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构想
1990年对内改革的措施
1990年对内改革的措施
199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对内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体制改革:1990年,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实行市场调节价格,推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引入股份制改革,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2. 农村改革:1990年,中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金融体制改革:1990年,中国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商业银行体系,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行存款利率浮动调整,引入外资银行,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4. 教育体制改革:1990年,中国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义务教育法,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普及率和质量。
5. 政府机构改革:1990年,中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政府机构,减少行政级别,提高政府效率,推行行政体制改革。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奠定了基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是指中国农村在开放以来对经济体制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农村经济体制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食品短缺、农村经济低效等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向。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能够解决农村经济低效的问题。
之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运作的,各个村庄按照国家指定的产量和种植比例进行农业生产,缺乏灵活性和市场导向,导致农村经济低效。
而农村经济体制推行以后,农户可以自主决定产量、种植结构和商品销售等,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农村经济体制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之前,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而农村经济体制推行以后,农户可以自主经营,开展多种经营,在农村发展新兴产业,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责权明确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试点农村,首先在一些地方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责权明确,将土地承包权分给农户,并且给予农户自主经营的权利,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第二,村集体经济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推进农村,将村集体经济纳入了全面深化的轨道,鼓励农民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吸引农民合作经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三,农村产权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一步推进农村,重点是农村产权。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村资本流入等方式,加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农村经济体制的兴起与发展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4.09.22•【字号】冀政办[1994]17号•【施行日期】1994.09.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冀政办[1994]17号1994年9月22日)《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为加快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确保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根据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印发的《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9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501亿元。
粮、棉、油、肉、水产品、干鲜果产量分别达到2380万吨、19.24万吨、80.5万吨、186万吨、24.6万吨、268.5万吨。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710亿元,实现利润20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4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5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3.8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还要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仍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主要表现在:1、农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八五”前两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2%,而农业总产值年仅递增2.2%。
工业和农业发展比例失调,1990年工农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之比为1.06:1,1991年为3,69:1,1992年为25.89:1,1993年为4.74:1。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及策略选择——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9)06-0114-08
一、 引 言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制度创新 则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产生过程(科斯、阿尔钦、诺 斯,1994)。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农村改革证明, 从人民公社体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型有助 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工 业化、城镇化 的 快 速 推 进 以 及 农 村 土 地、 劳 动 力 等 要 素的自由流动,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 化等“农业边缘化”问题日益明显,“弱者种地”“差地 种粮”等现象日益突出。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解决农 业 领 域 面 临 的 新 情 况 新 问 题, 党 的 十 九 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地制度尤其是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不断探索人地结合 的新模式。 这不仅关系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 方向,而且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 实施。
长期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农村基本 114 经营制度。 一是结合改革开放40年的现实背景,梳
理改革开放 40 年 来 农 村 基 本 经 营 制 度 的 发 展 历 程 (宋洪远,2018;郭海红和张在旭,2018)。 二是在总结 4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的同时,对当前农村基本经
