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采取与政治同场开卷方式,一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中考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综合。虽然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大部分同学对所给的题干、材料、提示等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在具体解答时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要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就要有正解的复习策略。

如何在短时间内打效率仗成为我们年级组全体同事面临的挑战,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实施。

一、高屋建瓴,宏观掌握,理论指导,周密准备。

(一)深刻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精神,复习有的放矢。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对2010年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能力考查目标、命题依据、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2010年中考说明则对今年中考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自大纲和说明一公布,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几乎是逐词逐句地学习、推敲其中的意思,用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复习。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没有放松,因为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处理原则。这些都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

正确的指导方针。所以教师不能只凭着对教材的熟悉,而忽视对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深入了解。

(二)了解中考导向,深刻把握教材,加强备课和教学反思。

只有系统的掌握复习内容,才能为复习时处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所以在复习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了解历史复习内容的概貌,掌握复习的基本线索,明确复习的重难点,基础知识,历史概念。同时,还必须及时了解中考导向,将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学习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的偏差,加强备课再反思认识,及时调整教学角度,更准确的把握重难点,对知识考点的细微变化,要具备应有的敏感性,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

二、制定计划行之有效,实施执行扎实稳固

(一)复习计划

复习总内容: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下册,共6本书。

具体计划:

1.第一学期期末学完九年级上下册,复习完八年级上册。

2.第二学期第1----3周:复习八年级下册。

3.第4----5周:复习七年级上册。

4.第6---8周:复习七年级下册,参加期中考试,通常也是初三年级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考试范围:中考要求的所有内容。

5.第9—11周:带领学生进行专题复习

6.第12周:回归书本,综合演练,查漏补缺,自由复习。

(二)强化措施

1.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使他们态度上端正起来。

2.利用好课堂45分钟,高效高质地完成每一节课的复习任务。

3.抓好集体备课,集体研究每本书、每一单元的复习内容,分工完成复习内容,保障学生的复习效率。

三、三轮复习扎实进行,理性细致巩固,提高学生应考能力。

虽然时间紧,但我们还是细致的划分了三个复习阶段。在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精心研究泰州市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结合历史课程标准,找准复习重难点,突出掌握经典历史人物和时间、事件,搜集当今热点和焦点,搞好专题复习。我们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以下三种形式的复习:起点是拉网式复习,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第二步采用专题式复习,如: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民族与关系、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探索、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现代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古今中外文化与科技,每专题和单元后进行适当地练习。第三则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重点复习,回归课本。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也将一些热点问题印刷出来发给学生,指导复习,并围绕这些重大事件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测试

(一)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

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第二轮复习——纵横比较,构建知识网络,深化思、讲、练。

在历届历史中考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掌握不系统,认识不完整的情况,只知道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却不能将具体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认识,把知识点孤立起来,而不是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时不能从全局出

发,全面的看待问题,因而造成答题时思路狭窄,要点不全,这说明教师在复习中具体操作的不到位,所以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以单元复习为主,侧重于细节和各个单元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

经过系统、全面地第一轮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因此,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轮的复习,具体操作重点强化“思”“讲”“练”三个环节。“思”:指系统的运用教材中文字与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现象?”“讲”:此时就要结合学生的思考和练习,讲授答题和记忆巩固的思路,让学生能够理清和掌握相关知识间的脉络联系。“练”:此时练习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巩固练习,查漏补缺。

总之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

(三)第三轮复习——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后阶段能力培养应着重抓以下几个方面:

(1)识记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如利用课文结构、大事年表和“知识提要”等,提取所学知识;用句读法,抓核心内容,抓关键词、句、段,或概括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等方法。

(2)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历史现象,评析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对一些材料的分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3) 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教学生按时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会归纳、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一些热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 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的一般解题方法要加以介绍,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审题和答题。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答题速度训练,重视考练题的纠错讲评,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来组织复习教学,要讲求实效。

(5)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爱动手动脑的求实作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精神。

历史中考六轮复习计划

历史中考六轮复习计划

一、六轮规划

二、题型指导三、信息积累

1、选择题1、课本图片

2、图表题2、课本史料

3、材料题3、常用答点(认识、启示、评价、感想。)

4、综合题

四、题型训练内容

1、选择题——肯定式、否定式、排列式等12类。

2、图表题——图片、表格、地图。

3、材料题——文字类、图表类。(课本、课外)

