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肌肉中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猪肌内脂肪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猪肌内脂肪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动物遗传育种文献综述论文题目:猪肌内脂肪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李秀领学生学号: 2011302110050学生院系: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系专业班级:2011分子育种班猪肌内脂肪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李秀领(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摘要:脂肪不仅是动物体能量来源,而且与肉品的风味品质和食用价值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随着消费的瘦肉型,不仅要求高瘦肉率,对肉品的腥味、香味及感观满意程度也提出了要求。

而肌内脂肪含量是猪肉食用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尤其对肉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肌内脂肪的生成受到营养和基因的调控,各国学者就肌内脂肪的形成从细胞学,组织化学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本文就猪的肌内脂肪的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肌内脂肪;肉品质;机理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量最大的肉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肉质鲜嫩、口味好,而且要求肉品质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因此世界各国对肉品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我们通常说的猪肉品质主要包括pH、肉色、嫩度、肌肉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和风味等几个方面,受遗传、环境、营养、运输和屠宰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在影响猪肉品质的众多因素中,以体脂、腹脂、肌间脂肪、肌纤维性状等作为研究重点[1]。

在影响猪肉质的诸多因素中,沉积在肌肉内的脂肪,即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肌内脂肪和肉质呈正相关。

肌内脂肪之所以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是因为它影响肉质的嫩度和多汁性,特别是肉的多汁性。

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2%-3%的肌内脂肪含量是猪肉的一个理想标准[2]。

当肌内脂肪含量低于2%时,肉的质地和口感都较差,而高于3%时,则不再提高肉的风味[3]。

因此,研究肌内脂肪的生成,对改善肉食香味、提高猪肉的食用价值以及生产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肉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猪肌内脂肪调控研究进展

猪肌内脂肪调控研究进展
c n b e uaed b a e r g lt y man a t r u h a e e, u r i , vr men, d s n n whc h a tr f y f co s s c s g n n tion en i t on t an o o ,i iht e f co s o g e an ur in a e o en r e c e i h o ta yt h f c fe vr nme ta d s xwhc a e a en d n tio r f es arh d,nt e c n r r o t e e e to n i t t o n n e ih h v c r n e t t e e t o p st n f ita u c lrf t n t i  ̄il h d a c i h r s arh o e t xen f c n de o io o n r m s ua a .I hs a ce,te a v n e n t e e e c f ai i
r g a in o t e ult fi r o n amu c l t or o meril iswa u ma ie o ih rq alyp ka d g dig t e s uar a m f f c ca g s s m p r d f rhg e u i or n ui n h z t
U i ri , ab 0 3 , hn ) n es y H ri 1 0 0 C i v t n 5 a
Ab ta t nrmu c lra ( ) o tn n f jr ee mi nso o kq ai .nrmu c lr s r c :It a s ua t I f MF c ne tso eo o tr n t f r u ly It i ma d a p t a s ua ft f csp r u l yf v rji n s n s l n e n s , n oo . h rfr,tsa f cie a e t o kq ai b a o,uc e sa dmu c t d r e s a ds n T eeo e i ne e t a t y l e ee v

26333050_脂肪粉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6333050_脂肪粉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脂肪粉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朱婷,金娉,申远航,周琳*(深圳比利美英伟营养饲料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103)脂肪作为神经、皮肤、血液和肌肉等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于猪只全身,可分为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肌内脂肪3部分。

脂肪酸是脂肪的基本单位,在猪只生长发育过程中、猪肉肉质风味、饲料营养组成及猪产品加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猪肉中肌内脂肪的组成、含量和沉积是影响猪肉品质和加工风味的重要因素。

第二,皮下脂肪可以防止过多热量扩散到环境中,减少猪只机体的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脂肪导热性较差,能够缓冲外界压力和维持体温保护内脏。

此外,脂肪作为高密度的能量物质,在用作猪饲料原料时,一方面,其独特的香气可以提高日粮的适口性,提高猪只采食量;另一方面,脂肪还可以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改善猪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同时在促进脂溶性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的吸收和降低饲料生产过程中粉尘及提高制粒效率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益处。

在夏季高温应激条件下,饲料中油脂因热增耗低可以减少热应激对猪只的影响。

最后,类脂中的固醇类物质可作为原料和前体物质转化为肾上腺素、维生素D、胆汁酸盐和性激素等,从而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饲料脂肪是猪只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途径。

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是生物体必需脂肪酸。

猪只体内没有生化途径在脂肪酸甲基末端的第8个以上碳原子引入不饱和键,因此,必需脂肪酸必须由饲料中的脂肪提供或由机体内的特定前体物质转化而成。

随着养殖终端需求及饲料企业的开发,已经将各种动、植物油脂通过不同配比和加工工艺制成功能完善、使用便利的脂肪粉。

文章就脂肪粉的种类、性质以及在猪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脂肪粉在养猪业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脂肪粉1.1 脂肪酸的分类和营养特征脂肪酸是由碳、氢、氧组成的长度可变的碳氢链,它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

目前,已有上百种脂肪酸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被分离出来,自然存在的脂肪酸碳链长度为 4~36个碳原子,其中12~24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占多数。

