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女性生命寓言的逆向言说

——关于王安忆小说《流逝》和《长恨歌》的女主人公的分析王安忆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80年代初她以“雯雯系列”登上文坛,清新纯美。以王安忆的创作和经历来看她的小说可以算作是知青文学的代表,初期作品白描“文革”以后中国内地生活的变化,平实细腻又充满感伤,颇能体现又一辈年轻作家的心声。但是王安忆并不是以知青作家的身份留名文学史的,她以惊人的潜力和韧力写作不辍而勇于创新,以十足的“自我”意识一次次的超越自己的创作而获得文坛“常青树”的赞誉。80年代中后期她涉足“寻根”写了《小鲍庄》,注目于市民生活创作了《米尼》,她也大胆写性有“三恋”系列。直到90年代相继推出《长恨歌》和《纪实与虚构》等长篇。王安忆到目前为止整个创作是饱满而富硕的,纵观她的所有作品其中的《流逝》和《长恨歌》极具特色,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王安忆所讲述的这两个故事以及故事的女主人公。

《长恨歌》是王安忆于90年代创作的长篇,曾有人评价它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半部经典”,抛开对“半部”的深究,“经典”应当是相当高的评判了。近年来随着《长恨歌》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热潮,原著也日渐“行情看涨”。而另一部王安忆在80年代写的《流逝》虽然也是获奖作品却知者甚少。也许是因为《流逝》少了一点“传奇”多了许多“世俗”,少了某种韵味多了些刺目,又或者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段我们不愿重提的历史。《长恨歌》则在跨越半个世纪之后演绎了我们平凡人不能经历的海上繁华梦,暂且不管梦醒后将如何继续,先紧握住这繁华才是最实在的。但是仔细考量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其实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似点,这些共同点便是我们进一步讨论二者差异的基础。

首先这两部小说有同样的叙事主题,用一句话来个概括就是“一个女人在半个世纪里的命运”。《流逝》的故事发生在上海,欧阳端丽大学毕业后以高傲美丽的外貌和学历嫁给了民族资本家的少爷成

为富家少奶奶但是命途多舛在“文革”中婆家遭到抄家改造,她瞬间由衣食无忧的太太变成担惊受怕的穷媳妇,物质上的匮乏以及如何克服这种匮乏成为她每天焦虑的主要原因,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以一己之力扛起整个家庭重担不仅使全家平安无事还在困境中感受到了人世

间的多种真情。《长恨歌》讲述的是一个上海弄堂女孩王琦瑶在17岁参加了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此后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她做人情妇到最后死于非命她的一生与多个男人有感情纠葛,在特殊的历史环境里她也凭一己之力使自己始终都是以“三小姐”身份活在世间,作者在这个故事之间用繁复绵密的笔画细细的点缀了老上海的绮罗

旧梦。王安忆作为一个上海女作家是十分了解上海和上海女人的,所以她在不同的两个时代里选择了同一类人———上海女性——作为

叙述对象反复言说。这两篇小说可以作为同一个女人的两种不同版本的人生来解读它们讲的都是关于名媛闺秀的故事,“名媛闺秀”是两个主人公在1949年以前的身份,王琦瑶在被国民党政客李主任包养后由“沪上淑媛”变成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而欧阳端丽在大学毕业后成为资本家豪门的贵妇,至少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她们的生活与一些重合:在金钱铸就的华梦中享受着上海的纸醉金迷,宴席,舞会,逛街购物等等应该是她们共同的生活主题。两篇小说另一个相似是主人公都是上海女人,上海首先是一个地域色彩的词汇它位于长江的入海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近代以来最早的开放城市上海经历了最充分最彻底的国际化,“东方巴黎城”是对它的注解,正如李欧梵所说“30年代上海的现代文明显然已达

到国际水准(较同时代的东京优胜),于广大的乡土中国俨然形成两个不同的世界”。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发展使得上海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一个城市与城市的人是有着深刻甚至是微妙的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上海这个城市而言女人永远与它有纠缠不清的关系,女性注定是上海的主角,不论是左翼文学中茅盾笔下的“子夜”女郎还是新感觉派那里跳着上海狐舞步的妖冶女性抑或是张爱玲讲述的传奇中那一个个无助无奈又苍凉的女人。上海女性的讲述是有这样的传统的,所以王安忆也写了这种故事。那么究竟上海女人到底是怎样的?30年代月份牌上的旗袍淑女是的,弄堂深处低唱《四季调》的女孩是的,菜市场上去掉包菜皮再过称的买汰烧女人是的等等不一而足。上海女人是精刮透顶的,这种精刮绝非肤浅的局限在柴米油盐中,她们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进不是一往无前轰轰烈烈的飞蛾扑火退也不是输掉本钱夹头夹尾的缩逃。《流逝》中的欧阳端丽在无数次抄家里提心吊胆,她不敢让自己的孩子随便出门还时时叮嘱孩子们不要在学校和别人说话,她不敢让婆婆在家大声痛哭怕被人偷听到,她甚至不敢在排队买肉时叫人家切掉多的两毛钱的肉,可是到最后当她“退”到她的底线时她便停住了甚至开始步步向前,她扔掉插队的人的菜篮子,她忙前忙后送小叔子和小姑上山下乡,她进工场绕线圈挣钱。这些都透着上海女人的一种柔弱外表下那种可以激发的韧劲。《长恨歌》的王琦瑶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美丽的外貌是不能就在弄堂里白白逝去的所以她十几岁的年纪就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大胆的路,她毅然做了情妇,后来在平安里她以注射为生并与康明逊发生了一段晦暗的感情还为此产女成为未婚妈妈,她40多岁的时候还有过一段忘年恋。王琦瑶一路走来在别人眼里可能是情路坎坷也可能是活该如此,但是对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条不曾有半点后悔的道

