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11、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课题:11、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程,并从中受到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4、你从科学家研究发明的过程中获得哪些启示?探究问题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学重点1、探究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的探路方法并从中获得启示发明雷达的?2、从科学家研究发明的过程中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了解蝙蝠的飞行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备课本、字词典、课件板书设计11、蝙蝠和雷达嘴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蝙蝠的探路方法:耳朵返回天线发出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雷达的工作原理:荧光屏返回课程设计活动单导学案预习设计预习反馈了解人类还从哪些动物的身上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新的科技产品?1、在学习万新课以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组织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情况向大家介绍3、了解学生完成预习的途径,引导学生多看科普书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一、复习旧知新课准备一、新课铺垫问题矫正、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二、情境体验明确问题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二:探究蝙蝠的探路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默读课文,找到描写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的语句,做上记号、反复阅读描写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的语句,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分析两个示意图,找出两之间的联系,并用语言概括活动三: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的探路方法的、阅读科学家的三次试验,了解科学家的试验方法和过程、填写下列表格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结论第1次蒙眼睛铃铛不响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它的嘴和耳朵。
第2次塞耳朵铃铛响第3次封嘴巴铃铛响、从科学家的三次试验中,你体会到什么?活动四:你还知道哪些发明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交流课前预习了解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了解“仿生学”这门学科、鼓励学生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多观察、发现,尝试发明创造一、组织自学生活动:1、课件出示活动单,由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单规定的任务。
11.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你们人类更了不起,竟 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 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 人类是怎样发现我们秘密的。 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我是小小科学家!(默读课文3—6自然段)
试验顺序 1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证明什么
2
3
Page 7
比较“试验”和“实验”: shì shí
试验:为了查看某种结果而进行尝试。 查看
11、蝙蝠和雷达
Page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内容?
Page 2
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 高超?划出有关句子。
Page 3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 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 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 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Page 4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 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 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 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证明
第三次
把 蝙 蝠 的 嘴 封 住。
像没头 苍蝇似 的到处 乱撞, 铃铛响 个不停。
蝙蝠 飞行 与嘴 有
关
15
第二\三次实验
第二\三次实验
第二\三次实验
第二\三次实验
第二\三次实验
真糟糕!
第二\三次实验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次实验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 配合起来探路的。
飞了 几个 蝙蝠飞 钟头, 行与眼 铃铛 睛无关 一个 也没 响。
Page 10
第一次实验
11
第一次实验
12
第一次实验
哈!没撞到!
13
我是小小科学家!
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证明
11、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_教案教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文是关于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一、以图为媒,导入新课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二、朗读课文,明确重点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的特点以及蝙蝠和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写蝙蝠的句子:1)读了这些句子,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来体会)。
2)读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4)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板书上关问题。
11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优秀课件
鱼儿会游泳:发明了潜水艇。 鸟在天空飞翔:制造了各种飞行器。 蜜蜂造巢窝:各种正六边形的蜂巢结构板材。 蛋壳: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袋鼠: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贝壳:外壳坚固的坦克
*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3。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
车前草是一种很普通的小草,它的叶子是按螺旋形来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使每片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建筑师们依照车前草叶子的形状,设计建造了螺旋状排列的楼房,使每个房间都能享受到明亮、温暖的阳光,避免了普通楼房在这方面的不足。
车前草
向植物取经
*
响尾蛇的视力几乎为零,但其鼻子上的颊窝器官具有热定位功能,即使爬虫、小兽等在夜间入睡后,凭借它们身体所发出的热能,响尾蛇都能感知并敏捷地前往捕食。科学家根据响尾蛇这一奇特功能,研制出现代夜视仪、空对空响尾蛇导弹,以及仿生红外线探测器。
Page *
Page *
读课文4-6段,填写试验记录单。
试验 顺序
试验环境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Page *
试验 顺序
试验环境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四年级下语文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案
年级
四
班级
一
课型
精讲
课题
11.蝙蝠与雷达(第二课时)
主备教师
庄再祥
上课教师
庄再祥
备课时间
2013.3.27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于蝙蝠探路的联系
重点难点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课后延伸
写一篇《雷达的自述》的短文,向人们介绍雷达和蝙蝠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天线-----------嘴
(雷达)无线电波-------声音(蝙蝠)
荧光屏------耳朵
教后反思
2、填表: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达的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4、对照图片,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工作的。
后教:
(一)出示第一段
1.幻灯片出示表格
2.新授默读—5自然段
3.抽学生完成表格(差生为主)
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圈点勾画,质疑探究。
问题导学
用填表法、画图法、填空法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先学:
自学指导: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目标,我们将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学习。
1、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蝙蝠的飞行作了三次试验,请你以科学家的身份介绍三次试验的过程及结论。
(二)出示第二题
1.指名雷达6-7自然段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四、课时设计:两课时。
本节为第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导入:同学们,请看屏幕,(指着图片)你们是认识它们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指名说)。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连接。
究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生齐读)2、复习:(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生字词你多认识了吗?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我会读课件)老师说意思学生说词语(2)同学们生字词你都认识了,那你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谁来说说?(出示我会说课件)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解开了蝙蝠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解决了飞机的问题。
二、细读第三自然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