猪肌内脂肪调控研究进展

猪肌内脂肪调控研究进展

118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4年 第8期肉质与加工MEAT QUALITY AND PROCESSING猪肌内脂肪调控研究进展贾向阳1,倪茵蓓2,徐再良3,贺国安4(1.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畜牧水产局;2.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动物防疫站;3.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动物防疫站;4.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街道动物防疫站,湖南 益阳 413000)目前衡量猪肉品质的指标有肌内脂肪、肌肉蛋白质含量、肉色、滴水损失以及pH 等,其中肌内脂肪直接影响着猪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肌内脂肪含量的最佳范围为2%~3%,但目前的大多数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低于这个值,因此加强肌内脂肪调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遗传、性别、日龄、营养水平等对肌内脂肪沉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遗传因素和营养水平。

1 猪肌内脂肪含量检测方法猪肌内脂肪含量(IMF)是衡量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测定方法是以感官评定和化学分析为主,随着各种无损检测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其快速、准确、无损、可实现在线检测等优点逐渐在猪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中被体现,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活体超声波检测技术。

目前以利用超声波技术预测猪活体肌内脂肪含量为主。

超声波检测是根据超声波在肌肉中传播时的反射、散射、投射和吸收特性,衰减系数和传播速度等对肉品质进行检测,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无损等特点。

侯明俸等研究表明,利用B 超检测猪胴体左侧第10~11肋骨间背最长肌的IMF 活体测定与屠宰后测定值的相关系数达0.6以上,呈强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和皮杜长蓝四元杂交猪的IMF 活体测定值与屠宰后测定值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

马小军等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性状包括体重、10~11肋间眼肌面积、摘 要:总结猪肌内脂肪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遗传因素和营养水平对猪肌内脂肪调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利用遗传选育和营养水平调控猪肌内脂肪含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分离培养和成脂诱导分化研究

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分离培养和成脂诱导分化研究
遗传育种·Genetics and Breeding
2019 年 第 55 卷 第 12 期
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分离培养和 成脂诱导分化研究
孟金花,蔡刚志,肖红卫,华再东,毕延震,郑新民,任红艳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64)
摘 要:为建立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后续进行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细胞模
研究各种因素对这个过程的调控机制。 脂肪前体细胞原代培养体系已成功地在人、鼠、牛、
猪等动物体中构建 。 [7-11] 本实验在总结前期相关研究的 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操作条件,使用胶原酶消化法成功 建立了猪的肌内脂肪前体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在细 胞分离操作过程中,对组织的活力、酶消化的时间和温度、 操作过程的用时、离心力大小及离心次数等方面进行了 优化,建立了稳定的原代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分离方法, 为猪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细胞素材。
型,本研究采用胰酶消化法结合细胞差速贴壁法分离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通过诱导分化成功诱导出脂肪细胞,
并进行油红 O 染色和甘油三酯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胰酶消化结合细胞差速贴壁法能够成功分离出猪肌
内脂肪前体细胞并稳定传代,获得的细胞纯度高,增殖和分化能力旺盛,具有典型特征的肌内脂肪前体细胞,
冻存活率达 90% 以上;油红染色及甘油三酯含量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分化第 3 天细胞内开始形成脂滴,第 9 天
收稿日期:2019-08-14;修回日期:2019-09-29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577);湖北省自然科学 基金杰青项目(2018CFA04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 (2019-620-004-00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作 者 简 介: 孟 金 花(1992-), 女, 山 西 朔 州 人, 硕 士 研 究 生,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E-mail:664641127@ * 通讯作者:任红艳(1981-),陕西富平人,副研究员,研究 方向为动物生物技术,E-mail:renhongyan507@

肌内脂肪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肌内脂肪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2020年第10期猪肉在我国国民的肉食结构比例中占比较大,虽然近年来价格不断增长,仍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肉品质优良的猪肉在市场中逐渐体现出优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健康营养安全,对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一味的追求高瘦肉率,而是更热衷鲜嫩多汁的口感。

肌内脂肪(I nt r am uscul ar f at ,I M F )正是影响肉的嫩度和多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对猪肉品质的改良研究,逐渐的过渡到如何降低皮下脂肪和提高肌内脂肪的研究中。

1猪肉品质及影响因素猪肉品质是生产中重要的性状,随着畜牧生产技术的改进,品种选育、营养措施的改善,猪肉的生产性能及产量均得到明显的提高,但猪肉品质却不断下降。

目前评价猪肉品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官品质指猪肉的色泽,大理石纹,嫩度等。

(2)技术加工品质指其系水力,肌内脂肪等。

(3)营养品质指猪肉中含有的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

(4)卫生质量指药物残留,微生物是否超标等。

猪肉肉质性状的具体评定指标有:肌内脂肪、肌肉的pH 值、肉色、嫩度、滴水损失、大理石纹等。

其中肌内脂肪是猪肌肉内沉积的脂肪,其含量关系到肉的嫩度和多汁性及大理石花纹,因此是影响猪肉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2猪肌内脂肪对肉品质的影响大理石花纹是消费者购买猪肉时选择的最直观的标准,优质的大理石花纹归功于肌内脂肪的均匀分布。

肌内脂肪和肌间脂肪都属于肌肉脂肪,不同于皮下脂肪,主要分布于肌肉中。

脂肪的沉积均来自于动物机体的营养来源与体内脂肪的代谢,肌内脂肪是体内脂肪沉积最后的步骤,根据营养状况按照肌肉大血管、肌肉外膜、肌束膜的顺序逐级沉积,营养情况很好的时候肌肉内膜和小血管周围也会有脂肪的沉积,这也是形成猪肉大理石花纹的基础,肌内脂肪的含量可直接影响大理石花纹的评分。

