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委婉语的成因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委婉语的成因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委婉语的成因

2011年第1期总第103期

No.1. 2011

Sum 103

其 它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委婉语的成因

邵 丹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追逐一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成了大家孜孜以求的方向和目标。语言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是精神交流的重要媒介。语言交流中有些需要避讳的地方,我们就必须巧妙地借助于委婉语去交流。本文首先简介委婉语的概况,其次举例常见委婉语实例,最后引出本文论点。从社会语言学的三个角度解析委婉语的成因:社会成因,文化成因和地区成因。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委婉语的来由,更好地使用委婉语以促进日常交流的顺畅和谐。

关键词:委婉语;社会成因;文化成因;地区成因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1)01-0355-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追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这一更高层次成了大家互相竞逐的区域。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交流的载体。然而,人们在进行言语谈话的时候免不了会出现因为用词不当而导致交流双方都很尴尬的场面。所以,注重语言的措辞业已成为人们日常交际必须注重的方面,而委婉语的应景出现正好成为人们谈笑风生的助推器。

二、委婉语概述

依据《英语委婉语词典》的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在古希腊语中“eu”意思是“好(good)”,“pleasant” ,“ well”,而词根“pheme”是“speech,saying(言语)”的意思,“ism”是名词后缀。和起来euphemism 的意思就是“说好听的话或善词令”(comfortable words)。在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自古就有。古汉语的“曲语”就是委婉语,是指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不直陈某人、某事或某物,但却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因此,委婉语是各种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

三、常见的委婉语

不难发现,日常交流有许多需要禁忌的方面,委婉语成了避讳的最好语言表达。禁忌语的出现产生了最早的委婉语,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没有必要存在。正是禁忌语的存在,刺激了委婉语的产生,并使得委婉语的数量逐步增多。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由于委婉语的存在,我们的日常交流变得更加酣畅,彼此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中西文化中都存在很多需要委婉说出的事实。比如“死”这个字,人们都非常忌讳,说出来也是很晦气的事。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讲到这个极端的、让人听了骇人的字眼。在中国家庭,如果有某位长辈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生命。家庭成员互相宣告的时候都会很委婉的说“某某某没了”。“没了”,人们一般通指什么东西没了,如“钥匙没了”之类,在此指人去世就起到了很好的避讳作用。据调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上百种之多。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礼记曲礼》。僧尼去世的婉称一般有“涅磐、圆寂”;道徒去世的婉称有“遁化、羽化”;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年轻女子去世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等;为正义事业而亡称之为“捐躯、牺牲、阵亡、就义”。人们日常代替“死”字的词语的还有诸如:“走了”“谢世”“辞世”“逝世”“升天了”。

而在英语国家,死“death”也永远是大家最忌讳的字词。和汉语人一样,英语人同样会寻找一些不伤害感情的或者比较中性的词来代替忌讳词。如pass away(离开),go west (去西方), be at rest (安息), be asleelp in the arms of God (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走众生之路), join one’s ancestors (加入到祖先行列), return to dust (归尘入土), breath one’s last (作最后一次呼吸), run one’s race (跑完自己的赛程), be no longer with us (与我们永别), go to heaven (上天堂)等。另外,说人年老对西方人而言也非常忌讳。如果称西方人为the old man 或者是the old woman 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或轻慢,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说者将遭人厌恶。

四、语言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一门语言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又直接影响语言的生成、成熟和发展。

(一)社会成因与委婉语的产生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更新。无论是语言的数量、形式还是内容和性质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委婉语的产生也更好地提高了社会精神水平。

使用委婉语的多为成年人,心智成熟并充当社会建设主力军的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等级(阶层)的概念,所以在日常交际中他们很注重言辞的恰当与否,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语言冒犯。成年人由于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多,关系网不断加深,在日常的交流中对委婉语用语的掌握也相当纯熟。青少年之间虽然没有如同成年人这般的注重委婉语的使用,但当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之类的交谈时,也会有所顾忌。例如“死”这般的禁忌就是由社会道德伦理因素引起。

