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学习技巧-怎么快速记马哲的那些原理

马哲学习技巧-怎么快速记马哲的那些原理
马哲学习技巧-怎么快速记马哲的那些原理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记忆口诀▲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关键词组▲世界观、方法论

答题要点 A.世界观是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

B.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记忆口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组▲思维、存在

答题要点 A.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B.(1)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为世界本原

(2)思维、精神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和物质。

3.哲学的基本派别

记忆口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关键词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答题要点 A.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主张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

记忆口诀▲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

关键词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

答题要点 A.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C.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记忆口诀▲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关键词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答题要点 A.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马哲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2)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要以马哲为指导。

B.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2)马哲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C.马哲的三个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D.马中、中马、二飞、一毛二邓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记忆口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组▲世界观、人生观

答题要点 A.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B.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二、物质和意识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记忆口诀▲唯心唯物,物质意识谁先谁后

关键词组▲辩证唯物主义

答题要点 A.唯心主义二大分支

B.唯物主义三大分支

C.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记忆口诀▲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关键词组▲物质运动静止

答题要点 A.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B.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3.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记忆口诀▲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空绝对相对

关键词组▲时间、空间

答题要点 A.持续性、顺序性。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记忆口诀▲先物质后意识

关键词组▲意识

答题要点 A.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第二性的。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记忆口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关键词组▲意识本质

答题要点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记忆口诀▲物质决定意识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关键词组▲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题要点 A.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B.正确认识与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意识与人工智能

记忆口诀▲电脑思维模拟与人意识间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组▲人工智能意识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 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 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和唯心主义;又要反对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2)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观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还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谬误。 (2)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3)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因此,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体系-内容超级经典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专题复习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归纳 *一个核心:世界是物质的 *三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四个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八个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超有哲理的名言名句,能洞察人心的话

1.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3.愿你成为这样的女子:不炫耀,不争吵,做一个博学的女子;不空洞,不浮躁, 做一个丰盈的女子;即便生命枯竭,亦在优雅中变老。 4.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 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5.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6.“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7.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 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8.走不进的世界就不要硬挤了,难为了别人,作贱了自己,何必呢? 9.世界上最好的句子大全:女人的错误是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同样男人的错 误就是娶到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并不是单方面的爱情能够维持的,是需要两个人深爱,并且能够相互体谅才能够维持的。 10.最美的你不是生如夏花,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波澜不惊。 11.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12.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3.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14.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15.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16.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17.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18.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19.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途径) 3、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关系原理)

4、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三)矛盾观 1、矛盾的客观性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关系 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7、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四)创新观 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3、创新的作用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人生价值观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内容: 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物质的作用: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

马哲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1)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例子:小孩空中走钢丝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例子:自习室占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第一,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第二,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都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第一,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 在具有暂时性。 第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第三,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2)意识观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

