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数理逻辑第四章
《逻辑学》第四章(精简版)
第一节 复合判断的概述
学
第二节 联言判断
习
第三节 选言判断
体
系
第四节 假言判断
第五节 负判断
复合判断及其结构
复合判断是自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如:或者是于将军射中,或者是吴将军射中。
肢判断——逻辑变项,通常用“p、q 、r ”等表示。
逻辑联结词——逻辑常项
如果…就… …并且… 或者…或者…
复合判断具有以下特征:
例如:并不是只要李某某到过发案现场,李某就是作案人, 就等于断定:虽然李某到过发案现场,但李某不是作案人。
复合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转换
5.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式 p←q←→( p∧ q)
例如:并非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就等于断定:虽然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也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逻辑变项
把前件和后件联结起来的逻辑联结词叫做
假言联结项
逻辑常项
假言判断的种类
假言判断
条件关系的不同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断定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充分条件的 假言判断。
特征:有之必然,无之未必然。 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 也可以表示为:p→q 如:如果南极的冰融化,那么世界洋面就会上升几十米。
逻辑学题目及答案!
B、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的规则: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有效推理式(1)否定前件式:((p ← q)∧乛p) →乛q
(2)肯定后件式:((p ← q)∧q) →p C、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的规则: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推理有效式:(1)肯定前件式:((p q)∧p) →q
四、关于选言命题 1、含义:断定若干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2、种类
相容选言命题: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可以同时存在 不相容选言命题:只有一种情况存在,不能同时存在
3、逻辑形式
相容选言命题:p∨q
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4、相容选言命题推理的规则 (1)否定一个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个选言肢; (2)肯定一个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个选言肢; 有效推理式:((p∨q)∧乛p)→q
(1)负直言命题
乛SAP SOP 乛SEP SIP 乛SIP SEP 乛SOP SAP
负联言命题:p∧q p ∨q
(2)负复合命题
负选言命题 负假言命题
p∨q p ∧q p q (p∧q) ∨(p ∧q) 负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p→q)p ∧q
负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p←q)p ∧ q
20100303_数理逻辑介绍
有向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有向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1972图灵奖。 图灵奖。 图灵奖
Dijkstra的话 的话
“我现在年纪大了,搞了这么多年软件,错误不知犯 我现在年纪大了,搞了这么多年软件, 了多少,现在觉悟了,我想, 了多少,现在觉悟了,我想,假如我早年在数理逻辑 上好好下点功夫的话,我就不会犯这么多错误,不少 上好好下点功夫的话,我就不会犯这么多错误, 东西逻辑学家早就说了,可我不知道。 东西逻辑学家早就说了,可我不知道。要是我能年轻 20岁的话我要回去学逻辑。” 岁的话我要回去学逻辑。 岁的话我要回去学逻辑 [1] M. Y. Vardi, A Brief History of Logic, 2003.
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
与其他信息学科的联系
一例 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中
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数理逻辑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命题逻辑基本概念 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一阶逻辑等值演算与推理
数理逻辑 的知识体 系(续)
Dijkstra算法及其它 算法及其它
问题分析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看由一些诸如 商人戴的是红帽子” “商人戴的是红帽子”这样的前提能否推出 猜出答案的应试者戴的是黑帽子” “猜出答案的应试者戴的是黑帽子”这样的结 论来。这又需要经历如下过程: 论来。这又需要经历如下过程: (1) 什么是前提?有哪些前提? 什么是前提?有哪些前提? (2) 结论是什么? 结论是什么? (3) 根据什么进行推理? 根据什么进行推理? (4) 怎么进行推理? 怎么进行推理?
