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案例分析 (1)

长征教学案例分析 (1)
长征教学案例分析 (1)

《长征》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步收集资料了解背景感知长征(多媒体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师:谁知道这些红色的箭头代表什么?

生:代表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路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大家一块分享吗?

生: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上台指图介绍)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长驱25000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评析: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认识长征,对长征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也为理解这首诗歌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境感受长征精神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发生在65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军事壮举——长征有所了解,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有关长征的影视片段,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可以边看边议论。

(生边看边热烈议论着)

师:看完了影视片段,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长征吗?

生1:长征苦。

生2;长征难。

生3:长征累。

师:是呀,当年的长征路上困难重重,红军既要爬山涉水,又要对付国民党从空中到地面围追堵截,但我们的红军战士怕不怕?

生:不怕。

师:现在让我们去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诗人——毛泽东写的《长征》诗中去找答案吧。

(评析:长征,从时间看一年有余,从空间看纵横二万五千里,穿越十一个省,从跨度看与现实生活相距65年之久。小学生捧着课本,无法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艰苦岁月。教者借助多媒体,将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重要事件剪辑组合,创设了声音、画面、音乐于一体的动人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长征,将红军长征经历的感人画面在学生脑海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连环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的形象,

初步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继而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使他们意识到先辈创业的艰难。)

第三步熟读成诵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美读中体验长征(略)(评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者在学生看了影视片段,心中对红军长征有了真切感受后,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律,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边朗读,边体会,边联想,读出情感,读中体验长征精神。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此诗上升理性认识提供了必备条件。)

第四步抓住总领自主合作学习从内容上深入体验长征

师:刚才,我们已从影视片段中了解到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从诗中哪两句最能看出?

生: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最能看出。

师:可见这两句是对全诗进行了-------生:概括。(板书:概括全诗)

师:这两句在诗中起了总领全篇的作用。要想弄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认为关键是弄懂哪个词的意思?

生:我认为应该先弄懂"只等闲"这个词的意思。(解词"只等闲")生:我认为还应该弄懂"万水千山"的意思。(解词"万水千山")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生说诗意)师: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红军不怕种种困难,把困难看成平常小事的英雄气概。

生:我体会到红军把种种艰难险阻不放在眼里的豪迈气概。

师:到底红军是怎样不怕难,把翻越千山万水当作特平常的事呢?诗歌的后六句向我们具体说明了这一点。好!检验你们阅读能力是否强的时候到了,你们怕不怕?

生:不怕!(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请你们根据以下三项要求,自由组合,任选一项自学

一、自学诗歌三、四句

(1)解释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谈谈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什么?

*你能根据诗歌的三四句,画出形成鲜明对比的简洁画吗?

二、自学诗歌五、六句

(3)解释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谈谈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什么?

*你能根据课外收集的资料,讲一讲有关五六句中提到的两次战斗的小故事吗?

三、自学诗歌七、八句

(5)解释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谈谈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什么?

*你能根据诗歌的七八句展开想象,说一说红军翻过雪山后的情景吗?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学习后,每组派一人或几人上台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师相机给予一定的指导。)

(评析:理解诗句意思,深入体验长征精神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理念:1、抓住总领全篇的诗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抓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感情),为自主学习后文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三组自学题目的设计各有特色,在(1)(2)题基本题理解的基础上,用"画一画""讲一讲""想一想"三个提高题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用不同的解决办法突破重难点。如:利用画一画,学生画出了五岭山与细浪,乌蒙山与泥丸的对比鲜明的两幅图,利用图,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而且真正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利用讲一讲,学生把收集到的"巧渡金沙江"与学过的课文"飞夺泸定桥"两个小故事进行了生动讲述,不仅突破了一"寒"一"暖"两个难点词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利用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红军长征取得全面胜利,全军欢欣鼓舞、喜笑颜开的情景,一起感受胜利的喜悦和胜利的来之不易。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正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收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兴致盎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合作意识、处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而且也获得了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功体验。

第五步总结全诗深化主题深刻感悟(出示课件:毛主席评价长征的一段话,生齐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教学目标 (总)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补充长征影视片段和红军走过的路线图. 看了刚才的影视片断和线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长征教学设计教案

