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抗生素的定义(Waksman ,194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一般定义:“抗生素”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区别: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2.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的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的差别

1.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代谢系统;

2.初级代谢物和次级代谢物的理化特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

3.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4.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的作用靶点且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的作用靶点和明显的治疗效果。

广义的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的化合物”,可以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

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

微生物药学研究的内容:微生物药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微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产物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产生菌的菌种选育

及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方法和途径等。

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原因

1、营养物质被消耗。

2、培养基的理化性质被改变。

3、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

4、产生毒物或抗生素。

5、空间的争夺。

1929年,Fleming偶尔发现音符型青霉菌对葡萄球菌有拮抗作用;1941年,美国政府邀请Chain和Florey到美国帮助开发青霉素的生产;链霉素发现者Worksman;继Fleming和Waksman后,在抗生素研究领域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三位科学家,微生物来源酶抑制剂筛选的先驱--梅泽滨夫Hamao Umezawa。

化学修饰的目的:

1)扩展抗菌谱的修饰(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

2)增强抗菌活性的修饰(天然头孢菌素C、头霉素、头菌素)

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降低底物对酶的结构适应性;消除钝化酶作用基团;增辟新作用点)(甲氧西林、萘夫西林)

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增强稳定性的修饰;改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的修饰;延缓消除半衰期的修饰)(四环素;红霉素;头孢菌素;)

5)降低毒副反应的修饰(氨苄西林)

6)适应制剂需要的修饰(红霉素)

抗生素的结构修饰的重要性

抗生素结构的适当修饰,可扩展天然抗生素的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耐药性、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与降低毒副反应,但不是所有抗生素经过修饰都能如愿地得到良好的修饰物。有些天然抗生素仅经过微小的修饰,即全然丧失抗菌活性,而在众多的修饰物中性能都不如原天然物的实例亦不罕见。在筛选新抗生素困难重重的今天,对获得的天然物进行适当的修饰是必要的。

寻找微生物药物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当前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主要途径(重要)

1、建立新的筛选模型寻找微生物新药: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小分子量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受体拮抗剂或激活剂等生物活性物质,利用新的筛选模型,从已知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来筛选以上这些物质。

2、扩大微生物来源寻找微生物新药:从海洋微生物、稀有放线菌和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来筛选新的生理活性物质。

3、以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改造寻找效果更好的微生物药物:根据药物的构效关系以及体内代谢的特性,对已知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改造的目的,主要是筛选相对于母体化合物具有如下特点的微生物新药:扩大抗菌谱或作用范围、克服细菌的耐性或改善药物对作用靶的敏感性、改进对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化学和代谢的稳定性、提高血浆和组织浓度、增强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协调作用、能够制备成合适给药方式的结构状态,以及减少毒副作用等。

4、应用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原理,“创造”微生物新药:根据已知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理,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控制发酵条件进行定向生物合成来寻找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或是通过对已知抗生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使一些原先沉默的基因得以激活、或阻断某些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某些基因而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

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能产生微生物新药的基因工程菌:随着对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最终人类能够“理性化”地构建产生所需目的产物的基因工程菌。

前体(precursor):即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外源添加的某一化学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能够将其整体地或部分地整合到某一特定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子中去的化合物,如苯乙酸或苯乙酰胺及苯氧乙酸等)。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次级代谢的特征:

1.次级代谢产物一般不在产生菌的生长期产生,而在随后的生产期形成;

2. 次级代谢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并受初级代谢的调节;

3.次级代谢酶的专一性低;

4.种类繁多,结构特殊,含有不常见的化合物和化学键;如:抗生素、毒素、色素、生物碱。

5.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菌株特异性;一种微生物的不同菌株可以产生分子结构迥异的次级代谢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也能产生同一种次级代谢物;

6.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比生长对环境因素更敏感。如菌体生长,磷酸盐浓度0.3~300mmol/L;产物合成,磷酸盐浓度0.1~10mmol/L;

7.次级代谢酶在细胞中具有特定的位置和结构;

8. 由生长期向生产期过渡时,菌体形态会有所变化;

9.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是一类由多基因(基因簇)控制的代谢过程;这些基

因不仅位于微生物的染色体中也位于质粒中,且后者的基因在次级代谢产物的合

成过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固有特性:1.特异性的微生物产生菌2.生理活性的多样性3.

独特的化学结构

第四章(#重要章节#主要掌握四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则以它们的结构与供

体底物(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相似(二者都有高度反应性的-C-N-键)而与转肽酶

起作用,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转肽反应。然后导致细菌细胞壁不能正常合成,使细菌

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2.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其

耐药发生机制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

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发生抗菌作用。此种β-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

制又称为“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3.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

去抗菌作用。(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维持以及肽聚糖结构特征的调节等有关的

一组酶通常即被称之为PBPs)

4.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

用靶位。

5.药物外排机制。

细菌渗透性屏障是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普遍性机制(非特异性),而由PBPs-介导的和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是细菌对β-内酰胺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特有机制(特异性)。

克服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一个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抑制粘肽的合成,则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有好的渗透性,使药物能达到作用部位;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使β-内酰胺环不被酶解;

3)对靶酶,即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的亲和力,从而抑制PBPs的酶活力,使细菌生长抑制或死亡。

