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标准情况下温度和压强
标准情况下温度和压强在物理学中,温度和压强是描述物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它们对于描述物质的性质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标准情况下温度和压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温度。
温度是描述物质热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或者开尔文(K)来表示。
在标准情况下,即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0摄氏度,相应的绝对温度为273.15开尔文。
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质的热运动状态,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剧,物质的体积也会相应膨胀。
因此,温度是描述物质热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压强。
压强是描述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通常用帕斯卡(Pa)来表示。
在标准情况下,即标准大气压下,压强为101325帕斯卡。
压强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质的密度和形态,当压强增大时,物质的密度也会相应增大,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压强是描述物质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
温度和压强是密切相关的物理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温度和压强是成正比的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压强也会相应增大;当温度降低时,压强也会相应减小。
这种关系是由理想气体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在实际的物质中,这种关系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除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的关系外,温度和压强还存在着其他的相互影响。
比如,在热力学系统中,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分子热运动加剧,从而使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这会导致压强的增大。
而在固体和液体中,温度的升高也会导致分子热运动加剧,从而使得物质的体积膨胀,这同样会导致压强的增大。
因此,温度和压强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温度和压强是描述物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标准情况下,温度为0摄氏度,压强为101325帕斯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比关系。
然而,在实际的物质中,温度和压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温度和压强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无机化学-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注:①G为广度性质,与参与过程的物质的量成正 比。
②逆过程G与正过程的G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等于各③反如应果一G个之反总应和是。多个反应的和,总反应的rG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
判断一个反应进行的方向时,如果: rG<0反应自发进行 rG>0反应不自发进行 rG=0平衡状态 当rG<0时(产物的G<反应物的G)该反应就自动 向生成产物的方向进行,在反应中反应物不断减 小而产物不断增加,G为广度性质,当G反应物=G产 物即rG=0时反应就不再朝一个方向进行了,这就 是化学反应的限度,即化学平衡。
状态函数。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
二、焓(H) 设一封闭体系在变化中只做体积功,不做其它功, 则U=Q+W中W代表体积功:-pV(N/m2×m3)
W=Fl=pSl=-pV
V=V2-V1 若体系变化是恒容过程(体积不变),即没有体积功 则W=0,U=Qv Qv为恒容过程的热量,此式表示在不做体积功的 条件下体系在恒容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增 加体系的内能。
我们可以从体系和环境间的热量传递来恒量体系 内部焓的变化。
如果化学反应的H为正值,表示体系从环境吸收 热能,称此反应为吸热反应。即:
∑H反应物<∑H生成物 ∑H(生成物-反应物)>0 如果化学反应的H为负值,则表示体系放热给环 境,称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即:
∑H反应物>∑H生成物 ∑H(生成物-反应物)<0
rG=-RTlnKa
此式只表示在等温下,rG与K平衡在数值上的关 系。
∴rG=-RTlnKa+RTlnJa
=RTln(Ja/Ka)
物质的内能与状态变化
物质的内能与状态变化一、内能的概念1.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及分子间势能的总和。
2.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物质种类有关。
3.内能是状态量,用符号U表示。
二、内能的改变1.做功:对物体做功(如克服摩擦力、压缩气体等),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2.热传递:物体与外界之间发生热传递,内能也会发生改变。
3.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这两种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三、物态变化与内能1.熔化:固体吸热熔化成为液体,内能增加。
2.凝固:液体放热凝固成为固体,内能减少。
3.汽化:液体吸热汽化成为气体,内能增加。
4.液化:气体放热液化成为液体,内能减少。
5.升华:固体吸热升华成为气体,内能增加。
6.凝华:气体放热凝华成为固体,内能减少。
四、热量与内能的关系1.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用符号Q表示。
2.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3.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有意义。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一个封闭系统的总内能保持不变,即ΔU=Q+W(其中ΔU表示内能的变化,Q表示热量,W表示做功)。
2.该定律说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热传递和做功来实现,且内能的改变量等于热量和做功的代数和。
六、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个热力学过程中,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2.该定律说明了热传递的方向性,即热量的传递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进行。
综上所述,物质的内能与状态变化涉及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物态变化与内能的关系、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物质在不同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个质量为2kg的铁块,温度为300K,放入一个温度为100K的环境中,求铁块的内能变化量。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计量单位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温度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温度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摄氏度与华氏度的转换等知识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温度》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量的计量意识以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温度作为物理量的本质特征,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提高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准确计量的科学态度,提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确性;3)运用温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4)通过摄氏度与华氏度的转换,培养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激发对物理规律探索的兴趣;5)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发展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表达与沟通的能力。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温度相关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学们,请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在纸上写下你的答案。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讨论,相互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在讨论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提问。我将巡回指导,解答大家的疑问。
-物理性质的变化:如温度升高,物体体积膨胀;温度降低,物体体积缩小。
6.温度单位:
-摄氏度(°C):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为标准。
-华氏度(°F):以水的冰点和人体正常体温为标准。
7.温度的计量:
-熟悉温度计的刻度,了解温度计的量程。
-学会正确读取温度计的数值,注意小数点后的位数。
四年级科学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2.讨论、交流。
1.学生回答:(蜡烛等.)
