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1 引言

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然而,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汉斯·弗米尔(Hans Ver2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那么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有那些呢,它能否应用到文学的翻译中去呢?

2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莱斯、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是一项须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行为。的确,翻译需要译者与原本之间的交流。由于语言种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和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与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

2. 1 目的论

费米尔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了“目的”这个概念。目的论中除了术语“目的”(Skopos)之外,费米尔还使用了与之其他有关联的词,比如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

目标(aim)指的是翻译行为最终达到的结果。目的(purpose)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意图(intention)是目标导向的翻译行为,既包括发送者以适当的方式产生文本,也包括接受者以适当的方式理解译文。功能(function)是指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文本的意义是什么。区分传送者和接受者的意图在翻译中尤其重要,因为二者从定义来说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情景背景。

目的原则试图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自由翻译和忠实翻译,动态动等和形式对等,好的译者和盲从的译者之间的纷争。但有很多人对目的原则却存在着误解,目标文本的目的,是主要由接受者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把语言学翻译,或是字面翻译,甚至是字对字翻译排除在外。目的论强调的是翻译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一贯坚持与目标文本有关的原则。但目的论没有指出这个原则是什么:原则必须在每个明确的个案中分别决定。决定这个原则的,便是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某一客户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译本,于是要求译者去翻译,他/她便成为翻译活动的发起者。

诺德指出,“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即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入语文化的准则,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删减、改写。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保留多少,改动多少,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一个译文是否成功,必须得看译文是否与译文接受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一致。

因此,在目的论理论框架内, 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 源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Nord 2001) 。换言之, 源语文本并非处于中心地位, 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 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

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 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

2. 2 翻译行为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行为理论。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翻译是一种互动行为。为此,区别翻译( 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 2)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翻译强调翻译要求和翻译行为发起者的决定作用。目的语文本只有达到翻译要求,才能认为实现了功能翻译。( 3)翻译是一种人际间互动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 agents)有翻译发起者( initiator) 、译者( translator) 、原文本作者(source 2 text producer)、目的语接收者( target text receiver)等。这些当事人都会不同程度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 4)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它涉及原语文本、译者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因为交际必须通过承载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符号的使用来实现。( 5)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种语言的相遇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6)翻译是一种处理文本的行为。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可以利用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译者只选取原语中他们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3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 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 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 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 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 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 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就是说, 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把它翻译成外文介绍给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又是极其困难的。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在尽可能保持小说本身的文学的美感的同时, 还能把众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习语翻译成外文, 使外国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杨宪益夫妇正是带着这样的目的, 在翻译《红楼梦》时杨宪益夫妇表现出很强的“异化”倾向, 以尽可能地保留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书中“简单”的人名的翻译。《红楼梦》对人物的命名是非常讲究的, 不但重要人物的名字, 甚至很多一掠而过的小人物的名字也都暗含潜在的寓意。但是杨氏夫妇在翻译这些含有双关意义的人名时却选择了直接音译的方法, 保留了对译文读者来说原作的异国情调。但是在对重要人物的姓名进行音译的同时, 杨氏夫妇还额外加上了注释, 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人物命名的丰富的潜在含义。例如: “甄士隐”表示“真事隐”, 杨氏把名字音译为“Chen Shin - yin”, 同时加上注释: “Homophone for‘true facts concealed’”;“贾雨村言”表示“假语村言”, 英文把“贾雨村”翻译成“Chia Yu - tsun”, 同时加注释为: “Homophone for‘fiction in rustic language’”;“贾化”表示“假话”, 英文翻译成“Chia Hua”, 同时加注释“false talk”。那么功能翻译理论具体是怎样应用到文学翻译中去的呢?

文学作品与其他的文本形式相比, 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意图。一封信件或者某个产品的说明书都会有明显的交际目的, 即互通信息或者介绍某产品的性能和功用。然而, 一首诗歌、一部小说却未必有明确的目的和意料的功能。例如艾米丽的诗歌生前根本就没有发表, 仅仅是自我感情历程的记录, 所以其交际目的和功能难以界定。

2. 文本语言。普通文本的语言, 如商业信函,是常规化的或格式化的。译入语文本如果符合译入语情景就可能完成其功能。而文学语言, 除了要符合一般的体裁特征( 如诗歌、小说)

外, 往往追求语言的非常规化, 要推陈出新, 以新奇为佳。然而在源语中新奇的文本到了译入语中却未必有同样的效果。文学语言还经常是多义的、模糊的, 这给翻译带来了额外的困难。

