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姓名:周阳

学号:2120140110

教师:张峰

学院:宇航学院

摘要

克隆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在为人类认识自身奥秘和为纷繁复杂的生物界提供锐利武器并展示广阔前景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以及精神生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克隆技术涉及到人类胚胎的利用,一开始就引发了激烈的伦理大战,包括社会伦理、科技伦理、生命伦理等。怎样看待克隆技术?人类需不需要克隆技术?需要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几乎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实际上,人们通常所讲的克隆技术,既包括以克隆人为目的的生殖性克隆,也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克隆。因此,如何看待克隆技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区分开来。本文拟在把克隆技术区分为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的基础上,从生命伦理的视角对治疗性克隆及其发展作出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克隆伦理

目录

1.克隆的含义

2.克隆的意义

2.1生殖性克隆的意义

2.2治疗性克隆的意义

3.对克隆的伦理分析

3.1对生殖性克隆的伦理分析

3.2对治疗性克隆的伦理分析

4.对克隆引起的伦理问题的态度

4.1生殖性克隆

4.2治疗性克隆

5.小结

1.克隆的含义

克隆包含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两个方面的含义。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克隆技术已经由单纯的生殖性用途扩展为治疗性用途。因此,如何看待克隆技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区分开来。

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的最大区别是应用的目的不同。生殖性克隆是指出于生殖目的使用克隆技术在实验室制造人类胚胎,然后将胚胎置入人类子宫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克隆人”。而治疗性克隆实际上是在形成囊胚以后,把囊胚破坏掉,只取其中的胚胎干细胞,将其分化成人类各种各样的功能细胞,进而重建人体组织,乃至器官移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有着本质的不同。治疗性克隆不会像生殖性克隆那样产生严重的道德、伦理、社会或法律问题。在严格监管下进行的治疗性克隆研究,不仅不会损害人类尊严,相反,对挽救人类生命和增进人类健康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2.克隆的意义

2.1生殖性克隆的意义

对生殖性克隆也有学者持赞成态度,理由主要有:首先,为不孕夫妇保障了生殖自由权,提供了一种繁衍后代的途径。生殖自由权被有的学者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权利,“最基本的通过生殖传递基因是动物或物种的本能冲动”。不孕夫妇可以选择通过克隆的方式来获得孩子,他们的需求是克隆人技术的伦理道德基础。其次,克隆人可以实现优生的目的。优良的身体秉性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前提,可以增进人类的整体利益,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梦求,但是,“他本身的存在(肉体存在),是一种并非他创造的自然前提。后天的锻炼并不能改变基因的组成。克隆技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幸福的曙光,人类不再顺其自然,克隆人可以改良人的质量。对一个有着遗传性疾病的个体来说,他可以通过选择克隆的方式来避免自己的后代患有相同的疾病。

2..2治疗性克隆的意义

治疗性克隆是指把病人植体细胞移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形成重组胚,把重组胚体外培养到囊胚,然后从囊胚内分离出胚胎干细胞,获得的胚胎干细胞使之定向分化为所需的特定细胞类型,用于替代疗法。治疗性克隆实际就是指胚胎干细胞所起的治疗作用。运用克隆技术获得人体早期胚胎的目的不是将胚胎培育成人,而是为了提取全能

型的胚胎干细胞,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使其发育成为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包括大脑、肌肉、血液和神经,这些器官组织将用于医疗。治疗性克隆对于当代医疗事业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1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

治疗性克隆最适合的莫过于治疗组织坏死性疾病,这种细胞治疗也相对简单易行。如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综合征)、自体免疫性疾病(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自2005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教授宣布运用细胞核转移技术可以用病人身上的皮肤细胞克隆出早期胚胎,并首次成功地提取了新的胚胎干细胞系,国际上就纷纷提出治疗性克隆———这种“再生治疗”治愈像帕金森综合征、阿尔茨海默氏症等令医学界头疼的疑难杂症指日可待。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它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正如当今社会为婴儿保留脐带血为日后用于重建血液和免疫系统,治疗白血病和其他与血液和免疫系统有关的遗传疾病。而又有研究表明,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同样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或组织的潜能,这也就为干细胞的应用开创了更广泛的空间。