路,小说中不只一次写道王琦瑶在怀念过去可是这些略带伤感的回忆中没有丝毫的悔意,王琦瑶每走一步都是由她自己“谋划”的。套用张爱玲的话来形容这种上海特征便是“到底是上海人!”,很多研究者在讨论王安忆小说的海派特质时提到她笔下的如王琦瑶,欧阳端丽般的女性形象是张爱玲书中的白流苏,王娇蕊们在新的时代的生活,可见这种“上海”特质确实是两个主人公的共同点。最后《长恨歌》和《流逝》还有一个相似处就是男性角色的“缺失”。这两部作品都写了男人而且还写了很多,如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以及文耀,文光等。这里说的“缺失”其实是指一种不在场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张爱玲常用的对于男性的“阉割”手法。男性在小说中都不是主角且表现得懦弱无能,《长恨歌》里的唯一一个好男人程先生一生都爱着王琦瑶却一生都没与真正表达过,矜持羞怯使他终于没能得到王琦瑶并且这种软弱也使他没能熬过“文革”而自杀。李主任是典型的不在场形象,作品中基本上没有他的一句台词,最后他因飞机失事而亡其实也是对他的命运的一种懦弱的隐喻。王琦瑶在邬桥避难时遇到一个纯洁幼稚的少年阿二,他把王琦瑶当做一个东方女神来爱慕,最后他当然是没有勇气做实际行动而选择远走家乡。康明逊是王琦瑶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男人,他们有共同的“前朝遗老”的情结为了排遣寂寞重温旧梦在弄堂的遮挡下发生关系,但是康明逊也是王琦瑶生命中最差劲的男人,他因为无法背叛家庭为了继续当“寄生虫”在王琦瑶怀孕后就消失了。随后出现的萨沙,老克腊等人都不是以一个男人应有的品质和王琦瑶交往,他们的结局也都一样:落荒而逃。再看《流逝》中的两个主要的男性角色,欧阳端丽的丈夫文耀,他是一个富家子弟,大学里是焦点并凭借翩翩风度赢得端丽的芳心。但是他也是一个没用的人只会花钱是用金子铸成的,倒是贵重,却没有生命力。十

年动乱里他把一切家庭重担一一推掉只求自己过得轻松。欧阳端丽的小叔子文光则是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他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却从没实际行动只是家里的负担。王安忆在两部小说中都选择让男性“缺席”,其中不乏一些女性主义的解释,也许在作者看来没有男人的故事里女人可以更加光彩夺目。

在粗略梳理了二者的共同点后值得思考的是作者是如何把两个

故事或两个女人写得迥然各异的。关于小说间的对比,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角度得到的对比点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环境,叙述重点,人物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将这几个方面纳入“虚实”对比的关系中,试图从这个角度更细致的剖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深刻寓意。1,环境的虚与实

论及“环境”这个词时至少要在两个层面来考虑,其一是生活环境,其二是历史环境。生活环境是比较浅层次的,它就是指有关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环境。《流逝》的欧阳端丽的生活环境是“赤裸裸”的,从菜市场,学校,火车站,从寄售商店,医院到街道工场,她已然是彻彻底底的暴露在阳光底下了。由于特殊的阶级身份解放后的欧阳婆家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抄家,没有任何预警的将家里翻个底朝天。这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剥夺更是对个人最后隐私场所的曝光。张家(端丽的婆家)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的,门外无数好奇或恶意的眼睛放肆的窥视着她和她的家。关于那个年代的境遇曾有人说被改造的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夜晚抱头痛哭。”但是这种暴露所达到的程度是张家连抱头痛哭都不敢,文中很多次写到端丽的婆婆在家里大声哭诉却被端丽制止了,因为她怕引来更大的麻烦。随后王安忆又让端丽出现在了寒冬里大清早的菜市场买鱼买菜,到学校为小姑争取留城的机会以及到火车站送别小叔子直至后来干

脆让她去到街道工厂成为千万劳动妇女中的一员。也就是说王安忆给端丽安排的空间——生活环境是公开的,她不属于卧房的小天地,而对于一个公开的环境作者就必须以实的手法来处理,因为读者对“公开”太熟悉,因为“公开”所以来不得半点编排所以王安忆就让它一实到底让欧阳端丽为一顿菜金发愁。相反再来看王琦瑶,王琦瑶是弄堂深处的女孩,王琦瑶是去片场的中学生,王琦瑶是被包养的“金丝雀”,王琦瑶是在邬桥避难的外孙女,王琦瑶是平安里的护士,王琦瑶是私生女的妈妈。这一连串的定义已经足够清楚地表明了王琦瑶的生活环境——隐蔽。王琦瑶的一生几乎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你不大有机会可能在霞飞路遇见她,她更多甚至是绝大多数时候是在“深闺”中,这使王琦瑶的身份既显神秘又有几分尴尬,不论是在亭子间低唱《四季调》还是在爱丽丝公寓享受理所当然的宠爱或是在家里“围炉夜话”打麻将。王琦瑶始终没有暴露在阳光下。王安忆用隐蔽封闭来设置王琦瑶的生活环境所以就必须以虚的方法来对应这种隐蔽,文中没有交代王琦瑶的实际生活状况没有交代她如何产下私生女等等。这一切都是虚化的结果因为“虚”,读者无从考究所以作者可以用春秋笔法避重就轻来讲这么一个她想讲的故事。除了生活环境,虚实的对比还体现在历史环境上。何谓历史环境?就是潜藏在生活环境表象下的历史的趋势,当前的生活环境都是历史环境的反映。读过这两部作品的人会发现《流逝》比《长恨歌》有更加强烈和明显的时代感。在《流逝》里可以寻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变革:1953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张家搬出大宅财产没收,1966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使张家的子孙三人纷纷走上知青道路,1978年文革结束环境好转张家开始平反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活。纵观欧阳端丽的经历是她从年轻入不惑

