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3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3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

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

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

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

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

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

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

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

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

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

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

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

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

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

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

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

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

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答: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

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

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

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体系结构。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答:(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

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

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

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

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

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答:(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

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

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

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

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

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

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

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

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

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

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

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

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答: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

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

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

用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

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特

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答: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

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

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

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

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

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答: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

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

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

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

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

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

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

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

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

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

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

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

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

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

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

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

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

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

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

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

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

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

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

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

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

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

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答:(1)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

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

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

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

(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一是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

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二是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

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

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

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

的科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

术在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的价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取向。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答: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

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

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

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

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答: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

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

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

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

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

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

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

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

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

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2013自然辨证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重要理论基石包括哪些? 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⑴基本思想: ①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②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③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推动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⑤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使得人化自然。 ⑵主要特征: 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⑶重大意义 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④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⑴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们从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领悟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维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指的是发展的必要性、完整理解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②发展的可持续性:指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指危机、安全、未来的共同性 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4、生态自然观的确定及基本思想 ⑴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表现。 ①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据“生态危机”: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包括土壤、森林、生物、矿物环境污染: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 ②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⑵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版本1: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版本2: 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 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 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自然辩证法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现已被拓展为包括下列分支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 ①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论、方法论;②科学观、自然观、方法论;③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④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2、自然辩证法与具体自然科学的关系是: ①一般与一般的关系;②特殊与特殊的关系;③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3、直觉思维的明显特征在于: ①,非逻辑性、突发性、想象性;②,非逻辑性;创造性、联想性;③,非逻辑性、 意外性,偶然性;④,发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结果的突破性。 4、自然界的演化,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②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人类起源和演化;③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演化;④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5、认识客体是指: ①纳入认识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一切物质客体;②除人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③一切自然界存在物;④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总和。 6、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主张理性主义方法作为科学研究主要方法的科学家是: ①,英国的休谟;②,法国的笛卡儿;③,意大利的伽里略;④,英国的培根。 7关于进化与退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 B. 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 C.进化与退化互相排斥 D. 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 8、科学方法论认为,建立科学假说应该遵循解释、简单、对应与……。 ①,典型性原则;②,可检验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全面性原则 9、近代最早提出的自然界演化历史观是: ①牛顿经典力学;②康德星云假说;③达尔文进化论;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10、宇宙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 ①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②暴胀阶段、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③核合成阶段、辐射阶段、实物阶段;④基本粒子形成阶段、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