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的概念

微胶囊的概念
微胶囊的概念

微胶囊的概念

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和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微胶囊化:用涂层薄膜或壳材料敷涂微小的固体颗粒、液滴或气泡。微胶囊直径:毫米级到微米级。微囊是具有一定通透性的球状小囊泡,外层为半透膜,内部为液体内核。近几年来,微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药物的固定化方面。常用的微囊为海藻酸/聚赖氨酸微囊。由于制备技术比较复杂,成囊过程时间较长,对被包埋物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聚赖氨酸的价格比较昂贵,因而限制了这种微囊的使用。制备微囊的基本材料通常具有蛋白质、脂类和糖等聚电解质。壳聚糖是部分脱去乙酰度的甲壳素,后者具有优良的韧性和惰性,且亲水、无毒、多孔、均匀,同时甲壳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也是十分丰富的。鉴于此,本试验从甲壳素这种天然高分子功能团的特殊性,以及无毒、亲水性等优点出发,用浓碱脱乙酰化得到壳聚糖,然后用上述方法达到球形壳聚糖,并用适当的方法将酵母包埋在球形壳聚糖内,制备出性能较好的微胶囊,并探讨了壳聚糖成球条件、包埋酵母的最适条件,以及壳聚糖作为固定化物质载体的可行性。

编辑本段微胶囊的功能

l 1)粉末化,将液体、气体等变成干燥的粉末l 2)降低挥发性,使一些容易挥发的物质变得难于挥发l 3)提高物质的稳定性(易氧化,易见光分解,易受温度或水分影响的物质)l 4)掩味l 5)隔离活性成分l 6)控制释放

编辑本段微胶囊技术中常用的壁材

类别可作壁材物质特点

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阿拉伯胶、虫胶、紫胶、淀

粉、糊精、蜡、松脂、海藻酸钠、

玉米朊

无毒,稳定,成膜性好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缩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

纤维素

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

解度增加,但易水解,不耐

高温,需临时配制

全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

丙烯、聚醚、聚脲、聚乙二醇、聚

乙烯醇、聚酰胺、聚丙烯酰胺、聚

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

吡咯烷酮、环氧树脂、聚硅氧烷

成膜性好,化学稳定性好

编辑本段微胶囊的制造方法和一般步骤

制造方法

物理法

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冻法空气悬浮法真空蒸发沉积法复凝聚法多空离心法

物理化学法

水相分离法油相分离法囊心交换法挤压法锐孔法粉末床法

化学法

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分子包囊法辐射包囊法

微胶囊化的一般过程

a-内相在介质中的分散;b-加入成膜材料(壁材);c-壁材的沉积;d-壁膜的固化SPG膜乳化法在微胶囊中的应用SPG膜乳化器主要用于制备尺寸均一的乳液、乳珠、微球、微胶囊等,可以制备W/O,O/W,W/O/W,O/W/O型不同乳液。可实现乳液的尺寸均一性和可控性;微球表面功能基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多孔微球结构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均一乳液大规模制备的可行性;多孔微球或缓释胶囊孔道的可控性等。1~100um可控尺寸

编辑本段微胶囊在新型功能织物开发中的应用

在织物整理方面应用微胶囊的例子有香味胶囊、抗菌防臭胶囊、驱虫剂胶囊、抗静电胶囊等。根据用于织物整理的微胶囊的不同形式,将其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分为三个类型:①胶囊破裂型。②胶囊缓释型。③胶囊密封型。(1)胶囊破裂型织物整理适应整理的范围:主要用于提高织物外观、织物安全性能、织物舒适性性能等的整理。微胶囊的要求:微胶囊一般采用界面聚合或原位聚合法制得,要求囊壁的韧性好,囊/芯质量比例高,胶囊的粒径通常要小于100μm。(2)胶囊缓释型织物整理胶囊缓释型织物整理主要是为了使织物具有比较持久的特定功能,主要是利用微胶囊的缓释作用和保护作用使功能性物质得到更好的发挥。缓释型微胶囊通常采用复凝聚法合成,也可以采用界面聚合法或原位聚合法,微胶囊的直径小,一般小于20μm。胶囊的囊壁材料一般为线型结构的高分子。(3)胶囊密封型织物整理这类胶囊常用于纤维的共混纺丝,不过也可以粘结到织物表面。为了提高胶囊的密封性,一般选择有一定交联度的高聚物作为囊壁材料。用于纤维纺制的微胶囊的粒径一般要小于10μm,便于通过纺丝孔,并且保证胶囊与纤维的结合牢固,还不能影响纤维的机械性能,囊/芯比一般大于1∶9,保证微胶囊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

扩展阅读:

1高福成主编《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2宋健,陈磊,李效军主编《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

开放分类:

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高分子,制药

微胶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定义:是微量物质包裹在聚合物薄膜中的技术,是一种储存固体、液体、气体的微型包装技术。具体来说是指将某一目的物(芯或内相)用各种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连续薄膜(壁或外相)完全包覆起来,而对目的物的原有化学性质丝毫无损,然后逐渐地通过某些外部刺激或缓释作用使目的物的功能再次在外部呈现出来,或者依靠囊壁的屏蔽作用起到保护芯材的作用,微胶囊的直径一般为1~500μm,壁的厚度为0.5~150μm,目前已开发了粒径在1μm 以下的超微胶囊。微胶囊粒子在某些实例中扩大到0.25~1000μm。当微胶囊粒径小于5μm 时,因布朗运动加剧而不容易收集;当粒径大于300μm 时,其表面摩擦系数会突然下降而失去微胶囊作用。一般胶囊膜壁厚度为1-30μm。化妆品中用的多为32μm 和180μm 。超薄壁微胶囊膜壁厚度为0.01μm。国外微胶囊已用于遮盖霜、保湿剂、口红、眼影、香水、浴皂、香粉等中。微胶囊能够提高产品的稳定性,防止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干扰。

