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

邱爱军: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

2012年12月19日 10:39来源:城市中国网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

1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过程

城镇是与农村相对应的概念。城镇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有别于农村居民点的聚落类型,包括城市和镇。中国的城镇①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备一定水平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生产为主②(并不一定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③)的行政区域。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共有城市654个,建制镇19322个(表1)。

表1 中国城市规模变化情况

城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世界历史显示,在工业革命之后①,农村人口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例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向城镇型转化的过程,称为城镇化。城镇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2],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②,是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过程。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内涵更为丰富。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而且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还是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别的过程;既包含人们看得见的物质

实体的变化,也包含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3]557。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中国城镇化基本上经历了自然增长③(1949—1957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59%)、起伏波动④(1958—1965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经历了1.45%和负0.35%两个阶段)和发展停滞⑤(1966—1976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负0.05%)三个阶段(图1)。总体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前选择了“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在经济上完成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基本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全国工业体系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又铸成了中国城镇化水平长期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4]。

图1 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1949—— 2004年)[3]557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政策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恢复性增长阶段⑥(1977—1984年,年均增长0.620%)、稳定增长阶段⑦(1985—1995年,年均增长0.548%)、高速增长阶段⑧(1996—2005年,年均增长1.395%)和快速增长阶段(2005—2009年,年均增长0.900%)(图2)。

图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体提出要用经济手段“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强调城镇发展要“循序渐进”。期间,外出农民工虽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增速放缓,总量趋于稳定。然而,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农村人口仍将选择进城生活。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在未来十几年还将以每年0.8%~1%左右的速度增长[5]。

同时,世界各国城镇化经验显示,城镇化率达到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后趋于平稳,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即使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城镇化率49.68%为标准,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的中期。因此,中国未来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只是增长的速度将逐渐放缓①。

伴随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诸多问题。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

2 中国快速城镇化使城镇发展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乡村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转移,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城乡建设发展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快速城镇化也使城镇发展面临种种问题。

2.1 快速城镇化隐含不完全城镇化问题

2.1.1 城镇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民工进城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国家统计局就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劳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常住人口”②。按照这一口径计算,中国2007年城镇化率为44.9%,5.9亿城镇人口中,有1.6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城镇人口的27%。2007年,城镇化率超过50%的省份中,除内蒙古外,三个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余均为沿海省市(图3、图4),其城镇化

率的提高,主要源于农民工进城人数的不断增加(分子变大)。对于浙江、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2007年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0.7%、27.9%、24.7%、24.4%、18.6%。内地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源于农民工离乡人数的不断增加(分母变小)[6]。

图3 1995年和2004年中国城市市区、市域对比图[3]525-526

图4 2007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对比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2.1.2 农民进城多为流动就业而非举家迁移定居

长期以来,农民外出打工主要表现为“候鸟式”流动就业,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8年全国举家外出务工农民工达到2859万人,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20.36%,其中80%的农民工都是进城流动就业[7]。

2.1.3 城镇化从不完全到完全使城镇面临新的问题

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虽然在城镇工作,但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方面并未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为不完全城镇化人口。这些人口从不完全城镇化到真正城镇化的过程将使城镇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麦肯锡公司预测(图5),2025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即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66%)居住在城市。中国新增3.5亿多的城市人口中将有超过2.4亿流动人口。城镇人口的激增将使城市面临交通拥堵,土地、水、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和服务成本提高等沉重压力。

图5 麦肯锡公司预测的中国即将面临的城镇化压力[8]

2.2 快速城镇化隐含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

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城镇化水平依然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有

较大差距,与同等城镇化水平和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城镇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

2.2.1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利用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预测数据和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分别选取6个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中国较为接近的国家和11个城镇化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国家。比较发现,2008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为40%,比人均GDP水平相近国家的平均水平56%低16%(表2);2010年,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预测中国服务业所占比例为40%①比城镇化水平相近国家的平均水平46%低6%(表3)。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表明中国以流动为特征的城镇化对服务业的发展不利。

表2 2008年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情况

表3 2010年与中国城镇化水平相近的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情况比较

2.2.2 工业投资过多,服务业发展不足

在中国现行税收体制下,工业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同时,大多数城镇的服务业还处于生活型服务业为主的阶段,对税收的贡献相对较小,具有“富民不富财政”的特征。受GDP导向的政绩考核制度影响,城镇政府普遍重视工业增长,着力招商引资。即使是在工业化发展最为迅速的珠三角、长三角,工业比例仍然不断上升。2000—2008年,广东、江苏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分别提高了3.2%和4.7%[11]。

