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合集下载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细针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下面是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步骤:
1.准备工作:消毒使用的针具和穴位,确保操作环境干净卫生。

2.确定穴位:根据病症和治疗需要,在人体上确定要针灸的穴位。

3.选择针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细针,一般针长为25-75毫米。

4.调整针灸姿势:根据不同穴位,采取坐位、卧位或立位,确保患者舒适并易于进行操作。

5.定位穴位:使用手法或工具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以确保针灸的效果。

6.消毒穴位:用75%的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要针灸的穴位。

7.插入针具:用手法或器械将针缓慢、稳定地插入穴位,插入深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8.调整针位:插入后,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调整针具的角度和位置,使其刺激到穴位。

9.保持时间:根据病情和需要,保持针具在穴位中的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10.取出针具:在治疗结束后,用快速而平稳的手法或器械将针具从穴位中取出。

11.观察反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记录治疗效果,如有需要,可以进行后续的针灸治疗。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包括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包括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步骤包括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步骤。

1. 确定诊断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首先需要详细询问病史、采集病人的主观和客观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立准确的诊断。

只有针对具体症状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准备针具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需要准备好针具。

针灸所使用的针是由不锈钢等材料制成,有不同的规格和长度。

针具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无菌处理,以确保术后没有感染。

3. 准备治疗环境针灸治疗需要在安静、整洁、温暖的环境下进行。

治疗区域应保持干燥,避免有强烈的异味或刺激性的气味存在。

开窗通风以确保良好的空气流动。

4. 定位针灸穴位根据诊断结果,确定要刺激的针灸穴位。

针灸穴位分布广泛,与人体的经络相连,治疗不同疾病的穴位也不相同。

通过对解剖学和穴位学的研究,可以准确地定位到需要治疗的穴位。

5. 清洁皮肤在刺破皮肤之前,需要将治疗区域的皮肤仔细清洁,以防止细菌引入。

可使用酒精或者消毒液擦拭皮肤,确保皮肤干净和无菌。

6. 刺激穴位将准备好的针具插入定位准确的穴位中。

插入针时要避免细菌感染,手法应轻柔且准确。

插入的深度和角度也要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进行调整。

7. 刺激感受一旦针入穴位,可能会出现刺痛、酸胀、沉重或微痒等感觉。

这些感受是正常的反应,通常会在几分钟内消失。

治疗师需要耐心等待,并询问病人的感受,以便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刺激的力度和方式。

8. 保持刺激在针灸穴位刺激后,治疗师需要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决定保持针的时间。

一般来说,保持20分钟到40分钟。

在此期间,治疗师可以对病人进行按摩、轻揉等。

9. 拔出针具在治疗时间结束后,需要将针具轻轻地拔出。

拔针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和血管。

10. 辅助疗法针灸治疗除了刺激针灸穴位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灸法、耳穴贴压、艾灸等手法。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针灸基本操作技术

针灸基本操作技术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针灸操作前必须做好手卫生,使用无 菌针具,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根据穴位的不同,掌握好针刺的深度 和角度,避免损伤脏器和血管。
掌握好刺激量和时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掌握好刺激 量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引起不适。
针灸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与处理
1 2
晕针
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出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 针刺,让患者平卧休息,给予糖水或温水饮用, 一般可自行缓解。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避免在感染或病变部位进行针灸,以免加 重症状或引起扩散。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针灸可 能导致出血不止,应慎重对待。
CHAPTER 05
针灸实践与案例分析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头痛
针灸可通过刺激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 ,缓解头痛症状。常用穴位包括“百会
”、“太阳”等。
颈椎病
针灸治疗颈椎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常用穴位包括“大
椎”、“风池”等。
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主要通过调理气血 、平衡阴阳来实现。常用穴位有“三 阴交”、“关元”等。
失眠
针灸治疗失眠主要通过调和气血、安 神定志。常用穴位有“神门”、“安 眠”等。
针灸实践操作演示
01
针具准备
展示如何选择合适的针具,以及 如何进行针具的清洗和消毒。
针刺操作
演示正确的针刺方法,包括进针 角度、深度和刺激方式等。
产生持续的穴位刺激。
针灸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消毒
在针灸操作前,必须对针具、操作部位和操作者的手部进行严格 的消毒,以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准备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具,并检查其完整性和锋利度,确保 安全有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经验。

