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社会福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还制约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亟需解决。
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1.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
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项社会保障制度。
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参保全覆盖,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
2.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我国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截至2020年,我国已连续8年减贫人口,贫困发生率从十几年前的近百分之二十下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一以下,创造了减贫史上的奇迹。
3.医疗保障的不断完善。
我国通过建立医保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医疗待遇保障。
此外,我国还大力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建立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参保人员的待遇并不均等,城乡之间、各地之间的保障水平差异大。
其次,养老金待遇与高昂的生活成本相比较仍然偏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2.扶贫政策需要进一步精准化。
虽然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扶贫政策执行效果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工作进展缓慢。
其次,针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政策仍然不够全面,对于贫困人口的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扶持还需要加强。
3.医疗保障制度亟需改革。
尽管我国建立了医保制度,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短缺,基层医疗服务覆盖面不广,给农民群众就医带来一定困难。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过程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过程第一阶段:现代社会福利起步期(1911年-1949年)在辛亥革命后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基本上是由一些宗教慈善机构和外国传教机构提供的。
在这个阶段,我国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也没有明确的社会福利政策。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对社会福利问题开始给予关注。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我国政府通过实施以公有制主导的计划经济,为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了以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社会福利体系。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府主导,政府通过国家计划来调配社会资源,实施各种社会福利政策。
然而,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社会福利的水平和范围还比较有限。
第三阶段: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开放的实施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由单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发展为以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兼顾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项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综合体系。
此外,我国政府还广泛推行了劳动法律和法规,保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同时,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
这些措施为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包括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不均衡、覆盖面不广等。
因此,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起步阶段逐渐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未来,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福利的需求。
浅谈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浅谈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现状与走向【摘要】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保障和服务,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
在中国,社会福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面不广、服务质量不高等。
为此,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投入、优化服务等。
中国社会福利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等。
未来,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有望取得更大进步,但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制度体系。
加强社会福利建设、促进公平正义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福利,发展现状,改革措施,不足之处,未来走向,发展挑战,发展前景,建设重要性,改进方向1. 引言1.1 社会福利的定义社会福利是指社会对弱势群体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补贴、教育资助等。
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和谐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手段。
社会福利的目的在于帮助那些无法自力更生的群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社会福利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多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
社会福利的定义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和生活需求。
在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设立了各种福利机构和制度,为社会贫困人群提供了帮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1.2 中国社会福利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福利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一个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能够帮助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提高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人们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现状1.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有70年历史。
但是,由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有完全成熟,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例如,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仍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一些弱势群体仍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如残疾人、失业人员等。
再比如,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尚未完全实现全民覆盖。
2.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为了解决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改革。
首先,我国政府推出了《关于促进居民健康发展的意见》,力求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其次,我国政府推出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将养老保险制度从地区性福利变成全国性基础性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全民覆盖。
再比如,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方向1.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全民覆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着重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必要的社会福利服务。
同时,我们需要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的公平性,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福利服务。
2.推动社会福利领域的分类管理随着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各种福利项目的涌现,也带来了分类管理方面的问题。
因此,未来,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分类管理模式,对各种福利项目进行统筹管理。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过程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过程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是在近代历史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以下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立的几个关键阶段:1. 开国初期在建国初期,我国主要致力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建设,社会福利的发展相对较为有限。
然而,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机制开始萌芽,如劳动人民的保障与救济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初步建设等。
2. 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的推进为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和政策的完善。
1980年代,职工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同时,农村地区也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3. 21世纪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包括扩展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失业保险、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
此外,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也有所加强,包括残疾人福利、农村贫困人口救助等。
4.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更加全面、均衡和可持续。