2.3 快速城镇化引发“城市病”问题

世界城镇化经验表明,城镇化易于引发“城市病”等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努力避免在城市出现贫民窟,以及城市人口的两极分化。但是,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仍使城镇政府面临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2.3.1 针对城镇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供给不足

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根本上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6.7m2提高到2009年的超过28m2。但人均住宅面积的提高隐含了低收入人群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

(1) 城镇低收入家庭面临住房压力。北京市调查总队2007年9月31日调查显示:一,部分家庭居住空间较小。19.3%的家庭人均建筑面积少于17 m2,4.5%的家庭与其他家庭合住;二,部分家庭房屋条件较差。0.1%的家庭居住在木结构的中式楼房中,1.7%的家庭居住在简易楼房中,11.1%的家庭居住在平房中,三者合计达到12.9%。这些房屋一般在厨房、独立厕所、上下水、供暖等生活设施条件方面较差;三,廉租房相对较少。北京市廉租房占租房市场比例不足1%[12]。

(2) 高低收入社区出现明显社会隔离。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建设使低收入人群集中居住,并与高收入人群社区明显分割,由此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北京的天通苑和瑞海新城等经济适用房集中区已成为治安问题高发地区。

(3) 大批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中村”①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北京、深圳等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成为流动人口聚居地区,这些地方虽然价格较低,但存在消防隐患、卫生条件较差等问题。狭小的居住空间使这些人的生理和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

2.3.2 交通拥堵成为严重的城市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汽车出行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1978年(135.84万辆)到2008年(5099.61万辆)中国城市民用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了37倍。

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31万辆,其中私人载客汽车3808.33万辆。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数从2000年的0.50辆增加到2009年的10.89辆,如北京市从2000年的2.5辆增加到2009年的29.6辆。因此,尽管城市道路数量不断增加,长度不断延长,宽度不断拓展,城市拥堵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交通管理面临巨大压力。如北京二环至三环之间的干线,高峰时段的车速已经由1994年的45km/h,下降到2005年的10km/h以下。10年中,北京市区主干道的平均车速减慢了50%[13]。

2.3.3 城镇环境污染压力加大,环境设施亟待改善

工业经济在城镇的快速集聚扩张为城镇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城镇常住人口的迅速增加。但是,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种现代工业生产的日用消费品迅速普及,城镇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统计数据显示[14-15],各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从2003年的247亿t增加到2009年的355亿t;各地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从1990年的6767万t增加到2000年的1.18亿t,2009年的1.57亿t。同时,大量生活垃圾无序丢弃或露天堆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城镇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另外,部分城市空气污染较重,酸雨问题突出。对全国612个城市开展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表明,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不达标比例为20.4%,县级城市的不达标比例为14.4%。另外,对全国488个城市(县)开展的酸雨监测显示,出现酸雨的城市为258个,占52.9%[16]。近年来,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2009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25%,生活垃圾处理率为89.03%。但建制镇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2009年全国县城污水处理率为41.64%,生活垃圾处理率为45.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5.09%[17]

2.4 快速城镇化隐含“扭曲”的城镇建设问题

2.4.1 城镇空间扩张过快,大量耕地被占用

1981年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2000年以来更呈加速增长态势。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660个县级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了44.93%,同一时期,全国城镇人口仅增长了22.45% (图6、图7)。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增长率一直高于城区人口年增长率。

图6 中国建成区面积变化情况

图7 中国城区人口和建成区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和住建部统计资料。

城镇发展空间的扩展主要来自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城镇空间扩展首先占用的是城镇周边的优质耕地,因此,占用农用地进行开发建设是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1997—— 2007年全国通过合法程序建设占用耕

地的数量已经达到196.65万ha,而违法占用的,1999—— 2005年共发现的面积近33.33万ha[18]。

2.4.2 城镇建设严重依赖“土地财政”,违规开发严重

中国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即城镇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两类土地在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开发利用、抵押融资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在快速城镇化条件下,这种差别的存在和政府对两类土地转换权的控制,使“土地财政”成为现实。如2010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金高达1636.72亿元,占北京市全市财政总收入2353.9亿元的69.5%[19]。

