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林克生平介绍

比利时法语作家、诗人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是欧洲象征派戏剧的代
表作家,他以非凡的想象力和令人惊异的笔法广受读者的喜爱,他的散文剧作从一个
方面卓越地表现了当时西欧知识界动荡不安、摸索奋进的情况和对真理的渴望。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年8月26口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这个城市是侍奉
天主教、保守而富裕、说法语的佛兰德尔地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被称为“佛兰德
尔的法国城市”,若干作家甚至对远在巴黎的象征主义思潮兴起作出了贡献。梅特
林克12岁时进入耶纸会经办的圣—巴尔伯中学就读。这是一座著名的中学,许多
比利时法语作家曾在这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它享有比利别作家摇篮的美管。1886
年,年轻的梅待林克遵从父亲的意见去巴黎学习法律,并在那里加入了律师公会。
在巴黎期间,他结识了巴那斯诗派的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就是在他们的杂志上发表
的。回到根特后,他做起挂牌律师,但事实证明他对接受的案件既无兴趣,也缺乏
必要的辩才,在 桩案件因他的辩护不力而失败后.家里对他十分失望。这—·挫折
促使他本来沉默的性格更加内向,他坚信一个人的价值不止于外部的表现,决心要
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才能——洞察人们的内ftJUi界,找小人们行为的原因n
1880年,梅特林克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温室》,标志着他青年时代的结束。这
些诗思想怪异荒诞,手法曲折晦涩,梅特林克也因此被家乡的人们视作颓废派信
徒。其实,《温室》的主题正如以后他的绝大多数剧本和论文一样是对灵魂本质的
探求。梅特林克看见人们的灵魂麻木呆滞、奄奄一息地被关在温室之中,而温室
的门郊紧闭着,灵魂只能透过窗户窥视外面的世界。梅特林克不计心屈从现实
的压抑,发出激怒的喊叫:“上帝呀,卜帝2什么时候/在边温室里才能有而/有
雪,有狂风呼啸[”
《温室》发表的同一年,梅特林克的第一部剧作《玛兰公主》在布鲁塞尔的刊物
《新社会》上连载,引起了法国评论界的注意。1890年8月24日,法国作家兼文艺
评论家奥克达夫·米尔波在《费加罗报》k探文,称赞这位个知名的剧作家。他在
文章中写道:“我和莫里斯”梅特林克先生素昧平牛,不知他何处人士.何许入也;
也不知他年长抑或年轻,富有还是清贫G我只知道,他比任何人都要默默无闻;我
也知道,他写了一部杰作.小是 部事先就贴上杰作标签的杰作……而是一部令人
赞叹的、真正的、不朽的杰作。这部杰作足以使作者的名字梳芳百世,足以使所有
渴望美与伟大的读者为作

者祝福……莫里斯·梅特
林克先生为我们创作了一部当
今最有才气、最不同凡响、也最朴实的作品。这部作品,就美的角度而言.堪与莎土
比亚最优秀的剧本匹敌,如果我敢妄言,与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剧本相比,仑过之而
无不及。这部作品就是《玛兰公土》。”前辈的溢美之辞给印粮的梅特林克以巨大的
鼓励,对他的戏剧创作起了重要的影响,他与米尔波也成了莫逆之交。这部剧作不
是柜特林克成熟时期的纯象征主义,它还混合着浪漫丰义、甚至古典主义的成分,
还带有模仿的痕迹,但它仍然是梅特休克本人的优秀作品之一,也是整个象征土义
流派也戏剧方圆的代表作之一,共剧情结构、人物刻固、艺术处理等等对于自然主
义传统都是 个强烈的挑战,一次有力的冲太:
梅特林克早期的作品充满宿命论思想和神秘的气氛*他用象征的手法和含巷
的笔触褐水出西方悲剧小的古老信念:人无非是命运的工具或玩物或傀儡,爱约死
才是真正的主角。1890年,梅特林克推山“死亡三部曲”:《不速之客》、《盲人》和
《七公主》。《不速之客》表现了冷酷而神秘的死亡力旦,亲友们守护在垂死的母亲
的身旁.瞎眼的老祖父听到有脚少声潜入花园。树林沙沙作响,夜驾个再啼叫,“—