克拉维酸对β-内酰胺酶的活性位点有高亲和力,能与催化中心相结合,以竞争性抑制剂的方式发挥作用。随后与酶分子中的丝氨酸的羟基发生反应,通过β-内酰胺羰基和β-内酰胺环打开而使酶酰化,从而抑制耐药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下两种:

1.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为氧青霉烷类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素合用时,抗菌作用明显增强。

2、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且不可逆抑制作用,抗菌作用略强于克拉维酸,但需要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有明显抗菌协同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代表药物:青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此类药物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妨碍初始复合物的合成,诱导细菌合成错误蛋白以及阻抑已合成蛋白的释放,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始过程的位点有三个:

一是特异性地抑制3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如春日霉素;

二是抑制7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和使fMet-tRNA从70S起始复合体上脱离,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庆大霉素等;

三是这类抑制7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抗生素也能引起密码错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机制

1.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有关的钝化酶来修饰进入胞内的活性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核糖体或是与核糖体结合的核蛋白的氨基酸发生突变,而使进入胞内的活性抗生素不能与之结合或结合力下降。

具有抗耐药菌作用的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开发

应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对那些易被各种钝化酶作用的位点进行结构改造,能够得到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一、对钝化酶作用位点进行结构修饰

(一)克服磷酸转移酶钝化作用的新药开发

(二)克服酰基转移酶钝化作用的新药开发

(三)克服核苷转移酶钝化作用的1-N-取代的新药开发

(四)制备改变手性结构的衍生物

(五)1-C取代衍生物

(六)卤代衍生物

(七)其它衍生物(取代从而降低钝化酶的敏感性)

二、应用酶学方法研究开发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一)磷酸转移酶(氨基脱去;酶自杀性底物;酶抑制剂)

(二)核苷酰转移酶(钝化作用)

三、基于核糖体结构的新药设计

以30S核糖体特别是A位点作为抗生素作用的靶位,进而有可能筛选和设计化合物,使之能有效地结合于细菌30S核糖体的A位点上,从而发现新的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代表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

MLS(macrolides-lincosamids-streptogramins)是一类包括十四、十五和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LS类抗生素的结构特性

1、化学结构差异大,但其抗菌机制和细菌耐药性机制非常相似;

2、抗菌谱较窄,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特别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和杆菌以及革兰阴性球菌有效;

3、这些药物尤其是氯林可霉素对厌氧菌也有效;

4、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对这类药物不敏感,但某些肠杆菌和嗜血杆菌在体外对阿齐霉素敏感。

MLS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50S大亚基形成的抑制作用是特异性的,即30S亚基的形成不受抗生素的影响,而且已组装好了的50S大亚基也不会被降解。

一般认为:MLS类抗生素为第Ⅰ类型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即阻断50S中肽酰转移酶中心的功能,使P位上的肽酰tRNA不能与A位上的氨基酰tRNA结合形成肽键。

红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一是抑制50S核糖体大亚基的形成;另一个是抑制核糖体的翻译作用。

链阳性菌素A仅能结合在50S中不含氨基酰-tRNA的A位和P位,这种结合后能够诱导核糖体产生永久性的构像变化并产生一个多余的60S亚基(这可能是由70S亚基分离而来),从而增加对B组分的特殊亲和力,使达到杀菌作用,而链阳性菌素B和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在任何步骤与核糖体结合。因此,链阳性菌素A 和B的混合物就是通过这种双重代谢阻断来达到抗菌作用的。

MLS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内在性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所谓的内在性耐药即为细菌的天然耐药性,这些细菌的细胞外膜限制脂溶性抗菌药物和分子量大于500的MLS类抗生素进入胞内。

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1.药物作用靶位分子发生了变异;2.抗生素活性分子被钝化;3.细菌产生药物主动转运。

细菌对红霉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影响红霉素在胞内的积累(大环内酯的外排机制);

2.破坏红霉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抗菌作用;

3.改造或修饰红霉素在核糖体上的结合作用位点。

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对策

1.继续修饰红霉素化学结构;

2.寻找具有抗菌特点的新大环内酯;

3.探索具有抗菌活性以外其他生理活性的物质;

4.开辟新用途。

MLS类抗生素代表药物:红霉素,链阳性菌素。

糖肽类抗生素:glycopeptide antibiotics.性质:糖肽类抗生素在结构上共具高度修饰的七肽骨架,作用靶点在细菌胞壁成分D-丙氨酰-D-丙氨酸上。依据所含氨基酸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族:vancomycin族,ristocetin族,avoparcin族,synmonicin 族。

糖肽类抗生素作用机制:1.糖肽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虽与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同,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铰链,从而使细菌细胞发生溶解。2.直接抑制转葡基酶。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是由一厚厚的肽聚糖层构成,其位于细胞质膜(内膜的外侧);而革兰阴性菌在一薄薄的肽聚糖层外面还有一完整的细胞外膜,其阻止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生素渗透到肽聚糖。因此,这类抗生素仅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 :1.VRE逐渐增加的原因除了耐万古霉素的遗传因子可以传播外;

2.将糖肽类抗生素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用于食源性动物,提供VRE出现的选择压力。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万古霉素中等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ancomycin-intermidiate S.aureus,VISA),因此,由多重耐药的MRSA变迁为VISA,而引起的感染就会导致任何治疗无效;