4、综合题——开放题、主观题。

5、热点题——和平、统一、外交、经贸、开放、能源。

五、课本节数统计

浅谈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 摘要】高中历史的教学可以有效的给学生灌输相关的人类历史文明知识,能够 不断的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那么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低的现象直接影响了 公民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我国的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087- 01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高中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相比非常僵硬化,不像数学课程那样灵活,同时也缺乏创新, 很多的高中老师都把高中历史作为高考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这样也严重的影响了历史的教学,因此必须要摆脱这种现状,利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完善历史的教学。目前很多教师对历 史的教学不够重视,在高中的课程中历史算作副科和语文、数学、外语相比受重视的程度不同,这就造成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不够重视,在知识点的讲解中非常随意,而且很多历史课 程的时间安排都是在下午,这个时间段学生非常疲惫,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这样学生就很 难能够提起神。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来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设情境,只 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进去,才能使得整个课堂不在压抑,历史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有趣 的课程再加上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者图片,这样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的更高。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1.优化历史教学方式、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历史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灵活、多样的处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优化课堂教学 方式。虽然课前备课时历史教师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了预设,但真正的 课堂教学毕竟不能和课前预设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机智的处理 每堂课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同时也要机智灵活的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方式要求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自身 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不同的历史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相同的课,不同的学生, 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历史教师选用的历史教学方式必须是适合本节课的教学 方式。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式,要多种方式结合,取长补短,灵活设计教 学过程。 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多样化。历史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 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灵活的加以处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现实,使 学生更易接受和消化,当然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对教学 内容的处理不必拘泥于教材,领会精神,开放处理,大胆的取舍,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要相信 学生。不要总怕讲不到的内容学生就不会,不要总是课堂上面面俱到地去讲解或是去展示, 相信学生的实力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也要相信自己。 2.重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相比有很大的 区别,高中历史的难度和知识点都要比初中历史多,因此在高中一开始历史老师就应该给学 生讲清楚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一般来 讲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一些历史事件等,那么高中历史的学习就必须要学生掌握事件 的影响和意义。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不断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让学生慢慢的形成历史的情节。根据调查可以发现,造成学生历史学习不积极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业繁重,高中是非常关键的,而且还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段,因此 很多学生都非常认真的去学习一些主要学科,往往都忽视的历史的学习;第二,目前很多高 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高中历史的繁琐性,这种繁琐性就削弱了学生 的积极性,而且高中历史很多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一旦学生感觉到历史知识的乏味将会使 得学生感到厌倦,不愿意去学习。 3.运用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目前课改的成果就是产生了一 批新的教材和参考书,新的教材相对于老教材具有很大的优点,其中新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最

备战中考中考冲刺复习策略

备战中考中考冲刺复习策略 --要对各科试卷有一个基本认识-- 关于题型问题,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考生已经比较清楚了。这里要强调的是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问题。容易题在全卷120分中占60-65分,中档题在试卷中占35分左右,难题占25-30分。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低档题占全卷总分的八成,也就是100分左右。在总复习中应当把这部分做为重点,在考试答题时也应把这部分做为重点。每年我们在阅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容易的题丢分多”,“会做的题做错了”,这实在是可惜。“慢做会的求全对”,这是个基本策略。千万不要一看会做就马虎,要静下心来,一步一步的回答,确保会做的题全做对。 --要认真审题,认真计算-- 审题不认真,计算不仔细这也是每年中考都要发生的问题。要静下心来,至少看两遍再做答。有些考生答题时容易产生定势,一看题,见过,拿起笔来就答,结果错了。要克服定势思维,特别是熟悉的题,更要认真审题,看看人家给的条件是什么?需要回答的是什么?搞清了再下笔。计算马虎也是常见病,把会做的题答错了这是考场上的最大遗憾。 --选择题要十分谨慎-- 语文、数学的一卷,外语的二卷是客观性试题,一般都