丝寒风掠过,隐约地传采泽雷的磨刀声c这个“不速之客”不是别人,就是死神,梅
特林克极尽微妙地描述了死亡来临的气息。这是他第一部充分意义上的象征主
义剧作。短剧《盲人》描写的是一场灾难的预兆,情节同样充满令人惊恐的气氛。
一位又名又病的祭司带领一群白人进入森林,百人们以为祭司离去了,实际上他
已经死了。
1892年他山版7《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这部天定姻缘的神秘剧,次年,该剧
内法国著名导演吕涅“波搬亡巴黎的舞台。接着.他写了三部木偶剧:郴可拉蒂娜
和帕劳米德》(1894)、《室内》(1895)和《坦塔基尔之死》(1895)。
1895年底,梅特林克在布鲁塞尔遇见已婚女子、歌剧演员乔治特”勒勃朗,
从此受到她的良好影响,新的健康的因素在其人其作中日益明显G这是梅特林
克创J1:生涯,也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俩的同居生活一直延续到1918年,共
达22叶:之久。
1896年梅特林克移居法国,彼时他已经誉满法国剧坛,成为当时风行的象征
主义文学在戏剧方面最点出的代表。1896年梅特林克完成广《西拉希特的阿吉利
凡尼》.他试图摆脱悲观主义,思索道德的价值表现,这种努力也在《阿格拉凡和西
莉赛特》(1896)中有所表露,而在《莫娜“娃娜》(1902)一剧中则尤为显著c该

剧描
写比萨的指挥宫吉都r9妻子莫娜·娃娜为了使全城
免遭屠杀,答应敌将普林齐瓦
尔的要求,前往单身敌营。不相酋林齐反尔是她少年时代的好友,B有意援救比
萨,受到佛罗伦萨人公的追捅。娃娜把普林齐瓦尔带回比萨,但吉都却不相信他们
之间的纯洁关系,欲杀害普林齐瓦尔。娃娜决心救普林齐瓦尔,两人一起出走。剧
本批判了吉部的自私,自定了娃娜为围牺牲的精神,并在爱情问题上提出了新的道
德观。梅特林克终十面向现实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深入到有血有肉的人物今,
表现他们的痛苦与快乐。作者使观众信服:爱情能够抵御命运,幸福的幢惯使情人
们仑力量奔向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
梅特林克这时期的主要剧作还有:《阿丽安娜和蓝胡子》(1899)、《双园记》
(1901)、《死亡》(1g03)、《无名客》(1903)、《乔赛尔》(J。邯c11c1903)、《大秘密》
(1904)、《面对寂静》(U05)、《沙漏》(1905)、《翅膀的影子》(1g06)。
梅特林克具柯多种才能,他一方面从事戏剧创作,一方面就人生、命运、物质生
活与精神牛活等问题写了许多哲理性的散文集。《卑微者的财市》(1896)激发了人
们对神秘的事物和箱神在生命中的意义进行思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理想主
义。《被螺没的殿宇》(1902)陈述的是作者关于人格的看法。《明智与命运》(1898)
论及许多历史人物失败的原因,表现了意志决定人命运的观点。他于1900年出版
的散文集《蜜蜂的生活》颇有影响。他虽然是个热心的养蜂吝,了解蜜蜂的生活习
性,但此书并不是科学论著,而是一部极富于寓意的作品。作家试图告诉读者在蜜
蜂小发现的本能可能是宇宙的本质,也就是人类灵魂的表现。梅特林克的另一部
散文集《花的智慧》风趣地赋予各种植物以“智慧”和“私欲”等象征性的品格,读者
边可以从中发现他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
1909年是梅特林克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该年,《青乌》出版,并且由著名导
演斯坦尼斯拘夫斯基执导在莫斯科J:演。1909年1Z2月立至次年6月该剧在伦敦
滔山.1911年3刘在巴黎公演。此后,该剧本又被译成多国文字,梅特林克的创作
生涯达到了顶峰。
1911华,梅特林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威尔森在授奖词
户称梅特林克“作品风格具村明显的创意和独特性,全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式。
他笔下流露出来的理想主义特质把我们引向至高的神圣境界并紧扣我们的心弦”。
