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风景意象油画的表现方法

浅析风景意象油画的表现方法
浅析风景意象油画的表现方法

浅析风景意象油画的表现方法

“意象”这个词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美学概念,但是在当代油画艺术领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意象表现融入到风景油画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风景意象油画的发展是不仅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传统西方油画的创新和发展,为风景油画赋予了更强的生机。从审美趣味来看,这是风景油画的创新表现方式。中国现当代的风景意象油画巧妙的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的根本性,具有当代世界油画的高水准气质,这大大促进了中国油画的发展与革新。

标签:风景油画意象油画意象表现

油画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写实的,有抽象的,有人物的,也有风景的。在众多种类的油画中,我对风景油画情有独钟,我常常会被那金黄的麦田,宁静的湖面,落日的夕阳所吸引,从而激发我创作的热情。这种创作动机,我认为用意象表现的手法最适合表达我内心的情感,抒发我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我也创作了很多风景意象油画,这都源于我对自然风景的细致观察和写生积累。因此,我想在此分享一下我对风景意象油画的感悟。

一、风景意象油画源于日常写生的积累

风景油画写生活动对于风景意象油画的创作具有很重的意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真正的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触。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这是著名国画家郑燮所说的。写生的体验往往会使画家对眼前的景色记忆深刻,会激发画家对新鲜事物的绘画冲动,能够记录下内心最初的感受。当然,写生不代表写实。意象油画最主要的还是要将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眼前的景物仅仅是一个媒介,是情感表现的一个依据。这种情感可能是一瞬间鸟儿的飞入,也可能是树叶飘落的一段过程,对于风景意象油画,写生的目的就是要将写生时情感记录下来。如同人物写生一样,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力的,畫家要深刻的去体会其中的内在精神,这对于后期的创作是极其宝贵的参考。

二、风景意象油画中笔触与色彩的运用

当有了写生积累之后,我们就要面临着真正的油画创作。意象油画的创作表现大多还是通过对笔触和色彩的巧妙运用,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在风景意象油画中,对笔触的运用可谓是十分讲究。“意象”这个概念源于中国的传统绘画,当然在笔触运用上也融合了中国画的用笔精髓。中国画的用笔大多源自于书法艺术,很多线条都是“写”出来而不是“画”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国画作品被称为“写意画”。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14.山水画的意境

14.山水画的意境 ◇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艺术领域的社科文。作者在文中以若干山水画和诗歌为例,归纳推出“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这一创作主张。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述,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是学习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难点:(1)理解意境与意匠两者的关系。(2)理解文本的艺术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的作品《山水画的意境》,了解他对于意境的理解。 二、预习检测 (一)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惆怅 ..(chóu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二)了解作者及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油画风景创作教案

第一章油画风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油画风景的长、短期写生训练,使学生掌握油画风景形体和相关 色彩知识;掌握油画风景语言与表现方法,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 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油画风景的色彩趣味的把握; 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关系; 对油画风景语言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通过多角度、多动态的大量实践,在绘画上认识油画风景的基本色彩并 掌握相应的表现知识。 四、教学环境与教具准备 风景 五、作业 长、短期油画风景写生 六、教学后记 第二章油画风景创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油画风景的长、短期写生训练,使学生掌握油画风景创作个体语言; 掌握油画风景题材与表现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表现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油画风景创作基本表现方法的把握; 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关系与表现; 对风景感觉和意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通过多角度、多动态的大量实践,在油画风景上表现的意趣,并 掌握相应的表现知识。 四、教学环境与教具准备 油画风景素材 五、作业 油画风景创作一幅 六、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本课由油画风景创作组成,理论知识教学在起始和写生实践部分中讲述。 教学目标:通过对.风景创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对风景色彩形体结构分析方法;掌握风景形体透视;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动态的大量实践,在真实的风景认识基本形体和结构规律及实验一些油画表现技法。 教学重点:油画风景创作意识和手法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对风景的分析方法和表现方式的训练 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详细内容。 第一部分:教学 第一章油画风景创作 教学要求:单元学时:24学时 作业内容:油画风景创作 设置形式:自然光 画面规格:不限 讲授要点:油画风景色彩,形体透视,分析方法和表现方法。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学反思一.交流导入 1.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音乐,边听音乐边来看几张风景图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世外桃源的泸沟湖,美丽神秘的九寨沟) 2.中国的自然山水十分美好,大河山川这些都我国山水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看中国山水画——古代和当代) 提问: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而且寄托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 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中国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3.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写山川的美好诗句,请小组汇报你们搜集的有关诗句。

