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系统综合检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原卷版)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原卷版)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单元检测(基础卷)一、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30题*2分=60分)(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首都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

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和工业废气在强烈光照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的烟雾污染现象。

墨西哥城常在每年11月到次年的4、5月发生光化学烟雾现象。

结合墨西哥地形和城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墨西哥人口、城市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地区的最主要原因()A.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B.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C.海拔高,气候凉爽D.降水多,水源充足2.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其气象原因有()①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①城市取暖,CO2排放多,温室效应更为显著①该段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①受谷地地形影响,多逆温天气,空气对流运动弱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近年来华北地区灰霾天气产生强度和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灰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千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B.钢铁及汽车制造业C.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D.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4.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

A.降温能消霾B.大风能消霾C.高压能消霾D.干冷能消霾(2023·江苏·高三专题练习)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的要求,江苏省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下图为“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区域是()A.汾湖B.洪泽湖C.高邮湖D.太湖6.甲区域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其服务功能表现为()A.供给服务突出一为周边地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B.支撑服务突出一增加土壤肥力,控制土壤污染C.调节服务突出一调节局地气候,净化区域水质D.文化服务突出一增加旅游收入,提高经济效益(2023春·甘肃庆阳·高二校考开学考试)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2.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地区(2013·沈阳月考)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各区域的特征差异较大4.实时获取丙区域植被生长状况的信息,所应用的现代技术主要是( )A.GIS技术B.RS技术C.GPS技术D.“数字地球”技术(2013·茂名中学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5~6题。

材料1: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2: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5.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6.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7.(2013·南昌月考)下图是依据某一自然要素划分的中国区划图。

2020_2021学年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章末检测卷

2020_2021学年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章末检测卷

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甲B.乙C.丙D.丁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图),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的某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臭氧空洞C.水土流失D.全球气候变暖5.图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B.塔里木盆地C.东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6.图是闽南某山区农作物及其销售市场构成变化图。

第一阶段,最易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石漠化B.水土流失C.盐碱化D.地面沉降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图甲)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

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产业园。

光伏产业发展促进了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明显减缓。

但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图乙),形成了良性循环。

读图,完成7~8题。

7.塔拉滩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草场退化B.水土流失C.森林破坏D.土壤盐碱化8.光伏产业园区引入牧羊业,有利于 ()A.增加植被覆盖率B.提高水电发电量C.减缓沙丘移动速度D.提高土地利用率云南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38,却拥有全国60%以上的生物物种,其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全世界都罕见,堪称世界“基因宝库”。

人与地理环境 课时跟踪检测

人与地理环境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解析:①时期劳动力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④时期从事种植畜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增大,表示农业文明时期;②时期从事工业活动的就业比重较大,表示工业文明时期;③时期知识劳动所占比重大,表示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A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②阶段表示工业文明时期,该阶段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尖锐,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答案:D如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4.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解析:第3题,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短缺。

第4题,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答案:3.A 4.C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消耗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前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工业革命后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解析:工业革命前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工业革命后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消耗的能源类型越来越丰富,能源消耗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耗都会增长。

人地关系社会实践报告

人地关系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关系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了解人地关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我们组织了一次以“人地关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人地关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近年来,我国城市扩张迅速,大量土地被征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也对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实践目的:- 了解人地关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 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1. 实践内容:- 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区域,如工业园区、住宅区、自然保护区等,进行实地考察。

- 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环境保护、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看法。

- 访谈: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社区居民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人地关系的看法和建议。

2. 实践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人地关系理论和发展现状。

-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城市区域,了解人地关系现状。

四、实践结果与分析1. 人地关系现状:- 城市扩张迅速,土地资源紧张。

- 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水质等问题突出。

- 交通拥堵,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 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2. 存在问题:- 环境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居民存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

- 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 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

3. 解决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完善城市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 加大政策法规力度,加强监管。

- 发展绿色经济,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五、实践总结与建议1. 实践总结:- 本次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土地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

一、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简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对土地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的系统。

该系统可为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评估和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包括土地利用分类图、土地资产量测算图、土地变更档案、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等内容和数据,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便捷的信息化工具和服务。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可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将土地资源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形成空间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可视化、数字化、空间化的管理。

二、动态人地关系研究土地资源的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之一是人地关系。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特性以及人类行为。

因此,对于土地资源信息系统而言,动态人地关系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动态人地关系研究是指在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对于土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研究。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职业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等。

在动态人地关系研究中,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可以通过GIS技术,将土地资源信息、人口信息、经济信息等数据进行融合、比对和分析。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变化、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提供决策参考。