2.学生思考。
3.学生实验:小组活动:把蜡烛切成小块并放入金属盒中,放在烛火上加热,观察并记录蜡块状态的变化。
4.交流: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把观察记录跟其他小组分享。
1.学生观察。
2.填写书的表格.
交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执教时间
总节数
教学内容
认识水的三种状态。
教学目标
1.了解冰点和沸点。
2.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
了解冰点和沸点。
难点
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教具学具
烧杯,冰块,温度计,铁架台,砂糖等
教法学法
实践、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智能练习
达成目标
五、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1.师出示任务驱动页图片.
2.师:在暑假里,学校组织了一次外出活动,波波带上了最爱吃的巧克力糖,打算请小伙伴们吃.
当他兴高采烈地把巧克力糖拿出来请大家吃的时候,却发现巧克力全都融化了。是什么让巧克力融化了?
二、物质的三态
1.师: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媒体展示几种不同的物质,说说它们在常温下是什么状态?
2.思考: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请你思考,水的各种形式分别是什么状态的水?
5_热分析(DSC)
不同纺速PET卷绕丝的DSC曲线
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九点 三分。
不同纺速PET卷绕丝的DSC曲线解释
• 纺速越低,冷结晶的温度越接近其Tm ; • 随着纺速的增加,冷结晶的温度向低温移
动; • 直到纺速足够大,冷结晶峰消失。
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九点 三分。
PET冷结晶现象的产生原因
• 同一种聚合物,制备方法不同,结晶状态 就不同, Tm不同。
• 所以实验测得的熔点并不能表征聚合物本身的特 性。所以为了考察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的熔融行为,
必须用Tm。来表征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九点 三分。
。
Tm 定义
• 与聚合物熔体平衡的一组晶体的熔点。
• 在下熔融的晶体是该聚合物最完善的结晶。 具有最小的自由能。
热分析定义
物质的物理性质
在程序控制温度下 测量
温度
一类技术
P=f(T)
P---物理性质 T---温度
程序控温: 把温度看作时间的函数 T=g(t)
因此:
P=f(T或t)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九点 三分。
ICTA关于热分析方法的分类
加热
物质
冷却
热量变化
重量变化 长度变化
粘弹性变化 气体发生
DTA DSC
交联(固化)温度 分解温度
液晶晶型转变温度
结晶温度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九点 三分。
三种硫磺样品熔点(Tm)比较
美国
日本
中国
Tm
未处理样品 125.8
128
125
处理后不溶 125.5
129
118.5
硫样品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九点 三分。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八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热传递8.物体的传热本领【主要概念】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热传导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而设计的。
在本课的学习中,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
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的材料。
教材首先展示五种不同材料的勺子,设疑: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是否相同?进而本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
活动二,由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的讨论,引出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入手,说出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厨房用具,说说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最后将学生带到室外,为了抵御严寒,讨论冬季时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和怎样为自己房子保温的。
活动三:设计一个保温盒,比一比谁的保温盒效果好。
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热传导的知识应用十分广泛。
因此,对于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但是对于几种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如何进一步区分,还是比较模糊的,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物体导热性能不同,比较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将材料的传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2.能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通用6篇)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矗二、整体感知《科学》四年级上册由“热”、“变化的天气”、“振动的声音”、三个单元组成。
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热”单元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一系列有趣而又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乐趣。
本单元是由“冷和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5部分13个活动组成。
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其中包括云量的观察和测定、雨量的观察和测定、风的方向和等级的观察和测定以及气温的测定。
这一部分活动中,还包括尝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观察生物预告天气的行为以及学习获得天气信息的多种方法。
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在这一单元结尾设计的“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活动,将由学生自由取材,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小乐器,并尝试着奏出简单的乐曲。
这些活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
我们在新学期的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这些活动在科学探究方面对教学提出的新目标。
