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吹来觉醒的风

甲午战争吹来觉醒的风

两个甲子过去,今年作为中国的甲午年,又正逢中日关系紧张,研究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形成一种热潮。从一方面看,甲午战争对中国是一场大灾难;从另一方面看,此次败绩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这个古国的觉醒和进步,这正是回顾历史时应掌握的两分法。

第一,日转强、中衰弱,战前理念已确定结局。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时,清王朝在日本面前已是一个腐朽的纸老虎,表面上有人口、经济总量、军队总数和部分武器的优势,实际上在国家的近代经济成分和军队的战术、技术和先进装备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

第二,千年沉梦醒自甲午,民族崛起以日为师。在近代历史上,日本给中国带来最大的伤害,也带来最大的觉醒。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后,先进的中国人才心悦诚服地向外学习,而且首先向日本学习。中国与日本为邻既是不幸又是幸运,抗日与学日相互交织,中华民族才走向了复兴。历史上的中强日弱,自甲午后变成日强中弱,目前又由“两强并立”转向中强日弱,这正是历经沧桑的人间正道!

第三,注重“国民性”研究,明确本民族奋斗方向。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以简单泛用的阶级分析法代替了民族性研究,如提到日本侵华便说只是统治者的责任,讲起中国战败也只骂腐朽的当政者无能,“人民”的一切总是好的。其实仔细研究一下甲午战争便可知道,日本民众绝大多数是狂热支持侵华的,中国不仅清廷无能,百姓也是萎靡不振。甲午战争的失败若从深层次分析,不仅慈禧太后、李鸿章和众多官员有责任,整个民族的传统病弱也充分暴露出来。正视和改变这些不良的基因,需要社会环境的整体改造。

今天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我们面对的日本乃至整个世界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研究甲午战争史已不能再搞简单类比,而要探寻历史规律。通过深入地研究当年中日两国军事较量所暴露出的我们民族的积弊,并认清日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特点,可以更好地深化我国现代在各领域进行的改革,这也是研究甲午战争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让全体中国人不能忘却的日子。为铭记历史,知古鉴今,“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24日上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携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史学会共同举办,广邀各界人士及海内外学术名家,以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背景审视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的警示意义。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金华,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慎明,新华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彭树杰,武警部队原司令员、中将巴忠倓,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糜振玉,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武寅等来自党政军学界的120多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慎明,新华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彭树杰,武警部队原司令员、中将巴忠倓,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糜振玉,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武寅、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等领导分别致辞。与会领导和嘉宾在致辞中对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对深入反思甲午的重要现实意义给予充分肯定。正如新华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彭树杰在致辞中所说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我们不是要沉湎于历史苦难,也不是要陷于历史泥淖,而是要洞察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把握历史大势,从而解决新的历史课题,推动历史前进。”

随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就“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王泰平大使,大连民族学院原副院长关捷,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学者姜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原副部长、少将肖裕声,法国国家图书馆规划部部长裴程,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所长、海军大校杨晓丹,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中国海军史学会会长陈悦,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等先后发言。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中,有著名历史学家,也有军事学术领域专家;有大学教授,也有来自民间的学术研究者;有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有来自北京的专家,也有从全国其他省份和海外赶来的专家,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他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反思甲午教训,总结历史经验,警示当今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和平崛起,不断地在周边、特别是在东海和南海给中国制造压力。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呈现抬头趋势,他们将中国的发展视为现实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修改和平宪法,在历史观、钓鱼岛等问题上执意坚持错误立场,并且企图利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围堵和遏制中国。在这种情形之下,回望甲午战争的历史,可以给中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敲响警钟。正如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所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中国要居安思危,常存战备之思,牢记甲午惨败教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值此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参考消息报社与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敢于担当,主动引导舆论,先后推出了“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与“学术名家的甲午镜鉴”两组大型系列报道,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甲午殇思”和“甲午镜鉴”两组报道,通过军界和学界一流专家的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对甲午战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高视野的重新解读和审视,反思中国甲午惨败的深刻原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总结今天中国要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必须吸取的教训,体现了中国军界和学界勇于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命运发声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央主流媒体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历史使

命感和舆论引导力。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在总结发言时指出,从“甲午殇思”到“甲午镜鉴”,不仅推动了全社会反思甲午战争的热潮,而且为重铸“国家魂”“民族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应广大读者的热切要求,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联合上海远东出版社,将“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与“学术名家的甲午镜鉴”两组系列报道扩充内容,精心挑选编配珍贵历史和文物图片,汇编成书。其中,《甲午殇思》一书已经出版;《甲午镜鉴》一书即将出版。《甲午殇思》出版之后,一纸风行,市场反应热烈。而《甲午镜鉴》的出版,必将与《甲午殇思》形成“双剑合璧”之势。“甲午殇思”系列作者是中国军界的将校级军官,文章磅礴大气,充满了中国军人的阳刚之气;“甲午镜鉴”系列作者则是海内外学界名家,文章深邃缜密,散发着学者的思想光芒。正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所说的,“甲午殇思”是将军们写的文章,“甲午镜鉴”是文人们写的文章,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军民共同对甲午战争进行的深刻反思,将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这两本书反映了当今我军学术界、思想界对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助于推动全社会深入反思甲午,铭记历史,让我们在追寻中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更加从容。

