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毕业论文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8e8f3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2.png)
【标题】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作者】王佳玲【关键词】《浮士德》浮士德精神辩证发展【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浮士德》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经验的总结。
《浮士德》以深刻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以来漫长的历史画卷,它涵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
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启蒙运动正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在思想上所作准备。
《浮士德》这部作品,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主要以德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写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现状而探索理想社会的思想过程。
它不仅仅是关于浮士德个人遭遇的悲剧,也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
可以说,浮士德是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经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浮士德精神,探索中发展《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与魔鬼结盟,演出许多罪恶的奇迹,死后灵魂被魔鬼截去。
歌德把这粗糙的民间传说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的五个阶段。
浮士德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都有着现实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以来,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在《天上序幕》中,以天帝与魔鬼靡非斯特打赌为引,带出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从而争论人类的前途。
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所追求的理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景。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https://img.taocdn.com/s3/m/985316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e.png)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
概述
《浮士德》是由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
梅菲斯特费勒之间的契约故事。
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主题1:欲望与追求的冲突
《浮士德》中展现了主人公对知识、权力和享乐无尽的欲望,以及他为了满足
这些欲望而进行不断追求的内心斗争。
浮士德通过与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实
现自己愿望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和人性。
这表明欲望和追求之间存在
着深刻的矛盾。
主题2:知识与道德之争
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追求知识并渴望超越人类极限。
然而,在与
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后,他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他在追求无尽知识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这引发了对知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主题3: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的碰撞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追求自由的人物,在社会规范和个体自由之间形
成了鲜明对比。
他反抗传统社会价值观念,试图突破束缚,并通过与梅菲斯特
费勒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个体自由
并非完全可行,因为个体需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和道义问题。
结论
《浮士德》通过描绘主人公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费勒之间复杂纠结关系,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斗争。
该作品深刻剖析了欲望与追求、知识与道德、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等主题,并引发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省。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挑战时,应审慎思考我们的欲望、权力和责任,并努力寻找平衡点,以克服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8318d476eeaeaad1f33083.png)
事物的矛盾法则——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摘要: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
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
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
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
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
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
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
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
”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
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
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
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