2.2.2体外制造人体器官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肾、心、肝、胰腺与胰岛、甲状旁腺、肺、骨髓、角膜等。然而现在着器官移植虽发展甚好,但还是存在很多的疑难和不便。供体的资源不足,器官的采集和保存困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以及各个国家面临的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都阻碍着器官移植

的发展。干细胞和动物工程的结合将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通过形成嵌合体,在严格的控制下,使动物的某些器官来源于人体干细胞。这样这些来自人体干细胞的器官便可以应用于器官移植。实际上治疗性克隆对于体外制造人体器官移植的重要临床价值就在于它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因为体外器官的基因与病人身体里面每一个细胞都是一样的基因,表达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也是一样的。除此之外,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因为组织器官缺损的情况,如在意外中受伤、随着衰老松动掉落的牙齿,治疗性克隆也将让日常的治疗变得更加方便可行。

2.2.3看到了寿命延长的曙光

目前以干细胞为种子在体外培育组织器官来代替人体内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已非难事。目前为婴儿保留脐带血便于日后治疗白血病和其他与血液和免疫系统有关的遗传疾病一样,在年老时能将自己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培育出的组织器官与已衰老或坏死的组织器官相置换。如困扰中老年人的老花眼及白内障等眼疾,虽然现在已有很发达的人工晶体置换术,但若可以使用由自己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培育出的晶状体,那便可解决人工晶体没有调节力、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视物等不方便的问题。现在的角膜移植术是建立在志愿者捐献角膜的基础上开展的,角膜资源极其匮乏,若可通过干细胞培育出角膜,这不仅可以解决移植角膜的来源问题,同时可以较少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这些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及延长人类寿命有着重

要意义。

3.对克隆的伦理分析

3.1对生殖性克隆的伦理分析

人类的繁殖是一个自然过程,而生殖性克隆意味着人的孕育不再遵循生物进化法则,只需在实验室满足设计者的期望,象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追问他的尊严在哪里,他的主体地位又在那里。因为“克隆人即人工无性生殖的人,只能在遗传性状与原型人一致,而人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和特定人格是不能克隆和复制的,因此克隆人是不完整的人,是一个丧失自我的人。根据所有支持克隆人的动机和目的,都只是把克隆人作为‘物化’和‘工具化’。”也就是说,克隆人是作为工具和手段生产出来,这势必使其客体化、工具化,虽然克隆人可以满足不育症者对子女渴望的要求,但是,即使不在意克隆人技术和婴儿降生技术的本质区别———克隆人并不是生殖意义上的子女,只是定做的自己一个人的生物复制品,一旦技术投入临床运用,实际操作中也将无法避免各种目的和动机的克隆人大量出现,从这方面看,克隆人确实是对人类尊严的一种践踏。

人性的尊严论源自康德,他认为每个人都能够有善的意志,这赋予他平等、完美与价值,人本身就是尊严,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他人尊重,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去尊重他人。人都是作为目的的自身而存在着。“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从康德的观点看,在实验室进行克隆实验本身就违背了人的尊严,并且克隆人的非自然繁殖同样违背了

人的尊严,克隆人行为是违反伦理的行为,应该被禁止,因为克隆人恰恰是被当作了手段。

西方社会基督教教义中的尊严,传承于上帝造物说。上帝是创造者,上帝以自己的形象为摹本创造出人类,人的存在绝对依存于上帝,“我们从圣经所得的理解应该是:神的意愿乃是要一个有血有肉、有心灵有灵性的人去做他的代表和他的形象。”因为有了上帝的神性,人的身体被视为上帝的形象,从而任何人都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受到敬畏和尊重。西方社会还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人不可扮演上帝的角色。人只能是人,而不能是上帝,也不可能进化为上帝,原因就在于人是受造物,不是创造者。因此,人应有自我的定位,不要试图去做只有上帝才可以做的事情。据此,要反对克隆人技术,这是人类开始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开始履行创造者的角色,这将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行为,人类可能会因此遭受灭顶之灾。

