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水的组成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水的组成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水的组成知识点

第一节水在哪里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世界水体的构成

从宏观上讲,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 ,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2、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许多生命体的组成中,水占其质量的一半以上。

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 2.5L ,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占4/5 。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例:以绿色植物为例,水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通过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和其他元素一起合成有机物;

②溶解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使之能被植物根系吸收;

③通过叶面的蒸腾,调节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面被太阳光灼伤。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如:活动在沙漠地区的骆驼,通过关闭汗腺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其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持续运动的过程。

2、成因: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3、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看图)

4、途径: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

上内循环 3种。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小循环:海上循环(海洋——大气——海洋);内陆循环(陆地——大气——陆地);

大循环: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5、水循环的意义:(a)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b)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

生命.

6、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

7、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微观)——水的电解实验:

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

变化)。

二、水的物理性质(宏观)

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水的重要性质:

第三节水的密度

一、质量

1、定义:物体的一种性质,通常指该物体所含物质的量,是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

量。通常用m表示。

2、单位: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毫克(从小到大排列:毫克、克、千克、吨)

换算关系: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千克 kg。常见物体的质量:一名中学生的质量为50千克,一个鸡蛋约为50克。

3、性质: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二、密度

1.密度的概念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

质,密度一般不同 。

2.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1)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即ρ=V

m 。( 公式变形:m =ρv 、 v =m / ρ) (2)单位:ρ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当质量单位是g ,体积单位是cm 3时,

密度的单位是

g /cm 3;当质量单位是kg ,体积单位是m 3时,密度的单位是kg /m 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

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一般情况下 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 ,合 1.0克/厘米3 ,它的意义是 每

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 海水 > 水 >

酒精 。

(3)单位换算:1克/厘米3=1000千克/米

3 , 即 1kg/m 3 =1×10 -3g/cm 3 1毫升 = 1cm 3 = 1×10 -6 m 3 、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 1×10 -3升 、1升=10 -3 m 3

(4)注意:密度公式只能表明物质的密度可用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求出,但不表示物质的密

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为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

关。

(5)常见物质的密度

① 常见液态物质密度 ② 常见气态物质的密度

① 常见固态物质的密度

补充:铝的密度:2.7×103千克/米

3

三、密度的应用——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物质(标准状况)二氧化氮

1、鉴别物质:求出密度,对照密度表查找物质的种类。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根据公式计算

2、求质量:对不方便称质量的物体来说,可以根据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求出物体的质量。

3、求体积:对不方便测体积的物体来说,可以利用物体的密度和质量求出物体的体积。

第四节 水的压强

一、压力

1、压力的定义: 垂直 作用在物体 表面上 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 相互挤压 而

产生的。

2、压力的特点:压力作用在物体的接触面,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被压物

体。

3、压力的大小: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 重力 。

压力与重力的联系与区别:压力可以由物体上被支持受到的重力产生,也可以由任意

施力物体所施加的作用力产生。其主要区别表现在:

①大小不一定一致,如放置在斜面上的物体,其施加的压力与所受重力不同;

②方向不一定一致,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③作用点不同,压力的作用点在受力面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④产生的原因不同:压力是因为物体的相互挤压导致的,重力是地心的引力引起的。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 压力的大小 和 受力面积的大小 有关。

二、压强

实验:(1)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压力的大小.

