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环境考古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1、1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1单选(2分)以下哪一句对风景园林三大基本方面的概念有误? A.道路交通、建筑物与形态方面有关 B、活动方面包括行为、精神、历史 C、生态、植物、水体、土壤属于背景方面 D、形态方面包括空间划分、时间安排等正确答案: A 2单选(2分)以下哪一项的尺度不属于绝对空间尺寸? A.人体气泡 B、单个台阶 C、高大远山 D、树木冠幅正确答案: C 3单选(2分)以下哪一项不就是风景园林规划的特征? A.规划的依据性 B、规划的多样性 C、规划的空间性 D、规划的前瞻性正确答案: B

4多选(3分)以下哪些项就是风景园林的哲学追求? A.保护环境生态,创造万物与谐的大背景 B、创造美丽动人的空间形态 C、组织风景园林的大系统 D、构建繁荣昌盛的生存活动状态正确答案: A、B、D 5填空(3分)以风景园林三元论为基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大基本方面就是(形态活动背景 ) 6填空(3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概念就是(空间尺度概念与时间变化概念 )7填空(3分)谈谈对风景园林的哲学认识(存在形式,三层意义,三大追求) 1、2景观规划设计的流程 1单选(2分)以下哪一种比例尺不属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的要求 A、1:500 B、1:5000 C、1:10000 D、1:3000 正确答案: A 2单选(2分)以下哪些不属于风景园林/景观活动类类规划设计 A.带状景观规划设计 B、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C、区域、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D、城市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正确答案: A 3多选(3分)以下哪些属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流程 A.规划设计B、方案设计 C、施工图设计 D、扩大初步设计正确答案: B、C、D 4.多选(3分)以下哪些不属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流程 A.施工图绘制B、空间规划――总体规划图 C、现状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图 D、造价预算正确答案: A、D 5判断(2分)风景园林/景观先规划再设计的流程不可逆。√正确 6填空(3分)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得分/总分(背景类规划设计、形态类规划设计、活动类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7填空(3分)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包含哪些层面。 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与修建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概念性规划、概念性设计 1、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语言(上) 1单选(2分)以下哪一项就是风景园林专业语言的来源? A、文化历史 B、自然山水 C、民族风情 D、以上都就是正确答案: D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 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 ,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 ( 事先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 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 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 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 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 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 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

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 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 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 2°左右;当头部保 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 10°左右的地方。见 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 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 或协同。(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1)①格式 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M.Wertheimer )、考夫卡( K.Koffka )和苛勒( W.Kohler )。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 pdf )(1)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工程本科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题库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工程本科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题库一、单选题(共50题,70.0分) 1、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A.环境保护法 B.海洋环境保护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标准答案:D 2、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中国 标准答案:D 3、提出“人类有权在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良好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的国际环境宣言是( )?。 A.1970年《东京宣言》 B.1972《斯德可尔摩宣言》 C.1982年《内罗毕宣言》 D.1992年《里约宣言》 标准答案:B 4、判断某环境区域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 D.环境基准 标准答案:A 5、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A.自然资源 B.废弃物 C.商品 D.环境质量 标准答案:A 6、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1)、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2)、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3)的大小排序为()。

A.(1)>(2)>(3) B.(3)>(2)>(1) C.(2)>(3)>(1) 标准答案:A 7、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标准答案:B 8、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 A.法院有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权利 B.国家有管理环境的权利 C.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D.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后,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标准答案:C 9、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监察部门 标准答案:A 10、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dS=dSi+dSe,下列属于环境协调共生的熵变类型是()。 A.dS<0 B.dS>0 C.dS=0 D.不确定 标准答案:A 11、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A.缓冲区 B.实验区 C.核心区 D.外围保护地带 标准答案:C 12、环境管理的核心的管理对象是()。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完整版)环境工程学原理自测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 2.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包括稀释、隔离、分离、转化。 3. “三传”为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一反”为化学反应过程。 4. 国际单位制由7个基本单位、2个辅助单位、导出单位组成。 5. 以单位时间质量表示时的 6. 7. 有黏性、可压缩的流体、层流情况下可用牛顿黏性定律计算剪切应力。 8. 所有气体和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液体均属牛顿型流体。 9. 环境工程中常遇到的两相间传质过程包括气体的吸收、萃取、吸附、膜分离、生物膜反应。 10.环境工程中常遇到的单相中的传质包括流体流过可溶性固体表面、溶质在流体中的溶解、气固相催化反应。 11. 传质边界层的名义厚度定义为 12. 温度影响流体密度、粘度,进而影响沉降速度。 13. 环境工程领域的过滤中,使用的过滤介质主要有固体颗粒、织物介质、多孔固体介质、多孔膜。 14. 环境工程领域中的过滤过程中的固体颗粒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 天然颗粒包括石英砂、无烟煤、磁铁矿粒等,人工颗粒包括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球等。 15、过滤的主要类型按过滤机理分有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按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分有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离心过滤。 16. 吸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有净化有害气体、回收有用物质、曝气充氧。 17. 吸收过程一般可分解为气相内的传递、相际传递、液相内的传递三个基本步骤。 18. 吸收塔中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式有逆流、并流。 19.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硅胶、活性氧化铝、沸石分子筛。 20. 吸附过程有外扩散、内扩散、吸附几个基本步骤。 21. 空间时间是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具有时间的单位,但不是反应时间也不是接触时间,可视为处理与反应器体积相同的物料所需要的时间。 空间速度是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单位为时间的倒数。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几倍于反应器体积的物料,反映了一个反应器的强度。空速越大,反应器的负荷越大。 22. 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和状态,反应器可分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理想流反应器分为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mr ,,0,()0.99() A A i A A i c c c c -=-