岁逢甲午,狼烟犹在,我们回望历史,正是为了镜鉴今天。

甲午战争的文化沉思

列宁曾说:“在任何战争中,胜利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精神状态决定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兴衰,首先是精神的兴衰。

中日荣辱观差异决定战争胜败

武士道精神是大和民族之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重荣誉而知耻,以流血为荣,以流泪为耻。对于武士而言,他们视武士荣誉重于生命,倘若他们认为自己有辱领主的荣誉,就会自杀以谢罪。一言以蔽之,武士道就是为了荣誉看透死亡,而且是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要成为真正的武士,都得接受魔鬼般的训练,甚至野蛮的考验,磨炼出他们冷酷、忍耐、冒险的鲜明性格,这也成为日本的民族性格。他们只崇敬强者,从不怜悯弱者,这种“重荣誉而知耻”的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大和民族的血脉,影响着日本一代又一代人。

明治维新以来,西方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武器装备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使日本军队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最野蛮强悍的军队。正是凭借这支军队,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横行肆虐,“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让对手无不瞠目结舌,也让一些对手精神崩塌,放弃抵抗。

培根曾言:“任何国家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是否有尚武的人种。”战国尚武,但自秦朝统一中国后,统治阶层极力推行符合其利益的思想文化,桎梏国民思想,国民重“内修文德”,轻“外治武功”,多讲明哲保身,莫谈国家政治,无一不颓损人之雄心,消磨人之豪气,使国民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梁启超说:“不数年遂使英颖之青年化为八十老翁,形同槁木,心如死灰。”蔡锷则说:“中国之教育,在摧残青年之才力,使之将来足备一奴隶之资格。”

甲午战争之前,《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实际情况是“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水师最高指挥者丁汝昌,在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甲午平壤之战结束后,日军在清理清军遗弃物品时,发现卫汝贵妻子给其的信:“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年事已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此信后来被日本作为败军亡国的反面教材警戒其国人。

北洋水师营务处总办罗丰禄也好不到哪儿去。生活在环境幽雅的天津紫竹林,没有在筹划战事上劳思费神,却利用自己在北洋水师统帅层的特殊地位,通过关系把侄子调离硝烟

弥漫的前线。在战事紧要阶段给妻妾的信中,罗丰禄关心的几件事是:一旦撤换北洋大臣李鸿章,自己在官场上将失去后台;战争最好早日结束,中日最好早日议和;一旦和议成功,就会接妻妾子女回天津团聚。家比国大,只能看到家里那点蝇头小利,哪能有国家和民族担当?哪里又会有什么精神可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士道“受命忘家忘亲”的精神。甲午战争期间,在中国腐朽的统治者仍在贪图享乐筹摆宴会之时,明治天皇在大本营亲自领导作战。牙山战后,天皇亲自谱写歌词:“我勇猛之兵士,踏过彼我之尸体,奋勇前进,那是牙山之本营。前进、再前进,凯歌三唱。”黄海海战后,天皇敕令嘉奖有功官兵,亲自为牺牲官兵举行祭奠仪式,还再次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时至今日,日本人仍不喜欢《红楼梦》,他们认为《红楼梦》过于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缠缠绵绵,不符合大和民风,而酷爱《三国演义》和关云长,能使他们陶醉于豪情壮志之中。

清军多讲明哲保身,与身家性命相比,气节轻如毫毛。中日甲午之战,从丰岛海战、成欢、牙山之战、平壤之战、黄海之战,到威海之战,清军少有与日军血战到底的气概,反而屡屡出现将帅先逃、士兵溃散之事。成欢、牙山之战,叶志超主力狂奔五百里逃过鸭绿江。黄海海战,“广甲”号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旅顺保卫战,卫汝成、龚照玙、赵怀业、黄仕林率先逃跑不战自溃。最后至威海卫保卫战时,发展到一些人集体投降以图保一命。营务处道员牛昶炳请降;刘公岛炮台守将张文宣请降……面对全军崩溃的局面,丁汝昌命令沉船,无人奉命,再命令舰船突围,也无人奉命。最后军士抽刀胁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自杀。丁汝昌自杀前给李鸿章发了份电报:“纵有舰沉人亡而后已的决心,但现今众心溃乱,已不能有所作为。”

旅顺大屠杀过后,日占领区内的民众,固然有舍生取义者,却极少,“更多人竟然以能在日军中找一份牵骡马差事为荣”。在甲午战争结束十多年后,女革命家秋瑾仍在喟叹:“忍看眼底无馀子(男儿),大好河山少主人。”日本占领东北期间,朝鲜义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这样像样的个人反抗,却没有中国人进行过。