(2)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由实验可知: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1、压强的定义: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 单位面积上 受到的压力大小。

(压力产生的效果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必须比较单位面积

上受到的压力)

2、压强的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即 S

F P = ,(公式变形:F= PS S= F/P )。 P 表示压强(帕pa ),F 表示压力(牛N ),S 表示受力面积(米2 m 2)

压强计算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等于压强的大小。

3、压强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Pa ), 由力和面积的单位

组成,写作:“牛/2

米”, 1帕=1牛/米2。帕斯卡是一个很小单位.常用的压强单位还有百帕(102Pa )、千 帕(103Pa)、兆帕(106Pa)。 2帕=2牛/米2 ,2帕的意义是 单位面积上受

到的压力为2牛 。 4、对压强单位的认识: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砖块平放对地面的压强约为Pa 310,坦克履带对地面的压强约为Pa 3

104 。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

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 ,对地面的压强为 ;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

压力为 ,对地面的压强为 。

练习2:用100N 的力把重力为40N 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

为200cm 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5、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由压强公式的物理意义知,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系,因此改变压强的途径是:若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若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

(1)增大压强的方法:A 、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 、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A 、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 、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6、分析下面的事例

(1)小刀刃越锋利,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便于切割物品。

(2)推土机履带宽大,可以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不易陷入泥土中。

(3)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有尖锐的尖端,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4)骆驼的体重大约是马的1倍,但它的脚掌的面积约为

马的3倍。

三、水的压强

1、实验: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1)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3处,观察蒙在下端管口的橡皮膜有什么变化?再注

入水,橡皮膜又有什么变化?

(2)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3处,蒙在侧壁出口的橡皮膜有什么变化?再将更多

的水注入管内 ,橡皮膜有什么变化?

实验及观察表明:水和其他液体对容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

越大.

2、水内部的压强

(1)探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猜想:水内部的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水的深度有关

(2)观察压强计的结构

用大拇指压一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看U形管这左、右两液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U形管压强计是专门来研究液体压强的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 型管两边的高

度差越大),如图所示,压强计的金属放入水中一定深度,根据U形管两边水面的高度面,可知液体的

压强为多大.

(3)设计实验方案

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常常设定其他因素不变,使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来研究该物理量的变

化情况,从而逐一探索出该物理量与所有因素有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仿照此法可

设计方案:

①控制深度不变,探索压强大小与方向的关系;

②控制深度不变,探究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关系;

③使用同一种液体,探究压强大小与液体深度的关系;

(4)评价与交流——液体压强的特点:

A、一切液体内部都存在着压强,

B、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D、进一步研究发现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由水的压强的特点可知,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ρgh

推导过程——P= F/S=G/S=mg/s=ρvg/s=ρshg/s=ρg h

3、正确理解液体压强规律

(1)液体受重力作用,所以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

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4)液体压强与液体的质量,体积,容器的形状没有关系。

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

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思考】三个分别用铜、铁、铝、制成正方形,它们的质量相同,把它们放在桌面上,则对桌面产生的压强大小的关系是?——P铜> P铁> P铝

第五节水的浮力

一、浮力

1、浮力的方向: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2、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对阿基米德原理理解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公式中的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的V排液是物体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不是液体的总体积,也不是

物体的体积。当物体完全浸入(即浸没)液体中时,V排液恰好等于物体本身的体积V物;

当物体只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液

(3)浮力大小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即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

液体的体积有

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4)ρ液的单位只能是千克/米3,V排液的单位只能是米3 。

二、物体不受浮力的情况

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物体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的托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如:桥墩,还有钉在泥中的木桩。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

浮的大小。

1、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F浮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练习:某物体的质量为10千克,当它漂浮在水面上时所受的浮力为 N。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

2、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

液 >ρ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

液 < 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 时,悬浮

四、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 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

的浮力不变。②根据F 浮=ρ

排g v 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 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当水舱充满水时,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潜水艇下沉;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

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小于浮力时,潜水艇上浮;当水舱里留有适量的

水,潜水艇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时,潜水艇就会停留在水面下任何地方.

3、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是一根上部标有刻度,形状特殊的玻

璃管,管下部的玻璃泡内装入小铅丸或汞,用它测液体密度时它所受的

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因为F 浮=ρ排g v 排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

应的位置也就不同。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测密度时,密度计所受浮力不变——

处于漂浮状态)

练习:一艘轮船重108

牛,当它在长江上驶时,所受的浮力为 牛,当它由长江驶入东

海时,所受的浮力为 ,所排开的液体体积变 。 五、浮力的计算

1、公式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 G 浮排,而=m g=ρgV G 排液液排液普遍适用于计算任何

形状物体的浮力.