微胶囊技术的特点

1、可以有效减少活性物质对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氧、水)的反应

2、减少心材向环境的扩散和蒸发

3、控制心材的释放

4、掩蔽心材的异味

5、改变心材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分散性能)、化学性质等对于食品工业,可以使纯天然的风味配料、生理活性物质融入食品体系,并能保持生理活性,它可以使许多传统的工艺过程得到简化,同时它也使许多用通常技术手段无法解决的工艺问题得到解决。

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悬浮剂是农药剂型中较为先进的一种剂型,其优势是能够将有效成分包裹、降低药害风险、持效期长等优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利用微胶囊原理的日常用品较多。例如,治病用的胶囊以及我们很多企业打印使用的复印纸,都是利用此原理。 一、农药微胶囊悬浮剂的定义和外观特征:农药微胶囊悬浮剂是指利用合成或者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形成核——壳结构的微小容器,将农药包覆其中,并悬浮在水中的农药剂型。它包括囊壳和囊芯两部分,囊芯是农药有效成分就溶剂,囊壳是成膜的高分子材料,粒径2-50微米。 二、微胶囊悬浮剂的优点 1、持效期长:地下害虫防治(一季使用一次); 2、减少用药,省工省时;

3、避免药害,提高产品安全性; 4、消除异味; 5、与不良环境隔离。 三、微胶囊悬浮剂释放原理 1、扩散释放:制剂中的微胶囊由于在大量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囊内压力跟囊外压力相同时,囊芯不向外释放,当兑水稀释施于田间时压力失去平衡,所以囊芯有效成分开始释放; 2、破囊释放:微胶囊悬浮剂施于土壤或其他环境后,受到外力(机械和温度升高)或者土壤微生物破坏,有效成分向外释放。 四、农药微胶囊悬浮剂适用场所或防治对象

1、地下害虫 2、生长期长,难于防治的害虫 3、稻纵卷叶螟 4、果实干枝期和套袋前用的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菌剂 5、树木害虫:如天牛、美国白蛾等 6、拌种剂 7、环境卫生害虫防治 8、粮食储存害虫防治 五、作用方式 1.触杀:当害虫经过喷药区时,微胶囊会粘着在害虫的刺毛、触角、足及身体上,然后微胶囊内的有效成份会被害虫表皮吸收而使害虫中毒死亡。 2.胃毒:昆虫一般有清理触角及足的习惯,在清理时会将附着在其上的微囊摄入体内,从而中毒死亡。 3.传递:附着在虫体上的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CS也会经由昆虫身体的接触。

纳米微胶囊制作新技术及其应用

纳米微胶囊 小组成员: 日期:2014年9月28日

纳米微胶囊 摘要:随着微胶囊技术的发展,纳米微胶囊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纳米微胶囊的定义、与传统微胶囊相比的优点以及最新制备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综述了近年来纳米微胶囊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各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及以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纳米微胶囊;制备方法;应用研究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nanocapsule technology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The definition,characteristic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of nanocapsul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icrocapsule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new 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capsule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fields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In addition, current studie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of nanocapsule technology in these fields are explored. Key words: nanocapsule, preparation method,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1 引言 微胶囊技术是指将固体颗粒、液体微滴或气体作为胶囊的芯料,在其外部形成一层连续而极薄包裹的过程。其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微胶囊化产品和工艺[1]。微胶囊具有保护芯材物质免受环境影响,屏蔽味道、颜色、气味,改变物质重量、体积、状态或表面性能,隔离活性成分,降低挥发性和毒性, 控制芯材物质的可持续释放等多种作用,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材料、化学、化工、生物和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农药、化妆品、金属切割、涂料、油墨、添加剂等多个领域,因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际上将它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之一[2]。 伴随着微胶囊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纳米微胶囊技术”这一概念。纳米微胶囊(nanocapsule),即具有纳米尺寸的微胶囊,其颗粒微小,易于分散和悬浮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胶体溶液,并且具有良好的靶

芳香整理剂,薰衣草花香整理剂,香味纳米微胶囊,香味整理剂,香味加工剂

纳米香味胶囊香味整理剂SNC 208是一种全包囊型纳米微胶囊香料,壁材为阿拉伯明胶,并选用高级香料或从天然花草植物等中提取原香精,通过特殊手段制作成。适用于棉、毛、丝、麻、化纤织物及成衣的整理。整理后的织物经摩擦、拍打或揉搓,受外力作用后,微胶囊破损,香气外溢,即可闻到芬芳的花香,如无外力作用,微胶囊则不破损,香味持久保存,永不消失。处理后的织物无毒,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反应。适用范围有:家纺用品、枕芯及被芯、玩具填充物、象形印花服装等。主要香型有:茉莉、玫瑰、丁香、桂花、薰衣草、森林、青草、苹果、柠檬、西柚、水蜜桃、古龙、国际、薄荷、香草、芦荟等。韩笑 芳香保健纺织品的研究与应用 王潮霞(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陈水林(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上海200051) 作者简介:王潮霞(1969-),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纺织品印染加工新技术和功能纺织品及助剂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根据芳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芳香疗法的应用实践,采用分子包覆材料β-环糊精为壁材原料,对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的薰衣草香精进行包结络合,并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同时阐述了芳香保健纺织品的产品形式。 【关键词】医疗保健;β-环糊精;薰衣草;香味纺织品;微胶囊 中图分类号:TS195.5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05)03-0001-04 1 芳香剂的作用和缓释微胶囊 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当我们享受令人眼花缭乱的工业产品时,也不得不承受日益污染的大气和环境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来自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各种压力也日益增加。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自然、简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追求健康已悄然成为都市新时尚。各种加香产品的蓬勃兴起不仅顺应了这一趋势,也为纺织品赋予了新的医疗保健功能。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芳香剂具有镇静、杀菌、保健等作用[1-3]。近年来,人们对森林浴、芳香治疗法、植物杀菌素等芳香植物精油的医疗效果日益关注。随着人们对香味研究的深入,还发现香味有舒缓紧张情绪、解除压力和催人兴奋等作用。一些芳香药物的药理和情感作用见表1和表2[4-5]。可以预计,芳香疗法会在不久的将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成膜材料把分散的固体或液体包覆使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其目的是将芯材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以保护和稳定芯材、屏蔽气味和控制释放等[6-7]。微胶囊化的方法多种多样,文献报道的已有200多种[8]。芳香医疗保健纺织品的研究是将最新的芳香学以及芳香疗法对人体心理以及生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纺织品。因此,在选择包覆材料时必须首先考虑其安全性。采用原位聚合法以密胺树脂等合成高分子材料为壁

