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合集下载

《浮士德》主题新解

《浮士德》主题新解

作者: 马士刚

作者机构: 庆阳市西峰二中 甘肃 庆阳 745000

出版物刊名: 陇东学院学报

页码: 112-113页

主题词: 天国;浮士德;杂质

摘要: 天国并非一片澄清,浮士德灵魂堕落的过程,就是浮士德被拯救的过程。仁慈的天主不但宽恕了曾经堕落的浮士德,也宽恕了使浮士德像人类一样堕落的梅菲斯特。看来所谓一片澄清的天国也充满了杂质暖味。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毕业论文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毕业论文

【标题】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

【作者】王佳玲

【关键词】《浮士德》浮士德精神‎辩证发展

【指导老师】王文平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经验的总结‎。《浮士德》以深刻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以来漫长‎的历史画卷‎,它涵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启蒙运动‎正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在‎思想上所作‎准备。《浮士德》这部作品,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主要以德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写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现状而探索‎理想社会的‎思想过程。它不仅仅是‎关于浮士德‎个人遭遇的‎悲剧,也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可以说,浮士德是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经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浮士德精神‎,探索中发展‎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与魔鬼‎结盟,演出许多罪‎恶的奇迹,死后灵魂被‎魔鬼截去。歌德把这粗‎糙的民间传‎说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的五个阶段‎。浮士德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都有着‎现实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以‎来,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浮士德》中“信仰得救”主题与基督教文学影响

《浮士德》中“信仰得救”主题与基督教文学影响

外国文学

《浮士德》中“信仰得救”主题与基督教文学影响文/沈蕾

摘要:本文将歌德的《浮士德》放置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西方文学整体序列中,对作品中的“信仰得救”主题进行比较分析。《浮士德》中“信仰得救”主题体现了三个方面:上帝对人的垂怜、人对上帝的坚定信仰以及人的自强不息的努力。歌德借“信仰得救”这一传统基督教文学主题,将其中神学的“上帝”替换成人学的“至善”,从而对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精神进行了高度阐释,使《浮士德》在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关键词:《浮士德》;“信仰得救”;至善

一、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西方文学与“信仰得救”主题

基督教文化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是以基督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内核所形成的文化形态。①“基督教在塑造西方文化的传统和价值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②,包括天堂理想与人的内在冲突学说。

天堂(天国)被视为真正的理想,人需要不断追求才能进入。但人的肉体欲望和心中魔鬼又使人堕落,那么人要得救,就要不断克制自身的欲望和恶劣的情感,追求更高的境界。换言之,人自身越是有力量、勇气和追求上帝的精神,就越能够获得上帝的垂青和眷顾。基督教的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了欧洲乃至美洲大陆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在文学领域则形成了“信仰得救”的母题,也体现在歌德创作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伟大作品《浮士德》中。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德国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大量参考并借鉴了《圣经》中的素材。作品中模仿了《旧约·约伯记》的天上序幕和结尾两处最具有基督教形式的色彩。歌德将上帝和靡菲斯托分别作为了“善”和“恶”的人格化身,表现了主人公浮士德作为“人”、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新时代的积极进取的人,在充满诱惑和罪恶的道路上复杂挣扎的表现,以及最终凭借锻炼出的自强不息之精神和坚定的信仰,得到来自上帝的“永恒之爱”的拯救的理想结局。毫无疑问,歌德的《浮士德》归属于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序列中,但它所表现的“信仰得救”主题在19世纪以建立不同于神学体系的人学体系作为时代文化发展主流的全新文学背景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浮士德——纯粹的浪漫主义悲剧

浮士德——纯粹的浪漫主义悲剧

浮士德——纯粹的浪漫主义悲剧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

一声。

《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剧

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

终能够打到真理。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

——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

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

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放弃了绝对理性的书斋生活,也不能接受单纯感性生活。所以,浮士德在酿就一场永远的悲剧后,痛定思痛,试图超越过去,重新面对人生,于是涉足政坛,为他理想中的君主排扰解难。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

