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题

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题
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题

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题.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

B、阳虚失于温煦

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

D、以上都不是

24、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 )

A、痰饮

B、支饮

C、悬饮

D、溢饮

25、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

A、气虚证

B、血瘀证

C、气虚血瘀证

D、气血两虚证

26、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此属( )

A、心火亢盛证

B、肝火上炎证

C、小肠实热证

D、膀胱湿热证

2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相同表现?( )

A、干咳痰少

B、痰粘难咯

C、发热恶风

D、舌干少津

28、下列哪项不见于阴虚风动证?( )

A、手足蠕动

B、角弓反张

C、眩晕

D、舌红少津

29、患者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粘液为主症,应考虑为( )

A、肝脾不和证

B、脾气虚证

C、脾肾阳虚证

D、大肠湿热证

30、心悸、气短与下列哪项同见,对诊断心阳虚证最有意义?( )

A、神疲乏力

B、面色淡白而消瘦

C、形寒肢冷

D、头晕目眩

31、肝胆湿热证,多见( )

A、口泛清水

B、口苦泛恶

C、干呕呃逆

D、呕吐酸腐

32、口淡乏味常见于下列哪项?( )

A、脾胃气虚

B、脾胃湿热

C、肝胃不和

D、肝火上炎

33、某男孩8岁,近日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嗳出酸腐气味,大便不调,苔厚腻,脉滑。此属( )

A、胃气虚证

B、湿热蕴脾证

C、食滞胃脘证

D、胃火炽盛证

34、下列哪项不是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的相同临床表现?( )

A、面红目赤

B、头晕目眩

C、腰膝酸软

D、急躁易怒

35、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骨骼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者,应考虑为( )

A、肾阳虚证

B、肾精不足证

C、脾肾阳虚证

D、肾阴虚证

36、根据胁肋胃脘胀痛,嗳气易怒,吞酸嘈杂,情绪抑郁,饮食减少,苔薄黄,脉弦等症,可考虑为( )

A、肝火上炎证

B、肝脾不和证

C、肝胃不和证

D、胆郁痰扰证

37、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下列哪项的典型表现?( )

A、太阳病证

B、少阳病证

C、阳明病证

D、太阴病证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多选或选错者,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12分)

38、望面色五色诊中,白色多主( )

A、瘀血证

B、气虚证

C、寒证

D、失血证

E、阴虚证

39、与内风有关的舌态变化有( )

A、强硬舌

B、颤动舌

C、歪斜舌

D、吐弄舌

E、痿软舌

40、久病重病患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是( )

A、除中

B、假神

C、脾胃之气将绝

D、阳气来复

E、危症

41、导致腹泻的原因有( )

A、脾虚失运

B、食滞胃肠

C、肝胃不和

D、肝脾不调

E、脾肾阳虚

42、下列病证中哪些可见但热不寒?( )

A、表热证

B、虚热证

C、里实热证

D、气分证

E、中焦病证

43、表实寒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

A、发热恶寒

B、头身疼痛

C、自汗

D、鼻塞流涕

E、脉浮紧

44、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相同表现有( )

A、心悸

B、心烦

C、多梦

D、面色萎黄

E、脉细

45、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相同临床表现有( )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某人恶寒(或恶风)发熟,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当诊断为 (分数:2.00)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热证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某人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燥不安,或神昏谵语,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属于 (分数:2.00)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解析:解析:实热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3.某人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当诊断为 (分数:2.00) A.表热里寒证 B.表寒里热证 C.上热下寒证√ D.上寒下热证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虚”的含义主要指 (分数:2.00) A.虚邪中人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气血亏虚 解析:解析: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下列哪本书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伤寒正脉》 C.《伤寒质难》√ D.《景岳全书》 解析:解析: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是提出八纲名称。他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中医诊断学试题一