细菌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由于耐药菌能够产生一种分子结构不同于敏感菌的肽聚糖前体末端二肽,D-丙氨酰-D-乳酸、D-丙氨酰-D-丝氨酸或D-丙氨酸,使万古霉素分子不能与之结合,而细菌能够照样合成其细胞壁。

对细菌产生万古霉素耐药性的更为精细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vanA基因存在于被称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的Tn1546中;这一转座子含有9个基因:其中二个

编码与转座能力有关的功能;另外7个通常被称为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vanA基因簇”。

具有抗耐药菌作用的新的糖肽类抗生素

1.达托霉素的抗菌机制与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不同:

它可扰乱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从而阻碍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磷壁(酸) 脂质(LTA)的生物合成,改变细胞质膜的性质;

另外,它还能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其内容物外泄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也有报道是其与细胞膜的结合,导致膜电位的降低,从而破坏胞内RNA和DNA 的合成,最终抑制细菌生长。

该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为浓度依赖性的,并受到pH和离子化钙浓度的影响。

2.雷莫拉宁的作用机制

特异地抑制细胞壁上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研究表明这种抑制方式与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作用方式不同:

抑菌作用发生在转肽反应之前,是一种膜上反应的抑制物,抑制UDP-N-乙酰-D-葡萄糖胺的掺入作用;

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肽聚糖的延伸和交联水平上,即作用于肽聚糖生物合成的后期。

3.半合成糖肽类抗生素

1、对糖肽类抗生素中的结合域进行改造

2、改造和增加功能团

3、改变糖肽类抗生素结构中的糖

4.万古霉素耐药基因产物抑制剂的研究

糖肽类抗生素代表药物:万古霉素。

其他类别抗生素(主要前四种比较重要)

利福霉素(安莎类抗生素):一类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以一个脂肪链连接着一个芳香核的两个不相邻碳原子的“安莎桥”结构为特征的抗生素所组成。

代表药物:利福平。

其他类别的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磷霉素的作用部位目前尚有争议,可能与磷酸烯醇丙酮酸竞争UDP(uridine diphosphate)-NAG(二磷酸尿喧啶核苷-N-乙酰葡糖胺)转移酶,抑制了粘肽合成的第一步,使UDP-NAG不能转化为UDP-NAMA;

杆菌肽的作用机制是阻止细胞膜上脂质体的再生,因而导致UDP-NAMA-五肽在细胞浆内堆积,从而影响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D-环丝氨酸和邻甲氨酰-D-丝氨酸的结构与D-丙氨酸相似,可干扰丙氨酸消旋酶的作用,使L-丙氨酸不能变成D-丙氨酸,并可阻断两分子D-丙氨酸连接时所需D-丙氨酸合成酶的作用。

多黏菌素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杀灭作用。具有表面活性,含有带阳电荷的游离氨基,能与革兰阴性菌细胞膜的磷脂中带阴电荷的磷酸根结合,使细菌细胞膜面积扩大,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磷酸盐、核苷酸等成份外漏,导致细菌死亡。

其他类别的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

四环类抗生素素抗菌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阻断多肽链的延长。

四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最频繁地发生的革兰阴性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是由Tet阻遏物识别作用所触发的;其引起阻遏物-操作子DNA复合物的缔合作用,使耐药蛋白质TetA能够得以表达,TetA负责四环素的活性外排;Tet阻遏物与四环素-镁复合的二聚体的2.5A分辨度的结晶结构揭示着详细的药物识别作用。

氯霉素为广谱抑菌剂。通过脂溶性可弥散进入细菌细胞内,主要作用于细菌70s 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抑制了肽链的形成,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高浓度时或对本品高度敏感的细菌也呈杀菌作用。

氯霉素耐药机制: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细菌产生的O-酰化酶将氯霉素分子中的游离羟基乙酰化所致。

甾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是对氨基酸转移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嘌呤霉素能和结合在P位的肽酰-tRNA反应,生成肽酰嘌呤霉素复合体,并从核蛋白体上游离。嘌呤霉素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强烈抑制剂,它是肽合成的一种有效抑制剂,所以对高等动物的毒性也颇大,没有临床应用价值。

莫匹罗星Mupirocin为异亮氨酸的结构类似物,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异亮氨酰RNA合成酶,阻止异亮氨酰掺入到正在合成的肽链中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MLS类抗生素和糖肽类抗生素四种抗

生素比较

作用对象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对象是干扰转肽反应,从而使细菌不能合成细胞壁;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对象特异性地抑制30S亚基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MLS类抗生素作用对象是阻断50S亚基中肽酰转移酶中心的功能。

糖肽类抗生素作用对象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铰链,从而使细菌细胞发生溶解或直接抑制转葡基酶。

代表药物不同(太多,具体看上面)

耐药机制和对该机制对策不同

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1.细胞外膜渗透性发生改变的耐药机制

2.主动外排的耐药机制,对策是采用外排泵抑制剂

3.细菌菌膜耐药机制主要包括渗透限制,营养限制,表达耐受表型,细菌菌膜环境不均一,对策是增强抗生素通透性,用特殊的酶解离胞外基质,以化学药物抑制胞外基质合成以及在基因水平上控制细菌菌膜特异基因表达等。

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位与客服耐药性研究

1.抑制蛋白质合成

2.基于反义RNA沉默技术的脂肪酸合成酶FabH超敏细胞抑制模型(就是反义RNA沉默技术,反义RNA与靶位RNA结合,影响靶基因表达)