三、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是对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要求之一。

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主要是对土地面积、土地分布和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更好地把握土地资源状况和变化趋势。

土地面积和土地分布是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基础信息。

人地关系 研究案例

人地关系 研究案例

人地关系研究案例人地关系研究案例:1. 城市空气质量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

通过收集城市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和居民的健康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程度,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 农村土地利用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

调查不同地区农民的土地利用情况和收入水平,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为农村土地规划和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3. 旅游业发展与景区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通过调查不同旅游景区的发展情况和环境保护措施,分析旅游业发展对景区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旅游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4. 城市交通拥堵与居民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

通过收集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流量数据和居民生活质量数据,分析交通拥堵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城市交通规划和改善提供参考意见。

5. 工业污染与周边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

调查不同工业区的污染排放情况和周边居民的健康状况,分析工业污染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影响程度,为工业环保和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6. 地震灾害与居民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通过调查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地震影响程度,分析地震灾害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为灾后心理干预提供参考建议。

7. 气候变化与农作物产量关系的研究。

收集不同气候区域的农作物产量数据和气候变化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8. 自然灾害与人口迁移关系的研究。

调查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人口迁移情况和灾害影响程度,分析自然灾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程度,为灾后人口安置和灾害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9. 城市绿化与居民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

通过调查不同城市绿化水平和居民生活满意度,分析城市绿化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为城市绿化建设和社区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10. 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调查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和农业发展水平,分析水资源利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练习学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过关检测(一)

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练习学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过关检测(一)

第四章过关检测(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①F表示资源开发②F表示产业活动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造成图中所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荒漠化B.酸雨C.全球变暖D.厄尔尼诺4.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A.更多地使用燃烧植物获得的绿色能源B.减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动物饲养量C.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D.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等高能耗工业答案3.C 4.C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海平面在上升,北半球积雪覆盖面积在减小,这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

第4题,燃烧更多植物,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及动物的粪便发展沼气,可以达到减排的目的;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等高能耗工业也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用量,达到减排的目的。

读我国西部各省级行政区域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级行政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三个核心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地理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作为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一直是地理学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地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人地关系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则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阐述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研究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

通过引入人地关系系统的概念,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人地关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征、类型和演化过程,揭示不同地域系统中人地关系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地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了与地理环境的相互适应和改造。

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随着农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干预能力大大增强。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和冲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然而,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人地关系开始逐渐走向和谐共生。

人类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2年秋学期八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三章综合能力检测卷附答案

2022年秋学期八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三章综合能力检测卷附答案

2022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综合能力检测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2018年4月22日是第49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活动主题为“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太阳能B.面粉C.矿产资源D钢材2.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生活的是()A每天开私家车出行B.节约用电,人走灯灭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D.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3.倡导“拒绝使用纸质贺卡”,主要保护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B.森林资源C.矿产资源D.水资源读某年世界发电量结构饼状图,回答4〜5题4.可再生资源发电所占比重为()A.5%B.15%C.20%D.40%5.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大力发展()A.水力发电B.煤炭发电C.g油发电D.天然气发电6.漫画《美好的回忆》反映了当地发生的环境问题是()A.过度放牧B.过度垦殖C.水土流失D.土地荒漠化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回答7~8题。

7.①②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B.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C.以水田为主的耕地、草地D.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④最适宜发展的农业是()A.种植业B.林业C.水产养殖业D.畜牧业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A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地10.造成图中A、B两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B.地形C.生活习惯D.生产方式读漫画,回答11〜12题°11.该漫画反映的典型问题是()A.毁草开荒B.森林破坏严重C.乱占耕地D.退耕还林12.针对上述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严禁滥伐、盗伐森林B.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率C.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D.变草地为耕地,扩大耕地面读图,回答13〜14题。

13.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北向南逐渐减少B.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C.从西向东逐渐减少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14我国水资源有“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之一是()A.植树造林B.跨流域调水C.兴建水库D.提高水价读漫画,回答15~16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考情分析】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地理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实力上,留意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实力和获得信息实力的考查,留意了基础学问、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实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实力。

2.纵观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考题,可以看出对“3S技术”专题考点的考查难度不算大,多留意对基础原理和基本应用的考查。

从考查内容看侧重“3S”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考查形式看多以资源、环境和城市等热点问题为背景。

2009年高考命题形式除遵循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外,还可能结合国土整治、资源开发、自然灾难检测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学问链接】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1)人口压力带来的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个基本原则:(1)公允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须要共享资源和环境。

