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范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和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我向来不喜欢读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时候已经接近白话文的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也不愿读,所以哪怕这本《曾国藩家书》曾多次出现在各大网站的推荐必读榜单上,我也始终没有提起对它的兴趣,如果不是这次作业要求,我想我会因为个人喜好而错过这些通过平常的家书、简洁的话语而讲出不少极富智慧的为人处世准则的箴言。
曾国藩的家书不只是普通的日常书信,而是用书信形式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至亲,也传递给百年后翻看这些书信的后世之人。
《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长达三十年的从政从军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家庭生计,大到对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写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一生强调读书立志,倡导经世致用。
他首倡洋务,顺应世界潮流,同一众有识之士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传世家书与为政箴言,引起后人的重视与追寻。
曾国藩所写的信中就曾说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他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应该在于进德和修业。
进德指的是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
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
他之所以说“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是因为他认为功名富贵是不能强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
而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即所谓的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
曾国藩反复告诫家人要多读书,同时也提出了读书的方法,“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篇一】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
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
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
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
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
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
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
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
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纵观中华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个个英雄式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冲锋陷阵,吓破敌胆,有的官拜一品,开创盛世等等。
而我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越来越欣赏这位清朝后期的第一名臣。
在读书方面,作为程朱理学的唯一传人,他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他晚年回忆学习的时候,曾说自己是一个读书天赋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别强调一个“静”字,每次看书不允许任何人去打扰,说到读书唯有静才能真正的领悟书中的真谛,读透书中的文意。
而在现在喧嚣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被外面的繁华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诱惑所吸引。
“人若有恒,事无不成”是他一身的写照,我们看一个人时总是看到他的汗水,却没有看见他含着泪水依然在奔跑。
曾国藩的坚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一日不读书”,只有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才造就了他辉煌传奇的一生。
而现实的世界,坚持已经成了少数成功者的专利,能坚持的人已然不多,当自己回首失败的时候,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这么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废导致的失败呢?在他给九弟曾国荃的一封书信里,他写到“无愧于兄弟”,其实推而广之,就是他对待家人的态度,无论是兄弟还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数学家,一位文学家。
特别是二子曾纪鸿,为了鼓励他,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儿子一起学习数学。
而现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无暇照顾家庭,或许真的是那样,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调节的,只要我们用心花时间去做,去思考、去感悟。
何愁不成功呢?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品10篇)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2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
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
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
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
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3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曾国藩,作为中国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
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
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的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
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
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
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
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
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
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
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2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治理湘军、洋务运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天津教案、镇压太平天国)。
作为汉族人,他能在满清的统治下官至一品,同时言、行、德又为后人所传颂。
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读《曾国藩家书》,隽永意深,句句体现文正公独到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644年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兵攻陷北京,此后有用二十年占领中国,明朝灭亡,清朝正式统治中国。
虽然力图实现民族融合,但是清政府执行首崇满洲制度,使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官员受到猜忌、防范。
尽管有康雍乾盛世,然而清政府已江河日下。
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沉睡的中华帝国。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振臂一呼,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
1852年曾国藩组建湘军。
内忧外患,又无人可用,1853年清政府不得已启用曾国藩。
1864年初合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7月攻陷天京,清政府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功高震主,清政府已极不放心。
咸丰曾叹息:“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8月曾国藩上奏朝廷裁撤湘军,朝廷当即准奏,随即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
随后,曾国藩把家书开始刊行问世,表明自己忠心清廷,以安清帝之心、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辞世后第七年,1879年,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点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正式面世。
全书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871年(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又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曾国藩家书》最大感受是曾国藩的勤俭。
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他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读后感.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36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
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
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通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
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名为“家书”,实则不然。
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
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
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第三谨言。
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
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
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
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
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
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
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
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篇一】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
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
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
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
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
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
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
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
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优秀8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优秀8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1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尘。
