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关于海南黎锦的作文
关于海南黎锦的作文
在2020年中国春节前夕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游客和纽约市民一抬头便可感受海南“黎锦”的千年韵味。
海南非遗“黎锦”宣传片从讲述海南黎锦3000年的悠久历史,到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近年来海南黎锦服饰在国内外大型赛事、秀场亮相和获奖的精彩瞬间,生动诠释了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效。
非遗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放,不仅有利于更多的海外民众了解海南“黎锦”,更进一步推动黎锦和海南文化走向世界。
海南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是黎族人的心灵史诗,海南黎族把他们对日月星辰、雷电水火等自然的崇拜都会体现在黎锦的图案之中,是当地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积累的一个生动体现。来自大自然的色彩,再加上纺染织绣的纯手工工艺让黎锦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海南岛内外各界人士的目光。
今天的黎锦,可不再是落伍的代名词,在潮流时尚的加持下,黎锦的美变得民族化、国际化,其变化多端的魅力,也深受众多人的喜爱。随着黎锦传承的不断深入,古老灿烂的海南黎锦,将在未来继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 (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从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局获悉,为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该局将于9月6日至12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
据了解,2009年10月,中国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年来,海南省建成5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作坊,保留148亩原料种植生产基地供传承人学习,16个黎锦技艺传承村正常运转,在62所中小学开展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目前参加学校学习的有1万多人,织女从报考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近2万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多次代表海南走向亚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据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在巴黎举办的展览将分为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示区、传承人生活展示区、李锦风情展示区、十年保护成果展示区、李锦创新文化展示区五大板块。海南将派出1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青年代表到现场进行示范。
届时,展演展示将重点展示传承人的精品力作,其中两幅“龙被”——“双凤朝阳”、“鸾凤和鸣”均产于清末民初,图案绚丽色彩斑斓,代表了黎锦工艺中难度最大的珍品。
在此次活动中,海南黎族传统纺织技艺展示展演团将与巴黎的文化艺术单位进行交流,探讨黎锦走向时尚的可行性,探讨中法两国非遗传承与保护,黎族图腾元素与时装设计的运用,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秘书处就“用科技还原人类遗产”及急需保护名录转换人类代表作名录的可行性等进行交流讨论。
智慧树答案黎族传统文化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
1.黎族源于岭南的( )和驻守岭南中原人。答案:骆越人
2.在黎族,每年的大年初一也称为()答案:牛酒日
3.“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出自()答案:《易经·贲卦·象辞》
4.近日,政府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
将传统文化()。答案: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5.黎族编织部分主要是包括()和竹编。答案:藤编
6.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作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艺术作品含有的文化
()。答案:审美性
7.《美丽的森林》动画片,一共绘制了()工笔画,历时三年完成,成功飞
向奥斯卡。答案:10093幅
8.今黎族传统古文化中的()等等,总不断地闪烁着古代文明的许多信息和
密码为世人所关注。答案:黎锦;文身;黎陶;船型屋
9.黎族传统的文化特点是()答案:丰富性;多重性;相溶性
10.黎族的酒文化从的技术来看,有()两种方法答案:筐酿;罐酿
第二章
1.黎族服饰中以黎锦为主要面料缝制的服饰主要是()。答案:妇女服装
2.黎族认为最美的就是龙,因此,黎族就以()象征男性的健美、精力的充
沛和性格的刚强,也是区分穷富的标志。答案:黄色
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公布了一批世界十大“急需保护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中就有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答案:2009
4.黎族织锦花纹图案种类归纳起来约有()多种。答案:150
5.()区的纹样以平视体现的表现手法,在图案上描绘人的动态、舞蹈、生
产劳动,以此表示平安和人丁兴旺。答案:杞方言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5)建立网站,设立展览场所,建立研究机构,召开学术会议,达到对该技艺进行研究、 保护、传播、教育和普及的目的。
2010—2013年四年黎锦技艺保护工作时间表:
2010年建立5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传习馆,由当地政府出资; 2010—2013年,相关5市县每年举行一次该技艺普及活动,当地政府4年出资;
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 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三联幅为居多,五联幅和单幅为 最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联缀而成,一般长 2 ~ 3 米,最长可达 4.3米,宽1.1~1.4米,以龙纹、凤纹、狮子纹、麒麟纹和鱼跃龙 门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五幅联是由五幅彩锦联缀而成,长 2~3米,宽1.1~1.5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 蛇纹为主体纹样。龙被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红色 多用于喜事,蓝黑色多用在白事或宗教仪式上。
2010—2013年,学校开设黎锦技艺课程,省政府出资; 2010—2013年,补助传承人工作经费和生活费用,省政府出资; 2010—2013年,建立纺染原料基地,当地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
2010—2013年,建立黎锦技艺研究机构、设立展览机构,省政府出资;
2013年前,基本建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 2010—2013年,建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设立网站,省政府出资;
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今天给各位分享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南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
2、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3、海南传统文化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南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琼侨歌谣等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琼剧、儋州调声、临高渔歌、崖州民歌、黎族民歌、苗族民歌、海南八音器乐、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打柴舞、苗族盘皇舞、海南椰雕等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术;
(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东坡笠屐制作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等传统技艺;