3. 文本世界。一般文本描述的是现实世界, 如有关计算机书籍的描述对象是计算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除了一些具体的品牌和个别功能外,各地计算机大致类似。这样原文和译文就会通过其所指实物的参照联系起来, 完成交际目的。而文学文本的世界往往是虚构的, 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等, 没有准确的现实作为参照, 只能依赖对源语文化的理解来实现文本功能。而文本世界与源语文化、译语文化还可能存在复杂的关系。

4. 化背景知识和阅读期待可能大相径庭, 如此要求译文在译语中达到原文在源语中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译文读者可能对原作者一无所知, 也不了解原作者的预设信息, 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不会与原文读者的视野完全重合, 所以译文很难实现原文功能。

面对文学翻译的特殊困难, 功能理论提出了如下翻译策略: ( 1) 作者的意图只能通过译者的解读来传达。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文本的具体形式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目的共同决定。( 2) 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 参照发送者的意图, 译者决定译文要完成何种功能, 是采取文献式翻译向读者提供原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信息, 还是仅仅求得译文发

挥出原文在源语中相似的功能, 采取工具式翻译。( 3) 译文的文本世界要依据意料的译文功能加以处理, 来决定是保持源语文本的异国风味, 维持文化距离, 还是进行调整使之符

合译语文化。( 4) 译者先要分析源语文本, 然后确定如何模仿原文才能完成译语环境中的功能, 并达到在译语情景下对读者的效果。比如, 是意译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读译文, 还是直译来丰富译语的表达方式。文本效果。原文的效果依赖于源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期待, 而译语接受者的文

功能翻译理论试图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回避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如果译者的目的是原封不动地传递源语文化,甚至是源语的语言特色, 那么他就可以采取直译的手段, 甚至是隔行对照翻译; 与此相反, 如果其目的是使得译文在译语中

发挥原文在源语中类似的功能, 就需要以译语读者的需求为本, 采用归化式翻译, 追求译

文的流畅、易懂( 如果原文如此) , 增强译文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效果。简而言之,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文学作品也有不同的目的, 与每个目的对应的是不同的翻译策略。由每个具体的目的决定翻译手法, 就会避开一些固有的矛盾, 如直译、意译之争。

4 总结

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理论为核心, 提出了较为可行的翻译程式, 对翻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样译者一旦选定了翻译目的, 就会很快确定对原文的取舍和传译的手法, 会使得翻译行为更有目的性、更规范和有据可依。同时,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上去

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摘要:文学翻译不只是“译味”,还要“译意”,要“味”“意”兼顾。为达到此目的,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加注是有必要的。加注不但不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反而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张祥麟先生的《sol—diets’Home》中译本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张先生在翻译这部作品时适当对原文加注,使读者豁然开朗,轻轻松松地理解了此短篇小说的震撼力量。这是众多译本中的独到之处。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必要时加注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文学翻译;加注;必要性;《soldiem’Home》 翻译界一致认为文学翻译难。作品愈是富于文学性,翻译起来,也就愈是困难。一直以来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把“译意”与“译味”作为区别科技翻泽和文学翻译的准则。可见人们认为“译意”比“译味”容易,或者说“译味”比“译意”难。文学翻译就是要“译味”,科技翻译就是要“译意”。事实上,文学翻译不光要“译味”,还要“译意”。要二者兼顾。为了能译好文学作品,加注有时是非常必要的。张祥麟教授在他的《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恰当运用加注的方式使得译文意味兼顾。《soldier8’Hone》是海明威(Hemingway,1899-1961)这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于192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中的海明威自传式短篇小说。海明威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美国风格作家”。《Soldiers’Home》描述了主人公退伍兵克莱勃斯(KrebB)返乡后得不到家乡人们和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因而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仍阴魂不散,他仍坚守着“战争情结”,不能及时地调适自己来适应家乡的新生活,倍感生活百无聊赖,所以他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该小说从而揭示了战争给士兵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是医治战争心理创伤的良药这一主题。短篇小说《soldiers’Home》自出版以来,以独特的魅力,不但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引起极大的轰动,还经久不衰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而且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可谓各有千秋。张祥麟教授在他的译本中适当加注,使得他的译文显得更加出色。 一、张样麟教授的译本中加注的体现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翻译具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在我国百年前,严复就提出了“信、达、雅”。之后,又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瞿秋自的“不增不减”,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等说法的提出。小说的翻译要求遵循“四化”原则:形象化、通俗化、个性化和风格化。这些标准及原则皆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语言剖析的准确性和风格移植的贴切性,才能达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也即既译了意,又译了味。在《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张祥麟教授在必要之处用到了加注,起到了预料之外的好处。在这里一一举例来分析: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 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13.2隐喻的翻译方法 1.直译(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意象)。 (1)a ray of hope 【译文】一线希望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译文】花钱如流水(也可借用“挥金如土”) (3)be armed to the teeth 【译文】武装到牙齿 (4)crocodile tears 【译文】鳄鱼的眼泪 (5)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文】自助者天助也。 2.借用(用标准的译入语意象替代源语意象,但不得和译入语文化相抵触)。 (1)sunny smile 【译文】灿烂的微笑; (2)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文】山中没老虎,猴子称霸王