由富贵入平穷再富贵的经历,这是一段女人成长的历史而她背后也是一个国家的成长史。从政治隐喻的角度来说,欧阳端丽在历经荣辱之后收获了人间真情并变得坚强勇敢其实也是在预示我们的国家在新生之初经历一连串的动乱后将越来越强大。《长恨歌》始终都是一个与政治无关的故事,小说通篇都难以寻到一点政治的痕迹哪怕主人公的一生横跨40到80年代,对于这么一个多事之秋的时代作者不肯浪费一点笔墨去表现。情,爱和恨是小说由里到外的底色。

2.叙述重点的虚与实

虚实对照还体现在两部作品的叙述重点上,笼统的以“物质”和“精神”来概括似乎是不合适的,但是王安忆在两个故事的讲述中确实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流逝》的主人公显然不比由小家碧玉变成上海小姐的王琦瑶,她是真正的名门闺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风暴中张家一落千丈,为了生存欧阳端丽使出了浑身解数应对种种难关和危机不仅使她的小家安然无恙也使丈夫的整个大家庭处处化险为夷终于盼到了文革结束柳暗花明的日子。这部小说对日常生活描写之细几乎可以称之为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新写实小说”的开路先锋。小说一次次写到端丽怎样筹划让一家人吃饱,怎样在家带小孩以及怎样在工厂干绕线圈的活计。比如文中端丽狠下心买了一块二的肉要做红烧肉烧蛋:

肉煮好,连同干菜,鸡蛋,有大半锅。端丽找来一个样式好看的小碟子,先在底下铺上一层干菜,然后放上几块方方正正的肉,一只蛋......

她准备吃两天的计划在中午就破产了。她先用筷子在砂锅里划分了一下,勉强够三顿,可一顿只浅浅一碗,分到五张嘴里,又有几口呢!她毅然将碗装满:要吃就吃畅快,明天的事明天再说。

像这样的描写文中到处都是,这些就是端丽的生活,王安忆是以讲述端丽的物质生活为主来表现上海的金枝玉叶在落难后的生活。小说没有涉及任何关于她的情感生活,她和丈夫的对话永远都是关于“日子要怎样过下去”,哪怕是几次对婚前生活的回忆也都是将以前的富足与现在的窘迫对比结果是让人更加难受。王安忆就是以这种对日常生活做不厌其烦的“流水账”似的记录来写欧阳端丽的。《长恨歌》则是另一番景象,书名“长恨歌”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千古遗恨的爱情典故,它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爱情或者至少是一个情爱故事,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家应该知道没有什么比追逐爱欲更加虚无的了,所以王安忆就让王琦瑶彻底虚化演绎一场“百转千回”的爱情人生。在欧阳端丽想方设法的谋生活时王琦瑶从来没有物质的忧愁,她始终能有滋有味的过日子,除了异性的青睐和情场的纠葛,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也像是旧上海的电影海报一样华丽而飘渺。她请客的小菜是“盐水虾,剥几只皮蛋,红烧烤麸”,热菜是“鸡片,葱烧鲫鱼,芹菜豆腐”,冬天更有“围炉夜话”。王家的小沙龙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延续到她死于非命的1986年,这种精致的的生活其实是为王琦瑶的情感生活做锦上添花的作用的,正是在这种氛围中王琦瑶可以更加身姿优雅的“谈情说爱”。小说从头到尾写的都是王琦瑶与多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它一共有三部,第一部的目录里有“三小姐——程先生——李主任——爱丽丝公寓”为主的几节,在这一部分中王琦瑶遇到最早发现她的美并终生对她矢志不渝的男人程先生,他们的关系几乎贯穿整个故事在王琦瑶生命的几个关键时刻都有程先生的陪伴,可能是因为彼此认识太久太了解以至于王琦瑶始终不能和他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第一部里王琦瑶还因为选美而被李主任看上并成为他的情妇,李主任只在第一部出现且很快就死了。他的出现虽短暂却改变了

王琦瑶的一生,从王琦瑶选择住进爱丽丝公寓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今生都不能“登堂入室”。李主任对于王琦瑶的重要还在于他留给了王琦瑶一盒金条,这沉甸甸的金物不仅保证了王琦瑶以后的生活也为王此后的丧命埋下了伏笔。小说第二部包括“阿二的心——康明逊——萨沙”等节。阿二是王琦瑶在邬桥时认识的,幼稚纯情的阿二将王琦瑶当做女神一样来爱慕,两人没有发生什么但是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使得王琦瑶在乡下的生活不至于平淡无奇,就算是在乡下王琦瑶也不乏情感生活。康明逊是王琦瑶在平安里弄堂认识的,他们都是“旧时代”的亲历者所以他们有共同的回忆,在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是不可能允许他们如昔日游龙戏凤式的的情爱苟合的,但是在几经曲折的里巷深处他们变不可能为可能抛却一切顾虑连婚姻也是不要的,但是康明逊不能给王琦瑶任何承诺,他只能不断说着一句叫人看不到希望的话:“我会对你好的。”他无法斩断他藤蔓般的对家庭的攀附和依赖,他无法给自己的女人一个名正言顺的名份,等到王琦瑶怀孕产女后他就逃匿得无影无踪。萨沙也是这时候出现的,王琦瑶和他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清不楚的甚至到最后他成了公认的私生子的爸爸。第三部中写了王安忆和老克腊及长脚的故事。老克腊是一个八十年代的青年却着迷于逝去的老上海的风情,他从王琦瑶古典优雅的舞姿中发现了上海余韵的痕迹,很自然的两个人发生了恋情,两人各取所需。王琦瑶在这个年轻人那里试图抓住自己青春的尾巴而老克腊则沉浸在这个上

海尤物给自己的梦幻中。《长恨歌》其实就是关于一女人和多个男人的故事,而《流逝》则是一个女人和生活的故事,王安忆选取两个截然不同角度来构筑相同时代的上海女人的不同人生,一种是破茧成蝶另一种是长恨终生。