在“配额制”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短缺与城镇开发巨大利益的共同作用下,各地开发商纷纷“铤而走险”。集体建设用地违规开发持续不断,大量品质各异的“小产权房”和“出租屋”拔地而起。城镇建设用地粗放浪费问题较为突出。据调查,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近26.67万ha。全国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0.3~0.6,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

2.4.3 片面追求“形象工程”,忽视城镇历史的延续

快速城镇化必然带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由于理念的偏差,一些城市长官意志严重,相当一部分人把城镇建设理解为城镇形象的现代化,大搞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形象工程”。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中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0多个提出要打造、创建“国际大都市”,其中绝大多数根本不具备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条件[21]。于是,拆迁几乎成为城镇“旧貌换新颜”的唯一选择。随着城市的迅速“现代化”和急速扩张,许多老城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如济南老火车站(又名“津浦铁路济南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式建筑。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登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建筑类教科书。但是,1992年这座陪伴了济南人近百年的老火车站被拆除了[22]。

3 以科学规划消解城镇发展问题

消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城镇发展中的各利益攸关方都积极参与城镇发展,为城镇发展尽力献策。但是,首要的问题是制定一个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规划。用科学的规划消解问题,引领城镇发展。

3.1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以常住人口为基础规划城镇

从本质上看,制约城镇发展的关键是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必须大胆改革体制机制。一是要树立“市域”的概念,统筹城乡发展。通过规划的实施及政策的落实,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二是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公共服务对象。通过落户、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制度,使户籍仅仅成为人口登记和人口管理的方式;三是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税收分配、财政转移支付及公共服务专项配给制度;四是要改革行政管理权限及管理岗位设置体制,赋予特大镇等经济发达镇相应的管理权限,使城镇政府管理与常住人口的需求相匹配,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五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障对接机制。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可以逐步将“不完全”城镇化的人口即农民工转变为“完全”城镇化人

口。只有实现了上述体制、机制的变革,才能使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城镇规划成为城镇领导者自觉自愿的行动。

3.2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规划城镇产业发展

(1) 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形成规划合力。城镇规划从宏观角度分为总体规划、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各类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对各类规划纵向的层级和横向的边界进行明确,理顺规划关系,形成规划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效能,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起到“龙头”和“统领”的作用[23]。

(2)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实现规划“融合”。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颁布,全国空间资源的管制有了法律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具有国土规划的意义和作用,而国土规划①是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空间综合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全国国土空间为对象。在城镇规划中,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融合”的基础和抓手。确定了城镇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才能明确城镇发展战略思路,各类规划才能明确各自的定位,才能实现规划的“融合”,才能建立相互协调的、科学的城镇规划。

(3)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发展。尽管中国的城镇是有行政级别的,但是,城镇发展根本上是要靠市场经济来推动。一方面,政府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市场要素的集聚和提升。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企业是否能落户某城镇,关键在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比如土地要素(是否有适宜的土地类型、价格是否可承受)、劳动力要素(是否可以招到适宜的员工、劳动力工资水平)、交通要素(交通区位是否能保证企业的产品与消费者易于对接)、人口要素(本地及周边是否有足够的消费人群)等等,所以,政府要设法通过各种政策促进市场要素的集聚和提升;另一方面,政府既不要干预市场,又要“借力”市场。比如可以出台用地调整激励政策,通过“退二进三”,鼓励工业集聚,改造低效用地,使工业存量用地部分转化为商业和服务业用地。另外,也可以通过城镇核心区建设密度的提高和社区开放空间建设,为服务业的发展集聚人气。

3.3 完善公众参与手段,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规划城镇

(1) 追求包容性增长。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众参与城镇规划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为了促进城镇健康和谐发展,城镇规划必须倾听利益攸关方的声音,特别是弱势人群的声音。如在发放城市规划相关信息时不仅要在普通城镇社区发放,也要考虑在农民工聚集的出租屋地区发放;在进行规划征地拆迁时,不能只考虑开发项目的效益,还要考虑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在土地上劳动的外来人口的利益;在规划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城市的美观,也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出路。将弱势人群作为编制规划和实施规划的优先考虑对象。构建包容性社会,实现包容性增长。

