200次。除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美国基本上都是胜利者, 而每次胜利都给他们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回报,由此而形成了美国人的一种战争 经济观:战争是国家最好的一种战略性投资。这些俨然是霸权主义者的裸露表现。 相较于这些武力霸权行为,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 国家。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大卫·罗斯科普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正在出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 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应该是符合美国 人意愿的价值观。”利用战争武力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文化固然是最快最有效的 途径,但在当今社会已不能够让美国为所欲,随心所欲。现如今更多地是用渗 透的方式,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确立始于电影,二战前后,美国电影就占据了 世界电影大半江山,好莱坞电影入侵世界其他各国的情形,是美国文化霸权的

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

国际制度与xx霸权 xx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博士 大家好,我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陈积敏,主要从事美国问题研究。今天在这讲当中,我们主要想谈一谈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 之所以选取了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之后所建立的这样一种国际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制度把它联系在一起的。 而国际制度与美国在二战之后所确立的霸权地位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今天选取这样一个主题跟各位作一个介绍。 在这讲当中,我们想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第一个方面,从概念上面来界定一下什么是国际制度,什么是霸权,以及它们的功能与作用是怎么样的;第二个方面,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点,回归到中国的视角来看待如何去认识,以及如何去对待美国的制度霸权。 一、概念分析: 国际制度与霸权 (一)国际机制 关于国际制度,在国际关系理论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引用的是国际机制,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国际机制与国际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很细微的区别,但是,我们在此不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所以我们就通过对国际机制这个含义的认识就跟各位强调一下国际制度的含义。 所谓的国际机制是指国际关系与特定领域里汇聚着行为体预期的一系列明示和暗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这句话是从英文当中翻译过来的,源自于美国的一位学者Krasner在1983年出版的一本书,是由他出版的《国际

机制》当中的一段话,这句话读起来比较地拗口,但我们给它深入地剖析一下,分解开来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第一个,它的背景是什么?是国际关系领域当中的一个概念,所以其领域是国际关系领域;第二个,它的主体,国际行为体,主要是国家;第三个,它的核心。这个国际机制一个很核心的概念是国际行为体共同认可的一套原则、归分,所以它的核心内容是必须要得到国际社会当中的行为体,即国家的认可。体现方式比较灵活,具有明确的、明示的方式。如国家与国家之间订立的条约、国际法律,同时还有一些不需要明文规定的,如国际惯例。所以,国际机制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后一点是内容,它包括一些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通过这样的一些分解,大家对于国际机制的概念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国际机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我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国际机制具有权威性。为什么具有权威性?这源自于国际机制的订立是由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套原则和规范。国际社会当中的一些主要国家对这一系列的原则、规范都普通认可,这种普通认可就赋予了国际机制以权威性。正是因为国际机制具有权威性,从而也赋予了这个国际机制对于国家行为,这个国际制度规范了国家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这个都比较好容易理解。 第三个方面,目前的国际机制或国际制度涉及的领域非常地宽泛,相互之间的交合、交融、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各种各样的国际制度产生了一个制度化的“网络”,一个制度与另外一个制度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关联性。 第四个方面的特点,国际机制的独立性。一旦这个国际机制确立之后,一旦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这样一套规范、规则、原则,那这一套国际机制对于国家国际体系当中的国家的行为具有约束性,这样一种约束性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变动,包括这个体系当中的主导国家的变动而丧失其向例。它具有一定的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是我为各位分析的国际机制的四个方面的特点。 国际机制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们简单地分为两大方面。

美国新霸权主义的本质

美国战争史专家米利特和马斯洛斯金说“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是始终存在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军事因素充分参与了美国兴起、扩张和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历程。军事是美国文明的基因和扩张之剑,是美国国际地位、世界影响和对外战略的核心支柱,而经济、军事与扩张的循环,就是美国大战略的内在动力和运转机制。 1.杜鲁门肯尼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共同对手的消失,美苏这对战时盟友围绕战后世界格局的安排,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和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为标志,冷战的大幕徐徐拉开 “杜鲁门主义”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以此提出的各项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可以说,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遏制战略之父: 乔治·凯南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之后十几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是著名的苏东专家。二战后,长期在苏联和欧洲地区从事外交工作。 《报告》1946年,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闻名于世的这篇电报,对前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苏联就是要从一切方面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唯心,同时尽可能的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提出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遏制政策,尽可能的限制苏联扩张势力范围,促成其内部的改变。 《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乔治·凯南再度化名X先生,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这篇文章,正式提出对前苏联实行“长期、耐心和坚定” 的遏制政策,从而全面完善了他的理论。 肯尼迪和平队 1961年,肯尼迪政府打着“人道主义援助”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向八个发展中国家派遣了和平队,其成员是以教师、医生、农业专家为主的志愿者,主要任务是帮助受援国发展农业、教育等事业。和平队在短时期内不会给冷战和美国的外交带来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它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平队大大改变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和形象,排除了许多新兴国家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立下了功劳。 一战和二战扩展、强化了美国商业与军事的互动机制,并赋予其现代技术的内涵。美国学者库恩兹指出:美国在冷战中的经历表明,军事因素与经济因素不是相互排斥的。国防开支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同时数十万驻扎在海外的美军部队又奠定了美国经济外交的基础。 2.尼克松主义