猪肉的风味源于猪肉中含有的成分经过氧化反应挥发出的香味,也是消费者评价肉质的重要标准,这些成分有氨基酸,脂类,醇类,有机酸等。

家畜肌内脂肪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家畜肌内脂肪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 9, 10 ]
异构体 , 即 AC C 1( 相对分子量 , 为 265000) 和 AC C 2( 相对 分子量为 280000) , 二者被不同的基因编码, 且有组织特 异性 达 中
[ 18, 1 9]
�A C C1 主 要在 肝脏 和脂 肪 组织 中 表 达, 而
A C C2 主要在心脏和肌肉中表达, 在肝脏中也有极少量表
的脂肪可在 HSL� 二酰甘油酯酶和单酰甘油酯酶的共同 [ 12 ] � 是在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转录水平调节它的表达 但 � att ac i ds , FFA ) 和甘油 � 作用下水解为游离脂肪酸 ( Free f Has egaw a 等[13]发现一种 D N A 结合蛋白� � �葡萄糖应答 HSL 由于 水解活性远远低于另外两种酯酶而成为脂肪 元件结合蛋白 ( GR B P ) , 它结合于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 胰岛素应答元件( I RE ) , 从而诱导肝脏脂肪酸合成酶基 因的转录� 给动物饲喂高碳水化合物, GR B P 蛋白的含 量增加, 而在饥饿� 饲喂高脂饲粮和高蛋白饲粮时, GR B P 水解过程的限速酶, 是调控脂肪分解的最关键因素, 也是 影响动物脂肪沉积的关键酶之一 �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 酯在激素敏感酯酶作用下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 甘油和 A, 少量甘油二酯 �游离脂肪酸在胞液中活化为脂酰 C o
家畜 肉 质性 状中 的 肌内 脂 肪 ( Intram us c ul ar Fat, IMF) 含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肌内脂肪主要分 布在肌束和肌纤维之间, 肌内脂肪的积累使肌肉表现出 大理石花纹 , 其数量和分布的不同可使肌肉呈现出不同 程度的大理石纹� 沉积在肌内的脂肪从肌纤维间融化出 来而使肉质鲜嫩而多汁� IMF 与肉质优劣呈正相关, 可 影响肉质, 特别是肉的嫩度

猪脂肪细胞分化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猪脂肪细胞分化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C E Pt 启 动 脂 肪 细 胞 特 异 性 表 达 基 因 的 转 录 。 / B o能 在 脂 肪 细 胞 特 异 表 达 的 基 因 中 , 如 A 2基 因 、 P 十
八烷 酰 C A去 饱和 酶 (C 1 因 、 o S D) 基 葡萄糖 转运体
( L T一 G U )4基 因 、 酸 烯 醇 丙 酮 酸 羧 激 酶 ( E C ) 磷 P P K
挥着 重要作 用 。 研 究 表 明 , / B s在 脂 肪 细 胞 分 化 过 程 中起 CE P
化 因子/ 固醇调 节元 件结 合蛋 白 (dp ct d — 类 a i y e o e
tr i ai n a d di e e ta in- d p n n a tr 1 em n to n f r n ito f e e de tfc o .
rd n / t r lr g ao3 l me tbid n r ti 1 o e t se o e ultl,ee n n i g p o en :
A D1S E P 一 ) D / R B 1 c 等转录 因子 。 1 C AA / 强子结 合蛋 白( / B 家族 C T增 C E P) C A T f 强 子结 合蛋 白 ( C A e h n e C A / ̄ C A T/ n a cr bn ig rti,C E P , 一组 哺乳 动 物 转 录 调 i n o n / B )是 d p e 控 因子 , 具有 激活 特定基 因上 C A T重 复序列 的 C A 功 能 。 自 18 9 7年 Jh sn等先 后 发 现 C A T ono C A / E P B 的蛋 白和克 隆其基 因…以来 , 目前 为止 已 到 经报道 了 6类 C A T E P ,与脂 肪 细胞 分化 有 C A/Bs

猪肌肉肌内脂肪的测定

猪肌肉肌内脂肪的测定

猪肌肉肌内脂肪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优化猪肌肉肌内脂肪的测定方法,对猪肉鲜样和风干样品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取脂肪,比较试验结果,进而修订农业部标准《NY/T 821-2004 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程》。

二、实验技术路线二、实验具体方案1. 测定对象:不同品种猪肉a) 测定猪肉原料的来源:淮安淮阴种猪厂——苏淮猪(20头)桑梓湖种猪厂——大青猪、新清平猪(56头)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黑猪安徽省安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圩猪(12头)b) 测定时间:新鲜样品:宜在猪停止呼吸1h~2h内,如延后测定,应避免肉样水份损失和变质。

风干样品:通过常压干燥、鼓风干燥、冷冻干燥三种前处理方法,对采集回来的新鲜猪肉样品进行水份处理,然后参考传统索氏提取方法和国内外的脂肪提取方法对干样进行脂肪提取实验。

c) 测定部位:腰椎处背最长肌。

2. 样品前处理方法:2.1 鲜样处理:除尽外周筋膜,切成小块置于绞肉机中绞成肉糜待测2.2干样处理:除尽外周筋膜,切成小块置于绞肉机中绞成肉糜后分成三份,进行水份的处理,处理方式分别为鼓风干燥、减压干燥、真空冷冻干燥。

1) 鼓风干燥法在50℃条件下烘干,每2h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

重复此操作直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1g)。

2) 减压干燥法①在60℃~65℃、0.25MPa~0.20MPa条件下烘24h;②升温至102℃±2℃,在0.25MPa~0.20MPa条件下烘2h,取出置干燥中冷却至室温称重。

