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经济发展5

鞍山经济发展5
鞍山经济发展5

鞍山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黄玉洁房*

摘要:鞍山作为辽宁省第三大经济体,其发展对于东北三省,乃至全国都有其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自然资源逐步匮乏的今天,其转型的成功与否,对于全国类似的其他城市也将起到标杆性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遵循科学原则,因时制宜原则,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初步构建了鞍山经济指标发展体系。在进行这一系列工作之中,关于权重的确立方法,我们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分析。通过数据来分析鞍山经济,给鞍山经济发展提供意见。

关键词:鞍山,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看法与意见。

1 引言

鞍山经济发展水平位列辽宁省第三,是一个工业性城市,而且以钢铁为主,经济实力雄厚。鞍山市一个资源型城市,有大量的矿藏资源等等。近年来,鞍山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主要靠第二产业,人均水平并不是很高。2011年,鞍山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2.2亿元,同时第三产业也有较大发展,并有诸多高新技术的产生……鞍山不仅地方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而且还引进各大国内外知名企业。鞍山曾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1)地理条件:鞍山位于辽西、辽南、辽东三个区域的交接位置,地理条件的优势在于一个“中”字。鞍山位于辽中南的中心地带,是辽东半岛中部城市群中的腹地,与沈阳、大连、营口、抚顺等周边城市只有二三个小时的车程。鞍山处于本地区中心位置的区位特色,虽然有利于加强鞍山同周边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但是从全国的经济区看,却难以发挥大连等城市“桥头堡”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鞍山与外界的联系成本,导致了鞍山的相对封闭性。鞍山市现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和铁东铁西立山千山四个城区,总人口351万人。

(2)自然资源现状:鞍山炼钢业相当发达,发展时间长,有我国“钢都”之称,著名的鞍钢地处对外开放的辽东半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鞍山与辽阳,本溪三地的铁矿占到了全省的总储量的90%以上,已经探明的铁矿石储量矿石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按现有的生产规模还可以开采两个世纪,同时,在鞍山周边地区还蕴藏着储量巨大的菱镁石矿,石灰石矿,粘土矿,锰矿等等,为黑色冶金工业提供了难得的耐火材料和辅助原料,紧邻鞍山的沈阳,铁岭,抚顺是该辽宁省的煤矿的主要分布地,这些煤矿与辽河油田等能源矿场地为鞍山提供了足够的能源支持,从当前需求量和现有的开采量看,鞍山的铁矿石开采量不足,质量不够高。另外,鞍山的菱镁矿储藏量居全国首位,总量占据了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一。鞍山还是辽宁乃至全国滑石重点产地和销售地。

(3)国民经济现状: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02.4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07.2亿元,增长12.6%。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4.4:54.3:41.3调整为4.6:53.8:41.6。全年人均生产总值实现68818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0%。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8.7亿元,按可比

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4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373.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131.1亿元,增长

9.7%。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 4.7:52.3:43。人均生产总值74901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9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392.0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099.4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3.1:41.9。人均生产总值7494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1%。

(二)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鞍山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和我国一些其他地方城市比较,较为落后。一直以来,鞍山都以钢铁的冶炼为主,但最近几年,国家对鞍钢的投入越来越少,再加上一批又一批的新资源的出现,使得鞍山发展较为落后。虽然鞍山曾经有很多很多矿藏,但是自然资源毕竟有限,所以,对鞍山未来经济发展状况作出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预测,然后决定是否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进而促进鞍山的经济发展,解决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就业形势紧张,经济增长点唯一,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等等。

通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通过鞍山市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定量的分析鞍山经济发展中的不足,根据数据找出一系列措施来解决鞍山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通过数据的表象,给予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及帮助,让政府人员的旧有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2 经济指标体系建立

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中,描述了“绝对优势”的概念——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虽然最初始定义描述的是一个国家,那么用在像鞍山这样的城市中,同样适用。所以鞍山不仅应该开发新资源,而放弃就资源,所以最原始的自然资源也很重要。西方经济学主要谈论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考虑到机会成本,进行优化的选择决策;如何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还有就是考虑宏观经济方面,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对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外贸进行调控等。

