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合集下载

药 解析

药  解析

《药》的主题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 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 命者这样冷漠无情, 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 茶馆里的一夥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 “感 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 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 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 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麼寂寞,多麼 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 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 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 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 题的精当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华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写的 人物,革命者夏瑜没有正面出场。小说深刻地剖析了他们“不幸”与“不争”的一面。 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艰辛,(“满幅补钉的 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 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 “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但作者着力描写的并不是他的经济状况,而是他的精神愚昧。 老栓爱子心切, 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 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 感到“幸福”。 在他的内心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儿子 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杀人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小说中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 都有描写,尤其是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等动词更是生动表现了他的蛮横。 但要着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却并不是罪魁祸首。 夏瑜:家境贫寒,但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 命而献身的精神。作者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 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牺牲虽然并非毫无影响,但也有英雄 振臂一呼却并无人响应的孤寂的悲哀。

《药》的镜像式结构(人教版高二下册备课资料)

《药》的镜像式结构(人教版高二下册备课资料)

《药》的镜像式结构(人教版高二下册备课资料)

按照传统的观点,《药》是明、暗双线式结构。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是夏瑜一家的故事: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论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因此认为小说的主题是表现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寂寞、悲哀。这显然受了鲁迅的话的影响,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曾说过这篇小说描写的是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真截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某一私人的福利。

这种划分方法对我们理解这篇小说的确是有重要的帮助。不过,我们从小说的实际描写来看,夏瑜在小说中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但对他的描写却只有寥寥几笔。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不具有立体感,虽然通过他的两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大无畏牺牲精神的一往无前的热血青年,但是因为缺少

更多的情节,他仍然只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人物形象。我们从小说中只能看出他的牺牲精神,可以想见他曾经有过的奋斗,也会产生对他的孤独前行的同情与悲哀。但是这只能是我们抽象出来的概念,作为小说他留给我们的感性的东西实在太少,我们终究无法在头脑中活化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硬要说这样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不免让人觉得太牵强。

当然,如果要写他的故事,在很多地方是可以增加情节的。例如,按照一般小说的写法,刑场就义就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地方,这可表现夏瑜面临敌人的屠刀,表现他慷慨赴死的英雄本色;面对围观的群众,正可表现他为了天下人而献出自己的悲壮。可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处理,刑场上不仅根本没有写到夏瑜的一点表现,而且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作者是在有意淡化夏瑜这个人物形象,不让他成为小说中的焦点。其次,茶馆中茶客们的谈论本可以加入更多的细节,使夏瑜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生动。可是作者仍没有这样写,只用两句话就一笔带过。这里突出的是一帮茶客形象,重点表现的不是夏瑜的活动,而是他的一点活动,两句话在众人身上所引起的反应。在小说的结尾,写到了夏瑜坟头的花环,很多人认为这表现了夏瑜的事业所继有人,这个情节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信心。这恐怕是无中生有,实际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药(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药(1)

药(1)

●从容说课

小说《药》创作于1919年4月,同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后被收入鲁迅小说集《呐喊》。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残酷统治,在思想上愚弄百姓,人民群众生灵涂炭,在黑暗中挣扎。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但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民众思想上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屡屡失败。现实的触目惊心,使鲁迅陷入失望和痛苦。他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深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鲁迅创作了《药》这篇小说。

小说以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为题材,意在揭示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和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还吃他的血。小说深刻揭示了民众的麻木不仁,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

学习这篇小说,要把握它的结构,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领悟它的主题,另外还要注意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

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暗线: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两线连接、交织,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残酷镇压革命者的罪行,在热情讴歌革命者英勇斗争的同时,揭示了群众愚昧、落后的现实。一般来说,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关于《药》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忽视学生的多元思考,那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真正把握小说的基础上能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还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和历史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典范。而《药》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具有超高的创作技巧和思想文化艺术。

一.次要人物——花白胡子的人

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对小说情节的铺垫、场景的转移、上下逻辑的串联和揭发的深刻社会意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花白胡子的形象------圆滑世故的老头

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被人忽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花白胡子”只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表明是位老者。在小说第三部分茶馆谈小栓吃了药后的描写中,康大叔说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 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她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着走开“。在场的其他人都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了。谁来解围呢?只有年老的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的紧张气氛。“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 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同时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

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六、人物形象

1.华老栓

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

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

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

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高二语文《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高二语文《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是鲁迅笔下以观看杀人为乐趣的看客,无聊、空虚、麻木,在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们心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管它挨刀的是谁的儿子!