营制度下存在的生产规模小(翁贞林、阮华,2015)、经 营和 社 会 服务 分 散、 土 地 碎 片 化 (罗 必 良、 李 玉 勤, 2014)等问题进行分析。 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 在顺应土地功能、农业经营形态、代际差异变化的基 础上(叶兴 庆,2018), 通 过 发 展 复 合 型 现 代 农 业 经 营 体系, 完 善 农 业 经 营 方 式 等 途 径 (罗 必 良、 胡 新 艳, 2016),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梳理 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基本经 营制度的发展历程、面临问题、拓展方向、经营方式比 较等方面,缺 乏 从 生 态 经 济 学 的 视 角 探 究 人 地 关 系 及其结合方式,已有研究也仅仅集中于农业生态价 值的评价(薛明皋等,2018)。 为此,本文基于生态经 济学的视角,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面临的地方性冲 突为切入点,探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方向,助 力农村 基 本 经 营 制 度 的 完 善 和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的 实施。
我国90年代的农村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1978——1988年的11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蒸蒸日上的11年,也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11年;1988——2001年的14年,虽然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4年,但却是中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凋敝和农民生活艰难的十四年。
十四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占了28年改革进程的一半;9亿多农民不是一个小数字,占中国人口的70%多。
在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大范围、多人口、长时间经济凋敝和生活艰难呢?这是不能不反思的大问题。
二,问题出在哪里首先,90年代以来的农民和农民工政策是错误的。
近一百多年,总体上看,是不断解放农民(赋予农民权利)并将农民逐步纳入国家现代制度体系的过程。
但90年代的农民政策却是逆潮流的,农民在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的权利不仅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提升,反而下降了。
最明显的指标是,90%以上的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资源非农化,农村一度出现大面积读不起书、看不起病、连五保户都无人管的现象;农民作为中国改革的开路先锋,其政治权利不是上升了,反而下降了。
最明显的指标是,农民和农民工所占的干部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比例不是上升了,而是大大下降了。
一百年来,也是农民转变为工人的过程。
工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在城市安居乐业,并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和养老,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不二的规则。
但90年代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近2亿农民工的绝大多数,至今不能在城市安居下来,也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更无任何政治权利;更为可悲的是,有7%的农民工受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而成为社会的弃儿。
连续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太平盛世,既是少数人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付出增长和繁荣代价的过程。
其次,90年代的农业政策是错误的;1985年以前,我国农产品全面短缺,增产就能增收,以“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为主要策略的“追求数量增长效益阶段”的农业政策——家庭承包经营,无疑是正确的。
90年代下海经商的政策
90年代下海经商的政策
在中国,"下海经商"通常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大量的企业家和个体经营者通过各种方式投身到商业活动中的现象。
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人看到商机,纷纷投身到各行各业中去。
以下是一些与90年代下海经商相关的政策和背景:
1.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使
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替代了计划经济,为私人企业家和个
体经营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
农民有了更多的农田自主支配权,也为农民创业提供了契机。
3.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
营企业、个体经营等)开始在中国发展壮大。
政府逐步为这些
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政策支持。
4.城市企业私有化:一些城市国有企业开始进行私有化改革,为
私人资本进入提供了机会。
5.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厦门等)成为改
革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也推动了当地产业的
蓬勃发展。
6.外资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放开吸引了大量国外资本,
促使企业家们与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体而言,90年代下海经商的背景是中国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私有经济逐渐崛起,各种经商机遇不断涌现。
政府在一些方面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创业者们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
这一时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也孕育了许多成功的企业家。
【精品】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8 4 198 7 199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巡了哪些地 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
讲了什么话
党的基本路线 大胆改革开放 判断实践的标志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才是硬道理
小平同志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作出了 开创性的回答
产生何种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 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 发展时期。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途径
必须坚持以公 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使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趋向具体化。
中共十五大
中共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
潮流:全球化、区域 集团化
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
三、解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国民生产总值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93
单位(亿 元)
自1978年改革外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实现 了持续30年9.8%的高增长,史无前例的。 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约为230美元, 2006年达到2015美元,翻三翻,28年间我国 的人均GDP增长了8.8倍。