二.欣赏感受 4.提问:这是谁的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5.提问:画面画的是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一首诗吗?作者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傅抱石轶事:傅抱石作画爱饮酒。他常常一手执笔,一手执壶,不时仰头饮上几口,烧起一腔豪情,于是肆意挥洒勾勒,如有神助。1958至1959年间,傅抱石与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毛泽东诗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在作画时买不到酒喝,口内苦淡,灵感枯竭,画兴索然。周总理知情后,立即派人送去好酒。于是他激情勃发,灵感顿生。《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大气磅礴的巨作,深受中外贵宾的好评,毛主席也表示赞许,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诗句的意境。 6. 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和技法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探析风景油画构图中的点线面

探析风景油画构图中的点线面风景油画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它的构图形式是多样化的, 每一种构图形式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0每一幅风景油画的构图都会涉 及到点、线、面,它们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画而的重要构成 形式。优秀风景油画作品中的点、线、面构图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很强, 且画面中的点、线、面也可以是表达画家情感的载体。艺术家都重视对油 画风景作品的点、线、面的构建,经营好它们在画而中的位置和关系,并 且将点、线、面的形式灵活运用到作品中,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和生 活的情感。 油画风景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大学低年级学生到室外进行油画风景写生显得很盲目,而对美丽的大自然不知该如何取景、如何构图,没有信心画好一张画。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应告知学生一些绘画原理和构图方法,尤其要对学生进行点、线、面的艺术训练,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强调形态元素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等,让它们给人带来视觉美感。同时,学生要思考自己适合画什么,能够画什么,最后才决定应该画什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为今后的油画创作打好基础。 学习点线面的意义 大自然的形态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画者会因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使画而产生独特的构成形式,组成严谨而赋有节奏律动感的画面, 营造出理性美、抽象美和意境美。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始终体验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美感。著名的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形成了他独特的点、

线、面理论,他写道:“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 [1 ] 这充分体现他的感性思维是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思维没有离开过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而对风景进行油画写生也可算是一种创作过程,因为写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一种理性的情感体验,画面构图中的点、线、面是非常讲究的,这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抽象概括,对画而进行构思构图要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最后才能展现出生动的美感。 风景油画中的构图 构图,《辞海》中的解释是指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组织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周正先生著的《绘画构图原理》中关于构图的定义,是画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视觉的点、线、形态、明暗、色彩的配合,画家对现实的感情、看法,借此得以作为一种思想向观众表达清楚。[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绘画艺术中的构图是对画面内容进行空间安排,并且要借助点、线、而等绘画要素来进行构建,所以,点、线、而在构图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 在风景油画艺术中的构图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所共同遵循的规律,就是寻求不平衡中的平衡,不稳定中的稳定。风景油画中的构图形式要达到一种比例与节奏、均衡与变化的协调统一,可以运用点、线、面间的差别,来打破画面中的平衡与稳定,又靠点、线、而的穿插对画而重新建立和分割,打破原有的结构,并在此求得平衡与稳定, 尽量达到大破大立的效果。画者应打破原有的秩序,在画而中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但它们之间要相互关联,互为结构。好的画面构图要做到生动自然,同时有新奇美。中国的风景