过渡语:同学们,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2、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指生汇报)【出示课件: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同学们这段话了哪个词能体现出蝙蝠飞行的本领高超。
3、文段中有一个关联词语:“即使……也……”你能口头说一句话吗?4、指导朗读。
①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全班齐读5、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过渡: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这也引起了科学家思考。
程克民《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小语四年级下册三单元第11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反思《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介绍科学仿生、发明创造的文章。
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如下:一、表演导入,激趣探究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走路,其中一位学生蒙上眼睛。
比赛后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2、全班同学谈谈眼睛的用处。
3、谈话导入:人夜间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样不方便。
有一种动物,它不仅善于夜间飞行,而且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板书:蝙蝠)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灵巧地避开。
(多媒体演示) 过渡: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了试验。
(板书:试验)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个试验报告。
请打开课本第42页,自由朗读课文第4、5、6、7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内容。
(多媒体【通过“蒙眼走路”实验表演,明白人的眼睛的作用。
激发探究的兴趣。
引入过渡到学生自由读4、5、6、7自然段】二、切入重点,学习课文第4、5、6、7自然段1、快速阅读4、5、6自然段,划出有关内容。
2、同学们,我们把自己当成小小科学家,分四人一组开始合作探究,讨论三次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3、指名回答完成的实验报告。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4、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
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指名回答。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5、屏示、齐读。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1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蝙蝠夜行探路的本领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2理解蝙蝠夜行探路的本领和雷达工作的原理的关系。
3通过学习拓展思维,学会表达。
教学重点:领会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教学难点: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的关系。
一、复习学过的词语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学生齐读展示生字词(课件1),学生拼读荧光屏揭开苍蝇敏锐避开飞蛾蚊子捕捉蝙蝠铃铛障碍物师:荧字是后鼻音,要读清晰;障字是后鼻音,再读一遍。
生按照老师要求再次齐读。
二、回顾学过内容,导入新课师: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自然段,知道了一个问题: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出示课件2)知道了蝙蝠在夜间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到什么东西。
蝙蝠的飞行本领可真高啊!大家再来一起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师: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生: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读边完成。
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
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文中有个词语“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生: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
师:对,文中形容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
师:三次实验都在这个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绳子的房间中进行,第一次实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师呈示第二次实验内容学生填写了多种实验结果:像没头苍蝇乱撞、铃铛直响等。
师: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来的意思。
、呈现第三次实验结果后,师: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捂、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分析三次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结论是?生: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师: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师: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生: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嘴巴。
师出示自己的答案,逐一讲解师: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掌握雷达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培养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2.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1.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文《蝙蝠和雷达》。
2.多媒体投影仪。
3.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蝙蝠飞行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蝙蝠的飞行特点。
(2)提问:蝙蝠靠什么找到食物?学生思考后回答。
2. 学习(1)讲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
(2)展示雷达的工作原理图,并解释各部分功能。
(3)让学生观察雷达工作视频,理解雷达的实际运作过程。
3. 操练(1)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小实验,模拟雷达的工作原理。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雷达的识别原理。
4. 拓展(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雷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雷达技术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科技发展方向。
5. 总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雷达应用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雷达的工作原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科技在模仿自然中的应用。
通过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加强概念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以上是《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11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
2、复习生字词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师:对,课文就是讲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故事。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复习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科学家的观察细致。
(大屏幕: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上节课从第三自然段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让我们再一次把蝙蝠的灵巧读出来。
过渡: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引起了科学家浓厚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板书:提出问题)2、出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么?请你来读,读出你心中的疑惑。
三、学习4-6自然段,体会科学家缜密的探索过程。
1、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又是怎样来研究的呢?(板书:研究问题)生答: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请自读课文的4、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出示:1、试验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的?2、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3、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科学家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你读懂了么?汇报4、汇报试验条件:(出示)5、四人小组交流:填表6、被塞上耳朵、封住嘴巴的蝙蝠还能灵巧地避开障碍物么?哪句话写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比喻句,体会打比方的好处,体会到蝙蝠毫无方向感,没头没脑乱撞的情景)7、这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生齐读。
8、师: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 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从反复和终于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 体会到人们要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 有所发明和创造不是三两天就能实现 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 过几代人的努力。
蝙蝠边飞边从嘴中 发出超声波,人耳听不 到,蝙蝠却能听到!
