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_雷淑娟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_雷淑娟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_雷淑娟

 2009年第2期理论观察

No.2,2009 (总第56期)

T heoretic Observatio n

Serial No .56

[收稿日期]2009-03-26

[作者简介]雷淑娟(195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义学、语言哲学。

●●语文视线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

雷淑娟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摘 要]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从范畴的形成直至推理的

延伸,所依靠的是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经过跨域的隐喻等转换、映射机制来认识身体以外的世界。 [关键词]认知;体验;意象图式;隐喻

[中图分类号]H 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122-02

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有其哲学背景。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是伴随20世纪60-70年代认知科

学的产生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是体验哲学和第二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背景下的产物,至今已经成为西方语言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领军学科。

1999年美国语言哲学家L ako ff 和Johnson 出版了《体验哲学》一书。首先从哲学认识论上批判了20世纪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建立了体验哲学或称为新经验论,并把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20世纪的经验论是在西方哲学由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向过程中形成的,以英美分析哲学为代表。传统的经验论在语言哲学中表现为逻辑实证主义。他们把语言分析作为接近思维和认知的重要途径。认为分析一个思想的结构就要通过分析语言的相应的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语言的内部构造与范畴、概念及意义具有同一性。即通过逻辑分析把科学的各种命题还原为直接的经验或可观察的命题,从而确定其意义。认为心智、思维中的概念和范畴仅仅是对外部客观范畴的镜像式的反映,而这种反应的基本形式就是语言。因此英美分析哲学关注语句的真值问题,认为一个语句不能被证真或证伪,这个句子就没有意义。句子的真值条件就是句子成真或成假的客观条件。因此,主张廓清词语的意义,以便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精确的了解这个世界,寻求语言的意义与客观范畴的同构性与真值对应性。其研究方法是形式主义的。他们认为:真实世界是由实体构成的,实体具有自身的特征,实体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系。因而,世界上客观的存在一个模型,应将其设计和总结出来,人们据此就能够理解现实世界,掌握概念框架,获得语义系

统。〔1〕这个客观存在的模型可以通过数学集论来描写,集论模型的抽象的数学表达式及模型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真实世界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特征。因此,他们采用符号运算和形式化的研究方法。美国逻辑学家M o nt ague 甚至认为,

自然语言与形式语言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可以用数学方式进行精确的描写,乔姆斯基也致力于用数学演算的方式来揭示自然句法和语义的转换生成的规律。

20世纪的唯理论早期代表人物为提倡新康德主义的德国的李普曼和朗格。他们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概念中的唯物主义元素,发展了康德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用绝对的二分法来处理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否认理性认识的感性来源,将理性视为知识的唯一的源泉,只有依靠理性的知觉和推理才能接近真理,把握规律。对意义问题的认识是,意义和真理不以客观现实为参照,认识的对象是“纯粹的思维”的产物。

L akoff (1987)和Johnson (1987)以及他们的著作(1980、1999)中对20世纪的客观主义经验论和主观主义的唯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两种理论在本质上都是错误的。客观主义镜像论否认了人的认知在形成概念范畴、思维推理、建构意义系统中的主体性作用,唯理论把人的理性看成是一个自治、自足的封闭的系统,无视人的身体构造及基于这种构造的感知经验在认知活动中的积极的意义。因而两者都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同一客观世界为什么在不同民族意义系统中会形成不同的镜像,形成不同的概念结构和语言表达式?

在批判客观主义和唯理论的基础上,L &J 在《体验哲学》一书中提出的体验哲学观,克服了两者极端主义的偏颇之论并汲取了其中的合理性成分。他们既承认客观世界对认知的第一性作用,也重视人的主观认知机制在范畴化、概念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的功能。认为范畴、概念、推理等心智活动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但也绝对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的镜像的反映。人类的心智活动对外基于生理系统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感知,对内基于神经机制和心理特征的认知加工,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从而确立了人在认知活动

122—

中的主体性地位。因之也称为非客观主义的新经验论。

L&J之所以把自己的理论称为体验哲学,是因为他们认为基于生理系统的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感知,贯穿在心智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L&J指出: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思维也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这是体验实在论的实质。〔2〕

说到体验,首先是人类用什么来体验?用身体。在人类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初始性的当属身体体验。体验哲学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为理论依据。皮亚杰相信仔细研究最初级水平的智力活动(儿童的智力活动),可以使我们对成人的思维结构得到更好的了解。皮亚杰认为:在儿童原始宇宙中是没有永久客体的,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儿童对作为非我的别人开始发生兴趣之时为止。……儿童把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但是却是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心。换句话说,儿童最早的活动既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可这种自身中心化又由于同缺乏中心化相联系,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的。〔3〕