3.作用于细胞分裂的新靶位点

4.细菌感染的新的靶位分子,用药物将其抑制。

5.细菌—宿主细胞表面黏附作为药物新靶点

6.使用疫苗(对脑膜炎抑制)

7.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破坏细菌耐药性基因

8.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提高白细胞的产生,减少抗菌药物使用量,降低细菌耐药性。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一、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真菌耐药性机制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作用靶位为真菌细胞膜的主要组成--麦角甾醇。

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发挥作用时首先与膜结合,其结合程度与膜内甾醇含量成正比。

结合后生成的膜--抗生素复合物,使细胞质膜结构发生改变,在膜脂质双层中形成由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与胆固醇结合的环状化合物,构成亲水通道,致使细胞内容物向胞外泄漏。

2.作用真菌细胞壁合成:作用于甘露聚糖、几丁质、α-和β-葡聚糖

3.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氨基酸的传输

4.抑制电子传递:对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干扰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引起真菌细胞的死亡。

5.作用于核酸合成:具有鸟嘌呤相似结构的灰黄霉素以竞争性抑制作用干扰真菌细胞的DNA合成,从而抑制其生长。

抗菌肽-- 抗菌药物新资源

一、抗菌肽:抗菌肽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组成

二、阳离子多肽有两个显着的特征:

1.一是根据组成多肽分子的精氨酸和赖氨酸的数量,这些多肽具有至少一个净的二价正电荷,这些氨基酸在自然pH条件下都带有正电荷;

2.二是这些带有正电荷的多肽能够在与细菌质膜发生作用时折叠成三维空间结构,从而可以形成由一个非极性氨基酸侧链组成的疏水面,和另外一个由极性氨基酸残基和带有正电荷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亲水面;

三、阳离子多肽的基本结构

阳离子多肽在细菌质膜上形成的三维结构可以将其分为4种类别:

1.α-螺旋结构

2.2至3个二硫键桥稳定的β-片层结构

3.含有一个或多个二硫键而形成环状结构的多肽

4.富含某种特殊氨基酸如脯氨酸/精氨酸的伸展螺旋

四、阳离子多肽的作用机制

细胞膜是抗菌肽的主要作用靶点,多肽通过肽-膜脂作用而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造成细胞膜结构破坏,膜内外电压失衡,内容物泄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抗肿瘤抗生素及肿瘤细胞耐药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DNA可以看作是抗肿瘤药物的大分子受体,而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DNA的攻击是其小沟部分

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BLM

作用机制:BLM优先在活跃的被转录的染色质结构域水平上切割DNA;而且,在这些结构域中,优先在连接两个相邻的染色体的DNA连接处切割。

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

作用机制:烯二炔类抗生素切断DNA的作用涉及到这类抗生素与DNA双螺旋小沟的结合,其活化形式须先经过Bergman重排反应形成芳香双自由基活性物质。

免疫治疗: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称为免疫治疗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酶抑制剂的功效:治疗胆固醇,高血脂症,糖尿病

从动物向人体传递耐药性细菌的途径:

直接接触感染细菌的动物,接触其粪便,或通过间接地食用这些动物

生物转化的类型和机制

微生物转化:微生物转化是通过微生物细胞将复杂的底物进行结构修饰,也就是利用微生物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个或某一系列的酶对底物特定部位(基团)进行的催化反应.

一、生物转化的基本类型

1.还原反应:脱氢酶氧化反应:单加氧酶、双加氧酶和氧化酶

2.水解反应:水解酶

3.转移和裂合反应:转移酶、裂合酶、异构酶和连接酶(合成酶)

二、生物转化与手性药物合成

1.不对称合成、手性合成:从一个具有对称构造的化合物产生光学活性物质的反应过程

开发手性药物的意义:目前临床使用的很多具有手征性特征的结构具有正常的药理作用,而相对应的另一种手征性特性的结构导致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或具有另外的药理作用,而可以开发成为另外一种新的药物。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20200615185037)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抗生素的定义(Waksman ,194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一般定义:“抗生素”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区别: 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2. 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的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 B -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 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的差别 1.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代谢系统; 2. 初级代谢物和次级代谢物的理化特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 3. 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4. 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的作用靶点且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的作用靶点和明显的治疗效果。 广义的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的化合物” ,可以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 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 微生物药学研究的内容:微生物药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微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 的代谢调控、产物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及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方法和途径等。 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原因 1、营养物质被消耗。 2、培养基的理化性质被改变。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1—首选(29,TANG) 口诀1-TANG.青霉素首选 废草溶了长葡萄,白炭破气也能好。勾搭梅毒回归热,青霉素都能治疗。 口诀2-TANG. 红霉素作用百支空军都选红,衣服淋湿也勇猛。 139

口诀3-TANG.抗真菌药名称和首选奶粉浅黄色,水井一定深。 首选: 念珠菌首选氟康唑:打坐念佛。 曲霉菌首选伏立康唑:屈服。 隐球菌病:隐藏两胞胎,然后氟康唑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两面性,伊曲防复发。 口诀4-TANG.抗疟药——乙胺预防伯氨传,氯喹青青发作管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2 ——典型不良反应(29,TANG) 口诀5-TANG.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 耳毒肾毒肌肉毒,过敏仅次青霉素。 140 [口诀TANG——硝基咪唑呋喃唑,双双把头都染绿。 口诀6-TANG.红霉素的不良反应 红霉素类伤胃肠,心肝儿中毒耳受伤。