中医诊断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脏腑在舌面上的相关分布,舌尖属()。 A.肾 B.肝 C.脾 D.以上都不是 2.潮热而兼胸闷不饥、头身困重者,多属()。 A.阳明潮热 B.气虚发热 C.湿温潮热 D.阴虚潮热 3.表实证临床表现的特点是()。 A.头身困重、脉浮缓 B.发热面赤、无汗 C.恶寒、头身疼痛 D.恶寒发热、无汗 4.症见胸肋灼痛、急躁易怒、头晕口苦、咳嗽咯血、舌红、脉弦数,可诊断为()A.肝火上炎B.肝胆湿热C.肝火犯肺D.肺阴亏虚 5.微脉主要见于()。 A.阳衰 B.气虚 C.阴竭 D.血虚 6.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证属()。 A.表寒里热证 B.寒热错杂证 C.上热下寒证 D.半表半里证 7.病人饭后神疲,困倦易睡者,多属()。 A.痰湿中阻 B.脾气虚弱 C.心肾阳虚 D.热入心包 8.脘腹胀满,不思饭食,身重困倦、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A.肝胆湿热 B.大肠湿热 C.脾胃湿热 D.以上均非 9.目暗睛迷、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是由于()。 A.肺脾精气衰竭 B.肝肾精气俱衰 C.心之精气衰败 D.邪陷心包

10.病人头痛和裹、肢体困重者为()。 A.痰湿头痛 B.风湿头痛 C.风热头痛 D.风寒头痛 二、多项选择题 1.舌质紫的主病有()。 A.热炽 B.寒凝 C.血虚 D.气脱 E.气血壅滞 2.但头汗出一症,多见于()。 A.肺脾气虚 B.上焦热蒸 C.中焦湿热 D.虚阳上越 E.阴虚内热 3.病人语言xx涩,可见于()。 A.风痰阻络 B.风痰阻肺 C.痰火扰心 D.热闭心包 E.风痰蒙蔽清窍 4.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表现有()。 A.心悸怔仲 B.潮热 C.失眠我梦 D.舌红 E.脉细数 5.在下列经脉病证中,主少腹病证的有()。 A.足少阴经脉病证 B.带脉病证 C.冲脉病证 D.足厥阴经脉病证 E.足少阳经脉病证 6.百日咳的主要临床特点有()。 A.咳如犬吠 B.咳声阵发 C.咳声不扬 D.咳而呕吐 E.咳而咯血 7.沉脉主里,其机理是因为()。 A.邪郁于里 B.气血内困 C.寒凝气滞 D.脏腑虚弱,无力鼓动 E.邪热结聚 8.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有()。 A.有无汗出 B.有无咳嗽 C.舌苔厚薄 D.脉象浮沉 E.有无恶寒发热并见 9.肝病的常见症状有()。

2018年医学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题

2018年医学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 题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 B、阳虚失于温煦 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 D、以上都不是 24、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 A、痰饮 B、支饮 C、悬饮 D、溢饮 25、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A、气虚证 B、血瘀证 C、气虚血瘀证 D、气血两虚证 26、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此属()

中医诊断学——舌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舌诊 细目一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 (2)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4)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5)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6)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 (1)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2)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3)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4)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5)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6)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细目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一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二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 临床意义:实证。 2.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虚证。 3.胖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①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③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心脾热盛。 4.瘦舌:主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痩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5.点、刺舌: (1)临床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6.裂纹舌:阴血亏损。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③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7.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①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③舌红肿胀而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④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可为先天性齿痕。 小结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三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痿软舌:伤阴,或气血倶虚。 ①舌淡白而痿软:多是气血俱虚。 ②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③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2.强硬舌: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①舌红绛少津而强硬:多因邪热炽盛。 ②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多见于风痰阻络。 ③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多为中风先兆。 3.歪斜舌: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4.颤动舌:肝风内动 ①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②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③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④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5.吐弄舌: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6.短缩舌:危重证候的表现。 小结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四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躯体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躯体 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痛证也有特殊姿态。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望诊之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各项,不属于燥淫证的是 (分数:2.00) A.干咳少痰 B.咽喉疼痛 C.脉数有力√ D.大便干燥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燥邪侵袭,易伤津液,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疼痛,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脉象偏浮等,脉数有力是火热证的表现。 2.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分数:2.00) A.无汗出 B.有汗出√ C.大汗出 D.冷汗出 解析: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风邪治病,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无汗为寒淫证的表现。大汗出见于火热证,冷汗见于亡阳证。 3.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其病因是 (分数:2.00) A.湿邪 B.热邪 C.风邪√ D.寒邪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属于比较简单题目。风邪的辨证要点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等;湿邪致病起病较缓而缠绵,头痛如裹,脉濡缓或细;热邪辨证要点以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舌黄干,脉数有力等主要表现;寒邪致病表现为无汗;脉弦紧等为主。 4.火热致病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发病急剧 B.重浊粘腻 C.游走不定 D.伤津耗液√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湿为阴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重浊黏腻;火热证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易伤津耗液。 5.暑淫证与火热证的共同点是 (分数:2.00) A.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B.脉数有力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doc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