改革开放30余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提 高,人民生活富裕。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1992年南方谈话年南方谈话巡了哪些地巡了哪些地讲了什么话讲了什么话产生何种义产生何种义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大胆改革开放大胆改革开放判断实践的标志判断实践的标志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作出了开创性的回答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补贴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这一阶段,我国的农业补贴主要采取的是直接财政补贴的形式,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1984年,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农村改革,取消了集体经济组织,引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
1985年,国家又颁布了《红头文件》,取消了粮食收购计划,允许农民自由销售粮食,从而使农民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同时,为了补贴农民,国家还实行了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的政策。
这一阶段,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开始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国家开始实行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补贴政策。
1993年,国家实施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试点省份第一次在财政预算中对村集体经济支出进行了设置,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市场化。
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小宗经济”和“三农小额信贷”等政策,更好地支援了贫困农民。
在农业保险方面,国家开始实行了“农业保险试点试行办法”,部分农户得到了保障,使得农业生产收成更加稳定。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较快。
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允许农民通过自发组织的方式合作经营,进一步推进了农业市场化。
同年,国家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系列综合示范区,接连发布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全面支援了我国农业发展。
在农业补贴方面,国家开始实行了“农业生产者补贴政策”,旨在更好地扶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单一的财政补贴,到多种形式的农业补贴,再到多元化的农业补贴,不断完善和创新。
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领导层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
下面将论述这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九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旨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1992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里程碑事件,使得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制度框架中得到了确认和支持。
二、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而九十年代是中国开放政策深入实施的时期。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中国签署“瓦尔代共识”,表示支持国际多边贸易体制。
同年,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地区还实现了经济贸易自由化。
此外,199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打开国门,加快了市场化进程。
三、改革开放给民营经济带来巨大机遇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民营企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到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民营经济开发的具体政策越来越明确,给了民营企业更多的市场和机会。
在这个时期,民营经济成为了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九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加速推进。
这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工业化为例,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前也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工业化的步伐。
9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包括纺织、机械、能源、化工、电子等领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这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农村改革——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大思路
作者: 韩元钦
作者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16-17页
主题词: “两个飞跃” 第二个飞跃 集体化 中国农村改革 大思路 集体经济 农业发展 邓小平同志 经济标 责任制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向,作过多次论述。
1990年3月3日,他依据农村改革后的实际状况,用“两个飞跃”的观点,重申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晨,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这是又一个。
浅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浅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在宏观经济的总体框架下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的结构调整具有不同含义。
从根本上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结构的加减法,而是深入到影响结构变化的制度变革,以及产业的升级转型、技术的变革等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源于农业发展背景的变化。
一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农产品供给的总体特征是供给不足,既表现为总量的不足,也表现为结构内部各个分量的不足,农产品表现为绝对短缺的特征。
因此,当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是在全面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多种经营的发展。
但是,伴随着农产品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我国农产品市场上无论是总量还是品种都不再存在短缺的问题,几乎找不到短缺的产品(且不论进出口),市场饱和成为现阶段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是市场空间的变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与国际市场已经实现一体化的格局,大量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进入中国,农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因此,在调控农产品市场时,必须考虑到来自国际市场变量的影响,建立一个能够同时调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体制、机制。
三是农产品成本价格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不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也大幅上涨。
我国的农产品成本显著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也达到了“天花板”的极限,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30-50%。
如果说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农产品成本还有一定竞争力的话,那么现在,成本竞争力已经丧失殆尽。