(2) 倾听居民的声音。规划需要专家的智慧和技术,但更需要考虑居民的需求,让居民充分参与规划。上海在地价奇高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区的核心部位,规划并建造了10万m2的开放式草坪,就是因为规划时考虑到生活在金融中心的人“需要呼吸,需要肺,需要绿色”。城镇的发展也不仅仅为了让农民从平房搬到楼房,而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因此,在制定规划时就需要和本地居民共同讨论未来的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问题。如天津市华明镇通过政府、专家与农民的多次反复交流,通过科学设计“宅基地换房”运营机制,规划建设了一个新型城镇,使农民不花一分钱就改善了居住环境,还通过新城镇建设新增就业岗位1.12万个,有效解决了青年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总之,规划不应该仅仅成为规划师表现其规划技术的结果,而应该是居民、农民、政府等利益攸关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规划师要平等地与当地人交流,倾听当地居民的声音。通过为当地居民建立自由发表意见的渠道与平台,让当地人真正参与规划,充分发挥当地人的知识和智慧。只有通过利益攸关方的充分参与,才能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规划,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规划才能成为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24]。

3.4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城镇政府的服务性

(1) 倡导“精明”增长理念。在进行功能分区的同时注意适当地混合用地,倡导城市“精明”增长,使居民既有就业机会又能方便生活。比如城镇广场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大型活动的需要,更要考虑居民交流的需要;城镇街道不仅要考虑汽车的通行需要,更要考虑居民步行、骑自行车的需要;住宅区规划不仅要考虑居民的购买能力,更要考虑与社区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的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公共服务。上海的安亭新镇从形态、布局、甚至能源利用上都参照了德国魏玛的经验,入住居民也多为上海市区高收入的外来人口。同时,坐落在安亭的上海国际汽车城有多家大型跨国企业,集聚了大批高收入人群。但是,安亭镇区却没有高档次的购物、娱乐场所,也没有高档次的饭店,导致“安亭人有钱,却没处花钱”的现象。可见,城镇规划一定要细分人群,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规划不同档次的功能区。

(2) 关注小尺度空间的活力。规划不仅要关注城镇的主干道宽敞、大商场繁华,更要关注社区公园的幽雅、社区空地的活跃、街巷零售角的热闹,让居民在公共空间中感受愉快与舒适,享受生活。安徽呈坎等古镇的水口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公共活动的空间,还通过集中的水面和穿流的小溪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上海市打浦桥地区的田子坊就是将旧工厂改造成了富有生活、文化气息的商业街。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之所以流连于拥挤的弄堂是因为这里不仅可以购物,还能感受到老上海的建筑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现代社会创意产业的活力。

(3) 建立社区规划机制。以加拿大为例,从公众参与城镇规划实际情况看,公众参与规划的特点是规划时间较长、人力投入较多;从具体实施效果看,社区规划是开展公众参与规划的最佳形式。一是加拿大有社区非盈利机构,可以提供技术、人力和融资支持,二是加拿大有庞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可以通过事先申请免费使用社区活动中心,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25]。借鉴加拿大经验,建议在中国城镇规划体系中增加社区规划一级。授予社区基层组织规划征询和项目征询的权利,通过财政资金或社区融资机制给予社区规划资金支持,通过税收优惠制度,支持社区非盈利机构的建立,鼓励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加强规划部门的力量,逐步促进非政府的技术服务机构和社区组织在规划中的作用[26]。应提倡以政府协调为核心,广泛吸纳各方面的利益攸关方。并可以考虑将国外“参与式城市评估”、“社区行动规划”及“参与式预算”等规划工具应用到规划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

[2]Roberts B, Kanaley T.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Asia [M]. Manila: ADB, Cities Alliance, 2006: 1.

[3]周一星.城市地理求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4]周一星.中国城镇化发展政策和趋势研究[R]. 亚洲开发银行“‘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资料. 北京: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2010: 43–45.

[5]路透网.未来10至15年城镇化将以年均0.8-1个百分点增[EB/OL].(2008-8-19)[2011-5-6]. http://cn.reuters.

com/article/cnBizNews/idCNnCN056246420080819.

[6]李铁. 我国城镇化问题[R]. 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北京: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2010: 3.

[7]韩俊. 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研究[R]. 亚洲开发银行“‘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资料. 北京: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2010: 28. [8]Jonathan W, Janamitra D. 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R]. 上海: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2008: 10–11.