油画风景写生教学大纲

油画风景写生教学大纲 教学单位名称: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油画风景写生 英文名称:Landscape Painting 课程号: 课程学时:4周 课程学分:4 课程开设学期:第6学期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本课程是绘画专业油画方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油画风景写生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训练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受力和画面色彩的表达能力。为了有利于最初写生时学生观察和把握色彩的整体关系,应尽可能选择一些颜色变化不太复杂、易于表达的风景来画。东西方绘画的差异使我们了解到:画面中的空间效果,可以是对视觉记忆中的客观世界的空间形态作直接的类似模仿,也可以是人类追求回归自然的一个精神家园。本科课程教学目标为: 1、通过外出进行油画风景写生,优秀的风景画作品往往寄托着人类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空间的依恋和对于真、善、美的无限情思。 2、训练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受力和画面色彩的表达能力。为了有利于最初写生时学生观察和把握色彩的整体关系,应尽可能选择一些颜色变化不太复杂、易于表达的风景来画。 3、通过写生,学会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的内涵,并且在写生中寻找归纳个人绘画语言,从而提高对景创作的能力。 2.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进入山区、农村、有特色的城市和具有典型特色的文化、风俗地区进行实地风景写生训练,提高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搜集创作的素材,丰富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情感,为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做好眼界与经验上的准备。 3.本课程为理论讲授(包括讲评和辅导)和技法演示两部分组成。采用写生、创作两段式课程结构进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个别辅导法,并注重启发式教学。 二、教学基本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油画风景写生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东西方绘画的差异使我们了解到:画面中的空间效果,可以是对视觉记忆中的客观世界的空间形态作直接的类似模仿,也可以是人类追求回归自然的一个精神家园。优秀的风景画作品往往寄托着人类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空间的依恋和对于真、善、美的无限情思。大自然的景色是变幻无穷的,崇山峻岭、长河浩海无不使人激动。为了描绘它,需要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要想在艺术的天地中纵横驰骋,除了前人的经验外,还需要成熟的技巧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

浅谈油画创作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760163.html, 浅谈油画创作过程 作者:苗阳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2期 摘要:油画创作,实乃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运用油画材料、油画工具和技法生产油 画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家们的思想接收到不同国家的文化滋养、不同思想流派的渗透,油画创作的形式也展现出了形形色色的姿态。一般意义上的油画创作分为三类:人物画、风景画和静物画。细分题材、风格也大相径庭。由于油画创作的多样性,油画创作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包含选题、构思、素描稿创作、油画正稿几个过程。 关键词:浅谈;创作过程;油画 1 选题 有人对灵感作过这样的描述:“灵感的确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而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由于某一偶然事物或信息的激发或在某种特殊的思维状态下,主体在情感迂回、思路盘旋之中忽然顿悟、捕捉到了事物的底蕴,所要探索的问题一下子获得了明确的解决。”当然脱离了生活的灵感就成了无根之木;感受生活,把它融于作品创作中,为自己的作品增色,更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佳作。 随着物质文明时代的发展,人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人物画”这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实体的表现方式愈发突出。儿时的向往、青春的憧憬、壮年的打拼、残年的恬然安逸皆是生命在求索,追随幸福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原始动力。人们对审美观念产生新的认识,过渡到了物质文明的层面,升华到了精神文明的文化境地,把利欲私念割裂开来,越来越呈现着和谐大同的氛围。《雨·碌》的灵感源于一场毛毛细雨。暮色降临,灯火阑珊,人们漫步于街头,紧张忙碌了一天之后,带着丝丝的倦怠和匆匆的脚步。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给大家带来一阵清凉,雨水平复了躁动的心,如同青涩的心情,焦躁却也带着美满。创作自始至终是要用心灵、智慧、学识、功力、修养、勤奋等去支撑的,一幅成功的作品是创作者怀着无暇的心面对现实、体察生活,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内在而提炼精髓、表现艺术美感完成的。 人类喜欢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和谐纯净的,如春天一束含苞的花朵。《雨·碌》引发的美感,是自然的造物,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存在,整个画面的节奏和旋律协调。静观画中的几个青年,不混杂忧喜,也不带任何感情冲动,只因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将大家带回了一个青涩无忌的时代。整个画面进入了表现人的自然之美的情形当中,显示出绘画主体的淡泊清净和坦荡胸怀,其感情明晰,无遮掩藏饰之意。天然去雕饰,返璞归真地表现人的物质生活,体察生命之歌、青春之歌,进入无我之境,到达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超越了大自然中的美,保持了精神的纯净。 2 构思创作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 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部编九下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油画风景写生心得