(3)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译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译文】人过三十不学艺 (5)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 【译文】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6)物不平则鸣 【译文】Injustice will cry out. (7)负荆请罪 【译文】abject apologies (8)burn one’s boats(bridges) 【译文】破釜沉舟 【解析】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意思同汉语的“破釜沉舟”,形象稍有差异; (9)Kill the goose toget the eggs 【译文】杀鸡取卵 【解析】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与汉语“杀鸡取卵”意思相同,喻体也相近。 3.把隐喻翻译为明喻,保留原来的意象,这样可以避免隐喻造成的突兀。 (1)龙飞凤舞 【译文】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古典文学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之宠弟乎?” 译文: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译文: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最怕者,莫过于一知半解。大家都在说忠实于原文,但有的人却常常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了忠实于形式,以为肯定句就非得译成肯定句,外国人照相时说“cheese”就一定不能译成“茄子”,这样的理解殊为可笑。其实,就个人理解,所谓的忠实,忠实于原意只不过是最起码的要求,即不能胡乱编造,这一点懂一点英文或是会查字典的人都能做到,没什么稀奇,以为这样就是一个译者,没来由地倒是玷污了这个称谓;真正的忠实,除了忠实于原意,更重要的是忠实于目标语言,别忘了翻译的目的是向目标语言的读者传递信息和美感,如果为了忠实于原来的形式,翻出的东西生硬无比不知所谓,那又翻他做什么!还有一点,单就语言形式来说,任何语言的丰富程度都比不上中文,英语也就那么字母的组合,但中文却要丰富许多,这也就是说,英汉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较窄的源语言和一个极大丰富的目标语言之间的较量,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做了一辈子翻译,倒有一大半的中文优秀文字艺术、形式用不上,真是可笑。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英汉翻译比的不是英文功底,因为做这一行的英语水平都差不到哪儿去,真正拼的是中文功底,这才是真货。 而且,中、英文之间的语法区别太大,英语中有时态、人称等语法,都带有很强的功能性,但中文却没有。如何从中文中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来向读者传达原文的这些功能性表述,就成了译文优劣的一个直观判断标准。中文中也有许多英语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语气助词、歇后语、方言、俗语、对联、谐音等等,单就诗歌来说,就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其中古体诗细分下来更多,诗经、离骚、汉赋、古体诗、骈四俪六、律诗、绝句等等,文章最起码也分为白话文和文言文,不同形式的变换皆能像读者传达不同的意境。英语中为了表达一个人的粗俗,不外乎就是故意用一些错误的语法或拼写,而译文要表现一个人是白字先生,还是刻画为一个下里巴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译者、编辑、选题三位一体,而且三者之间是短板效应,成书的结果不取决于最强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个人倒是比较倾向于完全不懂英文的编辑,倒也不是说编辑不懂英语就可以糊弄,而是大家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都是针对译文来评判。最怕的莫过于那些懂点英语,却又不懂翻译的人,那就难办了,说不定他非得让你把“cheese”改为“奶酪”,读者自是一头雾水,照个相几个人大喊“奶酪”这是想做什么?难道有人动了他们的奶酪? 另外,再多说一句,翻译中的画面感很重要,因为文字最终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都是一副画面,所以画面怎么安排是很重要的。经常读到一些特写或是场景描写,视觉非常混乱,前、后、远、近、上、下、点、面,一会忙活这个一会儿忙活那个,让人看得很是眼晕,画面支离破碎。我丝毫不怀疑那些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脸语句顺序都忠实了,说不定还造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长句,里边含若干个从句以及定、状、补等等,却唯一忽略了他写出来的是中文,真是白白糟蹋了版面。 此外,画面感还可以体现在人物对白之中,做翻译的应该都有感受,英文对白中的东西不外乎就是said\answered\asked\repplied\puzzled这几个,而且用得