2、平衡法:即物体悬浮或漂浮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力和运动的关系知:=F G 浮排。

3、称量法: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F ,再把物体浸入液体,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F ,由受力分析知:F 浮=F 1-F 2.

4、压力差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为上F ,受向下的压力为下F ,受

力分析有:F 浮=F 上-F 下.该方法适用于深度已知的形状规则的正方形、长方

体或圆柱体.

练习1:有一物块,在空气中称时重力为29.4牛,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

数为19.6牛。求:(1)物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2)物块的体积多大?

练习2: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把体积为500厘米3

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

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练习3:一木块的质量是500g,漂浮于水面。求:①木块受到的浮力②木块浸入水中体积。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解状况

一、分子运动

1、物质的构成:分子和其他微粒,例如原子、离子等。

2、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体积、质量都很小),光学显微镜也不能看见;

(2)分子间有间隙,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空隙大;

(3)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中,如扩散(宏观表现),物体的温度

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解释物态变化)。

3、分子之间有空隙。

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说明

★思考:一大筐鹅卵石,可以填吞很多细沙,而体积不增大,是否可以用分子之间有间隙解释?

4、分子无规则运动(扩散)。

桂花十里飘香是分子的,即是

★思考:扩散现象十分的常见,请举出例子来(至少三个)。

二、分散系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散体

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或分散质)而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例如食盐水溶液,食盐是分散相(或分散质),水是分散介质。根

据定义,不难看出,就有如上图的分散情况。写出可能发生的分散情况:

三、溶液

1、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

(1)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指的是固体、液体、气

体在液体总的分散。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水是较好的溶剂。

2、区分溶质,溶剂。

根据实际和生活的处理习惯,大致分为下面三种形式的约束。

(1)固体(气体)+液体,液体为溶剂;

(2)液体+ 液体,量多的为溶剂;

(3)只要有水,不管量多量少,水都为溶剂。

例如:判断下面的溶质,溶剂是?葡萄糖水、生理盐水、碘酒、氢氧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5克色拉油与10克汽油混合、15克酒精与5克水混合

3、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1)性质:①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所得到的物质(均一、稳定)。

②久置后,不会变质,也不会有沉淀生成。

③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

(2)混合物的定义:由多种(≥2种)物资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3)用途: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它们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

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营养,必须是溶液才能吸收。

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四、浊液

1、分类:

①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如:沙子加入水中后形成的混合物)

②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如:润滑油与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

2、浊液特点:放置后会分层

3、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小结:常见的分类

溶液:清凉饮料、糖水、酱油、醋、白酒等;

悬浊液:血液、“服用摇匀”的药液、“钡餐”等;

乳浊液:牛奶、肥皂水等。

注意:一般我们说的水,如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而矿泉水、盐水等是混合物,是溶液。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思考 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原理: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什么条件下,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

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什么?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③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例如:(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性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科学中,用溶解性来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

1、溶解性的概念: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溶解性的等级

三、溶解度

1、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温、饱、百、克)

注意:(1) 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g)。

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① 20克 A 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 A的溶解度是20克.()

② 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③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④ 20℃时, 100克水最多可溶解36克氯化钠, 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练习2:①“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

此时,饱和溶液克,溶质克, 溶剂克。

② 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165克氢氧化钙,则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

★思考:由上面的练习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不同,那么物质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呢?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是固体。