重复此操作直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重之差小于0.01g)。

3)真空冷冻干燥法:①将处理好的肉糜放入-40℃超低温冰箱冷冻12h;②从冰箱中快速取出放入冷冻干燥仪中干燥至恒重。

称取同等质量的干样用粉粹机粉碎过80目筛,然后对干样按照三种检测方法进行检测,通过统计分析评价三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3.样品检测方法1)甲醇-氯仿提取法(NY/T 821-2004)①将干肉样置于广口瓶中,加入甲醇60mL,盖好瓶盖,置磁力搅拌器上搅拌30min。

营养调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营养调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研究进展
状 的影 响 . 果 表 明 . 结 自由散 养 对 猪半 腱 肌 I MF
( 多小 室脂 肪 细胞 ) 的数 量 和脂肪 合 成蓄 积 的能 力 肌 内脂肪 与机体其 他部位 脂肪 的沉 积规律 有
所不 同 。总体 上 , 内脂 肪 的沉 积晚 于机 体其 他 肌
部位脂 肪 的沉 积 .出现 在个 体发 育 的较 晚阶段
的脂肪 。 即肌 内脂 肪 (n a uc l a, ) 一 It m sua F tI r r MF 是
前 体物 . 肉类 的特征性 香 味 主要起 源 于脂 肪 。因
此. I MF含 量是影 响 肉品质 的一 项重要 经济性状 。
众 多的研 究结 果认 为 .. 3 25 %~ %的 I MF含量 是新 鲜猪 肉产 品的一个 理想标 准 但是 目前对 瘦 肉率 的选 择 已使 I F含量 降到 1 1 %. M %~ . 低于 最佳 范 5 围 如何 在保 证 瘦 肉率 ( 背膘 厚 ) 低 的前 提 下 , 提 高I MF含量是 当前养 猪生产 的一个新 目标
科 技视 野
3 4
翻列7函 00 ; 21 年第2 期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i c ( f j c ㈤ fI c e t }j 】 ∽ 1I l} j
营养调控影响猪肌 内脂肪沉积的研 究进展
李 鹏 斯 日古 楞
2 体重 、 . 3 年龄 、 别 因素 性
有研 究 表 明 , 同体 重 、 龄 的猪 I 不 年 MF含量
也 存在 一定 差异 。I F 的沉 积 与体 重呈 正相 关 , M
斯 日古楞 : 京 大北 农 科技 集 团股份 有 限公 司生 物饲 北 料 工 程 国 家重 点 实验 室 。

211182932_莱芜猪脂内脂肪与肉品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11182932_莱芜猪脂内脂肪与肉品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莱芜猪脂内脂肪与肉品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田 青 1,张 民 2,杨振燕 2 *,刘跃先 2(1.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济南 271100;2.山东省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316)当前,无肉不欢的消费者们对猪肉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高瘦肉率,而是趋向于多元化和精细化,对肉质的口感、嫩度、营养价值和绿色无害等的要求愈加严格。

研究发现,肌内脂肪的含量(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IMF )直接影响着猪肉的风味、嫩度、多汁性、系水力等,实际生产中被称为大理石花纹。

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肌内脂肪含量,解析影响高IMF 沉积的影响因素,从而改善猪肉品质,成为育种专家们遗传改良的首要任务。

莱芜猪是具有千年历史的优良地方种质,系华北型猪的典型代表。

因其IMF 含量高,被《中国猪品种志》美誉为——目前国内发现的肌间脂肪含量最高、肉质最好的猪种。

1 莱芜猪的肉质特性与IMF 的关系莱芜猪作为国内地方猪优质猪种代表,具有鲜明的肉质特征。

其肉质鲜嫩多汁、肉味醇厚、持水力高且肌内脂肪含量丰富。

目前,肉质特性的研究停留在剪切值、肌内脂肪、肉色、嫩度、大理石纹、pH 和系水力等相关理化特性方面的相互影响。

*通信作者:杨振燕(1975—),女,高级畜牧师,主要研究动物遗传育种、养殖技术创新等, E-mail :*********************莱芜猪肉品的理化特性和食用营养特性见表1。

1.1 莱芜猪的肉质特性1.1.1 IMF 沉积能力强莱芜猪的IMF 沉积能力高于国内其他地方品种,平均高达11.6%,最高个体达21%,其他地方品种含量平均5%左右,国外猪种含量平均1.5%左右。

莱芜猪IMF 含量是大约克夏猪的9倍,是其他地方猪种的2~3倍。

丰富的IMF 有效改善了肌肉质地和弹性,也提高了肌肉的系水力和多汁性。

1.1.2 营养价值高莱芜猪肉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肌苷酸含量达1.54 mg/g 、亚麻酸1.3 mg/g 、胶原蛋白4.13 mg/g ,分别比大约克夏猪高19.4%、65.2%、31.3%。