2.1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研究鞍山经济发展如何以及如何发展需要有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且结果应该是可信的。为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科学原则:所要建立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中涉及到诸多子系统的评价和比例问题,所以构建应该极为科学严谨。数据来源应该可信,层次应该分明。

因时制宜原则:由于该指标体系中有较多核算问题,比如生产总值,而这中间就涉及到类似于《利息理论》中折现与积累的过程。2011年,年生产总值为240亿,而这个数字只是当时统计结果,用到如今就应做适当变换,所谓因时制宜。

全面性原则:研究经济发展,避免不了要用到更广的领域。不仅用到GDP,产业结构,投资等经济指标,还用到社会保障,交通,就业,教育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指标体

系的建立一定要全面。综合平衡各个要素,统筹兼顾,考虑周全。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指标体系自身的多重性。经济发展涵盖的内容多,所以指标体系由多层次结构组成。同时各个要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发展是多层次,多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指标体系应选择一些指标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序,以保证可信度和全面性。指标可按照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尽可能层次分明,通过一定梯度,反应层次间的支配关系。

2.2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包含以下四个子系统;一是社会子系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该子系统较为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稳定人口、改善卫生健康和基础教育、提高科技水平、满足生活基本需要、适度城市化、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公平等基本内容;经济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基础指标是传统的GDP,虽然人们已认识到利用它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但它是迄今为止反映人类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该子系统重点反映区域经济

发展的结构、质量、效益、潜力及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由于GDP反应经济发展是片面的,所以我们选取其他一些指标比如农业产值增长率、工业产值增长率、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

(3)资源环境子系统:自然资源条件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促进本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该子系统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状态、对周围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以及人类在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努力。反映该系统的指标比如人均耕地、水资源密度、人均金属矿产等。

(4)创新子系统:该子系统反映区域教育投入与规模、科技人力与经费资源、科技产出与贡献等基本内容。反应该系统的指标比如设计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人员人均经费、单位科研经费的论文产出、万人专利授权量等。

鞍山经济发展经济22%

社会17%

资源环境55%

投资于其他9.36%

产业结构27.97%

GDP 62.67%

城市建设与其他12.2%

社会保障与就业31.96%

人口55.84%

环境保护与其他8.81%

3

数据分析:

3.1动态数据分析: (1.1)产业结构的发展

5000000

10000000150000002000000025000000200120032005200720092011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1.2)GDP

5000000

10000000150000002000000025000000200120032005200720092011

GDP

(2.1)人口

创新6% 矿产71.72%

土地与水资源状况19.47%

科技产出与贡献等18.97% 科技人才与经费资源26.31% 教育与文化54.72%

3400000

3420000344000034600003480000350000035200003540000200120032005200720092011

人口

(2.2)社会保障与就业

100000

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0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社会保障与就业

(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2006

2008

201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柱形图 3

----------------------------------------------------------------------------------------------------------------------------------------------------------------------------------------------------------------------------------------------------------------------------------------------------------------------------------------------------------- 3-2静态数据分析

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运用MA TLAB 软件编程和SPSS 软件做到。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要分析决策的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

AHP要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1)目标层(最高层)(2)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3)措施层(最低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将该目标作为目标层(最高层)的元素,这个目标要求是唯一的,即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

然后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作为目标层下的准则层因素,在复杂问题中,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可能有很多,这时要详细分析各准则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即有些是主要的准则,有些是隶属于主要准则的次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关系将准则元素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组,不同层次元素间一般存在隶属关系,即上一层元素由下一层元素构成并对下一层元素起支配作用,同一层元素形成若干组,同组元素性质相近,一般隶属于同一个上一层元素(受上一层元素支配),不同组元素性质不同,一般隶属于不同的上一层元素。

在关系复杂的递阶层次结构中,有时组的关系不明显,即上一层的若干元素同时对下一层的若干元素起支配作用,形成相互交叉的层次关系,但无论怎样,上下层的隶属关系应该是明显的。

最后分析为了解决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有哪些最终解决方案(措施),并将它们作为措施层因素,放在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下面(最低层)。

