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笔记.doc

(2020年整理)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笔记.doc
(2020年整理)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笔记.doc

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

听课笔记

院系:信息与控制学院物联网

班级:物联网二班

姓名:鲁铮

学号:1430110413

第一讲石化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与应急对策

石化企业是一个具有多种类储量较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的特殊企业,高温高压装置多年且装置具有上下连锁的关系。企业的特殊性易诱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尤其是有毒有害物品的泄漏事故,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因此环境应急监测对于防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事先预防、事先检测、事后恢复的整个过程中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

根据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污染物性质和事故表现形式等,可以分为七类:

①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

②毒气污染事故:实际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于毒气污染事故最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

③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例:煤矿瓦斯、烟花爆竹厂以及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油漆硫磺使用不当造成爆炸事故。有些垃圾、固体废物堆放或处置不当,也会发生爆炸事故。

④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

⑤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害的污染事故。

⑥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

⑦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有以下几种:

①形式多样性:有核污染;农药、有毒化学品;溢油;爆炸等事故。产生方式有在生产、贮存、运输中使用和处置不当所引起。

②发生的突然性:一般环境污染是常量排污,有其固定排污方式和途径。而突发性事件往往无固定排污方式,在人们意料之外。

③危害的严重性:一般环境污染多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短期内排污量少,相对危害小,不破坏正常生活和秩序,而突发性事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一次性大量泄漏有毒物或发生严重爆炸,短期内难以控制,破坏性大,损失严重。

④处理处置的艰巨性: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危害的严重性,所以很难在短期内控制,加之污染面大,又给处理处置带来了困难。

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规律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其难以预料的一面,但也有其规律性一面,即污染源集中处(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是突发事故的发生源,工艺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身边生态环境的变化_六年级作文

身边生态环境的变化 身边生态环境的变化身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大连一面靠山,三面环海。是国家首批“环保模范城市”,又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500佳”。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环境优美,是很多外地小朋友向往的地方。 还有金石滩、旅顺口、冰屿沟等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也盛产樱桃、苹果、桃子等特色水果,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连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各种变化。这些变化,我觉得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记得前几年我居住的开发区街道上车辆非常少,楼房也不多。 但现在街里塞满了各种车辆,到处大兴土木,高楼林立。生活方便了,但道路拥挤了,树木减少了,空气中充满了二氧化碳的味道,让人嗓子不舒服。工厂也多了,海水变污浊了,因为工厂的污水只能排到大海里去。我担心总有一天海里再也看不到一条鱼。 本应是鲜花怒放的美丽7月,大连却迎来了一场灾难。有家石油企业的输油管道爆炸了,好多原油流进了大海。天空的一边被黑烟笼罩,我在家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让人头混脑涨,窗户都不敢开着。我们全家最喜欢去纳凉的丽娇湾和金沙滩再也不能去了,海边一道道黑色的油迹,被草垫子吸附着,海水变黑散发着讨厌的味道,真是触目惊心,让人心痛!什么时候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啊?我要从做小事情开始,为生态环境的健康做点贡 第1页共2页

献。 比如少坐汽车多走路;拒绝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不使用塑料袋;尽量不使用空调,不乱丢垃圾。积极参加种树活动,不践踏草坪;在学校也节约用水、节约用纸。我希望我们快点长大,好好学习,能够做出马上让空气清新,海水洁净的神奇发明,望让我的家园永远美丽、干净。大连开发区松林小学5年4班郑佳豪 第2页共2页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得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与利用自然界资源得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得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与全球经济得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得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得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得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得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得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得:“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得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得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质量低、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原则就是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管理,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得保护,一个好得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得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得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得制约因素。 5、臭氧层得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得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首先就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得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得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加重;其次就是资源得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与索取,超过了自然得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第三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得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得增长、物质财富得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得协调与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得漫长历史可以瞧出,人类、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得相互联系。正就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得生存与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得危机。环境问题得本质就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得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得增长,追求生活水平得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