“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
”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f9ad4c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1.png)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品之一,一部描写人类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以及面对人性的自我反省的作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其主题。
一、知识的博取浮士德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最初的追求是在有限的知识空间之内,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追求,他对无限的知识渴求让他走向刻意违背道德的行为,盲目地追求着。
在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之后,他对生活的感悟却是更为贫乏的,从而暴露出他的知识追求是一种空洞和孤独的过程。
二、欲望的驱动浮士德的知识追求并非出于纯学术兴趣,而是处于对生命的欲望冲动。
在他追求知识和权力的过程中,他期待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财富,满足他的虚荣心。
但是,当他到达了顶峰,他意识到这些东西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而是更多的空虚和疲惫感。
他最终认识到真正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人性的贪婪和虚荣心让人类无法停止求索。
三、人性的自我剖析人性一直是浮士德关注的焦点。
在他探求知识和欲望的过程中,他不断反思自己、痛苦和失败,这让他发现了自己人性中的潜在弱点。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很弱小,很无助,他对生命的尊重变得特别重视。
浮士德的投身行动,旨在不断解脱自己身上的劣根性,他最后的痛苦,都凸显了他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都是出于人性中的弱点的驱动,并在不断的追求和反思中对自己付出了代价。
四、灵魂的救赎浮士德的知识追求始终是不断寻找一条灵魂得到救赎的道路。
他最终意识到,唯一的救赎之路是通过孕育真实的爱情和同情,去关注人民和世界的需要,从而转移对自身欲望和烦恼的关注。
这样的愿景不仅要求他对于人类品德的大力发扬,而且他必须面对对自己沉淀了许多年的人生历程和内在的弱点进行调和和协调。
综上,浮士德的主题是关于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以及对人性进行反思和自我剖析。
这些探索使得浮士德在其找寻自我和内心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他最终的自我救赎不仅是对自身的一个重大背叛,更是一种性格的深刻变化和自我境界的转变。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59a225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0.png)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
引言
《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通过描述他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展现了人类渴望超越常规束缚、不断探索的复杂心理。
浮士德与无止境的知识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的学者。
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不满足于传统教育所能给予的知识。
他将自己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者,始终在寻找新的领域和更高深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无限追求的态度使得他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来达到自己对智慧和经验的渴望。
知识与欲望之间的冲突
随着浮士德不断追逐知识,他也开始陷入了欲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他由于自己对知识的追求而放弃了传统道德准则,贪图权力、财富和享乐。
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导致了他深陷道德的困境,并逐渐失去了自我。
知识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浮士德》探讨了知识与幸福之间微妙的关系。
虽然浮士德通过不断追求知识获得了无数成就,但在修得仙药后仍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这暗示着只有通过满足内心的真正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而单纯地追求知识和欲望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
总结
《浮士德》是一部思想深刻、引人思考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向读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道德以及追求真正幸福的问题。
同时也警示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欲望时要审视自己内心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并坚守道德,以求达到真正的幸福。
《浮士德》中的欲望与追求: 探索成就与代价
![《浮士德》中的欲望与追求: 探索成就与代价](https://img.taocdn.com/s3/m/1b0d0b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e.png)
《浮士德》中的欲望与追求: 探索成就与代价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的欲望和追求成为了故事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浮士德的欲望及其对他的追求产生的影响,同时深入研究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付出的代价。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展开对于欲望与追求在《浮士德》中的探索。
首先,我们将讨论浮士德所拥有的强烈欲望以及这些欲望背后潜藏着的动机。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究浮士德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进行不懈追求的过程。
然后,我们将分析并对比欲望与追求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并塑造浮士德性格和行动的。
最后,在成就与代价探索部分,我们将探讨浮士德所实现的成就以及他为达到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价。