是四选一。命题者给了四个选项,其中一个是正确的,三个是错误的。但是这三个错误选项要对正确的选项构成干扰。“一要干扰,二要干扰有效”这是命题者的初衷。优秀的考生怎么干扰也不糊涂;一些考生一干扰就糊涂;更有个别考生不干扰就糊涂。这取决于考生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概念是否清晰,计算是否仔细。除了认真审题,积极思索外,要珍惜第一判断。答完题检查时,可以推翻第一判断,但要十分谨慎。一定要检查! --不放弃每一道题-- 对于一般考生来说,有些题稍微难了一点,因为是选拔性考试,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所以要有一小部分难题。中考也是分步赋分,做对一步就可以得一点分,所以不要轻易放弃。认真审题,能做几步就做几步,一直到做不下去为止。 --认真对待写作题-- 写作题是考查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道大题,写作题占60分,是三科总分360分的六分之一。减少考试科目进而减少了总分,无形中提高了写作分数的比重,因此考生一定要认真对待写作这个大题。“跑题作文年年有”。咎其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审题不仔细,审题是写作之前的第一关,是定位,定方向,审题不仔细,方向不正确,写得再好也没用。二是猜题、押题造成跑题后果。 脑子里有几篇范文,或者脑子里有了固定内容,不顾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doc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一、未变的(云南卷) 其一,严格按照2016年《考试说明》要求,契合近年课改的精神和理念,试题涵盖中学历史的全部主干考点,仍注重试题的主题立意,注重新材料运用和新情景创设; 其二,注重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特别了凸显学生对材料的信息获取、理解、运用等能力的考查,突出对主干知识和历史学科思维的双基考查;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二、新变化 采用全新的试卷类型。2016年云南省高考历史试卷,最大的变化就是,使用了全新的新课标Ⅲ卷,而往年采用的是新课Ⅱ卷; 突出对历史阶段性的宏观框架与主旨的考查。如选择题的第25、30、31以及简答题的第41等题目。 加大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的考查。如第24题以青铜器为载体,第26题唐太宗对书法的评价、第29题对清末学堂章程的理解以及第34题直接考查美术流派。 考点考查更加隐晦,材料载体的情景设置难度相对增加。如第33题以英国铁路轨距为材,考查统一市场的内涵与表现,又如第35题以法国为例,考查二战后欧洲政治局势。 更加注重当下社会热点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性。该倾向在简答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第40题考查明清与英国的福利制度的比较。这样当下欧洲高福利政策争论、中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问题高度契合;第41题要求论述近代中国开埠的问题,与当下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要求高度一致。 强调对解题思维与技法的应用。由于试题的材料载体的设置难度相对增加,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解题的思维与技法的应用

更加娴熟与灵活。如选择题第24、27、29以及简答题的第40题(1)问的18分等题目。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三、新课标I卷考情分析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乙卷)历史试题的题型结构,较之往年并无明显变化,材料选用、问题设置和答题要求也没有大的调整。但命题思路却有着显著变化,那就是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尤其突出历史学科的功能,以增进社会理解为命题的根本出发点,以现实参与为试题的基本立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全国Ⅰ卷(乙卷)历史试题更大程度地突破命题的清规戒律,直面社会现实,以此引领历史教学实践的走向,这值得为之叫好,并引起高度重视。 ■重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现实问题 12道选择题全部以社会现实、现象、现状为命题情境,突出历史学科社会解释的功能,没有纯粹的概念辨析题和理论解析题。历史学习在从历史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中给人以历史智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对考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学会解释历史。如第24题考查汉代崇尚儒学的解释;第28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增多这一历史状况的理解;第32题中德国文学家歌德对罗马法的评价,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又包含了怎样的历史智慧,这是值得探究的有趣的历史现象。 ■重社会共识培养,关注发展问题 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最终要作用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学要求在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历史试题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选择题第24题的崇尚儒学、第28题的求之于市、第31题对******颁布《抗战期间名词正误表》的认识、第34题国际组织出现等,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现或其形成过程的反映。至于第40题对清代人口状况的认识、第41题对于制度构想与实践等,更是对社会共识来源及其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高考备考方案及策略

