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语文第十二课导学案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垌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巍巍中山陵》
课题十二《巍巍中山陵》课型:新课预习+展示+反馈
学习目标1、学会阅读介绍建筑物文章的读书方法:根据课文画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2、体会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情怀
3、体会本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中山陵的巍峨气势,感受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激发对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
2、能按空间顺序理清中山陵的整体布局,了解中山陵的特征
【知识链接】 1.说明的语言: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平实说明就是客观的说明事物,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主要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一般不用修辞手法。生动说明就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说明,使读者有更生动的了解,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除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特别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常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也常使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 说明文学习“十五字”方法: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
3.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学法指导】1、能按空间顺序理清中山陵的整体布局,了解中山陵的特征。一边阅读,一边圈点表示地点变换的词语,画出中山陵的示意图。2、找出各语段使用的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做好旁批。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2课《台阶》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他们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台阶》是一篇小说,讲述一个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地位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志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然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小说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对于《台阶》这篇小说,概括主要内容,结合相关细节认识父亲勤劳、坚忍、要强等特点应该不难。由于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学生对这一时期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自卑的心理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对文中父亲在新屋建成后的种种尴尬表现读不明白。教学中把这一点作为难点来处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探究父亲的形象特点。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探究父亲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台阶建成后,父亲为什么会处处感觉“不自在”(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诵读法:由于课文篇幅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全效学习】2020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一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就下列一些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起笔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与精神?
3.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4.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神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24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放下笔,正起身准备察看伤势,一个护士走进诊所,悄悄说:“沃克医生,5号病床的先生害怕做手术,要求……”沃克粗暴地打断护士的话,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诊所里再不要见到这胆小鬼!……”
沃克医生余怒未息。他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的绷带,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病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德国军队的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针锋相对地回答:“沃克医生,军人处事是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地喋喋不休!”
七下语文课堂笔记第12课
七下语文课堂笔记第12课
七下语文课堂笔记第12课的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文内容概括:对第12课的课文进行简要概括,包括文章的主题、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 生字生词:列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标注拼音和解释,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3. 重点语句分析:挑选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 写作技巧分析:对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堂思考题及答案: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题,并提供参考答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以上是一般七下语文课堂笔记第12课可能包含的内容,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教师而有所不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本命年的回想
(请同学们写清以上项目,尤其是组别,老师会参照组别给予评价,如A组的同学只要
完成标注ABC的题目且完成较好就可以得A。)
【教学目标】1.梳理思路,理清结构。
2.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
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梳理思路,理清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语文课本P.56页-本命年的回想内容,认真完成下面的预习作业,
相信你一定行的!
1.给加点字注音。ABC
烙.饼( ) 簸.箕( )大吃大嚼.( ) 吆.喝()腌渍.() 骚.扰
()
2.辨形组词。ABC
栗() 薯( ) 抠( )
粟() 署() 呕( )
3.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第12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文同步导学案
《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内容。
【预习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2-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创作背景
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时,曾随加拿大志愿军到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延安,不久转到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年。(文中“50多岁”是当年毛泽东估计的,不准确)
3. 诺尔曼·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
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三、字词积累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作家作品解读。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2、《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二、生字词语。
论.语()说.()愠.()三省.()曾.()子传.()不习乎
逾.()罔.()殆.()一箪.食()曲肱()笃.志()
三、学习研讨
1、读课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导
学案
课题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型新授课时:2
授课时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和成语用法。了解臧克家、闻一多。2、边读边画出文中一些精辟的语句,概括出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从而迅速把握文意,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学习重点朗读文章,概括典型事例,整体把握课文。学习难点抓住文中一些精辟的语句,迅速把握文意。教学过程自学导航
一、检查预习1、字词读音。漂白()校补()赫然()卓越()目不窥园()锲而不舍()沥尽心血()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慷慨淋漓()()2、成语解释。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群蚁排衙:气冲斗牛:3、走近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随着他的诗歌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闻一多:原名,诗人、、,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因反对国民党专制在昆明遇刺身亡。4、学生汇报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二、设纲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事?从哪些方面来写的?(二)领会过渡句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台阶》教学课件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 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 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 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 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吃苦耐劳、辛勤肯干,辛苦并 快乐着的农民 。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 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 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 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 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 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从“父亲回答错了”和“挪”等词句中体现了父亲 是一个谦卑朴实的农民。
A: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 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B: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 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 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 担水都挑——不——动吗!