1、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三年级的观察认识活动以定性为主,很少涉及物质的量。
而在四年级的的活动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热量和温度
热量和温度的物理属性
热量:表示物体内能增加 或减少的物理量
温度:表示物体内能程度 的物理量
热量和温度的关系:热量 的变化会导致温度的变化
热量的单位:焦耳(J),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
或开尔文(K)
热量和温度的化学性质
热量和温度是物 质状态的重要参 数,它们之间的 关系密切。
热量的传递可以通过多种 方式进行,如热传导、热 对流和热辐射
温度是衡量物体内能大小 的一个重要参数,与物体 的分子热运动有关
热量和温度的传递方式
热传导:通过固体 或液体中的分子或 原子之间的碰撞传 递热量
热对流:通过流 体(液体或气体) 的流动传递热量
热辐射:通过电 磁波传递热量, 不需要介质
热交换:通过两种 或多种物质之间的 接触传递热量,如 热传导和对流
(K)等
换算关系:1卡路里 =4.184焦耳,1摄氏度 =1.8华氏度,1绝对温度
=273.15摄氏度
常用温度范围:人体正常 体温约为36.5-37.5摄氏度, 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
冰点为0摄氏度。
热量和温度的测量
热量测量:通过热量计或热电 偶等设备进行测量
温度测量:通过温度计或热敏 电阻等设备进行测量
气候变化:全球 变暖,极端天气 事件增多
农业生产:影响 作物生长周期和 产量
水资源:影响水 资源的分布和利 用
能源消耗:增加空 调等设备的使用, 导致能源消耗增加
THANK YOU
汇报人:XX
热量的传递和温 度的变化是物质 化学反应的重要 条件。
热量和温度对化 学反应速率和化 学平衡有重要影 响。
热量和温度在化 学实验中也有重 要应用,如温度 计、热电偶等。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6
5.热传导【主要概念】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
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
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装置、PPT。
第5节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第5节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温度是指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程度,通常以摄氏度、开尔文度或华氏度等单位来测量。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是化学反应平衡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衡常数是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的活性物质浓度之间的比值。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平衡常数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反应的平衡常数,进而影响反应的方向和平衡位置。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当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会发生变化,反应可能向热力学更稳定的产物方向移动,也可能向反应物方向移动,这取决于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如焓变和熵变。
温度升高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1.反应焓变为正的反应:当反应焓变为正时,即反应为吸热反应,高温下增加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增大,即反应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
这是因为吸热反应在高温下具有更大的熵增,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反应焓变为负的反应:当反应焓变为负时,即反应为放热反应,高温下增加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减小,即反应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这是因为放热反应在高温下具有更小的熵增,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可通过反应的熵变来理解。
当反应熵增大时,高温下增加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增大;反之,当反应熵减小时,高温下增加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从而增加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和能量,有利于反应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
总结起来,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可以通过焓变和熵变来解释。
对于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对于吸热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此外,反应的熵变也会影响平衡常数的变化,反应熵增大的情况下,高温下平衡常数增大;反应熵减小的情况下,高温下平衡常数减小。
需要注意的是,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还受到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高温下,反应速率通常会增加,这可能导致平衡常数的测量结果与预期不符。
此外,平衡常数的变化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压力、浓度和溶剂等。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热》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热》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四单元热》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热传递的规律,探索物质在热作用下的性质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探究、思考等多种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热现象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热量、温度变化等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自己发现和总结热现象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规律,能用科学术语描述热传递过程。
3.让学生探索物质在热作用下的性质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2.热传递的规律及热传递过程的描述。
3.物质在热作用下的性质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热现象的规律。
2.探究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热水、冷水等。