[9]世界银行. 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 发展与气候变化[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74, 378.

[10]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9 Revision[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141078.html,/unpd/wup/.

[11]李铁. 中国城镇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R]. 亚洲开发银行“‘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资料. 北京: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2010: 9.

[1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调查报告[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531–538.

[13]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北京主干道近10年平均车速减慢50%[EB/OL].(2009-12-13). http://news.s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141078.html,/c/sd/2009-12-13/112819250466_3.shtml.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16]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 中国市长协会, 联合国人居署. 中国城市状况报告2010/2011[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0: 35.

[1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 2009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18]李青.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问题研究[EB/OL].(2010-8-10)[2011-5-8].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141078.html,/xwxx.asp? id=10784.

[19]凤凰网.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逾70%,北京收入居首[EB/OL].(2011-1-9).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141078.html,/news/detail _2011_01/09/4167357_0.shtml

[20]新浪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实施[EB/LO].(2008-10-24)[2011-5-8].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141078.html,/c/2008-10-24/020*********s.shtml.

[21]腾讯网.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集中曝光各地形象工程[EB/LO].(2011-5-3).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141078.html,/a/20110503/000969_1.htm.

[22]百度百科网. 济南老火车站[EB/LO]. http://baike.baidu. com/view/2857545.htm

[23]杨伟民. 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11–125.

[24]邱爱军, 白玮. 科学规划小城镇应贯彻的几个原则[J]. 理论前沿. 2009(17): 12–14.

[25]邱爱军. 谁在挑战规划执法[J]. 中国改革. 2009(12): 58–61.

[26]邱爱军, 许峰, 纪熠. 加拿大城市发展中的公众参与及启示[C].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 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0: 233–241.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敏鸽 摘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改革投融资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 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2.6%, 超过 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 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 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 人口不能自由流动, 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 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 现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和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和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3141078.html,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王德生 来源:《中国房地产》2013年第10期 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兴起于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或称为小城镇建设。当前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妥善地予以解决将可能成为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 在城镇化建设中,许多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城镇化就是要建设越来越多新的小城镇,或把原来的小城镇进行扩大或进行旧城改造,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试图通过小城镇建设消除农民的身份。大部分地方推出小城镇建设的量化指标,即通过把大量的农民户口转化为城镇居民户口,以此提高城镇化率。因此,不顾现状与条件,盲目大拆大建的现象到处可见。 2.对“国际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各地小城镇建设的调研中发现,有的人谈到“国际化”建设标准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不自信的言谈举止,认为“国际化”离本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太遥远,甚至还存在“本地哪有外国人来”的观念,这种不正确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建设质量。所谓“国际化”标准,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现在或将来外国人生活的需求,而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如规划设计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绿化标准、节能减排标准等应该达到国际通行标准,以确保建设的质量。小城镇化建设不能仅做表面文章,现在不少地方为了遮盖已被破坏的山体,用非植物绿色薄膜进行覆盖,道路两侧用绿色塑料地皮取代植物绿化等,这些行为都显示出其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3.小城镇建设思路不明 主要表现在规划滞后、建设思路不明确,这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追求短期效应,盲目拆除房屋,建设农民集中区或强制农民购买商品房,这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中屡见不鲜。部分地区往往是边拆边规划、拆后规划或是边规划边建设,违背建设基本规律,导致重复建设。 4.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不配套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是通过融资的方式进行,前期投入多,如果不充分考虑到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仅仅依靠房地产收益很难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的

区域经济学论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问题、对策研究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在国际上叫“城市化”,二者是同一个概念,都是对Urbanization 的翻译。“城市”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城”,是指带有围墙和驻军的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居民聚集区;“市”,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逐渐形成商品贸易市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二者空间趋合、功能相融,统称为城市。“城市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数目的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资源、财富、产业的集聚,其本质是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中国,“城镇化”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中文的语境中,镇和市,既有权力的界定,还有大小的差别。通常会认为“城市”会比较大,级别高;而“城镇”则会比较小,级别低。城市化强调大城市的发展,意思接近于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说的“都市化”,城镇化更多的是强调中小城市、小城镇。 二、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但是,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中国的城镇化率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农民进城了,但没有市民化。第一,由于行政区划变动,传统的农村变成了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但是作为市民统计被城市化了。第二,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问题把农民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在城镇落户,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另外,由于土地增值的潜在利益分配与户口的紧密结合,导致不少农民不愿融入城市社会。据统计,中国有2.6亿农民工“漂浮”在城市中,游离于城乡之间。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甚至更少。 三、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在的城镇化,是以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为目的的城镇化过程。 (二)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问题消解