油画风景写生心得 10月份中旬,我们开了油画风景写生课程。老师带领我们前往济源王屋山进行写生。 下边,首先谈谈我对油画风景写生的理解和看法。 油画风景写生及其意义: 风景画是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绘画。其审美价值的高低在于作者是否真实完美地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想,使被描绘的景物传达出人的神韵和生活气息,能否体现出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情怀,引导观者的参与共鸣,并给予美的享受。 风景写生是油画家很注重的一种观察,是感受自然,体验生活,历练、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写生不仅仅是画画,更重要的是体验,酝酿心中的意境。为使画面的构成和谐而具有美感,还有地域特点和画家的情感合拍等因素,“删繁就简”、“查漏补缺”是很好的取舍手段。色彩搭配的是否对比响亮、协调美观、情境合理,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优劣。对一个风景油画家来说,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感怀和认识,以此才能抵达美感追求的最高境界。发现美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艺术家的眼睛是敏锐的,也是具有穿透力的。画家面对大自然时,会在事物表象中发现内在的韵律,这韵律在画家的内心世界中构成美感。 我想要探讨的是油画风景写生作为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师法自然”,培养画家良好的视觉阅历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同时锻炼画家体会自然、观察自然、归纳自然和表现自然的能力,吸收传统师承方法的宝贵经验——有着其他写生课程所无法取代的意义。风景油画家要达到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需要画家付出千百倍的辛勤努力。 艺术是心灵的写真,只有真诚才能动人。我在写生过程中,渐渐对油画风景写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认为任何一个画家都难以避免原生态景物的“挑战”,如果蔑视自然写生,初学者就会显得很盲目,画得杂乱无章,既没有主题,又无法感染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没有用心灵观察感悟自然;二是掌握色彩基本原理的能力不够;三是绘画基本功粗浅,造成不能够驾驭画面。作为初学者,我认为应该多画多思考多尝试。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二是用心去体会和感受物象,认真观察景物的内在美,从内心深处去感悟自然万物的美好属性;三是多尝试用主观色彩去概括物象,不要一味“对景写生”;四是多看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从中体悟色彩语言的准确表达方法;五是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与油画艺术有关的文学、哲学、音乐学、影视学、戏剧学等书籍,把个人经验汇入整个文化的源流,以此训练自身更高的艺术境界。 油画风景写生的观察方法: 首先,观察是首要因素,在还没有观察之前,不要急于动笔,先观察,后思考,然后再考虑画面的色、光、点、线、面和所承载的意义。实践证明,针对一个要写生的风景时,我们要用近一半的时间静静观察,反复揣摩眼前的物象,通过充分解构与分析,深思熟虑后开始严谨地构图。作为画家,要培养独到的观察力,比如面前的景物,什么地方使你激动,什么使你产生“诗情画意”,要在整个写生的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个令你心动的兴奋点,至于画面中的其他景物皆为陪衬,这样写生起来,就会随心所欲,体味出运笔写诗的感觉。在写生的过程中,

风景油画创作的艺术体现形式

风景油画创作的艺术体现形式 风景油画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用油画材料进行绘画创作。风景油画的创作首先要取决于作者本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向,将大自然中的气息和神韵通过油画形式再现出来,是画家体验与感悟大自然的一种方式。成功的风景油画作品,不仅仅是现实风景或者事物的再现,而且蕴含了画家本人的思想情感和地域文化元素在里面。地域文化与艺术技巧的相融合是现代风景油画艺术的一大特色。 一、风景油画的分类 风景油画种类多样,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分类。按创作方法类别可分为:写实风景油画、印象风景油画、抽象风景油画;按时间可分为:古典风景油画、现代风景油画;按地区可分为:欧美风景油画、俄罗斯风景油画、荷兰风景油画、地中海风景油画等。创作题材包括:托马斯风景油画、森林风景油画、高山流水风景油画、田园风光风景油画等。每一种类别的油画艺术都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格,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风景油画艺术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形式。 二、油画风景创作的表现技巧与方法 1.观察的重要性