通过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浮士德的人生观和追求方式。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浮士德》中欲望与追求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道德困境。
通过研究浮士德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欲望和追求对个体发展和成就带来的作用,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类存在和意义的启示。
2. 浮士德的欲望与追求2.1 浮士德的欲望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浮士德展现了强烈的欲望和渴望。
他渴望掌握无尽的知识,想要超越常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存在感和力量。
他对于世界的渴求不断驱动着他前进,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心和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和空虚。
2.2 浮士德的追求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浮士德不断地付出努力并进行各种探索。
他钻研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并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合作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浮士德也试图通过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达成交易,以换取无限权力和享乐。
2.3 欲望与追求之间的关系浮士德体现了欲望与追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他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进行不懈的追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也经历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欲望推动着追求,同时也给予了浮士德前进的动力。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https://img.taocdn.com/s3/m/0745205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e.png)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简介《浮士德》是一部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探索了人性、欲望和人格分裂等主题,并通过主角浮士德的复杂经历,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
浮士德角色简介1.浮士德:本剧主角,是一个拥有超凡才华和渴望无限知识的学者。
2.梅菲斯特费勒:魔鬼形象,代表诱惑与邪恶。
3.格蕾琴:浮士德爱慕并追求的女子。
4.瓦尔普吉斯教授:浮士德在大学时期的导师。
5.马尔泰:浮士德在经历失败后遇到的农民领袖。
内容概述第一幕第一幕中,我们见到了沉迷于无休止学习与追求无限知识的浮士德。
他对于人类所能掌握的知识感到极度不满,决定用自己的灵魂交换来获取更多的智慧。
第二幕在和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后,浮士德开始享受权力与物质上的富裕,但同时也陷入了无尽欲望的漩涡中。
他追求着一切他认为能够给予他满足感和快乐的事物。
在与格蕾琴相遇后,浮士德对于爱情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与情感,但他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背离了自己最初对真理和知识的承诺。
第四幕在第四幕中,浮士德通过旅行和经历失败来反思自己一直以来追逐权力和享乐之路是否正确。
他结识了马尔泰这样一个朴实而真实的人物,并从中获得了启示。
第五幕随着剧情发展,我们见证了浮士德内心挣扎与矛盾达到顶点。
他终于意识到以权力和物质追求快乐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最终,浮士德通过拥抱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心灵的奋斗,获得了救赎。
主题探讨《浮士德》通过揭示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反思人性中存在的欲望、诱惑与冲突。
作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以下主题: 1. 灵魂的买卖:人是否可以通过放弃灵魂来交换权力和物质上的享受? 2. 自我认知与取舍:对于知识、爱情、欲望等多种选择面前,个体如何坚守初心与自我认同? 3. 真理与虚伪:如何界定真相与谎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与正直? 4. 心灵拯救与救赎:一个曾经堕落的灵魂是否能够找到重回善良之路?《浮士德》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在权力、物质欲望和追求意义中挣扎的人类内心。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https://img.taocdn.com/s3/m/b4095e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a.png)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创作之作,是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讲述了他对知识、欲望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浮士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在学识上卓越,对世间事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但与此同时,他内心却深陷着一种不满足感。
他追求知识的欲望推动着他不断探索,但却始终无法填补他心灵深处的空虚。
这种对于超越的渴望,使得他不断质疑自己和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方面,浮士德的形象与现代社会中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与此同时,浮士德的内心也存在着欲望和罪恶的挣扎。
他沉迷于地上的享受和肉体的欢愉,但他内心深处却常常受到良知的责备。
他和魔鬼梅菲斯托福斯达成了契约,以获取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但这种契约却让他深陷深渊。
浮士德的欲望和罪恶是他内心的一部分,他知道这种追求是不道德的,但却无法自拔。
这种挣扎使得他的内心纠缠不清,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当我们观察浮士德的形象时,不禁让人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人们。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但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
我们渴望某种事物,但又知道这种追求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