11、长征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预习 1、毛泽东有关诗句、故事等 2、长征的路线图、长征的图片、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名人回顾:投影“毛泽东画像” 1、生生交谈,说说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2、过渡:是他们的正确领导,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长正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心潮澎湃,为了讴歌长征的胜利,达到陕北时,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听《长征》诗歌,边听边播放录音,投影红军长征系列片。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诗歌,也目睹了长征的过程,谁能说说毛泽东的这首诗反映了什么?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长征》这首诗的主题? 4、学生讨论,并半数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诗句(略)。 5、从你们归纳出来的词语小结:毛泽东写了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新诗 1、谈话:我们都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板书)学诗的方法(略)。 2、因为《长征》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先来读一读。1)、自由朗读,质疑生字读音。礴bó、丸wán、岷mín 2)、三人小组轮读 3)、个人读 4)、表演读 5)、师生评读 3、好,我们刚才都熟读了这首诗,你们认为你们读出了这首诗的感情没有?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体会诗意,所以才没有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 4、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长征》歌曲,让学生从总体上体会长征的豪迈气势。 师言述:听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蜂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潜力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 5、检查自学情况,学生发言。 6、生:老师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河,也就是诗人所说的“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师:但红军他们不怕这千难万险,红军用自己的双脚走过来了,把万水千山只看得很平常。只用了一个词来表达,表达战士们的什么精神?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板书:只等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七律.长征》教案与教学设计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5.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长征》教学案例及评析 舜陵一小郑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读懂每一句诗,大体领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课,引入意境 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突破乌江”的精彩片段,并谈一谈观后感。 2.学生谈感受。(长征多艰苦啊!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历尽千辛万苦。) 3.小结导课。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部分感人镜头。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一诗。(板书课题) [评析:精彩感人的画面和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感知诗意 1.归纳方法,提出要求。 (1)回忆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诗歌,大家来说说应该怎样来学习诗歌《长征》? 生:了解诗的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体会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小结。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学习《长征》这首诗,可采用“读——解——品——疑——诵”的方法。“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解”,结合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品味语言,评点诗歌中的佳词妙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画面,体会其中意境。“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

长征教案

课题《七律?长征》页码136 课型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准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相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预设个性设计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过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2师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A: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很有味道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4、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5、交流: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埔上中学:林秀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作为历史学家的学生课后查找红军长征的原因,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后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 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 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十送红军》导入。以红军过草地的图片为主页,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

2.这首歌曾被用做哪部大型革命历史电视连续剧的片尾曲? 学生回答:《十送红军》长征 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 课堂讨论: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并讨论两个问题。 如果你是历史学家分析长征的原因。 如果你是地理学家分析长征的经过。 师:作为历史学家的你,你是如何分析长征的原因? 生:纷纷举手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师:出示材料 (1)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概况 (2)毛泽东曾指出:“王明问题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 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生:答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长征的原因。 师:(1)王明“左”倾错误。(2)错误的军事指挥。(3)敌强我弱。 师: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万多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4课红军长征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能力培养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红军的长征能够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能够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突破方法:1、对于遵义会议,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引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来加强记忆,掌握会议的内容、意义,教师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2、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通过课件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要求学生记住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来掌握又一重点。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突破方法:对分析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从在遵义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议和通过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来认识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五单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由“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长征路,路难行”“讴歌长征”三部分组成,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以及长征途中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历史事件。教材把长征的相关史实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呈现于教材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懂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了解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3.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受红军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2.教学难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及故事,收集歌颂红军长征的诗词、图片及其它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了解背景。 1、设置情境。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壮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2.了解背景:同学们欣赏视频很认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3.学生汇报。 4.小结导入。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一方面,因为国民党军队为了剿灭红军队伍,进行疯狂的围剿;同时在党中央内部出现了“左倾”错误思想,使得革命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重创。在敌我军力悬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保存实力,进行长征。 二、交流资料,探寻长征路。 1.过渡:虽然长征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我们仍然能够追寻到她的足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段难忘的历史。(板书:长征路)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 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 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 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 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 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 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 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 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 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 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a“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 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 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 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 这句也能感受到。

《七律 长征 》教学案例两篇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两篇《七律·长征》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毛泽东的资料、了解毛泽东其人。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金沙江、泸定桥之战、红军翻越岷山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事先写好课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 3、我们的音乐家为这首诗谱了曲,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长征》。 4、学生谈感受。 5、就让我们带着(顺着学生回答的敬佩、自豪)的心情来学习——《七律长征》 6、文体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出示生字、生词检查认读情况。 3、再读课文。 4、师范读,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描写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了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三、精读全诗 1、那么诗中什么地方写出长征非常艰难的,用——划出,面对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看待的,用~~~~~划出。 2、小组交流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2017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新课 1.导入语: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长征,教师介绍长征路线图,三读课题,介绍作者毛泽东。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理解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 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找出全诗中心句。教师带领学生理解中心句,总结学习方法。 2.四字学习法:译、连、悟、诵 2.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同学为小学,自己学习这首诗的颔联,并进行汇报。 3.全班交流。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统编版新版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 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是一种体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感情诵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3、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谈话引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历史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者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要求说清楚自己收集了什么资料,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内外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3、小结过渡:是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其中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页。整整12个月,每天天上有敌机的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的围堵追击,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迈着双脚,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创造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奇迹。1935年10月,当长征即将胜利时,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激情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即《长征》。 (课件演示敌机轰炸、敌军追击的电影片断;《长征路线图》那清晰的红线和箭头,明确的告知了学生红军的行踪、时间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到长征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形,加深了对长征的了解,为学生后面的自读、自悟、表达、质疑进行了有意义的铺垫。) 二、自学诗歌,理解感悟。 1、复习诗歌的学习方法。 (1)学生回顾汇报。 (2)师总结,课件出示诗歌学习的方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七律长征教案000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领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阅读 的兴趣; 3、学习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 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一一知晓“长征难” 二.走进文本一一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请你各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一一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来源:]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 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 。” 3.乌蒙的磅礴一一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 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 (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