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以海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
但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恰是表面上看起来谦虚退让、大度包容之人。
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
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读史书,喜读传记,但平日轻易不愿读近代史,因为读后往往令人义愤填膺。
读曾国藩家书,更多是出于对斯人的由衷钦佩。
读他与祖父、父母、叔父、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书,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义,感悟颇深,这也得益于学生时代良好的古文基础。
“大地数万里,人于其中,昼仅一室、夜仅一榻”。
是啊,人于天地间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万年间何其短暂,即便如此,我们生而为人,要养心、虚心、慎独、立志,要做谦谦君子,要做于国于家有益之人。
从家书中,篇篇可见曾国藩其孝、其俭、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严。
我总结了几条,即使今日看来,也颇有教益。
其一,“治家贵严”。
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人们和睦相处,崇尚俭朴的家风。
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袜,多为夫人亲自所做。
嫁长女时,陪嫁费用不超过二百两白银,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儿媳也绝不铺张浪费。
他吃饭仅一荤,即使当了大学士后仍每餐仍是仅一个荤菜,人称“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
这样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其二,知足常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1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家书,这个问题到认真读完他的家书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写家书的过程中,反省自己,也时刻叮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时向父母表达敬意。
言辞之间是充满了善意的批评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担当,承担责任,广交俊杰,能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站在太平天国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国藩一端便是平定战乱,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曾先生还是未能跳出封建时代思想,认为是普通的叛乱,却殊不知内外交加,但这也不妨碍他的赤字之心。
家书中曾先生力推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提的最多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话偶尔提及,对其影响深远最多的当属《大学》,三纲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来,本书大致从七个方面来归类家书内容,修身、劝学、治家、治国、处世、为官、养身,并未涵盖所有家书内容,而是节选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书的特点微言大义,对于细节的描述远胜于理论的空口号:修身中列举古往今来大家的自我修养,逃不出慎独;劝学中力荐发愤图强,知难而上,逆境中的不放弃;治家中全力诉说家人和睦为最高准则,家和则万事兴,对父母祖辈孝敬为大,对妻子相敬如宾,对儿女严父慈劝,对兄弟鼓励做事批评不足;治国以天为大,顶天立地之中凸显国家肱股之臣所应当分担的责任,危亡之际,凭一人影响力足以捍卫国家疆土;处世不以圆滑为大,棱角为重,以本心为中,符合本心便以各类方式与人打交道,吉、吝、咎、凶自有定论;为官当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两袖清分,对得起做官的初衷,但有不迷恋于权势与财富,为官只是一种工具,生当归隐田园,终老一生;养生,早起八段,心无旁骛,神无杂念,不以药石为主,当以修生养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长流水。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选2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1曾国藩,作为中国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
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
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
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
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
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
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
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
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
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篇2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
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
下面就是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1】好书带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书信,也是一位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位胸中含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与此同时,它也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家书》曾被媒体誉为“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之心的如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
”是为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在当今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还记得在《致沅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封信中,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接着,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观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不能重蹈覆辙。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
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
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百行孝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父母的孝心。
“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弟,是大不孝者也。
”他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养育孩子的责任。
在信息很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他信守对父母的诺言,时时不忘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无论公务多么繁忙,远隔千里给亲人送去精神食粮,用频繁的家书勉励弟弟们劝学思齐,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
曾公用行动实现了他的承诺,着实让人敬佩。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反观当下,恶意碰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的诚信敲响警钟,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该反思有无丢失做人之根本呢?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1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
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曾国藩身上的许多优点尤值得现代的我们认真的领会和学习。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2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
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0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吧。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感悟范文2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
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下面给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读《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范文1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
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
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最新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最新5篇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曾国藩,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下面给您带来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
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名人家书弘中华好家风
近来夜读《曾国藩家书》(附家训),其文风朴实,叙事细致,所述内容包罗广泛,从国家政策,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求医看病等等,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就像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顺、亲情、友悌,展现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习俗作风。
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
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等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借鉴的“好家风”。
通过曾国藩家书体现出来的曾家家风中就有着至今都值得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曾国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过人才能,却是人人佩服的。
这一家风教育在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
《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形成了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
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
当年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
从写信时间上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与家里写信的频繁,当年通信极不发达,只能靠人捎带,却能如此坚持写家信,足见其勤。
除自己身体力行,他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
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欧阳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在家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食、衣、细、粗四字缺一不可。
”他为曾家妇女规定“日课”四项为:“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
曾国潘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
可见其家风中对学习的重视。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在曾家家风的熏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