在面对这种矛盾时,我们常常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正如浮士德一样,我们也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游走,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
《浮士德》不能简单地归为一部批判性的作品。
它呈现出了复杂的人性和纷杂的心灵挣扎,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
歌德在小说中通过浮士德的经历,表达了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并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这印证了我们生活中经常体会到的矛盾与困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都会在这条道路上遇到各种矛盾和困扰,一个人可以有千差万别的目标,但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寻求。
对于浮士德来说,他通过知识的追求和欲望的满足,试图寻找生活的意义,但他的努力最终落空。
这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与欲望和知识的追求有关,更与道德崇高和内心的和平相辅相成。
浮士德赏析
![浮士德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bf415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d.png)
浮士德赏析《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歌德创作而成。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人类的欲望和精神上的冲突。
整部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于1808年发表,第二部分于1832年发表。
其内容描写了一个智慧和热情充沛的博士——浮士德,在他僻静的庄园里,试图找寻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结构和文学价值四个方面来解析《浮士德》这部作品。
主题:《浮士德》的主题是关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迷失的探究。
通过浮士德的经历,他的思想和行动逐渐成熟起来,探索了灵魂自由和人类命运的基本问题。
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包括追求知识和经验、爱情和人际关系、自由意志和命运等,揭示了浮士德尝试找到心灵的平静和满足的心路历程。
人物:《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对知识和经验充满好奇和热情,但同时他也在苦苦寻找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其他重要的人物包括浮士德的爱人格丽特、恶鬼墨费斯托以及花神女妖。
结构:《浮士德》的结构是复杂的,分为两部分,十分独特。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浮士德的求索和探究,其中包括浮士德的博学和对格丽特的追求。
第二部分则关注浮士德面临的人生困境,还涉及到墨费斯托对浮士德心灵的腐蚀和绑架。
整个结构将索引通过一个易于理解的线性故事情节和歌德独特的诗艺形式相结合,使整个作品兼具情节的吸引力和理论上的深度。
文学价值:《浮士德》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
从问题的深度、表现形式和文学技巧等多方面具备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探讨了人类心灵的黑暗和迷失,是德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
综上,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意义深远的作品。
它通过描述主人公浮士德的奋斗和反思,揭示了人类思想和精神内在的深刻挣扎和对自省的渴望。
它使我们看到思想的脆弱和追求自由的勇气,也使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是一部值得推崇的文学佳作。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权衡与抉择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权衡与抉择](https://img.taocdn.com/s3/m/1366bb7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5.png)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权衡与抉择在浮士德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深入探讨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欲望与灵魂的权衡与抉择。
浮士德作为一个受教育的学者,他的内心既有对于知识的渴望,又有对于世俗欲望的追求。
这种冲突使得他陷入了道德困境中,最终抉择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
浮士德可以说是一个追逐无尽欲望的象征。
他的求知渴望令他对世界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但也让他变得贪婪无止境,决心通过任何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向魔鬼梅菲斯托费勒许愿,以获取无限的欢愉和知识。
然而,这个许愿的背后却隐藏着对于灵魂的无知和不重视。
欲望给予了浮士德一时的满足和快乐,但却使他渐渐迷失了自我。
他追求了一位年轻而美丽的女子格蕾琴德,通过魔法手段将她纳入怀抱,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背叛的代价——他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格蕾琴德虽然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但却因为自己的过度欲望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浮士德深感自责和悔恨,他的内心和灵魂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然而,浮士德的故事并非只有阴暗和悲观。
通过与梅菲斯托费勒的交往,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他开始认识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而真正的快乐源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的关爱。
他决定放弃一切欲望,去追寻自己内心纯净的灵魂。
浮士德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和思考,最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体会到了灵魂的解脱。
他的真正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对于自己的反思,也体现在他对他人的关怀和认同。
他帮助了农民解决了困境,救助了被迫出卖灵魂的人,表现出了对人类的关怀和热爱。