微胶囊制备及研究进展综述

微胶囊制备及研究进展综述(标题具体一点) 摘要:近年来,微胶囊技术在生物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微胶囊制备的新工艺、微胶囊性能分析的新方法、微胶囊形貌结构和孔结构的表征方法等,都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综述了微胶囊的结构和性能方面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微胶囊;制备;研究进展;综述 引言:微胶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囊芯物(固态、液态、气态)包裹而成的微小容器。微胶囊技术从应用于无碳复写纸开始,至今已普及至包括医药、农药、香料、涂料、食品、化妆品等不同领域。近年来,随着学科的交叉,微胶囊技术应用、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微囊化的胰岛能够保持活力并能在有糖尿病的动物体内 长时期不断分泌胰岛素;临床上已将包裹的活性炭进行体外循环,对肾衰竭或肝功能失调的 病人解毒;将风味物包埋在纳米粒中,再将其与部分水溶性配料或风味物质共同包在微球中,可以实现多组分包埋和连续的控制释放等等。特别地,膜乳化法和微通道法使得单分散乳液 制备和单分散微胶囊合成得以实现,促进微胶囊在生物医药、微细加工和电子材料等高新技 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微胶囊的结构和性能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对微囊的 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标注。) 1微胶囊的制备方法(该节没有新意,是科普知识) 大致可分为3类:聚合反应法、相分离法、物理及机械法。聚合反应法包括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和悬浮胶联法;相分离法包括水相相分离法和油相相分离法;物理及机械法包括 熔化分散冷凝法、喷雾干燥法、溶剂或溶液萃取法等。 1.1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是通过适宜的乳化剂形成油包水(或水包油)乳液,使水溶性(或油溶性)反应物的水溶液(或油溶液)分散进入油相(或水相),在油包水(或水包油)乳液中加入非水溶性(或水溶性)反应物以引发聚合,在液滴表面形成聚合物膜,这样含水微胶囊(或含油微胶囊)就会从水相(或油相)中分离。将该方法制备出的微囊化乳酸菌产品用于乳酸发酵,其活菌含量会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恢复。藤原正弘等人改进了此方法,称复乳状液法, 具体过程是将乳酸菌液与添加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氢化油脂混合形成W/0型乳状液,再分散 于含增稠稳定剂黄原胶的乳酸钙溶液中,最终形成WlOIW型双重乳状液,将此乳状液逐滴加 到低甲氧基果胶之类的成模液中,制成内部流动的微胶囊化产品,由于在菌体与外水相之间 有一层固化的油脂膜作为屏障,使得产品在低PH值的条件下稳定性更高。 在界面聚合法中,尽管微胶囊的强度与使用的交联剂浓度成正比,但由于交联剂都有一 定的毒性,会对乳酸菌的活性造成损害,所以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可。复乳状液法操作复杂,且在双重乳状液形成过程中外水相与内水相极易混溶,故产品得率低。 1.2相分离法 相分离法又称凝聚法,是将芯材料乳化或分散在溶有壁材的连续相中,然后采用某种方 法(如加入聚合物的非溶剂、降低温度、或加入与芯材料相互溶解的第二种聚合物)使壁材溶解度降低并从连续相中分离出来,形成黏稠的液相(不是沉淀),包裹在芯材料上形成微胶囊。 根据包囊材料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可将相分离法分为水相相分离法和油相相分离法。 用相分离技术制备微胶囊时最常用的聚合物材料有明胶、琼脂、阿拉伯胶和乙基纤维素 等。SheUTY等人用油相相分离法制得的乳酸菌微胶囊,其乳酸菌的防冻能力提高了20%-

微胶囊

微胶囊和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和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Microcapsule,简称MC)是指一些由天 然或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研制成的具有聚合物 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其外形一般呈球型。微胶囊的大小在几微米至几百微米范围内(直径一般为5-200μm),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微胶囊技术,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而密封的胶囊中,使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率释放的技术。其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囊芯物,包括香精香料、酸化剂、甜味剂、色素、脂类、维生素、矿物质、酶、微生物、气体以及其它各种饲料添加剂。包埋囊芯物实现微囊胶化的物质称为囊材。 微胶囊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NCR公司开创了微胶囊新技术的时代。60年代,由于利用相分离技术将物质包裹于高分子材料中,制成了能定时释放药物的微胶囊,推动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日本对微胶囊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微胶囊的独特性能,更使微胶囊技术迅速发展。微胶囊化方法已经在几个不同技术领域得到了发展,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 微胶囊的大小一般为几微米至几毫米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与制备方法。通过微胶囊技术,可以做到: ◆降低囊芯物向外界的扩散速率,减缓囊芯物与外界(氧气、光、水份等)的反应,从而保护敏感成分,防止营养损失; ◆便于囊芯物在饲料加工中的处理,比如实现囊芯物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化;提高囊芯物与其它物料的混合性;提高其流动性等等; ◆控制囊芯物的释放; ◆掩盖囊芯物的异味; ◆稀释囊芯物,即使用量很少的囊芯物也可在主料中均匀分散。 微胶囊的囊芯物与囊材 被包覆的囊芯物可以是油溶性、水溶性或混合物,其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囊芯物与囊材的溶解性能必须是不同的,即水溶性囊芯物只能用油溶(疏水)性囊材包覆,而油溶性囊芯物只能用水溶性囊材;为实现微囊化,包囊膜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囊芯物的表面张力且包裹材料不与囊芯物发生反应。 微囊的囊材是制备微囊的重要材料,囊材应当具备性质稳定;有合宜的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性;可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有一定的强度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芯;具有适当的粘度、渗透性、亲水性等。高分子材料是最常用的微胶囊囊材。目前,可以作为微胶囊囊材的高分子材料主要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全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主要有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盐、蛋白和淀粉等。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有羧甲基纤维素盐(SCMC)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乙基纤维素(MC) 、羟丙甲纤维素(HPMC) 等。全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为聚酯类,例如:聚氨基酸、聚乳酸、聚丙烯酸树脂、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等。另外,就微胶囊结构而言,从最初制备单层微胶囊,已经发展为制备双层、三层微胶囊。 微胶囊的囊材选择对于微胶囊产品的性能往往起决定性作用。针对不同囊芯物和微胶囊的不同用途,应选用不同的囊材,选择囊材应考虑囊芯物的性质以及对周围介质的影响,同时要考虑以下几点:囊材固化,以使胶囊有一定的强度;囊材的渗透性应满足产品的使用;考虑产品的可降解性,以满足需要;不同