(2)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需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实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在敬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5.人地关系相关模式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回答:①图中A代表___________,是人类通_____________活动从_______________输入人类社会的。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综合检测(一~五章)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人口生理密度是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左图是我国某市人口普查的年龄构成图,右图是该市人口密度与人口生理密度统计图。

读图分析回答第1题。

1.按常住人口计算,该市人口负担系数较重(约为40%),但该市却是我国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区之一,这说明该市( )①人口自然增长较快②人口机械迁移以迁出为主③人口合理容量减小④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突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下图是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改变状况,读图回答2~3题。

2.甲、乙两种图例分别表示我国的( )A.总人口和农村人口B.总人口和城市人口C.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D.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3.在我国,驱动人口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是 ( )A.户籍制度B.城乡差异C.自然环境D.交通运输4.有关农业区位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突出B.自然因素是农业区位选择必需考虑的因素C.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市场D.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若干看法》发布,这是我国关于“三农”问题最新的中心一号文件。

据此回答5~6题。

5.“一号文件”的印发,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农夫的主动性,“一号文件”属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 )A.市场因素B.政策因素C.科技因素D.交通因素6.有关农业区位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突出B.自然因素是农业区位选择必需考虑的因素C.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政策D.热带种植园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市场下图是某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力随时间改变曲线图,据图回答7~8题。

7.该工业区位因素可能是下列中的( )A.劳动力素养B.技术C.原料D.交通运输8.最能说明上题所选答案的工业部门是( )A.纺织工业B.钢铁工业C.机械制造工业D.煤炭工业下图表示影响某工业企业主导区位因素随时间的改变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2016人教版《导与练》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检测试题

2016人教版《导与练》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检测试题

第六章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总分:110分)测控导航知识点题号易中难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2、3、4 5、6、7、8 2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9、10、11、12、13、14、17、1815、16、19、20 22、23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如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不断增长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1.D 2.B 第1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工业革命以来则以矿物能源为主要能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也不断增长。

第2题,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以生物能源为主,人们在获取柴草作能源的同时也破坏了植被,因而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

据此回答3~4题:3.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4.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解析:3.B 4.C 第3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

第4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提出的。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频发等严重后果。

为此在全社会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下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章末综合检测卷含解析必修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章末综合检测卷含解析必修2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下图中四大流域,人口分布最稀少的是()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

亚马孙河流域D。

密西西比河流域解析: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高温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答案:C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

读图,回答2~3题。

2。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C。

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D。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3.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B。

气候C。

矿产资源 D.交通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于北半球0°~60°,即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第3题,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的生存,因而人口分布集中。

答案:2。

A 3.B读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4~5题.4.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为()A.沿海多,内陆少B。

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较多C.中部多,四周少D。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5.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人文原因为()①气候温暖湿润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历史悠久④开发时间较早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③解析:第4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的人口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第5题,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水陆交通运输便利,殖民者到达时间较早,开发较早;气候温暖湿润属于自然条件,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不悠久。

答案:4.B 5.B“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

读下表,回答6~7题.年份东南半壁西北半壁面积比例/%人口比例/%面积比例/%人口比例/%1953年43。

2494.80139.5156.76 5.205。

83 2000年43.24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共50分)下图是每隔5年的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年龄分为:未满15岁(少儿人口)、15岁以上65岁以下(劳动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三个区间。

据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字母B和X表示的意义分别是()A.未满15岁人口比重、1950年B.15岁以上65岁以下人口比重、2030年C.未满15岁人口比重、2030年D.65岁以上人口比重、1950年2.人口总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快使得总负担系数在逐渐升高B.在图示的时间内负担老年系数和总负担系数呈正相关C.总负担系数变化趋势先升高后降低D.总负担系数变化趋势先降低后升高3.负担系数高,不仅意味着劳动负担较重,还意味着较高的教育和养老等社会压力,图示中总负担系数最高的年份是()A.1995年B.2000年C.1975年D.1965年解析:1.C 2.C 3.D第1题,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应该是青壮年人口最多,老年人口最少,居中的是少年儿童人口,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是逐渐增加的。

第2题,由图可知,总负担系数先逐渐升高,然后下降。

第3题,通过材料和图可知,1965年人口负担最重。

下表为我国某省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表示人口减少,“+”表示人口增加)。

据此完成4~6题。

4.A .城市化水平提高B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C .人口的流动速度加快D .老龄化进程加快5.由表中数据判断,目前该省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原始型B.传统型 C .过渡型 D .现代型6.目前该省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可能是( )A .性别比失调B .人口老龄化C .人口素质下降D .城乡人口融合解析:4.C 5.D 6.B 第4题,由表可知,该省的户籍人口增加,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出现负值;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由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人口流动速度加快造成的。

