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意义 - 副本

论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意义 - 副本
论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意义 - 副本

论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意义

闫桂林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

摘要:近年来,考古学迅速发展,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环境考古学属于考古学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自然也收到了不少的关注。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意义成为了许多人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环境考古学,发展,研究意义

考古学,是近世纪以来的一个新兴学科,是文史学科的的一部分。从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考古学的学科划分归属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等大多数国家,考古学则属于人类学的一部分;同时在有些国家,考古学被划分到艺术史的范畴之内。总之,无论考古学别划分到哪一个门类,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考古学在整个科学界所有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考古学科正在蓬勃发展,并且将会发展的更好。当今社会,人们对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愈发关注,“考古学“一次在公众心里的形象不断被具体化。而与此同时,作为考古学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的环境考古学

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当今考古学的发展状况证明,考古学正在逐步冲破传统的年代学的束缚,向着环境考古和现代科技考古的方向发展。整个学术界的潮流就是如此,中国考古学自然也不例外。环境考古学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以人文历史科学的内容为基础,充分运用自然科学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将历史的原本面貌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环境考古学所迸发出的巨大魅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在整个考古学科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环境考古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为什么要研究即环境考古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意义等围绕环境考古展开的诸多话题受到了人们的热议。综合所有,对于这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来说,其发展和研究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

环境考古学是考古学与地球科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自然学科相互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古代遗存为基本研究内容,利用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来还原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貌。本文主要讨论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意义。

一,证经补史,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是考古学的基本作用,环境考古学自然少不了这一重大意义。环境考古通过研究古代遗存,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来古代自然环境的面貌。例:鲁西北地区的在后李文化遗址的孢粉分析结果是草本植物花粉占据优势,大概占到76%~90%,在草本植物花粉中,按照数量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蒿,

禾本科,菊科,还有少量蓼草及香蒲;木本植物花粉次之,以针叶植物松为主,还有少量的桦,栎,榆,胡桃等阔叶植物花粉;蕨类植物花粉数量较少,有卷柏,水龙骨科等。从孢粉分析结果均以蒿属,菊属,禾本科等植物来看,山东西北部地区在8000年前植被具有草原特征,并以此推论,后李遗址附近草本植物比较繁茂,在低洼,沼泽,积水处生长着香蒲,莎草,狐尾藻和水蕨等,气候温和稍干并掺杂着暖湿特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一研究发现,为探索山东地区史前时代的环境气候特征提供了有力证据。

二. 反映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制约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内蒙古中南部先秦时期人地关系的考古学考察表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遗址的数量和性质有很大差异。通过研究发现,这一地区的遗址分布在海拔1200~1300米的范围内的居多,表面这一海拔的环境适合人类居住;同时遗址多分布在避风向阳的山坡。例2:毛乌素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研究。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作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早期的影响程度相对轻微,不足以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恶化。但是,秦汉以来,人类活动对于改造毛乌素沙地的环境作用逐步加大,尤其在改造水环境方面。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无论是哪一种作用,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自秦汉时期以来,人类对于毛乌素地区的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方面的改造,很可能是后来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的重要原因。以上实例足以证明,

环境与人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个地区的环境对于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存亡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人类行为对于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地表地貌状况的巨大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环境考古学的研究,用事实证明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指导未来人地关系发展方向,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环境考古学对于现当代人类生活所起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人地矛盾逐步加剧,人地关系日趋紧张。解决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矛盾,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了人类不得不去面对的话题。环境考古学的研究用大量事实证据为人类提供了前车之鉴,历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值得人类深思和反省。人类不得不做出让步,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协调人地关系,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考虑,也为了千万子孙后代。环境考古学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原则,指导人类如何发展,人类应抛弃环境决定论和人类中心论,秉承人地伙伴论的理念,与环境和谐相处。环境考古学在指导人地关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最现实,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四.为地质学,古生物学的众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环境考古学运用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以考古学为基础进行研究,得出了大量历史事实。这些事实必将为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的提供强大支持。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出的古代地

