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背景介绍
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中再输回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以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手术和治疗的成功率。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
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较多的病人、术后失血较多的病人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 病人评估:评估病人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 血液采集:采集病人的血液,并进行标本处理和保存。
-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输血。
3. 自体输血的设备和材料
- 采血器具:包括采血针、采血管、采血袋等。
- 血液保存设备:包括血液保存冰箱、冷冻设备等。
- 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泵等。
4.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
-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
- 医生: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 护士:具备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操作自体输血设备。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背景介绍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其优势在于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同时减少了对供血资源的依赖。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
1.制定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流程,规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设立自体输血专门委员会:由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和修订自体输血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3.建立自体输血数据库:记录患者的自体输血相关信息,包括病历、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1.患者自体血样采集:
a.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采用无菌器械进行血样采集。
b.采集血样前的准备工作: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信息,准备采血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c.采集血样的方法: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血样采集,避免污染和血栓形成。
d.采集血样后的处理:标记好血样,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2.自体血液处理:
a.血液分离方法:采用离心法将血液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三个组分。
b.血液处理设备的选择和维护: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要求,定期
进行维护和检修。
c.血液处理的操作流程: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血液分离和处理,避免交叉感
染和误操作。
3.自体输血的管理:
a.血液保存和储存: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保存血液,确保血液的质量
和有效期。
b.血液分发和使用: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生的嘱托,合理分发和使用自体血液,避免浪费和交叉感染。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采集的血液用于其自身的输血过程。自体输血制度与
技术管理规范的制定旨在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 适应症
自体输血适用于以下情况:
- 术前自体血液储备,以备手术期间或术后使用;
- 患者有特殊输血需求,如罕见血型、免疫反应等;
- 减少异体输血引起的感染和免疫反应。
2. 禁忌症
自体输血禁忌于以下情况:
- 患者无法耐受输血过程,如严重心脏病、肺病等;
- 存在自身免疫性血液疾病;
- 患者无法提供足够的自体血液。
三、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
1. 患者评估
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
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自体输血。
2. 自体血液采集
自体血液采集应在手术前进行,以确保足够的自体血液供应。采集方法可以选择静脉穿刺或自体回收设备。
3. 自体血液保存
采集的自体血液应按照规定的方法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性。保存期限一般为42天,但具体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自体输血的操作步骤
1. 输血前准备
- 检查自体血液的标签和相关信息,确保血液的正确性;
- 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需求,避免输错血;
- 检查输血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2. 自体输血操作
- 采用无菌操作,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性;
- 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选择适当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
- 输血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收集患者自身的血液,经过特定处理后再输回
患者体内,用于补充失血或预防术后输血反应。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实施自体输血的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
三、术前准备
1. 患者评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等,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血液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和采血量,并确保采
血过程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3. 血液处理:采集的血液应经过适当的处理,如离心、分离血浆等,以确保血
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术中操作
1. 输血前准备: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病历号等,以避
免输错血。
2. 输血方式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输血方式,如静脉
输血、动脉输血等。
3. 输血监测: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并及时
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4. 输血记录: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
输血速度等,以便后续追踪和评估。
五、术后处理
1. 输血后观察: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输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如停止输血、予以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3. 输血后记录: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输血后的观察结果和处理措施,以便后续
评估和改进。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引言概述: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储存并在需要时输回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它具有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提高手术效果的优势。然而,自体输血也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与有效性。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
自体输血适用于患有大量术前失血风险的患者,如拟行大手术的患者、产前准备手术的孕妇等。此外,自体输血也适用于患有特殊输血需求的患者,如罕见血型、免疫相关疾病等。
1.2 自体输血的禁忌症
自体输血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如严重贫血、严重心脏病、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于某些血液病患者或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自体输血可能会增加疾病的风险,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二、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
2.1 术前评估
在进行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这包括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疾病状况评估、输血风险评估等。通过术前评估,可以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为后续的输血过程提供依据。
2.2 自体血液采集与保存
自体输血需要提前采集患者的血液,并进行适当的保存。血液采集需要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符合输血要求。保存血液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控制措施,以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
2.3 输血前准备
在进行自体输血前,需要对采集的血液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准备工作。这包括血液的筛查与检测,以排除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此外,还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三、自体输血的操作步骤与技术要点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背景介绍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次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它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依赖,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
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术前血液准备、术中血液回收、术后血液恢复等。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等。