四是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就农业产业结构来说,种植业的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加工业和养殖业成为重要产业,农业的产业链显著加长。
就玉米而言,作为第一大粮食作物,90%以上的产量不再直接进入餐桌而进入中间市场,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就消费结构而言,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自给性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营养性消费、质量型消费、家外消费的比重大幅度增加,由此给供给带来结构性变化的导向。
8.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是应对农业生产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所在。
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培育措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是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进千村、访万户”“三农”工作调研活动的统一部署,由市委政研室、市农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围绕“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关键点”这一主题,于4月初至5月中旬,深入榆次、太谷、祁县、灵石、左权、和顺、昔阳、寿阳等8县(区)的30个乡镇、40多个村开展了专题调研。
其间,调研组入农户、下田间、进企业,走访了70多户农户和20多个农业企业及合作社。
所到之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晋中大地现代农业建设如火如荼,百万农民用勤劳和智慧描绘着农业现代化率先发展区的壮美画卷,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在实地调查和广泛探讨的基础上,调研组综合、梳理有关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实行,农户家庭成为我市农业生产中最庞大、最普遍、最基本的经营主体。
到90年代中后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转变,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萌芽、发育,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民经纪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逐步形成了由家庭经营占主导向多元经营主体并举转变的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其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二、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21世纪初期的农业政策21世纪初期,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农村发展”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当前的农业政策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中国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已经进入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务院关于印发《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产业政策【发文字号】国发[1994]33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发布日期】1994.04.12【实施日期】1994.04.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的通知(国发[1994]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二日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特制定《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作为今后制定各项产业政策的指导和依据。
制定国家产业政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密切结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2)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3)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4)具有可操作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产业政策的实施,支持短线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对长线产业与产品采取抑制政策。
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努力缓解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合理调整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同时,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一、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国90年代零售行业的政策
中国90年代零售行业的政策
中国90年代零售行业的政策在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背景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90年代中国零售行业的重要政策措施:
1.零售业市场化改革:中国90年代初,国家开始逐步取
消对零售业的计划经济管理,鼓励市场竞争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这使得原先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零售业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2.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1992年,中国政府实施外商投
资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零售业务。
这引入了许多国
际知名的零售品牌和超市连锁店,促进了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
和国际化发展。
3.城乡市场统一:中国政府推动城乡市场的统一,促进农
村地区的零售业发展。
这包括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便利
店等举措,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
4.对大型零售企业的规范: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
者权益,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大型零售企业的监管。
1998年,颁
布了《大型零售企业管理条例》,规定了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行
为、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5.农村电商试点:在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农
村电商试点项目,鼓励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村地区的零售业
务。
这一举措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并促进了农
产品的销售和物流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90年代中国零售行业政策的一些重要方面,实际上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过程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零售行业的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国务院颁布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
。
。
积极 调整 贸易结构
发挥 比 较优 势
增 强 国际竞 争 力
,
保持 国
《 纲 要 》还 提 出了 国 家鼓 励 出 口 和 进 口 的 产 品和 领域
。
以 及 促进 对 外 贸 易结 构 调
整 的 政策 措施
五 是提 出 了九 十年 代我 国 产业组 织
、
产业 技术 和 产业 布 局 的 目标 和 政 策 框 架
、 、
建 设新 的小城 镇
,
