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整理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

教育教学的开展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的, 同时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心理的发展。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 教师要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不仅要了解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也要理解这些规定和要求背后的真正意图, 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够有效地执行这些规定, 不折不扣地实现教育要求。

心理学对教育的支持:1.心理学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行为选择的基础2.心理学有关心理发展、认知与学习的研究结论是构建科学教育教学观的基础3.心理学有关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4.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为学校与班级管理提供了依据5.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后思考题: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 异常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

应用领域包括: 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 简称心理, 主要包括: 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

在学校的情景下, 有关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和世界观构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系统, 存在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 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主导动力。

(二)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三个心理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三)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

教师考试心理知识点总结

教师考试心理知识点总结

教师考试心理知识点总结一、心理知识基础1.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是研究人类心理发展、心理现象、心理规律以及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心理机制等。

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觉、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是指在人类心理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和特点。

心理规律是指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一些固定的、普遍的、基本的规律。

心理机制是指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一些动态、多元的、复杂的机制。

1.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是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

它从古代心理学到近代心理学再到现代心理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心理学是指心理学的起源和形成阶段。

它是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中形成的,主要是通过理性分析和思辨来研究心理现象。

近代心理学是指心理学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发展阶段。

它主要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思想和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来研究心理现象。

现代心理学是指心理学从20世纪开始的发展阶段。

它主要是在20世纪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下形成的,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来研究心理现象。

1.3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是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它主要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等。

结构主义心理学是指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主要是研究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内在结构和组织。

功能主义心理学是指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主要是研究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功能和用途。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指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主要是研究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外部行为和反应。

认知心理学是指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主要是研究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认知和感知。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指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社会文化心理学是指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主要是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新疆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心理学》听课笔记

新疆高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心理学》听课笔记

1、什么是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2、什么是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就是心理活动,心理现象(活动)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一、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知、情、意)认知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认知过程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其中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身情感过程包括:喜怒哀乐悲恐惊意志过程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为,例如:早晨不想起床,有目的的要克服困难。

二、个性心理(人格)包括:1、动力(动机)系统(人格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价值观等2、人格特征=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3、自我监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我怎么认识我自己三、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是介于动态的心理过程稳态的人格之间的特殊心理现象。

注意就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现象。

例子:你现在是兴奋还是抑制状态?4、个体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动力、心理特征。

5、区分四个感觉:感觉对比:月朗星稀、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红笔改作业、PPT背景+文字,吃了甜瓜再吃西瓜感觉适应:入幽兰之室久不闻其香,明适应与暗适应,只有一种痛觉不能适应,如果痛觉可以适应,癌症病人就不会痛苦感觉后效(后项):余音绕梁、看电影胶片,刺激已停止,但印象还停留在0.25S-1S时间,所以感觉后效保留的时间就是0.25S-1S联觉:望梅止渴、暖色调、冷色调、甜美的歌声、自助餐不会用红色桌布,跳楼的人都去灰色楼,联觉使用非常广泛。

由一种感觉联想到另一种感觉。

6、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区分知觉四个特点:选择性:到图书馆找到书,把需要的作为选择对象理解性:(带有知识经验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修手机的人知道手机问题出现在哪里。

整体性:晚上看到车灯,知道有车,看到老师坐着不会觉得没长腿恒常性:在30层楼看车,像蚂蚁,但知觉印象没有改变7、情感和情绪情感是与社会性相联系的体验:人、动物都有情感(美感、道德感、理智感),其中理智感是和认知有关的情感,和平时的理智不同,例如对问题的探索、解决情绪是与自然性相联系的体验:比如饿的心慌情绪有三种状态:(1)心境就是心情,人逢喜事精神爽,持续的时间微弱(2)激情:短暂的、猛烈的、爆发式的状态,比如怒发冲冠、欣喜若狂(3)应激:没有预料到的突然发生的,比如:惊吓情绪+情感=感情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207 个第一部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知识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知识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知识整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理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通过考试,更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教师资格考试中常见的心理学知识。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主要涵盖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环节。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想象则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恐惧等。

意志过程则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具备守恒概念和可逆性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也十分重要。

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例如,学龄期(6、7 岁12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则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斯金纳通过实验证明,正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负强化可以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惩罚则会降低行为出现的概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新疆教师资格中小学 心理学常考点总结

新疆教师资格中小学 心理学常考点总结

心理学复习重点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2.因果研究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指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的是实质就是通过变量的控制,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主动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觉察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大,绝对感受性就越小。

