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

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

主体性:人可以主动采取自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是积极的行动者,人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创造性。

客体性:每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受他人行为影响。

客体性主要是表明相对于他人行为的对象性,不只意味着被动性。

3.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个别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抽象、概括)vs. 人际关系(具体)

结构的角度—社会关系是指角色之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社会关系为扮演某种角色的人提供了行为的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这两种人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合理性的认可。

形式社会学: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纯粹形式

4.文化: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5.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具体的、物质的;抽象的、精神的。

6.文化丛:

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

例如:茶文化;婚嫁礼仪/文化;农民的一套耕作工具;

7.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例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

8.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9.文化中心:

指站在本民族、本群体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常常导致文化冲突。

10.相对主义: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

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评判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

(1)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2)从个体发展趋势和比较意义上来说,社会化过程是人的生物性冲动被抑制,社会性性以增强的过程。

(3)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社会化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广义社会化指伴随一生的过程)。

2.基本社会化:

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少年期社会化(12-15);青年社会化(14.15-20左右)

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心理断乳、价值多元与自我迷失、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

社会极速变迁:“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代沟。

3.再社会化:

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再社会化有如下两种原因和情况:

一种是主动的再社会化,就是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接受、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主要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之后的社会生活中。

另一种是强制性再社会化,即采取强制的方式,通过特殊的机构(如监狱、教养所)来实行,以改变他的原有的世界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违法犯罪者)

4.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

新问题与新变化、不同的新角色、同一角色内的学习

5.个性/人格:

也称人格,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个性的形成以生理素质为基础(性别、体质、智力),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社会化的含义,有哪几种理解的角度?

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心理学);

文化的角度: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

社会结构的视角:经过学习,逐渐符合社会位置和社会角色预期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3.社会化实施的场所/机构?

(1)家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机构。

(2)同龄群体

它是由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又称为游戏群体。

环境特点:自由平等的交往

(3)学校

传授科学知识、进行道德教育、传播主流价值观

环境特点:组织严密、教化内容全面系统;群体、规范、严格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

环境特点:科层化

(5)大众传播媒介

环境特点:开放、全面;生动形象;无强制性,潜移默化;单向度;

4.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哪些?

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5.社会化与个性/人格之间的关联?

个性的形成以生理素质为基础(性别、体质、智力),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父母经常鼓励孩子自主性地选择及行为可以增强其自信;一个自认为能力不强且内向的人在成为小组负责人后,经过锻炼可能会成长为外向的、有较强能力的领袖;一个性格开朗的人遭遇一系列人生挫折后可能会变得忧郁。

6.如何理解和看待中国人的性格?

西方人以集团生活为本,有公共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与法治精神,而中国人伦理本位,向里用力。

第四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间、个人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2.集体行为:

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动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3.镜中我: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5.先赋角色:

指建立在人们的先天性或生理性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6.角色冲突:

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且其中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得角色扮演左右为难的现象。

7.角色紧张:

一个人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复式角色),在没有基本的间、精力和能力的情况下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

8.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也称社会关系网络、关系网,指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制度 关键概念 【社会制度】 ·通常具有三层次意义: ①宏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或政治学的专门术语,指代的是社会的根本制 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②中观:指特定领域中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规则,习惯 ③微观:日常工作中的规章制度。 主要考察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中要指中观层次的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可拓展到宏观及微观·结构功能主义认为: 制度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定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 范体系,她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另一教材定义: 是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他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的连接在 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建,一般有社会价值观,社会规 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以及社会机构及设置等要素构成。 ——社会价值观 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 等的主管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制度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 整和规定。 ——社会规范体系:略 ——权威与地位结构 权威与权力不同:权力是不顾他人反对而贯彻自己一直的能力或遏制他人行 动的能力。 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是假影响的权力。 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权威常是某种社会制 度的化身。 也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权威存在——社会制度所具有的合法性为此社会领域中的 人普遍认可 削弱消失——人们对某种社会制度的偏离和抛弃。 权威与社会制度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社会制度,有时需 要多种权威维持。而有时候,一种权威能维护多种社会制 度 韦伯对权威类型划分:传统权威——依赖于对产同习俗的认可。包括老年人,族长,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种权威的重要特征 感召权威(魅力型)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美丽为基础。精神领袖 合法权威(法理型权威)源于人们对正式规定的,非个人专断的规范的认可,,形式合法权威的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现行的法规的明确承认。(科层制)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青连斌 何为社会组织 大多数人都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社会组织中。马克斯·韦伯是最早对现代社会组织的兴起作出系统解释的社会学家。按照他的观点,社会组织是以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稳定的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手段。韦伯强调,社会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以及书面文字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组织要实现自己的功能,必须有书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储存其“记忆”的档案。后来的功能主义学者认为,社会组织是追求同一目标的成员相互协同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当追求明确的、经常性的目标的个体发现,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达到目标而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有规律的合作时,社会组织也就产生了。所以,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减少经常性合作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而作出的选择。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并不是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都能成为社会组织。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都难以称之为社会组织。 一是组织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社会组织是不存在的。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艾兹奥尼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来的东西,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状态。管理学家则从更加具体和操作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目标,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二是规章制度。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关于特定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活动规则等的规定。现代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社会组织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复杂程度。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安东尼·吉登斯)【圣才出品】