婴儿除自己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人类在早期智能阶段,就像婴儿一样将自我置于宇宙的中心,然后以此为参照形成视角。对于这一点王寅曾经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作过精辟的概括:

人类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相作用来与世界相连……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机制密切相联……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式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概念和意义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身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它们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意义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而不是通过符号与世界之间客观的直接的连接而产生的。〔4〕

其次,人类用身体首先体验什么?体验空间。空间体验是指身体(各种感觉器官)对地点、方向、运动等各种空间关系的体验,其体验的基本方式是互动的。身体、空间、互动这三者是人类认识的始源,是原始思维中一些基本概念形成的基础。人类以自我为宇宙的中心,以此为参照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来审度万物,进而形成“上下、前后、左右、高低、中心与边缘”等基本认知视角。L angacker认为空间和视觉经验在形成其他认知概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最初就是空间和视觉的动物。”据皮亚杰的研究,人类早在语言出现之前就掌握了空间概念化能力。通过视觉、触觉、动觉等感知能力学会了空间定位,进行空间概念化。儿童先学会了几个表示空间的词语,然后通过他们来掌握其他语义域。

L akoff(1987)基于人类对空间和运动的经验概括出7个主要的意象图式。所谓“意象”是心理学的术语,相当于表象。它不同于感觉和知觉。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是感觉的总和。感觉和知觉都是以存在于当下的事物为基础的,而表象(或称意象)则是指在客观事物不在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在想象中唤起对该事物的意象的认知能力,它是感觉和知觉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样式所形成的心理表征。所谓“图式”是经验和信息经过加工组织后进入长时记忆中的常规性的认知结构。这些意象图式是人类推理的基础,人类以此为基础以类推的方式构建出无限的感知、意象、事件等,从而构成人类的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Johnson(1987)指出:

“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5〕因此,所谓意象图式既强调了表象认知的体验性基础,又强调了这种表象认知的概括性、抽象性和规则性。这样,处于抽象层面的“意象图式”就能够以类推的方式来建构我们身体的经验,还可以通过隐喻来建构我们的非身体的经验(L akoff.1987)。

意象图式有基本和复杂之分。L akof f概括出7个主要的意象图式为基本意象图式。包括容器、始源-路径-目标、连接、部分-整体、中央-边缘、上下、前后,它们可以整合成更加复杂的意象图式。我们可以见出,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都与人类的空间体验有关。如下面的例句:

他从大会主席的手里接过奖杯举过头顶。/一架从香港飞往新加坡的班机。

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都遵循着始源-路径-目标这一路径图式,动作或动作者都有一个出发点,然后沿着一个路径到达终点。又如:

我把书放在架子里,走出阅览室。/他把咖啡倒进杯子里。

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都体现了一种容器图式。架子、阅览室、杯子从空间意义上来说都是“容器”,动作在容器之间进行,人或物通过动作进出容器。L ako ff认为,人类就是依靠这种空间关系对客观世界进行最初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的形成就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的结果——从空间到其他,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人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抽象思维、复杂推理的能力,而在这个跨概念域的转换、映射过程中,其主要的手段就是隐喻。如:

我总是出神,迷失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幻想是容器)/我一想到集中营,幻境便从记忆深处奔突出来。一发不可遏止。(记忆是容器)/先前的,似乎已经远去的情景又卷土重来了。(思想是运动)/脑袋思绪纷乱,像被一团乱麻塞住了。(脑袋是思维的容器)/以体验哲学观为基础所构建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大厦。(理论是建筑)

可以说,在L&J的理论的启示下,对于隐喻人们已经不再囿于修辞学的使人耳目一新的雕虫小技,而是把它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推理方式来认识了。

L&J在1980年出版的M etaphor s W e L iv 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就强调了隐喻的认知作用: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体。

Who rf也指出:

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

隐喻是认知的开端、过程,也是认知的结果。它是人类认知和推理的基本机制。

综上所述,以空间体验为基础的人类身体体验是我们认识的始源。人类经过反复多次的体验感知,抽象为几种基本的意象图式,并由此出发通过隐喻等转换、映射机制对我们身体以外的世界给以范畴化、概念化,进而赋予其意义。

[参 考 文 献]

〔1〕〔2〕〔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67,288,289.

〔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3.

〔5〕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37.