二是 切实 加强基 础设施 和 基 础工业 突 出重 点 个 积 极性 尽力 而为 量力而行
,
,
基 础设 施 和 基础 工业要 本着
”
统 筹规 划
、
合 理 布局
;
注重效 益
的方 针
;
加快 发 展
。
要 充分发挥 中央 和 地方 两 建立
;
建立 各级政府 明确 的责任分工 制度
, 、
,
增 加农 民收 入
、
.
《 纲要 》 提 出
,
,
牢 固 树立 大 农业 观念
, ,
全
大力 发展高产 三产业 的发 展
优质
、
高效 和 创汇农业
,
同时
.
要合 理调 整农 村 产 业 促进 乡
、
加快农 村第二
,
,
转 移农村剩 余劳动 力
,
。
加强 规 划 和 政策 引导
“
镇企 业适 当集 中
、
充分利用 和 改造现有 小城镇
.
要 用于基础设 施建设
、 。
三 是积 极振兴支 柱产业 要努 力加快 机械 电子 石 油化工 汽 车制造 和 建筑 业 的发展 它 们成 为 国 民经济振 兴的支 柱产业 等形 式保 证其发 展 资机 制
我国90年代的农村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1978——1988年的11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蒸蒸日上的11年,也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11年;1988——2001年的14年,虽然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4年,但却是中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凋敝和农民生活艰难的十四年。
十四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占了28年改革进程的一半;9亿多农民不是一个小数字,占中国人口的70%多。
在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大范围、多人口、长时间经济凋敝和生活艰难呢?这是不能不反思的大问题。
二,问题出在哪里首先,90年代以来的农民和农民工政策是错误的。
近一百多年,总体上看,是不断解放农民(赋予农民权利)并将农民逐步纳入国家现代制度体系的过程。
但90年代的农民政策却是逆潮流的,农民在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的权利不仅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提升,反而下降了。
最明显的指标是,90%以上的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资源非农化,农村一度出现大面积读不起书、看不起病、连五保户都无人管的现象;农民作为中国改革的开路先锋,其政治权利不是上升了,反而下降了。
最明显的指标是,农民和农民工所占的干部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比例不是上升了,而是大大下降了。
一百年来,也是农民转变为工人的过程。
工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在城市安居乐业,并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和养老,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不二的规则。
但90年代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近2亿农民工的绝大多数,至今不能在城市安居下来,也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更无任何政治权利;更为可悲的是,有7%的农民工受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而成为社会的弃儿。
连续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太平盛世,既是少数人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付出增长和繁荣代价的过程。
其次,90年代的农业政策是错误的;1985年以前,我国农产品全面短缺,增产就能增收,以“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为主要策略的“追求数量增长效益阶段”的农业政策——家庭承包经营,无疑是正确的。
农业银行及其改革的进展
农村金融作业年级:2013级专业:动物科学姓名:***学号:**********一.农业银行及其改革的进展?一)银行简介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业银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
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跨越。
作为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中国农业银行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凭借全面的业务组合、庞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的技术平台,向最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自营及代客资金业务,业务范围还涵盖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人寿保险等领域。
截至2013年末,本行总资产145,621.02亿元,各项存款118,114.11亿元,各项贷款72,247.13亿元,资本充足率11.86%,不良贷款率1.22%,全年实现净利润1,662.11亿元。
二)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农业银行1951年成立以来,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最初肩负国家赋予的发展农村金融事业的神圣使命,到如今的金融市场竞争主体;从开始偏隅农村的单一市场,到现在的城乡兼顾、网点和客户遍布海内外的市场新格局,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回顾农业银行的历史,可以说,一部中国农业银行史就是一部新中国农村金融史的缩影。
农业银行作为新中国农村金融事业的拓荒者,进行了无数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服务三农和支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改革开放前的“三起三落”(1)中国农业银行的第一次成立与撤销1951年7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复,农业合作银行正式成立,这就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
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支援和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广 阔 的地域 分 散性 和 自然条 件 的复杂多 变 性
_
, ,
高
波
:
的 年代农业 经营 体制 改革 的 构想
,
71
,
它要 求生 产 经 营 者精 心 照 料
。 。
灵 活 决策
,
以适
也 正 因 为家 庭 经 营使 生产 者 与 经营者 融 为 一 其 次 家 庭 经 营与 农 业 生产 的
。
体
。
才 能 发挥 出极 大 的经 济效 率
,
而 家 庭 经 营 这 一 经 营方 式
,
,
使 经 营体 内部摩 擦 最
小
,
, 劳 动者的 积 极性 最大 资 源 微 观配 置效 率最 佳 农 户 家庭 成 员 之 间 的 经 济利 益 高度 一 致 ,
他 们 共 同 享受 生 产 经 营 成果
促进 农 业 发展
。
此 制
.
9 0年 代 农业 经 营 体制
的 改 革及 运 行机 制 的培 育必 须 逐 步 引入 和 发育农 业 企业 化 经
,
1 2
雄 持和 发展 农 业 家魔 经 曹是 8 0 年 代农 村 经 济 体 制 改 革的 基 本 经 验 和 主 要结 论 0 年代 的农 村改 革 9
1
深化 农业 经 营体制改革 的基 本准则
0 多年 来 , 1
,
我 国 的农 村 经济 体制 改 革 以 实 行家庭 承包 经营 制 为 突破 从 深层 看 , 农 村 经济 改 革 在 为鹤制度
。
、
口
向纵 深推 进
,
。
从表
层 看 农村 经济 改 革 推动 了 农 业生 产力 的 巨大 进 步 和农村 非农 产业 的长 足发 展 诱 发 了 举世 瞩
目 的经济 增 长
,
经 营体制
、
农 户财 产 权 利和 身 份 自由
等方 面取 得 了一 批 重要 的制度 性 成果 的坚 强 的物质 基 础 重要 的制 度基 石
, , ,
农 业 和 国 民 经济 发展 的 巨 大 成就创 造 了 深化 农 村改 革
。
改 革所 取 得 的一 系列 制 度性 成果 是 农村 经济 体制 建设 向 深 层 发展 的极 其 我 们 认为
, ,
基于 这
一结论
要 巩 固 和 发展 这 一重 大 的制度性 成果
。
,
加 速 家庭 经 营 自 我
完 善 和 自我 改 造 的进 程
1. 幼 主 一 UOe Z主 收稿
以 适应 新 的形 势变 化
为此
,
家 庭经 营 与农 业生产 的 自然 法 则
一
卫期一
_
_
_
。
_
要相 适 宜
,
这 是 因 为 农 业 生 产 的对象 是 生 物
: a
。
业 企业 化 经营 机 制为 基本 目 标 明 了 这一 点 交换 的 空 间 户
。
. 。
主要依 据是
今后 1 0 年
,
商 品经 济必 将 取 得重 大 发展
。 。
,
而 农业 缺 乏 企业 的运 行机制 是不 能 适应 商 品 经 济 发展 的客观形 势 的
因此
, ,
。
农 村 改 革 的实践 充分证
b
.