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篇二: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王兆军 江苏省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223300) 摘要:中医诊断是中医工作者的必修课,验症识脉,辨证施治。但是以证为先还是以病为先,在现代学医人中,特别是受西医影响,多有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

《中医诊断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_10891(精)

《中医诊断学》综合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 A 、 B 、 C 、 D 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共 20小题,每题 1分,共 20分 1.下列何项对表证的诊断最有意义( A .发热 B .恶寒 C .苔薄 D .脉浮 【答案】 B 2.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 A .恶风 B .恶寒 C .寒战 D .畏寒 【答案】 D 3.冷汗淋漓见于( A .气虚证 B .阳虚证 C .亡阳证

D .亡阴证 【答案】 C 4.饥不欲食见于( A .脾气虚证 B .脾阳虚证 C .胃气虚证 D .胃阴虚证 【答案】 D 5.下列何项不属正常舌象( A .舌色淡红 B .舌质娇嫩 C .舌体柔软 D .舌苔藻白 【答案】 B 6.舌苔颜色对辨何项最有意义( A .证之表里 B .证之寒热 C .证之虚实 D .证之真假

【答案】 B 7.舌苔有根无据主要辨别( A .正邪盛衰 B .气血盛衰 C .胃气存亡 D .津液存亡 【答案】 C 8.下列何脉并非细软并见( A .濡脉 B .弱脉 C .微脉 D .虚脉 【答案】 D 9.结脉与促脉的区别在于( A .脉形 B .力度 C .脉律 D .脉率 【答案】 D

10.濡脉与弱脉的区别在于( A .脉位 B .脉形 C .力度 D .脉率 【答案】 A 11.迟脉除寒证外还可见于( A .湿热内蕴 B .邪热结聚 C .真寒假热 D .真热假寒 【答案】 B 12.下列何项不是心阴虚证.心血虚证的共有表现( A .心悸 B .失眠 C .心烦 D .脉细 【答案】 C 13.下列何项不属胃气上逆(

考研中医诊断学练习题.doc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 + ”,错的用“一”,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 1 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3、外感热病小,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13、足少阳胆经入耳屮,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示的活号内;每题1分,共22 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A、红舌 B、绛舌 C、淡I I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A、热邪缠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木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床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A、寒邪束表,卫气失宣 B、阳虚失于温煦 C、阴寒内盛,阳气被郁 D、以上都不是 24、饮停胸胁,症见胸胁饱满,咳嗽时牵引作痛。此属() A、痰饮 B、支饮 C、悬饮 D、溢饮 25、患者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胁痛如刺,拒按,舌淡有紫斑,脉沉涩。此属() A、气虚证 B、血瘀证 C、气虚血瘀证 D、气血两虚证 26、患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此属() A、心火亢盛证 B、肝火上炎证 C、小肠实热证 D、膀胱湿热证 2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燥邪犯肺证和肺阴虚证的相同表现?()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 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 (1)表证的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 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1)寒证的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 (2)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1)虚证的临床表现 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八纲辨证总结 细目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一证候相兼的内容 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要点二证候错杂的内容 证候错杂指疾病的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要点三证候转化的内容 1.表里出入: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 要点四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产生表证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虫兽所伤 B.六淫袭表√ C.里邪出表 D.劳倦所伤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人时所产生的症候。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病人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其病机是 (分数:2.00) A.由表入里 B.由阳转阴 C.里邪出表√ D.正虚恋邪 解析:解析: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都是病邪由里出表的表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病人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其症属 (分数:2.00) A.真热假寒 B.表热里寒 C.上热下寒√ D.表实里虚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属上热特点;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属下寒症证特征,故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口渴,烦躁,尿黄,其证属 (分数:2.00)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里俱热 D.表寒里虚 解析:解析:表寒里热证是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属表寒证特点,口渴,烦燥,尿黄属里热证特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病人手足厥冷,脉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此属 (分数:2.00) A.外寒内热 B.真寒假热 C.真热假寒√ D.阴虚内热 解析:解析:真热假寒证即内有真热而外现假寒的证候。该病人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才是疾病的本质。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分数:2.00) A.大便秘结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