3.人物的虚与实

关于两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处理也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切入,应该说两个主人公的塑造都是很成功的,一个是被成功改造的资本家少奶奶另一个则是最后一个上海小姐。但是也许是因为作者个人经验的原因王安忆对于“改造对象”更加熟悉而对于旧上海的旗袍淑媛相对陌生所以她笔下的欧阳端丽比王琦瑶要真实很多,倒不是说王琦瑶这个角色不如欧阳端丽,可能王安忆就是冲着“虚”来写王琦瑶的所以才导致两人有着虚实的差别。王琦瑶是一个符号化,象征化的人物,这种特征的表现之一便是王琦瑶是千万上海女性之一,她的传奇命运并不是只在她身上才会发生的奇遇,没有王琦瑶也会有张琦瑶李琦瑶来唱这曲长恨歌。小说第一部写道: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的,则是特别要好的两个王琦瑶。每间偏向或亭子间里,几乎都坐着一个王琦瑶。

可见王琦瑶不是“这一个”而是“这一类”,对于一个出身中产家庭的颇有姿色的少女而言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她们心里早有打算,王琦瑶只是这样的无数少女的一个代表。符号化特征的表现之二是在作品中王琦瑶这个形象对于其他人来说不具备切实意义,她只是一种象征——旧上海的绰约风姿。对于李主任而言他要的只是一只“金丝雀”,只要够年轻够漂亮就行,他之所以会选择王琦瑶完全是因为选美比赛。对于康明逊而言,王琦瑶只是个缅怀上个时代的遗物一般的的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在王琦瑶身上他看到了他亲生母亲一生的委屈和哀怜,是带着一种赎罪和补偿的心走进王琦瑶的。对于老克腊而言,王琦瑶是他心目中的“老上海”,代表着那个时代

的辉煌与妖娆,他走进王琦瑶是因为他在时代的缝隙里对四十年前的上海的幻想和迷恋,他在这个旧日上海小姐的风韵中依稀嗅到了自己的前尘旧景同时他爱上的也不当真是苍老的王琦瑶,他爱的仅仅是王琦瑶身上那段苍老的岁月。既然是一个象征物那就是虚化的,她经不起任何人去仔细的打量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所以当康明逊与她有了恩爱的结果涉及到极为现实的结婚生子时一切都轰塌了,所以当老克腊跨过远观膜拜与王琦瑶有过肌肤之亲后剩下的只有枕套上的染发剂,隔夜的腐臭味和恶心感,在现实的召唤和刺激下他逃回了自己的时代。王琦瑶的虚化特质也许正表明了王安忆对这个角色的怀疑。再来看《流逝》的欧阳端丽,这个人物的真实更多的来源于作者对她的物质生活描写之细之真,前面已经讨论过小说的物质生活描写这里就不再赘述。欧阳端丽的真实感还来源于她自身性格的发展。大学时代的端丽美丽高贵毕业时分到甘肃,她选择嫁给翩翩公子文耀。结婚后她是标准的少奶奶,每日睡到十一二点,天天逛街买衣服买布料,酒席宴会是她生活的全部。文革中张家变得一无所有,刚开始她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招惹任何人只求全家太平,后来因为现实生活的教导她知道了“人要凶一点,不然就要受欺负”,她由一个不敢过马路的矜持闺秀变成一个敢吵敢争的妇女。她在动员大女儿下乡的学校老师面前据理力争大声为女儿争取留城的权利,她独自一人远去江西为小姑子办理调动的手续,她扔掉菜市场插她队的无赖的菜篮子。同时,这个角色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过程:对生活艰辛和世间真情的理解。只有当她被迫掀开热被子去菜市场的时候她才知道以前自己家里每天吃到的时令菜是多么奢侈,阿宝阿姨买菜是多么不容易。只有当她为了补贴家用在家帮人带小孩后她才知道原来养孩子这么难,以前她的三个孩子都是奶妈带大的,她并没有完整体验为人母的滋味。也只有当

文革发生后大女儿多多下乡回来时她才体会到母女重逢的激动,夜里她怀搂着两个女儿被这种从未有过的母女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时她觉得自己是最值得的。同时她在阿毛娘和金花阿姨的热心帮助里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有这些都不是资本家家里的少奶奶能得到的,欧阳端丽这个形象也因为这些而变得饱满真实。

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许多人就王琦瑶的真实性存在质疑,有的评论者认为“小说的真实性并不是指客观存在而是指其中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以此来怀疑在那个特殊时代里王琦瑶们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当然可以作为一种评论角度,但是对《长恨歌》的批评应该看到更多,她不同于王安忆早期的“性爱小说”是作家想到一种现实再去表现这种现实,因为她所想的现实与真实现实毫无关系所以“三恋”并没有取得很好高的成绩。前面已经从虚化和符号化角度分析了王琦瑶的形象,也就是承认了她的非现实性,我们可以说1949年以后的中国不会有这种人,也可以如陈思和所说王琦瑶这种人物的存在“她是都市民间叙事的一次胜利”是“虚拟的民间文化形态的一种特征”。但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王安忆塑造王琦瑶的意义何在?