为了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师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操作要求。

下面是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内容:1.术前准备在进行针灸治疗前,医师应提前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主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体格检查。

同时,医师需要对诊疗设备进行检查和消毒,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杀菌效果。

2.术中操作(1)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应当基于临床实践和理论依据。

在选择穴位时要遵循“病从远处治”、“迎随调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注重综合分析。

(2)针具准备:使用无菌的针具,针具应保持完整无损,不得使用表面有锈蚀、变形或者超过有效期的针具。

同时,医师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无菌。

(3)术语准备: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治疗目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医师还需事先为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以减少恐惧和不适感。

(4)操作规范:医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遵守操作规范,如:-使用适当的手法插入针具,避免损伤患者的神经和血管;-控制插入深度,避免穿透深层器官或结构;-留针时间适当,一般为15~30分钟;-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在针灸操作完成后,医师应为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评估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5)卫生要求:医师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时,医师需要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保证操作部位的清洁,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3.术后处理治疗完成后,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状况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医师需要妥善处理废弃物和使用过的针具,保证废弃物的无菌处理和针具的安全回收。

此外,医师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水平和操作技巧。

只有通过规范的操作和科学的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疗效,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针灸科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项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下面是针灸科操作的一些常规步骤。

1.望诊:针灸治疗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来判断病情。

包括面色、舌苔、眼底、皮肤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帮助医师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问诊:医师会询问患者关于病情的详细信息,包括病史、主诉、病程、伴随症状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3.闻诊:医师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声音、尿便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

4.触诊:医师通过按摩,以及触摸患者的脉搏、穴位、经络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及疼痛部位。

5.诊断:医师根据以上的检查和判断,结合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定疾病名称、病因、病机、证型等,为后续的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6.针刺:根据诊断结果,医师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常用的针刺方法包括拔罐,磁疗,耳针,手针等。

7.疗程: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

通常来说,每次治疗的时间约为20-30分钟,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3个月,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8.注意事项: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师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保健事项,如不要在空腹或饱食后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出现晕厥、恶心等症状;避免感冒、饮酒、剧烈运动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9.随访:针灸治疗后,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的不适症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针灸科操作的一些常规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医师进行详细的观察、判断和调整。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师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针灸技术的常用针法
毫针法
艾灸法
用毫针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用艾条或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通过温热刺 激,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目的。
拔罐法
电针法
用火罐吸附在穴位上,通过负压吸引作用, 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用毫针刺入穴位,再接通电针仪,通过脉冲 电流刺激,达到缓解疼痛、调整神经功能的 目的。
针灸技术的疗效影响因素
针灸师的治疗技术
患者的病情
针灸师的治疗技术水平对疗效有较大影响;
患者的病情越轻,疗效往往越好;
患者的配合程度
治疗时间
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越高,疗效越好;
治疗时间越长,疗效往往越好。
05
针灸技术的安全及防护
针灸技术的常见风险和危害
感染风险
针灸操作过程中,如未严格遵 循无菌操作规范,可能导致病
06
其他
针灸技术与其他疗法的配合
针灸与中药配合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可以配合使用中药治 疗,以提高疗效和减轻疼痛。
针灸与拔罐配合
针灸与拔罐配合可以增加皮肤通透性,提 高针灸效果。
针灸与推拿配合
针灸与推拿配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针灸与艾灸配合
针灸与艾灸配合可以增强温热效果,提高 治疗效果。
针灸技术的注意事项
针灸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如消毒针灸工具、患者身体
的清洁和舒适等。
针灸时应避免刺伤重要脏器和 血管,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和刺激强
度。
针灸后应做好善后工作,如拔 罐后应避免受风和沾水等。
04
针灸技术的效果及评估
针灸技术的疗效标准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法
适用于感冒、中暑、腹泻、腹痛等。
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刮痧的力度和方向;避免过度刺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刮痧;有皮肤溃疡、炎症、皮肤病者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不宜刮痧。
禁忌症
涂抹刮痧油→刮痧→观察反应。
操作方法
04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具体应用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选取夹脊穴、风池、肩井、天宗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2
3
规范化的技术操作可以减少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保障患者安全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降低患者负担
规范的针灸技术操作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针灸治疗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效益。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颈椎病
腰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腰痛
坐骨神经痛针灸治疗主要选取环跳、秩边、委中、承山等穴位,以舒经活络、活血止痛。
坐骨神经痛
明确疾病诊断
选择合适的穴位
消毒
进针
运针
起针
针灸科技术操作的流程与步骤
滞针
滞针现象可能由于进针过深或运针不当等原因引起,应掌握正确的进针和运针技巧,避免该现象发生。
操作方法
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艾条的温度和距离;避免烫伤;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注意事项
拔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哮喘、咳嗽等。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患部有溃疡、水肿、炎症及孕妇腰骶部不宜拔罐;年老体弱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者慎用。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水平,制定本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3. 操作准备3.1 设备准备- 针具:确保齐全、完整、无损坏,并进行消毒处理。