(四)南海航道更路经、黎族苗族三月三节等传统民俗;
(五)黎族传统体育与游艺活动等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和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以下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题目以下哪一项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四合院
2.木拱桥
答案:2. 木拱桥
答案解析: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近年来,多种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技艺有所流失,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截至2023年,有4项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
1.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这项技艺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近年来,多种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技艺有所流失,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这是海南省的传统手工技艺,涵盖了纺线、织布、印染和绣品制作等全过程。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这是中国安徽省的传统手工技艺,用于制作传统书画所用的纸张。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西安鼓乐。这是一种流传于陕西省西安一带的传统音乐形式,包括鼓、锣、笛等多种乐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光辉艳若云.doc
黎锦光辉艳若云
黎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千百年来,黎族妇女用睿智和汗水培育出了艳丽的黎锦之花,它是中华纺织园内一朵魅力永驻的奇葩。
黎锦历史悠久,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至今已逾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古称“吉贝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锦便享有盛名。《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那时黎族先民便能织出绚丽多彩的布了。从西汉开始,黎锦就已成为海南地方向皇帝朝贡的贡品。至宋代,黎锦以其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制作精美、品种繁多而闻名遐迩,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誉为:“机杼精工,百世千华”。宋元之际,黎锦的纺织技艺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据元代王逢的《梧溪集》记载:江苏松江(今上海市)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流落到海南崖州三十余年,她悉心向黎族人民学习黎锦的错纱、配色、综线、提花等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于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返回松江,将纺织工具和技术传授给家乡百姓,从而推动了江南棉纺业的迅速发展。明代松江府“绫布二物,衣被天下”,成为全国棉布业中心。“鲁班爷的手黄道婆的布”至此的名。至清代,黎族的棉纺织业进入了空前鼎盛的时期。
流传至今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2006年5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下简称黎锦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黎锦技艺在国际上的知
名度,而且引起了国内广大民众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黎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
黎族刺绣文化心得体会
黎族刺绣文化心得体会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年来,海南省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果。
黎族黎族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国家相传了数年。不过就在前天去老家看望姥姥时有一个巧合,让我买到了一个手工DIY黎族刺绣手帕的套组。
这个套组有自带的黎族布、固定布的环和针线,我这个黎族并不是很难能,用到的针法只有指针绣、法国豆针绣、轮廓绣、玫瑰花绣,所以我的黎族手帕缝的还是挺快的。我买完这个黎族套组只有两天,但我已经将这幅黎族完成了1/2了,毕竟我这个黎族上只有12朵菊花、8朵小菊花和12支叶子而已,比起那些黎族大家所黎族出的金凤和巨龙相比,我这个只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我自然绣得很快,不过我还是第一次接触黎族,所以拉针引线啥的,做的不是很好,总是会掉线,线会分成好几个叉,从而穿不进针孔里,有时候甚至会在穿线时扎到自己的手指,而且我还会因为线上面有一个不平的疙瘩,卡在不上,从而让我认为线已经到头了,所
以手帕背面总会有很多很长的线头,而且我还非常容易犯晕,把这个针法记成那个针法,把那个针法记成这个针法。唉,不过我能将黎族这事儿坚持到现在也是很了不起的,像我表姐她已经放弃了她的那一个黎族手帕。
看来古人的智慧可真不小,竟然可以发明出黎族这种东西而且还能将这麻烦的事物传承到现在,也希望我能把这个手帕绣成功。
黎族双面绣延伸到白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等,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缩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秉承初心、不忘使命,继往开来做好黎族刺绣文化宣传。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遗产深厚,其中有43项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1.古琴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2.昆曲(列入年份2008年)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发源于600多年前。昆曲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3.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2008年[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2008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有
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
木卡姆》等。
5.羌年(列入年份2009年)
羌年是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23个乡镇的羌族聚居地
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3-5天。
6.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
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
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两地,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年份2009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
一体,织锦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宣传词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宣传词
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结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通过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向世人展示黎族独特的艺术美学和智慧。下面是我们的宣传词:
1. 传承经典,绽放民族之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凝聚了黎族人民的匠心和智慧,每一件作品都是黎族文化的瑰宝,传递着浓厚的民族情怀和历史记忆。