口诀7-TANG. 四环素类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环素,治四体,衣支螺立最好记。 普通细菌不能用,霍乱布鲁鼠和兔。 胃肠反应肝受伤,二重感染牙齿黄。 前庭反应光过敏,孕妇儿童徒悲伤。口诀8-TANG. 多肽类药名及不良反应 万古去甲来替考, 杆菌肽多黏菌素。 多黏阴杆余阳性, 140 脖子红了耳肾毒。

口诀9-TANG.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沙星会把跟腱伤,不满十八不要尝。 血糖乱了心中毒,精神失常怕见光! 口诀10-TANG.氯霉素类不良反应 绿骨灰,多恐怖! 口诀11-TANG.磺胺类不良反应 磺胺最爱跟甲氧,双剑合璧作用大。141 过敏反应最常见,伤肾喝水碱来帮。 抑制骨髓肝中毒,光敏反应切莫忘。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 抗生素得定义(Waksman,1942):抗生素就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得、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得化学物质。 抗生素得一般定义:“抗生素"就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得、就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得具有生物活性得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得区别: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得磺胺类、氟喹诺酮类与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得范畴。 2。而对于像磷霉素与氯霉素这些原来就是来源于微生物得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得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得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得一系列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得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得、在低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得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得差别 1。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就是完全不同得两个代谢系统; 2、初级代谢物与次级代谢物得理化特性有着很大得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 3.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得微生物得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4。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得作用靶点且更多得就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得作用靶点与明显得治疗效果。 广义得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得化合物”,可以就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就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就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得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 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 微生物药学研究得内容:微生物药学就是药学得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 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 剂。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 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 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 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四、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 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 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②温和噬菌 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 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 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

微生物药物学基本问题

一、理解下列有关专业名词,并译成英文 1、抗生素后效应 2、生物转化 3、微生物药物 4、多药抗性 5、突变生物合成 6、稀有放线菌 7、手性药物 8、酶抑制剂 9、青霉素结合蛋白10、抗菌生长促进剂11、前体12、主动外排泵系统13、超广谱 -内酰胺酶14、选择压力15、选择毒力16、最低抑菌浓度17、定向生物合成18、杂交生物合成19、阻断突变株20、葡萄糖效应 21、生理酸碱性物质22、反馈抑制23、反馈阻遏24、初级代谢产物 25、次级代谢产物26、分叉代谢物27、随机筛选28、推理筛选 29、高通量筛选30、理性化筛选31、组合生物化学32、组合生物转化 33、原生质体融合34、菌种改良35、手性药物36、动态动力学拆分 37、生物催化拆分38、对映体过剩39、水解酶40、裂合酶41、脂肪酶/酯酶 二、论述题 1、简要阐述利用微生物生物合成原理,寻找微生物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2、设计一个应用组合生物转化技术获得新药的实验方案。 3、描绘一个集中所有耐药机制的细菌耐药性的模式图,并作简要阐述。 4、简要阐述从抗生素到微生物药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组成工业微生物菌种培养基的基本原理和成分。 6、从微生物发酵代谢液中分离纯化目标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7、在微生物菌种的诱变处理过程中常用的诱变剂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8、工业发酵过程中采用中间补料或流加补料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9、简述常用灭菌的方法和原理。 10、画出高压灭菌锅的管路,以及简述操作方法和工作原理。 11、简述玻璃发酵罐的工作原理。 12、为什么摇瓶培养需要振荡,以及为什么发酵罐培养需要搅拌和通气。 13、HPLC和TLC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4、自然分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分离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要说明其操作过程。 15、微生物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要阐述牛奶冷冻保藏的原理和过程。 16、简要阐述无菌操作台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注意点。 17、简要阐述冷冻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 18、简要阐述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改良的方法和途径。 19、基因工程技术在抗生素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你认为近几年来在这一领域中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为什么。 20、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试剂有哪几种,简述其原理和配置过程。 21、酶抑制剂的概念是什么,动物酶抑制剂和细菌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各是什么。 22、什么叫复合培养基,什么叫合成培养基。实验室常用的复合氮源有哪几种,常用的复合碳源有哪几种。 23、根据化学结构分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哪几种,简要阐述其作用机制和细菌对这些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4、什么叫特异性耐药,什么叫非特异性耐药,请举例说明。 25、链霉菌是产生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简述其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发育周期,并列举5种以上由链霉菌产生的、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的名称。 26、免疫调节剂的概念是什么,目前临床使用的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有哪几种。 27、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七篇化学治疗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它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抗疟药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抗血吸虫和抗丝虫病药 抗肠道蠕虫病药 抗肿瘤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 ED50或 LD5/ 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是导致抗感染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多药耐药性的一种。 细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与内酰胺酶的变异有关。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药物不能到达其靶位 ①细菌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 ②加强主动排出系统 ——降低药物在菌体内浓度 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3.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产生灭活酶) 4.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 五、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病原菌,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基本内容] 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 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化疗指数: 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归纳总结