第四章安东尼·吉登斯 一、名词解释 1.吉登斯 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他认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二重性 答: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

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3.结构化理论 答: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和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4.脱域机制 答:脱域机制即“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种是专家系统。象征符号是指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其典型形态之一是货币,专家系统是指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判体系。这种制度抽离化建立了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的安全与信任系统,但它是建立在人的无知基础上的,因此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形成一系列的现代性的后果。 5.时空分离 答:时空分离是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总是与空间位置联系在一起的,但到了现代社会,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了;与此同时空间与场所也出现了脱离,在场的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空意义上的缺场的东西所取代。 6.结构丛 答:结构丛是社会系统的制度关联所涉及的规则——资源系列。结构丛中的结构包含

昆虫的分类

第四章昆虫的分类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昆虫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昆虫分类和其它动物分类一样,目前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并以成虫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所鉴别的种类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使用简便。 (一)昆虫分类单元 昆虫分类的单元和其它动植物相同,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分类单元书写时,必须按阶梯排列。以蔷薇白轮盾蚧 例,其分类地位如下: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同翅目 亚目胸喙亚目 总科蚧总科 科盾蚧科 属白轮盾蚧属 种蔷薇白轮盾蚧 有时因实际需要,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下,还分设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分类单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间有相对明确的界限,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与其它物种有生殖隔离的一种类型。 (二)昆虫命名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学名。学名是采用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并且都由拉丁字母来书写。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一般在最后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后面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东亚飞蝗(中文名称)的学名为: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采用学名可克服同种异名等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二、昆虫纲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 昆虫纲的分目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口器构造、触角形状、翅的有无及质地、足的类型以及变态和生活习性等区分。目前昆虫纲的分目总数全世界没有一致意见,但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3目,现将其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概述如下。 (一)直翅目 体多为中至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纵折,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腹部有尾须,产卵器发达。多为植食性,不完全