西方社会,人们非常忌讳被说“老”了,所以日常交际时,他们会很注重这方面的用词。究其缘由,与东方社会的集体主义和以老为敬的社会价值不同,西方社会注重个人主义,个人至上的社会原因导致他们的老年人都很不服老,不仅语言上要忌讳,行为上对他们都不能搞特殊,否则只会引来不快。

(二)文化成因与委婉语的产生

委婉语的产生和运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发展。社会的提高带来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文化环境的不断进步势必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语言素养。委婉语就成为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社会语言学认为:文化指人类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来就是礼仪之邦。从古及今都很重视社交并非常注重言语的尊卑,而使用礼貌的语言更是国人文化道德水平的充分体现。言语蛮恨、毫无顾忌都会受到大家的谴责和鄙视。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很多事情都很忌讳谈论。比如女性的年龄,人们的收入等等,都不会拿出来谈论,否则就有冒犯之嫌。取而代之,西方人交流就以天气等为引子,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避讳,形成交际的委婉现象。

(三)地区成因与委婉语的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委婉语的

收稿日期:2010-10-28

作者简介:邵 丹(1984-),女,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355

356

2011年第1期总第103期

No.1. 2011Sum 10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euphemism in the view of social linguistic

Shao D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 are not satisfied in chasing for certain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has become our goal and direction. As an important media, language has come to be our necessary daily tool in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many places need avoiding in our spoken place, so we should know how to avoid them. The use of euphemism has become the perfect on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the brief definition of euphemism will be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daily euphemism examples will be hold, and after that, key points will be brought about. The causes of euphemism will be discuss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basis of sociolinguistics, such as social factor, culture factor and district factor.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help people hav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 of euphemism and making full use of them to promote the smoothness and harmony in daily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euphemism;social factor;culture factor;district factor [责任编辑:李 微]

学生会想要得到更多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内向型小组的学生会从成员中得到一些鼓励而愿意与其他成员分享彼此的想法(孟宪宾,2005)。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这样的组合里,外向的学生可以给口语学习带来乐趣,而内向的学生又可以保证口语学习任务的及时完成(王雪梅,2000)。

(二)兴趣激发策略

要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口语,建议教师们尝试问题应答方式,即要求学生制定出他们自己的问题然后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教师再给出所谓的“最佳答案”,这样学生们才能更主动的练习口语(孟宪宾2005)。另外还建议教师在初次接触学生的时候就尽可能的掌握学生们的兴趣。教师们可以通过简短的谈话或是设计问卷来轻松地发现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有哪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每一个学生会感觉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更加良好的关系,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柳斌2000)。在此笔者更加喜欢问卷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便于保存和查阅,教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找到这些参考信息。

(三)自信提升策略

鼓励学生勇于犯错是一个可以用来建立学生的信心的好方法。教师要让学生们知道犯错误也是一种学习途径而并不意味着他们很笨;然后要求学生在他们缺乏勇气举手回答问题时抛掉心中的顾忌。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们,正是那些不害怕丢面子勇于表达的同

学,帮助大家发现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且避免今后再次出现这些问题。

在分析了中国学生口语能力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口语教学策略之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非智力因素在英语口语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教好英语口语,英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信心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我们教师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取得英语口语教与学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柳斌,杨宝宏,李凤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2]孟宪宾,林森.教育心理学[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13-229.

[3]王雪梅.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0(4).[4]周瑾珍.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究[C]//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50-451.

[5]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1.

[6]马竣明.Arts of Teachers of English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1-57.

Analysis of the non-intellective factors in oral English learning

Zhang Yang-yang

(China Maritime Police Academy,Fundamental Department,Ningbo Zhejiang,315801,China)

Abstract:By the direction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former study, this thesis discusses “non-intellective factors in oral English learning”,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It can be revealed from this paper that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non-intellective factor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improve students’ individuation, to improve their intelligence and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creativity.