高考备考方案及策略 一.依据高考要求,准确把握考点要求 一轮复习中 第一,教材的把握:知识点要全面、系统。 第二,考纲的把握:考点要准确、规范。 第三,教师复习教学中自主备课不依赖教辅。 对已学过知识的复习,我们有些老师都是简要复述、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和归纳,形成知识系统或知识网络,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被动的,势必会使学生听起来索然寡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高。这种复习方式,学生的思维当然也会不够活跃,甚至厌倦。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激活,这样的复习当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以前我第一次在高三上复习课时,曾经也是这样复习,回想当时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确如此。后来曾尝试过好几种复习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但始终存在不同的缺憾。我也一直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复习方法。虽听过不少高三老师的复习课,不同的老师,复习风格和方法各异,总感觉老师始终是那带路人,学生的思维还是顺势思维,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思维没有真正得到锤炼和提升。由此可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应对能力选拔的高考? 最近常在网上检索高考化学的复习方法,出现最多的字眼是:"知识梳理""专题分类"、"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关注热点"、"综合提高"、"讲练结合"、"温故知新""善待课本"、"归纳技巧"、"把握重点"、"精讲精炼"、"仿真考试"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虽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真正瞄准激活学生积极思考、识破课标和考纲、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为数不多。倒是"问题设计式复习法"或许见效。 所谓"问题设计式复习法",就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围绕重点、难点,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复习的方法。 这种复习方法的好处:其一,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思考。其二,

历史中考复习知识梳理方法及策略

历史中考复习知识梳理方法及策略 对于一年一度的中考复习,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这是我们老师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从现在得到的信息看,今年中考历史涉及范围仍然很广,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重庆历史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一共涉及48课的内容,识记量大。尤其是面对开卷考试这样的形势,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已不现实,但如果不记忆又无法适应考试,毕竟“记忆是理解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避免学生手“懒”的弊病,尽可能让学生多记忆,力求复习收到实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学校都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复习方式、方法和策略。 历史中考复习一般分三轮,即基础知识梳理、专题复习、综合复习及练习。第一轮基础知识梳理,安排八周时间,大概20课时。每节课复习2-3课内容为宜,内容的选择,建议以主题或是相关联知识为依据。专题复习大概安排三周时间,综合复习及练习安排两周时间。 今天,我在这里与大家交流的是如何进行三轮复习中的第一轮复习,即基础知识的梳理。这个环节我们从本周开始,大概需要八周时间。做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转变观念,纠正误区 提及开卷考试,不少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开卷考就是翻书抄,答案在教材或资料中都能找到,因此就没必要记忆,抄得多就考得好。所以,历史中考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实我们都清楚,开卷考试并不是意味着要降低中考的要求和水平,更不是要弱化历史学科考试的功能。与闭卷考试相比,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正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但靠说教改变学生的观念,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在正式复习前,我们以开卷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一套中考试题,让学生对开卷考试有了直观的感受,认识到开卷考试绝不等于抄书比赛。也会体会到,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考试时,头脑空空,思考空空,连抄书都无从下手,导致试题答案不准确,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试卷,更谈不上取得好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视学习为苦役,甚至产生不学的念头!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现就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解决办法作简单说明。 难点问题 一、历史课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 中国近代社会;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及全面加深;中国近代化及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重庆谈判)与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等。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五年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资本原始积累;反抗殖民统治;反抗殖民侵略;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俄国废除农奴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经济全球化;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生物工程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二、具有转折性的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丑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成立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的意义;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局部抗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七七事变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等。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精神等。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苏联解体的影响等。 破解难点的常用方法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内战》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

九年级英语中考备考策略及采取的措施

九年级英语中考备考策略及采取的措施 龙山中学备课组 九年级的英语教学是中考前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方法很多,且各有各的特点,如果采用得当,时间把握得好,且落实到位,将会事半功倍,如果不当,那将会事倍功半、劳而无益。初三是初中学习生活的关键年级,学习内容多,要求高,强度大。一个多月后同学们就要参加中考,学生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时间安排合理,学习效率高;学习得法,不搞题海战术,既会学习,又会考试。 九年级的英语复习拟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本学期第一周到第五周,第二阶段是从本学期的第六周起直到中考。第一阶段重点是完成初中阶段英语课本的基础复习,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好三种类型的课堂。 1、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的落实:1)加大集体备课力度,确定每个模块的重点、难点。2)利用早读、自习及课后时间落实单词、范文背诵。 2、辅导课的开展:1)通过考试及平时的观察选定辅导对象,分层进行辅导。2)集体讨论确定辅导内容、研究辅导课授课形式。3)认真编选好每次辅导题目,上好每一节辅导课。 3、复习课型的落实:1)通过小测、月考、模拟考、统考查漏补缺,上好每一次的试卷讲评课。2)中考前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语法课(落实基础知识和语法知识)。第二轮:专项课(总结各题型的解题技巧)。第三轮:综合课(查漏补缺、系统梳理知识)。复习要梳理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对已理解的知识要加以综合分析,概括提炼,抓住关键,锁定要点,串连知识,触类旁通,从而充实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对初

