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读懂学生

教师要读懂学生
教师要读懂学生

教师要读懂学生

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备课时如果光注意教材,忽视了作为主要对象的学生,那么即使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再深再透,也很难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既然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那么真正地了解学生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成年人不了解的世界。我们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落到实处。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其实《标准》里讲得比较清楚: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还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些在新的数学课程里,都被看得非常重要。要“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这些话告诉我们,读懂学生是顺利推进新课程、保证新课程能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

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的方式包括小测验、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择。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

下面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一课前所作的学生调研: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能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也有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经历,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起点,课前我在我校三年级6班进行了全班调研。同时也随机抽取了12位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调研内容及形式:

(一)问卷调查(全班所有学生):

1.下面正方体中哪几个面是相邻的?(题目略)

目的:调研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正方体特征的理解)的掌握情况。

2.想象正方体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

目的:调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经验(正方体展开图的经验)。

3.下图中谁是相对的面?(题目略)

目的:调研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经验。

(二)访谈(随机抽取12名学生)

1.如果让你画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

目的:调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经验,以及遇到问题后所采取的方法。

2.在学习长正方体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遇到困难时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解决困难(看书自学、询问他人、自己探索、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你愿意采用什么方式?(看书自学、询问他人、自己探索、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目的:调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

正方体展开图学生调研分析

(一)问卷调查(全班所有学生):

1

通过调研发现:

题目虽然简单,但都找全不容易,尤其是没画出来的面,有的学生想象困难。

2

6个面,但位置不对,有重叠的。

3

通过如上调研,看到本班有19.0%的学生可以全部做对,又调查知道有2个人学习过奥数,有一人是爷爷教过的;能做出部分的有47.6%,看来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方法和技巧。

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我与我校三6班的学生就“展开与折叠”这节课与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最后很多学生发现了只要有四个面是连着的,就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到邻近下课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能画出三种以上的展开图。我最后让学生思考:“把一个没有盖的正方体纸盒展开,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几乎很快能想到“十”字形的排列,也有的孩子先画四个并排的正方形作为侧面,再填上一个底就行了。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3孩子能够从六个面的展开图推出来全部的8种情况。其中一个小男孩对我说:“我只要把六个面的展开图中去掉一个面,再把重复的合并就可以了。”这个学生真是太有才了!

(二)访谈(随机抽取12名学生)

1.如果让你画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

2.在学习长正方体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遇到困难时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你愿意采用什么方式?(看书自学、询问他人、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自己探索)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学”

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对学生“学”的方面的探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读懂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主导者为引导者、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呢?

所谓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做好教学的及时调控,灵活驾驭课堂。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实际上相当于“主持人”的角色。

所谓变主导者为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数学学习过程变成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所谓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帮助。这个“合作者”意味深长。新的教学观教师不是主宰,不是裁判,而是班级群体中平等的一员,所以有的学者把教师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遇而充实,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础教育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育重心的转移,即把过去单纯对知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更全面的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对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第二,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和倾听着。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基于以上思考,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

验。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下图分别写各种颜色的长方形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第二步,把每两个分数相加探究它们和结果。

两个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学生没有问题,而当出现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时,部分学生遇到了挑战。教师适时提出:“两个异分母分数该怎样相加呢?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三)满足学生的需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课堂里,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方式去研究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想去尝试,教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是教师关注学生与否的一种重要体现。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流、合作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与师生平等交流的需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需要;获得师生认可的需要。

在学习了测量知识以后,一位教师布置学生回家测量自己的腰围。第二天汇报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您的腰围是多少?”同学们顿时一阵哄笑,他们笑得那么开心是因为这位老师比较胖。但是这位老师很坦然,虽然不是她事先设想的教学内容,但她还是笑着说:“你们先估计一下!”