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黛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望诊之望神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试卷2

试卷 二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中医诊断学》(01.031.0.3)试卷 (中医基础专业、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五年制本科专业) 考试日期:2006年5月8日 考试时间: 120分 钟 满分: 100分 姓名: 学 号: 得分: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 6 页)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A 型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 题,每小题1分,共20 分) 1、出现假神的机理是:( ) A.阴阳俱虚,正气不足 B.正气亏虚,精气衰败

C.阴虚阳亢,精气俱衰 D. 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2、病人面色黄而虚浮多属:( ) A、脾胃气虚 B、气血不足 C、脾虚湿蕴 D、肝郁脾虚 3、小儿囟填,多属:( ) A、火邪上攻 B、吐泻伤津 C、气血不足 D、肾精亏虚 4、齿龈红肿热痛,伴有齿缝出血,多属:( ) A、胃热伤络 B、气不摄血 C、肾虚虚火伤络 D、瘀血内停 5、虚里动而微弱者属于: ( ) A.宗气外泄 B.心胃气绝 C.中气不足 D.宗气内虚 6、下列哪项不与绝汗并见:() A.恶寒战栗 B.冷汗淋漓 C.面色苍白 D.肢厥脉微 7、呕吐吐势徐缓,吐物清稀者多属:( ) A.虚寒 B. 实热 C.湿 热 D.宿食停滞 8、以下哪种舌象亦可于见正常人:( ) A.舌有芒刺 B.舌光滑无苔 C.舌有裂纹 D.舌胖娇 嫩 9、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为:() A.心血不足 B.肝血亏虚 C.脾虚湿盛 D.肺阴不足 10、外感风寒或风热,肺失宣肃,导致音哑或失音称为() A.子瘖 B.金实不鸣 C.金破不鸣 D.失 语

11、表证恶寒发热较重,常常提示:( ) A.邪正俱盛 B.邪轻正衰 C.邪盛正 衰 D.正胜邪却 12、饭后嗜睡,神疲乏力,食量减少者,多属:( ) A.痰湿困脾B.中气不足C.心肾阳虚D.热入心包 13、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的疼痛,多表现为:( ) A.胀痛B.灼痛C.冷痛D.绞痛 14、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者,多为:( ) A.阴虚内热 B.瘀血内停 C.里热炽盛 D.湿热内蕴 15、以下除哪种脉象外,脉位都偏浮:( ) A.散脉 B.洪脉 C.芤脉 D.滑 脉 16、腻苔不具备的特点是:() A.颗粒细腻致密 B.苔质疏松浮浅 C.中间厚边周薄 D.紧贴不易揩去 17、鉴别脾气虚证与胃气虚证最有意义的是:( ) A.是否面色萎黄 B. 是否舌淡脉弱 C.有无神疲肢倦 D.是否大便稀 溏 18、停经半年,面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淡脉细。宜诊断为:( ) A.心血虚 B.心肝血虚 C.肝血虚 D.心脾两虚 19、久病咳喘,乏力少气,呼多吸少,自汗耳鸣,舌淡脉弱,最宜诊断为( )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word版本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试卷1-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神在全身皆有表现,却突出地表现于 A.语言 B.动态 C.目光√ D.表情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体现,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又被称为“心灵的窗户”,故神虽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反映于目光。 2.下列哪项属“假神”的表现 A.语无伦次 B.面部潮红 C.反应迟钝 D.突然能食√ 垂危的病人,数日不能进食,突然欲食,井非好转,而是假神的表观。 3.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A.有利 B.无神 C.假神√ D.失神 病人出现的一时性好转与其危重病情不相符,故当属假象。 4.戴阳症的面色是 A.满面通红 B.颧部潮红 C.颧红如妆√ D.面青颊赤 戴阳证病人,由于阴不敛阳,以致虚阳浮越于上,而见颧红如妆。 5.面色随四时不同而微有变化,秋天的面色相应为 A.稍赤 B.稍白√ C.稍青 D.稍黄 根据五行学说,白色与秋季相应,故面色在秋季表现为稍白。 6.形成面色青的原因主要是 A.寒凝√ B.湿阻 C.气虚 D.痰滞 寒凝则气滞血瘀,经脉拘急收引,故面色发青。 7.形成面色黄的原因主要是 A.阴寒内盛 B.脾虚湿蕴√ C.心肺气虚