二、名词解释(20分) 1.异染颗粒_____________胞质颗粒中含有一种主要成分为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经亚甲蓝染色后着色较深,叫异染颗粒,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2.菌落__________由单个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称为菌落。 3.条件致病菌____________有些细菌在人体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当条件改变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4.肥达试验___________将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通过检测抗体滴度的高低和初期、恢复期抗体的增长程度来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5.汹涌发酵____________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等现象。 6.卡介苗___________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上百次的接种,历经13年的传代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可使人获得对结核病的免疫力。 7.菌群失调____________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称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8.SPA________即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lgG分子的Fc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争夺Fc段,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9.SSPE________即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一种以白质和灰质损害为主的全脑炎。由缺损型麻疹病毒慢性持续感染引起的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衰退性疾病。 10.转导______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形状。这样的方式成为转导。11.HBsAg__________即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小球型颗粒和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 12.内基小体________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质内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称为包涵体,或内基小体。具有诊断价值。 13.细菌的L型_______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在某些理化或生物作用下被破坏或抑制,但在高渗的环境中仍可存活。称为细菌的L型。

微生物药物学思考题

微生物药物学思考题 1、简要阐述微生物药物的定义和组成 2、简要阐述微生物药物学的研究内容 3、简要阐述从抗生素到微生物药物的发展概况 4、简要阐述发现微生物新药的途径 5、简要阐述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获得新药的基本过程 6、简要阐述应用微生物生物合成原理,创造新的微生物药物的方法 7、简要描述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8、列举10种以上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 9、简要阐述β-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0、简要阐述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阐述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1、简要阐述克服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12、简要阐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3、简要阐述肾脱氢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4、简要描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15、简要阐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6、简要阐述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阐述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7、列举5种以上目前临床应用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品种和5种以上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品种 18、简要阐述克服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对策 19、何谓核糖体工程?如何利用核糖体工程来提高抗生素产生菌的生产能力? 20、简要描述MLS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21、简要阐述MLS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22、简要阐述细菌对MLS类抗生素阐述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23、简要产生链阳性菌素A、B混合物的作用机制 24、M LS类抗生素钝化酶有哪几种? 25、列举5种以上目前临床应用的天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品种和5种以上半合成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品种 26、红霉素类抗生素的拓宽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27、简要描述糖肽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28、简要阐述糖肽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29、简要阐述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阐述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30、由转座子Tn1546编码的有那些酶,其功能分别是什么? 31、万古霉素耐药基因抑制剂包括哪几种? 32、除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三大抗生素类别外,列举其他5个类别的抗 生素。 33、简要产生利福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4、简要产生细菌对利福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