〔责任编辑:李姝怡〕

123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学如同它研究的对象——人类语言那样普通显现,没有什么特别艰涩的,这是大多普通人在第一感观中的认识。这样可以说是将语言学简单而且表面化,这是肤浅的理解,如此这样,就无法深刻的探索得语言学的本质。 那为什么大家会如此的认识而且还很固执的笃信自己的判断 呢?这是因为视野,大众只是看到了语言在自己存在的时代,自己生活的群体间的交流。也就因为视野决定了对语言格局的把握,决定了对语言区间的把握。 语言的区间存在多样性,有历史的区间,有地域的区间,特别还有未来的区间,而种种区间间有距离,有距离也就构成了交流的障碍。单从语言讲,它是用来沟通人类情感的,它是人类感情、思想、智慧的载体,而一种天然的距离阻隔了今日与历史的对话,本土与异域的交流,今天与未来的传承,那么语言学作为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为消除这种障碍构筑彼此对接的轨道,以一种平台使他们交流畅通。交流才是语言的本质,交流流畅是语言学的功能所在。 我们若只认识到语言学在人类语言交流的本质职能,也无法深刻的理解语言学,而只是使语言学平面化,不能使其主动影响社会交流的功能,也就削减了它的职能。我们还要在语言发展的轨迹上,以一种科学态度审视,揭示其本质。 语言不仅是讲述客观事实,而更重要的是那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在传递中发生了变化,如遗失现象,还特别的是反义现象,

这些特点也就是语言学存在的意义,那么情感就为语言的发展的隐性动力,而情感抉择是人类价值观,世界观的外征,是自我意识的展示。这就是我们依语言的表现特征探知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情感特征,从而解读他们的心理。

语言的发展当然不只在主观因素,还有众多客观因素,而客观因素的共同特征就是:语言的不通存在,他们彼此要在碰撞中融合。例如我们中国语言,我们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调为基础,而就在北方语言区上也依然存在历史进程中传递下来亦然消失的语言的痕迹,特别表现在口语上,更具体讲如陕西人说“快”它不是一个字,而是一连串的“音读”我们即就是用音标也无法注明。 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其研究的主体也发生变化,最早期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由此,在教育部发达历史环境下,以此沟通学习者与先贤们智慧、情感上的共鸣。而今天,我们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为何?因为今天教育的发达普及,群体间拉近了沟通交流的重心,那么彼此重合度高了,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球一体化,文化碰撞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彼此的抵触融合在所难免。我们的语言体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引进了音标,此为国际通用。还有在文化融合中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彼此有借鉴。如字体我们由过去繁体字表象功能更强,而简化字叙述性更强。而音标的引入,还有我们语言教育的一种取向,使我们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体系有彼此影响。用音标字母表示词语,而且还有讲汉语总是掺杂英文单词,这已是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认知语言学 构式语法