景观规划基本理论

景观规划基本理论 、谈谈你、的理解?剁?呉?啔?LANDSCAPE1 ?乁卄??风景、景色、景观、地景。-Landscape年由美国建筑师奥姆斯特丹提出,有很多译法与理解,分别为--1858ArchitectureLandscape 等。译为景观规划设计较妥景观建筑学、造园(日本、风景园林、景园、台湾)切,因其已超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范畴,随现代的生活发展而变化,适应旧时代要求而 设立的专业,年予哈佛大学由奥姆斯特丹创系,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重1901 点是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另景观园艺Gardening-- Landscape 《中国园林》-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Design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异同?2同: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也是园林的核心; 异: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更大,优美的景观为风景、园林的精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强调精神文化,面向大众群体,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求经济和实用性。 面向群体是现代景观最大的特点。 随现代生活而发展,受城市规划,新材料应用,感官、感觉、变化、艺术的发展,生态保 育要求等因素制约而不同,具体为: 、城市人多地少,讲究经济利用,还要善于从死角。边料用地中创造景观;1、私人用地减少,公共绿地增多,与传统风景园林的私人使用不同;2、不再纯粹美观、游憩、重视教育性,防污染等实用的绿化环境;3、不像景园古典精致典雅,设计简单,抽象,常见大片花草树木;4、造型、线条、雕塑或其它设施、材料更富于现代感;5、受城市规划影响大,要考虑历史文脉融合延续,不如景园独创性强。6、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区别?3城市设计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城市、某一地段、某一街道、某个中心或场所 进行综合设计,且的是最大可能地便利与舒适、美观,精髓是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着重 于在型体方面构思。 现代景观设计在某些方面和设计手法上与之同,但景观设计不限于城市内,也包括风景区、 旅游度假区,主题园、公园等多方面的景观规划,着重于景观构造和大众游赏行为策划。 范围更广。 在城市领域,建筑、规划、景观园林三个专业都有一席之地。在已有大量实践的美国,主 要是由建筑师和景观师来做,且景观建筑师占了大头。 城市设计在空间布局组织上,主要是由贯穿于整个城市开敞空间的景观来控制协调的。 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意象在先,布局平面在后,更偏向于艺术作品;而城市设计则必须以功 能为考虑的第一要素。(P7) 、景观规划设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三个学科的关系?4、目标同创造人类聚居环境;1--核心同将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落实于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类聚居的环境中。--、就所设计的人居环境的客体而论,专业分工不同2建筑: ()空间塑造、设计;1. ()建筑使用要求、建筑个性、人情味; 2 ()侧重空间组合,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人为空间设计; 3 城规: ()以道路、用地为主的场所规划,聚居场所(社区)的建设,专业分工 1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

§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 P.19 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环境管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3 P.19 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答: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 1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

东华大学2019自命题考试大纲849 环境学

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编号:849科目名称:环境学 一、考试总体要求 《环境学》以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己任,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课程要求考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环境规律,系统地掌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发生的机理,熟悉环境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本考纲以参考书《环境学》的内容为主线,在考试深度上涉及考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 (一)环境学基本原理(10%) 1.理解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多样性的概念。 2.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3.掌握环境规律以及环境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范畴。。 4.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根本原因和表现。 5.理解广义的环境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二)大气环境(20%) 1.了解大气环境的物理特性,包括大气成分、大气分层、大气边界层温度场、风场的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扩散、迁移的影响机制。 2.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污染危害特征,掌握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现象及其形成的机理机制,掌握一些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大气化学反应过程,并能熟练运用上述基本原理解释一些大气污染现象的发生原因和机理。 3.掌握主要的一些大气污染控制方法和技术,并理解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原理。 4.了解全球大气环境变化形成的原因、机理、现象、危害特征。 (三)水环境(25%) 1.了解水的自然循环、社会循环过程。 2.了解水资源的含义以及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对策。 3.了解水资源相关的灾害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其预防的基本对策。 4.了解水污染物的基本来源。 5.掌握水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天然水的基本成分、一些基本的水质评价指标等。 6.掌握水中一些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7.掌握一些典型水域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特点。 8.掌握主要水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效应。 9.了解我国水污染的特征。 10.能够利用上述基本原理解释一些水污染现象发生的原因、机理。 11.掌握目前水污染控制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技术。 (四)固体废物概述(5%) 1.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 2.理解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会引起哪些效应。 3.了解目前对固体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及我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策略。(五)土壤环境(15%) 1.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结构。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目的 (3)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 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 1.3研究意义 (5)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 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 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 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 4.1.1调查对象分析 (12) 4.1.2广场分析 (12) 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 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 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 5.3小结 (20) 附录1 (22)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全