获奖消息传来后,梅特林克给瑞典文学院复信说:“这是一个作家所能获得的最大
荣誉,关于这一点

,我没有必要告诉各位我是多么清楚,也没有必要告诉各位我是
多么感激。此刻,
文字无法表达我的心意。”之后,各种名誉接瞳而至,祖国比利时
将迎接他回国的日子定为“梅特林克节P”,国王称他是“全世界思想之于”,封他为
伯爵。1937年法国道德政治学院选其为会员c法兰西学院希望把他列入法国名
人录,以便吸收他为会员,但他拒绝放弃比利时国籍,法兰西学院只好颁赠给他一
枚“法国语文”勋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梅特林克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发表演说和文章.并创作
了以爱L4土义为千题的反德剧本《斯蒂蒙德市长》(1919)c一战后.他长期居住在
法因由方*从守写作和国艺活动,挡过许多快有趣味的研究花草和昆虫的著作。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隐居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直到战后1947年方才回到法国c
梅特林反后朋著作很少,且成就n6显不如从前,似乎又更新回到死亡主题。
1935年《伊沙贝尔公乍》的演出遭到失败。1940年最后一部作品——回忆汞《蓝色
泡沫》们版。1949尔5月5U,梅特林克逝世于法向尼斯的别墅中,享年87岁。
半梅特林克创登文坛的时候,正足印象派绘画、印象派音乐和象征主义诗歌齐
欧洲文化的户心——法国蓬勃发炔的时期,而当时法国的舞台上却克斥否鳖肋的
自然卞义戏剧,观众们渴望有新的戏剧出现,象征主义诗人们也希望在戏剧界找到
他们的同好。厂是在这种悄况下,梅特林克应运而生,他的戏剧清新委婉、哀怨动
人并富于寓意,把象征主义领—亡舞台,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在剧
场呈不仅dj以舌戏、听戏,而H可以塌心灵去感受戏。梅特林克的作品革新了舞
台,推动了当时戏剧艺术的发展c
悔特林克的象征十义戏剧与古典主义戏剧不同,其问没有百特的故事情节,他
不曾采用传统戏剧f1个人的感情和责任、忠贞与反叛等“重大题材”,也并不冀以唤
起观众的怜悯或恐惧;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也与浪漫土义戏剧杏XU,主人公没
有奔放的性格,没4j了小起的英雄行为.即使闰王、神仙的谈吐也如同平常人n梅
特林克企表现于人公与命远发生冲突时,不是描写主人公如何夫战胜命运,而是描
绘主人公被动地接受命运,徒劳而胆法地挣扎;因此,梅特林克的戏剧没有什么高
大的英雄形象,土人公在恶势力面前桅得十分软弱,无力抗争,听任命运的摆布n
所以/J人评论说,梅特林克的戏剧是一种“忧伤的象征主义”。
这种优伤的象征上义与柜特林克刘命运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人生荒谬
而不冈知.命运旱

已注定,人力是无法战胜的;人小过是大限的不可知的时空中无
意义的短暂存在,人们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一
种自我安慰,只有死亡才是被囚禁的
牛命的64脱;世界上有一股看不见的强人的恶势力,它“注视着我们的勾一个行动,
与微笑、生命、女’;’、幸福为放”。死神 直在暗中伴随着生者,无情、盲日地夺定房
弱的、年轻的生命,夺走热恋的情人的生命:在《玛兰公主》里象征恶势力的是安娜
工后*在《Ju塔基尔之死》里,是始终未出场的擅权的土后,在《佩列阿斯和梅丽桑
始》卫是嫉炉的地洛亲王;而这三个剧本的主人公则都是善良、纯洁、台春、美和爱
的化身。他们一出场性格就非常固定,并不随剧情的发展而发展,听任命运的摆
布,接受死仲的呼唤*似乎生来AII此。现兰公主长途跋涉来到夏勒玛尔土国境内,
终寸找到心[:人夏勒玛4;王子。可是安娜王后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夏勒玛尔王
子,她起码::公4:生病之际,借u看望她,虑情侣意地帮她整理头发,乘其不备.将
她活洒勒死。玛兰公丰打许多不祥的预感,但不IG f1女娜王后为什么要害她,她是
糊里糊涂地此了,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反抗。佩列阿斯预感到灾难就要降临.决心出