绪论 (病原)感染: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 病原生物:泛指能引起其他生物疾病的生物体 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1)物理控制方法:①干热灭菌法②湿热灭菌法(2)辐射杀菌法①电离辐射X、β、γ射线②非电离辐射即日光、紫外线(3)超声波灭菌法(4)滤过除菌法(5)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电离辐射的杀菌机制在于可瞬间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能损伤细胞膜,破坏DNA复制,引起酶系统紊乱而导致病原生物死亡。 感染的影响因素:①病原体的致病性和数量②宿主免疫力③环境 郭霍法则:①同一种疾病中应能查到相同致病菌②在宿主体内可分离培养得到纯的病原菌③以分离、培养所得的病原菌接种易感动物可引起相同疾病④从人工感染的动物体内可重新分离培养,获得纯的病原菌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正常菌群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包括细菌胞芽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和非病原生物 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①菌体蛋白在湿热环境中易于凝固,蛋白质凝固所需温度与其含水量成负相关,湿热中菌体蛋白吸收了水分,因此更易于凝固②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无菌:指物体重无任何活的病原生物存在 消毒(与灭菌合称杀灭法):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生物,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胞胞芽和非病原生物的方法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作用于DNA,是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病原生物变异或死亡 第九章细胞学总论 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核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2)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 基本结构 1.细胞壁:(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空间结构) *青霉素的作用靶点: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交联处(破坏细胞壁肽聚糖) *溶菌酶能切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肽聚糖骨架 ②磷壁酸:格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空间结构) ②外膜:脂多糖+脂蛋白+脂质双层,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结构,在肽聚糖外层 *连接外膜和肽聚糖的结构为脂蛋白*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的细胞壁合 成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细菌并不一定死亡,只是不能 维持固有形状,呈多形性 2.细胞膜:又称胞质膜,功能为物质转运+呼吸分泌+ 生物合成 中介体: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 构,多见于格兰阳性菌,又称拟细粒体,功能为扩大细 胞膜面积+增加酶的数量和代谢场所+为细菌提供大量能 量 3.细胞质:又称细胞浆,无色透明溶胶状物质,是细 胞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 (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细 菌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组 成,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S、60S和40S (2)质粒:作用:在胞内独立复制,可传给下一代,也 可通过结合转导等方式传递给其他细菌,与细菌遗传变 异密切相关。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双股环状闭合 DNA。医学上重要质粒有R质粒(耐药性质粒)、F质粒 (致育性质粒)、Vi质粒 4.核质:又称拟核,为裸露双股DNA,无核膜、核仁, 为细胞遗传物。 *细菌与真菌遗传物质对比:真菌细胞核有完整形态和典 型核仁、核膜结构 特殊结构 1.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光镜下可见(厚 度≥0.2μm)的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为微荚膜 ①产生条件:体内或含有丰富血清的培养基中(胎牛血 清) ②荚膜和微荚膜的功能(致病相关):抗吞噬抗消化作 用+黏附作用+抗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损伤作用+抗干燥作 用 2.鞭毛是由细菌细胞质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 表面细长的丝状物,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与细菌黏附 于粘膜的能力有关 *性菌毛:少数革兰阴性菌有性菌毛,由F质粒编码(雄 性菌F+菌/雌性菌F-菌) 4.胞芽:是某些细菌在不适合生长条件下,胞质脱水 浓缩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作用:保存细菌全 部生命物质,但失去繁殖能力。细菌的休眠状态+保护细 菌度过不良环境+用于鉴别细菌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pH=7.2-7.6+ 温度:37℃+渗透压:嗜盐菌、高渗+气体(O2):专性需氧 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简单二分裂无性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非常快,一代20-30分钟,繁殖 速度最慢的是结核杆菌18-20小时 细菌的生长曲线:迟缓期:短暂的适应阶段+对数期:生长 迅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稳定,对外界敏感(形态染色、 生化反应、药敏实验都采用该时期细菌+稳定期:细菌数 平衡阶段产生代谢产物+衰亡期:活菌数减少阶段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 热反应的物质,大多由G-菌产生。成分为脂多糖。耐高 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被破坏,250度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2)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危害: 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3)色素: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产生条件:营养丰 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 瘤细胞的物质。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 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vitamin) 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类 ①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增菌(疱肉培养基用来 培养厌氧菌) ②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检测细菌有无鞭毛,有 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云雾状或羽毛状生长,而无鞭毛 的细菌呈直线生长) ③液体培养基——增菌(专性需氧菌形成菌膜,链球菌 容易聚集成串形成沉淀,有的细菌均匀浑浊生长) 菌落:将培养物划线接种于培养物表面,经过一定时间 可形成肉眼可见孤立细菌集团,分S、R和M菌落,由一 个细菌形成,固体培养基生成。 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细菌L型、H-O变异 2)抗原性变异:鞭毛、菌毛的变异 3)菌落变异:S-R变异 4)耐药性变异:敏感株-耐药株-多重耐药株 5)毒力变异: 噬菌体:是侵噬细菌的病毒。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 性寄生性,严格的特异性。呈蝌蚪形、球形、杆状 基因突变: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 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 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 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2)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 体的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 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 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原生质体融合:细菌形成原生质体后,在聚乙二醇作 用下可以使两个细菌细胞发生融合。 细菌的致病机制: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包括侵袭力+毒素 (1)侵袭力: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 侵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因素 =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 (2)毒素:按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外毒素+内毒 特点:属于蛋白质,不耐热。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 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临床症状,抗原性强。且可经 0.3%-0.4%甲醛液脱毒成无毒性但有免疫原性的类毒 素。 *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成,当细菌死 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释放出来。 不良反应: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和内毒 素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结。 显性感染——全身感染——症状:①毒血症②内毒素血 症③菌血症④败血症⑤脓毒血症 第十章常见致病细菌 1.球菌 (1)葡萄球菌属 ①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一种单肽多链,与细胞壁 共价结合 ②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超级细菌 ③金黄色葡萄球菌:毒性最强 *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 素、表皮剥落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 *引起疾病:化脓性疾病、毒素性疾病 (2)奈瑟菌属:是一群革兰阴性双球菌 ①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的病原菌 ②淋病奈瑟球菌:简称淋球菌,是人类淋菌性尿道炎(淋 病)的病原菌 2.肠道杆菌(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 (1)埃希菌属:已知7种,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杆菌, 为埃希菌属的典型菌属 ①致病:肠道感染+肠道内感染 ②卫生学检查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数 3.厌氧性细菌:有芽孢的厌氧芽孢梭菌属(外源性感 染)+无芽孢的厌氧菌(内源性) (1)厌氧芽孢梭菌属 ①破伤风梭菌:产生两种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 风溶血素) ②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神经外 毒素 4.分枝杆菌 (1)分值结核杆菌:俗称结合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 ①形态染色:抗酸染色法 ②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③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合分 支杆菌是否存在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实验 5.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 第十一章病毒学总论 病毒的特点: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 核酸3)严格的细胞内寄生4)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基础知识 1、微生物概述 (1)定义: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群形体微小的生物。它的大小通常以微米来表示。 (2)范围: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支原体、病毒等。(3)特点: ①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生长繁殖快、对物质有强烈的转化作用; ②种类繁多; ③易引起变异; ④数量大、分布广、环境适应性强; (4)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2、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可分为八大类: 真菌:蘑菇、霉菌、酵母菌、念珠菌 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放线菌: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 衣原体:沙眼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螺旋体:梅毒 病毒:甲、乙肝病毒,麻疹病毒,狂犬病毒,流感病毒。

(1)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可分为: ①原核类:仅有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细胞器很不完善。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②真核类: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器完整。如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藻类: ③非细胞类:体积微小,能通过除尘过滤器。如病毒和朊病毒。(2)按其致病性可分为: ①病原性微生物:有致病性; ②非病原性微生物:无致病性;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1)温度:在各种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中,温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每种微生物都一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这种温度下,增代时间最短。一般来讲,高温能杀死微生物,低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2)PH值:酸碱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3)氧气:真空环境可抑制需氧菌的生长; (4)光线; (5)盐类; (6)水分活性。 5、常见污染药物制剂的微生物 (1)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感染 (2)大肠杆菌:胆道和尿道感染 (3)绿脓杆菌:化脓性感染、中耳炎、肺炎 (4)枯草杆菌:结膜炎 (5)酵母菌:使糖分解,药液产生有机酸 (6)霉菌:是制剂霉坏,酸败变质 6、洁净车间内微生物在哪里? (1)空气 (2)水 (3)人员 (4)器具 灰尘-----“微生物的飞行器” 微生物不是凭空存在的,99%的微生物都附在颗粒上。控制空气中的微粒数,就是控制了微生物数量。 灰尘、微粒具有沉降和粘附的趋势,所以同一区域内,地面是微