理地貌为研究地理学提供了支撑,对于总结一个区域的地貌地形变迁意义重大;环境考古学通过对古代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环境考古可以形象的展示动物或者植物的起源,演化过程,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生存地理区域的差异和生存状态的差异。这对于生物学的发展来说,无疑意义重大。环境考古学以年代学为基础,生动全面真实的还原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的自然,文化,经济面貌,而不是依靠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具有无可争议的客观性,对于推动历史学的进步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是传统文献资料所不能超越的。环境考古源于多个学科,最终又回归多个学科,这是环境考古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考古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环境考古研究的意义是重大的。环境考古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传统年代学研究的考古学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代表了考古学未来的大方向,环境考古与众多学科结合,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生命力是强大的。环境考古对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将会受到更加紧密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证明: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考古学自然也要发展。考古学理应摆脱传统的束缚,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而环境考古学正是代表了考古学的发展方向,代表了考古学的未来。环境考古学的产生是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其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是不言而喻的,环境考古的

发展必将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因此每一个考古人都应有现代化视野,摆脱传统思想的禁锢,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把环境考古的发展推向未来,推向现代化,使其更好地教育大众,服务社会,指导未来。

参考资料:

《环境考古学诌议》中国知网期刊1993年12月31日

《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综述》作者:夏正楷中国知网期刊2001年12月15日

《山东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考古学观察》何德亮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地关系的考古学观察——以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资料出发》考古与文物2003-08-15 期刊

《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中国知网:兰州大学何彤慧博士论文

我国湖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第7卷 第3期1999年9月 盐湖研究 JOU RNAL O F SAL T LA KE R ESEA RCH V o l.7 N o.3 Sep.1999 我国湖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中元素 地球化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α 谭红兵 于升松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α 摘要 全球气候恶化,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科学研究预测区域乃至全球环境演变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成为目前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要科学的掌握环境变化的规律,就必须研究过去的环境变迁,沉积物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对象。而湖泊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直接出露于地表,其沉积物则是最好记录环境变化信息的载体。近几年来元素地球化学在研究湖泊演变历史,揭示湖泊环境变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今后的工作应着眼于分析研究引起源泊环境变化的原因,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而对未来环境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和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治,或许是今后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演化 影响因素 分类号 P941.78 X142 目前对湖泊沉积物地化元素的研究主要从其特征元素的含量及其元素对的比值分析、微量元素异常分析、稀土模式分析、同位素分布特征等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力图找到变化规律,建立变化模式,并应用于实践。 1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现状 1.1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中特征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沉积物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沉积环境对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有重要影响〔1〕,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生物活动又依赖于环境条件,故对这些有机地化元素的研究更具突出意义。目前分析最多的有机质元素有C,N,P,S,H等。 目前有机碳常用测定方法:重铬酸钾(K2C r2O7)容量法-外加热法,也可将样品烘干用L ECOCHN-932元素分析仪测定〔2〕。有机N,P用过硫酸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S可将样品压制成饼,使用R igaku R I X2000型荧光分析仪测定〔3〕。氢指数(H I)在ROCK-EVAL 热解仪上进行,结果以S23100 TOC计算,即可得每克有机质碳热解产生的毫克烃量作为指标。〔4〕 对于分析结果,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则常把有机碳(TOC),总硫和其比值(TOC T S), α α修回日期:1999201212 收稿日期:1998212221