评美国新霸权体系中的能源因素及其影响

评美国新霸权体系中的能源因素及其影响 【摘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帝国主义的重要特征,一部美国的发展史就是其对外推行霸权、侵略扩张的历史。二战后,则更为加快其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的步伐,特别是冷战之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实力空前强大,其进入推行全球新霸权战略阶段,美国要想确立、巩固其全球新霸权体系,必须要占有庞大而又稳定的战略物资——石油,从一战开始以来,美国就动用其国家力量,逐步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全球资源供应体系,确立了其全球资源战略。美国通过全球廉价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确立和巩固了其全球霸主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的政策史就是一部石油史。可以这样说,成功的石油战略铸就了美国今天的强大。9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全球战略,其特点是以俄国与中国为遏制目标,美国对华外交的重要目标是在地缘政治上阻止中国国力西进并打断由此引起的中国与其接壤的富油地区直接联系。而自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关键字】新霸权新霸权主义石油石油安全影响 【作者简介】蒋纯华,1974年生,新疆大学法学院2001级研究生,论文由世川基金资助 石油,是世界经济的血液,是世界第一战略物资和商品,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它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和实力紧密相关。自从人类选择了石油,石油就成为全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斗争的核心之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的新霸权体系。美国的全球资源战略是由其国家战略决定的,是其国家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并直接为之服务。美国要独霸全球,确立和巩固其全球新霸权体系,必须要有庞大、稳定的资源供应体系,因而石油就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成为其新霸权体系的基石。美国新石油战略已经确立了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2011年政治学科调研论文 浅 谈 美 国 霸 权 主 义 学校: 系别: 年级: 姓名: 学号:

【摘要】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美国以军事政治制裁、经济霸权、文化霸权等手段在世界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它各国家利益之上,遏制其它国家的发展对自己国家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及消除其它国家和本国不同的声音;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其它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 【关键词】美国霸权主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正文: 一、霸权主义的概念 美国大片以其精彩的剧情、刺激的场面、高超的特技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美国大片中,美国往往以世界统治者的面目出现,霸权主义行径昭然可见,然而,这不仅仅是电影,它更是现实情况的一种体现! 霸权主义在本质上是要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各国家利益之上,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二,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第三,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它们置联合国安理会于不顾,违背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的神圣原则,公然践踏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其目的是要用武力手段建立一个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确立其主宰世界的地位。其典型的体现就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为了遏制其它国家的发展对自己国家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及消除其它国家和国家对自己国家不同的声音,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有:政治军事制裁、经济霸权、文化霸权。 1、政治军事制裁 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1999年5月8日,一个惊人的消息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 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 统治。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 遇。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全 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如何应对美国模式霸权主义

如何应对美国模式霸权主义 摘要:本文以美国霸权主义为主线,分别对霸权理论、美国霸权的形成过程、中美霸权模式比较、中国崛起的应对策略以及美国霸权的发展趋势进行展开分析。通过分析指出,中国以仁爱统治为基础,一直作为一支和平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的和平崛起在披着文明外衣的美国暴力霸权下的应对策略;最后指出,霸权之后,我们当何去何从,才能给世界带来永久的和平。 关键词:应对美国模式霸权主义 1.霸权释义及理论 提及美国,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高额军费下的强大军事力量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庞大金融,两者让所有的美国人引以为豪。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感觉自己愈健康、愈强壮、愈充沛、愈有成就感、愈有进取心,他也就愈不道德[1]。美国的“不道德”即是霸权主义。所谓霸权主义,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2]。对美国而言,世界上任何遥远角落的任何国家所发生的一切事项,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仅要为攫取美国的利益而战,为维护盟国小朋友的利益出发,还要为美国的价值观、稳定世界秩序,护持美国的霸权而战[3]。2.美国霸权的形成过程 1775年,莱克星顿村美军和北美民兵的枪声,吹响了美国崛起之路的号角。以“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的政治原则,英国的老对手——法国和西班牙帮助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进而,美国利用19世纪的世界格局扶摇直上,逐步挤进了世界强国俱乐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以中立国的立场暗地为各交战国提供巨额贷款及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由1914年负债37亿美元蜕变为1919年拥有40亿美元债权的国家。接着的世界大战,美国故伎重演,国力大增,于1944年7月确立了“美元-黄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北约组织的形成,使美国登上了“宇宙之巅”,美国霸权大行其道。 3.中美霸权模式比较 3.1.中国模式霸权