社会保障的构成要素

第五章社会保障的构成要素 案例一:职工的哪些收入应列入工资总额 案情描述: 2006年3月,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在过去4年对9680户次缴费单位进行的专项审计显示,64.54%的被审计单位存在漏逃社会保险费问题。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人员介绍,缴费单位漏缴、少缴社会保险费的方法主要是在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上做手脚,有的单位只给部分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缴费手续,而以各种理由不给季节工、外地城镇职工、农民工缴纳保险费,逃避缴费义务;有的单位不按职工实际发生的工资收入申请缴费基数,奖金、津贴等补助没有列入缴费工资额,致使社会保险缴费大量流失。其中,不按职工人数缴费的单位占22%,不按职工工资总额缴费的单位占78%。针对这一状况,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出了补缴通知书,限期整改补缴。职工的哪些收入应该列入工资总额? 案例分析: 根据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的规定,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费工资基数。职工月平均工资应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其中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200%或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60%的,则按60%计入。根据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时,瞒报工资总额或者瞒报缴费职工人数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瞒报工资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有重大违法情节的缴费单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案中,瞒报缴费工资或者职工人数的单位要受到相关的处罚。 本案暴露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征缴、欠缴社会保险费。一些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但是,就是拒缴、欠缴社会保险费。这同我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方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历史人类学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课程类别:选修课编 号:学时: 3 主编姓名:张应强单位:人类学 系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麻国庆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人类 学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7年6月20日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方法相互借鉴和整合的产物,是有历史学背景的人类学者和有人类学背景或兴趣的历史学家,在他们共同关心一个具体的地方社会的相关课题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将历史关怀与田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进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事象观察和分析的洞察力和有效性。在本科生中开设此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分析和解释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基本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全面学习和掌握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外,还要对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学术脉络以及在社会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中产生和呈现出来的种种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变迁、时间和纪年重要性的普遍的认识,从而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达致一种整合的、具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解释。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暂时尚无合适的教材,主讲教师广泛收集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正在编撰《历史人类学导论》作为本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本课程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 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有五节:1)什么是历史人类学;2)历史人类学的理论背景;3)历史学视角与人类学视角;4)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向;5)关于“华南研究”。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从历史人类学“由下而上”和地方性关怀的基本取向,并扼要介绍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实践。 第二章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本章安排12学时,授课内容包括三节:1)学科的分野与连接;2)对历史的摒弃和社会史的倡导;3)科际整合:历史学与人类学。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学领域的年鉴学派和人类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历史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探明人类学与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互动过程。第三章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与问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3小题.每题1.0分,共1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 B .社会政策对象的被动性是绝对的 C .低保差额补助是社会政策对象差异性的表现 D .青少年作为社会政策对象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B 项,社会政策对象是一定政治产品的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产品的原因或者消费者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某些政治产品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逆来顺受,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然而,这种被动性是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依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对某些政治产品提出自己的意见,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过程。 第2题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行政机关 B .利益集团 C .参政党 D .公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 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第3题 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政策诉求者 B .政策接受者 C .信息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与社会政策主体相比,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社会政策主体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社会政策对象则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相对于社会政策主体来讲,社会政策对象也是信息提供者。D 项属于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第4题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 )的角色。 A .政策制定者 B .政策实施者 C .资源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

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记分作业二

一、单选题 1、中国传统社会网络的核心格局是:() A.面子 B.同心圆 C.团体格局 D.差序格局 2、社会制度最核心的构成系统是() A.理念系统 B.规范系统 C.设备系统 D.制度系统 3、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为主。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混合关系 4、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A.角色实践 B.角色期待 C.角色领悟 D.布景与道具 5、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

A.合作关系 B.冲突关系 C.强制关系 D.交换关系 6、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 A.霍曼斯 B.米德 C.库利 D.默顿 7、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社会角色的确定 B.社会角色的表现 C.社会角色的扮演 D.社会角色的失调 9、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是根据()而进行的划分。 A.地域型社区划分法

B.功能型社区划分法 C.区位体系划分法 D.历史划分法 10、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A.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B.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C.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D.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11、严格限制农村农业户口居民迁入城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在()年开始实施的。 A.1951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8年 12、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是()。 A.滕尼斯 B.帕克 C.费孝通 D.韦伯 13、霍桑实验提出了()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完整版)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一)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组织规范体系和物质设备是制度的外在形式。)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基本途径 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社会哲学家曾进行过许多探讨,如卢梭和杜林就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 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去探讨社会制度的起源以及匠人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结合起来,无疑有一定的道理。社会制度的形成,两条途径:一是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二是立法产生。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形态;二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三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社会学注重从第二个层次上研究社会制度。其构成要素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 (一)价值要素 价值要素也称为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价值标准是人格和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制度的灵魂,通常用来阐释制度的目标与功能。 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是由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差异性,人们的价值标准也有相应的差异。 (二)规范要素 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的规定,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语法规范等。 我们在这里将规范分为公开规范与隐蔽规范两种。 (三)组织要素 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四)设备要素 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设备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另一类属于运行性物质设备。 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本书中使用制度这一概念时,是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要素在内的复合体系,其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且是与权力设置和一定历史秩序相关的价值标准。 (二)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没有直观性,不讲人情,一旦违反它,就会受到惩罚。 (三)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从本质上讲,社会制度是各种社会力量交互作用的产物,通常具有比较完整的规范体系、组织体系和工具体系,只要这些社会力量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衡,社会就可以保持稳定。但是,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社会制度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会有差异,这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四)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作为模式化的制度对原有的互相矛盾的规范和行为就会有抑有扬,在抑扬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点充分表现制度的公平性。 四、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一)行为导向功能 为了使人们的角色行为保持一定程度的协调和一致,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社会总是通过一系