中英文参考文献格式

中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七)、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文学翻译理论复习

1.奈达认为翻译的四个基本步骤包括 1.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transfer from source to target language 3.restructur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4.test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with persons who represent the intended audience. 而Gorge Steiner 提出了他著名的论断understanding as translation,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包括四个步骤trust、aggression、incorporation和restitution。 2.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4.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5.The Book of Change says: faithfulness is 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in wording. Confucius states that what speech requires is only expressiveness. Again he says that language without literary grace cannot go far and wide. All these three requirements are requirements as mentioned above are indispensable both to writing and to translating. Thus elegance must be achieved in addition to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 so that the translation may go far and wide. (By Liu Zhongde, 1991). 6.到目前为止,翻译分为三种:笔译(written translation), 口译oral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ation) 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7.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8.关于信与顺,鲁迅曾经说过,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in thought) than smooth (in language). 9.从译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入语(target/receptor language)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族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 10.泰特勒(Tytler,1748-1814)的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在书中,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译文影响原文一样流畅(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翻译中误译

翻译中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简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11104086 徐维 摘要: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完成原文的全程转换,有时需要译者的一些创造性发挥,这就容易在翻译出来成品中出现一些错误,简称为误译。误译指的是译者部分扭曲了原文某些内容的深刻含义甚至重新创造了与原文不同的另一种意向的一种翻译。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大类。 关键词:有意无意误译 一、有意误译的概念界定 有意误译是指:“译者为了某种目的或适应一定的需要,包括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断与表达的需要等故意对原文的语言内涵、表达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选择、增删、改换形式等。有意误译是译者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用不正确手段进行翻译的一种方式。 二、有意误译存在的原因 1.由于原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改变原文的形象和比喻说法,用内涵相似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含义。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 例1:美国诗人Fletcher翻译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Fletcher的译文为: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原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在这个译文里,译者把“故乡”译为Youth's sweet memories,外国读者从译文里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原本感情的。而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首先考虑对于目标读者来说,Youth's sweet memories比homeland 更具有诗情画意,更浪漫,更易于接受。此外memories与eyes还达到了押韵的效果。因此译者故意犯了这样的错误。 例2:想是这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 It's all the fault of this rascal(流氓,无赖) chai.He goes down to the villages 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and he must have scared this painter fellow out of his wits. 此处的译文中,中文的“狐假虎威”在英文中译成“披着狮子皮的驴”,表面上看来驴唇不对马嘴,然而熟悉中西文化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人眼中“虎”是森林之王,而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狮子”才是百兽之王。在中文的这句话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翟家的这个奴才仗着主人的权势恐吓乡下人,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形象地勾勒出这个奴才飞扬跋扈的嘴脸。“狐假虎威”原本是一个寓言故事,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却很陌生,用“lion”这个象征“权势和力量的”动物,就能够真实传达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例3:在汉民族文化里,“狗”总是一个受到鄙视、诅咒的对象,与“狗”相关的词语几乎都带有贬义,诸如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