这时一个孩子提问了:“老师,你先说你怀孕没有?假如人怀孕的话,腰围就会比平常人多出几十厘米。”

老师笑着摇摇头:“没有。不过说明你平时挺爱观察,喜欢想问题。”

同学们估了一阵子,老师又说:“估得准不准还得动手量一量才知道。但今天只有直尺,没有卷尺,怎么办?”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孩子们又开动了脑筋。

生1跑上讲台,拿着米尺,小心谨慎地围着这位老师的的腰绕了一圈,一看,83厘米。

生2的办法是:“我想用一根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就可以当卷尺用了。”自己制作一根软尺,想的真绝。

生3:我可以拿一根绳子,围着你的腰绕一圈,再量一量这根绳子就可以了。

这已经是这位老师心目中理想的答案了,正准备结束这个插曲时,这位老师发现一个学生还在一个劲地举手示意,于是老师决定给他一次发言的机会。

生4:我只要把老师的皮带取下来量一量就知道了,这办法挺简单的。

生5接着说:我一拃有10厘米长,看看你腰围有几拃就可以了。

真是活学活用。

这些都是这位老师没有想到的答案。

就这样,孩子们用他们想出来的各种办法,在这位老师的的腰上折腾了好一阵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老师,你该减肥了。”

这堂与原计划完全不同的的课,因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学得特别主动,智

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使老师再一次感受到学生身上不可估量的创造力。(四)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本学派的一个观点是,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为了全人格的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这种情知结合的显然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情感和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五)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反思作为一种“对已有的思维结果进行检讨性的再思考”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思是学生数学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没有反思学生就不可能从深层次上掌握数学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最后,我想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讲座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期的话题: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读《赏识你的学生》心得体会

读《赏识你的学生》心得体会;; 读《赏识你的学生》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

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师生融洽的情感,不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关注其情感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心贴心,劲儿往",心贴心,劲儿往一块使,有利于共同发展.标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平常也老提,也注意去做,但都没有这次学习领会地这么深刻,与大家共享: 1.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些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他们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对任何事情情感态度占据第一位,尤其是他们的主要时间在接受教育,因此,把教育施以情感色彩是很有必要的;另外,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关注情感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渴望关注是人的本性.一本书上曾经说过"人最深刻的本质还是被人欣赏的那份渴望",得到了关注才会注意和检点自己的学习行为,才会反思,从而进步. 3.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心贴心,劲儿往一块使,有利于共同发展. 4.符合规律.情感"软件" 和学知识"硬件"是一个系统.新课改编写组的老师们把它写进新课标,提出新要求,符合系统规律. 5.是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本身是时代的产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更人性化,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尤其是语言教学以实用为目的.这是中西方交流的结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情不再,顺应时代趋势才能办出好的教育,"彰显个性" "人文关怀"成为教育的主流. 画外音:上述说法得以实现得依赖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热爱教育的态度. 只有把心融进新课改当中,肯为教育付出的老师才能做到把关注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只能是"压制式" "一言堂""师道尊严",冷漠而简单,不能弯下腰关注学生情感. 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处于正在长身体和心理不断完善的时期,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更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而且,学生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情感都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回应,学生学习的积极学习态度才能得到长久的保持和维护。所以,《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结合艾芳菲教师执教《笋芽儿》谈如何体现学情的关注鹰潭市第八小学

读懂课堂 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一:在当今“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是每一个国民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具备“国民核心素养”是作为国民的“基本人权”。 “国民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习得的,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制度,在于从“课堂”出发的“学习的革命”。 初读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两个关键词:“革命”和“转型”。钟教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教育学见解,这些不但具有技术性,更具有挑战性。 钟教授指出了现阶段我们惯用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中心。这让我正视了我或许还有许多其他的老师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然而这又是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避免不了的矛盾和结果。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诸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杨思教学模式”以及我校的“三学教学模式”等等,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检测”这个目的。如果我们如西方教育那样,离开黑板和讲台,将课堂变为博物馆、电影院,甚至是大自然。学生没有了束缚,去自由接

受零距离的现实和真相,他们会更投入、更感兴趣吗?课堂需要转型,教育在呼唤转型。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二: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 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 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 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 ; ;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 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摘要】:新课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针对乡村学生的特点,见识少,思维缓慢,还有家庭或社会原因,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我们乡村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传统教学观念,只是强调学生怎样尊重师长,很少注意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怎样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问题,只是一味灌输、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词】:读懂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之间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引导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共享课堂教学带来的欢乐。 首先、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和读懂学生,就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考虑,还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并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学习上存在什么困难、有哪些想法等。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经验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该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领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一道题展示出来,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觉得这样等下去,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包办代替,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这种情形是较常见的。新课标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办代替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借助于书本已有的知识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明白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课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相关习题,每一堂课都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新知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如何做到欣赏每一个学生