生殖性克隆引发的其他伦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克隆人会使传统的家庭观念、人伦关系模糊、混乱、颠覆和解体。“克隆技术打乱了所有的家庭秩序,克隆出来的个人既是一个成人的后代,又是他的孪生体。因此,就连亲子关系这一概念也不再具有意义。在同一组人群中有两类人共存:一类是有父有母,并由他们赋予生命的人;另一人经过无性繁殖获得生命,是某个人的染色体的克隆体。这势必导致错综复杂的身份问题,而且还可能产生难以胜数的新型歧视问题。”血缘和遗传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使得克隆人的家庭成员身份无法明确,不仅加剧家庭成员身份的多元化倾向,改变成员间的亲

缘关系,改变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且还会混乱世代的概念,最终传统的伦理道德无法对家庭和人伦关系进行定位,颠覆传统的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庭观念,解体传统的人伦关系。进一步,会混乱传统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在根本上震撼人类社会。当然,这些问题早在试管婴儿,人工受精的出现就已初见端倪。其次,克隆人会破坏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打破人类在几百万年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基因的生态平衡,挑战生物多样性,威胁人类进化,人类甚至会因为人种的退化而导致自身灭亡。

3.2对治疗性克隆的伦理分析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衡量科学技术进步最终能否为人类所接受,取决于它是否对人类发展有利,能否为人类带来幸福。治疗性克隆研究也不例外。治疗性克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生命伦理价值是显而易见和值得寻求的,它与人类所追求的生命伦理标准也是一致的。如前所述,克隆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成功,推翻了传统的细胞分化不可逆转的理论,提了基础研究的新模型,而克隆技术和最新的人胚胎干细胞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治疗性克隆,更成为人类医疗历史上革命性的技术。

然而,治疗性克隆技术也有一定的道德风险,但从目的论和道义论来看,治疗性克隆技术的道德价值得大于失,并趋向于有得无失。由此我们说,治疗性克隆在伦理上是能够得到辩护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有关治疗性克隆的争论,并不是简单地选择“善”还是“恶”

的争论,而是“道德与道德”之间的争论,是“两种道德”之间的争论。

究竟如何看待人类胚胎的道德地位呢? 不可否认,胚胎作为人类生命的一种形式,其本身拥有一定的道德地位,享有作为人种的尊严。人类对早期人类胚胎无疑拥有尊重与保护的义务,因此,以经济或其他医疗之外的科研为目的的胚胎研究是不道德的,是要禁止的。但这种保护不是绝对的,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也允许有例外,那就是它必须服从于一个更高的道德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解除人类遭受病魔摧残的痛苦,治病救人,挽救患者宝贵的生命。从对早期人类胚胎的使用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的确损害了人的尊严;然而牺牲胚胎换来的是人的生命的挽救,无疑这是一个更高的道德目的,前者服从后者、让位于后者,体现的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更高的尊重。为了保护一个不是“人”的人权,而不顾千千万万通过治疗性克隆可以治愈的患者的权利,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从这个角度讲,治疗性克隆在伦理上也是能够得到辩护的。

进一步分析,治疗性克隆并不违反国际惯例,在理性上发展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我们知道,生命科学界一般将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的区分界定在不超过胚胎发育的第14 天。也就是说,按照国际惯例,允许对14 天以内的人类胚胎进行实验研究。显然,治疗性克隆所使用的克隆胚胎在体外生产,并没有着床,也没有神经系统发育,即没有“知觉”,还只是一个球状的胚泡,这在生命科学界被普遍认为还不是“人”的个体,因而,这样做并不违反国际惯例。从这个角

度来说,治疗性克隆也是符合生命伦理的,在理性上发展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治疗性克隆涉及人类胚胎的利用,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及切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在一定的法律约束和伦理原则指导下进行,并且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和技术监督,审慎对待生命及其相关的伦理问题。如果没有监督,没有限制,就有可能导致克隆人的产生,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不堪想象的后果。一句话,对治疗性克隆技术的使用应当加以规范和引导,避免出现一些危及整个人类的尊严、情感乃至生存的后果,使之按照符合人类生命伦理的方向发展,真正造福于人类。