明确各个层次的因素及其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就能很容易地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是:每一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的元素(被称作准则)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个元素(位于左上角),隶属于它的各个元素依次排列在其后的第一行和第一列。

重要的是填写判断矩阵。填写判断矩阵的方法有:

大多采取的方法是:向填写人(专家)反复询问: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其中两个元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对重要性程度按1-9赋值。(表要有表头)

重要性标度表

重要性标度含义

1 两元素相比同等重要

3 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 前者比后者明显主要

7 前者比后者强烈主要

9 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居中

3.层次单排序(计算权向量)与检验

对于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

层次单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所以本质上是计算权向量。计算权向量有特征根法、和法、根法、幂法等,这里简要介绍和法。

和法的原理是,对于一致性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就是相应的权重。对于非一致性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近似其相应的权重,在对这n个列向量求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权重。对于非一致性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后近似其相应的权重,在对这n个列向量求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权

需要注意的是,在层层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特殊情况下,判断矩阵可以具有传递性和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并不要求判断矩阵严

格满足这一性质。但从人类认识规律看,一个正确的判断矩阵重要性排序是有一定逻辑规律的,例如若A比B重要,B又比C重要,则从逻辑上讲,A应该比C明显重要,若两两比较时出现A比C重要的结果,则该判断矩阵违反了一致性准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特征值的最大值-n)/(n-1)。

第二步,查表,查出Ri。如下:

n 123 4 5 6 7 8 9 10 11 00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 R

i

第三步,计算CR=Ci/Ri

如果CR<0.1,则一致性成立。权重建立。取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

程序为:(1)clc

clear

x=[1 1/2 1/4 5

2 1 1/

3 3

4 3 1 7

1/5 1/3 1/7 1]

[m,n]=eig(x)

w1=m(:,1)/sum(m(:,1))

结果为:x =

1 0.5 0.25 5

2 1 0.3333

3 3

4 3 1 7

0.2 0.33333 0.14286 1

m =

Columns 1 through 3

-0.2744 -0.41523 + 0.16124i -0.41523 - 0.16124i

-0.35508 0.29845 + 0.32575i 0.29845 - 0.32575i

-0.88865 0.76635 0.76635

-0.094461 -0.007283 - 0.13803i -0.007283 + 0.13803i

Column 4

-0.072757

0.36169

-0.9291

0.02552

n =

Columns 1 through 3

4.1779 0 0

0 -0.065497 + 0.85604i 0

0 0 -0.065497 - 0.85604i

0 0 0

Column 4

-0.046905

w1 = 0.17016

0.22019

0.55107

0.058577

(2) clc

clear

x=[1 2 4

1/2 1 3

1/4 1/3 1]

[m,n]=eig(x)

w1=m(:,1)/sum(m(:,1)

x = 1.0000 2.0000 4.0000

0.5000 1.0000 3.0000

0.2500 0.3333 1.0000

m =

0.8527 0.8527 0.8527

0.4881 -0.2440 + 0.4227i -0.2440 - 0.4227i

0.1862 -0.0931 - 0.1613i -0.0931 + 0.1613i

n =

3.0183 0 0

0 -0.0091 + 0.2348i 0

0 0 -0.0091 - 0.2348i w1 =

0.5584

0.3196

0.1220

(3) clc

clear

x=[1 5 6

1/5 1 3

1/6 1/3 1]

[m,n]=eig(x)

w1=m(:,1)/sum(m(:,1))

x = 1.0000 5.0000 6.0000

0.2000 1.0000 3.0000

0.1667 0.3333 1.0000

m =

0.9584 0.9584 0.9584

0.2601 -0.1301 + 0.2253i -0.1301 - 0.2253i

0.1177 -0.0588 - 0.1019i -0.0588 + 0.1019i

n =3.0940 0 0

0 -0.0470 + 0.5373i 0

0 0 -0.0470 - 0.5373i w1 = 0.7172

0.1947

0.0881

(4) clc

clear

x=[1 3 2

1/3 1 2

1/2 1/2 1]