Key words: non-intellective factors;oral English;teaching and learning

[责任编辑:周志媛]

(上接第327页)

产生离不开一定的地区因素。地区区域性差异对产生委婉语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长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人们频繁的运用委婉语。而经济欠发达甚至不发达的地区的人们由于正在为着基本的生计忙碌,所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精力留意委婉语的使用,相对而言,他们的日常用语比较粗糙了一点。

五、结语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既体现了一种社会价值,又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它是人类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的手段,在人际社会交往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一定的文化产生一定的语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委婉语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知道了委婉语产生的社会语言因素能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委婉语的由来,并帮助我们在今后的社交中使用得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https://www.360docs.net/doc/d63731809.html,/question/85156561.html?si=1.

[2]Brown, P. and S. C. 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Goody, E. N,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1-11-1.

[5]胡国强.英语委婉语的多维审观[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5,24(3):88.

[6]李龙.英语委婉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应用[J].教法与教学,2002,9:39.[7]郑立信.从委婉语的应用看英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社会语言学练习

Revision Exercises for Sociolinguistics I.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ub-discipline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social contexts。 2. Language as a mean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is a homogeneous system with a homogeneous group of speakers。 3. Language use varies from one speech community to another, from one regional group to another, from one social group to another, and even 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 4. The goal of sociolinguistics i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use among a variety of speech communities and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5. The linguistic markers that characterize individual social groups may serve as social markers of group membership. 6. From th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the term “speech variety ” can not be used to refer to standard language, vernacular language, dialect or pidgin。 speech varieties are known as regional dialects。 8. The most distinguishable linguistic feature of a regional dialect is its grammar and uses of vocabulary。 barriers are the only source of regional variation of language。 10. A person’s social backgrounds do not exert a shaping influence on his choice of linguistic features。 speakers of the same language or dialect use their language or dialect in the same way。 12. Every speaker of a language is, in a stricter sense, a speaker of a distinct idiolect. 13. The standard language is a better language than nonstandard languages。 14. A lingua franca can only be used within a particular country for communication among groups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linguistic backgrounds。 are linguistically inferior to standard languages。

浅谈英语委婉语赏析(一)