4.对克隆引起的伦理问题的态度

4.1生殖性克隆

反对或赞同生殖性克隆的理由都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但是考虑到克隆技术还很不成熟,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肯定还会遇到很多新因素,使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其进行绝对化的善恶评判有失慎重。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克隆人技术,既不一味反对,也不盲目赞成。科学技术有真理性和实践性两个层面,它是一把双刃剑,有着天使和恶魔的双重效应,克隆人技术也不例外。

4.2治疗性克隆

可以这样说,给治疗性克隆一个恰当的说法,一个合适的身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迫切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人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的出台,无疑是人心所向。如果说英国“两个许可证”开人干细胞研究“合法化”之先河的话,那么,中国《人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的出台,则为世界各国制定人干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研究政策作出了榜样。总之,从人类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治疗性克隆技术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效果必将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目的论和道义论来看,治疗性克隆技术的道德价值得大于失,并趋向于有得无失。但是,治疗性克隆技术自身存在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在我们对它的研制和

开发持积极赞成态度的同时,更应该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6.小结

克隆技术是人类医疗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克隆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是生物技术革命的伟大突破,克隆技术特别是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发展,连同基因工程、人体基因组计划一起,为 21 世纪成为生命科学世纪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准备。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进步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我们所做的只能是引导和规范它的发展。治疗性克隆不同于生殖性克隆,它以治疗为目的,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符合生命伦理,具有积极的生命伦理价值,又不违反国际惯例。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区分开来,在反对生殖性克隆的同时,满腔热情地支持治疗性克隆,在一定的法律约束和伦理原则指导下,保证克隆技术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2.1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洛伦兹已经认出了以他命名的变换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庞加莱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远见。”[2]而我要补充一句,爱因斯坦则运用他非凡的智慧将狭义相对论从上帝那里带到了人间。 2.2.自然辩证法和三次数学危机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哈工大自然辩证法04——08考试试题与答案+自然辨证法题库

2008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一,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科学理论总是以一些不能被证明的基本预设作为基本出发点,因而缺乏充分的理性基础,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始终是有限度的。 2、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很多经验定律是通过归纳法获得的,因此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可靠 方法。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科学共同体内每一个科学家获得科学资源、做出科学发现的机会是均等的。 4、在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中,判决性实验是在两个对立和相互竞争的理论中决定取舍并最终 断定某个理论命运的经验检验。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2004年底,圆明园开始实施湖底防渗工程。此时了解圆明园湖底即将铺膜的只有圆明园管理部门、水利和圆明园的上级管理单位。圆明园管理部门没有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做环境评价。直到2005年一位环保人士春游偶然发现,才最终引发了这场铺膜事件的激烈争论。铺膜事件从事发、叫停、召开防渗工程听证会到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华大学出具的环评报告要求全面整改,大约100天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100天时间里,来自民间的环保人士、学者、市民等一些原本并不相识的人却为了保护圆明园遗址和生态不再遭破坏,走过了一段艰辛却有意义的历程。这件事给圆明园带来直接损失有四五百万之多(相当于一年的游船收入),还不包括铺膜和拆膜的费用。据圆明园管理部门介绍,圆明园整改工程投资在3000万以上,希望这么多钱能买来我们永远记住的教训。 问题: 1)这一案例涉及到技术研究和开发中的何种方法? 2)讨论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3)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2、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一次讲演中曾讲到这样一件事:美国罗技公司WAND牌无线鼠标生产中的利益分配是这样的:一只销售价40美元的无线鼠标,其中有15美元归于分销商和零售商,13美元给零部件供应商,只有3美元给在中国苏州的装配厂,剩下8美元留给自己。从这个利益分配链上可以看到,罗技公司450名员工的年薪永远要超过苏州那家装配厂4000名职工的工资。这是因为,苏州的装配厂只是简单的装配,而反映鼠标核心价值的芯片制造技术,是来自零部件供应商。对此,人们将其称之为“鼠标现象”。 问题: 1)“鼠标现象”揭示了在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是否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0.1 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容 P2 0.2 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 P2 0.3 怎样理解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 P2 1.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证的价值和意义 1.4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5 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 2.1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3 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 3.1 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书90 3.2 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3.3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 3.4 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3.5 什么是科学精神,书 98 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3.6 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 4.1 关于科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最合理,试说明理由 4.2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 4.3 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 4.4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 4.5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4.6 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5.1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哪些? 5.2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 5.3 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 5.4 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6.1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试分析其在价值和社会价值 6.2 如何看待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6.3 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6.4 怎样认识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成就和不足 7.1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的主要区别 7.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7.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7.4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7.5 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容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 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