芳香整理剂,面料香味剂,纺织香味剂,纳米微胶囊香味剂,微胶囊香味加工剂,香味整理剂,香味纳米微胶囊

纯棉织物芳香微胶囊整理的探讨 魏菊王瑾刘向大连工业大学纺织轻工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收稿日期:2008-02-29 作者简介:魏菊(1971-),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纺织品功能整理 原载:染整技术2008/7;30-32 【摘要】分别采用界面聚合法和分子包络法制备了聚氨酯和β-环糊精芳香微胶囊,采用涂层的方法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优选了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测试了以两种不同芳香微胶囊整理的织物的释香性能。 【关键词】芳香整理;微胶囊;聚氨酯;β-环糊精 【中图分类号】TS195.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350(2008)07-0030-03 健康、舒适的高品质生活是现代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医学研究表明:某些芳香气味能愉悦人的身心,净化空气,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纺织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是芳香气味的理想载体,但昂贵的芳香精油是易挥发物质.直接施加在纺织品上会很快散失,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采用微胶囊技术将芳香物质包覆起来,通过后整理的方式施加在织物上,可以在织物使用的过程中缓缓释放出芳香物质,从而延长作用时间…。 微胶囊实际上是采用某种材料包裹另一种物质所形成的微小粒子,直径一般在1~1000 μm 之间。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已发展到200多种[2],在实际的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用途来选择适宜的微胶囊制备方法。本文采用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法,制备了薰衣草香精油微胶囊,以涂层的方式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研究了整理后织物的释香性能,为纯棉织物的芳香整理提供实践依据。 1 实验 1.1试样及试剂 纯棉平纹织物:纱支28 tex×28 tex/密度125×104/幅宽150cm,薰衣草香精(沈阳精细化工总厂),β-环糊精,l,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乙二醇(PEG)400,乳化剂0P,十二烷基硫酸钠,丙烯酸酯粘合剂,乙醇。 1.2 仪器设备 电动搅拌器,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公司),UV753B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 1.3 微胶囊形态观察 将微胶囊悬浮液涂布在盖玻片上,干燥后喷金,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聚氨酯芳香微胶囊 界面聚合法是一种重要的微胶囊制备方法,具有包覆率高,囊壁致密性好等优点[3],将含有聚氨酯预聚体的香精丙酮溶液加入到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在高速搅拌作用下,乳化剂扩散至油水界面处发生定向吸附,降低了油水界面的张力,从而形成了水包油型乳状液,聚氨酯预聚体与聚乙二醇进一步在油滴界面处发生聚合反应,缩聚成高分子量聚氨酯.沉聚在油滴的表面,从而形成微胶囊。反应条件对微胶囊的性能具有很大影响,多次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聚氨酯芳香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乙二醇与二异酸酯的摩尔配比为1:3,油水比例为1:l 0,以0P10为乳化剂,海藻酸钠为分散剂,乳化阶段搅拌速度为3000 r/min,反应阶段搅拌速度为800r/min,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5 h。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聚氨酯微胶囊的形态,结果如图1所示。