猪肌肉中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猪肌肉中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遗传sd(σG ) 55.3 2.5 0.33 0.87 8.26 0.49 0.19 0.07 0.97 0.06
2.2 选择效应
表7 生产性状与肉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rG±sd)和表型相关(rp)
性状 肌内脂肪(%)
平均日增重(g)
rG±sd
rp
0.25±0.03 0.06
嫩度(kg力/cm2) -0.44±0.03 -0.34 滴水损失(%) -0.14±0.01 -0.05
2.1 品种(系)间差异
表2 梅山猪及其杂种猪的肌内脂肪(%) 1
猪种 梅山猪 1/2梅山猪 3/8梅山猪 1/4梅山猪 1/8梅山猪
IMF(%)2 7.2BC 5.82b
4.8b
3.27Aa 4.08Aa
注: 1.吴德等(2001).转引自.经荣斌等(2005)养猪学分会三届五次会刊(四川、绵阳) 2.肩注字母不同者差异显著(P<0.05),下同。
颜色评分
541 3.42±0.46 0.18±0.02 0.08±0.01
pH
515 5.97±0.43 0.07±0.02 0.22±0.02
烹煮损失(%) 545 24.7±3.33 0.09±0.02 0.16±0.02
总胶原蛋白(%) 225 0.51±0.14 0.23±0.05 0.15±0.02
烹煮损失(%) 0.10±0.07 0.07
颜色评分
-0.33±0.05 -0.16
pH
0.24±0.11 0.08
总胶原蛋白(%) 0.04±0.05 0.13
眼肌面积(cm2)
rG±sd
rp
-0.26±0.04 0.24
0.32±0.04 0.19

猪肌内脂肪测定

猪肌内脂肪测定

计算公式
肌内脂肪%=(空瓶内脂肪重/鲜肉样品重)*100%
六、常见的技术错误与误差分析



1、取样误差 取样时部位把握不准,眼肌取样部位前于第10肋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取样部位后于第二腰椎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眼肌肌内脂肪分布规律为 头侧段高于尾侧段。此外,眼肌横断面上肌内脂肪分布也不均匀,外 侧部分肌内脂肪含量往往高于中心部分; 2、水分误差 将宰在热胴体上分离出眼肌时立即切取肉样称重并匀浆最为理想。 如果不能立即匀浆,则肉面水分蒸发导致干物质浓缩使测定结果偏高。 热胴体眼肌取出后暴露于空气48 h内可失水5%~15%,水分误差是最 容易被忽视的; 3、匀浆误差 匀浆机应选用肉科学生化实验机型,如Ultra Turrax Homognizor, 避 免使用家庭厨具(切菜机,绞肉机),以保证拌匀。机械匀浆的离心 力容易将脂肪甩向容器外层,故机械匀浆后必须追加手动匀浆。
长白猪
— 长白猪 长白猪 — 大×嘉猪 长白猪 — —
3.36±0.28
— 2.24±0.15 2.24±0 — 5.07±0.05 3.97±0.33 — 2.68±0.69 2.66±1.12
+4.03
— +2.86** +2.24** — +1.22 +1.45** — +5.91 +3.26**
二、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因素

3、肌内脂肪含量与品种、性别、年龄、肥育方式有关。我 国地方猪种一般肌内脂肪较丰富,但品种内品系间或个体 间差异较大;

4、国外某些精选的专门化品系肌内脂肪也较丰富,但品系 内个体间差异较小。
表1 肌内脂肪含量(%)
试 验 猪 猪种类型 猪种 测定值 猪种 对 照 猪 测定值 差异 资料来源

猪肉肌内脂肪测定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猪肉肌内脂肪测定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8年 第7期102猪肉肌内脂肪测定方法及其误差分析张伟力1,曾勇庆2(1.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1 猪肉肌内脂肪测定的概述1.1 肌内脂肪的基本概念肌内脂肪的国际通用名为Intramuscular Fat,简称IMF,即肌肉结缔组织膜(epimysium)内瘦肉中含的脂肪, 是重要的肉质性状之一;而肌间脂肪是指Intermuscular Fat,即肌肉结缔组织膜(epimysium)外肌肉间沉积的脂肪。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1.2 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因素肌内脂肪含量与品种、性别、年龄、肥育方式有关。

我国地方猪种一般肌内脂肪较丰富,但品种内品系间或个体间差异较大。

国外某些精选的专门化品系肌内脂肪也较丰富,但品系内个体间差异较小。

1.3 肌内脂肪在肉质评定中的意义肌内脂肪是猪肉滋润多汁的物理因子,也是产生风味化合物的前体物质。

适度丰富的肌内脂肪对良好的口感、多汁性、风味、系水力、嫩度都有一定的作用,是肉质测定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在测定中最容易出错的参数。

1.4 常用肌内脂肪测定方法经验丰富的职业肉质技工能根据大理石纹评分、大理石纹类型、肉面手感大致估计出肌内脂肪含量档次。

如大理石纹1分相当于肌内脂肪2%,5分相当于肌内脂肪8%。

但某些品种如长白、皮特兰、汉普夏等的肌内脂肪常低于2%(低脂肉样见图1,虽然杜洛克的个别专门化品系可达6%,大白猪相应为5%,目前这些品系不多),而我国早熟的地方品种的某些个体常高于8%(莱芜猪的某些个体可高于10%,该肉样见图2-1,2-2),此时则无法用大理石纹来推测肌内脂肪含量,而且现代肉质标准对肌内脂肪的定量概念要求精确到0.01%。