重点将放在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构建统一、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等方面。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律保障和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社会福利体系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立的几个关键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将不断完善和扩大,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加全面、均衡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障儿童的权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儿童社会福利作为一项关乎儿童福祉的重要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诸多变革与进步。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儿童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脉络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社会,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专门儿童福利制度,但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体现了对儿童的关爱和保护。
家族制度中的尊老传统、民间的慈善救济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惠及了儿童裙体。
新我国成立后,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
从初期的救济性福利措施逐步向制度化、体系化迈进。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建立了儿童福利院、托儿所等机构,为孤残儿童和城市困难家庭儿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教育服务。
这一时期的儿童社会福利工作主要侧重于解决儿童的生存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儿童社会福利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儿童福利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为儿童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
社会福利机构不断完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包括孤残儿童,还涵盖了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等裙体。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政府更加注重儿童福利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强调儿童在健康、教育、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权利。
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和工程,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程、困境儿童保障工程等,致力于改善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发展环境。
二、我国儿童社会福利取得的成就(一)儿童生存权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实施一系列医疗救助政策,儿童的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儿童免费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重大疾病的救治水平大幅提升,儿童逝去率持续下降,儿童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儿童的营养状况,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教育福利不断完善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儿童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社会福利总结汇报
社会福利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
首先,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药物的保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全面覆盖。
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特困人员救助、低保、残疾人福利等社会救助制度也得到了加强和改善,有效帮助了有需要的群众。
此外,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在不断加强和改善。
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以及就业培训政策的出台,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保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福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仍然较低。
二是社会福利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一些基层单位和群众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了解和享受程度不够。
三是社会福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社会福利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全民共享社会福利的目标。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摘要:社会福利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每一个程度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福利制度,这是一个社会健康、完善、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通过从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变化看社会进步。
关键词:社会福利,福利事业,改革一、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建立和内容(一)初步形成时期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该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对特定的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的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求的供养性社会福利项目,即它的实施范围主要局限于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民政部门开始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现在。
该时期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社会福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它们成为官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如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
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
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
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
另外,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建立职工社会福利制度。
在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中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
职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范围大大扩大,已经扩展到单位职工,并且工行是实施和管理职工社会福利制度的机构。
(二)逐步完善时期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基本原则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基本原则
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全面覆盖:社会福利应覆盖到所有需要帮助和保障的群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不分区域和身份。
公平正义:社会福利应体现公平正义,减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福利待遇。
优先保障: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应给予优先保障,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医疗保障,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发展应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发展的可行性,合理规划福利资源的投入和管理,确保社会福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多元参与:社会福利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合力,使福利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和高效。
效率和质量: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时,要注重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及时、方便、高质量的福利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需求。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 社会福利事业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满足人民基本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不断提升,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二、社会福利事业的意义- 社会福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 提供社会公平机会,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
- 减少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层面的安定感。
三、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民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 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福利服务工作。
四、社会福利事业的挑战与问题- 资金不足,限制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 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一些弱势群体面临困境。
- 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各地情况参差不齐。
五、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加强社会福利服务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 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六、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增加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确保资金充足。
- 完善社会福利事业规划,提高统筹和协调能力。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服务。
七、社会福利事业的监督与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确保社会福利事业公平公正。
- 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的评估和考核,保证工作质量。
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学习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经验。
- 结合本国国情,制定适合的发展模式。
九、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社会福利事业将继续发展壮大。
- 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和政策,提高居民福祉水平。
十、总结社会福利事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其发展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社会福利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质量,加强监督与评估,借鉴国际经验,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福祉,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社会福利服务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社会福利服务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福利服务是指国家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和提高社会福利而提供的各种服务。