海远游,一去不返。但是当他最后同梅丽桑德告别时,眼见高洛亲王持创奔来却既
不逃跑更不反抗,任凭忌炉的哥哥挥创将自己杀死。至于坦塔基尔则更是一个毫
无反抗能力的幼儿,他的姐姐和保护他们的老师曾试图抗争,但面对看不见的恶势
力,他们的抗争犹如以卵击石,无济于事。在梅特林克的笔厂,一切真的、善的、美
的东西.在黑白颠倒的现实世界里都命牵注定要归于毁灭。
梅特林克认为,人生活在——个“象征一预兆”的迷宫里,心灵不断将其预见的结
果通过大量的征兆传递给人,发出警告;1是人的悟性十分可怜,接受到心灵的信
息却不理解,看到宇宙的征兆而不能加以解释,tJ灵传递信息的努力是徒劳白费
的。为了表现心灵向主人公不断发出警告.梅特林克运用了大员的象征手法。生
病的玛兰公主被关在阴森森的房间里,孤立无援。身边的大黑狗不停地发抖;房间
外边的过道里人们窃窃私语,暴风雨突然大作.像干万只手指在敲击玛兰公主房间
的窗户。梅丽桑德在盲人泉边玩奔56婚戒指,失手将戒指落入泉底;与此间时,高
洛在森林里从马上摔下跌伤。梅丽桑德傍晚在阳台上一面梳理美丽的长发.一面
与阳台下面的佩列阿斯嬉戏,长发突然缠住佩列阿斯的头领.她养的鸽子也突然受
惊全部飞走。佩列阿斯

陪同梅丽桑德在小山L散步时,看到海面上有艘大船像幻
影一样驶过。坦塔基尔的姐姐去寻找失踪的弟弟时发现·一扇大铁门把他俩隔开,
好像是
生与死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加上舞台上带有传奇色彩的布景设罚,
夸张的声、光效果,具有弦外之古的台词,吞吞吐吐的对白,所有这些手法常常使观
众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使舞台笼罩斤神秘的气氛。
梅特林克戏剧不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而是作者个人哲学思想的一种表达
手段。因此,梅特林克笔下的人物总是定型的、概念化的:正面人物是美与善的化
身,反面人物是丑勺恶的代表,人物显得比较单薄,人物的行为也过于盲目。《西拉
希特的阿吉利凡尼》中的主人公娶了妻子后又与某员妇陷入情网。妻子的爱情崇
高而纯洁,但她却因不能赢得丈夫的心而痛苦;她决心牺牲自己以成全文夫和责妇
的爱悄。她走卜一座古塔,故意依在断裂的墙壁k.围墙面塌陷而坠入海中,但是
她只跌落在沙滩上受了伤,被救回家,宣称此事纯属意外,以免造成文夫和贵妇的
内疚。剧中的人物都是宽宏而高尚的,丈夫和员妇认为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爱情
容易褪色,而且是空虚的。剧中人的。—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如果有人受苦.就让我
们代他承受。我们右干万种责任.其中之一就是替弱者受苦,使他得到解脱。。
由于后来梅特林克的哲学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的戏剧也逐渐明朗和乐观
起来。在《阿丽安娜和蓝胡子》这部童话剧里,主人公一反以往的软弱怯懦,竞成了
战胜恶魔的英雄。蓝胡子是童话里—个恶魔形象,传说他杀死了五个妻子。阿丽
安娜为了揭穿这个秘密,决定嫁给蓝胡子,来到他的山庄c阿丽安娜目着被处死的
危险,打开一座座宝库的门,不为财实所诱惑,最终发现了秘密,从地牢里救出了被
囚的五位妻子,蓝胡子也被造反的农民打败,阿丽安娜以胜利的英雄的姿态,奔向
在远方等待她的情人。1902年发表的《莫娜·娃娜》则完全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古
典戏剧。娃娜为了令城人民的性命,决定牺牲个人的荣誉以拯救城邦,刘是丈夫却
怀疑她,侮辱她,最后美丽纯洁的姑娜抛弃了自私忌妒的丈夫,同真诚爱她的普林
齐反尔一起逃走。梅特林克终于让美战胜了丑,善战胜了恶,让真16的爱战胜了自
私的爱。1908尔发表的梦幻剧《音乌》里的主人公更加积极,他们不畏艰难险阻,
去追求光明、幸福和生活的快乐。达部寓意深刻的童话剧不仅使孩子们入迷.也给
成人以美的享受和道德的教台。
总巾

言之,梅特林克的作品虽然带有忧伤的情调、悲观的色彩和明显的宿命论
观点,仪他通过戏剧语汇表现出来的对弱者的同情,对美的歌颂,对)t明的渴求,对
读者观众仍有一定
的启发意义;他笔下的主人公尽管由于弱小被死亡或黑暗吞没.