概述

《浮士德》是由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

梅菲斯特费勒之间的契约故事。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主题1:欲望与追求的冲突

《浮士德》中展现了主人公对知识、权力和享乐无尽的欲望,以及他为了满足

这些欲望而进行不断追求的内心斗争。浮士德通过与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实

现自己愿望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和人性。这表明欲望和追求之间存在

着深刻的矛盾。

主题2:知识与道德之争

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追求知识并渴望超越人类极限。然而,在与

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后,他陷入了道德的困境。他在追求无尽知识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这引发了对知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主题3: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的碰撞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追求自由的人物,在社会规范和个体自由之间形

成了鲜明对比。他反抗传统社会价值观念,试图突破束缚,并通过与梅菲斯特

费勒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个体自由

并非完全可行,因为个体需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和道义问题。

结论

《浮士德》通过描绘主人公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费勒之间复杂纠结关系,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该作品深刻剖析了欲望与追求、知识与道德、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等主题,并引发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省。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挑战时,应审慎思考我们的欲望、权力和责任,并努力寻找平衡点,以克服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

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品之一,一部描写人类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以及面对人性的自我反省的作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其主题。

一、知识的博取

浮士德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最初的追求是在有限的知识空间之内,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追求,他对无限的知识渴求让他走向刻意违背道德的行为,盲目地追求着。在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之后,他对生活的感悟却是更为贫乏的,从而暴露出他的知识追求是一种空洞和孤独的过程。

二、欲望的驱动

浮士德的知识追求并非出于纯学术兴趣,而是处于对生命的欲望冲动。在他追求知识和权力的过程中,他期待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财富,满足他的虚荣心。但是,当他到达了顶峰,他意识到这些东西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而是更多的空虚和疲惫感。他最终认识到真正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人性的贪婪和虚荣心让人类无法停止求索。

三、人性的自我剖析

人性一直是浮士德关注的焦点。在他探求知识和欲望的过程中,他不断反思自己、痛苦和失败,这让他发现了自己人性中的潜在

弱点。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很弱小,很无助,他对生

命的尊重变得特别重视。浮士德的投身行动,旨在不断解脱自己

身上的劣根性,他最后的痛苦,都凸显了他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

都是出于人性中的弱点的驱动,并在不断的追求和反思中对自己

付出了代价。

四、灵魂的救赎

浮士德的知识追求始终是不断寻找一条灵魂得到救赎的道路。

他最终意识到,唯一的救赎之路是通过孕育真实的爱情和同情,

去关注人民和世界的需要,从而转移对自身欲望和烦恼的关注。

《浮士德》主题新解

《浮士德》主题新解

《浮士德》主题新解

易晓明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无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易晓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浮士德精神”新解——“欲望”、“基督精神”及“人性”升华说

2.《第十二夜》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之浪漫主题解读

3.《第十二夜》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之浪漫主题解读

4.《浮士德》主题新解

5.“两者都是浮士德”——论《大神布朗》的人格面具与浮士德主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

的狂欢文化

论文关键词:浮士德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超越论文摘要:巴赫金的狂欢节文化理论是基于人类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节日和由节日所产生的的情绪形成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解读《浮士德》中与狂欢文化有关的情节与人物可以揭露歌德使,用狂欢话语提倡不断奋斗、除旧布新的写作实质。

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浮士德》被人们称为“代表着一种绝对的哲学悲剧”,在这部悲剧中.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激情与抑郁,希望与失望。怪诞与严肃,生命与死亡等各类组成人类命运的因素彼此交织映射。彼此缠绕升华,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复调史诗。形式上的纷繁复杂,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使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成了罗兰·巴特的“可写的读本”.而笔者在此则试用前苏联的今世文艺理论家巴赫金(M.M.Bakhtin.1895-1975)的狂欢节文化来解读这部作品。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TheoryofCarnival-ization)是基于人类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节日和由节日所产生的情绪。欧洲狂欢节风俗是一个以酒神节狂欢为核心不断扩展的文化积淀系统,它渗透着一种对世界的狂欢节式的感受,盛行于文艺振兴时期。这种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具有相对性。能造成戏谑的气氛,同时又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在狂欢的世界中,人类摆脱了一切政治的宗教的成规的庄严的东西,完全地归复自由,是复调世界里受压抑,受限制的人性的另一面的自然