[m,n]=eig(x)

w1=m(:,1)/sum(m(:,1))

x =

1.0000 3.0000

2.0000

0.3333 1.0000 2.0000

0.5000 0.5000 1.0000

m =

0.8602 0.8602 0.8602

0.4136 -0.2068 + 0.3582i -0.2068 - 0.3582i

0.2982 -0.1491 - 0.2583i -0.1491 + 0.2583i

n =

3.1356 0 0

0 -0.0678 + 0.6486i 0

0 0 -0.0678 - 0.6486i w1 =

0.5472

0.2631

0.1897

(5) clc

clear

x=[1 3 5

1/3 1 4

1/5 1/4 1]

[m,n]=eig(x)

w1=m(:,1)/sum(m(:,1))

x =

1.0000 3.0000 5.0000

0.3333 1.0000 4.0000

0.2000 0.2500 1.0000

m =

0.9048 0.9048 0.9048

0.4038 -0.2019 + 0.3497i -0.2019 - 0.3497i

0.1352 -0.0676 - 0.1171i -0.0676 + 0.1171i

n = 3.0858 0 0

0 -0.0429 + 0.5127i 0

0 0 -0.0429 - 0.5127i

w1 =

0.6267

0.2797

0.0936

3鞍山经济发展情况

在发展观念上要以人为本,转变唯GDP论的观念让发展为民成为鞍山市经济发展的宗旨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转变发展和执政理念,让全市人民都能分享到鞍山这座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在发展方式上要质效同升,转变从粗犷式的发展轨道。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单纯产能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在发展结构上要多元升级。转变依托单一产业打天下的畸形发展模式,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之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力度改善鞍山市各行业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让鞍山市的经济发展更趋于多元化。

在发展动力上要内核驱动。转变以投资为主导拉动GDP高速增长的模式,从传统上地方政府靠土地红利,能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手段,转而注重企业科技技术创新,生产流程和新产品的研发等一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用产业集群来拉动行业经济。

在发展速度上要客观务实。GDP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已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概念同样,GDP增速也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发展区间,我们要正确的看待“8”时代的意义,这是对客观发展规律的尊重,对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的追求,透过鞍山市经济放缓的表象,我们更多着眼的是“8”时代背后提质增效契机的本质,去勇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浪潮的冲击和考验。

4 小结:鞍山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辽东半岛中部,位于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东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鞍山经济发展关系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鞍山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片乐观的景象,其经济转型也随之逐渐完备起来,为其他同类型城市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标杆性作用。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鞍山经济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杜贞旭,郑丽萍,刘昱刚.经济发展理论[N].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8月1日

[2]陈晓楠.鞍山经济概况[J],2003年9月5日

[3]高雄业.西方经济学[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日

[4]朱德义,年艳丽.鞍山统计年鉴(2012).鞍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鞍山调查大队,2012年11月27日

[5]李洪成,姜宏华.SPSS数据分析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12月

[6]任雪松,于秀林.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12月

鞍山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英文)

黄玉洁房*

(鞍山师范学院)

Abstract:

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考前押题: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此农业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效地缓解中部地区的水土流失②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③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④各自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易地育肥”对草场建设的意义在于( ) ①为产粮区提供大量畜力②减缓对草场的压力③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④为产粮区提供充足的有机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图示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中部和西部的优势。第2题,“易地育肥”在牧区或产犊区充分利用当地草场条件,以放牧方式饲养母牛、繁殖犊牛,犊牛断奶后,立即或者养到1岁后转移到精料条件较好的农区进行短期强度育肥,然后出售或屠宰。对草场来说可以减缓对草场的压力,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 答案:1.B 2.B 3.(2013·山东文综,1~2)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

第3~4题。 a b 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4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 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第3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植被减少,蒸发量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会增加。故选C项。第4题,该流域的三个阶段中,植被逐渐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逐渐下降,在经历相同的暴雨过程中,洪水汇集的时间逐渐缩短,故阶段Ⅰ对应曲线③,阶段Ⅱ对应曲线②,阶段Ⅲ对应曲线①。 答案:3.C 4.C 5.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调整棉花生产布局,提出“南方稳定,北方发展,新疆大发展”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棉花产业发展迅速,棉花总产、单产、调出量连续19年位居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概念现象和理论 【发展中国家】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的扩张,例如GDP和人均GDP的增长。 【经济发展】 有更多规范性的含义,包括经济活动性质的变化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2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特点 1)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 收入不平等先上升,在到达一定水平时达到顶点,然后下降 PPP标准:贫困人口每天生活收入或消费水平不足1美元 2)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主 3)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低 人均资本存量低,人均产出水平低 缺少技术手段和设备,生产手段落后 4)低储蓄率 5)二元经济并存 落后部门和先进部门并存;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并存 6)医疗健康条件差,人力资本低 7)制度环境——政府本身或构成发展的障碍