因此度量手段也有严格要求。

最经典的方法为索氏抽提法(soxhlet)(图3)。

索氏抽提法稳定可靠,但较费力费时费空间(防火通风设备)。

猪肌肉中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PPT精选文档

猪肌肉中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PPT精选文档

2.1 品种(系)间差异
表3 莱芜猪及其杂种猪的IMF(%)1
3/4莱芜猪 1/2莱芜猪 1/4莱芜猪 大约克夏猪 显著性 2
品种(系)
莱芜猪
IMF(%) 10.22±1.97Aa 7.52±2.20Bb 5.75±2.25Bc 2.96±0.96Cd 1.39±0.55Ce
**
注:1.曾永庆等,2019.第二届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会刊,45-50 2.*差异显著(P<0.05);**差异非常显著P<0.01
2.影响猪肌肉中IMF含量的因素
2.1 品种(系)间差异
表1 中国地方猪种的肌内脂肪(IMF)含量(%)
民 猪 猪种 LD2 IMF(%) 比对照猪(±) 百分单位3 SM2 金华猪 二花脸 大花白 姜曲海 内江猪 猪 猪 猪
香猪
5.22±0.4 6.12±0.67 3.70±0.43 4.48±0.08 5.01±0.42 5.42±1.28 5.10±0.09 4.79±0.64
+1.18*
+2.01*
+2.01**
+2.24**
+2.57*
+1.45*
+2.86 **
+2.01 *
注:1.资料来源,陈润生(1989a,1989b) 2.LD=猪背最长肌;SM=猪半膜肌 3.与各自对照猪差异(+或-)是以百分单位来表示的。 4.*P<0.05, **P<0.01, 下同。
2.1 品种(系)间差异
品种
巴克夏猪 切斯特白猪 杜洛克猪
汉普夏猪
长白猪
大白猪
波中猪
IMF(%) 2.79±0.18x 3.43±0.28w 3.30±0.19w 2.20±0.33xy 1.90±0.37y 1.98±0.24y 2.18±0.27xy

与猪肉肌内脂肪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与猪肉肌内脂肪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与猪肉肌内脂肪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与猪肉肌内脂肪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不断增加,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肉类资源备受关注。

影响猪肉质性状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

影响猪肉质性状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消费观念带动着市场的走向,肉类市场需求的变化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准则。

从过去只能选择大肥猪肉过渡到青睐高瘦肉率的消费浪潮,再到现在追求瘦肉率和肉质双结合的消费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高,摆在畜牧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使命是如何满足消费者目前的消费需求。

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消费大国,更是一个养猪大国。

过去十几年追求高桐体瘦肉率、高生长速度的遗传改良措施是成功的,同时也使肌内脂肪(intn”nuscularfat,IMF)的含量降低到1%一1.5%,低于正常IMF含量的最低水平。

IMF是沉积在肌肉内的脂肪,其含量的高低与肉的嫩度和风味有直接关系。

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为通过遗传手段改良选育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并且肉质良好的种猪提供了技术保障。

影响猪肉质品质的因素很多,既有遗传因素,又有非遗传因素,后者包括饲养条件、转运、屠宰等众多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影响肉质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影响肉质品质的几个遗传因素逐一进行介绍。

,影响肌内脂肪《!MF)沉积的遗传机制IMF影响肉质的嫩度、风味和系水力,特别是影响肉的嫩度。

正常肉质的肉其嫩度随着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呈现从劣质到中等水平的明显改善,但当肌内脂肪进一步增加时,嫩度则不会再改善。

Janss[’.z]等对梅山猪和荷兰猪的杂交几代运用隔离分析,检测到一个来自梅山猪的隐性基因,该基因的隐性纯合子携带者腰肌IMF含量为3.9%,而杂合子或显性纯合子携带者IMF的含量仅为1.8%,研究结果还表明,IMF含量为2%一3%的肉口感较为理想。

目前许多研究着重于检测象杜洛克猪种这样的纯繁系是否也携带该基因,该研究的最终结果是想运用DNA检测技术来培育大理石状肉质的猪种。

IMF具有较高的遗传力,约为0.6,而且其与背最长肌中的脂肪含量和腰眼肌面积呈中等偏低的负相关(0.3),故对育种者而言,对IMF含量的遗传改良是可行的,当然在改良IMF 含量的同时,如何避免脂肪在皮下、腹部等部位的沉积是育种中面临的又一难题。

猪骨骼肌肌内脂滴分离和纯化方法的探究

猪骨骼肌肌内脂滴分离和纯化方法的探究

猪骨骼肌肌内脂滴分离和纯化方法的探究闫峻;马衍旋;穆淑琴;唐湘方;郑梓;李宁;刘陈龙;李千军;孙超【摘要】This experiment aimed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ptimal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intramuscular lipid droplets from porcine skeletal muscle, which woul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vealing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intramuscular fatformation.Longissimus dorsi muscle tissue from body weight of (120±2) kg\"Duroc×Landrace ×Yorkshire\"ternary hybrid finishing pigs was obtained after slaughter.The isolation of intramuscular lipid droplets of longissimus dorsi muscle was performed by ultracentrifugation.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homogenization methods, temperature, buffer pH and 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 (PMSF) on the isolation efficiency, and further determine the optimal centrifugal force and centrifugation time to purify lipid drople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keletal muscle was homogenized by a fully automatic tissue grinder, and the intramuscular lipid droplets were obtained by adding PMSF in 4 ℃, pH=7.4 buffer.With the purification conditions at 4 ℃, 230 000×g centrifugation with 30 min, the lipid droplet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the structure was complete, and the purity was the highest.In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 can obtain intramuscular lipid droplets of porcine skeletal muscles with complete morphology and high purity, which can open up new avenues to study intramuscular fat generation and 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本试验旨在探究分离和纯化猪骨骼肌肌内脂滴的方法, 为深入揭示肌内脂肪形成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试验采集体重为(120±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背最长肌, 采用梯度超速离心法对猪背最长肌肌内脂滴初步超速分离, 探索不同组织匀浆方式、缓冲液pH、温度及苯甲基磺酰氟(PMSF) 对肌内脂滴初分离的影响, 确定高效获取纯化脂滴的最佳离心力及离心时间.使用油红O及Bodipy染色进行肌内脂滴形态学鉴定, 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及Western blot技术对脂滴进行纯度检测.结果表明:使用全自动组织研磨仪匀浆猪骨骼肌, 在4℃、pH 7.4缓冲液中添加PM SF时分离获得的肌内脂滴形态完整;纯化条件为4℃、230 000×g离心30 min时获得脂滴量最多、形态最好, 考马斯亮蓝染色鉴定脂滴蛋白条带丰富清晰, 并且Western blot验证纯度最高.本实验室建立了猪骨骼肌肌内脂滴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应用此方法获得了形态完整且纯度较高的肌内脂滴, 该技术可为研究肌内脂肪生成和分子调控机制开辟新的途径.【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9(031)001【总页数】8页(P266-273)【关键词】猪;骨骼肌;肌内脂滴;超速离心;分离纯化【作者】闫峻;马衍旋;穆淑琴;唐湘方;郑梓;李宁;刘陈龙;李千军;孙超【作者单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300381;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 30007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 712100;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30038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300381;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 30038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 712100;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30038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 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质鲜嫩、营养美味、绿色健康的猪肉成为人们对肉类产品的新追求。