数理逻辑-大纲
数理逻辑-大纲
数理逻辑
一、说明
(一) 课程性质
《数理逻辑》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方向选修课。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和推理规律的数学学科,数理逻辑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推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指数学采用的一般方法,包括使用符号和公式,已有的数学成果和方法,特别是使用形式的公理方法。用数学的方法研究逻辑的系统思想一般追溯到莱布尼茨,他认为经典的传统逻辑必须改造和发展,使之更为精确和便于演算。总的来说,数理逻辑就是精确化、数学化的形式逻辑,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二)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得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命题逻辑、一阶谓词逻辑的基本知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形式化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其数学解题能力。
(三) 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本课程主要讲授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的等值和推理演算,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谓词逻辑的等值和推理理论等内容,共计30学时。序号 1 2 3 4 内容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逻辑的等值和推理演算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谓词逻辑的等值和推理理论合计学时数( 30 )课堂学时数 6 7 6 6 25 实践学时数 0 3 0 2 5 (四) 教学方式
数理逻辑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研究探索法授课,讲授数理逻辑的内容时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 考核要求
1. 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笔试,成绩评定100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按数学系课堂“五个环节”评分细则进行评定。 2. 考题设计
数理逻辑41
第四章命题演算的一致性﹑完全性与公理的独立性
4.1 命题演算的一致性和完全性
*命题演算是一公理系统. 公理系统的作用在于, 从一些公理和推演规则出发, 把某一范围的真命题推演出来.
*一方面我们希望, 从它能推演出较多的真命题, 希望能够完全, 能够把某一范围里的真命题完全推演出来.
*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求, 从它不能推演出我们所不要的东西, 特别是逻辑矛盾.
这是所谓的完全性和一致性问题. 是否完全和是否一致, 是公理系统的两个重要问题.
*推演和证明: 推演一词含义较广, 而证明一词含义较狭. 在第三章里, 我们引入了一些推演规则, 在 3.7节也定义了什么是证明. 一般说来, 推演的前提可以是任何公式或任何命题(如3.10节), 证明的根据则是一公理系统的公理(如:3.6―3.9节). 只有从公理可推演的公式或命题才是可证的, 才是定理.
一. 命题演算的一致性
*一个理论里如果存在逻辑矛盾, 这个理论就是不正确的. 无矛盾性, 也就是一致性, 是公理系统首先要满足的条件. 1. 一致性的几种定义:
(1) 一致性的古典定义: 一个公理系统是一致的, 当且仅当, 不存在任何公式A, A和┐A都在这系统里可证.
(2) 一致性的语义定义: 一个公理系统是一致的, 当且仅当,
在这系统里可证的公式都是真的.
*由于A和┐A不能同真, 故该系统没有逻辑矛盾.
(3) 一致性的语法定义: 一个公理系统是一致的, 当且仅当, 并非任一合式公式都在这系统里可证.
*如果任一公式都在系统里可证, 当然A和┐A也都在系统里可证, 因之系统按古典意义是不一致的.
逻辑学第四章 复合判断
第四章复合判断
这一章主要介绍复合判断的内容。后面第七章所讲的复合判断推理就是根据复合判断逻辑联结词的性质进行推演的。
⑴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P126
构成复合判断的其他判断,统称为支判断,用英文小写字母p、q、r…表示。
例:张三作案或者李四作案。(自身中包含有两个判断)P(支判断) q(支判断)
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组成的。
⑶复合判断的真假由其支判断的真假和逻辑联结词的性质决定!P126③
⑷逻辑联结词(逻辑常项)不同,是区分不同类型复合判断的唯一依据!
⑸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又分两种)、假言判断(又分三种)、负判断。
一、联言判断 P127
定义:“同时存在”
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联言支。
例⑴:既.要应付考试,又.要学点知识。
p(联言支) q(联言支)
其形式为:既p,又q
例⑵:不但
..要注意学习方法。
..要勤奋学习,而且
p(联言支) q(联言支)
(作事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其形式为:不但p,而且q
例⑶:虽然
..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人生的道路漫长,但是
P(联言支) q(联言支)其形式为:虽然p,但是q
逻辑联结词:“并且”
说明:P127①~P128②所列的,均表示联言判断的联结词。有时为了语言表达的精炼,可省略掉联词。例如:
▲“网络诈骗不难防,不贪不给不上当。”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联言支从国家、社会、个人行为三个层面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命题形式:“p并且q”或“p∧q”(“∧”叫合取符合)
逻辑学笔记
逻辑学
第一章绪论
1.普通逻辑=形式逻辑
2.逻辑=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
3.逻辑=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性+逻辑学
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和思维基本规律以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第一节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
2.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4.感觉是我们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整体性的直接反应,是感觉的综合,提供事物整体的外部形象。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5.整个感性认识阶段有“表面性”和“直觉性”的特点
6.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或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
7.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与语言密不可分。
8.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思维一定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二什么是思维形式的结构
1.普通逻辑以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
思维的内容是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和属性。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用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也就是思维形式,即表现思维内容的方式。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形式的组成要素之间一定的联结方式,是各种具体思维形式中最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由于思维的具体内容全部凝聚在各种不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里,思维形式结构自然也就表现在不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中3.(1)思维形式结构是从各不相同内容的判断和推理中抽取出来的,共同具有的形式结构,它是普通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
【离散数学讲义】2.数理逻辑12
每个等值式可产生两个推理定律 如, 由AA可产生 AA 和 AA
12
3.2 自然推理系统P
定义3.2 一个形式系统 I 由下面四个部分组成: (1) 非空的字母表,记作 A(I). (2) A(I) 中符号构造的合式公式集,记作 E(I). (3) E(I) 中一些特殊的公式组成的公理集,记作 AX(I). (4) 推理规则集,记作 R(I). 记I=<A(I),E(I),AX(I),R(I)>, 其中<A(I),E(I)>是 I 的 形式语言系统, <AX(I),R(I)> 是 I 的形式演算系统.