农业 企 业 化 经 营 是社会 主 义 商 品经 济 发展 的基 本 前 提 农业 企 业化 经 营 的发 展
,
,
市场 是 商品
。
企业 是 商 品市场 的行为 主 体
,
,
必 然 使众 多 的企 业 ( 农
)
主 动跨 入市 场
,
参 与 竞争
,
勇 于 承 担市 场 风 险
, ,
从 而 引致 农村 市场 发 育 的实质 性进 展
。
培育农 业 企 业 化 的运 行机 制
’
有益 于 激 发农 户 强烈 的利润 动机 促使 农 户加 强经 济 核算 ,
又 提高全 社会 的经 济 效 益
,
降低生 产 成本
,
既 增加 农 民 收 入
d
.
实 行农 业 企业化 经 营
,
,
可 因
以 触 发农 业经 营 机 制 的健全 和 完善
增 强 农业 自我积 累 白我发展 的功能
,
。
而 改 革过 程 中 出现 的失 误 和 空 档 则是 下 一 步改 革 的重 要 内容
,
知年 代 的农业 经 营 体制 改 革仍 然 是深 化农 村 改革 的 主 线 的历 程 则
`
。
回 顾和 总 结农 村经 济 体制 改 革走过
展 望和 思 考 9 0 年代 农 村 改革 的征 途
进 一步 明确 了 深化 农业 经 营体 制 改革 的基 本 准 0 年 代 的农村 改 革 虽 然 塑造 了 成 千 上 万 个 8
1 1
企 业 化经 曹 是 我 国 农 业发 展 的根 本 方 向
“
农业 商 品生产 的
企业
”
中期 以 后 出现农 业 停 滞
、
— 徘 徊 的深层 原 因
。
农户
,
但并 未 构建 起农业 企业 化 经营 的运 行机 机 这 是 8 0 年代
。
0 年 代 的农 业经 营 体制 改革 则 要 以启动 和 发育农 9
反 应灵 活
适 应 性 强 因而 也 最 符合 农业 生 产 的 自然 要求
,
,
,
,
经济 法 则 要相 吻 合
,
任 何 经 济 生 产都 要 追 求 最 大 的经济效 率 农 业 也 不 例 外
,
但 是 与其 他产
,
业相 比 农 业 生 产 的成果是 最 终产 品
成 果 负责
生产 者 与 经 营者 必 须 共 同对 劳动 的全 过程 和 劳 动 的最 终
第玲 卷第2 期 1 09 2年 3月
RE SE A R CH
O F
A G R I C U L T UR A L M O DE R NIZA T ION
农 业 现 代化研 究
V o l 13 N o M
a r
.
。
2
199 2
0 9
年 代 农 业 经 营 体制 改 革 的构 想
高 波
( 南京 农 业大学经济与贸 易学院 南京
,
1 0 1 2 4
)
提
要
,
0 多年 的 农村 改 革 本文 回顾 和 总 结 1
,
认为 9 0 年代农 业经营体制 改革仍然 是 深 化农
。
村 改 革 的 主 线 要 以 启动 和 发 育农业 企 业 化 经 营机制作为 9 0 年代 农 业 经 营体制 改革 的 基 本 目 标 要 在 改革中通 过 导入 企业 化 经营机制 经营
, , 、
积极 稳妥地推行租赁 制
;
、
试行股 份制 来不 断 完善 和 发展 家庭
,
业 着力推 进 发 达 的 高效 率 的 社会 化服务体系 的 建 设
同 时 要通过调 整宏 观农 业 政 策
、
改革
。
农 业 土地制 度 构建 有 序 的高效率的 农村经济组 织 和 政权组 织 来 配 合 支持 农业经 营体制 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