1.2.3. 普通习语(pieces)按常见方式排列 第三种常规习语是由根据普通组合原则组合成的普通词项构成的,但这些原则都归属于成语解释。大量满足这些条件的习语包括hang/tie one on(意为“喝得大醉”),pull someone?s leg(取笑某人),和tickle the ivories(弹钢琴)。此范畴内的常规习语包括诸如某人拿起一盘饮料说now watch me drop it之类玩命词组及传递反面信息的修辞疑问句,如:Who?s gonnamake me? Am I invisible? When did I say you could do that?等。 2. 常规习语:以let alone为例 我们对研究常规习语很感兴趣。吸引我们的常规习语包括语法、语法外型和编码、解码型。这些类型不但包括前文中提到的the X-er the Y-er句型,而且也包括像例14表达中显示的结构: (14)a. There goes Charlie again, ranting and raving about his cooking. b. Look who?s here! c. what with the kids off to school and all d. Why not fix it yourself? e. He?s not half the doctor you are. f. Much as I like Ronnie, I don?t approve of anything he does. g. He may be a professor, but he?s an idiot. h. Him be a doctor? i. What do you say we stop here? j. It?s time you brushed your teeth. k. One more and I?ll leave. l. No writing on the walls! m. That?s not big enough of a box. n. It satisfied my every wish. 在断定上面每个句子都例证了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或常规习语前,我们认为每个句子都可以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否定的回答。(1)此表达显示了根据已知的独立词汇构成性质和语法结构而完全预测的属性吗?(2)此表达值得在语言普通词库中列出并值得视为固定词组吗?也许没必要指出怎么去回答这两个问题有时是难以确认的。 细想例14h,它阐述了我们可能称为Incredulity Response Construction。这个特殊的句子例证了在Akmajian 1984中详细讨论的一无限大的英语句子集(Your brother help me? Her write a novel about the Spanish Inquisition?,…)。这些句子包含了一个主句,其主语使用宾格而谓语动词则用原形。如果某人讲得一口流力的英语但却从未碰到过此无限大集中的句子,很明显他就不能一个个地习得此集中的句子,而必须学会一普通规则,此规则需用特定的语用力量与特殊的句法形式(其显著特征是非名词性主语与非限制性主动词)相匹配。(粗略地讲,必须使用这些句子来挑战或质疑说话者刚刚提出的命题。)能完成此项任务的词或词组是无限的。这种规则我们称之为“常规习语”或“特殊的语法结构”。 2.1 引言 本文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结合词组let alone,使用英语中的语法策略,阐明对语法结构语用、语义和句法上的分析。当然,我们探究let alone结构性质的目的,是想发现这些性质能否构成让我们感兴趣的半独立语法结构类型的一个好例。let alone表达法拥有语言中其他许多结构类型和词条的性质,因此关于这些性质能否被看作是例示独立语法结构的争论还需要认真处理。我们认为let alone句型具有很多这种特殊表达家族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属性,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到认知语言学的演进及其思考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到认知语言学的演进及其思考 本文从语言学理论学习者的角度梳理了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的三大假设、研究方法以及五个发展阶段,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叙述,并阐述了认知语言学与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关系。 标签:乔姆斯基认知语言学演进思考 一、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综述 在语言学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多种研究流派、研究学说,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占据了语言学领域的特殊地位。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于20世纪50年代问世,标志着生成语法的创立。自此,生成语法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引起了语言学界的一场大变革。语言学从一门分类科学变成了如化学、物理学一样的自然科学。语言研究的方法从以观察归纳法为主,变革为以演绎推导法为主。语言从只被当作交际的手段,发展到也被看作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并且被看作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虽然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都有一些修改完善,但是基本上围绕着三大假设:1.人的语法知识是天赋的;2.所有的人类语言都是一个演绎的形式系统,即普遍语法;3.大脑有专门的语言机制——语言官能。 为了验证这三大基本假设,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在采用基本观察归纳法的同时,还进一步使用了演绎推导法。演绎推导法能够使语言学研究人员充分解释语言的知识系统。乔姆斯基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本质和规律是人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人的感官必然会形成经验主义。转换生成语法沿用了“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过程和方法。 二、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主要经历了第一语言模式阶段、标准理论阶段、修正扩充标准理论阶段、管辖和约束理论阶段、最简方案阶段。 (一)第一语言模式阶段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中的许多事实都是无法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式和方法来解释的,并且人类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不能够通过经验性的归纳来进行验证的。他特别强调句法的生成性,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够生成并且只能生成这种语言的无限的句子。他提出每个人都内在具有语言习得的能力,这种内在的能力在人们适当发展时期某一次听到语言时开始被激活并且被运用。 (二)标准理论阶段

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_反思与前瞻

2010年5月May 2010第33卷第2期Vol.33No.2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基金“构造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008-YY10)及四川外语学院社科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多重压传观的现代汉语新词语构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此衷心感谢王寅先生、《现代外语》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1 CCxG 实际上可视为一个广义术语,即:只要循着“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理,从体验哲学与狭义认知语言学视角展开的构式语法研究皆可视为CCxG 。为讨论方便,本文的CCxG 仅指Goldberg 的构式语法进路。 1.引言 认知构式语法(CCxG )1是Goldberg 对 其语法理论的最新命名,以别于其他构式语法理论。该理论旨在建立描写与解释不同层面语言现象的统一分析方法。2006年出版的《工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性的本质》(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以下简称为《构式》)更是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发表的相关书评就有9篇(参见Acu觡-Fari觡a 2006;王寅2006a ;Bybee 2007;Boas 2007;van Valin 2007;梁君英2007;石毓智2007;Ariel 2008;Kidd 2009,等)。2009年时值《认知语言学》创刊20周年之际,该刊第20-1期掀起了对《构式》一书讨论的热潮,共发表了9篇与之相关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CCxG 的相关研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参见Goldberg 2009a ,2009b ;Bod 2009;Borsley &Newmeyer 2009;Crain et al.2009;Croft 2009;Langacker 2009;Lieven 2009;Lidz &Williams 2009,等)。本文以大 量最新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来解读和评论Goldberg 有关CCxG 的基本观点,并指出该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语言心智观与创新观 宏观上,CCxG 与TG (转换生成语法)都以揭示语言的“知”、“获”、“用”为其理论目标,试图阐释“何为语言知识”、“何以习得语言知识”、“何从解释语言知识的使用”等问题。根据Goldberg (1995:7,2006:4)的观点,两派理论对上述问题的切入都以语言心智观和创新观为基本取向。但这一评述过于笼统,因为CCxG 与TG 对语言心智观与创新观的阐释有着本质的区别,反映着大相径庭的语言哲学观。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廓清这两个概念,才能避免原则性误导。 首先,TG 的语言心智观是在批判语言行为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从认知和语言的关系出发来解释语言运作的机制。该观点冲 Goldberg 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 ———反思与前瞻* 四川大学/四川外语学院 刘玉梅 提要:认知构式语法(CCxG )最早出现于Goldberg 2006年出版的《工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性的本质》一书,是作者对其语法理论的最新命名。作为从体验哲学和狭义认知语言学视角展开的构式语法研究的一个分支,CCxG 旨在通过构式建立描写与解释不同层面语言现象的统一分析方法,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以大量最新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来解读和述评CCxG 的语言心智观和创新观、表层概括假说、构式观及构式关系表征等基本观点并指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CCxG 、基本观点、回顾、思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10) 02-0202-08