浮士德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人生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欲望,对于这些欲望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正如浮士德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那样,欲望并不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只有通过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他人的关爱,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欲望与灵魂的权衡与抉择。
追求物质的成功和社会地位可以带来一时的满足,但追求真正的价值和内心的平静才是生活的真谛。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701b3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e.png)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1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
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 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验了求知 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 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阅历,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 产阶级学问分子精神探究的历史。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可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气。 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恒久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 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气。梅菲斯特不是一个一般的恶魔,因为他 是考官,是神通广阔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爱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特性的笑容。他喜爱 一个人,就专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知他——我恨 你!我就喜爱他这种直白、真诚的特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 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净的样貌; 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 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 正的魔鬼呢!
探讨歌德的《浮士德》与人性的关系
![探讨歌德的《浮士德》与人性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270173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1.png)
探讨歌德的《浮士德》与人性的关系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揭示人性的经典文学作品,该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浮士德的人生历程,深刻探讨了人性的本质、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自由意志、责任等问题。
以下是《浮士德》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欲望与理性的冲突
浮士德是一个深受欲望驱动的人,他渴望获取知识、权力、地位和享受,但他的理性也让他认识到欲望的危害。
他在一次交易中与魔鬼缔结契约,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但这也导致他堕落,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冲突是人性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们需要寻求平衡点。
自由意志
浮士德拥有自由意志,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命运。
但是,他的自由意志也让他承担了自己所做的选择带来的后果。
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带来的责任。
责任
在整个故事中,浮士德一直在寻找他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但是,他没有成功地找到。
相反,他通过自己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毁灭。
这表明,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将责任推卸给别人。
综上所述,《浮士德》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经历,探讨了人性中的许多关键问题,例如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自由意志和责任等。
这部作品提醒人们,要在欲望和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并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这是人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姜铮浮士德新译新解
![姜铮浮士德新译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16828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6.png)
姜铮浮士德新译新解
姜铮的《浮士德》新译新解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和翻译。
他作为中国的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对哲学、宗教和文学有深入的研究。
他的新解涵盖了对传统译本的反思,并尝试以更贴近当代语境的方式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姜铮认为,传统的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完全体现原作的意境和深意。
因此,他致力于重新翻译和解读《浮士德》,以更准确、更贴近当代读者理解的方式呈现这部作品。
在重新翻译的过程中,姜铮阅读了各种中文版本的《浮士德》,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研究。
他纠偏误、集大成,整理了百年汉译的各种译本,高度尊重和学习了几代前辈翻译家的成果,同时也敢于大胆纠正其谬误。
姜铮的新译新解不仅是对《浮士德》的重新解读和翻译,更是一种文化贡献。
他的工作展示了对于经典作品的新理解,也为后来的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方式。
论文 浅谈《浮士德》与“完美的追求”
![论文 浅谈《浮士德》与“完美的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31720407b52acfc789ebc9b8.png)