2. 自体输血的程序
(1)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血液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和采血量。
(3)血液保存: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存,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4)术中输血: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将自体血液输回患者体内。
(5)术后观察:对自体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
(1)血液采集和保存: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和完整性;采用适当的保存方法和设备,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
(2)血液标本管理:对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标记、记录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追溯性和准确性。
(3)血液质量检测: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4. 自体输血的安全控制
(1)感染控制: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对采血器材进行适当的消毒和灭菌。
(2)输血反应监测:对自体输血后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风险评估和管理:对自体输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储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
疗方法。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
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自体输血适用于血液减少或需要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禁忌症包括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储存
(1) 血液采集:应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如采血袋、针头等。
(2) 血液储存: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特定的冰箱或冷库中,确保温度控制在2-6
摄氏度。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与筛查
(1) 血型鉴定: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时的血型匹配。
(2) 传染病筛查:采集的血液样本应进行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筛查,确保输血安全。
4. 自体输血的血液保存与追溯
(1) 血液保存:采集的血液应标注相关信息,如采血时间、采血者等,并储存
在特定的容器中。
(2) 血液追溯:对于储存的血液,应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记录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
1. 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
(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自体输血的相关信息,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2) 术前检查:对于需要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
(1) 输血前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具和血液,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一种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
病人体内的方法。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要求
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量大、术后恢复期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
- 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遵循血液采集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 血液保存:采用专用的血液保存袋进行保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
条件符合要求。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
- 临床检验:对采集的自体血液进行常规检验,确保血液符合输血标准。
- 传染病筛查:对自体血液进行传染病筛查,如HIV、乙肝、丙肝等。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配型与交叉试验
- 血液配型:采用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进行血液配型,确保输血的
血液与受血者相匹配。
- 交叉试验:进行交叉试验,排除可能的输血反应。
5. 自体输血的血液质量控制
- 血液质量控制:建立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血液采集、保存、检测等环
节的质量控制。
- 质量评价: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评价,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1. 自体输血的手术准备
- 术前准备:与临床医生沟通,明确手术时间、输血需求等。
- 术前检查:对受血者进行术前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手术操作
- 输血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确保操作规范、无菌、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再次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自体输血的实施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
(1)估计手术或者治疗期间需要输血的患者;
(2)患有特定疾病或者体质,不适合接受他体输血的患者;
(3)对特定血液成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2. 自体输血的禁忌症:
(1)严重贫血或者休克状态下的患者;
(2)严重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或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3)患有严重感染或者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4)患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
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
(1)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自体输血的目的、过程和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允许;
(2)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定自体输血的可行性;
(3)患者应在术前进行适当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保其血液的适宜性。
2. 自体血采集:
(1)选择合适的采血方法和采血量;
(2)确保采血过程无菌,避免交叉感染;
(3)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适当的容器中,并标明患者的姓名、日期和采血量。
3. 自体血保存和管理:
(1)血液储存温度应在2-6摄氏度之间,避光、防湿、防冻;
(2)储存的血液应定期进行质控检测,确保其适宜性和安全性;
(3)储存期限普通不超过35天。
4. 术中输血:
(1)术中输血前应进行血液配型和交叉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2)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避免过快或者过多导致并发症;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篇1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的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体输血,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自体输血的申请
(一)自体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二)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体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三)自体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第二条自体输血的方法
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 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O.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再次输回体
内的一种输血方式。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
1. 自体输血申请与审批
a. 患者或其家属需提出自体输血申请,并填写相应的申请表。
b. 医生负责审核自体输血申请,确保符合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c. 审批通过后,医生将自体输血申请表归档,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后续操作。
2. 自体输血血样采集与保存
a. 临床实施自体输血前,需采集患者的血样,并确保采集过程符合无菌操作
的要求。
b. 采集的血样需标注患者的姓名、病历号、采集日期和时间,并送至实验室
进行检测。
c. 实验室将检测结果记录在自体输血记录表中,并按照规定保存血样。
3. 自体血液的处理与保存
a. 自体血液需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分装等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
全性。
b. 处理后的自体血液需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并标注保存日期和有效期限。
c. 自体血液的保存期限一般不超过30天,过期后需进行销毁处理。
4. 自体输血操作流程
a. 自体输血前,医生需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b. 护士负责检查输血设备和输血包装的完整性,并确认血液的标签与患者信
息一致。
c.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d. 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并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1. 人员要求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的相关规范,包括自体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技术要求等方面。
二、适应症
1. 预计手术失血量大于500ml的手术患者。
2. 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患者。