2.教学课件:热现象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教学素材:实验报告单、思考题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热现象实验,如热水变凉,引导学生关注热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会变凉?热量是如何传递的?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温度、热量和温度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解。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热辐射》教案(2021新版)
7.热辐射【教材分析】本课是《热传递》单元的第三课,是继“热传导”、“热对流”之后,引导学生认识热量的另外一种特殊传递方式——热辐射。
教材通过四个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热辐射的概念:一是感知生活中热辐射形式的存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还有一种与热传导、热对流不同的传热形式——热辐射,教材呈现了两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场景进行模拟感受。
二是制作“简易太阳能灶”,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进一步了解热辐射受哪些条件影响,同时培养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兴趣。
三是借助生活中常见工具让学生理解很多情况下热传递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同时存在的。
第四个活动是在活动三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际场景独立分析三种传热方式有哪些异同,并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分析结果,这个活动既能让学生在寻找相同与不同中加深对三种传热方式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主要概念】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热的传递不仅有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四年级学习了《冷和热》知识,强调运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掌握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变化可以使物体产生体积和形态的变化。
因此对于热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历了“进阶”的学习过程。
此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强化学生对“物质是运动的”这一核心观点的理解,在前期从宏观层面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单元学生借助一些表象来了解微观运动,为初中学习分子热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小火炉”、“模拟真空环境”的热的传递实验,知道热辐射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第6章-热力学
Q Q1 Q2 Q3 761J 2
1
E Q W 312 J
V V1 V4 V3
6.3 绝热过程
理想气体旳绝热过程
绝热过程:气体在物态变化 过程中系统和外界没有热 量旳互换。
dQ 0
绝热过程旳热力学第一定律:
0 dWQ dEQ
p p
V1
V2 V
绝热过程内能增量:
EQ
m M
i 2
R(T2
一 热力学旳等值过程
1. 等体过程 气体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体积保持不变。
等体过程旳热力学第一定律: dQV dE
结论:
在等体过程中,系统吸收旳热量完 全用来增长本身旳内能
m
p
吸收热量: QV M CV ,m (T2 T1)
内能增量:
E m M
i 2
R(T2
T1 )
等体过程系统做功为0
Q
V0
V
2. 等压过程
O
( pA,VA,TA ) ( pC,VC,TC ) ( pB,VB,TB )
V
3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理想气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严格遵守“波意耳定律”、 “盖-吕萨克定律”以及“查理定律”旳气体。
p1V1 p2V2 恒量
T1
T2
(质量不变)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m RT R 称为“摩尔
M mol
dW PSdl PdV
W V2 PdV V1
已知过程(p~V曲线或 p=p(V));A为p~V曲 线下旳面积。A与过程
有关
Am An
功与热量旳异同 (1)都是过程量:与过程有关;
(2)等效性:变化系统热运动状态作用相同;
1 cal = 4.18 J , 1 J = 0.24 cal (3)功与热量旳物理本质不同 .
学前卫生学中物的热效应定义
学前卫生学中物的热效应定义
在学前卫生学中,热效应通常是指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具体来说,当物质受到热刺激时,它会发生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这些变化通常与温度的升高有关。
在学前环境中,热效应可以影响到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例如,在幼儿园或学前班中,孩子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玩具、家具和其他物品,有些物品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释放出有害气体或产生其他有害物质,从而对孩子们的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了解物品的热效应对于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此外,学前卫生学中还涉及到其他与健康和安全相关的领域,例如营养学、传染病控制、急救知识等。
这些领域的知识对于保障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同样非常重要。
总之,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热是一种能量形式,对物质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给物质添加热量,可以使物质状态发生改变,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甚至发生燃烧等变化。
下面将详细讨论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首先,热对固态物质的影响是使其变为液态或气态。
当固态物质受到足够的热量加热时,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弱,使分子有足够的能量克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位移,从而导致固态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
这就是常见的熔化现象。
例如,冰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熔化为液态的水。
另外,热还对液态物质的状态产生影响。
当液体受热加热时,分子运动的速度增加,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距离也会增加。
