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数学衔接教材学案:第一讲 绝对值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数学衔接教材学案:第一讲 绝对值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数学衔接教材学案:第一讲 绝对值

衔接教材 第一讲 绝对值

第1课时 绝对值的含义 主备人:杨黄健

学习目标: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会处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学习重点:.会用两种方法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学习难点:绝对值问题的处理方法。

学习过程:

一、温故链接 导引自学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

二、交流质疑 精讲点拨

例1 如果|x -2|+(x -y +3)2=0,求(x +y)2的值.

例2

当|x|=x +2时,求代数式19x 2 016+3x +27的值.

例3

解不等式:||x -1+||x -3>4. 解法一:(零点分段法)

解法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变式训练:解不等式: |x-5|-|2x-13|> x+1.

当堂反馈: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b|,则a=b

B. 若|a|>|b|,则a>b

C. 若a<b,则|a|<|b|

D. 若|a|=|b|,则a=±b

2. |a-b|=|a|+|b|成立的条件是()

A. ab>0

B. ab>1

C. ab≤0

D. ab≤1

3. 若a<-8,则|6-(a+1)2|等于()

A. 5-a

B. -a-7

C. a+7

D. a-5

4. 如果|a|+|b|=5,且a=-1,那么b=________;如果|1-c|=2,那么c=________.

5. 若|x+y-1|与|x-y+3|互为相反数,则(x+y)2 017=________.

6. 若x<-4,则|2-|2+x||=________.

7. 已知A,B为实数,下列各式对吗?若不对,应附加什么条件?

(1) |A+B|=|A|+|B|;

(2) |AB|=|A||B|;

(3) |A-B|=|B-A|;

(4) 若|A|=B,则A=B;

(5) 若|A|<|B|,则A

8. 已知|a|=5,|b|=3,且|a+b|=|a|+|b|,求a+b的值.

9. 若|x|=5,|y|=3,且|x-y|=y-x,求(x+y)|x+y|的值.

10. 解不等式:|x+2|+|x-3|<7.

11. 已知a ,b 都是非零实数,求a |a|+|b|b +ab |ab|的所有取值.

12. 若关于x 的不等式|ax -2|<3的解集为-53

第2课时含绝对值的方程和函数学习目标:会解含绝对值的方程,会处理含绝对值的函数问题。

学习重点:分类讨论思想的灵活应用。

学习难点:绝对值的两种处理方法。

学习过程:

一、交流质疑精讲点拨

例1 解方程:|x-1|+|3-x|=2.

解法一:

解法二:

例2 画出函数y=|x|的图象.

例3 解方程:x2-3|x|+2=0.

例4 求y=|x-1|+|x+2|的最小值.

解法一:

解法二:

当堂反馈:

1. 使方程3|x+2|+2=0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

A. -2

B. 0

C. 2

3D. 不存在

2. 方程|x-5|+x-5=0的解的个数为()

A. 不确定

B. 无数

C. 2

D. 3

3. 满足|2a+7|+|2a-1|=8的整数a的值的个数为()

A. 5

B. 4

C. 3

D. 2

4. 方程|3x-1|=|2x+1|的解是________.

5. 已知|3 990x+1 995|=1 995,那么x=________.

6. 解方程:

(1)3|2x-1|-1=5;(2)|x-|2x+1||=3;

(3)|x-2|+|x+5|=6;(4)|x-5|+(4-x)2=1.

7. 已知y=|x+2|+|x-1|-|3x-6|,求y的最大值.

8. 解方程:x|x|-3|x|+2=0.

9. (1) 作出函数y=|x-2|的图象,并说明函数y=|x-2|的图象与函数y=|x|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2) 试探究函数y=|x-2|+1的图象与函数y=|x|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10. 求函数y=|x-1|-|x-3|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1. 作出函数y=|x|+|2x+4|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明实数m分别为何值时,直线y=m与函数y=|x|+|2x+4|的图象分别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没有公共点?