该蕴含式是重言式,所以推理正确。 9
(3)主析取范式法
((p→﹁q)∧p)→﹁q ((﹁p∨﹁q)∧p)→﹁q ﹁((﹁p∨﹁q)∧p)∨﹁q ﹁(﹁p∨﹁q)∨﹁p∨﹁q (p∧q)∨(﹁p∧(q∨﹁q))∨(﹁q∧(p∨﹁p)) (p∧q)∨(﹁p∧q)∨(﹁p∧﹁q))∨(﹁q∧p)
结论:pq
(3) 证明
① rs
前提引入
② s
前提引入
③ r
①②拒取式
④ (pq)r 前提引入
⑤ (pq)
③④拒取式
⑥ pq
⑤置换
18
推理理论
例4
写出对应下面推理的证明:
若数a是实数,则它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 若a不能表示成分数,则它不是有理数。a是实 数且它不能表示成分数。所以a是无理数。
《逻辑的起源》内容摘录
《逻辑的起源》内容摘录
导言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人类思维和推理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思维的机制和逻辑结构,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将从逻辑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章逻辑的概述
在本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逻辑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逻辑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论证和推理来表达和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涉及到判断、命题和推理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构建了逻辑学的基石。
第二章逻辑的历史
逻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回顾逻辑学的发展历程。从亚里士多德的命题逻辑开始,到布尔代数和谓词逻辑的出现,逻辑学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我们还将介绍欧洲启蒙时期逻辑学的复兴以及现代数理逻辑的发展。
第三章逻辑的分类
逻辑学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进行分类。本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分类,如形式逻辑、哲学逻辑和计算机逻辑等。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逻辑在科学中的应用
逻辑学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逻辑在不同科学领域的应用。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社会科学,逻辑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第五章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除了在科学领域,逻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章将探讨逻辑在决策、争论和思考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信息,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结语
通过对逻辑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逻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逻辑学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推理能力,提高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本文对读者对逻辑学有所启发,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各种问题。
离散数学 第三-四章
D={ a, { 1, 2 }, { q } , p }
qD ? {q }D ? 1 {1,2 } ? 1D ? |D|=? 列举法适合元素个数较少的集合及元素构造有规律的有限 集和无限集.
集合与关系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命题法: 用一项规则确定一元素x是否属于集合 A.其中,规则用一个与元素x有关的谓词P(x)表示
a不在集合A中,记作 aA, 读“a不属于A”.
aA或 aA 二者必居其一(排中律).
例如 自然数集合N: 2N, 0N, 2.3N.
有限集:集合中包含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 无限集:集合中包含的元素个数是无限的. 集合的基数: 集合中元素个数.
集合A的基数用|A|表示. 例如 |Nm|= m.
集合与关系 > 集合的运算
本节重点掌握的概念: 集合, 集合相等,集合包含, 幂集。
本节重点掌握的方法: 集合的表示, 求幂集.