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

自然辩证法答案(供参考)

7.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不论指向何处,科技双刃剑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对称”。不对称有五个含义,分别为时间不对称、空间不对称、可预见性不对称,在大多数情况下,剑与持剑者的知识含量越来越不对称,以及对“双刃”的价值判断不对称。 时间不对称,指当下的积极效应与滞后及长期的消极后果。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由技术导致的负面影响都是在事后,在技术发挥其正面效益之后,这也就是所谓不良“后果”。大自然的“报复”也是如此,是一种“反作用”,与“作用”并非同时发生。一项技术在全力实现其目标之时,负面影响仅仅作为“副作用”(甚至并不知晓)而存在,其影响有待积累,一直到被影响者有所感知。这是双刃剑在时间上不对称的根源。上世纪40年代,DDT作为有效农药大行其道,然而,在接受过DDT喷撒后,许多种昆虫能迅速繁殖抗DDT的种群;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所以喷洒DDT就只是获得近期的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利益。直至1962年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后,问题才开始得以纠正,事隔已近20年。在此意义上,所谓“先发展后治理”,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技术双刃剑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人们不可能或至少很难在发展之初,即去着手去治理尚未发生的不明不白的后果。 空间不对称,其一,技术的获利者和负面影响的损害者不是同一个或一群人、一代人。刚才已经分析了技术双刃剑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其二,有限人群的利益与公众的代价。获利者相对集中或至少是边界清楚的一群人,而受损害的人群广泛且边界模糊。使用冰箱和空调者获利,但其中的氟利昂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到极圈附近的人。CO2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则波及全人类乃至后代,如此等等。好在人类的共同利益已经日益提升而超越利益集团甚至国家利益。技术双刃剑在时空上的不对称,要求人类一起经营“公共草地”,以长远的和全球的视野看待每一项个别的技术,或者说,每一项个别的技术都要经由长远和全球目光的审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表明,在这一点上人类路途之遥远,达成共识之艰难。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很可能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显示出来。 可预见性不对称,也就是可预见的积极效应与未预见的消极后果。由哈定所提出的生态学中的多效应原理认为,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在几乎所有的双刃剑中,正面的积极效益本身就是技术的目的,在效益的聚光灯下清晰可见,而负面影响差不多都是未曾预见,加之于强光投射之下,往往使事物的另一面变得黑暗。研究者还指出,作为技术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的缺陷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i]。诺贝尔奖的授予要经过时间的考验,DDT及其毒性的发现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论是发现者本人还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都未曾料到施用DDT的严重后果。双刃剑的负面影响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中扩散,没法预期南美蝴蝶的翅膀究竟何时以及在何处掀起风暴。技术的积极效应在“计划内”,而负面影响在“计划外”。人类又如何防范未知或至少不是清晰知晓的后果?在三项不对称中,可预见性不对称是时空不对称的根源,是根本性的不对称。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逐步传递和积累在自然界、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砍向自然界时最为残酷无情。社会和个人因主体的自我感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的感想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感觉 摘要:本文章描述了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后的感受。首先,我认识到了自然辩证法包括的三大部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重点学习了科学技术方法论,并从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内涵,意义;最后反思了科学技术成功背后所潜在的各种危险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文章最后呼吁我们当代新生的研究力量,应努力学习好自然辩证法,从而更好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正文: 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虽然总体授课学时还不足10个,可在刘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下,我的确受益匪浅。对于一门经典课程而言,只有两大节的授课学时,实在太短太短,作为学生的我们,心中不失充满了遗憾。所以,我十分珍惜这两次上课机会,当然,也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刘老师这两节课的授课讲解。课后,再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内心触动颇深,以下便是我学完这门课程的感觉体会。 首先,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科学和技术的内涵。科学和技术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转化和控制。科学,是知识形态,是认识自然;技术,除了知识形态外还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是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一体化将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类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确实给人类带来