教师如何做到欣赏每一个学生 新郑市薛店镇一初中副校长李小坡 经常听到有些老师在私下里抱怨,“现在的学生真的是难教,笨到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又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倒还都挺像模像样的!”惊奇替代了鄙薄。偶然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我豁然领悟:其实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欣赏学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金钥匙,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那即是他成才的方向。教师要“目中有人”,争做伯乐。时刻牢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欣赏学生是关键。”所以我们不应吝惜激励性评价语,“你真棒!你还能做得更好!其实你什么都能做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老师在期待我”。具体而言,教师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还要欣赏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更要欣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无限生机、无限开创,逆境可转为顺境,腐朽将化为神奇,全面发展才能形成。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谢英 每当手捧由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总会被封面上那句“本书不仅会改变许许多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会影响千千万万孩子的一生”所震撼。这本书折射出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折射出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它像一轮又一轮的波浪不断冲击我的心灵,让我沉思,让我审视我的教育方式,寻找我的可取与不足。读罢《赏识你的学生》,强烈的感到有一些词语在我的头脑中反复呈现。那就是“赏识、宽容、理解、信任、责任、奉献……” 赏识就是爱的体现。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幸,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它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我就知道将来你能成为科学家,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就是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跑道的起跑线上的,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新课改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班级里都或多或少有后进生,面对后进生懒散的学习习惯,面对他们在老师的苦口婆心下无动于衷的表情,说老实话有时真气不打一处来,哪还有喜欢可言。但是爱就意味着宽容,如果不能容忍孩子的错误,不去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不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不妨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他们年幼

无知,自控力弱。我们常教育学生要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为什么我们自己有时就做不到?想想孩子们思考的东西,我们才有可能多一份赏识之心,平静坦然地接受学生的过错,也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改正错误。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读了《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我深深领悟到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教师应当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 作为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了解一下学生的需要,看看学生的需要在哪一个层次,然后根据学生的相应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担任了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作为教师最应该关心爱护他们,尤其是现在的“留守儿童”、“后进生” 教师应当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呢? 教育转化差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难点。凡是差生,历来皆让家长操心,老师费心,社会担心。因此,转化差生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许多同仁也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本人在转化差生方面也花去了不少时间及精力。认为转化差生要爱与严双管齐下,用心去感化,用严肃的纪律去约束。要了解他们的需要。 一、教师首先不能忽视“后进生”的存在。 教师工作是一项繁琐的,责任大且费气力的工作。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应该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差生,有的品德差,有的学习差,有的则是品德学习皆差。 差生的心理状态复杂,表现形式各式各样:有的情绪低沉,沉默寡言;有的好动,易惹事;有的自暴自弃,无心向学。由于差生存在自制力差,意志不坚定,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差,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间接影响学校的学习风气,造成教师的压力大。教师只有热爱教师工作,才会产生动力,才敢面对压力,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育学生,转化差生的工作上努力地把他们教好。因此,热爱教师工作是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把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四有”新人。 二、根据学生需要,采取正面教育与纪侓约束并举的方法。 正面教育,就是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教育,启发、调动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用严肃的纪律去约束,使其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一日规》等规范教育。一旦有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就要认真对待,坚持说服教育,指出其危害性,并严格要求改正。但这“严”有别于体罚,动辄处分的“严”,应以爱作为严的基础。如学生违纪情节严重,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在给以适当处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说理教育。处分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学生。说理可使受处分者进一步理解纪律的严肃性,心悦口服地接受教育。要让严的目的真正为学生理解,做到爱与严互相交融,疏与导辩证统一。 差生既有较强的消极心理,又有一此积极的心理因素。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就是促进他们思想上,学习上的消极因素。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就是要促进他们思想上,学习上的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而正面教育,是发扬积极因素的主要手段。所以认为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信任他们。与严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以疏导代替指责。 指责,是指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现,只会加深学生的自卑心理,并造成逆反心理。而疏导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教师广开言路,让学生讲真话,把各种思想意见讲出来,然后,教师加以引导转化。造成差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出于无知,有的缺乏健康的情感,有的缺乏意志力,有的则是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如何做好疏通,引导工作。关键一个就是深入学生,多方面了解,弄清其所以然,找出症结所在,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明辩是非善恶,改正缺点错误。及时抓住其转化的契机,春风化雨般地使其受到感化,促进转化。 例如:今年刚接手的小吴就是一位双差生,到班之后,学习跟不上,自制力差,由于父母的溺爱,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学习更是不认真,上课无心听讲,各方面的认知能力也差,不按时完成作业,爱惹事,大家都不愿与他交朋友。找到症结所在,立即上门做其家