中所要求掌握的八个时态,可以按照“用法——构成——时间状语”三要点进行归纳整理。 二、教育学生应试答题技巧。 1、答题时注意把握时间、学会先搁置或放弃某些难度大的题。 2、全卷不要出现空白,作文题目也不例外。 3、答完题后一定要细心检查。 三、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考前心理辅导。 1、平时注意留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进行跟踪、谈心。 2、考前要对全体学生进行鼓励、鼓劲,切忌给学生过度的压力。但也要对下层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要求他们端正应试态度。 第二阶段进行全面复习,准备迎接中考。这段时间通过分析09、10 、11、12四年的中考试题特点,依据英语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情况,我们九年级英语备课组制定的中考备考思路是:抓基础重能力、培优补困,提升成绩。我们采用“三轮复习法”作为总复习计划。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第一轮复习阶段(三月初——四月初)。指导思想:抓基础 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的考查范围和能力考查要求,对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形成系统的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更加条理化,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一、古诗文阅读 一直以来并将持续下去的基本命题理路依然是遵循"反命题",有意规避押题的可能性。我们把话题稍稍岔开一笔,其实,花点时间稍微理解诗歌本体的特质和源流乃是切入古诗解题的正途。陆机《文赋》中讲"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涉及到一个"情"的问题。做题如探究,必须先走正路,很多人费心背诵了很多意象,比如月、日、江、海等各自在古诗文中表征着的内涵,虽对理解古文化有些助益,但发现做题时往往无法真正用好。解古诗文题目的"第一义"在于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判断,俗化一些,即诗人情感究竟是喜、怒、哀,积极亦或是消极,循此路径再结合注解或所谓"诗眼",实际上往往是表情感的形容词大概可以判断其方向。 人们的一般判断是诗歌要优美、情感要积极,但"反命题"的思路往往要于此设下陷阱。事实上,与故人时空的相隔最容易让人用今天的价值判断去曲解古人。考生备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所学那些基本古诗常识之外,这些常识可能包括李白的雄浑壮阔、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必须深切体会那些不被人重视的看似消极的思想或情感,这些反而最有可