一氧化氮的发现(自然辩证法案例)

NO的发现 1998年10月12日,罗伯特·佛奇戈特等三名美国科学家,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授予199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项生理学或医学界最高荣誉之所以授予这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一氧化氮(NO)是心血管调节血压和血流的信号分子,并奠定了一个全新概念的生物系统信号转导原理:一个细胞产生的气体信号可透过细胞膜调节另一个细胞的功能。1980年佛奇戈特确立了血管扩张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种能使平滑肌松弛的未知分子。他的独创性实验促使人们不断研究和寻觅这一分子。佛奇戈特等科学的研究证实,NO是心血管系统最关键的信号分子。除此之外,它还是神经系统的信号分子、抗感染的武器、血压的调节因子和血流进入各种器官的守门人。 NO是什么?从前人们对此问题的答案是:NO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是汽车尾气及垃圾燃烧等释放出的有害气体,破可坏臭氧层导致酸雨、至致癌,甚它还曾作为化学毒剂应用于战争。N0这种氮气燃烧后产生的最常见、简单的空气污染物,怎么会在哺乳动物和高等动物体内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简直让普通人难于理解。那么何以如此简单而又广泛分布的NO长期未被发现?其关键原因之一是N0生物半衰期很短(约3~5s),极易与体内其它自由基等反应而被清除;再者,N0这一无机分子也许

太简单而被那些似乎总在寻找更为复杂的生物分子的科学家忽略了。此外,NO性质独特,作用方式不同于经典生物其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神经系统中NO既不储存于末梢突触囊泡中,也不以胞吐方式释放,是靠其脂溶性在细胞内、细胞间游离,通过化学自由基反应发挥作用并灭活。但N0的发现绝非偶然,其客观上被应用和研究的历史实际上已长达一个多世纪。 NO发现的经历 1953年Furchgott士发表了首篇ACh和组胺致兔离体血管条收缩的论文。这与当时公认的给整体动物静注ACh或组胺引起血管舒张效应的观点恰恰相反。但他当时坚持自己的实验重复性良好,且观察无误。在1962年,有一个叫Jellife的医生曾发现并报道在血清素预收缩的血管环上。底浓度ACh通常是导致其舒张,仅当很高浓度ACh(>1一4molmoL)时才使血管收缩。直到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虽已有更多实验室发现并报道ACh对离体血管的舒张作用,但一方面由于对“权威”的崇拜,另一方面由于对此问题报告结果尚不完全一致,在长达20年时间里却一直无人深究这一问题,并对Furchgott的理论提出质疑。直到1978年,还是在Furchgott的实验室,一次偶然的事件才使这一矛盾得以澄清。 当时Furchgott实验室来了位新的名叫David的技术员,他未按Furchgott的实验步骤操作,结果发现拟用于收缩血管的胆碱能M 受体激动剂carbachol(CCh,为ACh类似物)不使兔主动脉环收缩,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问题详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 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 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 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 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 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 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着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题型:辨析题4*10分;材料分析题3*20分 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原子论自然观: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 (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 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 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 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 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 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 (4)元素周期表 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案:机械论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 答案: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1、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 2、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 3、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 4、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5、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5、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答案:功能=F(组分、结构、环境) (1)一定的结构决定一定的功能——结构解释方法和结构模拟方法(仿生学) (2)系统的性状功能有相对的独立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黑箱方法。 6、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案: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表现出一定的加和性 (2)非加和性——系统的突现功能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7、生态自然观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材料分析题)

最新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