“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这是茶馆里对革命者夏瑜怎么看也看不明白的茶客们,愚昧、落后,忽而愤怒忽而幸灾乐祸——谁让夏家的小东西是个造反的乱党!

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是鲁讯先生的毕生追求。《药》中的看客与茶客(以及老栓夫妇等)无疑是先生系列解剖手术中极为重要的病人。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写到看客围观杀人,他对国民的“看客”心理深恶痛绝。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看别人被砍头——不管被砍头的年老年少,是善是恶——居然没有半点儿的恐惧感与丝毫的同情心,且欣欣然犹如在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咀嚼着,品味着,兴奋着,在片片鲜红中陶醉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面对血腥如此“坦然”,这样的人胸腔内流淌着该是怎样的液体呢?除了冷漠,除了麻木,我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相形之下,倒是那些茶客们似乎“爱憎鲜明”。对夏瑜的造反,“现出很气愤模样”,对夏瑜的被打,“忽然高兴起来”,认为夏瑜的革命宣传“不是人话”,把夏瑜的革命行动说成是“发了疯了”。他们的生活是贫苦的,社会地位低下,受尽剥削,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是非颠倒,善恶不辨,满足于做稳奴隶。你夏瑜不安分守己,杀了头是咎由自取。于是咒骂,于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围观,在“嚓――嚓――”声中如阿Q般血流加快,瞳孔放大,充满莫名而无尽的快感。留给革命者的只有弥漫周身驱散不得的深深的悲凉。鲁迅先生以沉重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个愚昧落后的灵魂。“怒其不争”,国人们啊,什么时候你才能从昏睡中醒来?

看似寻常最奇崛——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

看似寻常最奇崛——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

■■■■■■■■ill

语文新锐

看似寻常最奇崛

—鲁迅小说《药》的语言艺术举隅◎王东

王东,甘肃远县第一中学教/。

人们阅读鲁迅的作品自然不会忽视那些奇特的、精彩的、富含张力的语言,但往往会忽视那些看似平常的、随意的词句:即使留意了,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准确理解其妙处而漠然视之,甚至横加非议。比如他的散文诗《秋夜》的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便因其

的、意的特而往往为人而

真的一句的含义和妙处,首先读懂这篇文章的主旨。“(《秋夜》奇而的天

的、繁霜和夜[鸟等自然的,了时的

和的,是而然铁骨铮铮的枣树,枣树鲁迅的强力意和精,意力和精是鲁迅力和自

的有力,也是鲁迅的人格体现。既然如,鲁迅似的

种力量的在,且存在。而力量在当时的社会是能可的,而在鲁迅的在他的理,力不也不立,所以鲁迅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他的很多作品里都不乏看似平常却需认真推敲玩味方知个中三昧的妙笔,以《药》为例作一赏析。但,我的墨并不在于《药》部作品那些富有张力、一子能抓住读球的语言,那些语言已经被研究了千百遍;我注的恰恰是那些比较平淡的、平常的、不引人注意的文字,因为,这些似平常之语,却往往暗藏思想的闪光,更需要我们去深入发掘和研究!

《药》写于1919年4月,以1907年徐锡麟、秋瑾起义为,的夏瑜暗指秋瑾。“鲁迅曾对别人讲述过《药》的写作意图:’《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的悲哀;,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的悲哀;更直接地,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牺牲了,愚昧的群众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❾这个主题不可谓不弘大,但鲁迅先生以他老到的笔墨将其揭示

鲁迅的《药》赏析

鲁迅的《药》赏析

鲁迅的《药》赏析

鲁迅的《药》赏析

《药》是中国现代⽂学奠基⼈鲁迅创作的⼀篇⼩说。以下是⼩编整理的有关于鲁迅的《药》赏析,欢迎阅读借鉴。

鲁迅的《药》赏析

鲁迅的《药》赏析1

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个是华⼩栓之死,另⼀个是⾰命者夏瑜之死。鲁迅在描写时采⽤了双线结构,以两条线索来展开。⼀条是明线华⽼栓为了治⼉⼦的痨病,听信侩⼦⼿康⼤叔的话,买⼈⾎馒头来为⼩栓治病,但服后⽆效后死亡。⼀条是暗线夏四奶奶的⼉⼦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的⽣命。