在进行风景油画创作时,首先要认真观察所处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围绕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景物进行创作,所选取的景点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合理取舍。并不是所有的景色放在画面中都是美的,画面应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创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观察方法,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善于从普通的景物中观察到独特的“美”。 2.画面构图的安排 构图是进行风景油画创作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美术绘画创作成败的关键。尤其是进行风景油画写生的时候,整体的形式美是非常重要的,构图不仅是对油画写生法则的遵循,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追求。如果第一步走错,那么后面的创作最终会走向失败。构图的方式有很多,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构图方式,最终都要求取得画面的平衡与协调,使得画面整体一致,这一点不光是在风景油画创作中,在其他领域同样如此,比如摄影、绘画、美术设计等等。选取景色要抓住要点,构图对整个画面的色彩影响很大。风景油画的构图是将形、线、块、颜色等若干元素在画面中进行合理的安排,画面要有空间,并且美观,要考虑主体物摆放在什么位置以及各种元素的安排等等。构图本身就是要求构造一种空间艺术。事实上在创作之前,画家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构图要贯穿于整个景色中,相互呼应,有一定的节奏,整体画面有一种调和的美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作业--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惆怅 ..(chóuchàng)真zhì(挚) 浮光掠.影(lüè) 暮ǎi(霭) 渲.染(xuàn)朝.朝暮暮(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 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 气势宏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进入并感受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乙]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 (1)[甲]处画线句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进入”与“感受”调换位置。

(2)[乙]处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智慧”后加上“的境地”。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解析】“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 的方法是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基础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pèi)suǒ(索)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衷)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疏乎”,正确写法是“疏忽”。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C)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九年级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

浅谈油画风景写生的方法

浅谈油画风景写生的方法 王寿辉 指导教师:郭仁海 内容摘要:油画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已百年有余。中国油画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油画风景是“世界语”,是人类心灵与万物深切联结的恒久方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深远关注。在中国油画空前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风景油画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使得国内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风景创作的油画家,如张冬峰、任传文、赵开坤等。本文从基本的油画风景写生的方法来阐述如何才能够画出一幅好的风景油画作品。 关键词:油画风景观察构图色彩 引言 油画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百年有余。中国油画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油画风景是“世界语”,是人类心灵与万物深切联结的恒久方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深远关注。在中国油画空前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风景油画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使得国内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风景创作的油画家,如张冬峰、任传文、赵开坤等。那么如何才能够画出一幅风景油画作品呢?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加以论述。 一、如何观察与选择对象 绘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与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指运用色彩将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整个过程都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任何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源自于艺术家对自然的观察感受,然后通过自己得想法,再借助于各种不同材料,成为佳作。 美术家阿恩海姆在论著中说:“如果我们的眼睛是父亲,那么手便是母亲。艺术作品的产生靠眼与手的高度合作。艺术家们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总是把观察放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观察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艺术的创作也就是通过观察,深入自然,产生心灵的愉悦,以饱含的情感在画布上尽情的表达,但我们所说的通过观察深入自然,并不是强调对自然的模仿,而是用心感受自然,寻找一种感动。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寻找,或许感动你的只是墙角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质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通过对山水画家的认识、所处时代的分析及画面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难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1.分析教学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勾画点评,找出重点句子,分析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2.实践交流法: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深切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水画等所需用具。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山水画的特点。 1课时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李可染的意境观:他曾在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艺随笔,是本单元的精读篇目,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不易为学生接受。单元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艺鉴赏方法并迁移应用。 3.学情分析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文体,对文艺随笔更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文艺欣赏比较陌生,我希望能通过形式活泼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以及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通过梳理文章