能在考试中出现。消极情感,古人对于人生的悲天悯人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往往成为重点:"被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此种典型的"反命题"思维是考试必须具备的。例如这样的题目: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经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永夜! "秋"、"凄"、"寂"、"孤"等具有词背后投射出的情感基调很容易让我们判断其传递出的伤感,但大部分考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理解了的情感最终通过合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而切中采分点,所以我主张一定要在大量筛选的情况下记诵一些基本的答题语言,从考试学的高度把握之,比如上面讲到的"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就是经过仔细考量之后需要考生记诵的,这样在考场中一旦正确判断了词人的情感取向后,考生可以将这种正确的语感顺利调整变成得分要点,比如该题,词人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一问,抓住"孤寂愁闷"展开自己的答题,就获得了解题的要点,哪怕后面的分析略有瑕疵,路子走对了,大部分的分值还是可以拿到。 二、现代文阅读 我一直强调,实际上高考备考策略的关键是抓住"变中的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吴永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吴永桂 发表时间:2018-12-03T12:00:16.0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05期作者:吴永桂[导读] 吴永桂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3-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 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 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是对考生智力、知识、能力、心理的综合检测,也是对考生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全面检阅。作为准备参加2004年高考的历史考生,你们此时是否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充分的准备呢? 一、精心研究考试大纲,充分了解历史高考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因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生复习备考的行动指南。尤其重点领悟大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及题型示例、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从中感悟专家们的命题思路、风格、对知识的处理思维以及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这对复习备考是大有裨益的。它不仅能让考生方向清晰、目标明确,而且也让考生的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细心研读课本。因为课本既是命题的依托,也是考生答题的载体,考生只有熟练掌握并应用课本知识,才能应对高考试题。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再认、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试题大有增加的趋势。在研读课本过程中,需注意:①强化记忆。特别是对重点章节、重点知识要反复阅读、反复理解。如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四章和第六章等。②在阅读中归纳、概括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在阅读、记忆、理解过程中可以将它归纳概括为一条主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二个核心(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股浪潮(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这样可以从纷繁点点的知识记忆中走出来,高屋建瓴地领会和把握课本知识的精髓。③在临近考前,要跳出课本的封锁和包围。可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章节目录回忆法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巩固,一方面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及时查漏补缺。 三、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即历史知识的专题复习。我们可将高考历史划分为三大版快(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高考出题分值分别约为25%、40%、35%)、十三专题(即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等五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分可分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五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可分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等四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可分若干小专题。在复习中必须将课本内容和具体知识点融入到相关专题之中,切忌离开课本,空洞无物。 四、删繁就简,明晰重点。考纲中没有的和新教材中带★号的内容在近阶段复习中可以忽略,但必须重视重点和难点知识。对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事件、人物活动以及制度、统治政策调整要重点把握。 五、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认识、评判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演进。如现代化问题、科技发展及其影响、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等。 六、关注时事和重大热点问题,联想相关问题在历史上的脉络和演进。如由“三农”问题联想到古代史上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水利工程、统治政策,中国近现代史上太平天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英、美、法、日、俄等国的土地政策等;由“台湾政局”联想到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理、荷兰入侵和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史上日本割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太源中学曹秋凤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想与中考考查能力的现实要求 首先,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发展观,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外,正确合理的教学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复习能力则是实现“教”与“学”双向达标的重要方法。 其次,中考历史考试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近年来江西历史中考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注重对学生读图、读材料、历史思辨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特别注意对复习方法的掌握和落实,提高复习效率和针对性。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的探究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在复习备考中扎扎实实的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2、历史中考“开卷”形式的要求 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对学生的日常复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前人诸如此类的论述,都强调了工具和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和后期复习备考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学科分值少、学生甚至家长重视不够

初中历史课教学有效策略

初中历史课教学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19-01-24T16:31:26.7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3月总第294期作者:杨晓丽 [导读]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就是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河北省武安市第五中学056300 摘要:效果是一切成功的保障,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就是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前提;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是主体。下面就是我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所做的初步探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 2.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 3.联系生活实际,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适当拓宽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历史教学情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3.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1)教学目标的反思。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制定和修正,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地进行反思和修正。(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两方面的反思。其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有些知识可以适当拓宽,使学生能人人都吃饱,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是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教师只有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 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手段多样。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多角度、多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手段运用要适当,不可过多过滥、本末倒置。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1)学会读书,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的起点。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其中关键的词语,然后理解并归纳其中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3)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一是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求异;二是培养学生掩卷而思、富于联想的习惯;三是要学生形成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思维习惯。(4)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备考策略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千百万考生实现人生梦想的跳板、十几年寒窗努力的见证,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就在这样激烈的高考中,要取得胜利,理论是基础,策略是关键。没有科学的备考策略,就不可能取得备考实战的胜利。如何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高考背景,从宏观层面上和微观层面上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是确保高考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我班的备考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1、班级整体情况: 2、从学生入学名次与第一、二次月考成绩和名次对比看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成绩变化较大,部分学生在班级中的名次同入校时在班级中的名次相比,退步达30个名次以上。如等。 (2):本班二补生较多,在学校所下达的任务范围内,我班二补生竟达18人,甚至有个别为三补生,这些学生从近两次的考试及平时的表现来看,大多潜力不足,并且退步较大,且不同程度的均存在弱课,重合率低。如入校成绩在我班排名第5名,第二次考试后仅在我班排名就退到了第53名;再如入校第11名,二模第45名等。 (3):班级人数多,结构复杂,相对而言学困生面较大,这些学生不仅成绩差,纪律性也较散漫,给班级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班级工作措施 1、班级管理 (1)、日常行为的管理,常抓不懈。(2)、定好目标生,以目标生带动班级备考。(3)、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备考策略、提高学习效率。(4)、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考的激烈竞争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使部分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致于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个别谈心的形式,消除学生备考过程中出现的急躁和焦虑等不健康心理,缓解学业焦虑,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疏导减压,正确面对成败,坦然对待考试。(5)、注重活动引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引导学生释放情绪,调整心态,振奋精神。(6)、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努力建立民主、平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