《长恨歌》是王安忆有预谋的一次写作,是为了粉碎海上繁华梦而特意编写的一个故事,她说她知道现在的读者爱听故事,那她就讲这么个“小传奇”。这部小说写于九十年代,在社会文化领域正值“上海怀旧”热潮,期间既有影视方面的呼应如电影《最后的贵族》又有作家程乃珊推出的一系列寻访旧上海的书籍。但是王安忆却看到了这股热潮背后的畸态,她以高度的批判视点和清醒的认识来揭露所怀之旧的腐朽。她借助这么一个传奇又好看的故事,一个上海的三小姐,一大批弥漫着老上海气息的事物:旗袍,下午茶,舞会......重建了

一个人们热切渴望的世界,主人公的一生充满故事正是按照读者所期望的那样“上海式”地活着,但是王安忆在隆重而华丽的铺陈后却让这么一个寄托着无数人梦想的上海女人死在一个混混手里,荒谬至极。而这恰恰是作者的目的所在:给这股热潮泼一盆凉水叫人们看清这华丽背后是怎样的死朽不堪。《长恨歌》是王安忆以荒诞的手法“以一种残酷荒谬的玩笑讽刺了市民阶层怀旧梦的虚假,为所谓的上海寻梦奏起了一曲挽歌”。

而《流逝》则可以说是王安忆对生存意义的一次探索,探索的结果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这篇作品创作于八十年代,文坛正值“反思”“寻根”热,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人人都大谈生活理想。王安忆将目光投注于日常生活,把人物放到历史的动荡中通过人物在苦里的顽强挣扎在乐里的的反思和沉静告诉读者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它就在日常生活的吃穿住当中并且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获得。虽然小说结尾处端丽对突然到来的好日子有些许茫然,但是她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欧阳端丽了,十年的时间如流水,但它又不会白白流过,它总会留下点什么这其中就包括生活的真谛。同样是时代和社会的动荡巨变,它带给王琦瑶这类人的是腐烂和虚无却使是端丽们在大变动中获得了新生,两相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立场。《长恨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作家在新时代对《流逝》的重新书写,它是王安忆对于虚幻之梦的无情摧毁而《流逝》就是作家对于现实之梦的温情构筑,这个梦醒来之后是充实而真切的人生现实。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资料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

如何给小孩子讲故事

第二章如何给小孩子讲故事 在家庭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夫妇之间、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松居直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遇到这样问题: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小孩子。每个家庭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原因大概都差不多。或许是很多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把阅读作为育儿的一个必要工作,或许是没有刻意为孩子提供一个喜欢上阅读的环境。许多家庭对陪伴孩子读书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经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个调皮的小孩子,在家门口发现一个毛毛虫,他觉得毛毛虫很可爱,于是兴高采烈地把毛毛虫带回了家里。可是妈妈看了感觉很不舒服,转着弯对孩子说:“快把它送回家吧,要不然毛毛虫的妈妈会很着急的。”孩子很是听话,一转身跑了出去。妈妈很是得意,不想孩子又跑了回来,手里竟然又多出了一条毛毛虫,很很认真地对妈妈说:“看,我把毛毛虫的妈妈也接过来辣啦!” 家庭中的教育活动并不会按照书本的里规则按部就班地进行,养育孩子常常会遇到挑战,当我们把教育看成一门艺术时,孩子的成长才能获得最大的益处。 一个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念书、讲故事。有一天,电视上播放讲故事节目,一个非常专业的阿姨在电视上讲故事,在大人看来这是个非常好的节目。那个5岁的女孩一开始很感兴趣地看节目,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去找妈妈,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问:“电视上的阿姨不是讲得挺好,挺有意思吗?”于是孩子回答说:“可是,电视上的阿姨不能抱着我。” 这就是孩子的心情感。当让孩子靠在怀里读书给他们听时,我们的心情可以传达给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传达给我们。这时孩子和父母最容易产生心共通的世界。现代家庭,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多会由家中老人带着,他们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可以照顾的比较周到,但对阅读并没什么感觉,觉得丢给孩子地摊边的画报或小人书就可以了。很少会将亲子阅读与吃饭穿衣一样放到生活中应有的位置。还有很多的父亲在家庭中缺少陪伴与孩子,更多的教育问题会推给孩子的母亲。妈妈们除了忙碌的工作,对孩子的培养会投入很大的心血。在亲子阅读这件事儿上,家长除了不了解它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在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后,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最后让许多家庭无法持续下去,因为养育孩子需要分散太多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陪伴孩子阅读的记录,平实的叙述中道出了众多妈妈都走过的路。 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强烈希望女儿日后能爱上阅读,理由是如果孩子真正爱上阅读了,以后上小学、中学、大学等父母就省心了。后来在给她买书的过程中,自己也读了懿、梅子涵、阿甲等写的几本关于儿童阅读的书,看了网上一些书虫妈妈经验,我觉

[南开大学]《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考试试题

装订处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9.9) 《现当代文学名篇导读》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你认为现代作家中对乡村与农民描写比较真实的是谁?为什么?请举例详加分析。 2、请从各个角度比较分析《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异同。 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几种类型?你最欣赏哪一类?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4、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迅速,谈谈你最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 5、你认为莫言小说中哪个人物写得最好?请结合具体文本详细讨论。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总结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就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就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与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就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瞧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她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就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瞧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瞧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与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就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就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瞧分值答题法:

励志经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十个小故事

励志经典: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十个小故事 1、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 “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他呼一声就拔出了宝箭。骤然间他惊呆了,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儿子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意志轰然坍塌。 结果很显然,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温馨提示: 把胜败寄托在一枝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是多么危险!永远记住: 自己才是一枝宝箭。 2、乐观者和悲观者 从前,有一对夫妇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以卖煤为生,小儿子则卖雨伞。每到下雨,母亲就唉声叹气说大儿子的煤要卖不出去了,天晴时,母亲又惆怅抱怨小儿子的伞没人要。但父亲则和母亲恰恰相反,下雨天,他为小儿子高兴,天晴时,他为大儿子叫好。 温馨提示: 性格决定命运,乐观的人会在逆境中找到快乐,悲观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3、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 4、飞翔的蜘蛛 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忍的昆虫,它的网织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 温馨提示: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 5、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 年,一个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学术权威,还有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一些成功人士把自己的创业艰辛过分地夸大了。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进行了研究。1970 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这本书后来鼓舞了很多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

教育孩子的17个小故事

教育孩子的 1、土拨鼠哪去了17 个小故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 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 这个故事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 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 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 “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 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了最初追求的目标。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 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2、鹅卵石与钻石 为什么我们非要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呢?”