2020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创新班高一(下)期中数学试卷

期中数学试卷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1.当z=-时,z100+z50+1的值等于() A. 1 B. -1 C. i D. -i 2.(2-x)10=a0+a1x+a2x2+…+a10x10.则a1+a2+a3+…+a10=() A. 1 B. -1 C. 1023 D. -1023 3.从集合{2,4,8}中随机选取一个数m,则方程表示离心率为的椭圆的 概率为() A. B. C. D. 1 4.设集合A={(x1,x2,x3,x4,x5)|x i∈{-1,0,1},i={1,2,3,4,5},那么集合A 中满足条件“1≤|x1|+|x2|+|x3|+|x4|+|x5|≤3”的元素个数为() A. 60 B. 90 C. 120 D. 130 5.如图,花坛内有五个花池,有五种不同颜色的花卉可供栽种, 每个花池内只能种同种颜色的花卉,相邻两池的花色不同,则 最多有几种栽种方案() A. 180种 B. 240种 C. 360种 D. 420种 6.甲、乙、丙等6人排成一排,且甲、乙均在丙的同侧,则不同的排法共有( )种(用数 字作答). A. 720 B. 480 C. 144 D. 360 7.某贫困县辖有15个小镇中有9个小镇交通比较方便,有6个不太方便.现从中任 意选取10个小镇,其中有X个小镇交通不太方便,下列概率中等于的是() A. P(X=4) B. P(X≤4) C. P(X=6) D. P(X≤6) 8.如图,小明从街道的E处出发,先到F处与小红会合,再一起到位于G处的老年 公寓参加志愿者活动,则小明到老年公寓可以选择的最短路径条数为() A. 24 B. 18 C. 12 D. 9 9.在()n的展开式中,只有第5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则展开式的常数项为() A. B. 7 C. D. 28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与措施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代加大,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改新教材在我省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实施。黄石市初中是率先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县市之一,经过两届学生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广阔性,师生的互动性明显增强,但思维的严谨性,推理的逻辑性显得有些不足。加上我市高中教材未与课改新教材接轨,教学内容上有明显“脱节”。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出现明显“不适应”现象。因此解决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问题势在必行。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点 1. 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 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3.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9.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10. 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二、“脱节”知识点掌握情况调查 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在已进行“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讲授后,我们对学生初高中“脱节”知识点作了全面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专题一 因式分解教案

专题一 因式分解(2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几种典型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配方法,求根法) 重点: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选择适当方法分解因式 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因式分解的相关知识,为高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测(通过做题回顾初中所学习的因式分解的方法) 1.完成下列因式分解,并思考所用的方法。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 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配方法、拆(添)项法等等. 一、公式法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 b a a 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 b b c a 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 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 b b -=-+- 二、分组分解法 2(1)9x -2(2)69x x -+2(3)36xy xyz -+2(5)32 x x -+y b x b y a x a 2222)4(+++例1因式分解: 33 (1) 8 (2) 12527x b +-34(3)381a b b -76(4)a ab -

江苏高一招生数学试卷

江苏高一招生数学试卷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2003年江苏省高一招生数学试卷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1-5题每题2分,6-10题每题3分,共25分) 1.已知函数3 2 )1 (-- + =k k x k y是反比例函数,则k= 2.一次函数y=ax+4(a 为常数),当x增加2时,y的值减少了3,则a= 3.已知m、n满足0 1 3 ,0 1 32 2= - - = - -n n m m,则 n m m n +的值等于 4.如果x的不等式组 ?? ? ? ? > - < - 2 1 2 1 x a x 的解集是x<2,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5.△ABC中,AB=5,中线AD=7,则AC边的取值范围 是 6.如图1,△ABC中,AB=AC,高AD、BE相交于点 H,AH=8,DH=1,则tgC的值是 7.如果菱形有一个角是45,且边长是2,那么这个菱形 两条对角线的乘积等于 8.如图2,AB是圆O的直径,弦CDAB于E,P是 BA延长线上一点,连结PC交圆O于F,若PF=7, FC=13,PA:AE:EB=2:4:1,则CD长为 9.AB是圆O的直径,以AB为底的圆O的内接梯形 对角线交点的轨迹是 10.已知圆O的直径AB=2cm,过A点的两弦 AC=2cm,AD=3cm,则CAD所夹圆内部分的面 积是 cm2 二、选择题:(11-15每小题2分,16-20每小题3分,共25分) 11.如果关于x的方程0 1 2 )1 (2= - + + +m mx x m有实数根,则 ( ) A、m1 B、m= -1 C、m1 D、m为全体实数 12.下列方程中,有实数解的是 ( ) A、0 4 1= + + -x x B、1 1 52 2= - + +x x C、3 4 1= + + +x x D、4 3 2 7- - = -x x 图1 C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doc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普通班,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企业一种商品的产量与单位成本数据如表: 现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求得y 关于x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21y x =-,则a 值等于( ) A. 4.5 B. 5 C. 5.5 D. 6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已知表格中的数据求得x 与y 的值,代入线性回归方程求解a 值. 【详解】由所给数据可求得 ∴ 23433 x ++==, 103 a y +=, 代入线性回归方程为?21y x =-, 得102313 a +=?-, 解得5a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明确线性回归方程恒过样本点的中心是关键,是基础题. 2.直线cos 20x α++=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