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35 Luo Z W,Thom ps on R,W oolliams J A.A population genetics m odel of marker2assisted selection.G enetics,1997,146:1173~1183 36 Hill W G,R oberts on A.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finite populations.Theor Appl G enet,1968,38:226~231 37 K imura M.Ev olutionary rate at the m olecular level.Nature,1968,217:624~626 38 G illespie J H.The Causes of M olecular Ev olution.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9 Freimer N B.Expanding on population studies.Nature G enetics,1997,17:371~373 (1998210228收稿)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 王苏民 张振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08) 摘要 综合分析了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湖泊沉积记录与亚洲古季风变迁、青藏高原隆升的湖泊沉积记录、高分辨率湖泊钻探研究、盐湖沉积与环境演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响应、现代湖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综述,指出今后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湖泊沉积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异规律、现代湖泊沉积动态过程与环境、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与全球变化研究. 关键词 湖泊沉积 环境演变 新进展 中国 1986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 U)组织实施的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核心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 BP),在重视现代全球变化过程研究的同时,亦强调对过去全球变化(PAGES)的研究.IG BP的目标是增强对未来几十年至百年全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国家和全球的资源管理和环境战略决策服务. 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是PAGES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围绕石油、煤炭、盐湖盐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古湖泊沉积与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1].80年代后期以来由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各部委资助的有关研究项目组成了我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核心[2],其中利用湖泊沉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已成为十分活跃的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PAGES研究的发展.本文就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领域的进展与展望提出雏议. 1 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的新进展 1.1 研究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过程存在较大差异.80年代后期以来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涉及的研究范围扩大,内容日益丰富,成果显著,其中主要有青藏高原盆地(古湖泊)、湖泊和盐湖[3~34]、新疆干旱区湖泊和盐湖[35~44]、内蒙古高原湖泊和盐湖[45~56]、中国东部平原湖泊[57~75]、云贵高原湖泊[76~83]和台湾高山湖泊[84,85].借鉴国际湖泊沉积环境研究,采用多环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泊环境进行综合判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对与湖泊沉积相关的现代湖泊资源开发与环境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和解决中国当前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 975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第七章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古地理学 研究古地理的方法:通过对组成地壳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岩相或形成环境、地壳运动以及沉积岩中所含生物化石和对气候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及岩层的综合分析来进行。 1生物地层法:沉积岩上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物的颗粒、质地、颜色的变化,岩层中或沉积物中所含的一些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当时的构造运动形式,古气候状况。 2放射性测年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3同位素测定年龄方法 第一节第四纪以前古地理景观的演变 晚元古代以前(17亿年以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大古陆台。轮廓像平卧的镰刀。进入晚元古代之后,先后发生了4次较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造山—造陆运动:东安运动(武陵运动),晋宁运动(雪峰运动),澄江运动,震旦运动。生物:震旦纪初期,生物以低等海藻为主;晚期,出现硬壳的小型动物; 古气候:震旦纪初期,柴达木以北、胶辽地区(燥热)、华南(温暖或湿热);晚期,一些高山地区形成山谷冰川。震旦纪大冰期: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一次冰期 一、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古生代包括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泥盆纪早期的加里东运动;二迭纪末期的海西运动; (一)加里东运动以前的环境 1.海洋>陆地: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2.生物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三叶虫是当时的代表种(约占60%)。其次是腕足类动物(约占30%);植物仍以海生菌藻类为主。末期出现少量半陆生的裸蕨植物。 (二)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加里东运动是一次造陆运动。使我国陆地范围扩大,生物界开始征服大陆。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泥盆纪(以裸蕨为代表,“裸蕨时代”);石炭二迭(蕨类时代,我国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动物界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脊椎和从水到陆。 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二迭,总鳍鱼,逐步演化成两栖类“两栖类时代” (三)海西运动 1是一次造山运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以及蒙古—兴安、阿尔泰等海槽都相继隆起,形成古天山、古昆仑山、古秦岭、古阿尔泰山等许多主要山脉,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 2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中国出现大陆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3气候由湿润变得十分干燥。 4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界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松柏科、苏铁科和银杏目的植物(裸子植物), 5出现了爬行动物。 二中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一)海陆与地形的变化 1.印支运动(三迭纪中晚期):使得古秦岭、故昆仑山等重新上升,云贵高原出露,横断山脉隆起,海水西退,中国已经从海陆对立的环境发展到大部分是大陆的环境。即基本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使华南华北连成一片完整大陆。当时我国地形大势东高西低,河流向西流。 2.燕山运动(侏罗、白垩纪):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大地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我国大地貌的骨架。(1)除喜马拉雅地区、台湾及东北北部外,全国陆地连成一片。 (2)在老构造基础上发生强烈的断块升降运动,造成许多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 (3)造成了东部的华夏式构造,包括华夏式山地和长轴为华夏式的盆地,并伴有广泛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燕山运动以后就基本上奠定基础。 (二)气候和生物的演变 1.气候转向温暖,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异。 由于白垩纪炎热的气候条件,加上燕山运动造成的断陷盆地发育红色风化壳。。。流水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于盆地中,发育成红层。 在广大内陆盆地和东南沿海一带小型盆地内白垩系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膏、芒硝及岩盐等卤族元素矿产。 2.生物界:植物中松柏、苏铁、银杏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海洋中菊石类繁盛。晚三迭纪、侏罗纪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剖析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 一、前言 由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出发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长期互动关系,已成为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再现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原貌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同时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外驱动机制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世界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是指人类由于资源利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较长时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产生的累积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变迁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等。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环境的变迁、退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区域经济模式、公共经济政策、生态地质差异、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民族人口素质、文化、心理、习俗、传统等诸多自然、社会、经济因素(IGBP,IHDP,WCRP,2001)。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在国外主要以自然科学学科背景尤其是地理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研究区域和对象多在近几百年来区域或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全球生态环境变迁问题研究。最初对环境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森林开采活动的环境效应、人类活动对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等方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众多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如IGU、UIS、IAH、IAG及学术界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学联合会(IUGS)共同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还专门设立了