论美国霸权主义

论美国霸权主义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部霸权史,从古罗马征服欧洲大陆到英帝国将日不落旗帜插遍整个世界,再到如今的美国雄心勃勃地称霸全球,霸权一直伴随着文明的脚步。然而,当今美国霸权主义已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正确认识美国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国霸权主义的思想渊源虽然可以追溯到威尔逊“世界新秩序”思想,但是全球战略的真正雏形则是二战后期罗斯福的“战后新蓝图”。美国霸权主义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形态,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决定了它的本质,并提供了动力。美国霸权主义推动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其根本目的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新经济”、“新政治”和“新军事”运动是美国霸权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具体表现。美国新经济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美国垄断资本实现全球化并成为发达国家国际垄断资本在竞争中所达成的金融联合的核心,从而在经济基础的深层次上决定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新政治”以“第三条道路”为政治性纲领,以“新政治”理论为指导推行以输出西方民主制度为核心的新干涉主义。美国的新军事理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个主义、两个同盟、三个革命”,即推出以军事打击为重要内容的‘新干涉主义’作为冷战后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美国的“新干涉主义”在本质上是资本扩张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资本扩张的政治形态和军事形态,其实质是资本的政治化和军事化。美国在军事干涉别国内政时,总是打着人道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把戏。总之,新经济、新政治和新军事运动既是美国新霸权主义的产生根源,又是它的具体表现并为之提供了动力。它们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美国新霸权主义的内容和特点。 但是,美国新霸权主义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将面临各大战略力量的牵制。尽管美日、美欧已经形成新型的政治联合和军事同盟,但这不能消除它们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不能掩盖它们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摩擦。再次,世界反霸力量的增强是美国推行新霸权主义的最大外部障碍。由于美国推行新霸权主义政策具有逆历史潮流的非正义性,因此,它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抵制。 正确处理中国与美国新霸权主义的关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切实加强战略研究,不断深化认识,及时掌握美对华战略的走向。㈡要抓住机遇,慎重应对挑战。㈢居安思危,充分做好对今后严峻考验的准备。 21世纪的中国将主要通过发展经济而走向世界。中国的崛起过程必然要面对美国新霸权主义。邓小平所说,“霸权主义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和平,但不要霸权。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要与美国霸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在事关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战略全局问题上,我们不但要有决战的气魄,而且也要有决胜的能力。

浅析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与实质

浅析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与实质 霸权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从提出“门罗主义”至今,美国已经从一个地区大国演变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相应地,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先后形成了关注他国利益、否定他国利益、蚕食他国利益、覆盖他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称霸世界的野心逐步表露无遗。同时也暴露了其霸权主义的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主要是关注他国利益。追求本国的霸权利益是美国的一贯做法。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政府就把自己的外交政策看作是符合并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策。美国谋求国家霸权利益的早期例证,就是门罗主义。美国打着维护拉丁美洲新国家利益的幌子,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以此掩盖把美洲划作其势力范围的真实意图,是由于当时美国的实力和范围还仅限于美洲,因而谋求美国在美洲的霸权就成为美国最实际的国家利益。 “冷战”前期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为否定他国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无可匹敌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由地区性大国变成世界性大国。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导致“冷战”的出现。美国此时的国家利益也由隐讳的霸权利益转为公开的霸权利益。以美国国务院顾问汉斯·摩根索为首的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权力—实力—利益”的理论,认为国家利益是通过权力来获取和实现的。美国的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炫耀权力”,“发展国家利益表现为攫取权力,而最重要的是占据军事优势。” “冷战”后期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为蚕食他国利益。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国际政治力量趋向多极化,为了保持“世界领导地位”,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等人提出了“相互依存”的理论。从公开追求霸权转而谋求合作,以便从中攫取他国利益,美国要求它的驻外机构除了执行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上的传统职责外,还要对驻在国从事广泛的国事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方面的管理利益。 后“冷战”时期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为覆盖他国利益。苏联解体,导致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凸现;“冷战”结束,致使美国失去战略对手。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都不能够与美国相匹敌,美国认为,由它们打造单极世界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为了实现“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1994年7月,克林顿总统签发《参与和扩展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美国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谋求霸权利益的基本战略。 新世纪初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为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进入21世纪,实行单边主义。美国执政当局在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不征求盟国的意见,甚至不顾盟国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单独采取行动,不惜损害别国利益,以确保美国自身利益。采取“冷战”行为。美国执政当局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判断国际社会中威胁或潜在威胁其利益的国家,并把它们当作现实的和未来的敌手加以对峙抗衡。加强反恐合作。然而在反恐怖主义的行动中,美国的某些做法更加专断。在谋求不得已的多边合作时,美国始终保持其主导地位,时时显现单边行为的本质特征。而美国出兵阿富汗、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列出美国可能对7个国家进行核打击,则是霸权主义嘴脸的进一步暴露。 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是追求美国在国际社会的霸权利益,用自己国家的利益取代他国利益,甚或将其本国利益凌驾于全人类利益之上。美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实行其霸权主义,通过强行干预和渗透,竭力将其利益全方位地覆盖于他国利益之上。试图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然而,我们已经认识到美国霸权主义由来已久,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随着实力的增长而不断扩展其内涵和外延,其手法不断变换,但追求单极霸权的目的不会改变,其本质是将美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格局内,美国霸权主义还会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认清美国霸权主义新时期的表现及其实质,不为它所