浅谈《浮士德》与“完美的追求”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摘要:人只有每天追求自由和生存,才配享有自由和生存!浮士德一生孜孜追求的是什么?是官能享受,能力?美?还是人生境界的完美?关键词:浮士德,人生追求,完美,辩证主义,人性正文:《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更可以形容为是一部对欧洲文明思想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郭沫若译本的《浮士德》的小引里曾经提过: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在他所携带的不会太多的书籍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
这可保证了这部作品的生命。
几个世纪以来大家们对这部作品的各种解析,导读,见解,自然是源源不绝。
我只拜读过郭沫若的译本,和一小部分由Tom Griffith编译的英文版,其内容确实让人读起来深感艰深晦涩,但阖书细想,也是颇有感悟,不敢说对这部贴上各种标签的巨著悟出什么独到的见解,只是就自己所思所想的角度来浅谈浮士德——有关于什么是“人生最完美的追求”。
在这部长达一万两千余行的诗剧中,讲述了一个名为浮士德的老博士,在垂垂老矣的时候,为了追求此生未经历的事物将灵魂出卖给魔鬼梅菲斯特,从而在魔鬼的帮助下变身翩翩少年,经历了与年轻女孩玛甘泪的爱情,帮助皇帝解除财政危机的政事,对美神海伦的追求,填海造陆等等故事,但最终都以悲剧收尾。
最终,天神从梅菲斯特手中带走了浮士德,老博士在神秘之群“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有实用,永恒之女神,领导我们走”的歌声中升入天堂。
看过一些对《浮士德》的学界研究,这个老博士经常会被形容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德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这种概括在某些方面是恰当正确的,不过我觉得这些形容有些抽象和单一,我认为浮士德是个非常丰富的形象,他可以说既是个具象的,有血有肉的人,也是个抽象的符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图式将浮士德归类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以其创作背景是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来考虑,将浮士德定义为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浮士德》:人性追求的悲剧
![《浮士德》:人性追求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e2867a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1.png)
《浮士德》:人性追求的悲剧1. 引言1.1 概述:《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波澜壮阔地描绘了主人公浮士德对人性追求的悲剧故事。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享誉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浮士德》为主题,探讨人性追求的悲剧。
首先,我们将通过分析浮士德所展现的复杂多样的人性特点,阐述人性的多样性。
接着,我们会探讨浮士德对知识与力量渴望、精神自由与满足等方面的追求;然后,我们会深入探讨浮士德所面临的悲剧命运,如贪得无厌导致的堕落、对爱情和欲望执着带来的痛苦以及心灵空虚引发的绝望与孤独感;最后,我们将对这一故事进行反思,并探讨其中给予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价值观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挖掘《浮士德》中人性追求的悲剧,并通过对故事进行分析与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个人欲望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与思考,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审视个人目标追求对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内心满足与真正幸福之间的关系。
2. 浮士德的人性追求:浮士德作为《浮士德》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展现了人性追求的多个方面。
他的渴望知识与力量、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等特点,更是让他成为一个充满激情和欲望的角色。
2.1 人性的多样性:浮士德体现了人性多样化的一面。
我们可以看到他既是一个聪明才智出众的学者,希望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满足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渴望;同时也是一个怀有无限欲望和野心的人,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大更广阔的力量和地位。
这种对权力和掌控的欲望展示了人性追求深层次需求的一种表达。
2.2 渴望知识与力量:浮士德深刻地渴望知识与力量,并试图通过魔法来实现自己对于无限力量的追求。
他阅读大量书籍,不仅寻找认知世界的答案,也试图用所获得的知识支配世界。
这种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知识与掌控的渴望,是我们作为人类特有的品质。
2.3 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浮士德并不满足于传统社会对他的束缚,在他眼中,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
浅谈《浮士德》-优质范文
![浅谈《浮士德》-优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57b1bdf01dc281e43af07e.png)
浅谈《浮士德》浅谈《浮士德》本文简介:浅谈《浮士德》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论法的精神》《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其中,《浮士德》的探索象征着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这三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者阶段,爱情阶段,政治阶段,追求古典美阶段和改造浅谈《浮士德》本文内容:浅谈《浮士德》十八世纪启蒙文学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论法的精神》《阴谋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其中,《浮士德》的探索象征着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这三百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者阶段,爱情阶段,政治阶段,追求古典美阶段和改造大自然阶段。
在学者阶段主要有三处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浮士德的叶公好龙。
学者浮士德终日探究自然的规律,但直面规律化身的地灵时却嫌它丑陋。
其次是浑浑噩噩。
浮士德作为学者,在书斋中度过了几十年,到头来却是变得迂腐,而且既无成就也无名利。
魔鬼靡菲斯特讥嘲他这一类的俗人竟想消化这千百年来嚼不烂的发酵面团。
第三处是虚伪。