的内容,学习本文出现的论证方法。3.通过鉴赏练习,能够初步赏析山水画和诗词中的意境。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概括意境的含义,自己比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并讨论山水画与摄影作品的区别和联系,以此检测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组文本设计对话来表演,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寻找和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以此检测其梳理概况、判断分析及口头表达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赏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一)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尝试使用文艺鉴赏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独特感受;设计一项课后作业,让学习赏析孟浩然的《春晓》;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赏画导入,预习反馈 1.师生共赏山水画,概括其意境并配古诗词,由此引入课文。 2.引导学生反馈预习中遇到的字词、作者等知识(课件展示)。 环节二:快乐学习 1.请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意境”的解释,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境”的定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然后根据自己的预习,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评价学生定向搜寻信

油画风景中的意境及其价值

油画风景中的意境及其价值 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对物象的描绘,把作者之情与表现之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它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画是一门讲究意境的艺术,对意境的自觉追求是它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品评作品重要的审美标准。在西方油画传入中国以来以及大批中国的美术先辈们留学西洋在深入学习了解西方油画以后发现,意境美的思想体现不仅仅在我们中国绘画中存在,而且这一美学思想也暗含于西方油画作品中,特别是在风景画中意境美的体现比比皆是。 关键词:风景油画,意境,情景交融 背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今天,各国艺术家都在不断地探索着风景油画语言的本土化表达。在中国,以描绘大自然为主的油画风景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特色,许多画家孜孜履践,为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寻求新的途径。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油画风景的探索多是围绕画面的视觉效果进行的,很少援引“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本文欲从这一点入手,着重探讨意境在风景油画中的表现方式,并对其价值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一、本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意境的概念的探讨 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讲过,并得出较好的结论。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自中国古典诗评的特征明显盖过其他借鉴西学的痕迹; 《人间词话》就是一部以评词为主来论意境的著作,他首分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造境;入与出;隔与不隔等等分类,并互相比较,以论证意境的有无高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是一篇经典论文,文中对艺术意境的阐述极为精辟深透,发人深思从比较中考察、鉴别中西方艺术并在比较中高扬中国的何谓意境?首先,就“意”的含义而言。《说文解字》云:“意,志也,从心,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可见“意”的本义是“心中生音,心音为意” ,合音”“心言”为“意”,也可以说是心的活动、心的状态为“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为“意”。其次,是“境”的含义。在汉代以前的文字中,还没有“境”只有“竟”。《说文解字》云:“竟,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汉代时,“竟”“界” 连用,如《说文解字》云:“界,竟也。”直到南北朝时期,“境”与“竟”才被区分开来。从“境”符号的结构和内涵的发展演变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竟”,可释为“尽,边缘,极致”;二是“境”,可释为“境界”“空间”“世界”; 三是“佛,境”,可释为“物,象”;四是“景”,可释为意象与意象合构成的自然人文景观” “意境”一词出现在唐代,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第一次创造和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并提出写诗要追求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之后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过这一词,如金圣叹、朱承爵、周颐、梁启超等,而这个概念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他将这一概念系统化、理论化,使其升格为审美批评的核心概念。所谓“意”,指主观方面的各种因素,包括情感、想象、理解、兴趣,等等,其中情感是最主要的,对其余诸种因素起渗透、贯穿和主导的作用;“境” 则指艺术创造的形象、画面、景象,等等,是“意”的依托与具体表现。二者互相融会,浑然一体,才一能形成审美的世界,即意境或境界。以此来看,绘画的意境要素也包括“意”与“境”两个组成要素,所谓意就是画家的主观因素,包括情感、想象、理解、兴趣,等等。所谓“境”是指画家创造的画面、景象,只有两者相互融会、浑然一体,才能形成审美的世界。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还是西方的风景画,都以人生存其中的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致力于对客体的美的发现,寄托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和情感。此可谓山水画和风景画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而中国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的意境不同之处也就在于其“意”的思想、文化基础不同所带来的美学旨趣的差异,其“境”的构成要素如造型方法、材料、用笔、构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