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加快“三农”工作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加快“三农”工作的新思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新时期“三农”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
农业农村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工作,而“三农”工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基石。
加快推进“三农”工作,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出新的思路和举措,以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要求和挑战。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树立农业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发展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三农”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始终坚持农业为主体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还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二、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
在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需要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要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交通和生活便利度。
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三、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农村经济体系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在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需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
要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要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民土地流转权利,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土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及举措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及举措农村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思路1.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多种产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但仅仅依靠传统农业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因此,需要通过发展多种产业,如养殖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2. 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3. 引导农民走产业化道路要引导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举措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品牌、开展农产品营销等方式,扩大农产品市场。
3. 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促进农民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4.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布局等方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5. 加强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支持,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可以通过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税收政策等方式,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总之,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多种产业,引导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支持。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非常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异常情况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边远地区成就,解决我国“三农”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我国的跨越改革开放首先从边远地区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
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以使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解决有效地解决了自给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
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高速增长其他农产品也就大幅度增长。
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
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上捷尔萨不但加以解决了吃饭问题,生存环境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为了促进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依循采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单独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
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
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农村经济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也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如何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新的思路和路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进行探讨。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
只有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要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和引导,建立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周转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培养一批懂农业、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六、优化资源配置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农民提供一个清洁、美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
八、推进农村农民增收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
要通过扶贫、扶志、扶智等措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发展动力和获得感,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思路
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成为了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农业的支撑和保障。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思路,旨在为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引进新技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城市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保障市场的稳定运行。
1. 引进新技术现代农业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引进新技术,如精准农业、生物技术、大数据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精准农业能够通过精确调控土壤水分、施肥等,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生物技术则可以改良作物品种,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数据的应用则可以通过获取大量的农业数据,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决策参考。
2. 改造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此,需要改造农业生产方式,实施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
高效农业通过节水灌溉、精确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生态农业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农药农肥的有机化等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
为此,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标准制定,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
同时,还应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提供支撑作用。
二、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投入和支持,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加大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因此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投入。
探析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探析农业发展的新思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农业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并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我们需要寻找并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析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1.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作物的损失率,改善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农业科技也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可以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农产品的销售价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3. 发展多元经营农业的多元经营是指在一个农户或农场内,通过发展多种农产品或农业相关业务,提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发展多元经营,可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4. 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根据共同需求进行经济合作和社会服务的组织形式。
通过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可以帮助农民提高谈判和协商能力,降低农产品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企业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6. 加强农业金融支持农业金融是指为农业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活动。
加强农业金融支持,可以为农民提供贷款、保险、支付等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7. 引导农业转型升级农业转型升级是指通过技术、管理、市场等手段,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通过引导农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增加农民的收入。
8.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发展规划的新思路
农村发展规划的新思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发展规划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回答,介绍农村发展规划的新思路。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思路应注重改善农村公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生活水平。
2. 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思路应鼓励农民采用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 完善金融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
新思路应加大金融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
4.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思路应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农村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5.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新思路应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6. 提升农民素质教育水平农民素质教育的提升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新思路应加大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推动农民从事更高附加值的工作。
7.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思路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8. 注重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思路应注重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9.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民就业问题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挑战。