浅谈英语委婉语赏析(一) 论文关键词:英语委婉语交际功能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人际关系中的“润滑”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更是反映着英美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因此了解委婉语对于熟悉英美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在古希腊语中,“eu-”的意思是“well(好)”,而词干“-pheme”的意思是“speech,saying(言语)”,“-ism”是一个词后缀,简单地说,euphemism 的意思是“fairspeech(说好话)”。美国著名作家门肯称委婉语为镀金词(gildedwords),还有人把它说成化妆词(cosmeticwords),这是对委婉语含义和作用的形象描述。委婉语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有关。在英国,委婉语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11世纪。当时已经有雅词和秽词之分,“雅词”就是英语委婉语的前身。因此我们说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社交中为了谋求一种理想效果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 二、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避讳功能 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恐惧或是羞于提及,在语言表达时不愿言或是不敢言,由于现实需要,不得不表达此种意思时,便使用委婉语来代替。宗教方面,对神灵(无论是善还是恶)的敬畏使人们不敢直呼其名。例如,罗马人称Furies(复仇女神)为Eynebdies(和善者),Erinyes(受尊敬者)。为避免亵渎上帝,英美人用Golly,Gosh来表示God(上帝)。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也是无人可以跨越的生命终点。“死”这个词在东西方文化中历来被视为不吉利的事,因此世界各地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很多。英语中对死亡有如下表达方式:passaway,gotothewest,beinAbraham’sbosom,climbthegoldenstaircase,gotoabetterplace,expire,gotovisitone’sancestors等。更有甚者,与死亡相关的话题人们也不愿谈及。如棺材(coffin)被称为box,墓地(cemetery)这一冷冰冰的字眼被换成了memorialpark(纪念公园),让人感觉到宁静、温馨。在竞争激烈的西方社会,old(老)是一个让人十分避讳的一个词。因为老意味着衰朽残年、来日不多,意味着必须退出主流社会。如果称别人为oldman 或oldwoman,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或者轻视,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表现。因此,英语中产生了很多有关old的委婉语。比如,人们把老年人称作seniorcitizen(资深公民),elderly(长者),advancedinage(上了年纪),the-longer-lived(生活经历较长的人),seasoned-man(历练的人),等等。另外,把老人院称作youngtown(年轻城)或者nursinghomes(疗养院),homeforadults(成人之家);老年时代则叫做goldenyears(黄金时代),thirdage(第三年龄)等。 2.礼貌功能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礼貌原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日常生活中,太直率的语言常常显得粗俗、不雅,因此人们使用委婉语来避免尴尬、误解、不快和可能引起的矛盾。例如对于相貌丑陋的妇女,往往不直接说长得很丑(ugly),而使用相貌平平(plain)一词。称智力低下的学生为aslowlearner(较慢学习者)。在英语中,各种残疾人被称为handicapped,inconvenienced(行动不便的),把失明叫做visuallyretarded(视力上有障碍的)。很多职业出于礼貌被善意的美化,如家庭主妇被美称为domesticengineer(内务工程师),农民被美称为agriculturalsciencespecialist(农业科学家),清洁工被称为sanitaryengineer(卫生工程师),服务员成了dining-roomattendants(餐厅管理员),园林工人被拔高为landscapearchitect(园林建筑师),甚至连屠夫都成了meat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另外,人们用packingengineer代替porter(搬运工),用sanitaryengineer代替garbagecollector 或dustman(清洁工)。更有意思的是,当你问到一位在餐厅洗碗碟的人(dishwasher)的职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 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北京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 car, card, fourth 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地位 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浅谈-英语委婉语特点应用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 中文摘要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总有些不能直截了当说出来的话。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有些词语使人尴尬,惹人不快,招人讨厌或令人害怕,如果直接表达出来会给人一种粗俗、轻浮、无礼的印象。因此在一些场合为了避免难堪,或减轻对人的感情伤害,人们创造了委婉语。在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在很多领域,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委婉语,这和世界上多数地区是一样的。本文介绍了委婉语同禁忌语的关系,委婉语对语境的依赖性,着重介绍了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探讨了人们使用这些委婉语的原因。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禁忌语;语境;特点;应用 Abstract In every society there are certain things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unspeakable. A fair number of words make someone embarrassed、unhappy、dislike or fear when used in munication. If we express the meaning in the direct way, we will make such impression which is vulgar, frivolous, and impolite. In order to avoid the embarrassment or ease the sting of harsh words, man has created euphemisms. In western cultures, many of the fields that people tend to euphemize widely are not different from anywhere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uphemism and taboo and the dependence on the context.