第二章政府和市场 1 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环境恶化的原因: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外部性:把自己的成本向他人转移 公共产权导致过度消耗:公地的悲剧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 交易成本高:例如把海域产权确定化,以及空气污染的补偿谈判成本极高 *政府失败——政府激励机制的缺失或错位 定价失误(例如水价或其他资源价格过低) 扭曲的政府发展政策(例如过度强调工业) 公共产权的意识形态化财政体制和财政压力 2 什么是“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模式 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由正府掌控所有资源配置、所有生产计划与销售、所有金融储蓄。从理论上讲,通过国家的控制可避免很多浪费,也可克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配置。 3 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哪些?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指在整体上虽然资源也是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但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资源配置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增长目标的经济模式。 主要特点: (一)政府拥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资源 (二)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政策资源 (三)政府本身成为市场主体 第三章制度的重要 【正式制度】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德明教授 使用教材 ?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经世书局 参考教材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英]A. P. 瑟尔沃著:《增长与发展》(第六版,郭熙保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美]德布拉吉·瑞著:《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论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1.1 概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 ?只研究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较宽* 1.1.2 发展中国家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OECD国家或工业化国家*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简写为LDC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与“北方”国家* ?“穷国”和“富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 ?经合组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类*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第八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缺陷;认识新增长理论对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缩小知识差距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的政策;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意义。国家创新体系。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影响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越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七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0河南焦作定位考试]据考证,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云贵高原一带,其中有“高原古茶树之乡”美誉的久安拥有丰富的茶树资源,境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古茶树在54 000丛以上,树龄均在600年以上。种植于贵州的茶树品质优良,70%集中在24°N—27°N、海拔800—2 000米的高原地带,但长久以来贵州茶叶却籍籍无名,仅在当地销售,市场占有率偏低。据此完成1—3题。 1.贵州出好茶的主要原因有() ①昼夜温差较小②纬度低,热量充足③光照较强④水和空气洁净⑤病虫害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相对于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等知名茶叶而言,贵州茶叶市场占有率偏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多山地地形,交通不便 B.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远 C.劳动力、地价成本高 D.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 3.促进贵州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A.不断扩大茶树种植规模 B.改进加工技艺,增加附加值 C.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D.加大科技投入,引进优质树种 [2020江西临川二中测试]B/N比指区域某行业基本部分(对外服务的量)与非基本部分(满足本区域居民的量)的比值。其值越大,区域的基本经济部分比重越大,该行业专业化水平越高。下表示意2005年、2015年京津冀部分行业B/N比。据此完成4—5题。 行业2005年2015年 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建筑业等)0.080.12 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传输、金融等)0.49 1.01 生活性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房地产、 娱乐等)0.700.65 公共服务业(水利、环境、教育、社保、公共管理等)0.100.21 4.表中数据能反映出京津冀() A.工业的专业化程度最低 B.生活性服务业对外服务的总量在下降 C.GDP主要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 D.生产性服务业B/N比增幅最大

发展经济学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1)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最显著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2)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住房条件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食物供给不足而营养不良 (3)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费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 (6)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7)生态环境恶化;(8)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3、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繁荣时期第一个阶段的特点: (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浓厚的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论的色彩 (2)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的作用 (3)强调内向发展战略: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一般不支持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 (4)结构主义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僵化,市场分散零碎 (5)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1、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 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 2、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以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 种结构的变化包括: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从简单劳动转到复杂劳动,从手工操作转到机械化操作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扩大 第三,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更加多样化 第四,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个指数,一般居民营养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等明显改善 3、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4、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这个指数只由三个指标构成: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成 人的识字率 5、2000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发表了千年宣言,宣言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消 除贫困。 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模型(可能是计算,记公式) 2、从以上比较静态分析中可知,索洛模型解释了一个国家穷富的原因,工业化国家之所以 富,是因为他们的储蓄率高,人口增长率低,反之: 3、起飞理论: (1)科学思想条件:自然科学的进步 (2)社会条件:起飞有赖于一大批富有创新、冒险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