(完整版)教师如何讲解练习题

教师如何讲解练习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现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观念。 如何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是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教师除了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把握好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关键,明确教学目的,还应注意设计教学过程。习题课教学和数学概念、公式、公理、定理、例题的教学及复习课教学构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三大支柱。高效的习题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性质、公式等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因而抄袭作业的现象很严重,既达不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解题目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展示自已思维火花的余地。二是一人承包多,集体参与少,无论是教师由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还是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都把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直线讲解多,发散分析少。四是着眼结果多,突出过程少。五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泛泛而教,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升华为与其他问题怎样联系渗透,转化化归,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从强化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向着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化的改革中,应该将习题课教学改革作为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在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本人有一些初步的体会,自我感觉不错。下面谈谈在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根据维茨果其的理论,学生在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作者:————————————————————————————————日期: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 网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金家漕小学(315000)朱军 一把结实的大锁牢牢地挂在大门上。一把斧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无法将它砸开。这时,一把钥匙钻进锁孔,瘦小的身躯只是轻轻一转,大锁却轻而易举地被打开了。斧头很憋屈,不解地问钥匙:“这是为什么?”钥匙说:“因为我读懂了它的心。” 课堂上经常有这么一个现象:当教师见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遭遇到不理想的预设效果时,总会埋怨学生笨,不懂老师的心,而不是反过来想一想,自己读懂学生的心了吗?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吗?可能有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自以为是,没能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我们不要让课堂只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我们的学生,尝试着去读懂他们的“心”,这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 一、读懂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进行丰富的数学活动。”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学习起点而导致教学失败的例子。 一位教师上人教版二年级(上)《角的初步认识》时,课一开始,就问学生:“角是什么?”有学生说牛角;有学生说羊角;还有学生说5角钱、三角形。教师发

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赞美学生

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赞美学生 欣赏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当代教师与时俱进所应具备的道德风范。所以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经常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用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赞美。 学会倾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倾听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巧,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目的。而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是缺乏修养,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教学是一项交际活动,语文教学尤其典型,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就需要我们去倾听学生的想法。新课程的到来,我们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提倡一种精神,那就是“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因为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倾听,将为孩子留下一片自由表达的空间,能为孩子带来或许早已被教师淡漠的尊严。在倾听中,师生理解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作为教师,除了用耳倾听外,还应学会用心倾听,对于有敏锐思考能力,能发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加以鼓励,更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倾听对方,与之产生共鸣,能对其心领神会,使其体验到肯定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而且,倾听本身便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所以,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回答时同时感受到你的情感,可通过一些面部表情,各种手势等来传达。例如一个及时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放松的动作,一句真心的话语等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当学生因胆怯而回答不清时,教师一个真诚、鼓励的微笑就是在告诉他:“我相信,支持你。”当学生回答很出色时,教师竖起的大姆指就是在告诉他:“你真棒!”当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时,教师一个及时的眼神就在告诉他:“我注意到你了,要认真听讲啊!”要知道,当你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关注着你。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种种从内心流露出来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学会欣赏。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催化剂,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赏,老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赋予学生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附庸物”的绝大部分学生珍贵的自尊心必然受到重创,对老师,对集体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所以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他们最平等而又博大无私的爱。 学生总是期望被教师欣赏,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当给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常常使用“欣赏”这个词或“欣赏”的语气。例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以欣赏的语气赞叹:“答得多好啊!多么富有独创性!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当学生作业取得某些进步时,老师说,“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我很欣赏你这一句神来之笔”;或写上批语:“有进步,祝贺你”等。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