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and the causes of using euphemism. Key words: English euphemism; taboo;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浅谈-英语委婉语特点其应用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其应用 中文摘要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总有些不能直截了当说出来的话。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有些词语使人尴尬,惹人不快,招人讨厌或令人害怕,如果直接表达出来会给人一种粗俗、轻浮、无礼的印象。因此在一些场合为了避免难堪,或减轻对人的感情伤害,人们创造了委婉语。在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在很多领域,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委婉语,这和世界上多数地区是一样的。本文着重介绍了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探讨了人们使用这些委婉语的原因。 关键词 英语委婉语;特点;应用 Abstract In every society there are certain things that are supposed to be unspeakable. A fair number of words make someone embarrassed、unhappy、dislike or fear when used in munication. If we express the meaning in the direct way, we will make such impression which is vulgar, frivolous, and impolite. In order to avoid the embarrassment or ease the sting of harsh words, man has created euphemisms. In western cultures, many of the fields that people tend to euphemize widely are not different from anywhere in the world.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Alexandra Jaffe (ed.), 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xford 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vii+261. 21世纪初期,语言学及相关学科领域里的研究者对“立场”(stance)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体上看,以往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立场,着眼于识别立场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及按语义对其进行归纳描述。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立场与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Alexandra Jaffe的新作《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体现了这一新趋势,是其中的代表作。 1.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概论,作者首先指出立场表达的普遍性,介绍了立场表达的研究背景及本书的研究目标,作者回顾立场表达研究的相关文献,着重介绍立场表达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第二章的作者从语篇分析法和修辞角度分析了一美籍非裔政治家在不同语境下产出的多种口语和书面语语料,指出说话者持续连贯的立场植根于其身份,角色及特定的意识形态。 在第三章,作者以尼日利亚传教士和伦敦教会之间的通信为语料,集中考察对传教士泰勒先生的过失双方采取的立场。文章标题直指分析的核心—个体能动性的局限。作者对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立场可以是被赋予的,而非说话者主动采取的”(70)。作者因此指出,过分强调立场表达中的说话者意向性和能动性会隐藏说话者将立场强加于他人的方式,即立场并非由说话者主观选择,而由说话者所处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结构决定。 第四章,作者Janet McIntosh探究了白肯尼亚人访谈中第一人称索引性的多样性。作者采用戈夫曼提出的“立足点”和“参与者角色”两个概念展示了受访者对超自然力量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倾向于选择理性价值观和独立身份,而另一方面,其本体论立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说话者立场的矛盾性反映出剧变下社会混乱的深层状态。 第五章,作者对玛雅方言的使用者作了民族志研究。研究强调戈夫曼提出的―当事人‖这一概念在考察―道德反讽‖这类话语中的重要性。Shoaps对反讽细致入微的讨论对在英美语境下研究反讽具有重要启示,―不仅在方言中,即便从总体而言,对反讽的解释也不应从意图,而应该从索引性出发‖(113)。 第六章,作者探讨了双语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表达如何根据权力和合法性定位教学中所使用的两种语言,并将教师自己对权威和语言水平的立场赋予学生。作者证明,在存在配对或分级角色的制度化语境下,个体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将立场赋予了他人。 第七章,作者考探讨立场、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墨西哥青少年侨民及当代媒体广告内的自然对话,作者展示了俚语的多重立场索引性是如何在互动中被说话者用以联合听话者,并建立个体性别风格的。她强调,正是立场建立了特定语言形式和社会身份之间的索引关系,由于风格是社会身份的重要部分,所以立场是建立风格,进而建构社会身份的主要话语机制。 第八章,作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立场和风格的联系,并尝试用立场来解释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体的模式。通过对维吉尼亚、匹兹堡及悉尼三地特定群体所产出的语言数据进行分析,作者论证了立场能催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变体模式。作者指出,任何针对语言变体的解释应该“超越对相关模式的简单复述”(190)。此研究可以说体现了在语言变体分析中,风格和身