①蔗糖溶于水比熟石灰多,即溶解度蔗糖大于熟石灰。即溶解度的大小与有关。

②我们知道用水洗油脂不易洗掉,而用汽油洗油脂易掉,说明油脂在汽油中的溶解度大于水中。

即溶解度的大小与有关。

③沉淀在杯底中的蔗糖,当给杯子加热时,蔗糖继续溶解。即溶解度的大小与有关。

★思考:温度对固体溶质溶解度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溶质是气体。

①打开汽水罐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是为什么?即气体溶解度大小与

有关。

②煮沸的开水,不易用来养鱼,为什么?即气体的溶解度大小与有

关。

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为:1、内因:溶质,溶剂;2、外因:温度,压强。

注: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溶剂中,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

3、溶解度的计算

溶解度公式: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克,单位:克。即溶解度(S)= m溶质/m溶剂× 100g

例1:在20℃时,将0.05克某物质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

例2:某温度下,a克某物质溶解在b克水里恰好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

4、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

况的曲线。不

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等,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氯化钾、氯化铵,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4)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意义:

①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

②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练习: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A、℃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克;

B、1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

C、℃时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为克。

D、20 ℃时硝酸钠、氯化铵、氯化钠、硝酸钾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E、10 ℃时150克硝酸铵投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温度升高到20 ℃,所得溶液为溶液。

5、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质在总溶液质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可以

是小数,也可

以是百分比)

(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10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 100% (饱和溶液)

注意:溶解度可以直接转化为质量分数,但质量分数要转化为溶解度,条件必须为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例:在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 36克,则此时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思考 20℃时,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30%,则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即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5)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都是等于溶质的质量。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例:要配制20%的食盐溶液300克,需食盐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食盐)=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7)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一、结晶

什么是结晶?把固态物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慢慢挥发),溶液达到饱和后,如果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能成为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而析出,这一过程称为结晶。

二、晶体

1、什么是晶体?在结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食盐晶体、云母晶体及硫酸铜晶体等。

2、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硫黄粉、红磷、玻璃灯

3、结晶的范围:分离几种可溶性的固态混合物。结晶的原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别。

4、操作:溶解→蒸发(饱和)→冷却结晶→过滤

5、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1)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思考:①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②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③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对

于氯化钠溶液

和氢氧化钙溶液不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三、结晶水合物

1、结晶水?当物质从溶液里结晶析出时,晶体里结合着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

2、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3、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是风化现象。例如,常温时在干燥的空气里,碳酸钠晶体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4、晶体吸收水分的过程是结晶现象。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吸收水后变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所以无水硫酸铜粉末可用于检验或作剂。

★思考:将干燥的蓝色硫酸铜晶体少许,加热,观察其变化。可以发现: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受热后分解变成了白色粉末,同时,试管口有水蒸气(或水滴)逸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来,蓝色的硫酸铜晶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与一定数目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加热后,晶体分解,失去结晶水,于是变成了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和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蓝色的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就是一种结晶水合物。也有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时不结合水分子,不含结晶水,如硝酸钾、食盐等。

5、无水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鉴别酒精中有无水)、硫酸铜晶体(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的)。

五、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思考:(1)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投入一杯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条件不变放置一段时间后,硫酸铜的形状和质量有何变化?

(2)将一些无水硫酸铜粉末投入一杯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条件不变放置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硫酸铜溶液的质量有何变化?

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1. 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

0.3% 。

可供使用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按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1)全球水资源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

(2)全球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差异大。

(3)我国水资源分布——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

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3.水的净化——水的净化:沉淀、过滤、蒸馏

混合物的分离——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混合物的分离。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1)沉淀法:自然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作用: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

叫做凝聚剂)

(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①过滤的适用范围:除去液体中的不溶固态物质,或使纯净物与母液分开(不溶物质与可溶物质的分离)。