这是当老师的所听到的学生们的抱怨与质疑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遇到这 种情况,我们不妨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寓言: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旨意。神出现了,神开始说话了: “你们沿途要多拣拾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后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他们还是各自拣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褡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后悔极了,后悔没有拣拾更多的鹅卵石。 现在我们觉得没用的知识,就像鹅卵石,将来有可能变为无尽的财富。 3、教育学生不要轻视别人 向学生讲一个《老鹰和屎壳郎》的故事,作者是古罗马哲学家里米齐乌斯。 一只老鹰追逐一只兔子,想吃掉他。兔子眼看自己走投无路、孤立无援时,突然看见了一只屎壳郎。兔子求屎壳郎帮帮他,救救他。屎壳郎答应帮助他,保护他。 这时候,XX已追到跟前。屎壳郎对他说: “请别伤害兔子一根毫毛,因为他是我的仆人。”可是,屎壳郎看上去那么渺小,老鹰才不把他放在眼里呢。老鹰掐死了兔子,并当着屎壳郎的面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屎壳郎是不会忘记这一耻辱的,他一心在等待着老鹰筑巢。不久,当他发现了老鹰的巢,并看到老鹰把他的蛋放在里面后,便悄悄飞进去,把老鹰的蛋推到鹰巢的边沿上,使它落到地上摔破了。 老鹰悲愤交集,他飞到天上,来到天神的宝座前,请求天神给他提供一个能安心筑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卷之一 一、填空题 1、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文学旬刊》和。 2、1921年7月在日本成立的是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伯奇等人发起的。 3、发起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的主要社团是后期的创造社和。 4、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正式成立,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 5、《讲话》特别强调了的关系,指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 6、贺敬之的《回》采用了的形式并加之改造,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7、《枯木逢春》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这一艺术形象。 8、邵荃麟在1962年“会议”上,指出应该注意写的人物。 9、《黑骏马》最突出的艺术品格是它的。 10、贾平凹的散文从容上看,可分为商州系列、城市系列和。 二、单项选择题 11、最早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的第一批诗人是() A、胡适、鲁迅、郭沫若、钱玄同 B、胡适、默、半农、周作人 C、胡适、默、周作人、郭沫若 D、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 12、选出不是五四时期的诗歌流派的一项是() A、爱情诗派 B、格律诗派 C、象征诗派 D、街头诗派 13、茅盾早期的散文主要有() A、《叩门》、《卖豆腐的哨子》、《樱花》 B、《风景谈》、《白礼赞》、《樱花》

C、《见闻杂记》、《白礼赞》、《叩门》 D、《风景谈》、《见闻杂记》、《卖豆腐的哨子》 14、“汉园三诗人”指的是() A、何其芳、金克木、广田 B、何其芳、卞之琳、广田 C、卞之琳、徐迟、金克木 D、金克木、徐迟、路易士 15、下列哪一部作品是徐志摩诗集的名字() A、《再别康桥》 B、《红烛》 C、《雪花的快乐》 D、《翡冷翠的一夜》 16、短篇小说《樊家铺》的作者是() A、艾芜 B、柔石 C、吴组缃 D、从文 17、抗战以前,田间的主要诗集有() A、《未名集》、《中国牧歌》 B、《中国牧歌》、《义勇军》 C、《给战斗者》、《戎冠秀》 D、《未名集》、《义勇军》 18、禺的代表作《雷雨》是一部()长剧 A、三幕 B、四幕 C、五幕 D、六幕 19、抗战时期沦陷区小说的主要作家有() A、爱玲、艾芜、沙汀 B、师陀、萧红、巴金 C、钱钟书、巴金、天翼 D、爱玲、钱钟书、师陀 20、抗战以后,国统区报告文学作家主要有() A、丘东平、骆宾基、白 B、沙汀、骆宾基、似 C、丘东平、周立波、聂绀弩 D、周立波、白、吴伯萧 21、田汉艺术探索转变期中最优秀的重要代表作品是() A、《夜话》 B、《名优之死》 C、《丽人行》 D、《芦沟桥》 22、夏衍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 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

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 常用的有8 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6个安全小故事

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6个安全小故事 【一】上当受骗的小白兔 有一天,小白兔在家外面玩,一只山羊老爷爷走了过来,他和蔼的问小白兔说:“小白兔,我和你玩怎么样?” 小白兔说:“好啊好啊,我正愁没人跟我玩呢。” 山羊老爷爷笑了笑,就和小白兔玩开了。 过了一会,山羊老爷爷掏出一块糖塞嘴里,边吃边说:“好甜啊,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糖!” 小白兔馋的直流口水,眼巴巴的看着山羊老爷爷。 “你是不是也想吃?我这还有一块,给你吃吧!”山羊老爷爷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了小白兔。 “谢谢爷爷!”小白兔接过糖,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 过了没多大一会,小白兔觉得头晕晕的想睡觉,就爬在草地上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人绑住了,就大喊:“这什么地方啊,妈妈,妈妈!” 这时,一只大灰狼走了过来,恶狠狠的笑着说:“别喊了,这里是我家,你妈妈听不到的,我一会就把你吃了!” “大,大灰狼…….我,我怎么会在你家里?”小白兔吓得说话都结结巴巴。 “傻瓜,当然我把你带来的呀!你还记不记得那只给你糖吃的山羊老爷爷?哈哈,他是我伪装的,你吃的糖里我放了毒药,你一睡着我就把你带来了…….”大灰狼大笑着说到。 小白兔呆了一下,才想起来山羊老爷爷给糖吃的事情,非常后悔,可是已经晚了,大灰狼说完就扑了上去,一口把它给吃了。 【妈妈告诉宝宝】: 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里面可能有毒药,陌生人也有可能是大灰狼变的。如果宝宝想吃什么就告诉妈妈,妈妈会给宝宝买。