浅析英语委婉语语用功能

浅析英语委婉语语用功能 [摘要]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将从委婉语的语用特征和语用功能的视角来分析英语委婉语,以揭示其语言本质和语用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英语委婉语语用特征语用功能 一、英语委婉语概述 l6世纪80年代初,作家乔治·布朗特首先使用“euphemism”一词。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前缀eu意为good,pleasant(好的、善意的),词根pheme意为speech(言语)。euphemism 就是优雅动听的话、吉利话。委婉语可谓源远流长。它的产生最初与宗教有关,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由于神的名字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提到名字就亵渎神灵。于是,人们便借助委婉语来称呼神。上帝的名Jehovah被代之以Holy One (万圣者),the External(永生者),the Creator(创世纪者),the Maker(造物主),the Savior(救世主)等。随着社会发展,委婉语的使用范围从宗教延伸到其它领域。在l8、l9两个世纪,委婉语在英国国内外迅速发展。从一开始清教徒以关心语言闻名于世,他们推行禁止使用亵渎语言的法律。至l9世纪,社交活动中讲究语言温文尔雅被视作基本美德之一。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英语发生了巨大变化,80年代,美国委婉语在金钱、疾病、政治和战争等话题中用得最多。 二、英语委婉语的语用特征 1.时代性 语言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因此时代性也称可变性。从历时的观点看,语言处在不断变化中,新词不断出现,旧词逐渐消失。委婉语更是这样。例如“她怀孕了”,在19世纪委婉表达为cancel a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be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be in a delicate condition。到了20世纪,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怀孕”被直率地表达为be in a family way;be pregnant。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人体胸部以下的名称都在忌讳之列,胸和腿都不能讲,于是就有以white meat和black meat分别表示餐桌上的chicken breast和chick leg。这类委婉语现在已经不用了。由此可见,由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更,理性的思考代替了神秘的掩饰,一些所谓肮脏的字眼登堂入室。 2.语域变异性 在不同的语境或同一语境中,不同的年龄、身份、地位或受教育程度的人的委婉语表达也不尽相同。例如,形容某人发疯有三种不同的委婉语说法:Tom is a psychological patient.(正式、文雅);Tom is soft in head.(口语化);Tom has a screw missing.(戏谑幽默)。美国英语中,“厕所”的委婉语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例如: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2017年汉语流行语,将能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汉语流行语的表面意义和内涵,扩大人们的用语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全面研究了汉语流行语的实际产生源头,为充分有效的提升语言应用效果,强化总体的用语规范,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标签:社会语言学分析2017汉语流行语 引言 “freestyle”“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皮皮虾,我们走”这些语句曾一度流行于网络交际中,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是2017年的汉语流行语的重要代表。流行语是特殊性的语言现象,现阶段很多社会语言学家都充分关注到了流行语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将能更好的认识到汉语流行语的实际内涵,便于社会公众更为充分的了解汉语特征和文化表达。 一、社会语言学及流行语的研究意义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是针对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网络技术的持续更新和进步,网络社会中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日益发展,社会公众所采用的网络流行语也将会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全面分析2017年网络流行语,将能够为充分有效开展语言分析工作,将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 二、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1.时代和社会发展是流行语产生的源头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更加便捷,自然对于语言的创新使用也增加了一定的几率。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人们表达自我的愿望也逐渐增强,当前社会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交流环境。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良好的新颖性,通常会创新一些网络用语,自行的编写一些较为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流传范围更广[1]。“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这句流行词,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想死的心情,其在当前人们交流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应的也延伸出了较多形式的表情包。 2.网络空间是汉语流行语传播的巨大推力 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多种社交软件的良好推广,当前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网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交际功能

2009年10月 第12卷第5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X ia 'n U 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Soc ial Sc i e nces Edition) O ct .2009 Vo.l 12No .5 收稿日期:2009-03-26 作者简介:刘秀玲(1980)),女,陕西澄城人,西安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交际功能 刘秀玲 (西安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它的产生和应用与社 会现象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委婉语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下,随着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委婉语在交际语言中的功能将愈加突出。从委婉语在西方国家的使用情形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委婉语的定义、特点、交际功能以及英语委婉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交际功能;应用中图分类号:H 3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09)05-0093-02 一、英语委婉语的定义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新版的5牛津简明词典6(1976)将/委婉0(euphe m is m )定义为/Substit u ti on ofm il d or vague or roundabout express i on f or ha rsh or d irect one ;expressi on thus substituted 0即/用温和或模糊或迂回的表达来替代刺耳或直接的表达这种被替代的表达。0 英文euphe m is m (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 0的意思是/goo d 0(好),词干/phem is m 0的意思是/speech 0(言语),意思是用漂亮的词语或玲珑的谈吐表达语言,用一种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取代一种较直接的、冒昧唐突的言词,或者说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美国著名作家门肯(H.L .M encken)称委婉语为gil ded words(镀金词),而斯蒂芬#坎费尔(Ste fan Kan fer)把它说成cos m etic words(化妆词),他们无疑都对委婉语的含义和作用做了确切的描述。委婉语涉及民族、历史、文化、心理、语境、交际目的等方面。它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好似语言交流的润滑剂,能使人们的话语在交际中变得更委婉、含蓄。 二、英语委婉语的特点 1.时代性。同一个事物,同一个意思,在不同时代往往有不同的委婉表达法,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委婉语或委婉表达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据有关学者统计,/怀孕0一词在不同时代曾先后出现如下一些委婉表达法: She has cance l ed a ll her social engagements .(1856)她取消了所有的社交活动。She i s i n an i nteresti ng co nditio n .(1880)她处在很有趣的情况中。 She i s i n a de li cate cond iti on .(1895)她处在很微妙的情况中。 She i s kn i tti ng little booties .(1910)她正在编织小囡的袜子。 She i s i n a f am il y way .(1920)她快要当家了。She i s expecti ng .(1935)她快要生(孩子)了。 She i s pregnant .(1956)她怀孕了。 [1](P)539 以上七个例子说明/怀孕0一词用了100年,最后才说到真实事物/她怀孕了0。 2.地域性。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不同,其风俗禁忌也不同。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中就表现为语言的地域差异。例如,/H e is i n the bathro o m 0这句话,美国人可能会理解为H e is i n the toilet(他在解手),而英国人则可能认为H e i s tak i ng a ba t h(他正在洗澡)。因为bathroo m 一词在英国英语里为/洗澡0之意,而在美语里则是/厕所0的代名词。同是一个社会习惯要回避的事物,各地域的说法不同。 3.语域性。在不同的语境中,或在同一语境中不同年龄、身份、地位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委婉表达也不尽相同。例如,上厕所,女士可能说to po wder o ne s 'nose ,to freshen up ;男士则可能说t o go to the t oil e t ,to reli eve o nese lf,或na t ure is urgent ;而小孩则可能说make nu m ber o ne ,go to the pot 。 [2](P149)4.民族性。委婉语中有一部分是各民族语言通用的,有一部分则带有较强的民族色彩。中国人在年龄方面往往直言不讳,有时为了表示尊敬还要特意加上/老0字,如/老 # 93#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 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

