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例题分析(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分析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测试题(有解析2015高考语文一轮)

分析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测试题(有解析2015高考语文一轮)

分析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测试题(有解析2015高考语文一轮)

分析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测试题(有解析2015高考语文一轮)

[共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庾季才,字叔弈,新野人也。季才幼颖悟,八岁诵《尚书》,十二通《易》,好占玄象,居丧以孝闻。梁湘东王绎引授外兵参军。西台建,累迁中书郎,领太史,封宜昌县伯。季才固辞太史,梁元帝曰:“汉司马迁历世居掌,魏高堂隆犹领此职,卿何惮焉!”帝亦颇明星历,谓曰:“朕犹虑祸起萧墙。”季才曰:“秦将入郢,陛下宜留重臣,作镇荆陕,还都以避其患。”帝初然之,后与吏部尚书宗懔等议,乃止。

俄而江陵覆灭。周文帝一见,深加优礼,令参掌太史,曰:“卿宜尽诚事孤,当以富贵相答。”初,荆覆亡,衣冠士人,多没为贱。季才散所赐物,购求亲故。周文问:“何能若此?”季才曰:“郢都覆败,君信有罪,缙绅何咎,皆为贱隶?诚窃哀之,故赎购耳。”周文乃悟曰:“微君,遂失天下之望。”因出令,免梁俘为奴婢者数千口。后宇文护执政,问以天道征祥,对曰:“顷上台有变,不利宰辅,公宜归政天子,请老私门。”护沈吟久之,曰:“吾本意如此,但辞未获免。”自是渐疏。及护夷灭,阅其书记,有假托符命,妄造异端者,皆诛。唯得季才两纸,盛言纬候,宜免政归权。帝谓少宗伯斛斯征曰:“季才甚得人臣之礼。”因赐粟帛,迁太史中大夫。

开皇元年,授通直散骑常侍。帝将迁都,夜与高颎、苏威二人定议。季才旦奏:“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且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为迁徙计。”帝愕然,谓颎等曰:“是何神也!”遂发诏施行。赐季才绢布及进爵为公。谓曰:“朕自今已后,信有天道。”于是令季才与其子质撰《垂象》《地形》等志。谓曰:“天道秘奥,推测多途,执见不同,不欲令外人干预此事,故令公父子共为之。”及书成奏之,赐米帛甚优。九年,出为均州刺史。时议以季才术艺精通,有诏还委旧任。以年老,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

一、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练习:

1、解释:

(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

(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

(5)无足

..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

2、翻译:

(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解释:(1)用(2)问

(3)有时(4)打开

(5)不值得(6)各种

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

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阅读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

阅读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

阅读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

阅读翻译浅易的言专题复习测试(含解析2015语高考一轮)

[共64分]

一、阅读下面的言,完成1—5题。(21分)

罗玘,字景鸣,南城人。博学,好古,务为奇奥。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丘浚为祭酒,议南人不得留北监。玘固请不已,浚骂之曰:“若识几字,倔强乃尔!”玘仰对曰:“惟中秘书未读耳。”浚姑留之,他日试以,乃大惊异。成化末,领京闱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益肆力古,每有作,或据高树,或闭坐一室,瞑目隐度,形容灰槁。自此益奇,玘亦厚自负。

尤尚节义。台谏救刘逊尽下狱,玘言当优容以全国体。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玘上言曰:“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一旦指名暴其恶,启远人慢朝廷心。言官未见籍记,凭臆而论,安辨玉石?一经攻摘,且玷终身。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梦阳下狱,玘言:“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梦阳不保,为侯累。”帝深纳焉。秩满,进侍读。

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少卿。刘瑾乱政,李东阳依违其间。

玘,东阳所举士也,贻书责以大义,且请削门生之籍。寻进本寺卿,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僚属畏惮。畿辅盗纵横,而皇储未建,玘疏论激切,且侵执政者。七年冬,考绩赴都,遂引疾致仕归。宁王宸濠慕其名,遣使馈,玘避之深山。及叛,玘已病,驰书守臣约讨贼,事未举而卒。嘉靖初,赐谥肃,学者称圭峰先生。

(节选自《明史•苑》)

黄五岳省曾言南城罗公玘好为奇古,而率多怪险俎饤之辞。居金陵时,每有撰造,必栖踞于乔树之巅,霞思天想。或时闭坐一室,客有于隙间窥者,见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气,皆缓履以出。都少卿穆乞伊考墓铭,铭成,语少卿曰:“吾为此铭,瞑去四五度矣。”今其所传《圭峰稿》者,大抵皆树巅死去之所得也。

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011高考一轮语文精品课件

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011高考一轮语文精品课件
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考纲分析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 要求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理解,能力层级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主谓倒装句
返回目录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大王来何操 ⑶沛公安在
宾语前臵句 宾语前臵句 宾语前臵句 宾语前臵句 宾语前臵句 定语后臵句 定语后臵句 状语后臵句
⑷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⑸唯命是从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
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⑻青,取之于蓝来自百度文库而青于蓝 ⑼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返回目录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⑪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 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 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⑫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 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与翻译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返回目录
*对应训练*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 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⑫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⑬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 译文: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 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⑭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 非常深入而且广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5 文言文阅读 分点突破1 理解文言词语7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5 文言文阅读 分点突破1 理解文言词语71