我国社会福利服务发展历史悠久,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福利服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一、现状分析1.人口老龄化对福利服务的冲击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2.48亿,占总人口的17.7%。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福利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养老、医疗、康复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2.城乡福利服务不均衡我国城乡居民的福利服务存在较大的差异。
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福利资源,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服务相对滞后,各项福利待遇也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3.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国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完全建立,存在区域性、框架性和制度性问题。
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福利服务存在重复冗余和缺失重要领域服务的情况,导致整个福利服务网络的不稳定性和不协调。
二、发展建议1.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能够指导和规范福利服务的发展。
政府要扩大社会福利服务的覆盖面,向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较为完善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形成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福利服务体系。
2.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福利服务不均衡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政策制定要重视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福利服务的投入。
同时,要优化城市福利服务,防止重复建设同质化服务。
3.加强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管理我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管理尚未建立,福利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需要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规定福利服务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对福利服务机构的监管。
4.积极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创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福利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的趋势。
政府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服务的创新。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一、中国社会福利面临的发展形势现代社会福利的演变轨迹表明,在相当程度上,福利制度的发展是对社会形态变迁和社会结构改变积极回应的结果,与一个社会的价值认同、传统习惯、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渐进式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诸多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制度需求经由政治程序实现有效的制度供给,从而使原有制度实现新的结构调整或转向新的发展范式。
近10多年,随着国际化、城镇化、市场化以及老龄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领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映射到社会福利领域,成为对再造社会福利持续产生和激活新的制度需求的内在发展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社会福利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支持。
近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年均递增8%左右,其中,2007年GDP达246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国民经济有了显著积累。
宏观经济总体上的平稳发展,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9000多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连续四年平均增长21%。
[1]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我国“十五”以来整体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2005年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50,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100,基本实现工业化[2]。
中国经济的成长无疑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激活整个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事实表明,当前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经济起飞所必需的主导产业、市场容量及体制环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说的经济起飞阶段[3],总体上正处于向转变增长方式寻求发展动力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保持经济发展对以社会福利为核心和主体的社会政策将产生较高的依赖程度。
之所以这样说,从增长方式看,内生增长将是经济起飞阶段乃至更高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势必引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潜在需求,从而对面向全民的教育福利提出了更高程度的需求;其次,从资源结构看,工业化深入发展是一个资本与劳动相比占据优势的竞争过程,因此,资本和知识的拥有者取得强势地位,从而使得资本缺乏和低技能劳动者相对失去竞争力,与此同时,伴随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流动将在更大规模上突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的限制,短期性和结构性失业将会取代体制变迁性失业,这势必产生对劳动力尤其是同质化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扶助的需求。
人民社会福利的历程
人民社会福利的历程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在确保人民生存、发展和幸福的基础上,为
全体公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人民社会福利
的历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变迁。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尚未建立。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人民社会福利开始逐渐受到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制度,提倡人民社会福利
的建设。
这使得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9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也得到了相应调整。
人民社会福利开始从被动、基本的福
利提供转变为更加全面、多样化的福利服务。
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福利进一步提升。
政府加大了对人民社会福利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医疗、养老、失
业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人民社会福利得到了
更好的保障和落实。
当今,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向着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政府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关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推动了人民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人民社会福利的历程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将继续向着更加公平、全面、可持续的目标前进,为人民的幸福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249)。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过程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过程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也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
1. 初始阶段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这个时期,主要的关注点是满足人民的生活基本需要,特别是解决饥饿、贫困和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如提供基本食品、医疗服务和住房等福利,以帮助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困境。
2. 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福利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政府开始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教育、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政府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推动社会福利的多元化发展。
3. 完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力度,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提高了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加强了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
4. 未来展望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转型的进行,如何保障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福利待遇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其次,社会福利体系的资金来源和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政府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福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总之,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为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XX宪法- XX报告- XX统计数据。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第一章:前言社会福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为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将分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历程,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第二章: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历程2.1 社会福利制度的初建社会福利制度的初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建立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等体系,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成为了当务之急。
2.2 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1990年以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完善,不仅加强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范围,还推出了新型社会保险项目,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福利政策,如国家助学金、低保和救助等政策,积极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权益。