语言学概论401009复习题

3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振动所产生的基本频率。 A.正确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决定于振幅 4 南京话中的“男”的声母[n]可以说成[l],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南京话中,[n][l]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 [n][l]是这个音位的两个条件变体。 A.正确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是两个自由变体,因为[n][l]在相同环境中出现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错误 B.错误 判断题 错误 判断题 错误

5 汉语中的“丰富”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因而属于词类的活用现象。 A.正确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属于兼类词 6 “今天你打扫卫生”中的“今天”是句子的主语,“你”是话题。 A.正确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今天”是话题,“你”是主语 7 “人称”是名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A.正确 B.错误 B.错误 B.错误 判断题 错误 判断题 错误 判断题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动词 8 大脑的右半球控制着语言功能以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 A.正确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左半球 9 英语中的well 既可以表“井”义,也可表“好”义,因而属于多义词。 A.正确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同音词,因为两个意义之间没关系。 10 语言学所研究的“语言”是指具体的话语。 A.正确 B.错误 B.错误 错误 判断题 错误 判断题 错误 B.错误 判断题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指词汇和语法规则 11 人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后部,若受损则患失读症。 B. 错误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无 12 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发音时,气流强不强。 A.正确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到阻碍,受到阻碍的音叫辅音,畅行无阻的就是元音 A.正确 B.错误 错误 判断题 正确 判断题 错误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称呼语,但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有巨大差异,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异同对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恰当、巧妙地使用称呼语可以拉近言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有效度,使社会语言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一、社会语言学和称呼语的相关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紧密相关,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宽泛性和跨学科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杨永林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四十年》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语言学还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观察方法,为其他学科研究同语言相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资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研讨、参比反照的方法论,体现出一种学术话语模式高度兼容的特质。[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一书中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2]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莱特、海姆斯、祝畹瑾、杨永林、陈原等。社会语言学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自那时起至今,学者们对它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年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学

者杨永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出现的伦敦功能学派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的先驱学者们为社会语言学做了具有历史性重要作用的奠基人。这门学科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众所周知,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交际用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言语行为。人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明确说话者所指称的对象,现在,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称呼语是指明互动双方的身份逐渐深入到表示礼貌和言外之意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称呼语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称呼语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其实是社会交际过程中十分复杂且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正确、合理地使用了称呼语,就会增强交际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与他人的交际变得更加的和谐、有效。称呼语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相关问题等已有相当的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的伟大的开创者。关于称呼语,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文化、历史、民族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意义和演变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中国一直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在悠悠长河般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道德规范及礼貌准则。中国称呼语的使用文化深厚,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文化中对称呼语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有讲究的。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或跟对方打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