新思路应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鼓励农民从事农村工业、农村旅游等就业领域,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10. 加强农村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度农村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度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新思路应加强对农村发展规划的组织管理和执行监督,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推动农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农村发展的新思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民收入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创新农村发展的思路,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是一个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可以通过扩大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将农用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其次,我们可以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创新。
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农产品大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降低了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应该鼓励农民种植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我们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条件。
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通达性,提供良好的供水和供电条件。
此外,还应该鼓励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风景名胜,可以开展农家乐、农田观光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
通过开展农村旅游,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对农村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要推动农村发展,我们需要创新农村发展的思路。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策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瓶颈的同时,我们亟需新的思路和策略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策略。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
我们应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智能农机等技术手段,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传统的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而农业单一产业的发展往往难以长期维持。
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将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将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和改善供水供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四、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
五、培育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培育新型农村经济主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们应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活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升级换代。
六、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们应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七、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电商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开拓农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探寻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探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态农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现状及应对举措,希望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土地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而且大部分未受污染,非常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2. 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地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这些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3. 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相比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亟需提高。
4. 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恶化,生态农业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1. 政策扶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对生态农业生产资金的扶持和对生态农产品的补贴等。
2. 技术支持:相关部门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他们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3. 生态示范项目:一些生态示范项目得到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
4. 环保宣传: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环保意识和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看待生态环境保护,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1. 制定更为具体的政策:政府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和有效的政策,包括土地利用政策、水资源管理政策、农业保护政策等。
2. 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研力量,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3. 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西部地区选定一些有潜力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并对这些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以期在这些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到更广泛的农业生产中。
4. 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培养农民的生态农业理念,使他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互联网+”下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基于“互联网+”下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热点话题,农业经济也不例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互联网+的发展理念下,如何改造提升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对策。
本文将探讨基于“互联网+”下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发展思路1. 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农业生产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土壤、气候、农作物生长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信息,并通过手机APP向农民推送相应的管理建议;利用无人机对农田进行航拍,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提前发现病虫害问题;运用智能设备和机器人进行播种、除草、施肥等工作,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 互联网+农产品销售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效率和降低销售成本。
可以利用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的线上销售,突破地域限制,将农产品销售至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物流配送技术,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保证农产品能够及时、安全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可以采用区块链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进行溯源,提高产品的可溯性和信誉度。
3. 互联网+农业服务互联网+农业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农业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需求。
可以建立农业技术交流平台,实现农业信息的分享和交流,推广优质农业技术和经验;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农业保险、贷款、培训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生产经营水平;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开展农村人才培训,培养更多的现代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策建议1. 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政府应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可以通过设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和示范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加强对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宣传推广,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于农业科技。
农村发展的新思路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繁荣
农村发展的新思路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地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资源匮乏、农民收入低、农业产能不足等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全面发展,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提出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新思路。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
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此外,应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二、制定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总体战略,需要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上给予更多支持。
一方面,要优化农村企业发展环境,减少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对农村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另一方面,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和休闲农业产业,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和度假。
此外,还应注重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农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推进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繁荣的基础和保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首先,要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质量。
其次,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青年人才培养,鼓励他们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四、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和创业就业支持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基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创业就业支持。
一方面,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创业的金融支持,提供低息贷款和创业指导,帮助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创业项目。
同时,还要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权益。
综上所述,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新时代西部地区的乡村:在开发开放中探寻振兴之路
新时代西部地区的乡村:在开发开放中探寻振兴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作为中国的重要区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在开发开放的过程中推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的现状出发,探讨新时代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在开发开放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的具体措施。
一、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现状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外流、资源匮乏、城乡差距、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乡村的发展和振兴进程。