但他们善良、纯洁、美好的形象给读者观众以美的享受。
梅特林克的戏剧常常带有梦幻色彩,许多人物出像是梦游者,但在这层梦网之
下却隐藏着存在的真实意义.—‘日把冈掀开,事物的木质就显露出来了。他的语言
充满诗意*对内宫女寓意,人物内心的潜台词丰富。他还擅长营造—种似真非真、
似梦非梦的舞台画境,剧中的市景不只是白然的环境,而且成为无声的语言,具有
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如《盲人》tfI幽暗的森林,坍塌的灯塔,《玛兰公主》里令人恐怖
的古堡,都有力地烘托门U陷。
梅特林克的戏剧激发起许多著名音乐家的创作灵感,他们根据他的剧本创作
文响诗、钢琴曲、歌剧,其中最有名的是三部问名歌剧:克罗德·德彪西花了十年时
间写成的《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保尔·杜卡斯的《阿丽安娜和蓝胡子》,昂利·费
弗里埃的《莫娜“她娜》,这;部歌剧在音乐上的成功也为梅特林克获得广泛的世
界声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青乌》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也是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的力作,时至今口仍是
许多大剧院的保留剧目。《台乌》发表的前后正是象征主义在欧洲兴起、发展的时
期,《青乌》的成功是该流派战胜口然主义戏剧,在文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标志。
《青皂》是一部写结孩子的哲理性的童话剧。圣诞前夜栈夫的——双儿女蒂蒂儿
和米蒂儿盼望能得到礼物,但是因为家里穷只能看着官人家的孩子过节。他们梦
见仙女白丽伦拜托他们为她病重的丈夫寻找象征幸福的青乌。兄妹俩用一块有魔
法的钻石召来了面包、糖、火、水、狗、猫等等的灵魂,在光明的引导下走遍了记忆之
城、黑皮之宫、森林、幸福园、坟地、未来之囚,历经丁干辛万苦,克服了千难万险,几
次’5台乌擦肩而过,青电总是得而复失。梦醒后,和仙女面貌相似的邻居来为她生
病的孙女儿刊全诞12礼物,蒂蒂儿决定Jh心爱的鸽子送给她,不料这只鸽子变成了
青岛。原来青乌不用跋山涉水地去寻找,它就在身边。只有L十您把幸福给予别人,
自己才会得到半福c青乌不是普通的鸟,它甚至没有具体的乌的形体.它的青色也
捉摸不定,但它是幸福的化身。
梅特林克一牛喜爱孩子,他在《青电》中不但尽情描绘童年的陕乐生活,同时也

见童/4:的悲惨情景,贫穷、饥饿、疚病…—伴随着、毒害着大多数人的童年。梅特
林克认为贫寒人家的孩子也和有钱人家孩子一样感受到童年的丰福,因为他们有
母爱,母爱足超越贫富份贱之L的,母
爱的财富是无尽的,普天下的母亲不分阶级
都是美丽的、温柔的.“凡是喜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全都是富有的,没有长得开的.边
没有老的……她们的爱,水远是最美好的欢乐”当她们神情悲伤的时候,只要得到
孩子的一个亲吻,或是吻核了一下,她们的泊珠在她们的眼暗深处就变成星
星……”母亲使得法子们拥有幸福、温暖的童年,所以梅特林克对穷孩子们说:“你
家里也有幸福1”梅特林克同时还告诉孩子们要热爱自己的邻人,大家欢乐与共,车