- 消毒设备:准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消毒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诊疗设备:确保诊疗设备良好运作,无任何故障。

3.2 环境准备- 操作室:保持干净整洁,有足够的光线和通风条件。

- 操作床:应具备舒适、平整、稳定的特点,并保持清洁。

- 操作区域:无干扰物,并具备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3.3 患者准备- 患者沟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患者病症、病史和过敏情况。

- 隐私保护:确保患者隐私得到充分尊重。

- 术前准备:清洗患者相关部位,确保无明显伤口和感染。

4. 操作步骤4.1 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疗法。

- 针具准备:选择适当的针具,进行消毒处理。

- 操作部位确定:根据患者病症和诊断,确定适当的操作部位。

- 针刺技术:采用正确的针刺方法和深度,确保安全和有效。

- 操作结束:患者恢复舒适状态后,进行操作结束处理。

4.2 操作注意事项- 针具使用:每个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操作卫生:保持操作过程中的卫生,避免污染和感染。

- 患者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 操作技巧: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 操作时限:控制操作时间,避免过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5. 操作安全5.1 操作培训- 所有从事中医针灸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需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5.2 操作记录- 对每个患者的操作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5.3 操作风险评估- 在进行操作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风险。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该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医医院中医针灸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式,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本规程的主要内容:1. 操作准备- 操作人员应具备合格的中医针灸技术执业资格,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在进行任何针灸操作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询问和检查,了解其身体状况、病史和疼痛程度;- 针灸操作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应保持清洁、整齐,并按规定进行消毒;- 操作场所应保持整洁、通风良好,并具备必要的灯光和温度控制设施;2. 针灸操作步骤针灸操作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结果,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操作。

应根据标准穴位图或经络图确保选择准确。

2.2 清洁消毒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应先清洁患者的针灸部位,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消毒应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液或器械,确保消毒效果和操作安全。

2.3 针具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针具进行操作,并确保其质量和完整性。

使用针具时,应注意遵守正确的插针角度和深度,并避免针具弯曲或滑出。

2.4 穴位插针插针时,应稳定手法,遵循正确的穴位和层数。

插针深度应根据不同穴位和患者需求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和疼痛程度。

2.5 操作时间和频率针灸操作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规定,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2.6 针灸操作后处理针灸操作后,应检查穴位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护理。

针具应进行正确的处理,以确保医疗废物的处置符合规定。

3. 风险控制和应急处理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和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出血、感染等紧急状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必要的急救和处理。

4. 操作记录和评估针灸操作结束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症状、穴位选择、操作过程和患者的反应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有助于了解治疗效果和改进操作的方法和流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 概述
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
入针具,达到调整人体气血流动的目的。

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中医
针灸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操作步骤
- 准备工作
- 消毒: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以确
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 挑选穴位: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操作。