第四板块古诗文阅读

【导语】古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共包括四个能力层级。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

整体阅读指导

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2019-2020课标卷考查情况如下:

1.始终坚持“浅易”原则。新高考卷则难易不一,2020三套课标全国卷延续了往年课标卷的考查难度,选文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是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和常见句式,考生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

2.题型稳中有变。近几年课标全国卷考查文言断句、文化知识、分析综合和翻译句子,但新高考增加了简答题型,应引起关注。

3.“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断句题、文化知识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皆体现出这一特点。

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

一、文言文阅读的文本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多为五六百字的史传文,一般较为浅易,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文言文阅读

【考点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

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

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

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窍门分析情况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窍门分析情况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2015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2015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例4 土木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 也(06年江苏卷)
译文:每月初得的俸禄,仅仅留下自身的口粮, 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 早晚饭食。“裁”通“才”应译为“仅仅”。
译文: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罢”通 “疲”,疲惫不堪
2.抓特殊句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 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 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 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 子,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尊崇,崇尚 每年
二是换固定结构,即将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换 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①何以战? ②无乃尔是过与?
凭什么…… 恐怕……吧
调:将各种倒装情况回复到现代汉语的习惯用 法。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爪牙 强筋骨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 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 能使句子准确。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 而为君。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 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 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 sháo 》② 以为乐,具太牢以为 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 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 鸟也。
【注】 ①御,迎接。②《九 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第1篇: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翻译》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一)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古文翻译,是古文阅读中最具有综合*、最能看出浅易古文阅读水平的阅读能力,因为它兼及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情况、理解文意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转化)能力等项的考查。

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只是在直译不是以达其意的情况下,才能用意译。所谓直译,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是一个强调*的说法,应该分几种情况区别对待,这便是:

专有名词之类,不译;与现代汉语字义完全相同者不译,或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词取代;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处的字,一定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取代。

[例1]元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元国论》)

本句中“元国”为专有名词,不译;“破天”,现代汉语说成“灭亡”;“非”现代汉语也这么用,一般说来,应译为“不是”;“兵”,在古今都是多义词,具义项有同有异,这里一是要译成“兵器”;“利”古今有同有异,这里应该译为“锋利”。像“兵”、“利”这样的实词一般标为关键*的词,翻译时一是要落实;不落实,从考试来说则不能得分。据此,本句应该这样翻译,元国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

2.准确自然地体现原文用词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用词特点,主要是指词类话用;“准确”,指意思翻译准确;“自然”是指不要用解释*的话当作翻译,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的教案设计

复习目的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10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10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天浅易文言文阅读(2)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参照第09天典例部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3单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翻译单元检测(2)

【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3单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翻译单元检测(2)

单元检测·19

第13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翻译(2)

[共6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极谏用外戚封事

刘向[注]

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昔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宁,鲁有季、孟,常掌国事,世执朝柄。终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崔杼弑其君光;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弑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并专国政,卒逐昭公。故《书》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汉兴,诸吕无道,擅相尊王。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兼南北军之众,拥梁、赵王之尊,骄盈无厌,欲危刘氏。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此之明也。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纵不为身,奈宗庙何!

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黜远外戚,毋授以政。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诚东宫之意,外家之福也。王氏永存,保其爵禄;刘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如不行此策,田氏复见于今,六卿必起于汉,为后嗣忧。《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唯陛下深留圣思,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居万安之实,用保宗庙,天下幸甚。

南方新课堂2015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文言断句和翻译

南方新课堂2015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十七 文言断句和翻译

【参考答案】①(饥民)如果不用贩卖私盐的方法来养活自 己,一旦他们像群蜂一样聚集为盗贼,那就酿成大灾祸了。 ②傅先生是天下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够与他做朋友,你是 什么人,敢叫他的名字!
2.(2012 年广东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专题十七
文言断句和翻译
考纲阐释
考纲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内容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 容,既涉及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理解”就是准 确理解句子在文本中的意思,并做出判断、认识与辨识,多以客观选择题的 形式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 考纲 范的白话文,要求做到“信”(准确)、“达”(通顺)、“雅”(体现原文意蕴、 阐释 有文采)。 《考试大纲》中虽没有对“断句”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题型示例” 中有断句题的示例,广东卷自 2006 年至 2011 年、2013 年都出现断句题,考 生当予以一定的重视。文言断句就是考查考生对文句内容的诵读能力和理解 能力。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以朝廷恩信”的主语,因此可排除 C、D 两项;而“时„„之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3部分 第13单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翻译(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3部分 第13单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翻译(1)

单元检测·18

第13单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翻译(1)