福N享。青乌不单单是你的,也是你隔壁那个牛病的小姑娘的,“爱世人,尤其是兵
中的不幸者”,只有和众人一起分享幸福,才能拥有永远的、真正的半福。剧作家本
人极宫同情心,《青乌》的创作初衷就是为了马一个圣涎故事,让穷人家的孩子也多
少能够感受一点节日的欢乐。
梅特林克认为当人们追求幸福的时候,往往会被多种多样的幻影和虚构所迷
惑,往往会耽十宫能之娱和一些粗劣的快乐。剧中第四幕第九场蒂蒂儿他们来到
幸福园,这里有“最肥胖的幸福、产;业土的幸福、虚荣心满足了的幸福、无所事事的
幸福”等等各色”伪幸福”.梅特林克借剧中光明之u发出警告:“这些部是害人的,
使人意志消磨。”在神奇钻石明亮清澈的光芒照耀下,“肥胖幸福们像泄了气的皮
球,眼看着瘪下友……他们赤裸石身体,丑陋,[嬉,一副pJ怜相。”只好逃到勺乐园
隔着一底薄纱的痛苦洞/1呻土G梅特林克在《青乌》中第 次明确提出了他的形而
上学的幸福理论:“世界L的幸福很多很多,超过了你所能设想的,但是,大部分人
却视酣不见。”幸福实际上就枉身边,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母爱、公儿、欣赏美、理解
等等都是快乐,都是丰福。这些幸福超越了一切世俗享受,这些幸福是最高层次的
真实的存在。真正的幸福需要用心去寻找.去探索,去发现。
然而,现实世界中,仙姑们不复存在,“人是单枪匹马勺一切作斗争的”,人们在
寻找幸福的征途上遇到重重阻碍,黑暗、死亡、怯懦布下无数陷阱。梅特林克号召
人们在光明的指引下,出发去寻找青鸟,去揭开“使生命遭受灾难的—切奥秘”,“所
有不本、灾祸、疾病、恐怖、浩劫”都无法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纵然旅行完了的时
候我们都得此”。仙姑们离开了还

会再来.光明失友了还会重燃,到那时,人们的
“心中再也没有顾忌,再也没有阴影—.”光阴带来的真正的幸福以在艰辛旅程的
尽头,巴在口常生活之中,“每当你们看到月光溶溶,看到星光灿烂,看到朝险升起,
看到灯火闪亮的时候
”,幸相就在这里;“每当你们心灵里进发出美好、阴吴的思想
火花的的候”,车袍就在这毕。《宵鸟》是一部卓越的抒情京剧,幽始全终洋溢着局
涨昂然的乐观悄结,梅特林克用祷一般的笔调为观众描绘了‘幅美妙的前景,抒发
厂他的殿想土义,育电不们是孩子们的向往,也是剧作家自己的向往。
悔特林克的戏剧常常以梦境作为故事情节的背景,“我们生活的址界只是大梦
一场”。寻找青乌是该于们做的一个梦,这个梦44行现实世界里询种种困难、贫穷、
饥饿、死亡、虚伪,但是这个梦里还有沽醒时无法察觉的真理、个易体会到的真切感
受。悔特林克认为“我们口我的反光就投射在这场幻梦中”t梦足“我们真实而永恒
不变的化活“,它“距离傲慢3万里以外”,人们内心拥有的这个自我,“比激情的或
纯理性的自我更为深沉,更为汲之冬尽”。
法国祷人加米伊“莫克莱个分推崇大师的剧作:“就这样,梅特林克失牛一方
面始终是真实意义上的剧作家,月一方面他为现想土义秆学所鼓舞,从理想十义哲
学中汲取灵气,泥养自己的作品。他实现了戏剧的理想——郴最崇高的形而L学
酌概念表现为虚构的角色,页献给艺术家和思想家,供他们默恩只您,同时结予一
般群众以角色所经历的完全可取解的、灼热激筋的牛活.让他们从rfl摸索,夫发现
自己,使他们减轻痛苦利个幸,并H从这种戏剧本身得出十分伟大的哲学——梅特
林克先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