社会工作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 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或者说是同服务对象一起工作。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由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念、工作方法和社会互动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也称受助者、案主或工作对象)是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或帮助的对象。服务对象的概念把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看做是提供服务,接受服务者即服务对象。而受助者这一概念反映的是社会工作者向对方提供帮助,对方是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实际上,在社会工作中,提供帮助与提供服务具有基本一致的含义,即当事人遇到比较大的、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需要别人帮助和支持。 服务对象或受助者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没有服务对象或受助者,没有他们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对象,失去了必要性。所以,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只是个人,还可能是家庭、群体和社区。不应把他们看做是被动接受帮助的人,而应该把他们看做是有主动性、有潜能的人。 社会工作者 没有社会工作者就没有社会工作,所以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或者可以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受助者)是社会工作的两个缺一不可的要素。 社会工作是专业助人的活动。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评估服务对象的困难与需要,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通过与对方的相互配合与合作,达到助人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助人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就不会发生。 社会工作者是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或培训从事职业化社会服务的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和经验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的进程和成效。应该说明的是,社会工作者不只是一个个体概念,它也是一个群体概念。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只是指单个的社会工作者,也指一个机构和一个团队。 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社会工作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和服务对象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自己行动的目标。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因为社会工作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只有在牢固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才会自觉地、持久地进行,才会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人、服务于工作对象。由于社会工作是一种真心实意的服务,而不是社会工作者要行使手中的权力,所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十分重要。价值观不仅表现在社会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上,更反映在他的全部工作之中。专业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是专门的助人活动,助人方法作为达到助人目的的手段和措施,在服务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不只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一般方法,而且指社会工作者群体在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后行之有效的做法,它们作为一种知识被社会工作者共享,并有效地支持着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科学的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以至于有相当多的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的核心就是一整套助人的方法。特别是在微观社会工作中,助人方法更凸显出其重要性。从大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几种,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又由多种具体的方法组成。专业助人方法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社会工作者区别于一般助人者的明显之处。 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依据其价值观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及合作的过程。助人或服务活动将受助者的需求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活动连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概述

2 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三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五个) 社会学的功能★(四个)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我国典籍中的社会、西方的社会概念、现代社会概念) 社会本质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文化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产品文化 物质文化 工具文化 文化的分类★智能文化 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理念文化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文化的功能★(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文化的多样性与相对差异性 文化变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关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发展角度、社会结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个人角度与社会角度)和可能性(三个方面)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五个) 社会化机制含义

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分为三种:教化论、学习论和互动论。 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含义★ 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社会互动的意义(三个)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社会角色的类型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规定角色与开发角色 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角色扮演的含义★ 角色扮演的过程(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的特征(四个) 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按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社会群体的分类★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其他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1)