微胶囊与微胶囊技术_余若冰

收稿日期:2000-04-12。 作者简介:余若冰,湖北工学院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研究生。现从事微胶囊的研究工作。 微胶囊与微胶囊技术 余若冰 彭少贤 郦华兴 (湖北工学院化工系,武汉,430068) 杨敬宇 汪秉坤  (武汉塑料十一厂,430010) (武汉马应龙药业公司,430064) 摘要:介绍了微胶囊、微胶囊的包囊材料的种类及选用原则、微胶囊囊芯物的种类。重点介绍微胶囊化技术,主要的制备方法有水相分离法、有机相分离法、复相乳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界面聚合法、界面沉积法,后面三种方法主要用来制备纳米微胶囊。对微胶囊建立特性参数进行表征,并对微胶囊的大小、膜厚、微胶囊膜的孔径对微胶囊的扩散性能的影响进行探讨。预测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胶囊 微胶化 技术 微胶囊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制成的微型容器,直径一般为1~1000μm 。含固体微胶囊的形状与囊内固体相同,含液体或固体的微胶囊形状是球形的。微胶囊技术包括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和应用技 术。即采用特定的方法和特定的设备,使高分子材料包封住药品、涂料及反应试剂等,制成微胶囊,然后将制备的微胶囊通过一些其他的工艺,再制成具有优良特性的产品。 广义地说,微胶囊具有改善和提高物质表观及其性质的能力。更确切的说,微胶囊能够储存微细状态的物质,并在需要时释放该物质。微胶囊亦可转变物质的颜色、形状、重量、体积、溶解性、反应性、耐久性、压敏性、光敏性等特点。正因为以上特点,所以微胶囊已被广泛地用于医药、农药、涂料、生物固定化技术等行业。 1 微胶囊包囊材料 1.1 微胶囊包囊材料的选择原则 包囊材料应是可以掩盖或改变囊芯物不良性质的载体。选择微胶囊包囊材料应根据被包囊物质的性质、微胶囊产品的应用性能要求;包囊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渗透性、稳定性、溶解性、粘度、介电性能、吸湿性;囊材对囊芯物有足够的包裹率,易于成囊。 此外,包囊材料的价格也是选择包囊材料所需考虑的因素。 1.2 微胶囊包囊材料 包囊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 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天然高分子材料为可胶凝的胶体材料,如明胶、阿拉伯胶及淀粉等[1~3] ,这类材料无毒,成膜性好,但是机械强度差,原料质量不稳定。以天然高分子为包囊材料的微胶囊制备方法有许多,主要采用复凝聚法及其改进方法。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以纤维素衍生物为主,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Na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乙基纤维素(EC ),纤维素衍生物的优点是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增加,缺点是易水解,不耐高温,耐酸性差。在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中,乙基纤维素(EC )适用于非水体系絮凝工艺制备微胶囊;醋酸纤维素酯适用于非水体系絮凝工艺和水体系中单凝聚的工艺制备微胶囊[4]。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丁二烯、聚乙烯、聚乙烯醇缩醛、聚醚、聚乙二醇、聚丙烯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氨酯、环氧树脂、合成橡胶等)的特点是成膜性好,化学性能好,稳定性好[5]。随着药物控释技术的发展,合成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将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由于此种材料可生物降解,也不会在体内滞留, 所以得到人们的关注,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6] 、现 代 塑 料 加 工 应 用 第12卷第6期 Modern P lastics Processing and A pplicatio ns 2000年12月

卵磷脂保湿微胶囊,凉感整理剂,清凉加工剂,芦荟保湿抗菌助剂,丝氨酸保湿护肤剂,胶原蛋白加工剂,芦荟剂word精

卵磷脂概述 卵磷脂属于一种混合物,是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以及卵黄之中的一组黄褐色的油脂性物质,其构成成分包括磷酸、胆碱、脂肪酸、甘油、糖脂、甘油三酸酯以及磷脂。卵磷脂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卵磷脂有时还是纯磷脂酰胆碱的同义词。 名称卵磷脂(lecithin) 别名:软磷脂 化学名称:磷脂酰胆碱 英文:Phosphatidylcholine 1844年法国人Gohley从蛋黄中发现卵磷脂(蛋黄素),并以希腊文命名为Lecithos(卵磷脂),英文名为Lecithin,也自此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卵磷脂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类生命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它的滋养和保护。卵磷脂存在于每个细胞之中,更多的是集中在脑及神经系统、血液循 环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肝、心、肾等重要器官。 至1925年才由德国公司首次自大豆中提取活性卵磷脂并投入市场。在国外的生产和应用已形成相当规模。70年代以来欧美等国就开始用此类保 健品,在美国卵磷脂类保健品总销量仅次于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而名列 第三。 磷脂是一类含有磷元素的脂肪化合物,通常是卵磷脂(磷脂酰胆碱, 简称PC)、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简称PE)、肌醇磷脂(磷脂酰肌醇,简称PI)、磷脂酸(简称PA)、丝氨酸磷脂(简称PS)等的混合物,其中最典型的是前三种。磷脂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甘油脂,水解后可以的到甘油、脂肪酸、磷酸、胆碱、胆胺、肌醇等化合物。一般大豆磷脂分子中的脂肪 酸为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烯酸。 目前我们食用磷脂的主要来源是大豆磷脂和蛋黄磷脂,而这两种磷脂 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将会谈到。除此之外,牛奶、动物的脑、骨髓、心脏、肺脏、肝脏、肾脏以及大豆和酵母中都含有卵磷脂。卵磷脂 在蛋黄、大豆、鱼头、芝麻、蘑菇、山药和黑木耳、谷类、小鱼、动物肝脏、鳗鱼、赤腹蛇、眼镜蛇、红花籽油、玉米油、向日葵等食物中都有一 定的含量,但营养及含量较完整的还是大豆、蛋黄和动物肝脏。卵磷脂在 体内多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肪蛋白质(脂蛋白)的形态存在着,所以卵磷脂 是以丰富的姿态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如果能摄取足够种类的食物,就不必 担心会有缺乏的问题,同时也不需要额外补充卵磷脂的营养品。

微胶囊技术

microencapsulation (微胶囊技术) 指将物质细微分散包覆后,并在所需的时候将其释放出来的方法 capsules--粒径大于1000μm microcapsules (or microcells)--粒径分布在1~1000μm nanocapsules--粒径小于1μm 2.Principle:微胶囊技术主要是根据Bungenbergde Jong所提的聚集(coacervation)原理 (1) 运用高分子的聚集是微胶囊形成主要方式 (2) 它是利用分子间的化学或物理产生的边界作用力,让分子自行形成微胞的一种方法 3.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 (1) 将液体形式的食品转变成固体,以利于干燥食品中使用 (2) 留滯挥发性物,以供最佳条件时释放 (3) 避免蒸发及受水分影响 (4) 使不容(incompatible)成分均匀混合 (5) 掩蔽不良味道 (6) 藉由特定的溶释机构,达到特殊效果 (7) 改变固体物质的质地与密度 (8) 保护敏感物质 (1)corematerial(芯材)或nucleus (核心物质):包覆于壁膜内的物质。 重量约占整个微胶囊的80-99%,并于适当的时候被释放出來。 (2)wallmaterial(壁膜材料或囊壁)或shell (外壳) a.如芯材为亲油性物质,则囊壁材料选择亲水性材料 b.如芯材为亲水性物质,则囊壁材料用水不溶性的合成聚合物 壁材选择基本原则 芯材和壁材的溶解性能相反,芯材亲油、壁材一般要亲水,反之亦然。 壁料对芯材无不良影响 壁材有适当的渗透性、溶解性、可降解性、弹性、流动性、乳化性等 壁材成膜性能好、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与稳定性 2.核/壳比值 (1)典型的胶囊含有70-90%wt的核心物质,外壳厚度约为0.1-200μm a.胶囊外壳的厚度与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有关 b.微胶囊中核心物质和外壳的关系有许多表示方法,最常见的是「核心量」和「核/壳比值」两种表示方式 (2)核心量 a.心材在整个微胶囊中所占百分比 b.核心量可作为商品的重要准则 (3)核/壳比值 a.定义:核心与外壳的重量比值 b.核/壳比值是假设核心是一完美的球体,胶囊外壳厚度也是均匀不变的。

