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一语文教案:5.15《蒹葭》(沪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5.15《蒹葭》教案 沪教版必修1
蒹葭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之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蒹葭》语文教案
《蒹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理解《蒹葭》的诗意和主题,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感受和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提升个人情感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简介《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蒹葭》,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加强记忆力训练。
2.3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意象描写。
解释一些重点词语,如“蒹葭”、“伊人”等词语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音乐等导入,引起学生对《蒹葭》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蒹葭》,注意指导学生的语气、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可以进行小组比赛或个人展示。
3.3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讨论诗中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蒹葭》的感受或分析文章。
4.2 评价: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或讨论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诗歌学习:推荐学生学习其他有关自然景物或情感表达的诗歌,如《离骚》、《江南》等。
5.2 文化背景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如婚礼、恋爱等,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5.3 创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自己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2.鉴赏文章: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蒹葭》的鉴赏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诗歌的基本内容概括;
b.诗歌的意境、意象分析;
c.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d.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哲理及个人感悟。
3.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仿写《蒹葭》的句式和修辞,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句,并在课堂上分享。
3.赏析意境: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4.文化背景:介绍《蒹葭》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的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文学常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对本诗的鉴赏和分析。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蒹葭》,并撰写一篇关于本诗的鉴赏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蒹葭》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并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1.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哲理、情感及审美价值。
2.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2011年高中语文 5.15《蒹葭》课件 沪教版必修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 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 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大多在诗的开端。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 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 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作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 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 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 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 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 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10
你同意以下对《蒹葭》主题的理解吗?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
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 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 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 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溯 洄 从 之 , 从:追寻
道阻 且 长 。 阻:艰险
溯 宛
游 在
从 水
之 中
, 央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5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 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 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 在 水 中 沚。
4
时间 环境
追慕的对象 伊人所在地点
困难及 决心
蒹
葭
苍
苍
,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蒹葭 教案
《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语句。
( 2)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内容。
2、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音乐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美。
教学方式:1、重视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3、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
4、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歌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粲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我们听到的优美的电视插曲《在水一方》歌词出自《蒹葭》,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板书课题)(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感知朗读,理解内容感受诗歌音乐美1.老师范读;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6.共同释疑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特点:例如:苍苍、萋萋、采采:为霜、未晞、未已:方、湄、涘:长、跻、右:央、坻、沚:教师小结: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
蒹葭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一教材:《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蒹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初步感受《蒹葭》的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与《蒹葭》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读《蒹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字词,如“蒹葭”、“苍苍”、“所谓”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合作探究1. 提问: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谁?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讲解“伊人”的含义。
3. 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四、品味诗歌1. 提问:诗歌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境?2.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诗歌的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韵律等。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伊人”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2. 比较其他古代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分析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蒹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精品教案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二、初读《蒹葭》,感受韵律和节奏1.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和节奏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 ǐ)朗读节奏示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再读课文,读出韵律韵脚:①苍、霜、方、长、央;②萋、晞、跻、坻;③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三、再读《蒹葭》,读懂诗意和情感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生译读后交流展示)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师小结:《蒹葭》讲述了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故事。
2.再读课文,分析手法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生朗读体会,师引导)预设《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蒹葭》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蒹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自然景物中的美好和诗意。
(3)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蒹葭》的诗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背诵并默写课文《蒹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理解并欣赏自然景物中的美好和诗意。
(3)对爱情的纯真和执着的追求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运用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蒹葭》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蒹葭》的诗意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学习和练习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蒹葭》为灵感,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蒹葭》这首诗。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蒹葭》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背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变化和意境的把握。
(2)诗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知识。
(2)引发学生对《蒹葭》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的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讲解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组织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的朗诵才华。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蒹葭》。
2. 写一篇关于《蒹葭》的赏析文章。
3. 收集有关诗经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
3.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学案5.15蒹葭(1)
学案
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学案
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
一课时
学案准备
多媒体
学案流程
目的
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㈤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体会诗歌的美感。
(3)分析《蒹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和哲理美,提升人文素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3)分析《蒹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把握。
(2)诗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蒹葭》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深入剖析诗的意境和诗韵。
5. 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蒹葭》的表现手法。
(2)欣赏诗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和哲理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蒹葭》。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亮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3. 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 学生能够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分析《蒹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并能进行适当的评价。
七、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蒹葭》主题的绘画或摄影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全诗;(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以及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蒹葭》的诗意和诗境;(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3)掌握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的寓意;(2)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世界;2. 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讨,提高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蒹葭》的作者伊尹,及其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蒹葭》,理解诗歌大意;3. 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5. 案例分析:讲解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兴、象征等;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蒹葭》的情况,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出诗的韵律和意境;2. 学生对《蒹葭》的诗意、诗境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诗中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其他诗词;5.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合作探讨的能力。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蒹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度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深入剖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回答课后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深入研读课文,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帮助学生入境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蒹葭》与其他爱情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其独特之处。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诗经蒹葭》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
3、积累两诗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议;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1、理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培养学生研究发现能力。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导入课文首先,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其次,由教师朗诵一首由《蒹葭》改编的现代诗歌。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还有那首小诗,都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二、朗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2、背景音乐响起(1)请同学朗诵全诗;(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蒹葭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蒹葭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现在一样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寻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蒹葭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掌控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
2.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准确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进程一. 情形导入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情形导入本课。
2. 简介《诗经》。
二. 朗诵感知大意1. 学生自由朗诵全诗,圈点生字。
2. 抽学生朗诵本诗,师生共同评判。
3.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速、腔调。
4. 学生自由朗诵本诗,掌控语速、感情基调。
5.抽学生朗诵本诗,师生共同评判对语速、腔调的掌控。
6.引导学生说说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7.各组推荐代表在班内展现朗诵,评出优越组。
8.全部学生齐读。
三.研读感悟意境1.学生以自己爱好的方式读本诗,结合凝视,组内知道大意。
教师巡查,答疑解难。
2.引导学生摸索:景物描写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3.学生感悟意境,《蒹葭》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聚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曲折的河道寻觅她,路途艰巨又漫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流寻觅她,好像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着曲折的河道寻觅她,路途艰巨又坡陡。
逆流寻觅她,好像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明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曲折的河道寻觅她,道路艰巨又曲折。
逆流寻觅她,好像走到水中的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学反思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
(2)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3)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蒹葭》。
2. 理解《蒹葭》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难点:1. 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蒹葭》的作者伊尹及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培养健康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蒹葭》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蒹葭》。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蒹葭》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蒹葭》诗意、诗境和诗韵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蒹葭》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蒹葭》的古诗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诗中的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3.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蒹葭》的独特艺术魅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蒹葭》的原文及其注释。
2. 收集与《蒹葭》相关的资料、古诗鉴赏方法等。
3.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插图、动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句中感受秋的氛围,
为课文的研习做好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可
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
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