呈露。是复调世界和意识形态多元性的一种表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另一面。这样的文化具有艺术的反讽性特征.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为一的。在他们身上都含着嬗变和危机的两个极端。生与死,爱与憎,敬与畏,智与愚等等都终归同体.它没有对官方世界的关注,而是对官方世界的嘲讽与背离。一切都是反过来的明智与真理。巴赫金以为.从古至今。一切属于狂欢体的文学文体虽然外表纷繁多样。都同狂欢节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多或少都透露着狂欢节的世界感受。而这种感受具有壮大的蓬勃的改造力量。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他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内容,而且还决定着作品的文体基础。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

的认识

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

(1)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浮土德》中主人公浮士德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学史称之为“浮士德精神”,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人生。

①浮士德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永远不停止,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探索。

②浮士德不断追寻至善,从追寻个人的爱情,到服务于宫廷,再到追寻古典美的世界,发展到与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人类安居乐业而奋斗。

③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人生的真谛,即劳动和实践的可贵,领悟到“人必须每天每时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总之,“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断进取、肯定现实人生、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的精神特征。

(2)寻求真理的探索历程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①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

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②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F败。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歌德

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写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之前的献词。《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艺术中的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全书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思想和一贯精神。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歌德于1773年开始创作《浮士德》,时写时辍,到1831年完成全书,其创作时间持续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活。这六十年间,世界发生历史性巨变,歌德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浮士德》之中。正如歌德所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我把它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得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结果也许会好些。”《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的诞生贯穿了整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处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从浮士德的行为看人类追求

概要:本论文将从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出发,看浮士德在和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之后的行为,他从对学术的渴求,变成为爱而疯狂,最后又沉迷于权力。从浮士德的变化,探讨人类的追求到底是欲壑难填的褒义词,还是对理想的无尽延伸?

关键词:行为追求欲望爱情

正文:

一、《浮士德》的追求。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开了一场赌局,赌约内容就是“浮士德的满足”。然而何谓满足?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予取予求中,获得过知识、获得过生命、获得过爱情、获得过金钱、获得过权力。但是他从未满足,他不断地追求,直到忧愁来袭,他方因为对理想国度实现的幻想感到满足,从而说出“你真美丽啊,请停留一下!”而死亡。

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要去追逐与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发自内心想要的而去奋力追求一定是正确的吗?

心理学上说的欲望,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欲望是本能,是本性,满足自身欲望与满足自我追求的本质上是否一致?

理想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浮士德》“爱情悲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意涵

《浮士德》“爱情悲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意涵

《浮士德》“爱情悲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意涵

歌德作为最伟大的德国文学家之一,其主要代表作《浮士德》,以浮士德思想精神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出了一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分子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逐步在追寻社会崇高理想的道路上探索人生的真理。作为诗剧虽未有首尾和连贯的情节,却完整的表现了浮士德命运的五大悲剧。其中的“爱情悲剧”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使其影响广泛。这部发生在封建宗教统治森严的德国社会的“爱情悲剧”,以浮士德和平民少女——玛甘泪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位刚从书斋生活出逃的老博士,在恢复情欲后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当“小我世界”的追求到达一定程度后,精神世界向往“大世界”的探索。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和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还象征着人类的自强不息的探索。本篇论文就以《浮士德》中的爱情悲剧为主,探索歌德让“爱情悲剧”出现第一部中的意义、这部爱情悲剧中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以及“爱情悲剧”中蕴藏的的象征意涵。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内容;象征意涵;人类发展

Abstract

ThispaperisbasedonthelovetragedyofFaust,exploreGoeheletthemeaningofthelov etragedyinthefirst,andthislovetragedyreflectsthesocialcontentandsymbolicmean ings.

Keywords:lovetragedy;socialcontent;symbolicmeanings;

试论《浮士德》——有感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

试论《浮士德》——有感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

试论《浮士德》——有感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

摘要:《浮士德》作为歌德的代表作,是歌德毕生思想与艺术探索的重要结晶。可以说《浮士德》的构思与写作贯穿于歌德的一生,直到歌德逝世前一年才完成整部作品。《浮士德》有着宏伟的构思、复杂的内容、庞大的结构,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熔于一炉,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在文中则不是分析《浮士德》的构思、结构,而是从浮士德的爱情悲剧出发,去体味其中的感情。