第5题,由616.7÷(6 862.0-616.7)÷10≈9.87‟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9.87‟,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第6题,由表中数据信息可推知,该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全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人口性别比、人口素质和城乡人口融合问题在表中未体现出来,故无法判断。

(2013·南京四校联考)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3 972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下图为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改善B.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C.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D.人口逐步出现负增长8.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其原因包括()A.适龄劳动人口比例急剧减小B.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C.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D.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解析:7.B8.C第7题,由图可知,0~14岁人口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原因,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目前我国人口仍为正增长。

第8题,造成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

由图可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民工荒现象与人口增长率关系不大。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10.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A.由亚洲迁往欧洲B.由非洲迁往欧洲C.由北美迁往欧洲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解析:9.C10.B第9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第10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2013·杭州质检)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尖端科技领域。

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占世界的30%,供应了国际市场97%的需求。

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甲地是我国稀土矿产量最多的地区,该地的稀土开采业属于()A.市场指向型B.原料指向型C.技术指向型D.动力指向型12.有关甲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从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B.应大力发展光学、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C.应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开采,以满足国际需求D.大力发展工矿区旅游,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13.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稀土、水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B.乙地区是农耕区,应注意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C.丙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可以大力发展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D.丁地河段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水质不好,应大量抽取地下水使用解析:11.B12.A13.B第11题,稀土开采业要在稀土矿产地进行,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故B项正确。

第12题,由于该地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将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故A项正确。

B项中各产业需要有较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而该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缺乏;C项中大规模开采资源,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D项中该地不具备大力发展工矿区旅游的条件。

第13题,乙地区为河套平原,属于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应注意的问题是合理灌溉,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故B项正确。

A 项中甲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C项中丙地位于温带季风区,不适宜发展柑橘;D项中丁地位于黄河上游河段,径流量大,含沙量小。

(201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读我国渭河流域图,回答14~15题。

14.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A.旅游B.发电C.养殖D.防治水土流失15.若在图中A处建一水电站,则对渭河的影响有()①流速降低②加快泥沙淤积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④水量减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14.D15.A第14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区域水库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河流的各个河段;结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状况(水土流失严重)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的有关知识可知,修建水库的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

第15题,若在A处建设水电站,则使渭河下游地区的水位升高,从而使得渭河中上游地区水位升高,同时使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快。

故A选项正确。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疆——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开工仪式于2012年5月13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哈密和青海格尔木、甘肃沙州、河南郑州等地同时举行。

这标志着“疆电外送”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

下图为我国区域能源的新谋划示意图。

据此回答16~17题。

16.实施“疆电外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①有利于把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②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及拉动投资、增加就业、提高财政收入③有助于解决输入区域煤电运输矛盾,缓解输入区电力紧张局面④可为新疆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环境保护效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7.关于我国区域能源开发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西”、新疆:让黑煤变“绿”指的是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B.川、滇做大水电的原因是两省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C.甘肃省风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D.青海省除了风能资源丰富外,太阳能资源也非常丰富解析:16.A17.B第16题,新疆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建设“疆电外送”工程需要就地将煤、石油和天然气转化为电能,需建设坑口电站或火力发电站,因此不能节省土地资源及带来巨大的环境保护效益。

第17题,川、滇两省位于第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读下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A.资源市场环境B.环境市场资源C.环境资源市场D.资源环境市场19.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解析:18.C19.D第18题,甲代表环境,乙代表资源,丙代表市场。

第19题,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仅经济效益高,还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

读图完成20~21题。

20.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21.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A.北方的退耕还草B.湖区的混合放养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解析:20.B21.D第20题,该产业设想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缓解了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第21题,循环经济体现在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珠江三角洲的桑基农业是我国典型的循环经济的代表地区。

(2013·海南质检)读下面某种地理现象过程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我国下列地区最容易引起该地理现象的是()A.海南岛B.西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河西走廊23.防治该地理现象的有效措施有()A.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B.保塬、护坡、固沟C.大水漫灌,冲走盐分D.使用熟石灰中和解析:22.D23.A第22题,首先要明确图中代表的地理环境问题是什么。

由图可知,该地理现象使地下水位升高,且使地面水蒸气含量增多,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增强,很明显应该是由灌溉引发的问题。

农业生产需要灌溉的地区应该是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符合条件的只有河西走廊地区,故答案为D。

第23题,保塬、护坡、固沟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使用熟石灰中和是治理红壤的主要措施;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水漫灌更会加剧土壤的盐渍化,故答案选A。

(2013·郑州质量预测)下图为我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省区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