A. 5,,6226ππππ???????????? B. 50,,66πππ?? ?????????? C. 50,6π?????? D. 5,66ππ??????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将直线方程化为斜截式,得到斜率k ,从而可以求出k 的取值范围,进而得到倾斜角的范围. 【详解】将直线方程cos 20x α++=化为斜截式:y x α=?-, 故直线的斜率k α=, []cos 1,1α∈-, [k ∴∈, 所以直线的倾斜角范围为50, ,66πππ??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的倾斜角,由斜率范围确定倾斜角范围时容易求反,答题时要仔细. 3.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事件M :“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事件N :“至少一次正面朝上”,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 11(),()32 P M P N = = B. 11(),()22P M P N == C. 13(),()34P M P N == D. 13(),()24P M P N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2113(),()1,4244 P M P N ===-=∴选D. 考点:古典概型. 4.已知直线y =2x 是△ABC 中∠C 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若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4,2),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第二讲-韦达定理

第2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知识要点: 1、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分别为1x 、2x , 则有:1212b x x a c x x a ?+=-?????=?? 证明:由求根公式可得:1x = ,2x =, ∴1222b b x x a a -+==-, 12x x ? = 2()2b a =--2)2a 22(4)4b b ac a --= c a = . 2、韦达定理的逆定理:若两个实数1x ,2x 满足12b x x a +=-,12c x x a ?=,则1x 、2x 必为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 . 证明:由20(0)ax bx c a ++=≠得:20b c x x a a + +=, 又12b x x a +=-,12c x x a ?=,所以12()b x x a =-+,12c x x a =?, 所以21212()0x x x x x x -++=,即12()()0x x x x --=, 所以1x x =或2x x =, 所以1x 、2x 必为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 .

【典型例题】 例1: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1)10x m x m -++-=的一个根为4,求它的另一个根及m 的值 . 例2:已知1x ,2x 是方程2210x x --=的两根,求一个以121x +,221x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 例3:若211160a a ++=,211160b b ++= .

例4:若1x ,2x 是方程22170x x +-=的两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 (1)2212x x +; (2) 1211x x +; (3)12(5)(5)x x --; (4)12x x - . 例5: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1(1)104 x k x k -++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k 的值 . (1)方程两个实根的乘积为5; (2)方程的两个实根1x ,2x 满足12x x = . 例6:设1x ,2x 是二次方程250x x +-=的两根,求32126x x -的值 .

江苏省镇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镇江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数学 202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添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若集合A ={0,1},集合B ={0,﹣1},则A B = A .{0} B .{0,1,﹣1} C .{0,1,0,﹣1} D .{1,﹣1} 2.命题“R x ?∈,20x x +>”的否定是 A .R x ?∈,20x x +< B .R x ?∈,20x x +≤ C .R x ?∈,20x x +≤ D .R x ?∈,20x x +> 3.若幂函数()(Q)f x x αα=∈的图象过点(4,2),则α= A .12? B .﹣2 C .2 D .12 4.设函数2410()log 0 x x f x x x ??≤=?>?,,,则1()2f = A .﹣1 B .1 C .12? D .22 5.求值tan(﹣1140°)= A .3 B .3 C .3? D .3? 6.已知方程8x e x =?的解0x ∈(k ,k +1)(k ∈Z),则k = A .0 B .1 C .2 D .3 7.函数(22)sin x x y x ?=?在[﹣π,π]的图象大致为