这会导致液体的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的现象。
此外,当液体接触到其沸点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运动的速度将迅速增加,导致液体变为气体的状态,这就是汽化现象。
例如,水在接触到100℃的温度时会沸腾并变为水蒸气。
热还对气态物质的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气体受到热量加热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分子的速度增加,体积也相应膨胀。
这会导致气体压力的增加。
当气体接触到其临界温度以上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将足够高,使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完全被分子的运动所克服。
这时,气体将不再具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而是呈现出与容器形状完全相同的状态,这就是气体的自由状态,也被称为气态物质的超临界态。
除了上述的物质状态转变的影响之外,热还对物质的化学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吸收/释放热量,这被称为反应的热效应。
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温度,可以调节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
许多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这是因为反应物需要足够的能量克服反应的活化能才能进行。
同时,热还可以加速分子之间的碰撞,提高反应速率。
最后,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还体现在燃烧过程中。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通常涉及燃料和氧气的反应。
当燃料与氧气接触并受到足够的热量时,反应会发生。
这时,燃料中的碳氢化合物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燃烧过程可以用来进行供暖、烹饪和发电等。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课《热传导》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主要概念】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
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
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热动平衡条件
热动平衡条件《热动平衡条件》话说有这么一天,我和我那科学迷朋友小明去参观一个老式的蒸汽机展览。
我俩站在那巨大的、锈迹斑斑但仍透着一股历史厚重感的蒸汽机面前,小明突然来了兴致,开始跟我侃侃而谈起来。
“你看啊,这蒸汽机看起来很简单,就是这边烧火,那边轮轴转,但这里面可是涉及到热动平衡这一重要的概念呢。
”我有点懵,就问他:“啥是热动平衡啊,你可别跟我整那些复杂的理论,我最怕那种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理解不了的东西。
”小明笑了笑说:“那我就用简单的话跟你说。
”热动平衡嘛,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热学系统当中,热量不再发生宏观的传递、物质没有宏观的流动以及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复杂的舞会。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舞者,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分子或者微观粒子。
首先说热量传递。
就好比在舞池里,有冷的区域和热的区域,一开始热的那边的“舞者”比较活跃,能量多啊,它们就会把自己的能量传递给冷的那边的“舞者”。
当两边的“舞者”活跃度看起来差不多的时候,热量传递就达到了平衡。
比如说,你用手握住一杯热水,一开始你能明显感觉到手变暖了,那是因为热水里的那些快速运动的“舞者”把能量给了手上动作慢一些的“舞者”,但过一会儿就感觉不到温度变化了,这就是达到了热平衡。
再说说物质状态也得保持平衡。
就像在舞池里,不能有某个角落突然涌进来一大堆新的舞者或者走掉一大群舞者。
对于物质而言,不能有多余的物质突然跑到另一个地方或者突然消失了。
就拿我们常见的水来说吧,如果一个封闭的容器里有水蒸汽、液态水和冰共存,而且它们的比例再也不会发生变化了,这就是达到了物质状态的平衡。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压力。
压力就好比是舞者之间的拥挤程度。
每个舞者都想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如果某个区域太挤了,它们就会往宽敞的地方跑,一直到每个地方都差不多拥挤。
在热学系统里,就是各个部分压力相等的时候才达到平衡。
比如说,一个气球里的气体,如果气球是封闭的,最后里面的气体分子碰撞气球壁产生的压力到处都一样,这就是压力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块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把你 的观察记录写下来。(课本29页) 讨论:物质都像蜡一样有哪几种状态?(课本 30页) 在常温下,下面的物质属于哪种状态?(写在 30页) 观察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把水的变化过程填 在下面的图中?(写在课本32页) 讨论:人们把湿衣服晾起来,衣服就会干了。 水跑到哪里去了?(课本33页)
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作业
填空:
固态 1.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__ 液态 气态 ___和___.在不同的温度下, 它们会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冰点 2.水结冰的温度叫___. 沸点 3.水沸腾时的温度叫___. 任何温度 4.蒸发在_____下都可发生。
水的变化
继续加热至 水沸腾,水 变成了 水蒸气 ________。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1000C为水的沸点。
水的变化 停止加 热,待 水冷却 后,水
蒸气变成 水 了____。
根据以上的实验把水的变化过程 填在下面的图中。 水
冷冻
冰
冷却
加热
水
加热
水蒸气
水
讨论:人们 把湿衣服晾 起来,衣服 就会干了。 水跑到哪里 去了?
视频
在常温下,下面的物质属于哪 种状态?
在常温下,下面的物质属于哪 种状态?
雨水 液态 冰 食用 松香 气球 锡条 油
固态 液态 的 冷冻格中冷冻一 段时间,观察水 的变化。
我的发现:
水结成了冰
水结冰的温度叫冰点。 0C为水的冰点。 0
水的变化
把装了冰 块的烧杯 放在洒精 灯上加热, 冰块变成 水 了_____。
蜡块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蜡水
水蒸气
我的观察记录: 蜡块受热后变成蜡水(液态), 再加热变成水蒸气(气态).
物质都像蜡一样有哪几种状态?
物体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 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 态。
蜡水
水蒸气
固态
加热
液态
加热
气态
铁在1500 0C-1800 0C时会变成 铁水。 木头约在250 0C时燃烧成灰。 水在0 0C以下时变成冰(固 态) 。 水在100 0C以上时变成水蒸气 (气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