美国霸权

美国霸权的基本轨迹大致体现了从美国到美洲,从美洲到世界的脉络。美 国霸权是从美洲地区走向全球的,美国独立实际上就是挑战英国霸权的结果, 独立之后的美国首先就致力于排除欧洲对美洲的影响,建立与欧洲之旧世界相 对应的美洲体系这一新世界,而门罗主义就是其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础。1898年美西战争确立了美国在美洲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排除了欧洲的影响,并获得了 进入亚洲的桥头堡。此后,以1899年的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进入与欧 洲争夺亚洲利益的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完成了从美洲到亚洲的跳跃,进入了争霸世界之列。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美国与欧洲分享全球政治 主导权的企图没有成功,但十四点计划使得美国获得了战略理念的制高点,国 际联盟成了门罗主义应用于全世界的逻辑延伸。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势力 拓展到西欧和东亚,源于美国本土安全环境的有利性,美国腾出手来专门应对 欧亚大陆的安全事务,成为欧亚大陆的主导力量,并对苏联的扩展企图进行了 坚决且不乏弹性的遏制。冷战结束被视为西方世界乃至美国的胜利,美国霸权 开始向各个问题领域扩张。与此同时,随着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增多及其破坏作 用的放大,美国的本土安全开始受到关注,欧洲加强与拉美关系的战略动向也 使得美国进一步关注其美洲基础,鉴于此,美国对其制度霸权的地区布局进行 了调整,从而在美洲,欧洲和东亚重构其霸权的地缘政治框架。 美国霸权战略最为辉煌之处在于,通过国际制度布局创造一个全球性的的 政治经济合作体系,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以美洲为基础,将欧亚大陆裹挟 其中。欧亚大陆是全球地缘政治中心,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几乎自然而然地控制 了非洲,并使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上成为这个世界中心大陆的周边地带。美国借第二次世界大战机遇,在确立全球制度框架的同时,也在欧亚大陆建立 了一个以其为中心的联盟体系,从而夯实了自己的霸权基石。美国至高无上的 地位是由一个覆盖全球的同盟和联盟所组成的精细体系所支撑的,而防止欧亚 大陆出现一个能够向美国挑战的强权是其战略布局的核心目标。 美洲是美国霸权的发祥地,在美洲扩张成为美国实现其霸权的第一步,独 立于欧洲的美洲体系是美国对外扩张的第一个宏大梦想。《门罗宣言》是美国 把外交重心从摆脱欧洲影响转向在美洲扩大影响并最终创立其主导的美洲体系 的里程碑,是美国与欧洲争夺美洲霸权的宣言书,其中所体现的门罗主义被视 为美国的主体原则,并成为美国拉美政策的基石。“天定命运观”也是美国在 美洲扩张的指导思想。西奥多罗斯福推论是门罗主义的延伸,表明美国的扩张 主义意图不再局限于阻止欧洲各国干涉美洲,而美国还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干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2011年政治学科调研论文 浅 谈 美 国 霸 权 主 义 学校: 系别: 年级: 姓名: 学号: 【摘要】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美国以军事政治制

裁、经济霸权、文化霸权等手段在世界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它各国家利益之上,遏制其它国家的发展对自己国家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及消除其它国家和本国不同的声音;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其它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 【关键词】美国霸权主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 正文: 一、霸权主义的概念 美国大片以其精彩的剧情、刺激的场面、高超的特技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美国大片中,美国往往以世界统治者的面目出现,霸权主义行径昭然可见,然而,这不仅仅是电影,它更是现实情况的一种体现! 霸权主义在本质上是要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各国家利益之上,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二,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第三,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它们置联合国安理会于不顾,违背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的神圣原则,公然践踏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其目的是要用武力手段建立一个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国际新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