8.《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经典,其对勾股定理的论述比西方早 一千多年.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勾五步,股十二步,间勾中 容方几何?”其意为:今有直角三角形ABC ,勾(短直角边)BC 长5步, 股(长直角边) AB 长为12步,问该直角三角形能容纳的正方形DEBF (D ,E ,F 分别在边AC ,AB ,BC 上)边长为多少?在如图所示中,在 求得正方形DEBF 的边长后,可进一步求得tan ∠ACE 的值为 A .264229 B .144229 C .611 D .229144 第8题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共计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添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9.若a <b <0,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A .22a b < B .11a b > C .122a b << D .a b ab +< 10.在下列各函数中,最小值为2的函数是 A .222y x x =++ B .1(0)y x x x ?=+> C .3sin y x =? D .1x y e =+ 11.使不等式110x +>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x >2 B .x ≥0 C .x <﹣1或x >1 D .﹣1<x <0 12.如图,摩天轮的半径为40米,摩天轮的轴O 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为45米,摩天轮匀速 逆时针旋转,每6分钟转一圈,摩天轮上点P 的起始位置在最高点处,下面的有关结论正确的有 A .经过3分钟,点P 首次到达最低点 B .第4分钟和第8分钟点P 距离地面一样高 C .从第7分钟至第10分钟摩天轮上的点P 距离地面的高度一直 在降低 D .摩天轮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有2分钟距离地面不低于65米 第12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5分,共计20分.其中第14题共有2空,第一个空2分,第二个空3分;其余题均为一空, 每空5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新高一数学衔接课专题二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专题二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判别式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重点: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与应用 难点: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学法指导:分类讨论思想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在高中教材中的二次函数、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等章节有着许多应用.本节将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阐述. 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 一元二次方程20 (0)a x b 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 222 4()24b b ac x a a -+= . 由于可以用24b 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24b 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24b ac ?=-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42b b ac x a -±-= ; [2]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1,22b x a =- ; [3]当Δ <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x x ,那么: 1212,b c x x x x a a += -=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上述定理成立的前提是0?≥. 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 定理可知 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 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 说明:在求判断式时,务必先把方程变形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例2 若12,x x 是方程2220070x x +-=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212x x +(2) 12 11x x + (3) 12(5)(5)x x -- (4) 12||x x -. 答案(1)4018 (2)22007 (3)-1972 (4)4502 思考: 已知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 (1) 是否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 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 求使1221 2x x x x +-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答案:(1)不存在。(2)k=-2,-3,-5 例1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 222(1)2310 (2)4912 (3)5(3)60x x y y x x -+=+=+- =说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值,要熟练掌握以下等式变形:222121212()2x x x x x x +=+-, 12121211x x x x x x ++=, 22121212()()4x x x x x x -=+-,2121212||()4x x x x x x -=+-, 2212121212()x x x x x x x x +=+,33312121212()3()x x x x x x x x +=+-+等等.韦达定理体现了整 体代换思想.

期末复习江苏高中数学高一数学必修一复习资料及例题

2015年底数学必修一复习详细资料及例题 第一章 集合及其运算 一.集合的概念、分类: 二.集合的特征: ⑴ 确定性 ⑵ 无序性 ⑶ 互异性 三.表示方法: ⑴ 列举法 ⑵ 描述法 ⑶ 图示法 ⑷ 区间法 四.两种关系: 从属关系:对象 ∈、? 集合;包含关系:集合 ?、ü 集合 五.三种运算: 交集:{|}A B x x A x B =∈∈I 且 并集:{|}A B x x A x B =∈∈U 或 补集: U A {|U } x x x A =∈?且e 六.运算性质: ⑴ A ?=U A ,A ?=I ?. ⑵ 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⑶ 若B A ?,则A B =I A ,A B =U B . ⑷ U A A =I ()e?,U A A =U ()eU ,U U A =()痧A . ⑸ U U A B =I ()()痧U A B U ()e, U U A B =U ()()痧U A B I () e. ⑹ 集合 123{,,,,} n a a a a ???的所有子集的个数为2n ,所有真子集的个数为21n -,所有 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22n -,所有二元子集(含有两个元素的子集)的个数为2 n C . 第二章 函数 指数与对数运算 一.分数指数幂与根式: 如果n x a =,则称x 是a 的n 次方根,0的n 次方根为0,若0a ≠,则当n 为奇数时,a 的n 次方根有1;当n 为偶数时,负数没有n 次方根,正数a 的n 次方根有2

