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72835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5.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的纪录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751a4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d.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课文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066842087c24028915fc3fb.png)
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一、说教材这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这篇课文的核心,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穿全文,这是本文表达方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反映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事迹、言行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二是读懂重点词句,想象、感受当时的情景。
二、说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1.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教学的重点。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1.课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请教别人等方法,收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战斗意义及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开始可以让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情况,老师相机补充,使学生充分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生默读,有条件的可指导略读,找出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或句子。
3.引导学生交流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师可提醒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读读想想,如,“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打开”“冲”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感受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狭路相逢勇者胜”,文中三次出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在战斗前、战斗时、战斗胜利后的作用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映了战士们的什么品质。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b2761f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4.png)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aa228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6.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了解历史背景,认识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大别山风光;(2)简要介绍大别山的历史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大别山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思考:诗人为何要赞美大别山?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结合历史背景,思考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4730e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0.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
![九年级: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https://img.taocdn.com/s3/m/7ed2f3f3b0717fd5360cdc7a.png)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
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cc95b7c5da50e2534d7f41.png)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
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
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
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24bc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03.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2f3f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d.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教师简要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2. 分析刘伯承、邓小平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刘伯承、邓小平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刘伯承、邓小平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题。
2. 分析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如革命精神、团结协作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拓展思考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生完成拓展思考题,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分析等。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及课例)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及课例)](https://img.taocdn.com/s3/m/a80269610b1c59eef8c7b437.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说全文教学)一、说教材《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战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匪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历经一年,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本文着重讲了1947年8月24日夜,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强渡黄河,胜利跃进大别山,以他们的“英勇顽强”证实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课文的实际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辨析形近字“遵。
尊”,“拖、托”,“渡、度”,“揭、渴、喝”,掌握多音字“划”,理解“跃进、叮嘱”等词的意思,能用“布置”、“叮嘱”造句。
2.用“分层的方法”学习重点段落,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中,我“用分层的方法学习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教学的重点。
将“运用文中的事实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既要体现教师的“精讲”,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凭借教者的精讲,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因此,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图表演示法”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3519b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4.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4. 学生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小组合作法: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4. 实践活动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创作。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 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5. 讨论课文: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6.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和口头报告。
7. 总结与反馈:总结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思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阅读理解测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效果,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的方式和反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相关网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理解测试题目。
年语文A版第六册《千里跃进大别山》ppt课件
![年语文A版第六册《千里跃进大别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d26b2b6bd97f192379e909.png)
武汉
南京
遵照
布置 参谋 迅速 战略 叮嘱 顽抗 汝河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 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 座浮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 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 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 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 通路。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背景介绍:
1946后,当人民还沉浸在抗日战争的胜利的 喜悦中时,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 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 百一十余万。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 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 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 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 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 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 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 座浮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 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 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 攻另一个据点。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 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 通路。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 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 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
者胜”的意思。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千里跃进大别山_小学语文_