微胶囊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胶囊能够储存微细状态的物质, 并在需要时释放该物质。微胶囊亦可转变物质的颜色、形状、重量、体积、溶解性、反应性、耐久性、压敏性、光敏性等特点。鉴于这些特性,微胶囊技术成为当今几大热门技术之一。随着工艺的日益成熟,更多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微胶囊制备技术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药物包覆方面,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食品、医药、农药、纺织、涂料、粘合剂、化妆品等行业。微胶囊技术可以将芯材与周围环境隔开,有效减少了芯材物质对水、光、氧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反应,从而改善和提高芯材物质的这一独特性质,决定了它在食品中发展的必然性。而水产品加工工业作为我国一个巨大的食品产业分支,对这种新技术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微胶囊技术已经在水产品加工的新产品研发、保鲜、加工助剂改良等诸多方面得到大力发展。本文将对微胶囊及其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1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加工技术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封存在一个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它能够使被包囊的物料与外界环境隔离,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破坏和损失,并具有缓释功能。微胶囊主要由包囊和囊芯物组成。 1.1微胶囊的形态 微胶囊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制成的微型容器,直径一般为1~ 1 000μm。微胶囊的形态主要受囊芯物的影响,含液体的微胶囊形状一般是球形的,如图1,含固体微胶囊的形状大多与囊内固体相同。

(图1 球形微胶囊在电镜下的图片) 但是有些也受成囊工艺、囊材的影响,比如用液中干燥法制备蜂胶乙基纤维素微球,由于囊材及囊芯在内相有良好的溶解,制得的微囊表面光滑并有微孔,圆整度较好[1]。 1.2微胶囊的包囊材料 1.2.1包囊材料的选择 包囊材料应该是可以掩盖或改变囊芯物不良性质的载体。其选择主要依据囊芯物的性质和微胶囊产品的应用性能要求。当然,囊材本身性质(如:渗透性、稳定性、粘度等)及价格也是需要考虑的。不同囊材也影响着微胶囊的结构,如图2。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产品对微胶囊结构的要求选择囊材。 (图2 不同囊材的微胶囊的电镜扫描图) 1.2.2包囊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简介与实例 目录 微胶囊技术简介与实例 (1) 微胶囊技术概述 (1) 微胶囊及微胶囊技术概述 (1) 常规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2) 三类特殊结构微胶囊简介 (4) 人工器官微胶囊 (5) 微胶囊在纺织品和医药中的应用 (7) 微胶囊技术概述 本章旨在对微胶囊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对其微胶囊的各种制备原理及做一个涵盖面较全、概括性强的简介。最后,对三种结构特殊的微胶囊(人工器官微胶囊、脂质体胶囊、纳米粒)进行简介。 微胶囊及微胶囊技术概述 微胶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对固体、液体或气体进行包封的、粒径为5~1000um的中空微囊(特别的,纳米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200~300nm)。微胶囊一般由一层薄膜和囊芯物质组成。组成薄膜的材料称为囊材,组成囊芯的材料称为芯材。囊材可以是天然物(如蜂蜡、氢化植物油衍生物、壳聚糖、乳清蛋白、纤维素等),也可以是合成物(如聚酯、聚氨酯、聚赖氨酸、聚乙二醇等)。芯材的种类更加多样,按物质的状态分类,可以是液体、固体、气体,甚至可以是固、液混合物。理论上可以将需要被包覆和保护的各种微小物质封存在囊壳内部(如精油、芳香剂、抗菌药物、金属粒子、酶、活细胞等等)。 将芯材包封在囊材的过程,即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囊化。微囊化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改变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相态、溶解度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屏蔽味道、颜色和气味;降低物质的毒性;控制释放活性物质等。经微胶囊化的芯材局域靶向性和控释性,可以根据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位置以一定的速率对芯材进行释放。如:经过微胶囊化的抗凝血药物,可生物降解的载药纳米粒借助导管给药系统,可将其输送到局部血管,并缓慢释放所携带的药物,可望有效防治血管再狭窄。 由于微胶囊技术的特点,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说,可以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物质;使液体转变为固体,便于加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减少药物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等等。