邱爱军: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 2012年12月19日10:39来源:城市中国网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 1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过程 城镇是与农村相对应的概念。城镇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有别于农村居民点的聚落 类型,包括城市和镇。中国的城镇①是一个历史畴,是指在一定地域围,具备一定水平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生产为主②(并不一定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③)的 行政区域。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共有城市654个,建制镇19322个(表1)。 表1 中国城市规模变化情况 城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世界历史显示,在工业革命之后①,农村人口不断 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例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向城镇型转化的过程,称为城镇化。城镇 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2],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②,是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过程。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涵更为丰富。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而且是经济 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过程,还是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别的过程;既包含人们看得见的物质实体的变化,也包含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3]557。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中国城镇化基本上经 历了自然增长③(1949—1957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59%)、起伏波动④(1958—1965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经历了1.45%和负0.35%两个阶段)和发展停滞⑤(1966—1976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负0.05%)三个阶段(图1)。总体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前选择了“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在经济上完成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基本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主 的全国工业体系的基础,但另一方面又铸成了中国城镇化水平长期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4]。 图1 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1949—— 2004年)[3]557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城镇化发展相关的政策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大体上可分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重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根据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渝委发[2001]号34号)加快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末的33.09%提高到届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为45%);把万州和涪陵建设成为大城市(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开县、长寿、南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成为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多数县城发展成为10-20万人的小城市;100个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3-5万人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在城镇化发展速度上,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在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后,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当前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为36.4%,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经过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原因,目前重庆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与直辖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城镇化进程困难也是相当大的。 一、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难点 1、农村工业化水平落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重庆市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来说,重庆市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比较落后。至 2002年末,在重庆市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5.1%,直接从事农业的比重仍高达63.5%。重庆市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的工业化,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转移劳动力的生活生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还要承担转移劳动力工业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成本和发展成本。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简单集中,而是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等观念还非常淡薄。从整体上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重庆市农村还有文盲214.78 万人,文盲率达6.95%。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居民,即使户籍制度上成为城镇居民,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在城镇生存下去也比较困难。 3、城镇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重庆市城镇的登记失业人数为16.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1%)。今后随着市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城市的下岗失业规模还有可能扩大。我们不仅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有6‰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保守估计每年也需要净增加4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势必会加大今后重庆市城镇化推进的难度。 4、耕地资源不足。截止到2002年末,重庆市只有耕地面积2075.5万亩,也就是人均仅有0.67亩耕地。根据建设部测算,每一个城市人占地需要100平方米左右(包括生活占地、公共交通、绿化、水电工程、厂矿、水面等),城镇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和消费方式的提档升级,加之与其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住宅建设等投资,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从全局来看,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必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利于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就一个地区而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必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使城乡市场趋于统一,实现城乡保障体系有效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战略问题,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展、档次提升的发展态势,但随之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因为缺少宏观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点不高、标准较低,一些地方边建设、边规划,“建了拆、拆了再建”的现象时常发生,难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科学有序推进。二是城镇建设存在趋同性。一些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因素,不顾客观条件约束,一窝蜂地建广场、修大厦,简单地把城镇化视同于“高楼化”,有的甚至不惜破坏古建筑搞建设,导致千城一面、丢失特色。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不能为人口向城镇集中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无力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一方面,交通、供排水、供暖等基础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领域都还存在着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平衡。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挤占耕地、供排水供暖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背离。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城市也有其个性差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历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 房地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才慢慢出现的新兴产业,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性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日益深厚,不仅影响着与房地产业有关系的一些企业,对整个金融范围甚至上升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一来,房地产业是否能够蓬勃发展就显得弥足重要,它作为支柱性的产业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直接刺激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决定,不仅已经拿来被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举足轻重,显而易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带来的就是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的暴涨。 随着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住房供应量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了