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教育学院应晓波22100610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涵盖了人类的战争,人口增长,人类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通国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气候的了解及其及气候变化(侧重于气温)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影响分析,还加上对人类战争,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了解和分析,明确人类只有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模式,才能实现人类的更好的生活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观点。 前言: 随着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人类影响生态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显著,生态的环境在近些年来遭受我们广泛的破坏。森林植被锐减、不少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绿野变为沙漠、环境趋于恶化。这不是局部事件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是存在区域差异而已。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成为人类力图与环境合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抉择,也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与责任。那么就人与生态环境这一话题,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分析。 正文: 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有了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可大致归因于各种物理、化学以及后来才出现的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人类出现之后,各种自然的与人为的因素共同塑造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后者逐渐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愈益显现。在生态环境自身演变的历史上,人类既有可能是幸运儿,也有可能是受害者。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因子,人类在利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同时反馈于人类——既有可能报答、施惠于万物之灵,也会对灾难的始作俑者施以报复。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今的环境状况则需要追溯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因此,无论是基于现实的还是历史的,生态环境探究都有理由回顾历史。 一、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结果 竺文认为:仰韶和殷墟时代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高于当代2℃;周朝早期寒冷,春秋时期变暖,这一温和气候一直持续至西汉;东汉趋于寒冷,并延续至南北朝;隋唐至11世纪初气候温暖;12世纪初气候转寒并延至14世纪,其中13世纪初、中期存在短暂温暖;15至19世纪气候寒冷,其中17与19世纪更为寒冷;近5 000年来最低温度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1200和1700年,气温摆动范围1—2℃;在400至800年期间内,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①而后,王绍武、于希贤、满志敏、王子今等诸多科学家对竺可桢的观点进行的修正和完善。1988年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1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20世纪全球平均地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附件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通报表扬集体和个人名单 一、通报表扬集体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天津市环境规划院 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3—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农村环境保护处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团队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遥感部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运行管理部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4—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研究组 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 二、通报表扬个人 李鹏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 姜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刘春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张征云天津市环境规划院 郭健天津市环境规划院 岳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王伟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万宝春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霄宇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光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 党晋华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马晓勇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苏金华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布仁图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 —5—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植物生态学报 2001,25(5)514~519 Acta P h ytoecolog i ca Si nica ·植物生理生态学专栏·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 要 简要介绍了最近国内外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着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几大重要环境因子改变而可能导致的植物生理生态变化展开,包括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增加、温度变化、强光、盐生环境扩大化等;部分工作探讨已经存在的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生态适应。其中,围绕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以CO2浓度升高主题展开对C3和C4植物的影响研究依然是众多刊物发表生理生态学原始论文的重要内容,一些特殊功能型如C AM植物的响应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物对于紫外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实验材料的改进是最近植物生理生态学不断出新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野外F ACE实验、叶绿素荧光技术等使一些机理性问题不断被揭示出来。 关键词 植物生理生态学 全球变化 CO2 紫外辐射 强光辐射 高温与低温 REVIEW ON SOME HOT TOPICS TOWARDS THE RESEARCHES I N THE FIELD OF PLANT PHYSIOEC OLOGY JIAN G Gao-M ing (Lab 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Institu 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Abstract Some hot topics i n plant physioecology research have recently made regular appearances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t ernational journals(Science,N ature,etc.).These describe the responses of plant physioecology and g row th to facto rs such as:increasi ng CO2concentration,ul traviolet radiation enhancement,changes in tem-perature,sunlight i rradiation and the enlargement of sal ty habi tats.All of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 th the processes of global climat e change.Some of the research,however,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plant s to existing environmental st resses in specialised environmental habitat s.Among the intensive studies,the carbon budget of t errest rial ecosystems is one of the ho ttest topics,research conducted recent ly,including: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ses,si nk and source dynamics of carbon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rrest rial and oceanic ecosystems.Al though the responses of C3and C4species t o elevated CO2are sti ll the main topics i n most journals,there has been much progress i n study of CAM functional types.Prog 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 echnologies such as st able isotope methods,f 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facili ti es,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t echnology hav e helped g rea tly i n understandi ng these general problems. Key words Plant physioecology,Global climate chang e,CO2,Ul traviolet radiation,High light radiation,High or low temperat ure st ress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圈干扰的不断升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的扩大等。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Phy sioeco logy)是研究生态因子与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La rcher,1995)。由于它能够给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理机制上的解释,因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1-06-01 接受日期:2001-07-3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KS CX1-08-02)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G1998010100) E-mail:jgm@h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990908.html,

关于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报告 1、观察家乡现在的生态环境(河流流量、河水污染、土地植被、耕地利用等), 特别是厂矿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可采集相关照片) 2、走访家乡的老一辈人,了解家乡以前的景象。 3、针对家乡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能得到好的解决,把你 的想法措施和村中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一下,希望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 (调查报告样本) 关于家乡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前言:2011年8月10日到2011年8月20日长沙民政学院康复系老服0931班龚发梅、谢庆云在舒塘村就家乡生态环境进行有关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负相关因素。舒塘村是一个乡下小村,十年以前这里有山有水,河水清澈见底,溪边小鱼嬉戏,那是一种现代人都十分羡慕的生态状态。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溪里鱼儿绝迹,臭水沟瘴气难闻,农药包装随处可见,生活垃圾泛滥。最近由于降水极少甚至出现河水干涸的现象。对于这十年来环境的变化,相信看到这变化经过的人都会感到十分的愧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

