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位课程(亲近校园)

合集下载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旨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不仅包含各学科的内容,还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以及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通常由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开展,以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和教学模式为主要特点。

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同时,学科本位综合课程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可以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通过项目制、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中学阶段,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可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的内容,通过项目研究、实验探究、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和技能,并掌握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是一种全面、系统、综合的课程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理论、模式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理论、模式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理论、模式学校本位课程(SCC)是将学校作为中心,立足于学校本身,以学校的愿景、价值观和需求为出发点,以学校的思想视野、教学理念和文化为基础,以学校里教师的努力和贡献为依托,围绕学校发展的需求而制定的课程。

它的开展,旨在深入参与、主动参与和参与决定学校发展,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责任感、珍惜生活,实现学校的人文视角。

SCC强调教育及其过程应该被定义为学校本身,而不是依据分散的研究和可用工具而为之。

此外,它认为课程活动应由学校统一设定,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因此,SCC应被视为一种管理机制,专注于建立起良好的学校环境,从而确保获得良好教育服务。

SCC专注于实行一种积极的教育课程发展模式。

其基础是全面、稳定、安全的教育环境和可持续的课程内容、参与者和活动内容。

这种模式要求学校深入参与课程发展,从而强调学校知识,学术表现,教师技术,学生责任和珍惜生活的价值。

SCC主张以合作的方式开展教育发展,因此坚持“多元一体”的教育理念,它重视学校及其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课程发展模式,以促进学校发展水平和学生表现。

SCC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尽最大努力促进学校发展的成果水平。

此外,SCC也着重实行综合性的激励机制,要求学校在进行课程发展时融入学生的主体性和可实施性,让学生在课程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可参与的机会。

同时,SCC还支持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以帮助家长了解课程,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并充分发挥教授们的专业优势。

本末而论,SCC是一种倡导由学校和学生综合协同发展的课程发展理论、模式,以提高学校及其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水平。

它强调学校对教育发展的主导地位,并突出学校责任和价值观,使学校成为改善社会环境的重要力量,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素养的培养,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认真落实SCC,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为体现学校价值,实现学校的理念和目标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教学论答案1

教学论答案1

教学论答案1第一篇:教学论答案 1《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填空题1.若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小学毕业班中等水平的学生每分钟大约能读(320)个字。

2.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

3.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特点决定其评估应以(定性)分析为主。

4.(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形成各种语文能力的关键。

5.我国宋代学者(朱熹)的“宽著期限,紧着课程”中“课程”意为“课业、进程”。

6.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称为(蒙学)。

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反馈)、激励和(调节)的功能。

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平时考察)和(考试)两种方式。

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0.继续教育具有(延续性)、连续性、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11.对一节语文课要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要从教师的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教材处理以及(教学思想)和(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12.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听说训练的方式包括(重述训练)、(听辨训练),评价训练和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训练。

13.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抓好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与练习)和系统小结。

14.阅读和作文可以互相促进。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经验。

15.迄今为止叙述是最为详尽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56)年颁布的,而(1992)年颁布的大纲则对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16.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怎样表达)这样一往一返阅读才算基本完成。

17.指导小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入手。

18.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靠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的。

19.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背诵的条件是(熟读)和(理解)课文。

关于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辨析

关于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辨析

关于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辨析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和园本课程开发是教育领域中常用的概念,它们有着一定的关联,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以下是对这些概念的辨析:
1.园本课程(Curriculum from the Ground Up):园本课程是指以幼儿园或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基础,由教师和幼儿园或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的课程。

园本课程强调教师和学校的主体性,注重从幼儿园或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符合本地特色和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2.课程园本化(Localization of Curriculum):课程园本化是指将国家或地区层面的课程标准和要求与学校或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适当调整和定制,使之符合本地的特色、需求和文化背景。

课程园本化注重将抽象的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

3.园本课程开发(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园本课程开发是指基于园本课程理念和课程园本化原则,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

园本课程开发包括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材和资源、评估和调整等环节,旨在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方案。

总体来说,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和园本课程开发都强调将课程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注重教师和学校的主体性,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

园本课程是一个概念,强调从幼儿园或学校内部出发,制定符合本地特色和需求的课程;课程园本化是一个过程,将
国家或地区层面的课程标准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适当调整和定制;园本课程开发则是一个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材选择等环节。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名词解析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名词解析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名词解析在现代社会中,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已经成为主流观念,全面发展的课程是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作为全面发展儿童教育模式的一种,倡导以儿童为本,紧扣儿童的兴趣,把孩子的心态发展、行为习惯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套融汇贯通,体现儿童本位教育理念的实用性课程体系,使儿童全面发展。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以儿童视角看待课程的目的和内容,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将儿童的特点分析与课程的备课、教学、总结等方面进行结合。