房价迅速上涨、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房地产业该如何实施定位和快速有效的控制以及优化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这就是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所得结果期望能够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规模的量变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缓慢的状态下,甚至出现过短暂的停滞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这还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扶持,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竟然超过1,500多万人,城镇化率更别提了,高出1.37%,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达51.3%,终于打破了50%的极限;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更是多的惊人,7亿多是什么概念,城镇化率更是高达56.1%,这与“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基本情况。随着房地产热一波波朝我们袭来,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随之而生的就是一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怀化市为例 (湖南城市学院谢凯华)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把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怀化市以省域次中心城市作为现阶段发展目标,在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引发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为落实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怀化市原因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highligh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and green smart,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ed. Huaihua City, the provincial center city as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is paper in Huaihua city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of Huaihu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cultivated land area reduce, soil erosion, air pollution, greenhouse effect, water pollution et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uaihua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lenary (enlarged) meeting of the struggling to implement the "two bel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center and four Huaihua provide according to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9月中旬,党中央又一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这次的主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回顾历次专题研讨班,均是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问题的研讨。这次关于城镇化的研讨班,在十八大前夕举办,预示着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之一,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这次研讨班上所说,“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 随着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一蹶不振,国家巨额投资计划副作用的逐步显现,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可以快速前行的力量。 而面对国人收入普遍不高,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振内需的抓手又在哪里呢?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副总理近年来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

城镇化”。梳理媒体的报道,李克强最早在2009年底考察广东时就明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而这个时间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显现成效的时候。 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2010年2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此后2010年的讲话中,“最雄厚的潜力”成为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词语。 无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是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这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智慧的力量就在于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李克强提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使许多城市的旧城区陷入了原有城市功能衰退、物质环境老化、历史文化特色消失等重重困境,如何抓住改造契机,让旧城区重现昔日的繁荣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研究城市发展的新课题。 丰富的感受大多来自记忆。穿行于现代却日渐陌生的城市,再没有什么去提醒你驻足回望,那份失落是记忆的失落。城市是记载着人类生存的历史,没有旧街区和旧建筑的城市,如同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很难想象余生如何渡过。 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变化。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痕迹,形成了一条历史文脉,记载着城市的兴衰。保护好那些有幸逃过无数劫难的城市肌理、传统街区、历史建筑,就是在维系这一千古传承的脉络,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而城市,注定是要发展的,不会因怀旧而止步;改造也是必然的,因为生活在继续。在用地日趋紧张、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旧城改造已成了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 随着更多的旧城改造项目的深入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旧城改造是一项涉及到建筑、规划、经济、社会、文化和景观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计划,仅仅满足于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应转向旧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人文等的全面复兴。 2.4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城市设计原则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城市设计应当从城市空间、人文、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期让旧城区展现出和谐的空间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旺盛的活力。从对旧城区的特点认识以及城市设计在旧城区改造上的作用出发,并结合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实践经济与教训,可以总结出旧城改造与复兴中,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2.4.1物质空间的整体性多样性及公共性原则 在旧城区的物质空间建设方面,城市设计应当探寻旧城区原有的空间规律,遵循功能和艺术的原则,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空间。整体性(也被称为系统性)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旧城区也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旧城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必须从城市全局出发,不能与城市分割开来,同时要努力加强旧城区与城市的联系,从活动系统、交通系统等多方面加强这种联系。二是从旧城区自身的整体入手考虑旧城区的改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强调内在质量全面提升的城镇化,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深刻转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人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必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制度保障、产业支撑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仔细的厘清,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健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标签:新型城镇化;核心问题;产城融合 1引言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内生增长模式”的关键,是整个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引擎。 自从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来,关于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探讨不断见诸媒体,形成了不小的波澜。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各有各的理解,其中也涉及到许多关乎全局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如何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如何提高城市的产业支撑等,这些核心问题的厘清,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内涵—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城镇化的中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让人在城镇中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要让少年、中青年和老年等各类人群都能在城镇中找到生存空间。 传统的城镇化在价值取向上是“以物为本”,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以至于出现了“空城”、“鬼城”现象。在“人造城镇”这一发展理念下,传统城镇化道路过度依赖资源投入,重发展数量而轻发展质量和效益,已经难以为继。 当前,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土地强征,房屋强拆,甚至造成了一些恶性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城市的城镇化建设,仍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思维上,以投资来拉动地方GDP的增长。其结果就是以就业、收入、福利为内容的民生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过度建设只是重走过去的老路,是违背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的。 新型城镇化必须始终牢牢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一真正内涵,提高城镇化质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发展城市群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城市群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