名言名句体现哲学道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 逻辑结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总的概括 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 狭义上和广义上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 统一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逻辑结构 第一章 逻辑结构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 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 马克思主义 幕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精选文库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世界和实践1 I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厂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以实践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事物的普遍联系 世 界 的 物 质 性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普遍联系与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I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事物的永恒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J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相互转化 3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否定及相互转化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辩证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意识的作用 L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道理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7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理。 28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情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情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田忌赛马:事情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情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情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情。 34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5: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情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6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够影响整体理想的成败。 3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情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39东施效颦:只单纯的仿效形式,不研究学习实质的结论。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总复习理论框架: 哲学基本问题 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间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 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 最伟大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 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 (本体论)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观 运动和物质及其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意识的产生 意识观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实践的本质 实践观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实现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及其关系 (出选择题) 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 规律及其客观性 质变和量变——质、量、度——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不出大体) 基本规律 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辨证法的否定观(主要是选择题)** 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两重性质 同一性 对立统一规律 斗争性 辩证法 内容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 特殊性 非主要矛盾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 矛盾的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判定条件 可能和现实(07) 形式和内容 次 主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辨证法 ( 出大题)2个总特征,3个基本规律,5个基本范畴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七句) 主体(人)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是以实践以基础上产出的,这种产生是个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认识的辨证过程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论 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 (特点:客观性、具体性、历史性、过程性、全面性、普遍性、条件性、一元性、相对性绝对性统一) 真理观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5个)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在辩证法上应用) 价值观 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 真理与价值 辨证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出大题最多)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06) 选择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注意的根本标准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为主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 历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大综合) 社会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共同点,区别点,判别方法)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5点)**及其社会功能 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文明和文明形态 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领袖,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问题 人的本质(关系的总和) 认识的性质:真假(真理观)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物质要素 历史要素 基本 动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党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综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综述 摘要: 关键字: 前言 写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国内学者研究方法与国外学者研究方法。在国内学者研究中首先要坚持马克思固有的方法论,在此做一罗列。 一,辩证方法论,也成为唯物辩证法:1、实事求是的方法论;2、矛盾分析方法论(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3、群众路线方法; 4、系统方法。二,对象化方法论,实践活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从对象化活动认识对象和人自身,是马克思基本的方法论。从实践方面理解现实的方法。1、从对象性关系看世界;2、对象化方法;3、主体和客体的对象化;4、价值评价。三、形态方法论,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一定的形态,与形态相联系着的是结构,由此决定事物的性质与功能。运动有各种形态,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在社会运动中又有不同的社会心态,如原始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每一个形态中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社会形态中就包括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等,由此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功能。1、性能方法论;2、结构方法;3、性能—结构方法。四、历史方法论,首先是从发生学方法研究事物的起源;其次,通过对过程与功能的分析,在普遍的历史联系中研究事物的性质;再次,要分析各历史阶段之间的扬弃关系。五,科学抽象方法,包括范畴的理论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1、历史主义方法;2、历史评价;3、世界历史方法。①一、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其当代价值的研究。1、朴素实在论的马克思主义,其和人们的经验常识保持了最亲密的联系,具有十分坚固的“生活基础”,其后果是: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转向某种可以通过物质来理解各种哲学论点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或形而上学”(阿尔都塞)另一方面,有给人许多“知识的幻想”和“知识的承诺”,提供给人们一些“可以套在任何问题上的刻板的公式”或“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即时搪塞一下的词①参见孙显元: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p6教材原文】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似乎每天都有做“最好的我”的生命冲动。 【解读】《礼记·大学》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P8教材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 我们怀揣梦想,从这里起航! 【解读】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P22教材原文】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可以成为艰苦却十分快乐的探索之旅。 【解读】语出《孔子·雍也》。释义: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P23教材原文】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意味着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解读】《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释义: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8.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P23教材原文】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可以与同伴相互帮助、分工合作,在交流切磋中共同完成任务。 【解读】语出《礼记·学记》。释义: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9. 乔哈里视窗 【P31教材原文】拓展空间——邀请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请他们谈谈对你的看法,并将他们的看法以及你的自我认识填写在下图相应位置。 【解读】所谓的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开放区: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多说、多问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如果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多说,同时要多提问,寻求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因为信任是沟通的基础,有了基础,就不难建设高楼大厦。 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例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坏的习惯,你的某些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盲区最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拘小节、夸夸其谈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处,别人看的见,他却看不见。造成盲区太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的太多,问的太少,他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框架图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联系观(联系的观点)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 马 克矛盾观(矛盾的观点) 思实践观 主 义主观能动性 哲 学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基 本认识的根本任务 结 构认识的发展 社会实践观

人生观 历史唯物主义 群众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价值观 社会发展规律 注; 自然界客观 1.哲学的基本任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人类社会世界 2. 世界观、哲学和方法论人类思维世界——主观世界 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

统一 可以结合 对立 交织 对立 从属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关于世界本原关于世界状态的观点 唯物 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法论大全

基本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 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 同。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 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 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 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 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 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 错误。 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课基本原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 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 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 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 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 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 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 看冋题。 无论是自然 上帝创世说”。 四、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