微胶囊技术在农药剂型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农药剂型中的应用微胶囊剂可谓是当前农药新剂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虽然,它在农药制剂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还很小,远排不上农药主要剂型的地位,但鉴于它拥有诸多极具魅力的优点和功能,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3]。特别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人们对于安全、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微胶囊剂的许多优点势必将成为农药制剂的重要发展方向。 1 微胶囊剂的特点和功能[4~6] 微胶囊剂(microcapsules,MC),严格说应是微胶囊悬浮剂(capsulesuspensions,CS)。它是以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壁或囊膜,通过化学、物理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将作为囊心的农药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种具有半渗透性囊膜的微型胶囊,并将它们以一定的浓度稳定地分散、悬浮在作为连续相的水中。微胶囊剂从外观看,很像水乳剂(EW),也是以水作为基质的非均相体系,活性成分包含在分散的油相之中,所不同的是在分散的油相粒子外层,包以由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极薄的囊膜。正是此囊膜,赋予该剂型许多重要的功能: ①它将油相和水相隔开,因此有些对水不稳定的农药活性成分如有机磷等,难以制成水乳剂和微乳剂(ME),却可制成微胶囊剂。 ②抑制了因许多环境因素(如光、热、空气、雨水、土壤、微生物)和其他化学物质等造成的分解和流失,提高了药剂本身的稳定性,有利于生态和环境。 ③囊膜可抑制农药的挥发性、掩蔽其原有的异味,降低它的接触毒性、吸入毒性和药害,减轻它对人畜的刺激性和对鱼类的毒性等。 ④引入控制释放的功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延长其持效期,从而可减少施药的数量和频率,改善农药对环境的压力。 ⑤为多种不同性能的农药活性物质的有效复配提供极大的方便。 ⑥囊膜的存在也改善了制剂的胶体和物理稳定性。不难看出,微胶囊的上述功能,无论对于现有农药品种的改进和完善,或是促成新农药品种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都将是极其重要的。 2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5~10] 2.1 物理法、相分离法和界面聚合法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可分为三类,即物理法、相分离法和界面聚合法。属于物理法的有离心挤压、喷雾干燥、流化喷雾涂层等方法。前者的缺点是难以制得小尺寸的颗粒后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制得的胶囊不具备高的质量经常出现作为囊壁的高分子材料中间无农药心料或是作为心料的农药活性物质未被高分子囊壁包裹。 这类方法很少用于农药制剂。属于相分离法的有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等。其共同特点是都须将不溶于水的农药活性物质乳化分散于水相中。单凝聚法是指水相中溶有用作囊膜的高分子物质,待所处条件发生变化(如pH改变或添加盐类和其他非溶剂物质等),溶解的高分子便在水相中析出,并随即优先包裹在分散其中的农药活性物质上。复凝聚法是指水相中含有的水溶性单体或前聚体,在条件发生变化(如添加酸化剂)时,便在水相中聚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并析出,优先包裹在分散其中的农药活性物质上。常用的单体或前聚体有甲醛和尿素或氰脲酰胺、明胶和阿拉伯胶等。相分离法虽可用于农药制剂,但鉴于过程难严格控制,所得制剂中活性物质含量较低以及成本较高等原因,并未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目前应用于农药的微胶囊技术,主要是界面聚合法。 2.2 微胶囊化的界面聚合法 这里所说的界面聚合法(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严格说应是界面缩聚法(interfacial poly-condensation),而不是界面加成聚合(interfacialad-ditionpolymerization)反应。在界面加成聚合反应中,所用的都是不饱和单体,难适用于农药。因为在农药原药中,存在较多的杂质,它们

卵磷脂保湿微胶囊,纺织印染助剂,织物整理剂,功能整理剂,纺织助剂

卵磷脂保湿微胶囊,纺织印染助剂,织物整理剂,功能整理剂,纺织助剂

卵磷脂概述 卵磷脂属于一种混合物,是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以及卵黄之中的一组黄褐色的油脂性物质,其构成成分包括磷酸、胆碱、脂肪酸、甘油、糖脂、甘油三酸酯以及磷脂。卵磷脂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卵磷脂有时还是纯磷脂酰胆碱的同义词。 基本介绍 名称卵磷脂(lecithin) 别名:软磷脂 化学名称:磷脂酰胆碱 英文:Phosphatidylcholine 1844年法国人Gohley从蛋黄中发现卵磷脂(蛋黄素),并以希腊文命名为Lecithos(卵磷脂),英文名为Lecithin,也自此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卵磷脂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类生命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它的滋养和保护。卵磷脂存在于每个细胞之中,更多的是集中在脑及神经系统、血液循 环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肝、心、肾等重要器官。 至1925年才由德国公司首次自大豆中提取活性卵磷脂并投入市场。在国外的生产和应用已形成相当规模。70年代以来欧美等国就开始用此类保健品,在美国卵磷脂类保健品总销量仅次于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而名列 第三。 磷脂是一类含有磷元素的脂肪化合物,通常是卵磷脂(磷脂酰胆碱, 简称PC)、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简称PE)、肌醇磷脂(磷脂酰肌醇,简称PI)、磷脂酸(简称PA)、丝氨酸磷脂(简称PS)等的混合物,其中最典型的是前三种。磷脂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甘油脂,水解后可以的到甘油、

脂肪酸、磷酸、胆碱、胆胺、肌醇等化合物。一般大豆磷脂分子中的脂肪酸为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烯酸。 目前我们食用磷脂的主要来源是大豆磷脂和蛋黄磷脂,而这两种磷脂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将会谈到。除此之外,牛奶、动物的脑、骨髓、心脏、肺脏、肝脏、肾脏以及大豆和酵母中都含有卵磷脂。卵磷脂在蛋黄、大豆、鱼头、芝麻、蘑菇、山药和黑木耳、谷类、小鱼、动物肝脏、鳗鱼、赤腹蛇、眼镜蛇、红花籽油、玉米油、向日葵等食物中都有一定的含量,但营养及含量较完整的还是大豆、蛋黄和动物肝脏。卵磷脂在体内多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肪蛋白质(脂蛋白)的形态存在着,所以卵磷脂是以丰富的姿态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如果能摄取足够种类的食物,就不必担心会有缺乏的问题,同时也不需要额外补充卵磷脂的营养品。 通常所说的磷脂泛指大豆磷脂,以大豆磷脂物为主体,并含有中性油和其他非磷脂成分,如色素、糖分、半乳糖苷、脑苷脂类。磷脂是一类脂的统称,含有多种含磷成分,大豆磷脂或称大豆卵磷脂含有卵磷脂、脑磷脂、心磷脂、磷脂酸(PA)、磷脂酰甘油(PG)、缩醛磷脂、溶血磷脂等。其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均有很大的裨益,加上其成本价格的低廉。所以市场上销售的多为大豆卵磷脂。 蛋黄磷脂属动物胚胎磷脂,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许多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蛋黄卵磷脂可将胆固醇乳化为极细的颗粒,这种微细的乳化胆固醇颗粒可透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而不会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增加。毋庸置疑,蛋黄卵磷脂是目前同类产品中营养价值最高的。但是很多人不知的是,蛋黄卵磷脂由于其萃取技术、工艺的限制和成本的考虑,价格也是相当的昂贵的。希望人们能对目前市场上那些堂堂的打着蛋黄卵磷脂的旗帜的假货明辨。 1996年9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七届卵磷脂国际会议上,医药学家和营养学专家们研讨证实,卵磷脂(大豆磷脂)作为营养品,在增进健康及预防疾病方面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早已赢得了世界营养专家、药物学家和医学家的普遍认同。卵磷脂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健康食品,虽然不是立即见效,但有着全面、长远、稳定的效果,同时又没有药物的副作用,因此医学家们本着其特性,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对以下疾病的预防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功效 一、是肝脏的保护神 磷脂中的胆碱对脂肪有亲和力,若体内胆碱不足,则会影响脂肪代谢,造成脂肪在肝内积聚,形成脂肪肝甚至会发炎肿胀。卵磷脂不但可以预防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_刘永霞