企业英语翻译文献

1.功能翻译理论在中国企业网站英译中的应用研究--以企业简介为例 外文资料: ?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eter Newmark. . 1988 ?[2]Dworkin, Steven N. and Wanner, Dieter (eds), New Approaches to Old Problems. Issues in Romanc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 210.).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xiv + 235 pp. 90 272 3717 4. Bert Peeters. Journal of French Language Studies . 2002 ?[3]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Hatim Basil,Ian Mason. . 1990 ?[4]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Baker,Mona. . 2001 ?[5]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Ma Huijuan. . 2003 ?[6]A Functional Typology of Translations. Nord,Christiane. 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 . 1997 ?[7]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Discourse Approach. Trimble Louis. . 1985 ?[8]Book Reviews : Writing National Histories. Western Europe since 1800. Edited by Stefan Berger, Mark Donovan and Kevin Passmore. London: Routledge, 1999. Pp. xv + 314. £15.99. Jeremy Black.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 1999 ?[9]Sc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 Nord,Christiane. Target . 1991 ?[10]Website Localization. Anthony,P. . 2010 ?[11]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Method:Operative Text. Reiss,Kantharina. . 1983 ?[12]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Vermeera,Hans. . 1978 ?[13]The Guide to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John,W. . 2002 ?[14]Theory and Method. Holz-Manttari,J. . 1985 ?[15]Company Profiles. Keith,Klein. http://www. WebForg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719730.html, . 2009 ?[16]Translating Meaning. Nide,Eugene Albert. . 1993 ?[17]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Studies in History, Norms and Image-projection. Eva,Hung. . 2005 书籍: ?[1]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宓庆著, 2006 ?[2]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和庆,黄皓,薄振杰编著, 2005 ?[3]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美芳著, 2005 ?[4]应用翻译功能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贾文波著, 2004 ?[5]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许建忠编著, 2002 ?[6]文体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宓庆著, 1998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Ξ 谢 梦1 涂 靖2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6) 摘 要: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有三大作用,即完整性、有效性和目的性。完整性──目的语读者根据已有文化体验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有效性──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译作,时代背景赋予不同译作以新的生命,使各译作相对原作来说均具可读性;目的性———文化预设使原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三大作用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文化;文化预设;文学翻译;作用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6)01-0107-03 1 文化与文化预设 1.1 文化的界定 不同视域中文化有不同的界定。英国学者泰勒(T yler, 1871:2)给出一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辞海》(1979:1533)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定义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泰勒诠释了文化的微观意义;《辞海》则概括了文化的宏观意义。不管是哪种界定,文化都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侧重研究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2 文化预设的内涵 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可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文化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种,是预设在文化视域中的延伸,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很大。因文化差异,译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真正传递源语文化,诠释作品的文化因素。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引起了极大关注。奈达(Nida,1981:14)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文化预设可理解为文学作品在孕育、诞生过程中的文化大背景,包含该民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等。例如:(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a)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第一卷第90页) (1b)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霍克斯译第一卷第152页) 两个译本对“天”的不同处理表明杨与霍持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对同一词“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生命。此例表明,文化预设直接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目的语自身传情达意 和遣词造句的方式应能折射源语民族的表层文化信息,而对目的语的组织结构和使用规则的运用应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民族的价值判断、社会观念等深层文化信息的了解。且看例(2): (2)Mammy emerged from the hall,a huge old w oman with the small,shrewd eyes of an elephant.(G one with the Wind P29) (2a)(傅东华译)嬷嬷从穿堂里出来了。她是一个魁梧的老太婆,一双眼睛却是细巧而又乖巧,很像是象眼。 (2b)(何碧译)黑妈妈从堂屋里走出来,她是个老婆子,身材高大,那双眼睛像大象的一样细小而机敏。 Mammy一词的本义是:Negro w oman in charge of children”,即“照顾小孩的黑人保姆”。上文指郝思嘉的黑人保姆,一位刀子嘴、豆腐心,受到大家尊重的老保姆。从文化价值来说,“嬷嬷”是褒义词,传达源语作者对“Mammy”这位人物的尊敬与喜爱,因而傅译本“嬷嬷”较为恰当。而何碧的译文“黑妈妈”,将“Mammy”与“黑妈妈”等同起来,是对二者文化预设的错误理解,从而导致后面“a huge old w oman”的译文“老婆子”处理不当,影响全句的感情色彩。由倍受尊敬的“嬷嬷”到带有贬义的“黑妈妈”,二者差距甚大。 2 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或人生观、民族性格、文化习俗等。文化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们从实践中探索出来并逐渐形成的生活准则与习惯。它用来规约人们的生活行为、生存方式。文化习俗是文化预设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使译者有时难以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找到平衡点。文化预设留给读者思维想象的空间,因而译者在处理原作时,应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思考。读者可体验到的文化习俗通常是原作者认定的文化预设,译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理解文学作品方能取得较佳效果。如: 第20卷 第1期2006年1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 V ol.20 N o.1 Jan.2006 Ξ收稿日期:2005-11-21 作者简介:谢梦(1981-),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修辞语用学。涂靖(1963-),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比较文学、修辞语用学。

