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2)

合集下载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2018_2019高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三长制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概念阐释】1.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学案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目标】1、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形式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知识导学】A级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内容:484年,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___________发给官吏。

(3)作用: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背景:___________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___________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___________,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_____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___________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1)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___________。

(2)作用:改变了原先___________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都城___________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与___________相邻,时受骚扰。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1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1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

这说明(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使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题干中的谚语即是这一反映.答案:C2.如下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均田制的影响 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答案:D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只有D项。

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耕作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D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百国"“胡”“贩客”,可以看出当时洛阳商业繁荣,已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B 项不全面,C项太笼统,故选D项.答案:D5.《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下列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2

北魏孝文帝改革2

鲜卑族原有文化精华融入 汉族文化中
坐的方
式变化
胡 床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 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 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 男子那可逢!” 从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民族融合
1、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 自然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 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 的过程。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2、基本途径:交往、迁移、杂居、通婚、战争 3、实质: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同化 4、作用: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 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项目 相同 点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背景: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内容:都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和习俗改革; 实质:都是封建化改革; 结果: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但取得了成功 影响:都增强国力,发展经济,为全国统一奠 定基础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 迁都和移风易俗
绣品“佛说法图” 残片,画面上绣有 坐佛、立佛、男女 供养人、多样的散 花等,全图绣法娴 熟,线条流畅。
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 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 也都经商。 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活跃
手工业发达
北魏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北魏时洛阳出现繁盛的原因?结合教材说说繁盛的表现? 根据图片和资料,反映了北魏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 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 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

材料3主要阐释其汉化政策有利于隋唐 统一国家的形成,还要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其他进步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 识,可以从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丰 富中华文明内涵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角 度回答。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
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
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进步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5世纪”、“晋宋以 来”和洛阳自“荒土”到繁荣的变化可 知,这种变化应出现于北魏迁都洛阳之 后,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只是题干 的某一方面,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例2
(2010· 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
(3)实行三长制:规定全国的百姓每五 户设一_____,合五邻设一里长,合五 邻长 里设一党长。三长制的推行,加强了 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得均田制 得以顺利推行。 (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加速了 封建化 鲜卑和北方民族的________进程。
二、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
1.孝文帝亲政:490年冯太后病逝,
子为圣尼父。
(2)作用:满足了官僚队伍扩大的需要,
扩大了儒学的影响。
(3)其它措施
均田制 ①继续推行_______。
②重视人才的网罗和使用。
③打击守旧势力:平定平城叛乱,扫
除改革的障碍。
要点轻巧突破
孝文帝改革推行了哪些新制?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均田
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
(1)材料1,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 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 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4.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 定了物质基础。
3.影响: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 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原因:
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3.内容: 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 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

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

4、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采用汉族的官员制度,律令。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改革原因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官吏原无俸禄,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官吏原无俸禄,中央 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 口,地方官吏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a、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 、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官吏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官吏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b、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c、根据政绩任免官吏 、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 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方式, 方式,促进鲜 卑族积极接受 汉族文化
2、移风易俗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 移风易俗①易服装、 讲汉话、 通婚姻、 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 3、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 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 统治制度
重点解析1 制定俸禄制, 重点解析 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根本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出现少数民族封建 根本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出现少数民族封建 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巩固政权, 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巩固政权,北魏统治者顺应历 史发展潮流,实行以汉化政策为核心的封建化改革。 史发展潮流,实行以汉化政策为核心的封建化改革。 2、改革必要性: 改革必要性: 北魏武力统一北方,由于政治制度的欠缺及实行民族歧视和民 北魏武力统一北方, 族压迫政策,出现严重统治危机。(阶级、 。(阶级 族压迫政策,出现严重统治危机。(阶级、民族等社会矛盾尖 社会动荡) 锐,社会动荡) 3、改革可能性(有利条件): 改革可能性(有利条件):
二、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都城洛阳 平面图
改革前鲜卑人 的服饰
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官俑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

石,帛或布一匹.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发展了生产,缓和
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
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
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意义 政权的巩固
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北魏政权迁都洛
阳后,请你以旅游者 的身份谈一谈那里都 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 化?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 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 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 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 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 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 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 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 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 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 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 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北方 经济 恢复 发展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 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 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 兵役呢?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2
“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篇)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篇)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____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北魏前期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 产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 收送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 于世家大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 另一方面,由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 人民身上。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1) 冯太后掌握实权 ,培养孝文帝 2) 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
可能性
文明皇后(冯太后)
掌握实权,培 养孝文帝学习 汉族文化.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谥称 “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 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 争中,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 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 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 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 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 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 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 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 起的巾帼人物。
2.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 2.阅读课本举出该问题导致后果的一个实例。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2.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掌握实权,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1.冯太后: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你对这个时代 还知道些什么?
• • • • • • 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孝文帝改革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最新考古 已证实,位 于内蒙古 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 祝文刻写 的是鲜卑 族拓跋部 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 跋部的发 源地。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⑴兴起: 源于东北→魏晋之际游牧→东晋建立代国 ⑵发展: ①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②398年迁都平城,巩固新生政权: 武力征服 对外: 对内: 参照汉族政权统治: 经济上: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 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思想文化上: 兴办太学。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2.北魏的统一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⑴标志: 促进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 ⑵影响:
淝 水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 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 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 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 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 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 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 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 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 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危害?
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 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 战争频繁。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 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 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 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 不等于可以 “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 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 的问题。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 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的呢?
孝文帝(467-499年)原 名拓拔宏,后改为元 宏,北魏献文帝之子, 冯太后之孙。冯太后 死后,继续推行改革。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 数民族政治家、改革 家。
魏孝文帝五岁即位,掌权的是 其祖母冯太后。正是在冯太后的精 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 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 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 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 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 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 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 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匈 奴


鲜 卑 氐
东 汉
晋武帝 司马炎
五胡乱中原 (羌、氐、羯、匈奴、鲜卑) 北 魏
十 六 国 名 称 简称 一夏 二赵 三秦 四燕 五凉 国 名 成汉、夏(匈奴) 前赵、后赵 刘 宋 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东 汉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2.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 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 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 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 屋。” 材料三:P34【学思之窗】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1.民族矛盾尖锐;
小结
东晋 时建 代国 鲜卑文明与 汉文明冲突 社会矛盾 尖锐
改革 迫在 眉睫 改革 条件 具备
统一 黄河 流域
社会安定, 经济恢复, 民族融合;
冯太后与 孝文帝注 重汉化
一、改革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