收稿日期:2002-11-22 第一作者简介:刘永霞(1973-),女,硕士研究生。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 刘永霞,于才渊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程研究室,辽宁大连 116012) 摘 要:微胶囊化方法是功能性材料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几种重要的胶囊制备方法及其在食品、渔业、医药和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实例,指出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微胶囊;纳米微胶囊;功能材料中图分类号:T 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548(2003)03-0036-05 Application and Recent Progress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LIU Yong -xia ,Y U Cai -yuan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 ian 116012,China ) A bstract :M icroencapsulation is an impor tant techmology of the production of functio nal powders ,and in recent y ears more and mo re attentin is paid to it .Several impo rtant microencapsula tio 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food ,fish industiy ,medicine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et al .are introduced ,and the prog ress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 y is also pointed out .Key words :microcapsule ;nano -microcapsule ;functional materi -als 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囊于其中,形成直径几十微米至上千微米的微小容器的技术[1]。微小容器被称为微胶囊,器壁被称为壁材或壳材,而其内部包覆的物质则称为芯材 或囊芯。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一般与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的形状一般为球形。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微胶囊有多种分类方法:从芯材来看,分为单核和复核微胶囊;从壁材结构来分,可分为单层膜和多层膜微胶囊;从壁材的组成来看,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微胶囊;从透过性来讲,又 分为不透和半透微胶囊,半透微胶囊通常也称为缓释微胶囊。 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降低毒 性,掩蔽不良味道,控制核心释放,延长存储期,改变物态便于携带和运输,改变物性使不能相容的成分均匀混合,易于降解等功能[2~4] 。这些功能使微胶囊技术成为工业领域中有效的商品化方法。美国的NRC 公司利用微胶囊技术于1954年研制成第一代无碳复写纸微胶囊[5~6],并投放市场,从此,微胶囊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 微胶囊技术简介 微胶囊技术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 60多年的历史。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到目前为止,微胶囊化的方法已将近200种[7],但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分类方法。目前人们大致上将其分为: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物理机械法[8] 。微胶囊化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生产要求的粒子平均粒径、芯材及壁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微胶囊的应用场合、控制释放的机理、工业生产的规模及生产成本等。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锐孔-凝固浴法、凝聚相分离法、喷雾干燥法和流化床喷涂法。之所以介绍这几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它们都适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 锐孔-凝固浴法:是指将喷嘴喷出的微粒通过 多联化而后形成微胶囊。该法是Mabbs 于1940年和Rabbool 于1950年提出的[9]。此法一般是以可熔(溶)性高聚物作原料包覆囊芯,而在凝固浴中(水或溶液)固化形成微胶囊,固化过程可能是化学反应,也可能是物理过程。它采用的成膜材料多为褐藻酸钠、聚乙烯醇、明胶、蜡和硬化油脂等。由于在凝固浴中发生固化反应,一般进行得很快,因此含有囊芯的聚合物壁膜在到达凝固浴之前预先形成,这就需要锐孔装置(滴管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图1为该法流程图。 此项技术的关键除芯壁材的配比外,是否在凝固浴中加入搅拌也是相当重要的,如王显伦[9]在制 第9卷第3期2003年6月 中 国 粉 体 技 术 China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9No .3June 2003 DOI :10.13732/j .issn .1008-5548.2003.03.011

农药微胶囊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农药微胶囊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王乐强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合肥23009) 摘要:简要介绍了农药微胶囊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本人目前所用的溶剂蒸发法制备微胶囊的技术特点和影响因素,简单分析了目前农药微胶囊制剂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溶剂蒸发法在农药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溶剂蒸发法;微胶囊;缓释控制;农药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各类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都将使人们更加注重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对于食物的需求加大,导致化学农药的普遍使用,尽管农药的出现为农业、家庭和公共卫生防疫中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化学农药残留也给环境和生物抗药性带来了很大压力。特别在近十年,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导致了水、土、大气和农产品被药剂代谢物污染更为严重。同时,农药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化学原料,在传统的施药方式不能避免由于日常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带来的药物损失,有效利用率只有20%~30%,而流失率高达50%~60%。其中流失的农药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会进入人类的食物链,构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低利用率也导致能源消耗过大。为此对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意识、资源高效利用、使用成本以及人类自身的安全都使人们对农药及其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持效、低毒、环保、经济的缓释技术成为未来农药剂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开发农药新品种的研制费用要高于农药新剂型。因而,在近年来,控制释放技术应用于农药新剂型的开发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农药微胶囊作为缓释技术的代表,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由于囊壁可将油相和水相隔开,因此可以将有机磷等在水中不稳定的农药活性成分以及生物源农药制成微胶囊,改善其物理和化学稳定性。(2)囊壁包裹抑制了因光、热、微生物和其他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造成的活性成分的分解和流失。(3)囊壁可以抑制农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