当有学生前来恳请传授学问时,靡菲斯特代替浮士德化身为满腹诗书的学者,把一心求教的学生忽悠得团团转。
作者通过这部分告诫我们,人生意义和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学问的积累,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身。
在爱情阶段,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追求到了女子格丽卿,两人坠入爱河。
但在这期间,两人皆因爱情而犯下错误,爱情变成了悲剧。
作者通过爱情阶段告诫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官能享受与个人主义,必须到更高的境界去实现理想。
在政治阶段,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领下在罗马帝国中当上了大臣。
皇帝需要钱财,他就发行纸币解决了财政问题;皇帝需要欢乐,他与靡菲斯特就用魔法举行了化妆舞会,把焰火化作火山爆发;皇帝需要看戏,他就用魔法把海伦与帕里斯召唤。
但是最终也仅仅是个弄臣而已。
作者以此讽刺了那些把改革希望寄托于君主身上,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的知识分子。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反思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0742c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0.png)
浮士德:欲望与灵魂的反思1. 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探讨了人类欲望、力量和灵魂的纷争与反思。
本文将深入探讨《浮士德》中关于欲望与灵魂的主题。
2. 欲望的追求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
他追求知识、权力和享乐,并不断寻找满足自己内心渴望的方法。
然而,随着他不断实现自己的欲望,他却逐渐发现欲望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3. 灵魂的困惑浮士德深陷自己内心灵魂的困惑之中。
他意识到拥有欲望带来的权力和快感并不能满足他内心的渴望,而导致他心灵的孤独和痛苦。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的准则。
4. 自我救赎与反思在浮士德感受到欲望带来的空虚和困扰后,他开始寻求自我救赎与反思。
在与魔鬼梅菲斯托交易后,浮士德渐渐认识到物质上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类灵魂的需要。
他开始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满足,并最终通过对爱情、艺术和宽恕的体验以及对生命深层次思考来实现内心的平衡。
5. 结论《浮士德》这部作品通过表述主人公与欲望与灵魂之间不断纠结、挣扎和沉思的故事,提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和人性探索。
作品揭示了欲望本身无法满足人类内心真正需求,尤其是灵魂层面上那种追求永恒幸福与奥秘的需要。
通过浮士德的经历,读者也被促使去思考人生的真谛以及欲望与灵魂之间的平衡。
总而言之,《浮士德》是一部揭示人类欲望、灵魂和追求幸福关系的深刻哲学作品。
它引发了读者对于欲望追逐与内心反思的思考,并教会了我们在欲望驱使下更加审慎地探索自我。
该作品仍然对今天的读者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意义,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内心需求超越物质享受,而在于更高层次上实现灵魂的平衡与满足。
《浮士德》:人类欲望与灵魂救赎的矛盾
![《浮士德》:人类欲望与灵魂救赎的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21a1a69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3.png)
浮士德:人类欲望与灵魂救赎的矛盾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探讨了人类欲望与灵魂救赎之间的矛盾。
这个主题在整个剧作中贯穿始终,同时也展现了浮士德这个角色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类欲望的诱惑浮士德是一个充满渴望和追求的角色,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渴望拥有更大的力量和智慧。
他通过学习魔法来实现他对无限知识、世俗权力和享受感官快乐的渴望。
然而,这种不断追逐欲望的行为却使得浮士德感到空虚和孤独。
欲望与道德冲突浮士德在实现自己欲望的过程中遇到了道德上的困扰。
他最初希望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达成交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这种方式与他的道德准则相冲突。
他开始犹豫,思考自己应该选择哪条道路。
灵魂救赎的追求在欲望与道德之间摇摆不定后,浮士德决定寻求灵魂的救赎。
他试图通过爱情和关怀来弥补心灵上的空虚。
然而,这种努力并没有完全满足他的内在渴望,他仍然无法摆脱对权力、知识和享乐的欲望。
教训与启示《浮士德》给予读者一些教训和启示。
首先,欲望无穷尽,如果我们沉溺其中而忽视了灵魂的真正需求,最终会导致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其次,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我们必须审慎思考并选择正确的道路。
最后,真正的幸福与满足来自于灵魂的救赎和内心的平静。
结论在《浮士德》中展现了人类欲望与灵魂救赎之间的矛盾。
浮士德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挣扎,提醒了人们要认识到欲望的局限性,并寻求灵魂上真正的救赎与满足。
这个主题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提醒着我们思考自己的欲望与追求,以及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精神上的满足。
《浮士德》:力量与贪婪的代价
![《浮士德》:力量与贪婪的代价](https://img.taocdn.com/s3/m/444aef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1.png)
浮士德:力量与贪婪的代价介绍《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角色浮士德,他为了追求知识和力量而与魔鬼签订契约,结果却不断陷入道德边缘和内心的挣扎。
这个主题探索了力量与贪婪的代价以及人性中潜藏的复杂心理。
浮士德的贪欲之路浮士德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好学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在他几乎无法满足的渴望下,他寻求拥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和能力。
在达到某种程度后,他开始变得贪婪并对自己所拥有的不满足。
这种渴望无止境地推动着他进一步探索并通过牺牲其他方面来获得更多权力。
契约与魔鬼为了实现自己对权力和知识的渴望,浮士德与魔鬼缔结了一个契约。
在这个契约中,浮士德可以永远拥有青春、力量和知识,但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这个契约成为了他永恒的内心矛盾源泉,他对于权力的欲望让他更加贪婪,并导致了自我的堕落。
无止境的欲望引发的内心挣扎随着浮士德追求权力和满足欲望的道路不断深入,他开始感到内心的压力和愧疚。