0903012234陈绿清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外语系 年级专业:09英语 姓名:陈绿清 学号:0903012234 题目名称: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

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研究象似修辞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研究象似性修辞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将具体从象似修辞的不同方面,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等入手,着重研究某个诗人的诗歌。在前期资料的搜寻中,发现王寅先生在象似性这方面,做的研究相较其他学者的多。对于象似性的研究,在句法,方面研究的较多,在诗歌方面,研究的人相较于前者还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语用分析 导言 本文意在研究英美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的对象似性修辞的应用。本人旨在着手分析某个具体的诗人。从这个诗人诗歌的篇章,用词,句法结构的对称加以分析。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性的。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地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可理据的。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Haiman,J.(1980).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Language,56:。515-516Haiman, J.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Stanford, June 24-6,1983.stanfold: John Benjamins Haiman,J.(1 985a). Iconicity of sequenc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emporal adverbial clause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 3, 468Zhou Siyan [周思言],2012, on the iconicity in John Keats’ poetry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0 Hong Qi [洪琪],2009,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6,1:13Hu Zhuangling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Huang Qinggui [黄清贵],2009.《从语言到语用: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Li Han[李涵],2009,iconicity in E.E.Cumming’s Poetry,四川师范大学,16Lu Weizhong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理据性,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語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外语教学具有许多重要的启示意义。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 标签: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启示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谢 应 光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按照认知语言学,人的心智是体验的,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经验主义;心智;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36(2003)03-0103-05 语境是语用学中常用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化被认为是语言意义和语法的基础,这似乎与语境概念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认知语言学自有其独特的语境观。为了澄清这个问题,Langacker(1997)曾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认知语义学的语境基础”,说明语言意义的概念观为什么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语境概念为基础。他(1997:240)指出,虽然认知语言学以对心智的研究为中心,但也可以把它描写为社会的、文化的和语境的语言学。本文的目的是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一、经验主义的语境观 语用学中关于语境的论述很多。例如,有人把语境看作是上下文,即单词或句子前后出现的语言材料;Searle把语境定义为对理解话语所必须的一组背景假设;(Ungerer&Schmid:,1996:45)Levins on(1983: 22-23)指出,语境指的不是话语的实际情景,而是所选择的在文化和语言上与产生和解释话语有关的那些特征;S perber和Wils on(1995:15)则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对世界所作的假设的一个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实际状态影响对一句话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语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物理环境或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语,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性的文化假设以及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猜想都可以在对话语的解释中起作用。 虽然上述关于语境的论述也提到了理解话语时的一些主观因素,但R obins on(1997:256)指出,语用学中关于话语理解的假设一般都体现了客观主义的立场,即在谈论语言时,把语言中的规则和结构假定为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事实,假定它们是真实而独立于观察者的,把根据这种观察立场所创立的结构转变为心理的结构。认知语言学采取经验主义的语义观对客观主义持批评的态度。而Lakoff和Johns on (1980:192-193)否认有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他们指出,真理是相对于我们的概念系统的,而我们的 收稿日期:2002-11-06 作者简介:谢应光(1949—),男,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个术语首 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的语言(Lamb,1998:381),其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联系紧密。认知语言学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1989年由 德国语言学家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g)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言学 的正式确立。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刊物,成立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 认知语言学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概念和意义来自人们对 世界及自身的认知,而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无休止的对环境自身的体验。Lakoff&Johnson(1980)首先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认为客观世界 是人们体验和理解的对象。认知是人们对现实和自身体验的理性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 1.1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构式语 法理论等。绝大多数人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与思维和行 为无关。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普遍存有于日常生活中, 而且其不但存有于语言中,而且存有于思维和行为中。人类思维和行 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人类思维的方式、体验和行为 也是隐喻的。他们指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隐喻是两个相互没有交集 的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为同一域内的映射。Bencini&Goldberg (2000)提出了与动词中心论相对的构式中心论,即一个句子是以构 式为中心,而动词只部分影响意义。构式中心论能够补充动词中心论 的缺陷,解释了众多动词中心论无法解释得语言现象。 1.2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纳观察、调研、记录和比较等方法对实际 的语料实行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其 全面性和可靠性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但相对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结 构主义派的内省分析法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此外,内省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fd3836052.html,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导读