统编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章区域经济发展第四十四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

第四十四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18·济宁模拟)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据此完成1~2题。 1.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杂草生长B.促使雪水下渗 C.提高地表温度D.增大昼夜温差 2.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地表植被②减少水分蒸发③提高土壤肥力 ④调节土壤温度⑤防止果树烂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第1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第2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故①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因是土壤中水分多,故⑤错误。 答案:1.C 2.B (2018·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甲吠亩法有利于( ) A.抗风透光B.保温通风 C.抗旱保墒D.排水防涝 4.与图甲相比,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壤水分充足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D.通风透光性好 5.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 C.土壤D.水分 解析:第3题,图中甲吠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是种在垄上,这种吠亩法是“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抗旱保墒。第4题,乙吠亩法是“下田弃吠”,

波金斯的发展经济学笔记前五章

第一章发展的模式 一、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总体或人均收入和产品的增长。 经济发展:含义广泛,不仅包括GDP的增长,还包括教育、卫生和人类其他福利的改进,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善。 二、在发展中国家中对现代经济增长最具潜在影响的差别: 教育的传统;是否由本国人控制商业、金融、交通;是否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是否具有自治的传统、历史经验;地理条件是否有利。 三、替代的概念:指国家的发展具有多重途径,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相互替代,不存在某必 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如,德国的银行体系、俄国的税收替代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实现增长。补充:1、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深层的金融危机,因为地方金融机构的脆弱和外国资本的抽逃。 2、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结构变化:总产值中工业比重上升(工业化),农业比重下降, 人口的城市化以及市场化程度提高。 第二章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衡量经济增长 1、GDP的缺陷:无法衡量未进入市场的家庭生产和不良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自然环境 的代价。(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经济活动并不进入市场。随着经济的增长,GDP的计算可能会高估经济的增长,因为一些经济活动被计入GDP仅仅是由于从家庭内转移到了市场。)2、汇率扭曲问题的原因:发展中国家贸易管制和汇率干预;作为国民收入重要组成部分 的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在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在竞争中形成的市场汇率缺点:倾向于低估穷国的GDP水平。因为市场汇率的计算以可贸易品和资本流动为基础,而不包括穷国的大量低价不可贸易品。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相关计算见课本31页) 二、经济发展的意义 经济发展未给人民带来福利增长的原因: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而非提高人民福利;资源被大规模投入到生产中,导致消费被延迟;贫富差距大。 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人们选择生活的能力,而收入只是决定这种能力和结果的一个因素。影响收入转变为“选择最低可接受生活方式的能力”的四个广泛因素:人员异质性,环境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变化,相对贫困的程度。 三、人类发展指数HDI:衡量发展的一种综合指标,反映了追求长久而健康的生活、获取 知识、能够获得过一种体面生活的资源。 补充:1、后发优势:后起国家可以借用并改进已存在的技术,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赶超发达国家。 2、作为丰富选择、推动自由的手段,经济增长仍是穷国的核心工作。 第三章经济增长:概念与模式 一、经济增长依赖于两个基本过程:要素积累与生产率提高。要素积累是指资本存量规模和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是指提高效率、改进技术以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 二、储蓄、投资与资本积累 索洛等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新投资增加了资本存量,而这些新投资必须超过折旧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 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 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 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 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 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 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高考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区域经济发展 模拟创新题 一、选择题 (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A B C D 2.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016·河北唐山统考)下图为京津冀城市一体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应成为() A.知识型区域B.加工型区域