2.3 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尽管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覆盖范围狭窄,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足。
一部分人因缺乏相关信息、资金等条件,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此外,一些社会福利条件的标准过低,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三章: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应该加强政府对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福利标准的保障力度,包括低保标准、医保报销比例等,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
3.2 完善覆盖范围应加强对社会福利制度覆盖范围的完善。
从增加社会保障项目入手,为更多的人提供保障,特别是针对失业人员、零工经济人员和新型就业人员等人群的保障。
3.3 促进福利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加强福利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将现有福利资源通过合理的方式,加以整合、再分配。
目标是形成更为精准的福利资源配置。
第四章:结论总的来说,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引言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提供社会保障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福祉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
开放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为简单,主要由国家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和补贴构成。
这些福利政策的主要对象是退伍军人、残疾人和贫困家庭。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福利制度的覆盖范围和效益都较为有限。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强社会稳定,我国开始逐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在这个阶段,我国通过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拓宽就业渠道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首先,我国建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
这个制度包括了救助金、低保和临时救助等福利措施,旨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援助力度,提高了社会福利制度的覆盖范围。
其次,我国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以帮助人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这一举措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福利,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国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以缓解人民在面对意外风险时的经济压力。
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进入当代,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社会福利制度的覆盖范围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首先,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障制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医疗保障的可及性和质量。
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不断加强,许多慈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建立,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年度总结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健全
年度总结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健全年度总结: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健全近年来,我国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福利保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社会福利体系迎来了新的发展与突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方面对年度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进行总结。
一、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我国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社会保障档案的建立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社保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
这一举措有效地提高了社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人民群众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各项福利。
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更加规范和透明。
政府加强了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了基金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对于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保政策也得到了改善,让更多弱势群体能够受益。
二、医疗保障方面在医疗保障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首先,全国范围内的医保覆盖率显著提高。
通过政府的努力,农村地区的医保政策得到了扩大和完善,让更多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合并实施,进一步减轻了参保人员的负担。
其次,重大疾病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罹患重大疾病的人员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减轻了重大疾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教育保障方面我国教育保障体系在过去一年里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义务教育领域的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义务教育公平而普及的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领域的奖助学金制度得到了改善和完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助。
这一制度的建立,帮助了很多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保障了他们的基本教育权益。
四、住房保障方面在住房保障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首先,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常态化运行。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我国社会福利》课件
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社会保障体系
包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 保险项目。
扶贫救助
通过精准扶贫、临时救助等方式帮助贫困人 群。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覆盖面 逐渐扩大。
问题
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福利 待遇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社会福利与全球福利的比较
全球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开始形成社会福利国家 高福利水平,全面覆盖
我国社会福利与全球福利的比较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起步较晚 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有差距,仍需加强
结论
1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原则
2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
满足公民基本需求,确保社会公平与稳定。
发展社会福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 面。
参考文献
1. 张某某,《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2018年。 2. 王某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2019年。 3. 李某某,《全球福利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比较研究》,2020年。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
1
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福利制度基本缺失,民生问题突出。
2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形成。
3
2 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扶贫救助和安居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医疗保障体系
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服务。
未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1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改善服务质量, 加强医疗资源配置。
建国周年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
建国周年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充分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周年是中国人民共同庆祝的重要时刻,也是回顾和展望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时机。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服务。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健康福利事业的向全民覆盖迈进建国初期,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人民群众享受医疗服务的条件有限。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中国的医疗福利事业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特别是大病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覆盖面广、保障力度大的医保制度,有效降低了人民群众因病致贫的风险。
同时,国家对医疗服务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得以大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有效加强,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
二、教育福利事业的普及与优质教育的推进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师待遇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开,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增加,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艺术、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构建之一,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建国以来,中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在内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全面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贫困救助、低保制度等政策,为最困难的人群提供温暖的帮助。