933 环境学(初试大纲) 考查目标 《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 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 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 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 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3.考试题型 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考查容 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机制及控制方法。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题

1.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2.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 3.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4.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我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政策归纳为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6.“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8.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 提出管理的14原则:1.劳动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酬报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9.管理的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为防治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根据控制点位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位置分为预先、过程、事后控制 3.根据实施控制的来源分正式组织、群体、自我控制 4.根据控制信息的性质分反馈、前馈控制 5.根据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分直接、间接控制。 12控制原则 1.控制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从总体上看,它既包括对人的控制,也包括对物的控制,这就增加了控制的复杂。 2.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2.系统控制原则 3.一致与比较原则 4.预防性原则 5.例外与重点原则 6.灵活性原则 7.经济合理原则 8.反馈原则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O3的浓度是0.08×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Pa、25℃下,用μg/m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Pa和15℃下,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V1=V0·P0T1/P1T0=22.4L×298K/273K=24.45L

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教材(91页)

第一章环境科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环境 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主体周边相关客体的集合 客体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和运动的。 环境法中的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丹顶鹤的环境 保护区内部:滩涂、沼泽、水域等 保护区内其它生物,保护区周边农田迁徙路线上相关湿地、农田等 人类的环境 学习环境: 学校、教室、机房实验室、图书馆教师、学校氛围 学校周边: 活动中心、城市宿舍、食堂、操场 依照主体(中心事物)的差异,区分环境类型: 地球的时空环境、植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建筑物的环境、城市环境、小区环境、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生产环境、办公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科研环境、技术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人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原生的自然环境及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人类的环境依照客体的差异 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伦理道德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 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物理环境 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医疗修养环境 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改造而形成的。 第二节环境多样性 自然环境: 1地球上的生物: 真菌、真核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病毒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2.地表形态: 陆地: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 水域:河流、湖泊、海洋、沼泽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复习提纲 ——1/2/3/4/8章(LL部分) 1.环境管理的里程碑事件 a)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寂静的 春天》,该书通过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别是滥用杀虫剂DDT后果的描写, 向人们阐述了海洋、天空、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 关系。 b)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分析了世界人口、 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 以当时的人口与工业增长发展下去,世界将面临“崩溃”,解决问题的方 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c)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第一个 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性会议。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文件,《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 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初步构筑起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 论的总体框架。 d)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 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 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e)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or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WCED)。次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出任该委员会主席,并以 “持续发展”为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 f)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人类有能力使 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 g)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和发展大会”,把环 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与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 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 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 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檀文佳U 14700 黄唯U 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 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题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使得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 D )。P8或者P3 A.环境效益达到最大 B.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C.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D. 使得所有的效益和损失的总和为最大 2.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 ABCD )。P4 A.人口与经济部分 B.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 C.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 D.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3.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 ABD )。P6 A.城市人口与经济 B.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 C.城市规模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4.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 BD )。百度 A.“十五小”企业 B.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C.没有按时缴纳排污费的企业 D.在特别保护区域内的工业生产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5.环境规划的作用是( ABCD )。P3 A.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B.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C.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D.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6.下列那一种废物最有可能为危险废物( C )。 A.生活垃圾 B.包装垃圾 C.电镀污泥 D.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7.环境规划的特征有( ABCD )。P6~7 A.区域性 B.动态性 C.政策性强 D.信息密集 8.环境规划的原则有( ABCD )。P9~10 A.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C.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D.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9.按照环境要素,环境规划可以划分为( ABD )。P12 A.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B.水污染控制规划 C.自然保护规划 D.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10.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可分为( AB )。P14 A.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B.生态规划 C.部门环境规划 D.专题规划 11.固体废物能否用焚烧法处理的最重要依据是( B )。 A.废物的比重 B.废物的热值 C.废物的可生化性 D.废物的粒度 12.环境承载力指标可以分为( ACD )。P30 A.资源供给指标 B.环境管理指标 C.污染物容纳指标 D. 社会影响指标 13.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ABCD )。百度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ABD )。百度 A. 人类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