D.肾阴亏损 黄为脾虚湿蕴之象。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而不充,故面色发黄。 8.颧部潮红主病 A.心火亢盛 B.阴虚内热√ C.阳明实热 D.虚阳浮越 色红主热。阴虚火旺者不似阳盛发热之满面通红,而是表现为两颧潮红。 9.脾胃气虚,气血不足的病人,面色常表现为 A.白 B.萎黄√ C.苍 D.色黄晦暗 脾胃气虚,气血化生乏源,则面色淡黄无泽,枯槁无光,称为萎黄。 10.面色黄而虚浮,称为 A.萎黄 B.黄疸 C.阴黄 D.黄胖√ 脾失健运,水湿泛溢肌肤,故面黄虚浮。 11.病人坐而喜仰多属 A.脾气虚衰 B.肺虚气少 C.肺实气逆√ D.咳喘肺胀 肺主气司呼吸,痰饮壅滞于肺,影响肺气宜降而气逆,故坐而仰首。 12.小儿头形过小的原因主要是 A.脾气虚弱 B.肝血不足 C.心血亏损 D.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则可导致小儿头形过小。 13.“囟填”的形成,主要由于 A.肾气不足 B.气而不足 C.吐泻伤津 D.外感时邪√ 外感时邪,火毒上攻,致囟门高突而成。 14.目眦色赤,多属 A.肺火 B.脾火 C.心火√ D.肝火 根据五轮学说,目眦血络属心,色赤主热,心火亢盛则目眦色赤。 15.根据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则白睛属 A.肺√ B.脾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分数:2.00) A.望色 B.诊舌 C.切脉 D.触诊√ 解析:解析:四诊的内容为望,闻,问,切。 2.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 (分数:2.00) A.《伤寒舌鉴》 B.《观舌心法》 C.《彩图辨舌指南》√ D.《察舌辨证新法》 解析:解析: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彩图辨舌指南》;张登(延先)《伤寒舌鉴》;申斗垣《观舌心法》;刘恒瑞《察舌辨证新法》。 3.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成书于 (分数:2.00) A.汉代 B.隋代√ C.宋代 D.元代 解析:解析: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为《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代。 4.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 (分数:2.00) A.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B.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 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 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 解析:解析: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5.首先讨论阴阳与六变的是 (分数:2.00) A.《内经》 B.《景岳全书.传忠录》√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 解析:解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首论阴阳六变(“二纲六变”);“十问歌”,明确八纲辩证的重要性。 6.《脉经》的作者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叶天士 C.王叔和√ D.巢元方

解析:解析:西晋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具体阐明脉理,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以及24脉脉法,是我国早起的脉学专著。 7.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叶天士√ B.张仲景 C.吴鞠通 D.汪宏 解析:解析: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重视察舌验齿。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辩证法。 8.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叶天士√ B.张仲景 C.张介宾 D.汪宏 解析:解析:清叶天士是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 9.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的医家是 (分数:2.00) A.李东垣 B.危亦林√ C.吴鞠通 D.汪宏 解析:解析:首先论述十怪脉的书籍是元代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包括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雀啄、偃刀、转豆、麻促十种危象。 10.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的医学家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张景岳√ D.叶天士 解析:解析: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经验的基础上,编成《十问篇》,清代陈修园将其略做修改,而成《十问歌》。 11.奠定了辩证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贯穿了诊病和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的是 (分数:2.00) A.《难经》 B.《黄帝内经》√ C.《脉经》 D.《望诊遵经》 解析:解析:《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相传为秦越人所著,本书奠定了辩证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贯穿了诊病和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12.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是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濒湖脉学》 C.《脉经》 D.《难经》√ 解析:解析:《难经》: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