(3)差别感受性:人对于最小差异量的觉察能力差别感受阈限:经过多次判定标准刺激(不变)和比较刺激(经常改变)这两种刺激的差异,得出产生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异量(4)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4.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重现。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必然结果。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再认和再现的关系(1)再认和再现是记忆的一个基本过程,是和识记、保持两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记忆过程,也是识记和保持过程的表现和结果。

(2)再认,是指曾经感知认识过的客观事物再一次地出现在当事人面前,当事人觉得熟悉,确定自己曾经感知认识过该事物的记忆过程。

再现,又称作为回忆,是指曾经感知认识过的客观事物没有出现在当事人的面前,而是在其它刺激物的作用下,曾经感知认识过的那个事物再一次出现在当事人的脑海里的记忆过程。

如:做选择题时是再认,做简答题时是再现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以自己为被试,以无意义音节为学习材料,以再学时的时间节省为指标)这条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第一章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章意识和注意一、名词解释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第一章现代的研究与发展1.心理学的感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态度3.人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映动作或活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能动态度:个体行为是其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反过来,个体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人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

4.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个体心理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差异心理过程的稳定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整个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指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

心理过程与个性差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这种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5.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6.心理学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8.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观察法:简单易行,直接观察;b,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效率高但是研究结果会有主客观干扰,真实性不足;c,个案研究法:加深对个人了解但搜集资料缺乏可靠性;d,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

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

ABC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

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变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发生了改变后的呈现形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这种条件反射称操作性条件反射。

测验法:测验法是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是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作用。

长时记忆: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升至保持终生记忆。

抽象: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心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的思维。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或产生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或扭曲的幻觉。

它不同于幻觉,而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知觉D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性搞,一直能力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道德感: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人类特有的。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定式: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妨碍问题的解决。

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思维。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对比:同一感觉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部分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部分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部分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意这种心理状态。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3.脑的功能分布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4.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5.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6.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学实验室。

这一事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发展道路的标志,也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7.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他的弟子铁钦纳将其发展成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培训和考试中必备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下面将梳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外在的刺激与反应,强调学习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所决定。

2.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二、发展心理学1.儿童认知发展: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描述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2.青少年发展: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如身体发育、性别认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3.成人发展:研究成人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转变和发展特点,如中年危机、退休问题等。

三、个性与智力1.个性理论: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等为主,研究个体的性格、动机和态度等方面。

2.智力理论:主要有分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关注个体的智力类型和智力发展。

四、教学评价与诊断1.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如标准化测验、作业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等。

2.学科评价:关注学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数学能力评价、英语能力评价等。

3.教学诊断:通过观察、测试和分析等手段,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干预。

五、教育管理与辅导1.学校管理与领导:关注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涉及学校组织结构、领导技能和管理策略等方面。

2.教育辅导:研究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关系和沟通技巧,提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六、特殊教育和学习困难1.特殊教育:关注残疾儿童和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问题,如视听障碍、智力障碍等。

2.学习困难: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惑,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七、家庭教育与学业发展1.家庭教育:关注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部分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部分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部分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意这种心理状态。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3.脑的功能分布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4.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5.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6.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学实验室。

这一事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发展道路的标志,也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7.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他的弟子铁钦纳将其发展成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教师资格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引言: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师入职的重要门槛,对于想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1. 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观察学习等,了解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认知发展理论: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 个体差异理论:了解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等。

4. 智力理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智力测量等,了解智力的概念、分类和评估方法。

5. 人格理论:了解不同人格理论对教育的影响,如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6. 动机理论:了解动机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如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和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

7. 情绪与情感理论:了解情绪与情感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如情绪管理与情感教育。

8. 社会认知理论:了解社会认知的概念、发展和影响因素,如亚伯拉罕·马斯洛维茨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教育学基础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包括教育的定义、目标、任务等。

2.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如孔子思想、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等。

3. 学生发展与教育:了解学生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如儿童、青少年、成人的发展特点和教育方法。

4. 教学理论与方法:了解不同教学理论和方法,如传统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等。

5. 教育评价与考试: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如成绩评价、素质评价等。

6. 教育管理与领导:了解学校管理和教育领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7.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知识。

8. 教育法律与教育职业道德:了解教育法律和教育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三、心理学和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课堂教学:如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等。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了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本文将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和总结。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1 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1.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

1.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

二、学习与教学2.1 学习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体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认知机制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等。

2.2 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和情感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3 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进行,包括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和教学材料等方面。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个体与群体心理3.1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和社会上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3.2 组织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过程,包括领导力、组织文化和员工满意度等方面。