个,其中正的n .负的n 次方根记做. 1.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2 .两个关系式:n a = ; ||a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 3 、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m n a = 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m n a - = . 4、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⑴ m n m n a a a +?=; ⑵ m n m n a a a -÷=; ⑶ ()m n mn a a =; ⑷ ()m m m a b a b ?=?; ⑸ 0 1a =,其中m 、n 均为有理数,a ,b 均为正整数 二.对数及其运算 1.定义:若b a N =(0a >,且1a ≠,0)N >,则log a b N =. 2.两个对数: ⑴ 常用对数:10a =, 10log lg b N N ==; ⑵ 自然对数: 2.71828a e =≈,log ln e b N N ==. 3.三条性质: ⑴ 1的对数是0,即 log 10 a =; ⑵ 底数的对数是1,即 log 1 a a =; ⑶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4.四条运算法则: ⑴ 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⑵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⑶ log log n a a M n M =; ⑷ 1 log log a a M n = . 5.其他运算性质: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精品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1。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 解法一:原式=2222 (1)(1)x x x ??-+-?? =242(1)(1)x x x -++ =61x -.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 (1)221111 ()9423 a b b a -=+( ); (2)(4m + 22 )164(m m =++ ); (3 ) 2222 (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 1 2 x mx k +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2 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 248a b a b +--+的值 (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推荐-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数学[函数的应用] 精品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数学 函数的应用 一、选择题 1、在本埠投寄平信,每封信不超过20g 时付邮资0.80元,超过20g 而不超过40g 付邮资1.60元,依次类推,每增加20g 需增加邮资0.80元(信重在100g 以内).如果某人所寄一封信的质量为82.5g ,那么他应付邮资 ( D ) A .2.4元 B .2.8元 C .3.2元 D .4元 2、某人2018年1月1日到银行存入一年期存款a 元,若按年利率为x ,并按复利计算,到 2018年1月1日可取回款 ( A ) A .a (1+x )5元 B .a (1+x )6元 C .a (1+x 5)元 D .a (1+x 6)元 3、已知m ,n 是方程lg 2x +lg15lg x +lg3lg5=0的两根,则mn = ( D ) A .-(lg3+lg5) B .lg3lg5 C .158 D .15 1 4、某商品2018年零售价比2001年上涨25%,欲控制2018年比2001年只上涨10%,则2018年应比2018年降价 ( B ) A .15% B .12% C .10% D .8% 5、已知0<a <1,则方程a |x |=|log a x |的实根个数是 (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1个或2个或3个 二、填空题: 6、使函数y =x 2-4x +5具有反函数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须填上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情形). 7、.某商人将彩电先按原价提高40%,然后“八折优惠”,结果是每台彩电比原价多赚144元,那么每台彩电原价是 元. 8、某人有资金2000元,拟投入在复利方式下年报酬为8%的投资项目,约经过 年能使现有资金翻一番.(下列数据供参考:lg2=0.3010,lg5.4=0.7324,lg5.5=0.7418,lg5.6=0.7482)