课程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核心,体现儿童本位教育理念:关注儿童,深入了解,因材施教,诚挚有爱;重视儿童,提升儿童,激发儿童自主性,注重儿童自我修养与后天养成,实现儿童全面发展。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体系由五部分组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绪调节、社会能力和自我发展。

学习兴趣是指课程设计的兴趣,兴趣的学习将促使孩子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探索,同时有助于孩子带有更多的期待,进而增加孩子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但是孩子的兴趣不能仅仅是个人的,也要考虑孩子的阶段特征及社会背景,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空间。

学习习惯是指课程设计的习惯,将孩子的学习习惯关联到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孩子们的课堂活动,以适应孩子的认知特点,以便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动归纳地进行思考批判。

情绪调节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气氛和孩子内外因素经常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心态,所以课程设计需要注意孩子的情绪调节,通过课堂内容的设计、孩子的参与程度、课堂气氛的调控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从而达到孩子全面发展的目的。

社会能力是指孩子参与教学活动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孩子的社会技能,培养孩子之间交流、团队协作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帮助孩子促进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的能力,使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自我发展是指课程实施的最后阶段,包括课堂讨论、参观、报告等各种活动,旨在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增强孩子的自省意识,加强孩子的自主能力,形成健全的自我发展意识,以健康创新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则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设置课程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传统的学科课程往往是独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则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科学实验和数学计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则通过注重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而素养本位课程改革则通过注重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人类文化和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构建

校本课程的构建

校本课程的构建构建校本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周密细致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应秉持以下理念:聚焦学生发展需求、彰显学校特色、突出实践导向、注重跨学科整合、贯穿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一、勘定校本课程理念校本课程的理念是指导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追求与基本原则,是课程建设的基石和航标。

1、价值追求首先,校本课程应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体现学校的育人情怀。

其次,课程应秉持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并重,关注学生品德修养与审美情操的培育。

再次,课程设计应顺应教育发展潮流,植根当下、放眼长远,体现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2、基本原则首先,以生为本是校本课程最根本的原则,课程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遵循认知与生理成长规律。

其次,校本课程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再次,校本课程应贯彻整体设计、分层实施的系统原则,形成纵向贯通、横向渗透的课程框架。

二、勾勒校本课程架构1、课程类型校本课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平台型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第二类是传承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课程,如地方文化课程等;第三类是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拓展课程,如兴趣社团活动等;第四类是反映学校办学传统的传统课程,如学校历史文化课程等。

2、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结构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方式三个主要板块。

课程目标需清晰界定该门课程所期待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层面的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则是根据目标拟定的模块化内容框架,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活动环节。

实施方式则是开展该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

3、课程时数校本课程的时数分配遵循以生为本和知行统一的原则,平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时间。

通常将理论性知识点集中在一段时间教授,而将实践环节安排为若干专题单元或跨学期的活动,避免过于割裂和碎片化。

总体来看,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安排要合理配比。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在福林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在福林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在福林福林国小陈锦莲同心协力、不断学习是福林发展课程的秘籍!壹、前言强调学校本位课程发展(School-based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SBC D)(教育部,89;陈伯璋,民88)是九年一贯课程改革重要理念之一。

此一政策,激发了许多教育现场教师的实际行动,纷纷投入发展学校的特色课程方案;也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震撼与恐慌,因为多数人不是对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内涵及如何实施相当陌生,就是不认为自己有课程发展的能力。

福林国小,一所已经四十岁的学校,在八十八学年度进行教育改革初期,教师的态度如同上述,有的全力以赴、有的观望、有的冷漠或排斥,到现在,几乎全校教师愿意积极从事课程改革,并化为实际的行动,尝试发展学校本位课程、进行协同教学、从事行动研究、实施创新教学,并在九十年学年度将学校本位课程与九年一贯课程顺利接轨,这一路走来,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如何让本位课程的理想和理念在福林萌芽、开花结果呢?我们的经验与作法,虽不能在他校如法泡制,但愿拋砖引玉,让自己在省思历程跃进成长。

什么是学校本位课程?众说纷纭,因此在发展本位课程之前,厘清其本质与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本位课程,有的强调课程发展的过程,有的重视课程发展的结果;有的主张教师参与为主,有的认为必须由亲、师、生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有的认为是学校教材的选编与开创,有的主张应该包括学校教育中一切与课程相关的活动、事物及生活经验(高新建,民89黄政杰,民83)。

