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电-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PPT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电-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PPT课件
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 梳子带负电荷, 头发带正 电荷, 而且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不一样的电荷
进一步研究发现带电气球相互靠近时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仔细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这和哪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体验静电现象 不一样的电荷 让电荷流动起来
体验静电现象
1.手拿塑料梳子靠近碎纸片, 观察现象。 2.梳子在头发上梳几下, 再接近碎纸屑, 观察 现象。 3.把刚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头发, 观察现象。
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这是静电现象
体验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说说你知道的静电现象。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竖起来
干燥的天气摸 金属有被电击
的感觉
产生静电现象的原因
不一样的电荷
不一样的电荷
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质带电呢?
物质同时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量相同时,二者相互抵消
观察摩擦物体之间的现象,两种电荷之间是如何作用的呢?
• 实验一: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 实验二:羊毛制品摩擦过的两个充气气球接触
• A.人对电不敏感 B.物体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 C.物体带电量少
• 6.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两个气球会( A )
• A.相互排斥 B.相互吸引 C.不动
• 现象:头发被气球吸引起来
现象:两个气球相互远离(排斥)
• 结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两个物体带相同电荷就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就相互吸引 与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类似
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体验静电现象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塑料尺子)接近碎纸屑和头发,观察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 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冬季摘掉毛线 帽头发会竖起
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闪电 静电现象
在干燥的冬季脱下 毛衣时听到噼啪声

用手触摸静电 起电机头发会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体验静电现象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塑料尺子接近碎纸屑和头发观察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静电现象在干燥的冬季脱下毛衣时听到噼啪声音闪电冬季摘掉毛线帽头发会竖起来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头发会竖起来干燥的天气摸金属有被电击的感觉产生静电现象的原因不一样的电荷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质带电呢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篇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学生分析】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探究课件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探究课件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 容易(róngyì)使一个物体上的电荷转移到另外 一个物体上,物体表面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 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第四页,共8页。
摩擦(mócā)起电的原因
第五页,共8页。
2021/11/10
第六互(xiānghù)排斥, 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xiānghù)吸引。
活(shēnghuó)中的静电现
第一页,共8页。
观察 (guānchá) 通过(tōngguò)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体验:
第二页,共8页。
观察 (guānchá) 其他(qítā)方式产生的静电现象
体验:
第三页,共8页。
为什么感觉不到物体(wùtǐ)带 电呢?
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 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第七页,共8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 到(bù dào)物体带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页,共8页。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了静电这一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知识拓展,还有生活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知道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难点:静电现象的原理和静电的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摩擦起电、静电除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丝绸摩擦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探究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毛皮摩擦气球,将气球靠近头发,观察头发被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传播方式。

4.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静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5.探究静电的防止:让学生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穿棉衣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静电带来的不便。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课件】

闪电的放电电流极大, 会使建筑物遭受到严重的损 失,这就是雷击,为了避免 雷击,人们设计了避雷针。
尖端放电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体 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一 般来说是分布不均匀的,导体尖端 的电荷特别密集,所以尖端附近空 气中的电场特别强,使得空气中残 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这些高速 运动的离子撞击气体分子,使更多 的分子电离,这时空气成为导体, 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多饮水,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C,以减轻静电 影响。
避雷小知识

雷暴来临时留在室内比处于室外安全;留在有
防雷设施的室内比无防雷设施的室内安全;站立于
屋顶最不安全。

雷暴来临时当你处于空旷的田野或开阔地带时,
应尽快找有防雷设施的地方躲避;如果当时找不到
躲避的地方,切记:处于低矮的地方比突出的高地
更安全。不能在山顶、山脊、田埂、土堆上行走或
穿纯棉内衣、内裤,被里、床单、被罩等要用天
然纺织物,尽量不要穿化纤质地的服装,以减少
静电对人的不良影响。

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
聚的静电。 当头发无法梳理服帖时,将梳子浸在
水中,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随意梳理了。洗头 发时尽量使用润发露或护发素。 赤足有利于体表
积聚的静电释放。因此,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 的一切机会。 多吃蔬菜、水果、酸奶等酸性食品,
三、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应用: 1、静电除尘 2、静电喷漆 3、静电复印 4、静电植绒
(一)、静电的应用
(1)、静电除尘
❖ 除尘原理:
❖ 高压电源的正级接到金属圆 筒上,负极接到县挂在管心的金
属线上,它们之间有很强的电场, 而且距管心的金属线越近,场强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的产生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2. 摩擦起电3. 接触起电4. 感应起电5.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产生过程。

2.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产生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产生过程。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实例,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静电,分析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产生过程。

4. 接触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接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接触起电的产生过程。

5. 感应起电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感应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感应起电的产生过程。

6.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产生过程。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静电现象的应用,并进行思考。

9.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2. 摩擦起电3. 接触起电4. 感应起电5.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教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认识不同的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一)教法上: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实验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和解释静电现象(二)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正负电荷五、教学准备(一)小组:碎纸屑、一把梳子、尺子等。

(二)教师:课件、尺子、纸屑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采用魔术导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预订轨道,这时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投影一盒碎纸屑,出示一把塑料尺子,问:将这把塑料梳子靠近碎纸屑,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无现象)因为学生不知道这样做会产生什么现象,所以这样做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2.邀请一位学生上台,用梳子在她头上摩擦几下,再将尺子去靠近碎纸屑(边说边演示)。