猪肌内脂肪沉积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猪肌内脂肪沉积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1440卷第11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 )是指肌肉样品中通过化学方法提取的脂肪,是嵌入在猪肌肉纤维之间的脂肪组织,主要来源于脂肪细胞和肌细胞。

肌内脂肪是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与风味、多汁性、嫩度等密切相关,决定猪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肌内脂肪含量较高时,猪肉具有更好的嫩度、多汁性和适口性。

十几年来,养猪生产中由于对较高瘦肉率和较低背膘厚的追求,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一直在下降。

胴体瘦肉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肌内脂肪含量降低0.07%。

肌内脂肪的沉积受多种因素调控,不同品种猪在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相关基因表达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变日粮中能量、蛋白质以及脂肪酸比例,肌内脂肪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脂肪调控基因通过调控脂代谢与脂生成的过程调控肌内脂肪沉积的进程。

为了适应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需求,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机制,寻找提高肌内脂肪含量的策略,对优质猪肉的生产至关重要。

猪肌内脂肪沉积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田紫金 1,3,李碧侠 1,2 *,吴 萍 3(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江苏 镇江 212100)基金项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项目(CARS-35);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JBGS[2021]102);镇江市“1+1+N ”新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ZJNJ[2022]02)第一作者:田紫金(1998—),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猪肉品质,E-mail :*通信作者:李碧侠(1979—),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猪遗传育种与生产, E-mail : 1 肌内脂肪与猪肉品质肌内脂肪含量可直接影响猪肉的大理石纹、嫩度、系水力、多汁性以及风味,是评价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猪肉的感官接受度。

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的 脂 肪 酸 主 要 是 C, 。 和 C 。 脂 肪 酸 ,去 除 磷脂 ,则 香 气特 性及 挥 发 性 化 合 物 的 种 类 数 量 变 化很 大 ,而 肉 香 中 一 些 特 有
p H、 肉色 、嫩 度 、肌 肉系 水力 、肌 内
脂 肪 含 量 、脂 肪 酸 组 成 和 风 味 等 几 个 方 面 ,其 受到 遗 传 、环 境 、 营养 、运 输 和 屠 宰 处 理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在 影 响 猪 肉 品
猪 肉是 我 国 城 乡居 民 消 费 量 最 大 的 肉食 品种 ,随 着 人 们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人 们 对 肉品 质提 出 了 更 高 要 求 ,不 仅 要 求 肉质 鲜嫩 , 口味好 ,而 且 要 求 肉 品 质 符 合绿 色食 品标 准 , 因此 如何 提 高 猪 肉品质 已成 为现 代 养猪 业 的重 要课 题… 。我 们 通 常说 的 猪 肉 品质 主 要 包 括
2 0 1 3年 第 5 期
猪肌 内脂肪 沉积 的影 响因素及其研 究进展
王 小舟
( 扬州太学 磐 学 院 , 江 苏扬 2 2 5 0 0 9 )

要 :猪 肌 内脂肪 的 含 量 是 影 响 猪 肉 品质 的 重要 因素 , 它 影 响 着 肉 的嫩 度 、风 味 和 多 汁 性 。 猪 肌 内脂肪 的 调 控 机 制 很 复 杂 .
的前 体 物 , 肉类 的 特 征 性 香 味 起 源 于 脂
肌 肉脂 肪 分 为肌 间脂 肪 和 肌 内脂 肪。肌 内脂肪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甘 油
三 脂 ,主 要 存 在 于 肌 外 膜 和 肌 束 膜 ,甚
至 是 肌 内膜 中。
肪。研究发现肌内脂 肪中 ,磷脂约 占整 个 脂肪 组 织 的 6 0 % ~7 0 %。组 成磷 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梅山猪及其杂种猪的肌内脂肪(%) 1
猪种
梅山猪 1/2梅山猪 3/8梅山猪 1/4梅山猪 1/8梅山猪
IMF(%)2 7.2BC
5.82b
4.8b
3.27Aa
4.08Aa
注: 1.吴德等(2001).转引自.经荣斌等(2005)养猪学分会三届五次会刊(四川、绵阳) 2.肩注字母不同者差异显著(P<0.05),下同。
+1.18*
+2.01*
+2.01**
+2.24**
+2.57*
+1.45*
+2.86 **
+2.01 *
注:1.资料来源,陈润生(1989a,1989b) 2.LD=猪背最长肌;SM=猪半膜肌 3.与各自对照猪差异(+或-)是以百分单位来表示的。 4.*P<0.05, **P<0.01, 下同。
2.1 品种(系)间差异
1.前言