第四章昆虫的分类(1) 一、选择题 1. 在形态、生理、生态、生物学及地理分布方面相同,在条件下能自由交配,产生具有繁殖力后代的一群个体,称为物种。 √A. 自然; B. 人工;C. 适当;D. 特定 2.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在《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A. 生态; B. 群落; C. 种群;√ D. 自然 3.双名法由属名及种名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个字母小写,种名之后为人的姓,第一个字母大写。 A. 发现; B. 采集;√ C. 命名; D. 收藏 4.增节变态是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 √A.原尾目; B. 弹尾目;C. 双尾目;D. 石蛃目 5.表变态属于原始变态类型,除外都属于这种变态类型。 √A.原尾目; B. 弹尾目;C. 双尾目;D. 石蛃目 6.因昆虫对水质敏感,是目前国际上常用于水质监测的三类水生昆虫之一。 A. 双尾目; B. 石蛃目; C. 衣鱼目;√ D. 蜉蝣目 7.具有2对大小、形状、脉序相似的膜翅是的主要特征之一。 A. 直翅目;√ B. 等翅目; C. 蜚蠊目; D. 革翅目 8.具有典型的,是螳螂目的最主要特征。 A. 开掘足; B. 跳跃足; C. 抱握足;√ D. 捕捉足 9. ?目昆虫主要树栖或生活于灌木上,有典型的和保护色。 A. 警戒色;√ B. 拟态; C. 变色; D. 伪装 10. 前足第1跗节膨大,内有纺丝器,能纺丝结网的昆虫是。 A. 家蚕; B. 蜘蛛; C. 金龟子;√ D. 足丝蚁 二、简答题 1.物种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物种的概念:在形态、生理、生态、生物学及地理分布方面相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产生具有繁殖力后代的一群个体,称为物种。 物种的特征:进化的基本单位;占有一定的分布区;以种群形式存在的繁殖群体;物种间生殖隔离。 2.为什么蛩蠊目昆虫在我国被列入一级保护名录? 蛩蠊目昆虫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特征原始,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在我国属一级保护昆虫。其分布区狭窄,目前仅限北纬33°~60°寒冷地区。该虫发育缓慢,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7~8年,杂食性,适宜温度在零度左右。成虫无翅,种的生态位极窄。 目前世界已记录29种,中国已知2种,一种为中华蛩蠊,一种为西蛩蠊。 蛩蠊属极珍稀昆虫,在世界范围内仅极少数博物馆收藏有且标本量通常很少(以个位或十位数计),在我国尤为稀有。 三、问答题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公众,连接主体和客体媒介是传播,全面把握公共关系三大构成要素各自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作用。 全面系统地了解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了解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了解公众的特点、分类及公共关系传播媒介。 【教学要点】 1.掌握社会组织、公众、传播的涵义。 2.了解社会组织与环境、社会组织与形象的关系。 3.了解公众的特点、公众分类的意义,组织基本目标公众的情况。 4.了解把握传播的基本原理、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及传播效果。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学时在3~4学时之间 【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社会组织 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活动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起着控制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它主宰着公共关系活动,决定着公共关系状态。因此,认识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明确组织形象的重要性,对于全面理解公共关系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及构成 社会组织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在实际生活中从三种意义上理解组织这个词。一种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把组织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履行一定的职能而组成的团体;一种是从行为活动的意义上,把组织理解为对人、财、物的处理和安排;再一种是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组织理解为特定的政治组织、群团组织,如党组织、团组织等。公共关系学中所讲的组织,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即组织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经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利操作和责任划分,合理协调内部人群活动的社会集团。 (一)社会组织的特点。 1.目的性 2.群体性 3.稳定性 4.发展性

社会结构的要素

社会结构的要素 1977年出版的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所著的《建筑模式语言》中,收录了世界上各种文明中几个世纪的人类建筑智慧。它不仅在建筑学以及城市规划上意义深远,并且且在软件设计领域影响巨大。书中,亚历山大与他的合著者共探究了253个建筑设计模式。例如: “203 孩子们的洞穴” 矛盾:孩子们喜欢呆在狭小,类似洞穴一样的地方。 解决方案:无论孩子们在房子周围,在邻居家,在学校,或其他什么地方玩耍,都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小小的“洞穴”。把这些洞穴藏在简单自然的富余空间中,比如楼梯下,厨房的柜台里。保持“洞穴”的顶部足够的低--2英尺6英寸到4英尺--及入口狭小。 每种设计模式都探讨了多种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以及提升幸福的感觉。但一直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想象力把这些建筑上的原则运用到上去-即把它们从真实世界中提取出来并运用到信息世界中去。 当你把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行动。在信息空间中,一个人的需求简单并且他的行为直接了当--查找,阅读,保存信息。但是一旦你把一堆人聚在一起,你可以观察到他们是多么疯狂以及充满智慧。Digg,一个在线新闻服务,它的头条新闻由读者投票推

选出来,这选择既有可能是有见地的政治评论,或是一条关于一种非法破解的软件消息。这种不可预测性使设计架构成为设计师们从事的最具挑战性的工作。 虽然你的设计永远无法控制人们该做些什么,但却可以提倡良好行为并劝阻恶意操作。心理学家科特·勒温(Kurt Lewin)开发了一个方程式,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么疯狂的事情。温声称行为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B=f(P,E)。你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天性,但却可以设计他们所处的环境。再让我们探讨一些在我的工作和我的同行的设计工作中已经观察到的一些亚历山大的模式。 身份 矛盾:网上我能够信任谁? 解决方案:给每个用户一个身份,并允许他们按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个性化地修改它。身份允许用户通过独一无二的登录设置来获取,保护,表达自己的个性。这种参与能够用增强信誉,以及允许其在系统中收集物品的方式给予奖励。(书签,历史记录,联系之类的) 身份是架构的基石。克雷·舍基(Clay Shirky)在他那篇聪明的论文《一个队伍是它自己最大的敌人》里这么说到: “如果你要写一个软件,以支持一个大型的,历史悠久的组织,你会怎样设计?你的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让用户参与进来。”