[共6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罗字景鸣南城人。博学好古文务为奇奥。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丘浚为祭酒议南人不得留北监。浚骂之曰:“若识几字倔强乃尔“惟中秘书未读耳。”浚姑留之他日试以文乃大惊异。成化末领京闱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益肆力古文每有作或据高树或闭坐一室瞑目隐度形容灰槁。自此文益奇尤尚节义。台谏救刘逊尽下狱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一旦指名暴其恶启远人慢朝廷心。言官未见籍记凭臆而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梦阳下狱“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梦阳不保为侯累。”帝深纳焉。秩满进侍读。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少卿。刘瑾乱政李东阳依违其间。东阳所举士也贻书责以大义且请削门生之籍。寻进本寺卿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僚属畏惮。畿辅盗纵横而皇储未建且侵执政者。七年冬考绩赴都遂引疾致仕归。宁王宸濠慕其名遣使馈(节选自《明史·文苑》)黄五岳省曾言南城罗公而率多怪险俎每有撰造必栖踞于乔树之巅霞思天想。或时闭坐一室客有于隙间窥者见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气皆缓履以出。都少卿穆乞伊考墓铭铭成语少卿曰:“吾为此铭瞑去四五度矣。”今其所传《圭峰稿》者大抵皆树巅死去之所得也。(选自明代王世贞撰《艺苑·卮言》)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输粟入国学 输:缴纳尤尚节义 尚:崇尚大臣表正百僚 表正:表率遂引疾致仕归 致仕:交还官职 (表正:动词作为仪表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明罗崇尚节义的一组是 (3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课件

充分利用才行。
2.阅读步骤
第一步:粗读——浏览全文,看看注释,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明事知人辨理。
(1) 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
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
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
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
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的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
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2)跨“难 ”。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 “跨”
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Fra Baidu bibliotek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
费时间。
(3)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要善于借助上下
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
第六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内容索引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附录: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 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 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都读懂 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 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第二部分 专题二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第二部分 专题二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突破333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二
解读课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语文素质 具有初步的文言语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 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 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 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 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阅读中国古代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 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 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 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答案】C 【解析】①是文章总体介绍李迪性格才华的句子,不 带胆量非凡与否的判断。④是写李迪遭报复获罪的罪 名,⑤是写李迪对朝廷和皇上的忠心,这两句都没有 涉及“胆量”的问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 项是( )(3分)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 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 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 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例题分析(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层级列有一个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考查的是对文中的句子意思的理解

和翻译,实质是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等基础能力的综合考查。《考试说明》正文虽没有对文言文的“断句”提出要求,但是在“题型示例”中有断句的题例,而且近几年湖北省语文高考试卷中也有断句题出现。其实,断句的能力,也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将“断句”与“翻译”视为一个考点,也列入本单元。鉴于高考对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基于对文本的整

体理解,本单元特地设置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一节,结合典型题例,讲解整体阅读的方法,用“相关链接”的形式列在本单元“考点梳理”之后,作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部分的总结。

一、(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题中“迫卒”“物故”较为生僻,考生须联系上文句来推断其意义。A.离:“离……祸”与“被……灾”是一组对仗句,“离”与“被”对应,用作动词,是“遭受”的意思,“离”通“罹”,可从“离骚”中的“离”迁移。B.迫卒:“期日”指约定的时间,即修陵墓的工期,因此“迫卒”解释为“急促”正确,“卒”通“猝”。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是说饥谨带来的后果,“流离”指流落他乡,“物故”解释为“死亡”有道理。D.顾:“顾”引导的“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跟上句“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的做法截然相反,语意转折,因此,这里的“顾”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反而”〔(如“顾不如蜀鄙

之僧哉?”(《为学》)〕,解释为动词“回头”于文不通。答案:D。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3分)( )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以北山石为椁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C.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D.

始营初陵,其制约小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的指向是“分别写薄葬和厚葬”,即要求选项的上句写“薄葬”,下句写“厚葬”。A.上句写棺

椁之葬的来历,不是写薄葬;B.上句写孝文皇帝对厚葬的理解,不是写薄葬;D.下句是对厚葬、薄葬不同结果的评议,不是写厚葬。C.

上句写黄帝和尧的薄葬,下句写秦始皇的厚葬,符合题干要求。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归纳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的要点。张释之运用对比的手法,比较陵墓中

“有”“无”“可欲”(有没有让人想要的东西)的不同结果,强调陵墓中“无可欲”的好处,联系全文可知,张释之这段话是强调薄葬会使墓葬安全,永远无忧,侧重点并非“王陵被人觊觎”,所以A项归纳要点有误。答案:A。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译出大意即可得分,要注意到句子中的关键词及特殊句式。(1)衣:名词用作动词,覆盖,掩盖。封:起坟堆,起山坟。树:名词用作动词,栽树,种树,植树,即“作标记”的意思。易:改换。厚衣之以薪:介词结构后置句式,即“以薪厚衣之”。葬之中野:省略句,即“葬之(于)中野”。(2)亡:丢失。凿:孔,孔穴。(3)去:除去,抛弃。则:名词,准则,榜样。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