在我所建议的五项性状中,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缩写为IMF,下同)对于肉的口感特性(嫩度、多汁性、滋 味……)有重要影响。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初陈润生等 (1989a,1989b)对有代表性的中国一些地方猪的肌内脂 肪测定以来,近年来吴德等(2001)对梅山猪及其杂种猪 和曾永庆等(2004)对莱芜猪及其杂种猪的肌内脂肪含量 也做了研究。从总体看来,国内的研究还处在定量测定和 IMF与其他肉质性状的表型相关的水平上,每个组合的供测 猪样本数少则1-3头,多则不超过10头,从所取得的数据很 难分析和总结出可靠的结论,也难以在实际选择和育种改 良工作中利用。本文主要介绍国外研究者近年来对IMF的研 究方法、内容和取得的成果,以期对国内扩展IMF的研究领 域、深化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水平、促进研究成果在猪育 种改良计划中的实际应用进程有所启发和借鉴。
2.1 品种(系)间差异
表4 猪背最长肌IMF、硬脂酸和亚油酸(LSM±Se)1
品种(系) 长白猪 大白猪 杜洛克猪 皮特兰猪
1.21±0.08b
梅山猪
1.90±0.09a
测定数(n)
498
IMF(%)2 1.095±0.07b 1.00±0.07b 1.81±0.08a
硬脂酸(%) 12.21±0.14b 12.31±0.14b 13.40±0.15a 11.92±0.16b 12.17±0.17b
2.影响猪肌肉中IMF含量的因素
2.1 品种(系)间差异
表1 中国地方猪种的肌内脂肪(IMF)含量(%)
民 猪 猪种 LD2 IMF(%) 比对照猪(±) 百分单位3 SM2 金华猪 二花脸 大花白 姜曲海 内江猪 猪 猪 猪
香猪
5.22±0.4 6.12±0.67 3.70±0.43 4.48±0.08 5.01±0.42 5.42±1.28 5.10±0.09 4.79±0.64
猪肌肉中肌内脂肪的 研究进展
陈 润 生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内容提要
1.前言 2.影响猪肌肉中IMF含量的因素
2.1 2.2 2.3 2.4 2.5 2.6

品种(系)间差异 选择效应 年龄和不同肌肉组织 性别 背最长肌不同解剖部位 管理制度
3. 测定肌内脂肪(IMF)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1 品种(系)间差异
表3 莱芜猪及其杂种猪的IMF(%)1
3/4莱芜猪 1/2莱芜猪 1/4莱芜猪 大约克夏猪 显著性 2
品种(系)
莱芜猪
IMF(%) 10.22±1.97Aa 7.52±2.20Bb 5.75±2.25Bc 2.96±0.96Cd 1.39±0.55Ce
**
注:1.曾永庆等,2004.第二届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会刊,45-50 2.*差异显著(P<0.05);**差异非常显著P<0.01
品种
巴克夏猪 切斯特白猪 杜洛克猪
汉普夏猪
长白猪
大白猪
波中猪
IMF(%) 2.79±0.18x 3.43±0.28y 1.90±0.37y 1.98±0.24y 2.18±0.27xy
注:肩注字母不同者差异显著(P<0.05)
2.1 品种(系)间差异
综合以上资料(表1至表5)可见,中国地方猪种IMF(%) 含量,显著高于外国品种猪,甚至高出2-3倍以上。这 是极其宝贵的品质,为中国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 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也为中国养猪业的持续发展,生产 优质猪肉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保 证。 表4资料表明,梅山猪和杜洛克猪的IMF(%)量最高, 二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系。必须指 出的是,这里的梅山猪实际是含梅山猪50%血缘的杂种 猪。梅山猪IMF含量虽高但硬脂酸含量并不高,且低于 杜洛克猪(P<0.05)。软脂酸则反是,梅山猪与杜洛克 猪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其他三系(P<0.05)。表4 资料也表明,18碳酸的含量存在品种差异,是受遗传因 素制约的。
4.
讨论
1.前言
1.前言
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下降日益感到关
切,迫使猪肉生产者和猪的育种改良 计划都把肉质性状列为重要的指标。 这是近20年来,国内外猪育种改良工 作的重要发展趋势。
1.前言

对于优质猪肉的指标性状,研究者见仁见智提出 各种意见和建议。拙文《优质猪肉的指标及其度 量方法》(陈润生,2002)建议:“现阶段以肌 肉的颜色、pH和保(系)水力这三项国际通用区 分生理正常与异常(PSE)猪肉的指标,以及肌 内脂肪和肌肉嫩度这两项能突出反映中国地方猪 种优良种质特性的性状做为首选指标”。我提出 这一建议的主要根据是,国际范围内肉类科学 (Meat Science)的发展,以及我国“六· 五”计 划期间,《中国主要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课 题组取得的肉质性状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在《中 国一些地方猪种的肉质特性》一文中,对此做了 总结(陈润生,1989a)。
亚油酸(%) 13.80±0.45a 13.84±0.43a 10.51±0.47b 13.18±0.51a 9.34±0.56b
247
247
注:1.LSM最小二乘均数,Se标准误 2.摘引自Plastow, G. S. et al.,(2005)
2.1 品种(系)间差异
表5 不同品种猪肌内脂肪(%)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