②过滤的原理: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③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蒸馏: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 章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 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12.5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综合测试(三)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综合测试(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A B C D 2、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张辉同学就很喜欢《科学》课程, 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运用以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3、某年某月某天,科学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课外观察月亮的活动,听听同学通过观察作了 以下记录,其中通过直接观察不可能得出的记录是() A、月亮是一个球体 B、月亮象一个银色的盘子 C、月亮象一艘弯弯的小船 D、月亮悬挂在东方45°的天空中 4、一幢7层的普通住宅楼高约() A、2400厘米 B、40米 C、0.24千米 D、350分米 5、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6厘米的是() A、科学课本的长度 B、乒乓球的直径 C、钢笔的长度 D、墨水瓶的高度 6、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物体边长的方法中,正确的是图() A B C D 7、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 A.实验中,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细高的量筒与矮粗的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 D.矮粗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强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8、下列关于量杯刻度线画法正确的是()() A B C D

9、北方冬天某一天气温为-40℃,河水上方结一层冰,则水与冰交界处温度() A.4 ℃, B. 0 ℃ C. -40 ℃ D. 略高于-40 ℃ 10、在溶液配制过程中,若要用量筒量取40毫升的水,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 滴管。下列示意图中,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11、下列温度中,约在36~37℃之间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的温度 12、我们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所有变量都不同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C.所有变量都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13、判断下列测量数据: 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是() A.分米、毫米、厘米、米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D.毫米、分米、厘米、米 14、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 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5、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 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16、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步骤为:①用手掌紧贴容器外壁;②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 性良好);③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中;④移开手后,导气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17、有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 签向掌心)慢慢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两个失去标签的试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砂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正确 C. 只有③正确 D. 全部错误 18、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 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并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浙江省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 2 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二氧化碳:0.03% 3、空气的利用。(1)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用途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1)硫在氧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2)S + O2 ===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1)①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③收集方法(2) 5、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2、质量守恒定律(1)(2)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①原子种类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1)(2)(3)(4)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②表示反应的条件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C (2)分解反应:A B+C 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的学科。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 2.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是:多、多、多。 二、实验和观察 1.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实验室常用仪器: 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用来测量时间间隔是;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电流表测定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的大小;显微镜用来观察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烧杯能用于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药匙用来取用少量; 玻璃棒主要用于、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3.由于人体感官具有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进行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和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的标准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主单位是,单位符号是。 l千米(km)= 米(m) 1米=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2.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⑴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 ⑵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即。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否则数值没有意义)。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单位 *知道: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值决定的。指距、步长可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⑶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一 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等。 *滚轮法:测较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 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 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国际单位是。 2.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米3 =分米3 =厘米3 1升=分米3 =毫升=厘米3 3.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体、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或直接测量。 4.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⑴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桌面上。 ⑵观察和值。 ⑶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处相平。俯视时,读数偏; 仰视时,读数偏。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电和磁 1、简单的磁现象: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 、北极N 。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2、磁场: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 体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物理学家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空间磁场分布的情况。磁体周围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磁体 S 极。 3、地磁场:地球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拟,地磁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4、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是: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是:(1)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2)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来控制;(3)磁的极性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 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它把电能转化成为机械能。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转到平衡位置时,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线圈沿原方向继续转动,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的方法:改变电流方向。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_在平衡位置(还有很多可能)_____. 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里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切割磁感线运动。若电路不闭合,则无感应电流,但有感应电压。这种现象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切割磁感线方向和磁场方向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发电机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电流是交流电。我国交流电周期0.02秒,频率:50赫兹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改变两次,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大型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部分。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转动的方式。 8、家庭电路: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是 220 , V,分辨火线、零线的工具是测电笔 电能表的作用:测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20V 10(20)A ”的意 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汇总(2013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还有0.94%是陆地咸水。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水总量的2.53%,陆地包括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小循环 4、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 再生。 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 (地下)径流 原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途径 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6、径流=降水量-蒸发量 7、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8、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9、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10、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 水 循 环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 (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 体是氧气 负极 (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 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 气味无味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 沸点100℃(1标准大气压下) 凝固点0℃(1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异常现象反膨胀现象:4℃以下时热缩冷胀, 4℃以上时热胀冷缩。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四)、玻璃棒 1、主要用途:①用于搅拌;②转移液体时引流;③蘸取少量液体。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3)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 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八年级上 科学(浙教版)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 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 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第1章 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 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内容仪器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长度刻度尺米(m)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 9纳米 体积刻度尺 量筒 立方米(m3)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天平千克(kg)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时间钟、表秒(s)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温度温度计开尔文( K ) 摄氏度(℃)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物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方法使用的工具单位 固体体积规则 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刻度尺 立方米、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等 不规 则 间接测量法 (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 水) 量筒或量杯 (细棉线、金属环) 液体体积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量筒或量杯升(L)、毫升(m L)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完整版)华师大八上科学知识点大全