《赏识你的学生》读书心得范文

《赏识你的学生》读书心得范文 随着学校“校园书香”的浓浓气息,我也被此情景深深吸引住了。于是,轻轻捧起《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书中一个个闪现着教育智慧火花的精彩案例,令人深思,感慨万千:有已为人父人母的过来人对教育的感激和期盼,有一个个曾经或正在困扰着众多教师的教育话题的思考与讨论,更有专家理性深入的点评分析为我们指点迷津……就是这样一本书《赏识你的学生》,折射出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从教师、家长、学生的角度诠释了赏识教育的真谛,读着这些文章,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联想到了身边的学生,联想到了那些对我们教育满怀希望的家长们。它让我沉思,让我审视我的教育方式,我强烈的感到有一些词语在我的头脑中反复呈现,那就是“赏识、宽容、理解、信任、责任、奉献……”。它让我反思,寻找我的可取与不足。 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我们广大教师平时要严于律己,以自身的良好师德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满怀热情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特别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思想上波动大的学生,以多谈心,多接触,多到学生家的方法,做到了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并抓住这些闪光点,经常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用真诚的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我深知对学生的爱,会使学生逐步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会使学生给老师讲心里话,进而由“听其言,观其行”达到“行其乐,乐其道。” 随着所读页数的增加,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应更好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才能感化和教育学生。”看看班里那37双可爱的笑脸,当你夸了他们后,笑的是那样的灿烂;当你批评后让他改正时又是那样的诚恳,憨厚中带着渴求;当你处理不恰当时,他们撅着高高的小嘴巴;看着他们无奈的样子,老师,你是否觉察到他们的存在,为你的生活和工作增添了多少乐趣。 (一)爱学生,就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认识

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认识 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认识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笔者对教师职业的三点浅识: 一、教师职业中的沟通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方式沟通呢? 1、爱心是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非常欣赏这句名言,在教育工作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 2、师生沟通中的口语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的工具。师生沟通的艺术实际上也就是师生间的语言交流艺术。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 (1)幽默 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和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通畅了。 (2)委婉 在师生的沟通中,教师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为碍于情感而感到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好了。如果把话语磨去一些“棱角”,使对方在听话时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就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老师的意见了。 (3)含蓄 如一位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一位因犯错误逃学刚来报到的学生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原因,某同学终于在今天回到了自己班级……”这种说法既不伤同学的面子也没有被全班同学误解为包庇,还可以采用“反语”,“模糊”,“沉默”等说话艺术。 3、积极聆听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篇一:读懂课堂有感 “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 ——读《读懂课堂》有感 邢竹青“懂”是人和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是最容易走进人内心的活动。常常觉得教师是个非常繁琐的且平凡的职业,因为他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所以在工作中充满无数未知,即使自己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精力也不会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钟启泉先生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等方面呼吁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并说明了目前课堂存在的不足,让每一个教师能够在读懂课堂的活动中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阅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作为一名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我来说,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首先读懂课堂意味着要读懂学生。这里的读学生不但是指学生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

好特长等。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自己在课堂中能够和学生处在同一认知的水平,让学生能读懂老师的授课内容,并掌握好着内容。其次要读懂自己。要对自己有个很清晰认识和评价。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熟悉教材,能活用教材,能在多大程度上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哪些方面需要自己积极提高,是否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自己欠缺的这些应该从哪些方面补救,让自己更加完善。第三要读懂教学过程,要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在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提问。例如,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林老师反复强调要先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模式,而不是先把学生名读出来再提问问题,这样其他的孩子没有思考的动力。课堂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板书的教育功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越来越多地运用,很多课堂中就没有了板书。在课堂中我们要采用能让学生适应的的先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英语课 堂,让学生在充分的教育活动中锻炼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后

听讲座心得 做一名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

听讲座心得做一名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 始 初识黄宝国老师,是在上周六梧桐叶落满校园的老郑大体育馆内,幽默的开场白吸引了我,这是一位会“聊天”的老师,也是一位会读懂学生的老师,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黄老师演讲的主题是“读懂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读懂学生不仅仅是优秀老师创造出的“结果”,更应该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条件”。 如何读懂学生?我埋头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各色书籍里面寻找答案,觉得仍不甚明了,黄老师的一语惊醒梦中人,读懂学生,并不是空中楼阁。那如何做到读懂学生呢?首先便是那最简单也最难的“师爱”,让学校成为爱的家园。我们人类都是感情动物,学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客体”,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学生永远都是“主体”,我们对待学生需要用心,而不是用冷漠去伤害他们。其次要了解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即所谓的“差点教育”,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其中黄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那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发现人之长,人生要用有限的生命来扬长,而不是补短。”每个人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特别是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优点,早一点走在成功的路上,发现闪光点就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多走到孩子当中去,