生态环境: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变迁及环境效应述评

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变迁及环境效应述评 一、前言 由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出发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长期互动关系,已成为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再现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原貌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同时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外驱动机制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世界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是指人类由于资源利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较长时期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产生的累积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变迁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小气候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等。在发展中国家,区域环境的变迁、退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区域经济模式、公共经济政策、生态地质差异、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民族人口素质、文化、心理、习俗、传统等诸多自然、社会、经济因素(IGBP,IHDP,WCRP,2001)。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在国外主要以自然科学学科背景尤其是地理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研究区域和对象多在近几百年来区域或全球环境变

化,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引发的全球生态环境变迁问题研究。最初对环境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森林开采活动的环境效应、人类活动对流域开发的环境影响等方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众多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如IGU、UIS、IAH、IAG及学术界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质学联合会(IUGS)共同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还专门设立了脆弱生态系统研究专门课题组。Mirco M(1991)还将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变迁、环境效应、土地利用与覆盖等作为脆弱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热点之一。近10年来,随着喀斯特区域以石漠化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学术界对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研究的重点和方法有了明显变化,从原来的侧重自然过程与机理的纯技术研究转变到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环境效应、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等。从UNESCO和IGCP资助的众多研究计划中(如IGCP229、IGCP379、IGCP448等)都反映了这一趋势。由IGBP、IHDP、WCRP委员会共同发起并组织,来自世界100多各地区和国家包括2500名代表参加于2001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性会议“变化着的地球的挑战”上,关于人类活动的环境变迁的学术专题几乎占所有讨论专题的1/3,在分会讨论的三个单元中第二、三单元都主要是探讨人类活动的全球或地区环境效应,这些专题大多为IGBP、IHDP、WCRP、DIVERSITAS的核心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将“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环境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之一,认为环境变迁与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

内蒙古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S2):161 164CN53-1045/N ISSN0258-7971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http://www.yndxxb.ynu.edu.cn 内蒙古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张小瑾,杨桂芳,武法东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通过总结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内容,综合分析了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主要总结了沙漠形成发展与环境变迁及内陆湖与环境变迁的研究现状.在今后河套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中,需加强季风变 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并注重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研究,这些工作在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的同时,也为全球环境 变化提供预测结果. 关键词:河套地区;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P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7971(2010)S2-0161-04 河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北缘,处于阴山隆起与伊盟隆起之间,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北倚阴山,南邻鄂尔多斯高原,西南与贺兰山、桌子山及巴彦浩特盆地毗邻,东部为土默特平原,中间为后套平原,西部为乌兰布和沙漠,海拔900 1200m.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带上,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类型为大陆性气候,是中国北方东部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区域,属于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带.这种过渡地带是环境演变较为敏感的区域,已成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1研究内容 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工作是在沙地环境与内陆湖研究领域展开.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湖泊沉积因其连续的环境记录是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封闭型湖泊沉积是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内陆湖泊水面的波动是环境变化的反映,因而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湖岸地貌、湖泊沉积和生物地层等地学证据恢复的湖泊水位记录,可以客观反映区域降水或有效湿度状况,为重建湖泊演化历史提供科学依据[1-3].前人张印堂在考察岱海湖后,构建内陆湖与古气候之间的关系,这一构想成为之后研究工作者们所追寻的思路.关于半旱区沙漠的成因与时代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也成为环境演变研究的内容之一.在沙地研究方面,沙漠外缘地带的风成沉积中记录着能够间接指示沙漠演化的信息. 中国东部古季风的形成与演变是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环境变迁的主要内容.全新世季风气候范围的空间波动形成了中国北方东部季风气候与西部内陆气候的过渡地带,与农牧交错带基本一致,这个过渡地带是较为敏感易变化的地带[4-7].河套地区地处中国北方东部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区域,季风气候的强弱变化成为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指标. 古人类文化与环境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史前人类遗存的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研究,讨论当时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研究成果 目前,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集中在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的成因与形成时代和吉兰泰湖泊演化这两个方面. *收稿日期:2010-09-20 作者简介:张小瑾(1986-),女,青海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与城市地质.E-mail:zhang-xiao-xian@163.com.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