2. 纺染织绣,绣出家国情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展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与独特之处,让人们感受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
3. 手艺传家,艺术流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积淀了千百年的手工艺精华,是黎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将其升华成为民族艺术的代表,展现黎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4. 纺染织绣,守望民族精神。黎族人民对纺染织绣的热爱和执着,源自对民族文化的无限热忱。我们希望通过宣传这一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黎族的文化,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5. 丝丝入扣,墨色丹青。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细腻的绣线间,蕴藏着无限的艺术魅力。我们持续探索和尝试,结合现代元素和创意,使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焕发出时尚和现代感,成为时代的艺术品。
6.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艺术与时尚的结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保留经典的同时,注入了现代元素和时尚感。我们致力于将这一传统技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了解和欣赏黎族的独特魅力。
以上是关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宣传词,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黎族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黎锦的结构与织造工艺及其龙被刺绣技法研究
黎锦的结构与织造工艺及其龙被刺绣技法研究
作者:钱小萍沈芝娴方婷玉
来源:《丝绸》2021年第11期
摘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也是海南黎族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为使人们对黎锦技艺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文章重点对黎锦的织物结构和织造原理,以及对黎锦龙被的刺绣技法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海南黎锦龙被先后两次的复制实践,论述了黎锦独特的技术原理,剖析了黎锦的组织结构和织造技艺的巧妙之处,同时研究了黎锦龙被刺绣技法,以期黎族这一代表性的传统纺织技艺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
海南黎族;纺染织绣;纺织技艺;黎锦;龙被;非遗;腰机;滴针绣
中图分类号: TS106.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11000104
引用页码: 111101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1.001
Research on Li brocade structure and weaving process and dragon quilt embroidery technique
QIAN Xiaoping, SHEN Zhixian, FANG Tingyu
(Suzhou QIAN Xiaoping Ancient Silk Re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uzhou 215001,China)
Abstract:
"L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inning, dyeing, weaving and embroidery process"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s by UNESCO in urgent need of protection is also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f the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To make people acquire a more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i brocade craftsmanship,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f Li brocade fabric structure and weaving principles, and Li embroidery techniques of brocade dragon quil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duplicating Li brocade dragon quil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technical principles of Li brocade and analyze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Li brocade and the ingeniousness of the weaving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 brocade dragon quilt embroidery technique, hoping that this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textile technique of the Li nationality can be better inherited and promoted.
2024年九省联考试高三语文作文题(安徽、贵州卷作文)“文化遗产”导写:承续文化遗产,守护历史之魂
三个写作任务的要点: 任务一,题目非常明白地要求考生“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
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这正是需要考生在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时结合记叙、议论、 描写和抒情等其它表达方式。避免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写抒 情性的散文或者重人文价值的文化散文都可以。高分作文要注 意谋篇布局,重点突出,对于人文价值表述深刻,语言要出彩 。
不知大家听过我的介绍后是否对这项非遗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一杯中国茶,同样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传承与自信,近年来的 “非遗热”也让喝茶、品茶的形式越发纷呈。坐下来,小憩, 举杯饮茶,茶亦醉人。
【简评】 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茶文化的特点,品茶的方式, 制茶的种类,泡茶的工艺等方面取材,突出了茶的人文价值, 文章叙事、说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叙议结合,语言隽永, 富有感染力。
1.试题特点:
此题沿用前几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方法命题。属于任 务驱动型作文。
命题契合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目标,体现立德树人的宗旨, 设题注重生活情境,征文投稿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三个任务给 考生自由选择,文体放宽,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
2.材料解读 材料第一句给出文化遗产的种类提示考生,提示考生从哪
承续文化遗产,守护历史之魂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 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 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 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 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 动例证。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 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 顺”。