作业
3-1 (1)(a),(c) ,(e)
(3) (4) (a),(c) ,(e) (5) (6) (a),(c) ,(e) (9)
集合与关系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上节知识点: 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表示 3 集合之间的关系 4 空集和全集 5 幂集(power set)
检索,形式语言,数据库与知识库,人工智能 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离散数学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
练习 函数f(x)在x=a处极限为b 任给小正数ε, 则存在正数 δ, 使得 当0<|x-a|<δ时, |f(x)-b|<ε成立 任意ε>0, 存在δ>0, 使得 当0<|x-a|<δ时, |f(x)-b|<ε成立 ∀ε(ε>0→ ∃δ(δ>0∧ ∀x(|x-a|<δ→|f(x)-b|<ε)))
谓词续
6/26
④不含个体变项的谓词称为0元谓词. 例如 F(a), G(a,b), P(a1,a2,…,an)等. 当F, G, P等为谓词常项时, 0元谓词即为命题. 因此, 命题可看作特殊的谓词. 例 用0元谓词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并讨论它们的真值. (1) 只有当2是素数时, 4才是素数; (2) 如果5大于4, 则4大于6.
n 元谓词的符号化 ( n ≥ 2 )
例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兔子比乌龟跑得快; (2) 有的兔子比所有的乌龟跑得快; (3) 并不是所有的兔子都比乌龟跑得快; (4) 不存在跑得同样快的两只兔子. 解 令F(x): x是兔子; G(y): y是乌龟; H(x,y): x比y跑得快; L(x,y): x与 y跑得同样快. 则: (1) 任意一个兔子x : x 比任意一个乌龟跑得快 x (F(x) → y (G(y) →H(x,y)) ); (2) 存在一个兔子 x : x 比任意一个乌龟跑得快 x ( F(x) ∧ y (G(y) →H(x,y)) ); (3) (1)的否定 存在一个兔子 x : 存在一个乌龟 y : x不比y跑得快 x (F(x)∧ y (F(y)∧ ¬ L(x,y)) ).; (4) “存在一个兔子 x : 存在另一个兔子 y : x与y跑得同样快” 的否定 ┐x (F(x)∧ y(F(y)∧ L(x,y)) ).
逻辑学(第四章,下)
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
蕴涵怪论: 如果p假,那么可以从p推出任何结论。 ﹁p→(p→q)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对蕴涵怪论的辩护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第三节
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只有水量合适,小麦才能长得好。 公式:只有p,才q。 p←q
第三节
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则: ①否前→否后,肯后→肯前 ②肯前→肯后,否后→否前 例1: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王科长认识了错误, 王科长能改正错误。 例2:爷爷和小孙子的对话
第三节
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
(3)充要条件假言推理(略)
补充:命题逻辑公理系统IS
(选听)
公理模式1:A→(B → A) [蕴涵怪论] 公理模式2:(A→(B → C) ) → ((A →B) →(A→C)) [蕴涵符号分配律] 公理模式3: (﹁A →B) → ( (﹁A →﹁B) →A ) [反证律] MP : 从A和A →B推出B。 [分离规则] 缩写定义: Df∨: A∨B=df ﹁A →B Df∧: A∧B=df ﹁(A →﹁B)
第三节
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
例2:王戎的故事 路边李树上的李子不苦→被人摘完。 未被人摘完, 路边李树上的李子是苦的。 例3:武将文官看戏(反驳) 如果孟获是孟子的后代,那么孔明是孔 子的后代。 孔明当然不是孔子的后代。 孟获不是孟子的后代
离散数学04
个体词, 谓词
例1
分析下列各命题中的个体和谓词 (1) π是无理数. (2) 张三与李四同在计算机系. (3) x与y的和等于z (x, y, z是确定的数). (4) π的平方是非负的. (5) 所有实数的平方都是非负的. (6) 有一个比21000大的素数.
例1(1)
(1) π是无理数. 解: 个体: π(代表圆周率) 谓词: … 是无理数, 表示” π”的性质.
(A↔B)是ℒ 中公式; (4) 若A是公式, x是个体变元符号, 则
(∀x)A, (∃x)A也是公式; (5) 每个公式都是有限次使用(1)-(4)得到的.
一些注记
注1: 与命题演算的形式语言相比, 一阶语言中没有 符号, 代之的是原子公式.
注2: 所有一阶语言中都含有相同的逻辑符号, 但所 含的非逻辑符号不一定相同.