C.资源型区域D.贸易型区域 4.同京津相比,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人才密集B.交通便利 C.地价便宜D.市场广大 (2016·宁夏银川一中期末)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宁地区土壤碱性重,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枸杞的生长。回答5~6题。5.该地区枸杞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有() ①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7.(2016·福建省漳州八校高三2月联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1为陕西省某区域略图。图中阴影部分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 材料二: “秋淋”(连续4天出现降雨,且降雨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对秋雨的习惯叫法,当地秋雨期一般自8月中旬后开始,最晚可持续到10月上旬。陕西秋雨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暴雨多,灾情严重等特点。 材料三: 图2为陕西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

发展经济学第1—2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B.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C.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D.以上都不对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投人得越多,其产出的边际产品会()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一定 3.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 D )。 A.可持续的发展 B.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 C.依赖政府计划的发展 D.经济增长 4.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绝对的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B.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C.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一对应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广大国家,被称为( acd )。 A.发展中国家 B、南方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欠发达国家 E.传统国家 2.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主要指( ac )。 A.人均收人水平低 B.类似于富裕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贫因 C.贫富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中的差距更大 D.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 E.通过追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可以解决的贫困 3.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除公开的失业外,必须加上( bd )。 A.临时的失业 B.隐蔽的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就业不足 E.结构性失业 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下列几种理解( ABBDE )。 A.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 B.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因的过程 C、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必须伴随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 D.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E.经济发展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 四、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的经济福利增长。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 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 五、论述题 1.怎样衡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在发展经济学中,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你认为这种衡量标准上的变化有何意义 参见p8——14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习题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线性阶段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 D )。 A.罗伊?哈罗德 B—阿瑟‘刘易斯 c索洛 D.w.w.罗斯托 2.在经济起飞阶段,一个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是净投资必须达到国民收入的( C )。 A.15% B.5% C.10% D.20% 3.为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援助发展中国家提供依据的理论是( D )。 A.国际依附理论 B.新经济增长理论 c.结构转换理论 D.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4.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B )。 A.发展模式经验研究认为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B.国际依附理论认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c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认为第一世界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掠夺活动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全国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区域经济发展考题

第十七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题组1 区域农业发展 [2015浙江文综卷,7—8,8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3,12分]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4.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5.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2014海南地理卷,6—8,9分]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7.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 )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2015-2019高考地理试题分类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七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题组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8全国卷Ⅲ,3—5,12分]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3.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D 与中心集镇相比,县城为更高等级的区域中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资金供应更加充裕,故 A、C错误。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受原料的影响较大,而受市场影响相对较小,且县城消费能力更强,故B错误。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分布在中心集镇,招募的工人多为当地农民,工人上班离家近,可以兼顾农业,因此当地农民更倾向于到中心集镇的加工企业上班,使得这些加工企业更容易招募劳动力,活力较强。 2.C 当地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属于本地务工务农兼业的农民,这一群体既要在当地城镇务工,还

要兼顾务农,故“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既方便农民务工,又方便其在农村务农。 3.B 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激活乡村活力,繁荣乡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等,因此,通过加大当地优势资源开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开展多种经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大规模机械化种植需要大幅度扩大种植规模,且农业机械投入较大,在贫困山区难以实现;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对当地农村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015浙江文综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5.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B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故选B。 5.B 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 (2014海南地理卷)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管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复习: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学生版)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模拟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近年来,土地问题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2010年两会上的热点问题。读我国某省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1~2题。 1.根据所给资料分析,该省(区)最可能是( ) A.四川 B.江西 C.宁夏 D.内蒙古 2.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 A.湿地破坏和土地沙化 B.水土流失和红色荒漠化 C.土地盐碱化和黑土流失 D.大气污染和森林面积减少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工程标志着西部地区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开发的重点和战略基地,西部的能源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3~4题。 3.关于西部地区的能源分布,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丰富 B.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C.西部各省区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D.西部的煤炭资源只分布在中纬度省区