初高中数学衔接必备教材(全)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目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 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 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 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3.1 相似形 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1.2相似形 3.2 三角形 3.2.1 三角形的“四心” 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3.3圆 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3.2 点的轨迹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 1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开远市教育科研“小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立项编号: 20120661 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研究 课题类别:市级一般课题 研究领域:学科教学 课题负责人:刘红映 所在单位:开远市第九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二、课题研究周期 2012年6月—2013年9月(一年)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9年云南省进入高中新课改,高中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有很大变化,数学结构、内容等都与往年有所改变,初高中脱节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业水平起点不同的新生涌入高中,我校作为普及高中试点学校,学生录取成绩较低,被调查对象15届高一新生,入学数学成绩最高分85,最低分6,平均分约为52.4。初中基础较弱,大部分高一新生学习数学感觉很吃力,教师教学方面也倍感困难,不但要教授高中新知还要补充初中知识,因此研究衔接教学十分必要。通过分析初高中学习衔接方面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教材的变革与深化需要进行衔接教学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每次的课程改革都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课程设计,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教材,虽然初高中教材的难度都有所降低,但与初中义务制教材相比,高中现行教材(人教A 版)有如下特点:一是容量大,高中必修课本5本,高考考察选修内容理科3本,文科2本,另外高考选作题涉及选修4系列的三本课本。高中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二是内容抽象,高中教材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我们既要准确理解他们的意义,区别与初中教学中的差距,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三是起点高,从整个高中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要求高一学年完成必修1、2、3、4四本课本的教学,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新教材又把空间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一上学期,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加上高中受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教材缩减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加大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 2.学法与教法的变化需要进行衔接教学研究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级高一实验班自主招生数学试题及答案【PDF版高清打印】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年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自主招生考试 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上) 1. 把2232x y xy y -+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 .()222y x xy y -+ B .()2y x y - C .()22y x y - D .()2 y x y + 2. 已知a ,b 为一元二次方程2290x x +-=的两个根,那么2a a b +-的值为 A .﹣7 B .0 C .7 D .11 3. 如图,在Rt △ABC 中,∠C =90°,AC =4,BC =3,O 是△ABC 的内心,以O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与线段AB 有交点,则r 的取值范围是 A .r ≥1 B .1≤r ≤ 5 C .1≤r ≤10 D .1≤r ≤4 4. 如图,等边△ABC 中,AC =4,点D ,E ,F 分别在三边AB ,BC ,AC 上,且AF =1,FD ⊥DE ,且∠DFE =60°,则AD 的长为 A .0.5 B .1 C .1.5 D .2 5. 如图,△ABC 中,AB =BC =4cm ,∠ABC =120°,点P 是射线AB 上的一个动点,∠MPN =∠ACP ,点Q 是射线PM 上的一个动点.则CQ 长的最小值为 A B .2 C . D .4 (第3题) B C (第4题) (第5题) N M Q P C A B

6. 二次函数228y x x m =-+满足以下条件:当21x -<<-时,它的图象位于x 轴的下方; 当67x << 时,它的图象位于x 轴的上方,则m 的值为 A .8 B .10- C .42- D .2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 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上) 7. 计算-82015×(-0.125)2016= ▲ . 8. 市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价格.某种药品经过两次降价, 由每盒72元调至56元.若每次平均降价的百分率为x ,由题意,可列方程为 ▲ . 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A (3,0),B (8,0),若点P 在y 轴上,且 △P AB 是等腰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为 ▲ . 10.关于x 的方程2101 x a x +-=-的解是正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边长为8的正方形,M (8,s ),N (t ,8) 分别是边AB ,BC 上的两个动点,且OM ⊥ 12.如图,△ABC 在第一象限,其面积为5.点P 从点A 出发,沿△ABC 的边从A —B —C —A 运动一周,作点P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Q ,再以PQ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PQM ,点M 在第二象限,点M 随点P 的运动而运动,则点M 随点P 运动所形成的图形的面积为 ▲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讲课稿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目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二次根式 1.1.4分式 1.2 分解因式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 2.3.1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高一下学期数学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具体计划

下学期数学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具体计划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ー个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监事的数学基础。 ニ、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家长逼着来上高中。 (ニ)没有理想的目标,没有动力。 (三)有ー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还没有激发起来,平行班较为普遍。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建立,表现在: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没有认真完成,甚至抄袭。

(五)有ー些学生很听话,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高中数学学习的能力很低,基础薄弱,经常是说老师讲的能听懂,作业基本不会做,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カ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I己的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本学期应迗到的教学目标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期末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迗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 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本

高一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 1. 已知全集{12345}U =,,,,,集合{134}{23}A B ==,,,,,则()U A B =e __ 2.已知:,6A x x N N x ?? =∈∈??-?? 8且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 3.方程)2(log )12(log 2 55-=+x x 的解集为 4. 函数2 3)(- =x x f 的定义域为 5. 8120()log x x f x x x -?0,且a ≠1)的图象恒. 过一定点,这个定点是 . 12. 已知函数(2)75,1()1,1 x a x a x f x a x -+-≤?=?+>?是R 上的增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13.已知奇函数f(x)是定义在()1,1-上的增.函数,且(21)()0f m f m ++<.则实数m 取值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给定集合A 、B ,定义一种新运算:},|{B A x B x A x x B A ?∈∈=*但或.已知 {0,1,2}A =,{1,2,3}B =,用列举法... 写出=*B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