【二】聪明的小白兔 有一天,小白兔、小灰猴、小黑羊在山上玩,忽然,他们发现有只狐狸在偷鸡妈妈家的鸡蛋。 小黑羊小声说:“狐狸很厉害的,我们假装没看见,让他偷吧,否则他会揍我们的!” “那怎么可以,我们不能眼看着狐狸偷东西,就算被揍也要阻止他!”小灰猴说完就勇敢的冲过去,生气的对狐狸说:“臭狐狸,你怎么偷别人家的东西?快把鸡蛋放下!” 狐狸看了看周围发现没有大人,上前一把提起小灰猴,凶狠的说:“臭小子,不要命了,敢管本大爷的事,今天让你尝尝我的厉害!” 说着,狐狸就揍起了小灰猴。 小灰猴疼的哇哇叫,没多大一会就被揍得鼻青脸肿。小黑羊吓哭了,可他又不知道怎么办好。 正在这时,大象警察忽然出现,掏出枪对狐狸喊到:“你已经被包围了,放开小灰猴举起手来,否则我们就要开枪了!” 狐狸吃了一惊,这才发现自己周围都是警察,根本没有逃跑的机会,只好放开小灰猴举起手来,垂头丧气的问大象:“真倒霉,这里这么偏僻,你们怎么忽然来了?” “是小白兔给我们打了电话,说你不但偷东西还欺负小灰猴,我们立马就赶了过来!没想到吧,你会栽在小白兔手里!”大象警察说着,上前给狐狸戴上手铐。 “原来是那小子,我说他怎么躲在远处既不逃走也不前来,原来是给你们打电话啊!”狐狸看一眼远处的小白兔,无奈的低下了头。 大象警察抱起受伤的小灰猴,对他和小黑羊说:“孩子们,你们要向小白兔学习,遇到坏人既不能装作没看见也不能直接揭发他们,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找警察或者爸爸妈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 导读: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老汉粘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 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汇总(超级经典)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整理汇总 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

教育孩子的经典励志故事

教育孩子的经典励志故事 有很多适合用来都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品读的,那么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小猪呼噜噜家后院的北面,住着鸡妈妈一家。 一天,呼噜噜看到一群小鸡在草地上玩耍,忍不住说:“这些小鸡真可爱!我要想鸡 妈妈要两只小鸡来养。” 鸡妈妈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睡着了。 小猪呼噜噜想:鸡妈妈睡着了,我不能吵醒她。 鸡妈妈醒来看到小猪呼噜噜站在跟前,就说:“傻孩子,你为什么不叫醒我呀? ” 小猪呼噜噜说:“我看您晒着太阳,睡得很香,就没忍心叫醒您。” “真是有礼貌的孩子!找我什么事呀?” “您的小鸡很可爱,我……我想要两只。” “这样吧,我送你两个鸡蛋,你回去自己孵fū小鸡。” 小猪抱住两只鸡蛋向家走去,快到家时看到猪爸爸推着一小车砖头,就问:“爸爸, 您这是干什么呀?” 猪爸爸说:“咱家的果树老是被小猴子们糟蹋zāo tà,我想砌qì一堵高墙。” “您砌了高墙,鸡妈妈一家就晒不到太阳了!” “可是不砌高墙,咱家的果树就保不住了呀!” 这可怎么办呀? 呼噜噜悄悄地在爸爸刚砌的高墙上挖出两颗鹅卵石,然后把自己的两个鸡蛋放了上去。 过了一段时间,两只可爱的小鸡从高墙上跑下来,高墙上留下两扇圆圆的“窗户”。 这下好了,鸡妈妈又能晒太阳了! 世界上除了两脚人、小熊、小兔……还有许多巨人。 小思就是一个巨人,他今年七岁,有两米多高。 小思上学啦!可是,两脚人用的铅笔都没有他的手指头长,他根本捏不住。

一天,小思从花种女巫家门口路过,跟花种女巫说起了自己的烦恼:“我一直买不到 合适的铅笔呢!” 花种女巫是个好巫婆,最愿意帮助别人!她爬进仓库,从满仓库的种子袋子里,找出 一个红色的袋子,给了小思。 “这是铅笔籽zǐ,把它们撒到你家的菜园里,就能结出你想要的铅笔啦!” 小思家的菜种子都是花种女巫给的。菜长得很大很大,比如西红柿,一个就有好几斤重。他们家都是巨人,两脚人种的菜都不够他们家塞牙缝的。 小思一进家门,就赶紧去找铁锹qiāo和水桶。他家的铁锹头像大象的耳朵,水桶和 两脚人的水缸gāng一般大。 小思将铅笔籽撒在潮湿的泥土里。第二天,一棵棵铅笔苗就怯qiè生生地钻出了泥土。在小思的精心照顾下,它们慢慢长出了旁枝,由淡绿变成深绿,枝头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而那些花的颜色昭示着结出的铅笔的颜色。 渐渐地,树苗长成了大树,那些花落了结出了一支支铅笔。 开学那天,小思用镰[lián]刀割下了一支支铅笔。 小思终于有适合自己的铅笔啦!他握着铅笔,发现天上的白云少了就画几朵白云,天 上就有了飘来飘去的白云;发现地上的小河干枯了就画一条小河,地上就有潺chán潺的流水。 罗伯特是两脚人,他是小思的学长,是一个小发明家。 一个周末,小思约罗伯特到家里玩。 罗伯特参观了小思种的铅笔树,说:“我给你发明一种机器[qì]吧!你就不用再费力 种铅笔啦!” “真的吗?”小思半信半疑[yí]地问。 “哈,你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罗伯特眯[mī] 着眼睛笑了。 几个星期后,罗伯特送来了一台机器。只要把一棵大树放到机器里,去掉旁枝,然后 把大树从上往下钻透,把铅笔芯放到里面,一支铅笔就做好了。 “这机器太神奇啦!我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种铅笔啦!”小思兴奋地欢呼。至于大树嘛,小思家前面不远的小山上有很多。 以后,只要用完铅笔,小思就去山上砍树。小思砍树不费力气,他用手轻轻一掰bāi 树就倒了。可是,到小思上四年级的时候,小山上的树快被掰光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一定给孩子讲的几个故事