3. 有特殊输血需求的患者,如免疫缺陷患者、特殊血型患者等。
4. 术后预计需要输血的患者。
三、禁忌症
1. 严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
2. 活动性感染患者。
3.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4. 出血性疾病患者。
5. 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反应的患者。
四、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
a. 确认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b. 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量。
c. 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自体输血的风险和好处。
d. 完成患者的自体血液采集和保存。
2. 术中操作:
a. 根据术前评估的输血需求量,准备好自体血液。
b. 术中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自体输血。
c. 自体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血液安全管理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血液的质
量和安全性。
3. 术后处理:
a. 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相关并发症。
b. 对自体输血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自体输血。
五、技术要求
1. 自体血液采集和保存的设备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并经过严格的检验和
验证。
2. 自体血液的采集和保存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污染。
3. 自体血液的保存时间和温度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引言概述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输回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输血技术的操作规范、设备的管理维护、质控体系的建立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
1.1 制定自体输血管理制度:建立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要求。
1.2 完善自体输血的申请审核程序:建立自体输血的申请审核程序,确保患者符合自体输血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3 建立自体输血的记录管理系统:建立自体输血的记录管理系统,包括输血前的检查记录、输血过程的监测记录和输血后的随访记录,做好相关资料的归档和保存。
二、输血技术的操作规范
2.1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避免操作失误和感染风险。
2.2 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确保输血器材的清洁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输血反应。
2.3 做好输血后的监测和随访: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后的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做好随访工作,确保治疗效果。
三、设备的管理维护
3.1 定期维护输血设备:定期检查输血设备的性能和功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3.2 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建立输血设备的管理档案,包括设备的购置、维护和维修记录,做好设备的追溯管理。
3.3 更新输血设备和技术:及时更新输血设备和技术,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设备的可靠性。
四、质控体系的建立
4.1 建立自体输血的质控标准:制定自体输血的质控标准和指标,监测输血效果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处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和实施细则。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 自体输血适应症:
(1)手术前准备:大手术、预期大量出血的手术;
(2)术中失血:手术中出血量超过正常失血量的30%;
(3)术后恢复:手术后出血、贫血、术后恢复期间需要输血的患者。
2. 自体输血禁忌症:
(1)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2)血液系统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
(3)心血管疾病:如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
(4)其他禁忌症:如肾功能不全、重度肝功能不全等。
三、自体输血的程序和要求
1. 术前准备:
(1)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自体输血的目的、方法、风险和效果,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计划,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量;
(3)患者应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传染病筛查等。
2. 自体血液的采集和保存:
(1)采集自体血液应在手术前进行,一般在手术前1-2周开始采集;
(2)采集自体血液前,应向患者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指导,确保患者的配合;
(3)采集自体血液时,应采用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4)采集的自体血液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3. 输血程序:
(1)术前标本核对:手术前,将采集的自体血液标本与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背景介绍
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重新输回病人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依赖,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相应的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
1. 自体输血适应症的确定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输血需求,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适应症的确定应由医生根据临床指南和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并与病人进行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
2. 自体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自体输血前,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液学检查、传染病筛查、血型鉴定等。同时,需要建立病人的自体输血档案,记录病人的个人信息、输血指征、输血计划等。
3. 自体血液的采集和保存
自体输血的关键是血液的采集和保存。采集自体血液时,应遵循无菌操作,确保采集过程中不会引入细菌或其他污染物。采集的血液需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条件进行保存,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性。
4. 自体输血的管理和监测
自体输血过程中,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和监测机制。包括输血前的安全核对、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输血后的评估和随访等。同时,需要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指标,对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
5. 自体输血的风险评估和处理
自体输血虽然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依赖,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进行
自体输血前,需要对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需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输血相关意外事件。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自体输血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
1. 自体输血管理团队
(1)建立自体输血管理团队,包括输血科医生、护士、实验室技师等相关人员,确保自体输血的全程管理和监督。
(2)明确自体输血管理团队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 自体输血申请和审批
(1)患者需要提前向医生申请自体输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进行评估和审批。
(2)自体输血申请和审批的过程应该有明确的记录和文档,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 自体输血血样采集和保存
(1)自体输血血样的采集应由专业的护士或实验室技师进行,确保采集的血样质量和安全性。
(2)采集的血样应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保存和标识,确保血样的追溯性和可靠性。
4. 自体输血血液处理和配血
(1)自体输血血液处理应在符合规范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确保血液的处理
过程无菌、安全。
(2)自体输血血液的配血应根据患者的血型和配血需求进行,确保输血的准
确性和安全性。
5.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
(1)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包括血液的质量、安全性、有效
性等。
(2)定期进行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检查和评估,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
性达到标准要求。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
1. 自体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1)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l、只要患者自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
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
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
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
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
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症: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注:
①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体
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