实际上,这种奇怪的现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1931年,日军策划“九一八”事变。日本兵力不足2万,中国东北军达20多万,结果3个月丢掉东三省。在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政府中,伪满高级官员东北人有35人,占被统计人数的71%,奉系背景占82%。投降日军充当伪军头目的国民党将级军官,至1943年时即达58人之多。追随汪精卫降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居然也有20人,并成了南京伪国民政府的基础。在抗日战争中,伪军人数达到118万之众,与侵华日军数量基本相等。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闻。

反观日本军人,一向以投降为耻,投降回去也要“谢罪”,名字不能列入靖国神社,家人享受不到抚恤,子孙几代人都会蒙羞。甲午战争平壤之战前,面对战场上的不利形势,日本枢密院院长兼出征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对军官们训示:“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中,日军宁死不屈者众,而投降人数极少。

平型关之战是林彪的得意之作,战前他反复给部队交代要抓些俘虏。战斗结束后,八里长的狭沟尸横累累,1000多日军战死,居然无一被俘。为了抓到俘虏,八路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有一位营长背起一个半死不活的日本伤兵,准备送往急救站。半路上伤兵稍稍缓过劲来,一口咬掉了营长的耳朵。电影《太行山上》有个镜头,一位女战士发现躺着个日本伤兵,受了重伤,还在呻吟。女战士掏出纱布准备为他裹伤,那伤兵却扬手将刀刺进了女战士的胸口。战斗中的确有这样的真实事例。这么大的伏击战没有抓到一个俘虏,在我军战史上尚无先例,也让林彪惊诧。而这1000多日本兵都是些什么兵呢?这是一个辎重部队及其护卫部队。日本的后勤兵尚且如此,何况其主力。

中国知耻而后勇实现大变革

1894年的中国是一盘散沙,甲午一役让一部分优秀儿女知耻而后勇,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了最为剧烈、最为急促的大变革。启蒙、自强与救亡,汇聚成时代主旋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历史鸿篇巨制次第展开。其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相继走上历史舞台,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甲午之耻。

孙中山知耻。1894年6月,时年28岁的孙中山,将八千余言的《上李傅相书》转呈李鸿章,直指器物层进不足以胜西洋。结果不被采纳。3个月后,黄海海战失败,孙中山愤然长叹:“知清政府积弊重重,无可救药,非彻底改造不足以救亡。”当年底,孙中山赴美成立兴中会,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1911年,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古老的中国告别专制,走上共和之路。

毛泽东知耻。上世纪60年代,他谈到中印领土争端时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做李鸿章。”这个出生在甲午战争前一年的湖南人,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这一“甲午产儿”组织开始,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精神崛起之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阶级解放。究其一生,毛泽东从来不曾忘记甲午。年轮转过一甲子,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场。毛泽东以“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的胆魄,敢于同世界最强国交锋,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生生从鸭绿江畔赶回“三八线”。毛泽东知耻而后勇,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抗美援朝打出的精神高地让世人景仰,让对手从此害怕“毛泽东化”。这是毛泽东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精神遗产,至今仍让我们享用。

邓小平知耻。在事关民族荣辱的原则问题上,从来不让步。1982年,面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愿把香港主权归还中国,邓小平断然作答:“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中国人穷是穷了点,但打起仗来不怕死!”那一刻,他一定想起了甲午战争带给中国人的耻辱!

在人类历史上,穷兵黩武的民族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但基本上是昙花一现,要么没落消亡,要么回归正途、涅槃重生。似乎,日本在二战中的惨败使武士道精神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千年形成的基因怎么可能轻易变种!看看今天日本政要和国民对靖国神社的顶礼膜拜,就知道武士道精神仍未消亡,也没有改邪归正,随时可能掀起西太平洋的惊涛骇浪。

中华民族的崛起是精神的崛起。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武士道精神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武士道,服力而不服理,借用别人的力量战胜它,它仍然是心腹之患;只有用自己的力量彻底战胜它,才能真正臣服于你。怎么应对武士道?还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那句话长中国人志气:“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什么武士道,老子打的就是武士道。”就是要有点李云龙这种“亮剑”精神。

今天,中国人有些健忘,当年日本人杀中国人如羊,现在中国人以用日本货为荣。再健忘,有个反复出现的历史规律总得记住:每当中国经济繁荣,就引来日本的贪婪,这种贪婪从来没有因为中国忍让而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武士道精神从来没有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这个传统。而今,日本海上自卫队兵不满6万,敢言“3小时结束下一场中日海战”。面对狂人狂言,精神懈怠的危险早在我们眼前,“太平官”“庸官”“昏官”“贪官”为数不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见怪不怪,一切都与甲午战争之前似曾相识。君可知耻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