本校所界定的「学校本位课程」,强调学校本位课程是「学校总体课程方案」的概念,为由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依据九年一贯课程总纲之精神与理念,在学校教育愿景导引之下,考量学校条件、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学生生活经验和需要等相关要素,在亲、师、生共同规划、设计、实施的连续历程中,所发展出来适合该校学生身心发展、兴趣与能力,符合学生个别差异,以达成国民教育阶段应培养的十大基本能力的学校总体课程。

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

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

名词解释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发和利用的课程。

它既可以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也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校本课程,就是立足于学校这块特定的土壤,以学校自身作为研究和开发课程的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主要特点: 1、自主性2、实践性3、个性化4、
民族性5、整体性
学校本着“师生发展第一”的办学理念,在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时,主要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2、强调个性发展3、关注过程评价
3、多样性和选择性。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
言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不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及实际情况而编制的。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知道:学校的教育不仅包括学科类课程,而且还包括非学科类课程,所以校本课程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内容的选择范围应涵盖学校各项活动和各种类型的课程。

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自己参与课程的设置,是否将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想了解的知识作为选修内容都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一、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

五种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课程观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课程观:1. 知识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种课程观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普遍,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能力本位课程观能力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这种课程观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素质本位课程观素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种课程观在教育改革中比较受欢迎,但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4. 活动本位课程观活动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课程观在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人本位课程观人本位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这种课程观下,课程设计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构建。

这种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比较常见,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立足学校本位,提升教育品质

立足学校本位,提升教育品质

立足学校本位,提升教育品质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学校作为教育的基本单元,其教育品质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教育品质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

立足学校本位,就是要依托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教育品质。

一、明确教育价值观,塑造健全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立德树人的过程,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和未来接班人的使命。

学校必须要明确教育的价值观,在办学过程中贯彻健全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要秉持着“爱、诚、勤、和”等教育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栋梁的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品质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学校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估,倡导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三、推进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课程是学校教育品质的核心,好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学校要推进课程建设,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设置,推动课程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还要加强对教材的管理和选用,确保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实用性,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校还要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和方式,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

四、强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管理的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教学行为,强化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提纲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标志:“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20世纪初~1950s):(1)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activityanalysis)。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分七个步骤,思想与博比特大致相似。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他们。

博比特与查特斯课程开发理论的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更强调人类所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而查斯特为"活动分析"。

"工作分析"主要是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而且包括非职业领域。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最新版)目录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2.简答题的自考本正文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三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和知识本位。

这三种价值取向分别强调课程目标的不同方面,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1)社会本位:该价值取向认为课程目标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观点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课程。

(2)学生本位:这一价值取向强调课程目标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学生本位认为教育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3)知识本位:这一价值取向主张课程目标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知识本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严谨、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探究精神。

2.简答题的自考本简答题是自考本中的一种题型,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回答简答题时,考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避免跑题。

(2)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分条陈述,使答案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3)论据充分:回答问题时要尽量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4)语言简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罗嗦和重复。

(5)注意答题技巧:在回答简答题时,可以先列出要点,再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答题效率。

教育学课程概述--课程类型

教育学课程概述--课程类型

教育学课程概述--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属性分类(1)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

(2)活动课程是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组织方式分(1)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

(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相关课程,就是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②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如把动物学、生理学、植物学等融合为生物学。

③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如社会研究课包括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内容。

④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内容,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同来分(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2)地方课程,就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3)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课程任务分类(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

属于知识本位的综合课程类型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属于知识本位的综合课程类型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属于知识本位的综合课程类型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

摘要:
一、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类型简介
1.相关课程
2.融合课程
3.广域课程
正文:
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类型是指以知识体系为核心,将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课程类型。

这种课程类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其综合素质。

根据知识内容的关联性,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相关课程
相关课程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学科领域中具有相互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的课程。

例如,在地理课程中,可以将与地理相关的气候、地貌、植被等方面的知识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

2.融合课程
融合课程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成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例如,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融合为社会科学课程,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社会现象。

融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广域课程
广域课程是指涵盖范围较广的学科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科学课程可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知识本位综合课程类型通过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教育目标及愿景

学校教育目标及愿景

学校教育⽬标及愿景学校教育⽬标及愿景⼀、教育⽬标:(⼀)营造快乐、健康的学习环境。

(⼆)培养尊重、和谐的校园⽂化。

(三)追求卓越、创新的教育品质。

(四)开发潜能,发展多元的智慧。

(五)重视差异,促成适性的发展。

⼆、学校愿景:环境的改善快乐、健康的学习环境安全的维护尊重、和谐的校园⽂化卓越、创新的教育品质三、学校发展⽅向:(⼀)学校发展⽬标:1.配合国家及社会变迁的需要,实施九年⼀贯课程,培养学⽣具备现代国民应有的基本能⼒。