4.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出效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B.改革开放后产出效益增长最快 C.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进入21世纪西部能源开发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读2005年江苏和福建两省农业部门比较优势指数表,回答5~6题。 注:指数大于 5.影响两省种植业和林业比较优势指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热 B.地形 C.土壤 D.降水 6.根据两省的数据推断,广东省在全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林业 C.牧业 D.渔业 多年以来我国的华北地区水资源频频告急,为解决天津用水紧张的状况,国务院决定实施引黄济津,即从位于山东东阿县的位山闸引黄河水进入天津市,全长440千米。引黄济津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污染。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处于半干旱、干旱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8.此次调水并没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要想彻底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其有效的措施是( ) ①引长江水进入华北②引珠江水进入华北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④大量开采地下水⑤将华北地区的部分居民搬走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⑤ D.①④⑤ M公司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企业,于1992年开始在我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生产厂。目前天津已成为M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M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采购的原则,使在华供应商由1995年的130多家发展到2001年的700多家。读图完成9~10题。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地理专项选编区域经济发展-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地理专项选编区域经济发 展-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20〕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所以实施新型城市化不能过度追逐城市化率,而要在〝化〞字上做文章。以下图为我国2019年—2019年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图。完成下题。 图中现象会导致 A. 城乡差异日趋减小 B. 城市土地浪费严重 C. 城市化率迅速提高 D. 城市交通拥堵缓解 以下属于做好新型城市化的〝化〞的关键措施是 A. 调整行政区划 B. 建设城市道路 C. 激发商业活力 D. 强化专业培训 【小题1】B【小题2】D 此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读图,图示表达了城市的人口年增长率在22 019年高考模拟地理精选0年之后就低于城市面积年增长率,说明城市存在土地浪费严重的问题。应选B。 此题考查做好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措施。实施新型城市化不能过度追逐城市化率,而要在〝化〞字上做文章,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就是要让进城的农民真正落户,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故调整行政区划,建设城市道路,激发商业活力对新型城市化没有大的作用。只有强化进城的农民专业培训,才能让农民融入城市,真正解决〝人〞的问题。应选D。 读图,完成问题。 该地区耕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A. 土地的次生盐碱化 B. 土地沙化 C. 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D. 建设用地过多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B.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C.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寻求最正确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D. 改造或淘汰那些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 【小题1】D【小题2】B 此题考查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中区域轮廓特征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农田,因此使耕地面积减少,D正确;ABC不是主要原因。应选D。 此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所以该地区走可持续发展的的道路,应针对相应的问题采取措施。ACD均可以解决该地区存在的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那么;对产业结构而言,应提升加工制造业的层次,大力发展交通、金融等服务业,而不应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B错误。应选B。 以下图是瑞士的河流和主要山脉示意图,该国德萨雷的梯田式葡萄园,用陡峭的山坡上的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建成一道道梯田,梯田脚下是波光粼粼的湖泊,对岸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成为该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葡萄园的耕作方式有利于〔〕 A. 增大田间温差 B. 保持水土 C. 抑制杂草生长 D. 接受阳 光直射 材料中描述的葡萄园在图中的位置是〔〕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有诗人这样写道:〝德萨雷是幸福的,因为有3个太阳照耀着它的葡萄园〞,诗中的〝3个太阳〞是指〔〕 ①日照充足②土壤在夜晚提供热量③湖面反射太阳光提供热量④石墙在夜晚提供热量⑤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⑤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

发展经济学第三章

第三章 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率 资本 ?资本的概念 ?指物质资本,即由人类生产出来的一种非用于目前消费而用于扩大生产能力的耐用品。 ?资本的特征 ?是投资过程的结果,投资过程也叫做资本形成过程,投资结果即为资本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本期和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具有耐用性,因而存在磨损和折旧的问题。 资本的贡献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资本形成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要大于发展中国家。 ?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而资本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第一节 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理论的提出 ?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R.Nurkse),《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基本观点 ?“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从供给方面看 ?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过低。低收本意味着人们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而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小;低储蓄能力导致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引起低经济增长率,低增长率又造成了新的一轮低收入。 ?“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从需求方面看 ?发展中国家几落后,入均收入低,生活贫困。低收入意味着低消费和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导致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造成生产规模狭小、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导致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 ?“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 -低收入”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资本存量、市场容量、收入、储蓄、投资)。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对该理论的批评 ?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储蓄结构和消费习惯);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理论的提出 ?1956年,纳尔逊(R.R.Nelson)发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增长、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的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 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 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