例2(5)的符号化
(5) 有一个整数大于其它每个整数。 解: (∃x)(Z(x)∧(∀y)((Z(y)∧¬ (y=x))→x>y)) x, y: 数 Z: … 是整数
注: 此符号串中, “=“和”>”是什么类型的符号?
例2(6)的符号化
(6) 任意 ε > 0, 存在 δ > 0, 如果|x-a| < δ, 则 |F(x) – b| < ε.
最清晰
个体变元x和z的取值范围不同. 个体变元的取值范围称为它的论域.
04-2第四章 推理技术-谓词逻辑
公司招聘工作人员,有M,N,Q三人应聘,经面试后,公司表示如 下想法:(1)三人中至少录取一人;(2)如果录取M,则一定录取 N;(3)如果录取N,则一定录取Q。结果如何?
第4章 推理技术
1.4 谓词逻辑(一阶逻辑)
谓词逻辑是一种形式语言,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常用的
知识表示方法。 语言: ¬,,,,(,);常元,变元,函词,谓词;公式 – City(北京) – City(上海)
第4章 推理技术
4.2 归结演绎推理
归结演绎推理是基于一种称为归结原理(亦称消解原理 归结原理是由鲁滨逊 (J.A.Robinson) 于 1965 年首先提 归结原理的出现,被认为是自动推理,特别是定理机
principle of resolution)的推理规则的推理方法。
出。它是谓词逻辑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机械化推理方法。
• 非逻辑符号集合:不同的逻辑理论中出现的不同的符号;
• 语句规则:定义什么样的符号串是有意义的; • 证明:什么样的符号串是一个合理的证明;
• 语义规则:定义符号串的语义。
第4章 推理技术
逻辑与程序语言的对比
逻辑
逻辑符号
程序语言
保留字或者符号
非逻辑符号
用户自定义的符号(变量名,函数名等)
语句规则 语义规则 推理规则、公理和证明
第4章 推理技术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共87页
甲:C第一,B第二
1.引入pi,qi,ri,si分别表示“A排名第i,B排 名第i ,C排名第i ,D排名第i”
乙:C第二,D第三
2. 给出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丙:A第二,D第四
(1)(r1∧ ┐q2) ∨(┐r1 ∧q2) 1 (2)(r2∧ ┐s3) ∨(┐r2 ∧s3) 1
比赛结束后发现甲乙丙每人报告的情况都各对一半,(试3问)实(p际2∧名次┐s如4)何∨?(┐p2 ∧s4) 1
(4) 你会开车吗? (5) 2050年元旦北京是晴天. (6) 这只兔子跑得真快呀! (7) 请关上门! (8) 我正在说谎话.
真命题 假命题 真值不确定 疑问句 真值确定, 但未知 感叹句 祈使句 悖论
(1),(2),(5)是命题, (3),(4),(6)~(8)都不是命题
22
2.联接词
(1)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2)联结词的定义 (3)联结词的优先级
15
第2章 命题逻辑
• 2.1 命题逻辑基本概念 • 2.2 命题逻辑等值演算 • 2.3 范式 • 2.4 命题逻辑推理理论
16
2.1 命题逻辑基本概念
• 2.1.1 命题与联结词
– 命题与真值(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 – 联结词(¬, , , , )
• 2.2.2 命题公式及其分类
–命题公式及其赋值 –真值表 –命题公式的分类
数理逻辑导引
“数理逻辑是数学的根基,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 深入地理解数学和逻辑的本质,还能够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阐述了数理逻辑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数理逻辑作为数学 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对于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以及推动计算机科学的 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绪论中,作者分析了传统逻辑的局限,特别是推理研究方面的局限。他指 出,传统逻辑的局限性源于自然语言的歧义性。因此,发展一种无歧义的人工语 言来分析表示各种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显得尤为重要。这让我意识到,逻辑学不 仅仅是关于推理的学问,更是关于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学问。