这些都是老师需要做到的。最后要让孩子了解自己,海明威曾经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孩子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超越自己,这便是胜利。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成就了各行各业的人,我们的学生不是批量生产出来的物品,而是大自然所造就而成的一道道美丽风景,要做一名好老师,需要从读懂学生开始,了解差异,尊重差异,缩小差异然后共享差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一个教师对学生这个群体的科学认识。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相应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认识的深浅不同,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所以,从教者的学生观很重要, 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人; 也就是,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是独特的人;学生有哪些不同呢?一是智力不同,二是性情不同,三是所接触的环境不同; 因为智力不同,所以学生接受事物的快慢不一样;相同的问题有的学生马上就能学生,有的学生需要的时间长一点,还有些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学不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个知识,有的学生在上新课的时候就学会了,有的学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醒悟,再慢的也可能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比如,元角分的问题,大人觉得很好理解,可是对学生就是个难题,教学的老师都知道让所有学生都理解的过程很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一边传授、讲解,一边静待花开; 学生的性情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事件,感受、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有的学生适合鞭策,有的学生适合激励。不能一个问题学生的表现不同,教师就用一种表

扬或批评的办法,有的时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想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经验丰富了,就能做到手到擒来,正所谓“闻弦音而知雅意”,教育、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相同年龄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做学生的知心人。 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成长经历就不一样,他们所接触的人与事就有千差万别,造成学生成长的心理、情感、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道德品质等方面就成全不一样,这也就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丰富性。教师要想教好每个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曾经和现在所接触、感受的家庭、社会等环境,针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正是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学生是人,学生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人格尊严、丰富情感和独特性的个体,学生与成人是平等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有错误,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要让学生心服口服。 正是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也就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知识要丰富,掌握的教育方法要科

赏识你的学生(1)

赏识你的学生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 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

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 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 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 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 当的时机、 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最新教师要爱学生

教师要爱学生 许多教师都为学生奉献过和正在奉献着爱。但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全社会的人都经历着转换观念和规范行为的过程,难免产生各种复杂的思想问题,正在走向成熟和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就变得更加艰巨复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热爱学生,以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实现教育目标,实在是教师面临的大问题。 老师要热爱学生,是由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教育学生成为高品质、有文化的公民,是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全党的教育目标。教书育人,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崇高而特殊的事业,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实施教育的对象是感情丰富的人。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有可能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感化来促进思想的特殊而实现教育目标。 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尊敬老师,从而建立尊师爱生的感情基础。师生在人格上平等的同时,老师能保持自然而合理的职业优势,这是实施成功教育过程的前提,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理。 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运用独创性的科学教育方法去发展学生,提高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快的进步和最好的成绩。同时,教师本人从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和提高,更加体会到教育的乐趣和魅力,反过来更好的实施教育,即所谓“教学相长”。 因此,要大力提倡,重视和培养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全社会最高利益——建立和谐、文明、进步、有序的社会环境。 爱学生就得心上时刻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老师的第一需要。爱要体现在对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具体事情上。 1、和学生多接触,长相处 在交往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所思所行,把握他们的感情脉搏,才能和他们想在一起,谈在一起,才能心灵相通,扮演真正的教育角色。一下课就不理学生,出了校就不管学生,学生是不会亲近你的。 2、从学生利益出发,教学生如何做人 使他们对人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的、辩证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对待学生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不能像消防队员一样防范和灭火。 技校生普遍处在一种既自信又茫然,既想做大事又无能为力的矛盾状态中。我以下象棋中的“卒”能吃“将军”,扑克牌中的“两对四”也能吃掉“天王”“大王”等例子说明,在社会舞台上,只要你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在一定的环境机遇下,任何人都有干出辉煌业绩的机会,这是个公平竞争的过程,既然公平,谁也不应自卑;既然竞争,就得脚踏实地,终身奋斗。全国劳模买买提和市局劳模谭利国都是技校生。只要坚持不懈地把爱心倾注于教育学生的一切活动,是会感化学生的心灵而取得渐变结果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3、正确对待后进生 对好学生,让他们取得更大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他们的负面。对后进生,不要简单地以其错误行为或分数把他们看偏,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和潜在的积极能量,给他创造获得进步的环境和机会。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述了一个神父收留一个罪犯,罪犯在吃饱喝足后却偷了神父的银烛台。警察抓住罪犯后神父又为期辩护说银烛台是他送给的。雨果提倡用爱去感化人,在今天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老师的神圣天职在于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分数高低。关心每个学生使其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都成为“尖子”。在教师的工作中,看不到轰轰烈烈的业绩和一鸣惊人的发明创造。然而,恰恰是最复杂的以爱心才能教化人的学问和艺术就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教师工作的伟大就在于此。 4、以爱心为动力去研究学生、努力掌握教书育人这门学科 爱是出发点、是动力,不是简单的笑脸和容忍,要体现在高效率、有成果的教育方法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