华师大八上科学知识点大全 一、机械运动与力 1.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所得的目标物运动状态也不同。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速度的计算公式:t s v =,路程的计算公式vt s =,时间的计算公式v s t =。 4.速度的换算公式:1m/s=3.6 km/h 。 5.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6.路程-时间图像(s-t 图像):它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直线。 7.速度-时间图像(v-t 图像):它表示物体的速度跟时间的关系。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它的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条直线。 8.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三要素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9.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10.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公式mg G =(g 一般取9.8N/kg)。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11.弹力必须在物体接触且发生形变之后才会发生。弹力的方向是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方向,大小与物体的劲度系数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公式kx F =。 12.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相对运动.... 的力,切记不是阻碍运动的力。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成正比,与面积没有关系。 1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压力;(2)使接触面变粗糙;(3)变滑动为滚动。 1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变光滑;(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滚动轴承);(4)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15.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条件下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6.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跟质量有关,与其他任何因素都没有关系。 17.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 18.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 19.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二、压力和压强 20.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挤压作用时就有压力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总结浙教版.docx

2019-2020 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总结浙 教版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是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瓦特发明了。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所以从 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 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请填出下列仪器的用途: (1)试管架:( 2)试管: (3)停表:( 4 )酒精灯: (5)显微镜:( 6)天平: (7)量筒:( 8)刻度尺: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 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主单位是。较大的还有,较小的还有。 3、长度单位的换算: 1 千米 =厘米、 1 米 =微米 =纳米 1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纳米 =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 具的方法是: (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 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 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第2章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 焰)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 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 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 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③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燃烧条件跟氧气充分接触 (2)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 C (2)分解反应:A 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原子种类没有变化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 ④物质总质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期末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 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 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 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

七上科学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七上科学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下列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B、小明发现了西湖十大美景 C、小王发现蚯蚓有触角 D、小东发现自己说的很好 2、小明喜欢《科学》课程,在走进科学大门过程中,下列认识和做法不正确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收集资料,发现规律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 3、小明在校园里浇化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潮虫的数量(如表所示)。根据调查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阳关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4、科学家对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是() A、科学家就在实验室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B、科学家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把考察、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C、科学家就在野外考察得出结论 D、科学家就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得出科学结论 5、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 C、认真思考 D、以上都是 6、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是一门研究周围自然科学环境的学科 B、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C、科学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D、科学无所不能,有了科学技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7、学会科学探究是为了() A.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当科学家 C.提高智商D.提高解题能力,得到好成绩 8、你知道我国第一位圆了遨游太空梦的航天英雄是谁() A、杨利伟 B、姚明 C、刘翔 D、周杰伦 9、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它载着_______、_______两名宇航员,进行了时间长达_______的太空飞行。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 如果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不能直接对话,你认为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 A、用通讯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输 10、科学是研究各种___________,并寻找它们___________的学问。每个小小的疑问,都可能引发科学发现。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好奇于水的沸腾发明了___________。(科学的定义) 11、学习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本领,对我们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要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运用______和______,推动_________,协调__________关系,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学习科学的重要意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 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 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p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p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G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悬浮此时V排=2物 ④F浮=G漂浮此时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 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 F支持力=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