2.注重个体适性发展,结合社会资源,重视个别差异,规画新世纪教材教法。

3.配合本校地理环境、学校规模、软硬体设施,有效建构学校本位课程。

4.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精神,研发教材,发展学校本位课程。

5.⿎励学⽣运⽤媒体资源,开扩视野、蒐集资讯,解决问题,并设计合宜的教材,激发学⽣之潜能。

(⼆)教务⼯作重点:1.推展多元智慧的教学活动,创造学校特⾊,建构学校本位课程。

2.落实学⽣基本学⼒之养成,培养现代国民应具备之基本学习、⽣活能⼒及终⽣学习的意愿。

3.发展多元评量策略,激发学⽣学习潜能,建⽴学⽣的信⼼。

4.推⼴资讯教育,提升电脑应⽤能⼒。

5.推展学习型学校,发挥专业理念,提升教学效果。

6.推展班群及协同教学,发挥教师专长,提升教学品质。

7.办理各项学艺活动,激励学⽣才能,表⽰学习成果。

8.⿎励家长参与各项学校活动,⿎励家长参与,成为教育的伙伴。

(三)训导⼯作重点:1.发展学⽣社团及体育、⾳乐团队、成⽴童军,提供学⽣多元化学习机会,并藉此培养正当休闲活动。

2.办理多样化竞赛,以团体竞赛激发合作学习精神,以个⼈竞赛培养学⽣⾃我挑战;促进学⽣发挥潜能建⽴⾃信。

3.利⽤周会活动及相关时间实施法治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春晖专案等,以增强学⽣守法守纪的观念。

4.加强学⽣校内、校外⽣活指导,养成有礼貌、守秩序、爱清洁等好习惯的⼉童。

5.推⼴卫⽣教育,实施⼝腔保健、视⼒保健、缺点矫治、及其它疾病预防宣导教育,培养健康国民。

下列说法中,体现知识本位课程取向

下列说法中,体现知识本位课程取向

下列说法中,体现知识本位课程取向知识本位课程取向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作为核心,以知识的传授和习得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体现知识本位课程取向的三个观点:观点一: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知识本位课程取向中,知识被视为课程的核心。

课程设计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明确规定了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

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习得和掌握所需的知识。

教师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和深入分析,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的传授和习得是课程的首要目标。

观点二: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知识本位课程取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活动、实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情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观点三:个性化发展与知识结合知识本位课程取向强调个性化发展与知识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造力。

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特点,使知识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知识本位课程取向下,教育教学的核心是知识的传授和习得,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深入讲解和实践应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使知识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儿童本位课程设计

儿童本位课程设计

儿童本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如儿童发展特点、学习需求、兴趣激发等。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现有课程设计的优劣,提出改进意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儿童本位理念,设计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及实施,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儿童本位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儿童全面发展。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儿童发展规律,运用儿童本位理念进行课程设计。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和教育情怀,为未来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儿童发展特点与教育需求- 分析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需求。

- 课本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2. 儿童本位课程设计理念与策略- 阐述儿童本位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包括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兴趣激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

- 课本第三章:现代课程理论与儿童本位课程设计实践。

3. 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介绍基于儿童本位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 课本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儿童发展特点与教育需求(第二章)第二周:儿童本位课程设计理念与策略(第三章)第三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第四章)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对儿童发展特点、教育需求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包括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包括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包括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是指以儿童为中心,以满足儿童全面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教育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身心健康与安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安全,教授儿童自我保护等基本知识。

2. 语言与沟通:培养儿童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

3. 社会与情感: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与情感发展,关注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友情、亲情等价值观念。

4. 科学与探究: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等科学活动。

5. 艺术与创造:培养儿童的艺术创造力,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

6. 体育与健康: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儿童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是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一些内容,旨在全面促进儿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學校本位課程(親近校園)
一、設計者:一年級全體教師
二、課程目標
(一)親近校園的花草樹木,能喜愛學校的一草一木。

(二)培養學生Gardner多元智慧理論中的自然觀察智慧。

(三)藉由春天來到,引領學生親近最美麗的校園。

三、課程特色
(一)經由校園植物的觀察學習,能珍惜、愛護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進而能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會、生活周遭環境與自然生態。

(二)透過春天季節的到來,觀察季節更迭的變化,讓學生發覺春天來臨時校園的變化。

四、配合課程(節數)
生活(8)節、綜合(4)節、數學 (1)節、國語 (1)節
五、課程架構圖
六、課程內容簡案(一)認識校園植物
(二)拜訪春天
附錄一
小朋友,走在春天的校園裡,你有什麼發現呢? 我聽到
我看到
我聞到
我感覺到
春天的校園就像是
觀察以後,請你畫下春天的校園吧!
我們這組的討論記錄:記錄人【】
我想對它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