作者从对简单命题的初步分析入手,非形式地论述了命题逻辑所研究的基本 对象。这包括五个基本真值联结词、真值形式、命题形式、真值函数和重言式等。 这些概念虽然有些抽象,但通过作者的深入浅出的解释,我逐渐理解了它们的含 义和应用。我发现,这些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际生活中 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法律争议或日常生活中的推 理问题时,这些概念都能提供有力的工具。
这句话强调了证明论中的核心概念,即证明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个好的证 明应该遵循逻辑推理规则,从已知前提出发,最终推导出结论。这有助于确保推 理过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在集合论中,集合是最基本的概念。集合论通过研究集合的性质和关系,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数学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理
若A(u1,u2,…,un)是有效的 iff ∀x1∀x2…∀xnA(x1,x2,…,xn) 是有效的。
证明:
A(u)有效 A(u)有效 iff ¬A(u)不可满足 ¬A(u)不可满足 iff ∃x(¬A(x))不可满足 ∃x(¬A(x))不可满足 iff ¬∀xA(x)不可满足 ¬∀xA(x)不可满足 iff ∀xA(x)有效的 ∀xA(x)有效的 使用归纳证明即可。
可靠性定理(二) 可靠性定理(
设∑⊆Form(L ),A∈Form(L )。 Form(L Form(L
若∑是可满足的,则∑是协调的。 是可满足的,则∑是协调的。 若A是可满足的,则A是协调的。 是可满足的,则A是协调的。
证明:
假设∑是不协调的。即存在A Form(L 假设∑是不协调的。即存在A∈Form(L ),使得 ∑├A且∑├¬A。由可靠性定理(一),得到, ∑╞A且∑╞¬A。 因为∑是可满足的,可得,存在赋值v,使得∑ =1。 因为∑是可满足的,可得,存在赋值v,使得∑v=1。 =1,矛盾。 所以A =1且 所以Av=1且(¬A)v=1,矛盾。
引理:设∑ Form(L 是极大协调集,构作真假赋值v 引理:设∑⊆Form(L p)是极大协调集,构作真假赋值v, 使得对于任何原子公式p 使得对于任何原子公式p,pv=1当且仅当p∈ ∑。于是, =1当且仅当p 对于任何A Form(L 对于任何A∈Form(L p), Av=1当且仅当A∈ ∑。 =1当且仅当A 证明:
定理:
设∑⊆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A∈∑ iff A ∉ ∑。 Form(L
证明:
必要性:假设A 必要性:假设A∈∑。可得, ∑├A。 又因为¬ 又因为¬A∈∑,且∑├¬A 。这与∑协调矛盾。 这与∑ 充分性:因为A 充分性:因为A ∉ ∑且∑是极大协调的, ∑∪{A} 是不协调的,即存在B Form(L ,使得∑ 是不协调的,即存在B∈Form(L ),使得∑, A├B且∑,A├¬B,可得∑├¬A 。所以¬A∈∑。 ,可得∑ 。所以¬
可靠性& 可靠性&完备性
可靠性定理:若∑ 可பைடு நூலகம்性定理:若∑├A,则∑╞A。 ,则∑ 完备性定理:若∑ ,则∑ 完备性定理:若∑╞A,则∑├A。
可满足性和有效性
定理:
A是可满足的 iff ¬A是不有效的。 ¬A是不有效的。 A是有效的 iff ¬A是不可满足的。 ¬A是不可满足的。
证明: 必要性:若A可满足,则存在赋值v,使得A =1。 必要性:若A可满足,则存在赋值v,使得Av=1。 可得, (¬A)v=0。因此, ¬A是不有效的。 =0。因此, ¬A是不有效的。 充分性:若¬A是不有效的,则存在赋值v 充分性:若¬A是不有效的,则存在赋值v,使得 (¬A)v=0。可得, Av=1。因此,A是可满足的。 =0。可得, =1。因此,A