西部地区的人口外流严重,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务工,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的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这都制约了乡村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城乡差距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的发展远远快于农村,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使得乡村的发展和振兴进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西部地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这也制约了乡村的振兴。
新时代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西部地区的资源丰富,生态优美,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依然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匮乏、城乡差距这些长期难题,这些都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三、在开发开放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在开发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推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乡村振兴之路: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西部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 发展特色产业。
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议题之一。
然而,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农村发展的需求。
因此,探索新的思路和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一、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之一是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当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并且改善农产品的质量。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第二,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之一。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单一,农民收入有限。
而发展农村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为此,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转变经营思路,发展多元化的农村产业。
三、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第三,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农村电商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将农产品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支持力度,培育农村电商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第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之一。
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村经济的腾飞提供人才支持。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之一。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的发展环境。
六、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第六,建立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之一。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很难获取到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新形势下加快“三农”工作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加快“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的形势下,加快“三农”工作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面就是一些新思路:一、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民活力农村改革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制度改革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必须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有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并进一步拓展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农村产权流通。
还应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和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是当前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途径,必须优先解决好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
需要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就业等措施,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三、推动农村数字化发展,拓展农业新产业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农村数字化发展成为推动“三农”工作的新要求。
必须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电商、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更多机会。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继续加大对农村饮水、通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加大对乡村旅游、乡村教育、乡村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力度,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必须注重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建立健全的基层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网络,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自治能力,增强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农民增收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农民增收的新思路与新举措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农民增收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和社会各界不断探索和推行各种新的增收思路和举措。
本文将探讨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旨在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强化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提高农民增收的关键。
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维,寻找新的增收途径。
例如,推动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初级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种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信息,促进农民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二、发展农村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休闲需求的增加,农村旅游业逐渐兴起。
政府支持和鼓励扶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将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乡土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
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方式,吸引市民和游客前往农村旅游,为当地农民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收入来源。
三、推动农村电商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
政府大力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将自己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
通过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农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产品展示和销售,打破了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限制,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效率。
四、鼓励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政府积极组织和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创业指导,政府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组织,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加强农民的金融支持为了解决农民增收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政府大力推行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提供农业信贷和金融支持。
通过建立农业信用社、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保险和投资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时代农村建设新思路
新时代农村建设新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农村建设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升级。
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同时,还要鼓励农村创业就业,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注重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首先,要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交通便利度,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流通。
其次,要完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注重生态修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保障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正常运行。
其次,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种植和有机农业,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四、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注重传承和创新。
首先,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新型农民。
其次,要注重农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农村文化精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此外,还要注重农村文化创新,培育农村文化产业,推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新时代农村建设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发展的新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发展的新思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的三农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推动三农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效益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和转型发展。
政府应鼓励科研机构增加对农业领域的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培育和引进优秀的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农业,还需要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发展农田经营组织和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高效发展。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建设。
同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要实施土地确权、流转、集约经营等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土地产权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科学合理地推进农民增收,通过农产品价格的合理调控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民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民教育机构,推动农民个人能力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持。
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寻找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和农村电商四个方面阐述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前,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需要。