四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报告单
组 记录人
年月日
实验内容
我看到的实验现象
1、将一条吹塑纸的底端与绸缎 摩擦,另一条的底端与塑料纸摩擦, 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相互靠近。
为什么通常物体不显示带电?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1、同时摩擦两条吹塑纸底端, 摩擦的次数尽量多。
2、同时把两条吹塑纸底端摩擦 过的那一面相互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 中的静电现象,那么静电在我 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相互排斥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实验报告单
组 记录人
年月日
实验内容
我看到的实验现象
1、将一条吹塑纸的底端与绸缎 摩擦,另一条的底端与塑料纸摩擦, 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相互靠近。
相互吸引
2、将两条吹塑纸的底端同时与 绸缎摩擦,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相 互靠近。
3、填写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实验报告单
组 记录人 实验内容
年月日 我看到的实验现象
1、将一条吹塑纸的底端与绸缎 摩擦,另一条的底端与塑料纸摩擦, 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相互靠近。
相互吸引
2、将两条吹塑纸的底端同时 与绸缎摩擦,然后将摩擦过的两端 相互靠近。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概念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物质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5.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物体带上静电。

6.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

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电流就是电荷的运动。

7.电是一种常见的能量。

电在电路中流动和工作。

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

8.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9.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屋顶的一根金属物起避雷作用。

10.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11.静电一般不伤人。

12.在干燥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把手,会有被电击的感觉。

二.简答题13.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

14.物体不显示带电的原因?答:正负电荷数量相同,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15.安全用电常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触电?答:1.不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以及电源。

2.及时更换旧电线,保护好绝缘体3.有人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救人。

4.不用家里和学校插座里的电做实验。

5.不在高压线下活动。

6.雷雨时不在树下避雨。

7.用完电器后,拔出电源插头,移动电器时切断电源16.摩擦生电的原因?答:摩擦使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点亮小灯泡一、概念1..我们生活中的使用的电都是靠电源提供的,如电池、发电机。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发现: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有些不是很明显)
规定: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 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负电荷。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 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头发可以被气球吸引起来。
分析:
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气球接触 头发后,头发带正电荷。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 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静电既然存在于 所有的物质之中,为 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 到物体带电呢?
玻璃棒 橡胶棒
梳子 尺子
气球
丝绸 毛皮
探究活动:摩擦起电
实验材料:
玻璃棒、橡胶棒、梳子、尺子、气球、丝绸、 毛皮、纸屑 实验建议: 1、任意选择2种物体,快速摩擦。 2、用它们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 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4、每个实验最好做2-3次。
• 【注:梳子与头发摩擦后,各带上 不同的电荷, 异种电相互吸引。】
• 2、将两个充气气球紧挨着悬挂在木尺上, 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 部位,这时两个气球相互排斥,这是因为 两个气球带上了相同的电荷(-),同种 电相互排斥。
• 3、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发现带电气球相 互靠近时会有下图三种情况:
同种电相互排斥
• 4、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 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 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 5、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 大类。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 的220V的交流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 实验。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是1.5V的干电池,对人 体无害。【注:36V以下为安全电压,36V以上为 危险电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活动: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材料:塑料尺、碎纸屑、头发
实验步骤: 1.拿塑料尺靠近碎纸片,观察有无现象。 2.塑料尺在头发上快速摩 擦若干下。 3.再把塑料尺靠近碎纸屑, 观察现象。
探索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研讨
探究活动:闹别扭的气球夫妇
在木尺下悬挂两个气球,相互紧挨着 用毛皮分别摩擦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避雷针怎样避雷?
拓展
拓展
导入
电 关于 ,你知道些什么?
静电: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
导入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毛衣,听到噼啪声响,看到小火花 接触门把手或水龙头,有时会被触电 与别人握手,感觉到指尖好象被针刺 早上起床梳头,头发常会飘起来……
导入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导入
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
导入
闪电——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探索
拓展
判断:下列现象是不是静电现象
(×)1.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 )2.下雨前看见天空打雷和闪电 (×)3.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 )4.冬天脱毛衣时看见火花并听到噼啪声 (√ )5.塑料尺在身上摩擦后能吸起碎纸屑 (×)6.通电后电视机播放节目 (√ )7.梳头时,塑料梳子与头发互相吸引
拓展
1.关于静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静电只存在于非生物中,如梳子、气球等 B静电只存在于生物中 C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人体也带有静电
2.物质中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但是物体不显示带电的原因是( C)
A静电不是电 B静电很微弱,人类感觉不到 C物体内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
拓展
研讨
摩擦起电的原理
研讨
进一步实验,我们发现带静电气球相互靠近时 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小结
让电荷流动起来——电流
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电源;二是要有电路。
电路:由电源、 用电器、导线等 电器元件连接而 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电流通路。
3.电路是指由( )等电器元件连接而成的电 流通路。 A电源、开关、导线 B电源、用电器、导线 C电源、用电器、开关
此题有问题——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 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电路:由电源、负载、导线和辅助设备 四大部分组成。辅助设备包括各种开关。
拓展
实践应用——
1.油罐车为什么会有一条尾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