- 针灸操作
- 定位:准确找到选择的穴位,使用专业的定位技巧来确定准
确的位置。

- 插针:使用消毒过的针具,轻柔且稳定地插入穴位,注意避
免损伤周围组织或血管。

- 刺激:根据需要,轻轻扭动或运动针具,以达到刺激穴位的
目的。

- 后续处理
- 居衣:插入针具后,患者需调整体位,确保身体舒适并避免针具脱出。

- 观察:针灸操作完成后,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反应,并记录相关信息。

3. 注意事项
-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中医针灸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关的执业证书或资格。

- 操作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和禁忌症,以避免操作上的风险。

- 操作时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插针的角度、深浅等因素,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操作过程中,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患者的病情反应并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 操作后应妥善处理针具和消毒器材,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4. 结论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是保证中医针灸疗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000字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针灸是一种中医常用治疗方法,它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操作规程,保证严格的卫生和安全措施。

一、准备工作1. 针灸师需要穿着整洁、干净的工作服,并手洗或消毒双手。

2. 环境也应该保持整洁干净,避免杂物的干扰。

3. 准备好所需的针灸器械:针、针管、埋线针、贴敷灸、刮痧板、火罐等。

4. 患者应该事先告知医生病情及注意事项,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及其它情况,如孕妇、高血压病患者等。

5. 进行针灸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查,确定其健康状况,以确定治疗方案。

二、针灸技术1. 穴位的选定需要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每个穴位需要针刺的深度和方向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量身订做。

如果患者有过敏史或者其他不适应的情况,应该特别注意。

2. 根据穴位位于身体的不同部位,针刺的位置和深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穴位的位置准确。

3. 针刺时应该操作轻柔,尤其是不要用力过猛,避免损伤患者的组织。

4. 刚开始进针时,应该慢慢地进入组织,并且针刺到位后,需要转动方向以避免损伤穴位周围的组织。

5. 对于不同的穴位,针刺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穴位选择合适的角度。

6. 针灸时间一般是15至30分钟,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身体的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

7. 针灸治疗结束后,需要将针头清洗干净,并消毒杀菌,确保针头不受污染。

三、安全措施1. 进行针灸治疗时应该注意消毒,尤其是对于针头、针管等器械需要经常消毒杀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2. 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查,以避免穴位周围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存在不适或病变等情况。

3. 对于孕妇和高血压患者等需要特别注意,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可以采用埋线针等方法。

4. 在炎症和感染较严重的部位不可以进行针灸治疗。

5. 对于过敏史比较明显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产生的症状,进行随时处理。

以上是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的一些注意事项,只有在严格遵守的情况下针灸治疗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篇一: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针灸拔针操作方法

针灸拔针操作方法

针灸拔针操作方法
针灸和拔针操作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在专业的医疗机构中进行。

以下是一些针灸和拔针的基本操作步骤:
1. 准备工具:灸具(灯头、灸盒、灸炷)、针具(针管、高压灭菌器、针灸银盆、酒精棉球、绷带等)。

2. 选择穴位:按照病人的症状选择穴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3. 拿针:从高压灭菌器中取出经过消毒的针头,放在针灸银盆或绷带上。

4. 刺针:在穴位上缓慢地插入针头,直到达到适当的深度,然后进行留针。

5. 针刺后,应观察病人的情况,并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拔火罐、推拿、按摩等。

6. 拔针:当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时,将针头从穴位上缓慢地拔出。

7. 拔针后,应帮助病人恢复正常的躺卧或坐姿,并妥善处理使用过的针头、灸具等工具。

总之,进行针灸和拔针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消毒、无菌和安全要求,以确保患者的
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建议寻求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方法研究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方法研究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刺方法研究介绍针灸疗法源远流长,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对针刺方法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和针刺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针灸操作前,医师应该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询问和检查,了解病情和身体状况,并建立详细的病历记录。

同时,医师要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消毒,准备好所需的针刺器械和药品,确保操作的安全、有效和整洁。

(2)针刺前的认真观察医师应该对所选的针灸组穴位置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把握,确定经脉、穴位的准确位置,检查皮肤状况、肌肉张力和疼痛反应等情况,以便确定最合适的针刺方案和方法。