一定给孩子讲的几个故事 一定给小孩讲的几个故事 1、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久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亲小孩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亲小孩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重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亲小孩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周围,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亲小孩喜上眉梢,贪欲地推断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看起来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亲小孩英勇专门,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亲小孩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逐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怎么说。突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亲小孩吓出了一身冷汗,看起来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亲小孩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繁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久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予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期望寄予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予在夫君身上;把生活保证寄予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 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强,若要它锐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挽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2、生命的价值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改日的妄图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闻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献给孩子的父母

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教育故事之一 有一道测试题,从下面3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位能造福人类的,你会选谁?第一个,他信巫医和占,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个,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来,读大学时曾经吸过毒,每晚都要喝许多白兰地;第三个,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保持着素食习惯,从不吸烟,也不喝酒,年轻时没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个,但没想到却是错的。有史料记载: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二个是丘吉尔,第三个是希特勒。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没有想到,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样的大好人,身上还有这样的缺点;而希特勒,这个杀人的魔鬼,他的身竟还有如此多的闪光点。由此我们想到了孩子,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成功者,如后来的罗斯福和丘吉尔,他们所谓的一些缺点怎么也比不过早先的罗丘两人吧。所以孩子一时错误,不代表会什么,我们对孩子要增加信任和期待,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 教育故事之二 教育从尊重开始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颇有启示。一个星期天,她领5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只"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件事使母亲大吃一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 美分,而这辆小汽车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开始她以为儿子说谎,当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德国小孩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一些、艺术一些。 教育故事之三 让教育多份选择和智慧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在处理4个放学后贪玩抓虾的"小调皮"时,用了如下方法:袁老师事先对他们捉虾的地点做了了解,发现了那个"清浅的小溪"是没有危险的。于是当4个"小调皮"耷拉着脑袋,站在办公室里等着挨批时,袁老师只是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喜欢虾子,这好啊!大科学家达尔文、法布尔从小不都是昆虫迷吗?你们谁能告诉我,虾子喜欢歇在什么地方?你是怎么抓着的?抓虾用什么办法最好?虾子到底是什么模样、什么颜色的,头上有什么?脚有多少只?尾巴呢……"小调皮们傻了眼,只顾着抓,谁会注意到底是什么模样?看到孩子们傻了眼,袁老师又拍拍他们的肩膀说:"我本想让你们明天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的,可是你们……这样吧,你们再去抓一次,抓的时候,认真看看,好好想想,回来再讲给我听听,好不好?"孩子们相互望望便撒腿去了。 孩子放学回家忙着捉虾,这事若落在我们手里可能会把他们的家长传来!左一个"不遵守纪律",右一个"不注意安全",通常会把孩子说得眼泪汪汪!因为我们所关注、所思考的只是"放学不回家捉虾"这个事情的性质,至于孩子们捉虾的危险大不大,坏事能不能变成好事,我们很少会去关心和注意的。在这一点上,袁老师做了有心人。他通过孩子们对虾的特殊"情结",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探索、教孩子们如何玩得更有意义。教育就是这样,有时只要我们的多些了解和思考,就可能多份选择和智慧。 教育故事之四 两种思维的碰撞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试题库 现代文学部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收历史小说8篇,多是在“( )”基础上,“( ),”“( )”的古今融合之作。3.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多收在《》中,部分篇幅较长的文章则收在《》里。他前期的杂文集有《》、《》、《》和《》四本。 4.鲁迅后期杂文集有《》、《》、《》、《》、《》、《》、《》、《》、《》、《》等十本。 5.郭沫若原名( ),“沫若”是他( )年开始发表新诗时期的笔名。 6.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7.除《女神》外,郭沫若还出版了《》、《》、《》等诗集,1928年写的《》,显示了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8.郭沫若除了诗歌集之外,还有自传体小说《》等小说绩。 9.“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0.胡适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出版于( )年( )月。他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剧本。 11.叶绍均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称其为“扛鼎之作”。 12.许地山的《》等作品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而他30年代以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和《》则标志着他走上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著名散文《》是其性格的自我写照。 13.王统照早期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幻灭;后来的《》则写了血和泪,对黑暗现实进行暴露和控诉;30年代的长篇《》展显了3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广阔画面。 14.冰心著名的小诗集是《》和《》,作品以较少的诗行表现一种感情意境充满了对( )、( )和( )的歌颂。15.冰心的《》、《》散文集,洋溢着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16.庐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 )”,而不是冰心式的爱。 17.郁达夫的处女作是《》。1921年10月结集出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闻一多是“( )”的主要诗人之一,他提出了新格律理论,讲究诗的“三美,即( )、( )、( )。 19.徐志摩有《》、《》、《》和《》四个新诗集,其中《》和《》中的多数诗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活泼自然。 20.茅盾原名( ),“茅盾”是他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 21.茅盾于1927、1928年间创作了《》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略带连续性中篇,反映“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和小资产节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2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短篇,是反映30年代“丰收成灾”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和农民反抗的过程。 23.茅盾的长篇小说《》以农民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仍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24.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创作了“心理分析”长篇小说《》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其他长篇小说、剧本《》等,其中以日记长篇小说《》影响最大。 25.茅盾抒写自己对在延安一段生活的美好感受和怀念的两篇散文是《》和《》。 26.老舍原名( )字(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 )族作家。 27.老舍的处女作是一篇速写式的短篇小说《》,他旅居英国时写的三部长篇小说是《》、《》和《二马》。以( )社会为观察视野,用( )兼备的笔调表现生活,是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