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倡农民协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其次,要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品牌建设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为销售和推广农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采用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要注重产品包装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引进先进科技和创新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这方面,政府应鼓励科技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农村电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成为了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民可以直接和消费者进行交流和交易,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同时,电子商务平台还可以提供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和引导,鼓励农民发展电子商务,为农村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总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发展农村电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必将调整地区经济的布局,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西部农业经济是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西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就要研究西部农业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西部农业生产的特点,构建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一、西部农业生产的定位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北、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占国土面积的70%,占全国人口的28%。
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延革等原因,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依次递减。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西部地区除新疆外,人均GDP明显低于全国人均水平,2000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的1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3.1%。
西部地区大多是农业省份,其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有:1.农业经济发展落后。
2.少数民族地区面积广、人口比例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
3.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基于西部农业经济的特点,西部农业经济在全国的位置,应突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西部农业要立足当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依靠自然界进行再生产的农业经济受到限制,有的地区已不适合人类的生存。
1978年联合国沙漠会议提出干旱、半干早地区人口负荷每平方公里20人为生存的极限,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超载3倍多。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0年》的数据说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1人,西部平均为47人,其中贵州省平均为206人,云南省平均为107人,西部在有生存承载力的地区,人口增长率比较高,使人地矛盾成为西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西部大多数地区的生产水平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即维持生计农业,“生计农业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使人们的生存更加困难,甚至于生活在危险中。
在那些相当小的农场和依靠不确定的、极其易变的降雨量进行耕作的地区,平均产量很低,在糟糕的年景里,农民及其家庭面临着饥饿的真正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及其家庭生活方面的主要促进力量可能是最大的,与其说全家没有收入,不如说全家没有生存的机会”①。
西部农村的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1999年全国农民消费现金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地区几乎全部是西部地区,其中最低的是甘肃省,农民人均消费现金501元,用于家庭设备及服务的平均支出为39元,有的地方不足10元。
西部农业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农产品的商品率在30%左右。
农业难有投入,就限制了产出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1998年,西部乡镇企业数量比东部少50%以上,造成西部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推广和应用的速度也慢。
为此,西部农业的首选定位是,满足本地人的生存需求,力争发展需要。
二是西部农业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处所,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是人们生存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经济目标和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单纯地追求经济指标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造成了威胁人类生存和破坏环境的灾难性后果,以环境成本为代价换取的经济指标和较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越来越使人们感到得不偿失。
长期以来,西部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支撑着国家建设,获取能源意味着毁林开矿、架桥铺路、工厂林立、城镇兴起,西部贫瘠的土地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西部地区农业凭借落后的生产手段,向自然界索取生存需要,形成了“生存型产业结构”,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比如甘肃宕昌县山区开荒引发泥石流,天旱天涝都无收成,一些地区人类已无法生存。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使长江、黄河流域水灾旱灾频繁发生,每年输入黄河、长江泥沙的三分之二来自西部坡耕地,造成下游水患加重,上游干旱少雨,激化了各地区水资源利用的矛盾。
西部地区沙漠化的加重,使我国沙尘暴灾害天气增多。
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就需改造传统农业,解决农业人口对生计的后顾之忧,避免转产经营的风险给农民带来生存困境,改善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推广经济作物,推广简便易行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
同时,开发西部生态农业,将生态农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农民从生态环境建设中增收致富,保证生态建设的持续性。
三是西部农业经济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我国陆地边界全长约22800公里,除东三省外,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的是5个西部省、区,这里地形复杂,各少数民族形成了区域经济特点的差异性。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一是指第一产业的发展,二是指区域民族经济的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差异,是加强民族闭结、社会长治久安的主要保证,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由此可见,西部农业经济定位是在保证西部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使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快,农业应用技术会在西部普及,促进西部农业产生新的进步,解决西部农村贫困问题,由保障性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促进性的农业生产。
同时,环境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环境产业会应运而生,给西部农业经济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西部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从全国来看,要使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协凋发展,应当形成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西部农业经济应该围绕以下目标发展。
1、发展大农业与建立商品粮基地相结合。
西部地区有3.5亿多人口,大多数省份粮食短缺。
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按照产业结构发展阶梯理论,西部地区首先要树立大农业观,粮食能充饥,经济作物、畜牧制品、特色产品、秀丽风光都是交易商品,交易所得可以买粮充饥。
随着人们对食物构成的深化认识,对生存质量的要求提高,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融为一体,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综合反映着人类的本性。
西部地区可以发挥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的优势,在全国农业经济体系中确定专业化分工的位置,取得专业化劳动和劳务的报酬,满足生存需要。
为了保障西部城镇人口的生活和提供社会发展的需求,西部地区要建设一批商品粮基地,实行产品品种优质化、生产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集约化,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这是西部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2、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西部特色经济。
一是西部具有自然的禀赋,表现为西部的资源和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业产品。
例如水果、蔬菜、花卉、畜牧产品、中药材、土特产品等。
西部的经济林木可以为市场提供农副土特产品;广阔的森林草场可以提供畜牧、森林产品;独特多样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可以提供休闲服务和假日旅游。
目前,要整合西部分散的传统农业,投入科学技术、使农业产出经济合算。
二是西部的获得性禀赋,即西部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西部在这两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物质资本缺乏,人力资源的素质相对较低,根据国家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的16.80%,1997年,西部人口中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除重庆、陕西、四川、新疆外,均居全国前列。
三是技术优势,在西部农业发展中,除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商品外,难有与农业产业相关的技术优势。
四是专业化程度低,西部农业经济大多处于粗放的传统农业阶段。
西部比较优势的四个基础中,除自然禀赋的优势突出外,另外三个基础不具有优势。
但是西部农业的劣势为优势发展提供了空间。
西部农业的优势产品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农副产品。
它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绿色产品为目标,保护环境为出发点,面对全国的市场需求,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而推向国际市场。
为此,要改造西部传统的农业生产条件、开发土地代替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运用技术因素增加农副产品的供应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实行规模经济可以节省大量土地,用于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环境。
3、发展西部环境产业。
《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指出,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鉴于西部,尤其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
为此,西部农业经济应当把环境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发展,作为西部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西部环境产业的对象是利用、节约、保护、治理自然资源。
西部环境产业的范围包括:节约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态建设,保护绿色 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中国西部曾是“沃野千里,仓稼殷实”,“水草丰美”之地,由于人类定居,垦荒造田,过度采伐,超载放牧,采挖矿产等,造成水土流失、湖泊干涸、水位下降、土地沙化,形成泥石流、沙尘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人类社会一面是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小康和富裕的努力,一面是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应当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环境优美的统一。
西部的环境产业具有稀缺性,可以创造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的财富。
西部环境产业的内容有:林业,林业的利用方式是采伐和加工木材、造纸、木材深加工、林木种植、专项林木的规模经营、经济林木的干鲜果品,以及加工、培育生态环境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等。
草业,草业的利用方式是草籽培育、草坪、花卉、草地畜牧、草粮种植、草原旅游等;畜牧业,包括草食家畜的饲养,畜牧业产品的肉、奶、皮、绒、服装等加工业;奶业,包括鲜奶制品、干奶制品、奶品深加工等。
同时,林、草、畜牧、奶业的相关产业,比如贮藏、运输、销售、服务的产业链条很长,它们都包括在环境产业中。
西部环境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保护环境,还能改善人民的饮食结构,强健人种,提升全民族的生存质量。
另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内容十分广泛,也是环境产业的主要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西部环境产业要立足西部发展,防止形成西部提供原料,其他地区搞加工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三、构建西部农业经济的抉择发展西部农业经济的前提是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利用西部自然条件,发展特色产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产业发展。
为此,应当以市场导向发展环境产业,配合制度创新和用法律规范市场行为。
以市场导向发展西部环境产业。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市场体系可以对环境产业进行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价格信号调节对产品的生产和需求。
回顾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历史,林、牧业的发展归于第一产业,处于弱质产业,生态环境建设则是在财政投资、行政命令形式下发展,没有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相联系,致使生态建设无利可图,无法发展为环境产业,是一种准公共品,没有财政支持和行政命令就难以发展。
今后应当引入市场机制,确定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产业,根据市场机制交易,计算和比较环境保护、治理、开发、利用的成本和效益,使环境治理、保护产业有经济效益,逐步走向自然循环、永续发展的道路,成为西部经济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