(3)针刺操作和控制针灸医师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注意力度轻重、深度和速度的控制,遵循经脉和穴位的走向和深度,并在针刺后做好局部止血、压力包扎和消毒处理等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4)操作后的评估和记录针刺操作后,医师应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询问,记录患者的疗效和症状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针刺方案,为下一次治疗做好准备。

针刺方法研究针刺方法包括针刺力度、刺入深度、针刺速度等方面,这些因素往往会对疗效产生影响。

从针刺力度来看,过轻的针刺力度不能达到疏通经脉的目的,过重的针刺力度则可能造成过度损伤组织。

因此,针刺力度应该根据疾病情况和患者体质适当调整。

在针刺深度上,反复刺入同一个突起不仅没有提高效果且还可能引起不适。

实际上,在同一部位刺入多个针头的效果更佳。

针刺速度也应该根据疾病情况和需要调整。

结论针灸技术是一门细致而高效的治疗方式,但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出现不良后果。

因此,医师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应该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恰当的针刺方法,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普通针刺法操作流程

普通针刺法操作流程

普通针刺法操作流程
普通针刺法是指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针灸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右手拇指、食指发力,捻动针柄迅速将针刺入患者的皮肤,实操中又根据针身的长度和扎针位置分为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 单手进针: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腹部位抵住针身下部,以拇指、食指发力将针扎入腧穴,中指随拇指、食指发力屈曲,扎至所需深度即可。

此方法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等浅薄穴位处的短毫针进针。

- 双手进针:
- 指切进针:短毫针针刺关节处和肌肉丰满等需要定位的腧穴时,左手拇指指甲缘呈十字型切掐腧穴部位做标记,右手持针沿左手拇指指甲缘迅速将针刺入皮下。

- 夹持进针:对于环跳穴等部位的长针进针需要双手配合,左手拇指、食指夹住针灸针下部,针尖固定于腧穴上方皮肤,右手持针柄,垂直针身,左右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同时尊重患者的感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操作流程或有其他相关问题,可以咨询专业的针灸师或医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用针
1寸
25m m
1.5寸
40m m
3寸
75m m
(二)针刺练习
●目的:指力、手法、灵活、协调、专注 ●方法: 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进针、行针、手法、透刺 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目标: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前侧面)穴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面部、颈前的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俯伏坐位 适宜于头项和背部的腧穴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均匀提插捻转
(四)针刺操作——留针与出针
• 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在体内。 在留针过程中还可作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 持续作用。一般留针20~30min。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撑开,使 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褶皱部位,如腹部进针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方向
• 按腧穴分布部位:保证安全 • 按经脉循行方向:迎随补泻 • 按病情实际需要:气至病所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 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 行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 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周围重 要脏器、血管、疤痕组织不宜直刺的 腧穴;
• 平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 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
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 ,无锈蚀及无弯曲, 针尖锋利无勾曲。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 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
法称为针刺补法。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
法称为针刺泻法。
(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 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提
小、慢、轻 大 、快、重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深度
影响因素
浅刺
深刺
年龄 体质 部位 经络 病情
老年、儿童
青年、壮年
形瘦体弱
形盛体强
头面、胸背部
四肢、臀腹部
络脉、阳经
经脉、阴经
虚证、阳证、表证、新病 实证、阴证、里证、久病
手法 时令 针感
补法 春夏 感应敏感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行针 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侧头、面颊、耳部的腧穴
(三)针刺前准备——穴位揣定
选择依据 定位依据
中医学、针灸学取穴原则 经络腧穴定位方法
(三)针刺前准备——清洁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四)针刺操作——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 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 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 上端刺入。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得气的意义 •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气至效至,气不至而不治!
不得气的原因 • 取穴不准 •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经气虚衰 • 治疗次数过多,穴位迟钝
(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
《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刺感应(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 种针刺手法。 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鱼头钩饵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蚁行感、传导感等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
• 辅助行针手法:刮法 震法 循法 弹法 摇法 搓法 飞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提 插 法
刺法灸法
—解常用针具及操作方法; • 2.了解灸法的内容、作用及适应证。
【索引】
• 一、毫针刺法 • 二、灸法 • 三、拔罐法 • 四、其他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 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 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常用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