文学作品翻译合同范文(标准版).docx

编号:_____________文学作品翻译合同范文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作者: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系本授权约定的作品的作者和版权人,愿意授权乙方对该作品进行翻译、配音并对翻译作品发表、出版。本授权构成甲乙双方翻译授权授权关系。为此,甲乙双方于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_日在______市_____区达成如下约定: 一、原著作品: 1.1 作品名称:____中考数学思想方法上下____(以下简称“本作品“)。 1.2 作品版权:_______本作品的作者为甲方并由其独立创作、全部版权归甲方单独所有。 1.3 作品公开性:甲方承诺,本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及创作完成后至乙方翻译前,不通过其他方出版图书,也不通过报纸、期刊或网络等媒体公开发表。 二、翻译授权: 2.1 授权翻译形式:甲方授予乙方对本作品翻译为___(维吾尔语配音、汉语字母)___视频、文本(以下简称“翻译作品“)。 2.2 授权性质:甲方授予乙方的翻译权为独占性的专有使用权,即在约定区域、期限内,仅有乙方享有本作品约定翻译形式的翻译权。 2.3 授权区域:【中国____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4 授权期限:___壹__年,自本授权签署之日起算。 2.5 授权使用方式:包括下列第__(1)、(3、(5)__项使用方式。 (1) 将本作品翻译的作品出版为图书。 (2) 将本作品翻译的作品以文字形式通过互联网络传播、广播电视传播。 (3) 不得自己或授权他人根据本作品翻译的作品授权他人拍摄任何语言电视剧、电影及为此改编影视剧本。 (4) 可自己或授权他人根据本作品翻译的作品授权他人拍摄与翻译作品相同语言版本的电视剧、电影及为此改编与翻译作品相同语言的影视剧本。 (5) 不得自己或授权他人将乙方翻译的作品再翻译为其他任何语言的作品。 2.6 转授权:甲方给予乙方的翻译授权,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可转让给他人。 三、翻译作品的版权与使用: 3.1 翻译作品的版权: 3.1.1 翻译作品来源于本作品,但翻译完成后,乙方对翻译作品享有版权。 3.1.2 乙方必须在翻译作品中注明“翻译作品系根据本作品翻译而成“且须对本作品的作者(杭州____公司)予以署名。 3.2 翻译作品的使用:

商务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商务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 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 5. 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1]brown,j.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cup, 1988. [2]elliot,j.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3]kemmis. s & mctaggart r.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m].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 [4]nunan, d.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up,1992.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文体学,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鉴于运用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文学翻译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它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方面有何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文体学知识解决诗歌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析;源语;译语 0 引文 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 “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 (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 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意译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流利、自然,

中西翻译史论文1

课程名:中西翻译史 学生名:夏菱凉 学号:201310810099 任课教师:何绍斌 佛学汉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引语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莲花高台之上,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吟诵道诗。诗里有连绵起伏的青山,有日光铺满的古城,有巍峨雄壮的宝殿,有圣洁如雪的安宫花。莲花台下,是虔诚敬拜的万千子民。时光荏苒,数百年后,我们所潜心传唱其佛学情诗佳句的魅力所在,实在离不了众多翻译学者的沥血耕耘。佛教不仅是宗教,更是包含万千的哲学。梁启超研究统计日本学者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汉译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库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深刻内敛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极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汉译佛学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 二.汉译佛经背景 东汉明帝派使者不远万里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他们带来了佛像及佛经。史料记载,第一部传入中国的佛经名叫为《浮屠经》。所谓“浮屠”,乃是梵文中Buddha的音译,后世译作“佛陀”,就是人们常说的“佛”,所谓《浮屠经》,转言之也就是《佛经》。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开始将梵文经书翻译成汉文。自此以后,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近十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陈百琴 2012:2)而按确切可考的时间,汉译佛经的出现乃是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算起,到北宋仁宗庆历元年惟净和孔道辅先后奏请朝廷解散翻经院,大规模的译经工作延续了近九百年。在这期间,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颇深。特别是在禅宗出现以后,以禅入诗、以佛理入文的现象蔚为大观,中国文学也因此增添了许多神秘而空灵的色彩。 我国古代的翻译史即佛经翻译史,同样,我国的翻译活动起于佛经翻译。东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10101 [课程性质]限选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践 0 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后续课程:无(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翻译和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欣赏和热爱。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教学。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欣赏与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文学翻译的各种技巧,打下扎实的笔译基本功,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学的交流。 本课程旨在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了解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掌握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思想、经典翻译标准、近现代著名翻译家以及代表翻译作品,按照小说、诗歌、文言作品、散文、剧本、通俗文学作品等类别,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学体裁的翻译方法,如异化、归化等,提升他们对文学翻译的感性与理性认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文学语篇英汉互译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选修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提升

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的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使理论和实践达到统一。本课程的学习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熟练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文学作品的互译,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以及其他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第一、基本掌握文学翻译英译汉以及汉译英的理论并且进行一定的训练与实践。第二、达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要求 第一、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理解文学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翻译质量标准。 能力素质要求: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笔头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欣赏和热爱。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第二、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案例辅导、课后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习题讲解式。 讲授教学法:讲授每个单元所涉及的文体特征和翻译问题等。引导式教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