定理:
A可满足 iff A的前束范式是可满足的 A的前束范式是可满足的 A有效 iff A的前束范式是有效的 A的前束范式是有效的
定义:
∑在论域D中可满足 iff 存在以D为论域的赋值v, 在论域D 存在以D为论域的赋值v 使得∑ =1。 使得∑v=1。 A在论域D中有效 iff 对于任何以D为论域的赋 在论域D 对于任何以D 值v,Av=1。 =1。
定理:
设∑⊆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B∈Form(L ),A∧B∈∑ iff A∈∑并且B∈∑。 Form(L A∈ 并且B
证明:
必要性:因为A 必要性:因为A∧B∈∑。可得, ∑├A ∧B。 进一步得到, ∑├A 且∑├ B 。所以A∈∑且 。所以A B∈∑。 充分性:因为A 充分性:因为A∈∑且B∈∑。可得,∑├A 且 。可得,∑ ∑├ B。 进一步得到, ∑├A ∧B 。所以A∧B∈∑。 。所以A
证明:
必要性:假设A 必要性:假设A ∉ ∑。 由∑是极大协调的,则∑∪{A}是不协调的,即 是极大协调的,则∑ {A}是不协调的,即 存在存在B Form(L ,使得∑ 存在存在B∈Form(L ),使得∑├B且∑├¬B。 可得∑ 可得∑, A ├B且∑,A ├¬B。因此, ∑├ ¬A。 因此, 这与∑ 这与∑协调矛盾。 充分性:易证。
定理:
任何协调集都可扩充为极大协调集。
引理:
设A ∈Form(L p)含不同的原子公式p1,p2,…, Form(L 含不同的原子公式p pn,v是真假赋值。对于i=1,2,…,n,令 是真假赋值。对于i=1, 若piv=1,则Ai=pi;否则,Ai=¬pi。则 =1,则A ;否则,A 若Av=1,则A1,A2 ,…,An├A。 =1,则A 若Av=0,则A1,A2 ,…,An├¬A。 =0,则A
命题逻辑的完备性定理(二) 命题逻辑的完备性定理(
设∑⊆Form(L p),A∈Form(L p)。 Form(L Form(L
若∑╞A,则∑├A。 ,则∑ 若Ф╞A,则Ф├A。 ,则Ф├A
证明:
若∑╞A ,则对于任何真假赋值v,∑v=0或Av=1, ,则对于任何真假赋值v =0或 =1, =0,即 {¬A}不可 进一步得到,(∑∪ 进一步得到,(∑∪{¬A})v=0,即 ∑∪{¬A}不可 满足。 满足。 ∑∪{¬A}不协调。 {¬A}不协调。 存在B Form(L ,使得∑ ¬A├ 存在B∈ Form(L p),使得∑,¬A├B且∑, ¬A├¬B,可得∑├A。 ¬A├ ,可得∑
命题逻辑的完备性定理(一) 命题逻辑的完备性定理(
设∑⊆Form(L p),A∈Form(L p)。 Form(L Form(L
若∑是协调的,则∑是可满足的。 协调的,则∑ 可满足的 若A是协调的,则A是可满足的。 是协调的,则A 可满足的
证明:
因为∑ 协调的,所以∑ 因为∑是协调的,所以∑可以扩充为极大协调集 对于任何B 。因此,可得B =1, ∑*。对于任何B∈∑, B∈∑*。因此,可得Bv=1, v是构作真假赋值。即∑是可满足的。 是构作真假赋值。即∑ 可满足的。
一阶逻辑的完备性
定理:
设∑⊆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B∈Form(L ), Form(L A→B∈∑ iff A∈∑蕴含B∈∑。 A∈ 蕴含B A↔B∈∑ iff A∈∑等值于B∈∑。 ↔B∈ A∈ 等值于B
定理:
设∑⊆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 iff ¬A∈∑。 Form(L A
定理:设∑ Form(L 定理:设∑⊆Form(L p),A∈Form(L p),且∑为有限集。 Form(L ,且∑
若Ф╞ A,则Ф├A 。 ,则Ф├A 若∑╞A ,则∑├A 。 ,则∑
证明:
设A含不同的原子公式p1,p2,…,pn。令v1,v2是真假赋值, 含不同的原子公式p 。令v1,v2是真假赋值, 且p1v1=1, p1v2=0, p2v1= p2v2=1,piv1= piv2,i=3,…,n。由 =1, =0, =1, i=3, 引理,由于A =1,所以p 引理,由于Av1=1,所以p1,p2 ,…,An├A。由于Av2=1,所 。由于A =1,所 以¬p1,p2 ,…,An├A。可得, p1 ∨ ¬p1 ,p2 ,…,An├A, p2 ,…,An├ (p1 ∨ ¬p1 ) →A (p 又因为Ф├ 又因为Ф├ p1 ∨ ¬p1 ,所以 p2 ,…,An├ p1 ∨ ¬p1 。 可得, p2 ,…,An├ A。 再令u1,u2是真假赋值,且p =1, 再令u1,u2是真假赋值,且p1u1=1, p1u2=0, p2u1= p2u2=0,piu1= =0, =0, piu2,i=3,…,n。同理可得, ¬p2 ,…,An├ A。 i=3, 可得, A3 ,…,An├ A。 进一步指定真假赋值,可得Ф├A 进一步指定真假赋值,可得Ф├A 。
i)若A是原子公式,成立。 )若A ii)¬A∈ ∑ iff A ∉ ∑ iff Av=0 iff (¬A)v=1。 ii)¬A∈ =1。 iii)A∧B∈ ∑ iff A ∈ ∑且B ∈ ∑ iff Av=1且 Bv=1 iff (A ∧ B)v=1。 iii) =1且 =1。 iv) A∨B∈ ∑ iff A ∈ ∑或B ∈ ∑ iff Av=1或 Bv=1 iff (A ∨ B)v=1。 iv) =1或 =1。 v) A→B∈ ∑ iff A ∈ ∑蕴含B ∈ ∑ iff Av=1蕴含Bv=1 iff (A → 蕴含B =1蕴含B B)v=1。 =1。 vi) A↔B∈ ∑ iff A ∈ ∑等值于B ∈ ∑ iff Av=1等值于 Bv=1 iff vi) A↔B 等值于B =1等值于 (A↔B =1。 (A↔B)v=1。
定理
若A(u1,u2,…,un)是可满足的 iff ∃x1∃x2…∃xnA(x1,x2,…,xn) 是可满足的。
证明:
A(u)可满足 A(u)可满足 iff 存在赋值v,使得A(u)v=1 存在赋值v,使得A(u) v(u/uv)=1 iff 存在赋值v,使得A(u) 存在赋值v,使得A(u) iff 存在赋值v,使得(∃xA(x))v=1 存在赋值v,使得(∃xA(x)) iff ∃xA(x)可满足 ∃xA(x)可满足 使用归纳证明即可。
可靠性定理(一) 可靠性定理(
设∑⊆Form(L ),A∈Form(L )。 Form(L Form(L
若∑├A,则∑╞A。 ,则∑ 若Ф├A,则Ф╞A。 Ф├A,则Ф
协调性
∑⊆Form(L )是协调的,当且仅当不存在 Form(L A∈Form(L ),使得∑├A且∑├¬A。 Form(L ,使得∑
定理:
设∑⊆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B∈Form(L ), 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A∨B∈∑ iff A∈∑或B∈∑。 A∈
证明:
必要性:假设A 必要性:假设A ∉ ∑且B ∉ ∑。 可得, ¬A∈∑且¬B∈∑。 ¬B∈ 进一步可得,¬ 进一步可得,¬A ∧ ¬B∈∑, ¬(A ∨ B)∈ ∑, ∑├ ¬(A ¬B∈ ¬(A B)∈ ¬(A ∨ B) 。 又因为A 又因为A∨B∈∑, ∑├ A ∨ B。这与∑协调矛盾。 。这与∑ 充分性:因为A 充分性:因为A∈∑或B∈∑。可得,∑├A ∨B 或∑├ B 。可得,∑ ∨ A。 进一步得到, A ∨ B∈∑。
定理:
∑⊆Form(L )是协调的,当且仅当存在 Form(L A∈Form(L ),使得∑├/ 。 Form(L ,使得∑ A
证明:
必要性:假设对于任何A Form(L 必要性:假设对于任何A∈Form(L ),∑├A。这 与∑是协调的相矛盾。 充分性:假设∑是不协调的,即存在B Form(L 充分性:假设∑是不协调的,即存在B∈Form(L ), 使得∑ 使得∑├B且∑├¬B。则对于任何A∈Form(L ) , 。则对于任何A Form(L ∑,¬A├B且∑,¬A ├¬B,可得到∑├A。矛盾。 ¬A├ ,可得到∑
极大协调性
∑⊆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当且仅当 Form(L
∑是协调的。 是协调的。 对于任何A 对于任何A ∉ ∑,∑∪{A}是不协调的。 {A}是不协调的。
称∑为封闭于形式可推演性的,若对于任何 A, ∑├A蕴含A∈∑。 蕴含A
定理:
设∑⊆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是极大协调的。对于任何A ∈Form(L ),∑├A iff A∈∑。 Form(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