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① 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国际上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首先集中在第四纪,特别是最后冰期以来,即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演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环境中正在进行着的自然过程是上述时期一系列演化过程的继承和发展;许多现代环境的特征,只有历史地认识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而上述时期内曾经出现的事件,在今后不太远的时期内也有较大的重现可能性。近二十年来的进展,对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全球性过程,已大致有了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上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除受全球性一般过程的影响外,还受到季风环流、强烈新构造运动等区域性因素的控制,环境演变的剧烈与复杂在世界上处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本文提出我国环境演变方面的几个主要特征,结合全球性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而辨明它们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一、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根据真锅等人的数值试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从而完全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了在冬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地理过程。 大高原在始新世末期才全部出露于海面,喜马拉雅山地区最高的海相层属于始新世中期,其中所含的有孔虫化石表明当时属于浅海环境。成陆以后,大高原始终处在持续抬升的过程中。 西藏西南阿里地区始新统门士组植物化石中含有桉树、榕树、柊叶等热带种属。西藏中部南木林的中新世湖相沉积的植物化石中未见热带属,但仍以常绿高山栎为主要林木[1],藏北怒江上游发现三趾马化石群的布隆盆地中,上新世早期沉积的孢粉分析表明,岩层中含有山核桃、棕榈等反映暖湿气候的成分。希夏邦马峰北侧含有三趾马化石的吉隆盆地中,上新世中期沉积物的孢粉组合中,也 存在目前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山地的常绿小灌木木[2]。古植物证据表明,直到

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_研究进展与展望_张振克

第14卷第4期1999年8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 Vo l.14 No.4 Aug.,1999 中国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进展与展望X 张振克1o,王苏民o (1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o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 摘 要:综合分析了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湖泊沉积记录与亚洲古季风变迁、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响应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综述,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是:湖泊沉积环境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定量研究、高分辨率环境演化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异规律、现代湖泊沉积动态过程与环境、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与全球变化研究、学科交叉及与其它地质记录的比较研究。 关 键 词:湖泊沉积;环境演变;古季风变迁;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X21;P9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4-0417-06 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是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利用湖泊沉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已成为十分活跃的领域,湖泊沉积具有沉积连续、沉积速率大、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而且湖泊的地理覆盖面很广,远远超过冰心、黄土〔1〕。所以,利用湖泊沉积记录重建不同时间尺度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变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区域分异明显,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对推动中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1 研究现状 1.1 不同时间尺度的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综合研究 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的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对恢复区域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10年来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涉及青藏高原盆地(古湖泊)及湖泊和盐湖〔2~25〕、新疆干旱区湖泊和盐湖〔26~33〕、内蒙古高原湖泊和盐湖〔34~42〕、中国东部平原湖泊〔43~56〕、云贵高原湖泊〔57~63〕和台湾高山湖泊〔63〕。重视高分辨率、多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显著特征〔1,64〕。研究时间尺度从百万年、几万年、几千年到现代沉积,目前对湖泊沉积物已开展分析的环境指标有孢粉、硅藻、介形类、矿物、色素、磁性参数、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碳酸盐含量、自生碳酸盐氧碳同位素、有机碳同位素、氢指数、有机化合物等,多环境指标的综合判识在重建古环境古气候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影响方面显示较强的优势。 1.2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合作进行的古湖泊学研究涉及不同气候区的许多湖泊,如青海湖、岱海、太湖、色林错、松西错、杞麓湖等,推动了中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发展。同时,国外湖泊沉积与环境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其中代表性的有《湖泊沉积学原理》〔68〕、《湖泊的化学地质学和物理学》〔69〕等。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十分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以加深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的深度。湖泊沉积磁性地层研究用于长尺度湖泊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6〕;环境磁学研究在湖泊沉积与环境研究中广泛应用〔46,50,58〕;137Cs和210Pb方法广泛用于现代沉积计 X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中部近2000年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湖泊沉积响应研究”(编号:49672132)和中科院“九五”重大项目专题“湖泊沉积与亚洲古季风气候变迁”(编号KZ951-A1-402-04)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张振克,男,1963年10月出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演变研究。 收稿日期:1998-09-0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