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牺牲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并逐渐陷入痛苦和后悔之中。
这种内心挣扎表现出人性中复杂而多面性格特征,同时也揭示了贪婪带来的消极影响。
力量与贪婪带来的结果尽管浮士德通过与魔鬼缔结契约获得了巨大的权力和知识,但最终结果却并非如他所愿。
他失去了那份真正属于人类精神的自由和幸福。
他的追求使他孤独而寂寞,同时也导致了他的羁绊和内心的痛苦。
总结《浮士德》通过描绘主人公浮士德对权力和知识的无止境渴望以及贪婪带来的代价,探讨了人性中复杂而深刻的冲突。
力量与贪婪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故事中引发了许多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思考。
这部作品提醒着人们权衡利益与道德之间的平衡,并警示我们欲望无止境时所带来的可能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矛盾法则
——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
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
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
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
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
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
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
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
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
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
”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
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
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
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
“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
”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
放弃了绝对理性的书斋生活,也不能接受单纯感性生活。
所以,浮士德在酿就一场永远的悲剧后,痛定思痛,试图超越过去,重新面对人生,于是涉足政坛,为他理想中的君主排扰解难。
3、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浮士德企图通过为开明君主服务来实现自己的理性王国,但这样的政治抱负依然是个难圆的梦。
文中通过浮士德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专制的政体,它揭示了腐朽空虚的宫廷内幕。
人在这里没有鲜活的个性与追求,有的只是专制制度、等级制度下人的奴性与空虚。
在此,浮士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不健全,人格的不完美。
所以这也不能是浮士德感到满足,反而使他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从而使其逃离现实,到素以人性和谐著称的古希腊去追求人性完美的古典美。
4、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
浮士德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合并生下欧福良,而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浮士德在探寻现代精神如何与古典精神结合,并且共同产生更加完美健全的现代人格。
可是欧福良的陨落、海伦的离开,都表明了浮士德企图在和谐、宁静而崇高的古典美中找到生活的真谛,陶冶现代人以求实现完美人格的理想的幻灭。
也表明浮士德对这种虚幻的、远离现实的人格理想的不
满足。
5、浮士德的建功立业
浮士德不甘失败,又继续在皇帝封的一块海面上建造他的心灵乌托邦——“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填海造地,创建理想社会,建造人间乐园,浮士德在开拓、创造中获得了享受。
创造性的特质是浮士德精神追求特质中的一部分。
填海造地,招募千百万民工,轰轰烈烈,这种沸腾的现实生活满足了浮士德走入人间,走入世俗生活的人性需求的部分。
在这一事业中,他找到了和谐、完美的人格理想。
他身上的两种需求在这里都得到了满足,他灵魂的痛苦化解了、消失了。
二、《浮士德》中天帝与魔鬼梅菲斯特
《浮士德》除了对全面人性的提出,还是一部辩证法的形象化文本。
这本书中既投射了作者的唯物思想,又蕴含了他关于历史和人生的辩证法理念。
作者通过浮士德艰难曲折的生命历程形象化表述了这种抽象的辩证法理念。
即从历史哲学角度讲,人类是个不断清明的过程;从人生哲学角度讲,生命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升华。
人类何以不断清明?生命何以不断升华?因为存在着善与恶的冲突。
“善与恶的冲突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浮士德》正是以此冲突来观照历史与人的矛盾运动并建构了天帝与魔鬼、浮士德与魔鬼及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和向恶性的三重冲突。
1、天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冲突
天帝是至善的化身,他宣布“人在努力追求的时总是难免迷误。
”“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
”而梅菲斯特就是至恶的代言,他否定一切的本性出发,对天帝的自信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人类只会走向至恶而不是至善。
于是两者的冲突与矛盾就构成了。
而他们选择浮士德作为打赌的筹码,也就是产生了另外一个冲突。
2、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冲突
浮士德并不是理想的英雄,魔鬼梅菲斯特也不是一个普通的魔鬼。
他把自己同天帝的打赌转换成同浮士德的契约,一旦浮士德被引诱,便宣告天帝预言的破产。
这也就成立了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冲突。
但当梅菲斯特带着这样的动机,耍尽手段诱惑浮士德走向沉论和毁灭的同时,客观上却是使浮士德获得一次次人性的激扬和否定,并在品尝生活的百味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更加清醒地向天帝预言的方向前进。
魔鬼作为一种外在的阻力,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推动力。
这种生活也契合当时的时代思潮,契合浮士德活动不息的思想,浮士德扬弃了对精神的单纯追求,扬弃了对肉体享受的单纯追求,扬弃了对世俗生活享受的单纯追求,也扬弃了对古代至美人性的单纯追求,最后达到了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创造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从自我走向全人类,投入时间的洪流、事业的洪涛,浮士德感到了满足,因为他觉得体验了理想的人格,实现了理想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