社会学 第8章 社会制度

第八章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概述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极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系,它们规定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力、义务及行为方式。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教程》P161) (1)普遍性。社会制度普遍存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社会中,世代相继,贯穿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 (2)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其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 (3)复合性。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4)强制性。社会制度一旦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强迫人们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行为规范,遵从制度。(5)阶级性。任何社会制度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 二、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教程》P162) 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1)由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系统化、条文化)成为制度2)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制度。 三、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社会制度化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并用制度来规范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结合,把人们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社会关系用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使之免除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制度要求的各种规范,承担起制度规定的社会角色。 制度化的过程(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2)制定规范。(3)建立机构。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 1、社会制度的类型划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结构分为基础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结构(即上层建筑)的原理,可以把社会制度相应地划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两大类。 (1)本源制度:指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的、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的制度。其它制度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主要有: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 (2)派生制度:指建立在本源制度基础上的其它一切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基本观念和基础理论(观念系统)(2)规范(规范系统)(3)组织(组织系统)(4)物质设备(设施系统)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的划分,现实中的社会制度是以上四个要素结合而成的,无法也没必要严格分开。但是,一旦某一制度出了问题,我们却可以从各个要素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五、社会制度的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2、社会整合功能3、传播和创造文化功能4、社会化功能 ▲社会制度除了具备上述对社会系统的正功能外,也可能对各种社会系统发挥负功能,即导致系统内部的紊乱、问题、干扰,危害系统的整合。 (1)在社会发生变革的时候,原有社会制度往往会发生阻碍作用。 (2)就某一具体系统而言,当出现某种非常态情况时,执行制度如果极端化,也可能出现反效果。 经济制度 一、基本概念 经济制度是指在经济领域的社会规范体系下,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行为模式。 经济制度的功能:规范经济活动,调整经济关系,保障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1.财产所有权2.社会分工3.契约与合同4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5计划与市场 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 如何科学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搞私有化 3、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4、国家调控下的市场——在矛盾中的不断前行 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概述所谓政治制度,指的是规范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并在社会中对他人实施权力的体系。 ▲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国家”不等于“政府”,国家是抽象化的社会制度,政府则是由一个个实体的人构成,是由这些人来行使国家的权力。 二、政治制度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可以通过权力的作用,对社会群体活动实行协调、监督、控制,尤其是对各个社会群体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进行协调,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有条不紊。 2、管理公共事务:每一领域的行政事务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规范它们的运行。但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各个生活领域的公共事务的协调,只能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负担,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整体目标。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二框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理解各个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具体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投资策划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几大环节,讨论并收集典型例证,学生在参与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确构成社会生产的几大要素及其作用,强调劳动者及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生产的快速前进而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设计的企业投资策划书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教师展示: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过程必须有多重要素组成。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让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自己设计的企业投资策划书。(分班级制作成PPT) 教师提问:从这些策划书的内容看出,要创办一个企业哪些条件是必要的? 学生回答:钱、厂房、设备、人力、土地,, 教师:是的,我们需要许多必要的条件,对于我们同学们自己设计的“智能玩具公司”,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差异。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样一份策划书。 ?投资方向:智能玩具公司 ?投资理念: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玩具。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需求,推出 系列玩具。 幼儿——智力,行为,感官开发 儿童一一智力,行为,爱心培养,素质,娱乐

少年一一智力,心理,思维,纯娱乐 成年一一实践模拟,纯娱乐,怀旧 ?公司选址、厂房规划: 先进的设备,技术与国际接轨(次品少、低噪音、低消耗) 新型的安全的材料(柔软、耐磨、无毒) 全自动流水线(智能终端电脑控制) 全自动回收装置 ?员工招聘条件: 经理:年龄不限,男女不限,本科以上学历,能领导群众,有较强的号召力,口才好,人际交往能力强。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设计师:男女不限,年龄20~45岁,本科以上学历。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对儿童的想法有一定的了解,有美工基础和电脑绘图制作能力者优先考虑。 工厂工作人员:男女不限,18~4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对待工作认真、务实,有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责任心强。 教师总结: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 (一)劳动者的劳动 地位: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