关键词:《浮士德》;爱情悲剧;歌德

荣格说:不是歌德成就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成就了歌德。

《浮士德》是歌德从16世纪的一个德国民间传说获得灵感并以其为蓝本所创作出的诗体悲剧,其创作的时间超过了60年,其中倾注了歌德一生的心血。整本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分为了上下两部,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描述了悲剧人物浮士德坎坷而不凡的人生历程,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物反对封建主义,不断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等齐名,被文学史家称为史诗性的巨著。

浮士德的人生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浮士德所经历的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艺术悲剧,都植

根在德国现实生活的土壤上,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每一场悲剧都是浮士德与社会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浮士德》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其中,格蕾卿的悲剧,是浮士德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二场悲剧。也是我此次重温此书印象最深的一部分。这场爱情悲剧,既葬送了美丽纯洁少女格蕾卿的生命,也使得浮士德的爱情之路越发艰难。研究《浮士德》中爱情悲剧的成因,我们可以对主人公的了解更加深入。可能是因为渐渐长大了,我对爱情观这部分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这一部分处处如尖刀一般刺痛我的心脏。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一)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一)

浅谈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一)

论文关键词:浮士德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超越

论文摘要:巴赫金的狂欢节文化理论是基于人类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节日和由节日所产生的的情绪形成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解读《浮士德》中与狂欢文化有关的情节与人物可以揭示歌德使,用狂欢话语提倡不断奋斗、除旧布新的写作实质。

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浮士德》被人们称为“代表着一种绝对的哲学悲剧”,在这部悲剧中.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激情与抑郁,希望与失望。荒诞与严肃,生命与死亡等各种构成人类命运的因素相互交错映射。彼此缠绕升华,形成了一个多声部的复调史诗。形式上的纷繁复杂,内容上的博大精深使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成为了罗兰·巴特的“可写的读本”.而笔者在此则试用前苏联的当代文艺理论家巴赫金(M.M.Bakhtin.1895-1975)的狂欢节文化来解读这部作品。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TheoryofCarnival-ization)是基于人类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节日和由节日所产生的情绪。欧洲狂欢节民俗是一个以酒神节狂欢为核心不断扩展的文化积淀系统,它浸透着一种对世界的狂欢节式的感受,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具有相对性。能造成戏谑的气氛,同时又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在狂欢的世界中,人类摆脱了一切政治的宗教的成规的庄严的东西,彻底地归复自由,是复调世界里受压抑,受限制的人性的另一面的自然呈露。是复调世界和意识形态多元性的一种表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另一面。这样的文化具有艺术的反讽性特征.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为一的。在他们身上都含着嬗变和危机的两个极端。生与死,爱与憎,敬与畏,智与愚等等都反正同体.它没有对官方世界的关注,而是对官方世界的嘲讽与背离。一切都是反过来的明智与真理。巴赫金认为.从古至今。一切属于狂欢体的文学体裁尽管外表纷繁多样。都同狂欢节民间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多或少都透露着狂欢节的世界感受。而这种感受具有强大的蓬勃的改造力量。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他不仅决定著作品的内容,而且还决定著作品的体裁基础。

英美文化论文:谈《浮士德》的影响

英美文化论文:谈《浮士德》的影响

谈《浮士德》的影响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倾尽一生的血写成的诗体悲剧,它取材于中世纪广泛流传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传说中浮士德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歌德把原素材加以改造,注入崭新的内容,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历几世纪而不衰的名着。细察《浮士德》的成稿和修改,《圣经》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改后的《浮士德》与同类题材其它作品及作者本人的初稿相比,其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浮士德与魔鬼的赌约之外,增加了“天上序幕”,上帝与魔鬼打赌的情节几乎就是对《旧约·约伯记》的照搬。这样的改动使得诗剧得以在《圣经》的背景下展开,并以此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也采用了中世纪教堂壁画中常见的形式,可以说是《圣经》的间接影响。

“天上序幕”与《约伯记》的惊人相似。《约伯记》中上帝称约伯为“我的仆人”,《浮士德》中上帝也这样来称呼浮士德;《约伯记》中撒旦即魔鬼极力控告约伯,一再说约伯敬畏神乃是有自己的私心,从中可见撒旦对人的极度蔑视;《浮士德》中靡非斯特也是把人看得“比畜牲还畜牲”,他在上帝面前控告浮士德,认为他只要用一点官能享受就能把浮士德引上魔路;《约伯记》中上帝表现出对约伯的信心,所以他允许撒旦去试炼约伯。《浮士德》中上帝也是相信“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对靡非斯特引