我们可以看到⽂章中鲁迅《药》最讽刺地⽅莫过于华⽼栓买的⼈⾎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夏瑜是为⽆数⼈的未来和幸福牺牲的,最终却被为之付出⽣命的⼈,吞噬了⾃⼰的鲜⾎。这是极其让⼈感到悲凉的事实。夏瑜作为⾰命的先⾏者,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勇敢,当他⾝陷牢狱时,并没有因此⽓馁,还积极的劝牢头造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乐观与坚强。在狱中他敢于宣传“这⼤清的天下是我们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畏精神。在⼩说中夏瑜的形象是正⾯的,鲁迅对他的精神进⾏了⾼度的赞扬,但他的努⼒与付出⼜有什么⽤呢?在茶馆⾥⽆聊的看客们只认为夏瑜的⾏为是在“作秀”,对他因宣传⾰命道理挨了打,不仅不同情,反尔还幸灾乐祸。当夏瑜要被杀时,⼜有多少⼈想他快点死呢?这些⼈像恶兽般窥视着夏瑜的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残酷的事实,⾰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间存在很严重的隔膜。对于⾰命者来说,连⾃⼰的母亲都不知道⾃⼰的⼉⼦为何⽽牺牲,不能不得不说这是极其具有悲剧性的。

《药》(鲁迅)

《药》(鲁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地点、时间、季 节、气候、景物等。
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①渲染气氛 ②交代时代背景 ③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心情 ④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走进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 二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后因父病, 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1898年考进南 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矿路学堂。 1902年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 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 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 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 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 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群众
华老栓一家人、看客们、夏四奶奶、茶客们
爪牙
康大叔,夏三爷,红眼睛阿义
革命者
夏瑜
如何分析人物性格
1.找相关语句描写,正面和侧面。 2.从描写看个性特征。 3.人生经历,身份定位,思想认识。 4.作者态度或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
肖像 语言 心理 神态 动作 细节
二、把握人物
讨论:关于愚昧、麻木的描写
夏瑜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是当时的群众所不理 解的。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 脱离群众的弱点,更好地突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鲁迅《药》原文与赏析

鲁迅《药》原文与赏析

鲁迅《药》原文与赏析

鲁迅《药》原文与赏析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⑵,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选修教材 《药》鲁迅

选修教材   《药》鲁迅
鲁迅
学习思路
温故知新 读懂鲁迅 吃透文本 理清思路 抓住人物 分析形象 赏析描写 理解暗示 研究标题 明确主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表现 主题的结构特点。 2、抓住人物, 分析形象.
重点难点
• 1、抓住人物, 分析形象.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表现 主题的结构特点。
教法学法
• 启发诱导法 • 质疑为主
——肖像描写
——几笔勾勒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 形象。
人物分析三:康大叔
• 身份地位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
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 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
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 性格特征

凶暴、残忍、贪婪、无耻。
茶客:麻木、冷漠、空虚的小市民形象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2/
2020 1:55:36 AM01:55:362020/12/1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12/12/
谢 谢 大 家 2020 1:55 AM12/12/2020 1:55 AM20.12.1220.12.12
交流讨论法 • 合作探究法
阅读小说有那些基本方法?
• 了解背景 • 理清情节 • 分析人物 • 把握主题
合作讨论
为什么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 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药》说课稿

《药》说课稿

《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现当代小说的能力,欣赏的重点是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性格及描写技巧。

鲁迅小说以扶植国民、疗救中华为目的,在上个世纪的烟火中完美地体现了政治和艺术的结合,因此要把握它们的主题就不得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并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落实到《药》这篇小说,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主题的深刻性。辛亥革命的志士被杀,他的血却成了愚昧国民用来医治痨病的药引;二是双线结构中的人物塑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华老栓盲目迷信人血馒头的愚昧,透过血淋淋的馒头我们看到的是在看客围观中的革命志士的无辜被害。

二、教学方向

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探讨小说主题的深刻性。而要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既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又要联系作者的创作的意图,还要结合双线情节中人物的比照描写。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总结;

四、教学过程

因此,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如下:

(一)朗读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对小说的感性认识。

(二)领会主题

这一阶段只是在学生感性认识上的初步鉴赏。

我想,任何原始的、最初的状态可能比较粗糙比较稚嫩但却是最新鲜最珍贵的思维火花,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提问:

“阅读完这篇课文大家觉得是悲剧还是喜剧?”明确:“悲剧。”

“那么悲剧的‘悲’体现在哪儿呢?”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人物为立足点按照不同人物就有不同主题说大胆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比方: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

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①,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

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

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

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

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华老栓去买药,临近刑场,看客便飘然而至。

一、看客的个像

“哼,老头子。”(看客之一)

“倒高兴……。”(看客之二)