四、就业福利事业的推进与优化就业是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动就业政策的改革,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服务,保障劳动者权益。
我国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中国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民生幸福的重要领域。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善社会福利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社会福利的定义、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与意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保障人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福利的核心理念是公益性、公平性和普惠性。
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与特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以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制度。
主要特点包括:1. 多层次、全覆盖: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覆盖面广泛,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力求实现全民享有基本社会福利的目标。
2.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多元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
3. 动态调整、不断完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在不断发展中,根据经济社会变化和人民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改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1. 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人民提供医疗、养老、就业等基本保障,确保人民基本权益得到满足。
2.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3. 提高公平正义:社会保障可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减少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感。
4. 培育社会文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能够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培育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总结:中国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持。
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
摘要:社会福利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每一个程度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福利制度,这是一个社会健康、完善、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通过从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变化看社会进步。
关键词:社会福利,福利事业,改革
一、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建立和内容
(一)初步形成时期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该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对特定的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的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求的供养性社会福利项目,即它的实施范围主要局限于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群体。
民政部门开始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现在。
该时期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社会福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它们成为官办的社会福利事业。
如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
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
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
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
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
另外,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建立职工社会福利制度。
在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中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
职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范围大大扩大,已经扩展到单位职工,并且工行是实施和管理职工社会福利制度的机构。
(二)逐步完善时期
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
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
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
其中该文件还明确指出了职工社会福利基金来源的几个渠道:1、国家拨付各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中与职工社会福利相关的非
生产性投资;2、建立职工社会福利基金提取制度;3、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的工行经费中的1%可以用于职工问题处理经费等;4、职工福利费可以在单位行政管理费中之初;
5、文化设施收入可以用于职工福利开支。
在这个时期,我国逐步完善了单位职工社会福利制度,同时不断的完善老人社会福、残疾人社会福利和妇女儿童社会福利制度。
使得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了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民政社会福利和单位社会福利。
(三)调整时期
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对社会福利事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
很多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被强行合并和撤销,导致了不少孤、老、残、幼重新流落街头,生活得不到保障。
同时,由于各单位的生产发展处于停顿,职工社会福利基金来源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各种补贴社会福利以及各种娱乐文体活动等无法开展下去。
从整体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到后来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
民政福利制度的实施就使得那些社会上最脆弱群体的生存有了保障,由此极大地显示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社会稳定。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就业、低工资”的就业和分配制度下,城镇职工所享受到的无所不包的福利待遇,不仅极大地填补了职工由于低收入而造成的生活上的亏空,改善和提高
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且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满足和自豪。
二、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改革。
弊端如下:1、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它们要与所有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尤其是一些老企业,由于背负沉重的职工福利负担,所以难以与新生企业公平竞争,面临更大的破产风险,而且职工所在的企业一旦破产,职工极其家庭能够获得的福利待遇将没有了着落,生活将立即遇到极大困难;
2、企业的福利待遇将企业与职工紧紧地栓在一起,不同企业或单位的职工的福利待遇会有很大差异,有些单位职工的福利甚至高于工资,这就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优厚的福利待遇由于是平均分配,所以不但没有发挥它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功能,反而助长了人们的懒惰和依赖心理,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
4、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经济结构多元化,农村人口流入城镇,进入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就业,他们连应当享受到的社会保险待遇都享受不到,何谈享受社会福利待遇,这种从制度建立之初就对农民实行的不平等待遇,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下不能再延续下去,否则会继续扩大城乡差距,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也无法打破。
因此,改革传统的福利制度势在必行。
企业职工福利改革,在初期,通过实行承包责任制,将企业的福利设施对外开放。
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社会背景下,在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企业和单位打破过去封闭运行的模式,成立了面向社会、有偿服务的劳动服务公司,并逐渐与原单位脱钩,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并参与市场竞争。
例如,绝大多数的房修公司、托儿所、幼儿园、理发店等都是从原来的企业或单位剥离出去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住房福利改革,198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改革的实施方案》后,城镇居民福利分房开始向住房商品化、私有化方向改革。
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以标准价出售公房,1998年底,中央政府宣布停止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分房后,职工按标准价购买了住房。
同时确立了由单位和职工各缴费50%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并为职工建造和出售经济适用房。
有些城市为居民提供廉租房或房租补贴。
教育福利改革,让人们感到压力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原来高等院校的助学金制度改为贷学金制度,后来高校学费一路攀升,城市重点中小学校也要收取赞助费。
农村义务教育由于失去集体经济的支持而将负担转嫁到了农民
身上。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被打破,人们的收入出现了差距,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应运而生,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富人的子弟提供了优越的就学机会。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多种办学模式,开辟了教育领域的竞争局面,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提供了可能。
从以上各方面的改革可以看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及其职工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减少,加之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事业逐步走向社会化,因而,单位和企业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大大减少,负担大大减轻。
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举办的福利事业在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不同社会成员对于福利项目的需求。
总之,经过以上初步整理以后,我们应当摈弃以往无所不包的大福利概念,在合理的工资制度下,将应当由人们购买的社会服务让人们就像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自己去购买,而只是将有限的几个项目保留在社会福利中,应当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正在缓慢地朝着社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而社会福利制度的这种从最初的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无不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钟仁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