中心
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字词检测
āo dànɡ
凹凼
shǎnɡ
晌午
kǎn
门槛
xián
涎水
kāi
揩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1)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3、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把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
传.不习乎()三省.吾身( )
一箪.食()四十而不惑.()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学而时习
..之()
吾日三
..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3、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而: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8、翻译下面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它
语文: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第十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师寄语: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注音并解释:
(1)萧瑟.():(2)和煦.():
(3)干涸.(): (4)吞噬.():
(5)裸.露(): (6)沧海桑田:
二、自主探究
1.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2.开始写的是()的罗布泊,接着过渡到写()的罗布泊,接着就写()。最后又举出两个例子-----( )和(),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说说变化的过程。
罗布泊过去怎样?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现在……”的句式进行概括表述。
2.探探变化的原因。
①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
③齐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同桌讨论: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哪个原因主要----谁盲目----人类为了什么)
3.思思变化的教训。
七年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1课时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2课时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3课时 (3)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1课时 (4)
《爸爸的花儿落了》2课时 (5)
第三课 《丑小鸭》1课时 ....................................................................................6 第四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课时 (8)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课时 .....................................................................9 第五课 《伤仲永》1课时 (10)
《伤仲永》2课时…………………………………………………………………………11 第二单元
第六课 《黄河颂》1课时 (12)
第七课.《最后一课》1课时.................................................................................13 《最后一课》2课时 (15)
第八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民》1课时 (16)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民》2课时 (17)
第九课 《土地的誓言》1课时 (18)
第十课. 《木兰诗》1课时 (19)
《木兰诗》2课时 .................................................................................21 作文: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1课时 (22)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5篇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闻一多
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5篇
第一篇: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2.品味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学习过程: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著名诗人。以《老马》成名。他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尤其是他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一.课前预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1.参照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给划线的字注音。
弥()高锲()而不舍目不窥()园群蚁排衙()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迥乎不同()气冲斗牛()2.读一读,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è()然dié()起ǒu()心沥血
kāng()kǎi()淋漓目不kuī()园无xiá()顾及
(1)作者在记叙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时各选取了哪些事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2.为了鲜明地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光辉形象,作者抓住闻一多先生的特点,对他进行了传神的描写。请你从文中找出对闻一多先生的语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讲学稿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熏陶。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讲学稿
十二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文章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
3、体会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熏陶。
【学习难点】
领略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老舍(1898-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是满族人,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的家庭。191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文;1930年回国后,曾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老舍正在美国讲学,他接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的信,便立即动身,于同年12月回国。
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很多极有影响的作品。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在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迫害致死。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2、相关资料
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新人教版2精品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导学案新人教版2精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学习通过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孜孜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和嫉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情操。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语言的诗意和激情,体会记述中有论证的特色。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思路,学习通过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
学习难点: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语言的诗意和饱含的激情,体会记述中有论证的特色。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臧克家,诗人。山东诸城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2. 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材料补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
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3.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12本命年的回想 第1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第1 学时
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
1、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tǒng()破nián()性hé()家邪魔鬼suì()
kōu()门腌zì()lào()饼gēdā()()
2、填空。
①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流派)作家,所谓“本命年”,即是________________。
你能写出十二生肖中的几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对旧年习俗信手拈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
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3、想想你家乡过年的风俗,就其中一二种,试作介绍。
4、把自己在自学时的疑惑或新发现写下来。
二、课堂探究:
(一)、课堂自学
师生共同设计自主阅读提纲。
1、师生在释疑讨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文中写了几件事。
B、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
(二)、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济南的冬天》课型:预习课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声情并茂,体会声情并茂,体会语言的美点所在。
【学习重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知识链接】
背景解读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他还著有小说《四世同堂》,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23个剧本,小说《无名高地》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其作品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本文写于1931年)
【学习过程】
一、走进文本(文章里面有你不熟悉的字词吧,通过努力,你能掌握吗?赶快动笔吧)
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镶边()贮蓄()zhù()立水zǎo()真得()算是个宝地暖和() chéng()清宽chǎng()
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在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是个宝地。
温晴:
(2)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3)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3.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4《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
5、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思考:
⑴济南的冬天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表现其特点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以备课堂交流。
三、互动探究、理解课文:
学习研讨参考: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思考: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2)本文具体写了济南冬天的哪几种景物?
明确:阳光、山、水……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二)精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1.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明确: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以“奇迹”“怪事”引出“宝地”。
2.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
明确:特点有“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明确:总特点是“温晴”
3.“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
明确:“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4.文中的“毒”“响亮”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毒”是厉害的意思,“响亮”一词,一般用来形容声音的宏大,根据上下文判断,在此处是指“晴朗得刺眼”。
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
写景要扣住景物特征,课文紧扣“温晴”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学生讨论后,提问代表回答,并适时依次板书)
济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南山: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的
冬水:温暖、清亮、透明
天
(1)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特别可爱?
明确:
①用比喻、拟人手法:
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从人们的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妙在何处?抓住了雪景什么样的特征来写?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明确:妙在雪色;妙在雪光;妙在雪态,抓住雪景的秀丽这一特征来写,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3)作者是怎么描绘城外的远山的?
明确: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4)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色?我们生活的冬天的水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①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②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③水的温暖: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5.小结:
课文先写对济南冬天的总印象,然后写济南的山水,最后又总写济南全城在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全文衔接紧密,层次清晰。文章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总结点拨。
五、拓展延伸、当堂检测:
见同步《济南的冬天》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反思: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