微生物病毒学重点整理终结pk版(整理得非常棒!!)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共同特点:【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对干扰素敏感】 (1)体积微小(纳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2)结构简单,只有核酸基因和蛋白质外壳; (3)超级寄生,在活细胞内寄生; ■病毒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基因组,由DNA或RNA组成,故DNA和RNA病毒。 功能:病毒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具有编码病毒蛋白、控制病毒性状、决定病毒复制及增殖侵害的功能。 (2)蛋白衣壳,包裹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外面、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病毒的蛋白衣壳是壳粒组成,它是包裹病毒核酸的的形态亚单位。 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免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核酸水解酶)的影响,同时表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3)核衣壳,病毒核酸和蛋白衣壳的总称。 ■病毒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1)包膜(囊膜),包裹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结构,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 1)、脂质的来源与作用 来源:病毒出芽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的核膜或细胞质膜获得。 作用:包膜中脂质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决定病毒特定的侵害部位; 有包膜病毒可被脂溶剂灭活。 2)、糖蛋白的来源与作用 来源:糖获自宿主细胞,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基因编码。包膜突起(刺 突)构成了病毒糖蛋白的亚单位; 作用:流感病毒的包膜突起有病毒血凝素(HA)和病毒神经氨酸酶 (NA)两种。 (2)触须常见于腺病毒(无囊膜)。功能:凝聚和毒害敏感的宿主细胞。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病毒复制 1、病毒复制周期:病毒基因为模板,籍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等,使细胞转为复制 病毒的基因组,转录、转译出相应的病毒蛋白,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 2、病毒复制的过程: (1)吸附:病毒配体与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 (2)穿入:吸附后进入细胞内,有两种方式,吞饮或融合。 (3)脱壳:脱去衣壳、核酸裸露。 (4)生物合成:无完整病毒可见,血清学检测不出病毒的抗原,为隐蔽期。脱壳后的病毒基因组在细胞内先合成非结构蛋白,然后根据病毒基因组指令,复制病毒的核酸、合成 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 (5)装配与释放:无包膜的病毒以溶细胞方式释放,有包膜的病毒以出芽的方式释放。

药物微生物复习资料.doc

一、名词解释: 1.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 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2.阿维菌素:阿维菌素为农用兽用杀虫、杀嚇剂、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 3.糖肽类抗生素: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坏肽母核与2~7个糖以糖背键相连接的一类抗生素 总称。 4.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细胞产生的能以低浓度杀死其他生物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或调节其生 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5.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 6.选择性毒性:一种毒物对某一种生物或组织有损害,而对其它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这种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性毒性。 7.植物内生菌:是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 & 唾诺酮类抗生素:又称毗酮酸类或毗噪酮酸类,是人工合成的含4-唾诺酮基本结构的抗菌药。 9.肽类抗生素: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组成的一大类抗生素。绝大多数由细菌、放线菌产生, 少数 是真菌代谢产物。 10.防御素:防御素是一类可杀死细菌、真菌或者病毒等微生物并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 11.定向生物合成: 12.利福霉素:由地屮海链丝菌产生的一类抗生素。 13.抗菌谱: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屈、种 范围。 14.组合生物合成:指在了解微生物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克隆有关生物合成、调节等基因的基础 上,在体外对这些不同来源(种内或种外)的基因进行删除、添加、取代以及重组, 然后导入到一个适当的微生物宿主中并定向合成所需的一系列化合物。 15.平板霉素:一种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广谱、强效抗生素。 16.赚白菌素类抗生素:对大多数念珠菌具有快速的杀真菌作用,包括一些对卩坐类耐药的菌 株,对于大多数曲霉有抑真菌作用,对于镰刀菌、接合菌以及新生隐球菌无抑制作用。17.细菌菌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血形成的一种 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长方式,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 18.药理活性物质:作用于动植物体本身的生理功能(如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 抗炎。减肥、动植物生长抑制等) 19.VISA:万古霉素中等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20.多烯类抗生素:又称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而破坏细 胞膜的功能。 21.多粘菌素:是发现于多粘杆菌培养液中的抗菌性多肽,特别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颇强, 毒性较弱。 22.抗生素效价:表示衡量抗生素质量的相对标准。 23.VRE:是抗生素的一种,对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无效。 24.乳链球菌素:是某些乳酸链球菌产生的--种多肽化合物,由34个氨基酸组成。 25.糖脂肽类抗生素: 26.酶工程药物:就是利用酶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是酶工程服务于社会的一类新产品。 27.博来霉素:广谱抗肿瘤药。对鳞癌,包括头颈部、皮肤、食道、肺、宫颈、阴茎和甲状腺 等癌肿以及恶性淋巴瘤等有效。对脑瘤、恶性黑色素瘤和纤维肉瘤等也具有一定疗效。28.发酵: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牛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牛命活动來制备微牛物菌体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