无形无影,但如影附形。先声夺人,但神秘莫测。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哼”,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嫉之情了。在这里,不用描绘形象,那样显得太呆板;也不用添加动作,任何举止行动都是累赘。仅仅用语言,简短的六七个字,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在这里,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述,这两个短语虽然不多,但却很有穿透力和讽刺性。是对华老栓迷信愚昧的有力延伸和拓展。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所以此处用一“又”字。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或者来取人血馒头)。所以他感到吃惊。有人认为,“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笔者不敢苟同。“几”,指不定多数。据情形推测,应该

至少三个。与前两个相比,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侧重肖像与行动,而且注意以点带面。“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这种变化,从作家方面分析,是尽量追求小说的艺术性。从文本世界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有所推移,人物心理也进一步加强。“样子不甚分明”,客观因素在于天未大亮,主观因素在于为去看杀人而着急赶路,这是关键。尤其“食物”之比喻,形容见神,入木三分,非画师般的描摹术而不能。可以理解为:好长时间没看杀人了,如今可逮着一个机会,赶紧去看,晚了就抢不到有利地形了。有论者以为,这个比喻句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其实,未能从看客心理角度深入把握、理解。因此,这种变化从读者接受而言,能让人在阅读时一步比一步感到心灵的震撼。

《药》教案

《药》教案

鲁迅

一、教学要求:

1.归纳小说的主题。

2。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人物形像。

4。讨论标题药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则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以及对革命的反思。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药》。

二、关于背景: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药》鲁迅

《药》鲁迅

小说人物
丑恶的爪牙、帮凶: 康大叔 红眼睛阿义 夏三爷
悲哀的革命者: 夏瑜
愚昧而麻木的群众:茶客、华家夫妇、 看客、 夏四奶奶
文中写到夏瑜坟顶上“有一圈红白的 花”,这反映了什么?
夏瑜坟上“平空添上”的花环,使作品 的色调得以变化,使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想到后来的革命 者还在继续战斗。
1.康大叔是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 鲜血换钱。他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 大嚷,急于表功。
2.华大妈是愚昧迷信的国民中的一员,忌讳极多。
3.花白胡子老于世故,既不触犯华大妈的忌讳, 又讨好康大叔。
夏三爷:
“真是乖角儿,先告官”“赏了 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 一文不花。”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 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 家。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 文为主,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等 ;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 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等。他的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 文课本,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
这么贫穷,却把来之不易的钱,花在不 能治病的“药”上,突出了华家夫妇的愚昧 迷信。
看客:
“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 在那里徘徊”“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 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 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 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 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 挤倒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是鲁迅笔下以观看杀人为乐趣的看客,无聊、空虚、麻木,在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们心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管它挨刀的是谁的儿子!

“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这是茶馆里对革命者夏瑜怎么看也看不明白的茶客们,愚昧、落后,忽而愤怒忽而幸灾乐祸——谁让夏家的小东西是个造反的乱党!

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是鲁讯先生的毕生追求。《药》中的看客与茶客(以及老栓夫妇等)无疑是先生系列解剖手术中极为重要的病人。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写到看客围观杀人,他对国民的“看客”心理深恶痛绝。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看别人被砍头——不管被砍头的年老年少,是善是恶——居然没有半点儿的恐惧感与丝毫的同情心,且欣欣然犹如在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咀嚼着,品味着,兴奋着,在片片鲜红中陶醉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面对血腥如此“坦然”,这样的人胸腔内流淌着该是怎样的液体呢?除了冷漠,除了麻木,我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相形之下,倒是那些茶客们似乎“爱憎鲜明”。对夏瑜的造反,“现出很气愤模样”,对夏瑜的被打,“忽然高兴起来”,认为夏瑜的革命宣传“不是人话”,把夏瑜的革命行动说成是“发了疯了”。他们的生活是贫苦的,社会地位低下,受尽剥削,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是非颠倒,善恶不辨,满足于做稳奴隶。你夏瑜不安分守己,杀了头是咎由自取。于是咒骂,于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围观,在“嚓――嚓――”声中如阿Q般血流加快,瞳孔放大,充满莫名而无尽的快感。留给革命者的只有弥漫周身驱散不得的深深的悲凉。鲁迅先生以沉重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个愚昧落后的灵魂。“怒其不争”,国人们啊,什么时候你才能从昏睡中醒来?

《药》这篇小说为我们描画了一群“铁屋子”中“熟睡的人们”,在我们心头投下一抹浓浓的沉重。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成了国民的愚昧落后,而国民的冷漠麻木,正是造成我们的国家步履蹒跚、千疮百孔的根源之一。破毁“铁屋子”是先生的毕生使命,他渴望能以他那如椽大笔“改变人们的精神”;让先生差可欣慰的是,我们的生活中看客和茶客的身影已经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

看客和茶客该是到了断子绝孙的时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