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 海洋可持续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6月7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38;2010年,水 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 会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ຫໍສະໝຸດ Baidu。 2019年11月12日,水 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名单。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引言
海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极具文化魅力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凝聚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为海南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将通过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深度研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旅游商品开发中,以促进海南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概述
黎族是海南省的土著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艺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黎族人民独特的文化符号。
1. 纺织技艺
黎族传统的纺织技艺主要包括纺、织、染三个方面。在纺织过程中,黎族人民使用土布织布机、纺车等工具,以当地产的棉花和蚕丝为原料,手工纺织精美的布料。在染色方面,黎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自然植物和矿物资源,研制出各种色彩鲜艳、坚固耐用的染料,使得黎族传统布料色彩丰富、光洁鲜艳。
2. 刺绣技艺
黎族的刺绣技艺是迄今为止最为翘楚的手工技艺之一。黎族女性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技艺,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会用精美的刺绣品点缀自己的衣物和家居用品。黎族的刺绣品成为了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二、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在海南省,虽然已经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了一些保护和挖掘工作,但在旅游商品开发领域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传统技艺未得到有效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转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面临巨大困难。只有少部分老一辈的黎族人掌握着这一技艺,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技艺的兴趣不足。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裂的危险。
东方织娘:千年黎锦重生之路
“绝境重生,生机不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路,既不是同类案例中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而黎锦这一发生在天涯海角的非遗保护传承故事,正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丰富、多元的非遗重生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类织造史上的活化石
在海南省东方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多年、长期负责非遗保护工作的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蓉与黎锦结缘已有10年。王秀蓉说,黎锦即海南黎族民间织锦的简称,黎锦的精华在于其植物染色技术、图案艺术以及絣染工艺,至今已有3000年的可考历史,被称为人类织造史上的活化石。苏轼诗句,“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中的“吉贝布”即为黎锦古称。尤其是东方市大田美孚黎锦,更是与其他黎族织锦有着很大不同。“其流程是先扎花(图案)染线而后织布的一个过程,堪称织造史上最复杂的绵纺织技艺,现在也是国际上最流行的特种高级面料之一。”王秀蓉说。
据介绍,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
在海南省九龙山下、昌化江畔,东河镇西方村年近7旬的省级传承人符拜马丁(左一)带着儿孙在行进中吟唱黎家美孚小调“欧欧调”。她是当地鲜有的能熟练掌握全套黎锦织造工艺的织娘之一
东方织娘:千年黎锦重生之路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路,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丰富、多元的
非遗重生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方 方 图|吴忠平
而在美孚黎族,妇女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服饰,早在19、20世纪就已为西方旅行家、探险者和文化人所关注、传播,近30年来又吸引不少欧美、日韩等国专家学者前来调查研究。2006年11月,两位美国纺织博物馆的专家就曾深入海南中、西部黎族聚居地调研,其中包括东方的美孚方言区之一——东河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活态遗产处代表提姆·柯蒂斯曾称赞黎锦:“工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化 遗 产 介 绍 ( 7 )
பைடு நூலகம்黎 族 传一一一统~一一纺一一~染~一一织一一一绣 技 艺
一一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魁
一~据一一溉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锹一一坝一一一一一一一
黎族织 锦具有典型的原生态 文化特色 。 黎族妇女很早
就懂 得 利用海 岛棉 、 木棉 和 各类野 生 麻类 等 纤 维 材料 , 并
熟练地 掌握 和利用 多种植 物及 矿物进行染色的技 艺 凭借
着简单的千 年不 变的纺轮纺纱 、 踞织 腰机织 布工 具 , 织 造
出
若 艳 “
云”
的黎锦 ,
_T 艺 水 平 十 分 精 湛 一
最具 特色的技
艺体现 在其
单 “
而织 ”
“ 双 面绣 ” 和 “ 绞缬染” 等工 艺箱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服蚴眨网 蚋先 虮姒懈舵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Leabharlann Baidu
嫘祖庙
• • •
嫘祖庙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一)古代纺织的发展概述 1.采桑养蚕的起源 2.商周两代的桑蚕丝织业 3.战国秦汉时期的桑蚕丝织业 4.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桑蚕丝织业 5.宋元明清的桑丝织业
1.采桑养蚕的起源
• • 传说一:正史中记载着我国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元《通鉴纲目 前编· 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 天下无皴瘃(cun zhu)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为了表示祝贺,亲自把她吐的丝献给黄帝。黄 帝见了,非常喜欢,叫人把丝织成了绢子,绢子织好后,黄帝和臣子伯余各做了 一件礼服,穿了感觉很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知道此事就去寻找能吐丝的蚕 种,并采来桑叶把它精心饲养起来。蚕神送丝,嫘祖始蚕,流传到民间,大家崇 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这样,采桑、养蚕、织绢,便成了中 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劳作手段。坐落在玉皇山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门前的那尊嫘祖 舞绸的雕像就取自这个传说。 传说二:来自马头娘 民间有关蚕桑起源流传最广泛的是马头娘的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四川有 位姑娘思念远方的父亲,对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找到父亲,就嫁给白马。后来 马儿果然找回了父亲,但姑娘却无法兑现承诺,马儿十分伤心。得知内情的父亲 杀了白马,曝晒马皮。一天,马皮卷走了姑娘,在树林里变成了马首人身的蚕。 从此那一带开始有了蚕桑,使当地受益。人们就将这片树林称为桑(谐音 “丧”),桑树上的蚕便称为“马头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