R.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 张辉 齐振海 导读 (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 引言 R.W. Langacker撰写的两卷本的《认知语法基础》是认知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发轫之作。同其它三本认知语言学奠基著作一样(它们分别是G. Lakoff 和M. Johnson的《我们所依赖的隐喻》(1980)、G. Lakoff《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1987)和M. Johnson的《心中之躯》(1987)),这两卷本是摘引率最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之一。由于《认知语法基础》创建了一种崭新的和与众不同的研究语言和其结构的理论,其中Langacker创造了一套特殊的术语,因此这两卷都比较艰涩难懂。第一卷主要讨论理论假设,介绍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对语言结构进行最佳描写的所需的工具和概念。除了第一卷中的详细论述外,Langacker为使语言学的读者能尽快掌握其基本理论,在不同的论文集中用较为浅显的语言构画了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它们分别是“认知语法概述”(An Overview of Cognitive Grammar) (Rudzka‐Ostyn 1988)、“概念化、符号化和语法”(Conceptualization, symbolization and grammar) (Tomasello 1998)和“动态的以用法为基础的模式”(A dynamic usage‐based model) (Barlow and Kemmer 2000)。读者在阅读第二卷之前,要想尽快地掌握认知语法基本思想,可参阅这些文章。 Croft 和Cruse (2004:1)指出,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基本的理论假设:(1)语言能力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faculty);(2) 语法就是概念化形成过程(conceptualization);(3) 语言知识源起于语言的使用。这三个理论假设的中心论题是,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一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哪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呢?Langacker指出了五种认知能力:(1) 凝固化(entrenchment)或自动化(automatization), (2) 抽象能力(abstraction),(3) 范畴化能力 (categorization), (4) 组合能力(composition)和(5)符号化能力(symbolization)。这五种认知能力与语言现象密切相关,是认知语法的出发点和起始点。Langacker的主要语言观是,语言组合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具有不同凝固化以及不同抽象层次的语言结构,以一定的范畴化、组合关系和符号化的关系连接在一起。 认知语法的分析都以一定的识解(construal)为基础。识解是我们用交替的方式对同一场境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这也就是人的语言能力和一般认知能力是不可分的。识解包括抽象性(schematicity)、图形/背景的转换(figure/ground reversal)、视角(perspective)、隐喻、突显(prominence)和侧重(profiling)等。 语义结构的研究在认知语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Langacker(1998:4)认为,决定意义的变量有两个:一是概念内容(conceptual content), 一是该概念内容被人所识解的方式。作为常规语义值所固有的一个方面,语言成分在其所引起的概念内容上赋予某一识解方式。识解的常规方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说该语言的人对世界的看法。语言所赋予的识解是很表面化的(语言相对论极端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即使识解不同,词语所引起的概念内容是大致是一样的,这是语言理解和语言间的翻译的基础。语言符号为说话人提供了数量众多的识解场境的手段,他可以熟练地运用语言在不同识解之间进行相互转换。 Langacker提出了认知语法五个基本的观点:(1) 意义就是概念形成过程。(2) 经常使用的词语一般表现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意义网络。(3) 语义结构相对于“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s)时才能显示出其特征。认知域是一种的背景知识,以此为背景,我们才能获得对某个场境的概念化。(4) 一个词语的基体(base)是该词语固有的和必然唤起的概念内容。一个词语的侧重是在此基础上那个突显的部分。通过在基础上赋予一个侧重(profile)才能得到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