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舒塘村村民主要依靠务农和农闲时的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来源,周围没有太多工业企业的影响,整体上属于典型的农村环境。 在调查过程中发出的1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0%。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舒塘村,80%的人是在溪里提水作为饮用水,但是对此99%的人对此有一定程度的担忧,他们认为农药调水许多也是在溪里,导致很多人就近把农药包装也丢在溪里,致使水中也会或多或少含义农药的成分在里面。而1%的人认为这不足担忧因为溪中有沙石,沙石是对溪水最好的清洁。由于用水的紧张,我们知道89%的人是在溪中洗衣或其它生活用水。 差不多99%的村民对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经过自然的风干,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与污水相对应的另一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就是各种各样 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秸秆杂草等,前三种分别占77%、10%、7%。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的随意排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一些村民在收割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以及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土地荒漠化. 4、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6. 转基因生物的泛用以及所印记的生态危机 7.工业急剧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及酸雨危害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我觉得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及生态危机;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下想说几点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1.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全球环境问题题目汇总

题目1:近年来社会上主要关注哪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简要论述其影响?答:(1)酸雨蔓延(Acid rain) 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危害水中生物;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的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化;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2)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3)全球气候变暖(Greenhouse effect) 全球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国便会被淹没;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物种灭绝;淡水资源流失;农作物减产;疾病肆虐;造成新的冰河期。 (4)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对生物的危害,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造成酸性降雨;破坏高空臭氧层;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5)生物多样性锐减(biodiversity) 破坏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破坏药物来源;破坏工农业资源;破坏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6)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绝大部分有机化学药品有毒性并且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危及鱼类的生存,引起生态破坏;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7)海洋污染(Ocean pollution) 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海洋上油船的泄漏会造成大批海洋动物死亡,由海域至路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之失去应有价值。 (8)土地污染(Land pollution) 土壤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是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严重危及后代子孙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题目2:简要论述气候与气候系统,生态与生态系统,环境与环境系统的含义、相关性与侧重点。 ①含义: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 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

2020年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精编)

2020届二轮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专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9·湖南省郴州市生物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A正确;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苔原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 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正确;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C错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C。 2.(2019·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 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 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 和能量多级利用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 为显著 D.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解析]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 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 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3.(2019·安徽省淮南市生物二模)有人研究某弃耕多年荒地中的一条食物链:植物→田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来自太阳(太阳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从地球反射出来的热量则被大气层中的气体部分地阻挡或吸收了。这样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我们称之为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大约占所造成温室效应的50%。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石油、煤碳等矿物燃料和农用化肥被大量使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据统计,100多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30%,甲烷增加了145%,一氧化二氮增加了15%。过多的温室气体使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在过去100年中,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0.3—0.6摄氏度。据联合国《1996-1997年度世界资源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比增50%至100%,由此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45%-90%,按估计,在未来100年中,全球气温可能再升高1-3.5摄氏度。 全球气候变温给人类带来的决不仅是一个“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冬天,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 地球变温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尽管一部分科学家坚持认为这还有许多未确定的部分,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那就是海平面将不断上升。目前这一变化已初见端倪。本世纪海平面已上升了25厘米,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预测,到2010年海平面还将上升60厘米。 海平面升高60厘米,意味着美国将有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水淹没,纽约长岛的海岸线只需海水升高30厘米便要向后退缩30米。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对许多生活在大陆上的居民而言影响还不算很大,但对于大洋中由珊湖礁组成的岛屿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国将不存”。 日本学者不破敬一郎主编的《地球环境手册》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如对体弱的老人和婴儿抗暑热能力产生影响,并且气候变暖可能会扩大疟疾等热带传染病的病原生物和传播媒介昆虫等的栖息域。还有随着气候变暖而加重的大气污染,可能会加重因一般环境恶化引起的疾病。 通常,传播痢疾的蚊子在17摄氏度以下只能生存几天,目前全球有58%的人可以避免受到痢疾的侵害,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认为,如果气温再上升2至5度,那么全球将有60%的人口生活在痢疾感染区域。 下面是一个病源菌借气候上升之便蠢蠢欲动的典型例子:从80年代开始,

生态环境问题

模块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自然灾害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时间安排】2012年4月初————2012年5月中旬 (1)、水土流失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 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