3.3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群体决策、群体合作和群体动力等。

四、教育与发展4.1 教育概念与功能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其功能包括知识传授、德育和能力培养等。

4.2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包括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估工具等方面。

4.3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的演变和变化,包括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等。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最全)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最全)

心理学一.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心理现象的内容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等四种研究方法。

4.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

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的灵敏程度)。

2.绝对(差别)感觉阈限与绝对(差别)感受性之间都成反比例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即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感受性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a.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如: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

b.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类。

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先后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较暗,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较亮。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a.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够提高对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对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由于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得的信息,祈祷补偿作用。

如盲人丧失视觉能力,则其听觉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

c.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彩色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约为0.1秒,但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正后像:性质相同或相似。

负后像:性质相反。

)(4)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或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2021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2021新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一门边缘(中间或交叉)科学。

二、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格心理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格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两个方面。

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

三、心理学的任务1、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研究心理的起源,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即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实践的任务。

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四、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五、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等。

六、心理学研究方法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由神经系统产生的反射活动,没有脑及其神经系统就不会产生心理活动。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管映像。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内容纲要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知觉。

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是一种觉醒的心理状态,是人所特有的高水平心理活动。

二、意识的基本特征(1)觉知性(2)能动性(3)社会制约性三、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感知觉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现象。

四、注意的功能(1)保持功能(2)调节(3)监督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章意识和注意一、名词解释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广义)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去。

注意起伏: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转向其他的对象。

(相反状态是注意的稳定)二、基础知识1.意识的基本活动方式:①被动的意识活动:指意识的承受状态②主动的意识活动:指积极的思维活动2.意识的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3.意识的能动性表现:①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②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4.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5.根据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和集中的客体的性质,注意可分为:外部注意、内部注意。

6.外部注意: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内部注意:人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7.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2)人本身的状态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10.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②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4)用意志与干扰做斗争12.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①无关刺激的干扰②单调刺激的长时间作用13.影响注意广度的主要因素: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越大②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觉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反之,注意范围就大;个人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反之,注意范围就小。

14.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协调关系15.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①注意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一种活动合理地代替另一种活动。

②注意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由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16.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②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三、简答题1.简述意识的基本特征。

答:意识的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①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没有觉知性就谈不上意识,人能觉知到客观事物、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关系。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语言的水平上加工时,这种心理活动就成为意识。

②能动性:人的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性把感性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

③社会制约性:首先,在社会集体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产物,受社会调节的制约。

其次,人的意识和语言密切联系着,有了语言,大脑才能进行抽象思维,才能产生人的意识,儿童意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在与人们交往中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发生、发展也表明意识具有社会制约性。

再次,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实践领域的不同,人们的意识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

最后,个体意识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他对社会上的知识、思想、观点的接受和掌握;个体的意识又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

2.注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答:注意的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的。

如注意看、注意听等。

上课时老师所说的“注意黑板”“注意听课”,并不意味着就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将看黑板的看字,听课的听字省略了。

所以注意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人们也不可能专门从事注意的意象。

3.注意分哪几种?影响这几种注意的条件是什么?答: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影响条件:(1)有意注意:①是否能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②是否能稳定的培养间接兴趣③是否能合理的组织活动 a.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b.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c.提出问题加强注意④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2)无意注意: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之间的对比关系、新异性、活动和变化)②人本身的状态(3)有意后注意:①产生兴趣、熟悉过程的事②通过意志活动,熟练后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4.简述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区别和联系。

答: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三者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

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意注意。

5.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答: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联系: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一、名称解释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简称差别阈限。

感受性: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它是感觉系统的基本指标,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联觉: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

感觉的适应:在强度不变的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

视觉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原色: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分别是红、绿、蓝。

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管歪曲的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感觉的后效: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后效。

明适应:从暗处进入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感到晃眼,经过几秒钟至1分钟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

暗适应:指人从亮处进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恢复的现象。

双眼视差:左眼看到左边多一点,右眼看到右边多一点,从而使两眼的视觉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叫双眼视差。

二、基础知识1.外部刺激: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内部刺激: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2.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式:△I/I=K △I:差别阈I:原来的刺激强度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韦伯分数越小,辨别越灵敏。

4.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76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5.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是16—20000次/秒的音波,即可听音。

6.听觉的绝对阈限是0分贝,上阈是120分贝。

7.听觉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属性。

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音响由声波振动的强度决定音色是反映声波混合的听觉特性8.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9.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0.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1.深度知觉:即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12.深度线索:人所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叫深度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