你们人类真了不起! 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 秘密都能知道,我真 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 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 密的,同学们,你们 能告诉我吗?
铃铛一个也没响!!!
把 蝙 蝠 眼 睛 蒙 上 。
做 个 实 验 !
铃铛响个不停!!!
把 蝙 蝠 耳 朵 塞 上 。
再 做 个 实 验 !
铃铛也响个不停!!!
把 蝙 蝠 嘴 封 住 。
试验结论
不同点
第一次 把蝙蝠 的眼睛 蒙上 把蝙蝠 的耳朵 塞上 把蝙蝠 的嘴巴 封住
相同点
让它在一 间横七竖 八地拉着 许多系有 许多铃铛 的绳子的 屋子里飞 蝙蝠夜间飞 行,靠的不 是眼睛,而 是用嘴和耳 朵配合起来 探路的
第二次
第三次
科学家用蝙蝠做的三次试验:
试验顺序 第一次
试验方式
蒙眼 塞耳 封嘴
推荐课外书籍:《奇妙的仿生学》 《动物和植物的秘密》
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 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 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 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 来的小发明。
11、蝙蝠 和 雷达
读一读
蝙蝠 清朗 漆黑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探路
揭开
推进 障碍 反射 超声波 荧光屏 横七竖八 没头苍蝇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吗?
学习提示: 1、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是怎么 做试验的?试验结果如何?通过 试验证明了什么? 2、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先自己认真读课文,找一找,画 一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 流,并填写试验报告单。
第 三 个 实 验 !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不同点
第一次
相同点
第二次
第三次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铃铛一个也 没响,绳子 一根也没碰 着 蝙蝠到处乱 撞,铃铛响 个不停 蝙蝠到处乱 撞,铃铛响 个不停
我会填:
雷达的天线就是蝙蝠的( 嘴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耳朵 )
从“资料袋”中,我知道了: 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
从课外的学习中,我知道了:
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
说说你了解的仿生 学的事例?
补充资料:
*我国最早的仿生师——鲁班。锯的发明是鲁班从带 齿的叶片得到的启发。 *科学家受到长颈鹿的启示,发明了一种仿照长颈鹿 皮肤的飞行服——“抗荷服”。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 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就立刻确认方向。
所 以 飞科 机学 在家 夜摹 里仿 飞蝙 行蝠 也, 十制安全飞行的秘密 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 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 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 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 探路的呢?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 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 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 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 分安全。
蝙 蝠
嘴
超 声 波
障 碍 物
耳朵
雷
天线
无 线 电 波
达 荧光屏
障 碍 物
蝙蝠
嘴巴 障 碍 物 耳朵
雷达
天线 障 碍 物 荧光屏
说说这课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或者有什么感受吧?
*科学家从鳄鱼的流泪中得到启示,研制出 “仿生 海水淡化器”,从根本上解决了海水淡化的难题。 *科学家从啄木鸟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了一种新型安 全帽。
说一说: 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 发明( )。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 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 了,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 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试验结果
铃铛没响 铃铛响 铃铛响
试验结论
与探路无关 与探路有关 与探路有关
第二次
第三次
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 棒!那你们又知道我 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 合起来探路的呢?
快速默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 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 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 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 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 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 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 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