诱浮士德他也不加禁阻。这些都可看出“天上序幕”乃是以《约伯记》为摹本的,把它放在《浮士德》的开头,作为全剧的总纲,使得剧情在《圣经》的背景下展开,并且提出剧中最重要的悬念:上帝与魔鬼打赌究竟谁输谁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矛盾法则

——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

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

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放弃了绝对理性的书斋生活,也不能接受单纯感性生活。所以,浮士德在酿就一场永远的悲剧后,痛定思痛,试图超越过去,重新面对人生,于是涉足政坛,为他理想中的君主排扰解难。

3、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浮士德企图通过为开明君主服务来实现自己的理性王国,但这样的政治抱负依然是个难圆的梦。文中通过浮士德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专制的政体,它揭示了腐朽空虚的宫廷内幕。人在这里没有鲜活的个性与追求,有的只是专制制度、等级制度下人的奴性与空虚。在此,浮士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不健全,人格的不完美。所以这也不能是浮士德感到满足,反而使他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从而使其逃离现实,到素以人性和谐著称的古希腊去追求人性完美的古典美。

4、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

浮士德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合并生下欧福良,而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浮士德在探寻现代精神如何与古典精神结合,并且共同产生更加完美健全的现代人格。可是欧福良的陨落、海伦的离开,都表明了浮士德企图在和谐、宁静而崇高的古典美中找到生活的真谛,陶冶现代人以求实现完美人格的理想的幻灭。也表明浮士德对这种虚幻的、远离现实的人格理想的不

满足。

5、浮士德的建功立业

浮士德不甘失败,又继续在皇帝封的一块海面上建造他的心灵乌托邦——“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填海造地,创建理想社会,建造人间乐园,浮士德在开拓、创造中获得了享受。创造性的特质是浮士德精神追求特质中的一部分。填海造地,招募千百万民工,轰轰烈烈,这种沸腾的现实生活满足了浮士德走入人间,走入世俗生活的人性需求的部分。在这一事业中,他找到了和谐、完美的人格理想。他身上的两种需求在这里都得到了满足,他灵魂的痛苦化解了、消失了。

二、《浮士德》中天帝与魔鬼梅菲斯特

《浮士德》除了对全面人性的提出,还是一部辩证法的形象化文本。这本书中既投射了作者的唯物思想,又蕴含了他关于历史和人生的辩证法理念。作者通过浮士德艰难曲折的生命历程形象化表述了这种抽象的辩证法理念。即从历史哲学角度讲,人类是个不断清明的过程;从人生哲学角度讲,生命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升华。人类何以不断清明?生命何以不断升华?因为存在着善与恶的冲突。“善与恶的冲突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浮士德》正是以此冲突来观照历史与人的矛盾运动并建构了天帝与魔鬼、浮士德与魔鬼及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和向恶性的三重冲突。

1、天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冲突

天帝是至善的化身,他宣布“人在努力追求的时总是难免迷误。”“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而梅菲斯特就是至恶的代言,他否定一切的本性出发,对天帝的自信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人类只会走向至恶而不是至善。于是两者的冲突与矛盾就构成了。而他们选择浮士德作为打赌的筹码,也就是产生了另外一个冲突。

2、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冲突

浮士德并不是理想的英雄,魔鬼梅菲斯特也不是一个普通的魔鬼。他把自己同天帝的打赌转换成同浮士德的契约,一旦浮士德被引诱,便宣告天帝预言的破产。这也就成立了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冲突。但当梅菲斯特带着这样的动机,耍尽手段诱惑浮士德走向沉论和毁灭的同时,客观上却是使浮士德获得一次次人性的激扬和否定,并在品尝生活的百味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更加清醒地向天帝预言的方向前进。魔鬼作为一种外在的阻力,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推动力。

这种生活也契合当时的时代思潮,契合浮士德活动不息的思想,浮士德扬弃了对精神的单纯追求,扬弃了对肉体享受的单纯追求,扬弃了对世俗生活享受的单纯追求,也扬弃了对古代至美人性的单纯追求,最后达到了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创造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从自我走向全人类,投入时间的洪流、事业的洪涛,浮士德感到了满足,因为他觉得体验了理想的人格,实现了理想的生存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