![千里跃进大别山_小学语文_](https://img.taocdn.com/s3/m/af16399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b.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16个生字;掌握“布置”“叮嘱”等重要词语,学习一些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有感情朗读课文为重点;理解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比喻的手法,了解其好处为难点。
教学思路:以扶为主,扶放结合,总结教法,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讲读中,总结教法:“抓住重点,问题引路,读读议议”;在自学中,指导学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用具:录音机,录音磁带,放大挂图,生字卡片,词句卡片,幻灯(片),小黑板,一幅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读书会,导入课题。
1.讲故事。
教师把课文内容改编成口头故事,讲给学生听,注意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体现故事的趣味性。
2.导入课题,板书后揭题。
提问:①大别山在什么地方?②千里指从哪里到哪里?③跃进是什么意思?抽两三名学生回答,师生帮助。
3.辨析,讲解,结合地图,简要介绍时代背景。
二、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读准生字字音和二类字字音。
2.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要求学生轻声读生字,并做书空练习。
2.轻声读词语,理解意义。
3.对重要词语,除理解意义外,还要会运用,做口头造句练习。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抽学生读拼音,说结构,组词。
注意正音的字:“取”“据”韵母是ü而不是u;“嘱”“渡”韵母是u而不是ou。
注意:“跃”“置”“析”是整体认读音节。
辨形,容易错笔画的:遵,渡,嘱,揭,陪等。
2.出示形近字,辨析,组词。
抽两三名学生完成。
3.出示词卡,抽学生读,口头说说意思并造句。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f2642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9.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弘扬伟大的人民战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5. 人民战争精神的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民战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同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基本知识: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意义等基本知识。
3. 分析历史事件:选取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4. 弘扬人民战争精神:讨论人民战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等环节的表现,培养其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检验其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实地资源: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
语文A版语文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
![语文A版语文三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32bd5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f.png)
拓展学习:
•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 2、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读一读。
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
• 冒着、搭起、杀向、攻占、 扑向、拿下、进攻、攻下、 打开。
•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 山,杀向敌人。
②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 南方向奔流。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 山,像一把钢刀插 进了敌人的心脏。
测试
• 1、解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 2、填空 • 大军像( ),向西南方向( )。 • 刘邓大军像( )插进了( )。
•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 3.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 预习我尽力 •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3、读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 遵照 刘邓大军 汝河 叮嘱 决堤 不约
而同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4、“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出现几次?
千里跃进大别山
•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
省交界之地,它北临淮河,南心
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所以说 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1947年8月 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在炮火 轰鸣中激烈的汝河之战开始了。
• 学习目标
•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 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 扬斗志。
关的句子。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 5、作者用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画出相应的句子。
刘司令的话:
•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 手段,从这里打开一 条通路。
• 不管敌人有多少飞机、大炮, 我们一定要迅速前进,一定 要实现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 划。
• 要记住,现在时狭路相逢 勇者胜,要勇,要猛!
• 每支步枪都插好刺刀,每 颗手榴弹都接好后盖,遇见 敌人就打,绝不留下敌人的 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 抗的敌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c030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0.png)
生动形象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描 述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增强观众的感知和想象。
简练明快
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沓, 不冗长,使故事情节更加 紧凑、有力。
幽默诙谐
适当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 调节气氛,缓解紧张情绪, 增强观众的观感和愉悦感。
06千里跃ຫໍສະໝຸດ 大别山的现实意 义教育意义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 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人物塑造
01
02
03
典型化
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 语言等方面的典型化处理,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独 特、立体。
细节描写
通过对人物外貌、心理、 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 体、可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 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差 异,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和价值取向。
语言风格
千里跃进大别山课件语文a 版
目录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情节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人物形象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题思想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艺术特色 •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现实意义
0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 党就和平建国、民主统一等问题进行谈判,但国民党政府却 加紧发动内战,导致国内战争一触即发。
行动过程
总结词:英勇无畏
详细描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过程异常艰险,我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穿越重重困难,历经千辛 万苦,最终成功进入大别山区。这一过程中,我军英勇无畏,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充分展现 了我军的顽强毅力和战斗力。
结果与影响
总结词: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对于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包围圈,为我军争取了战略 主动权,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增强了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此外,这一行动还为后来的解放战争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f0ceb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d.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经过。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史料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史料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革命史》等相关教材。
2. 史料资料: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史料和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困境和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3. 讲述经过:详细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过程,包括跃进的路线、时间和重要战役。
4. 分析意义:解释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如改变战争形势、扩大解放区等。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信息,加深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史料时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写的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感想和体会的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实物和资料。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22f75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6.png)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秀5篇)《千里跃进大别山》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
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
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
“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
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五、总结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这表现了解放军战土一种什么精神?(不怕牺牲,顽强拼搏)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当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
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
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
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
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复述课文4-6节。
3.让学生带着“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这一问题读课文7、8节。
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战斗前的情况,二是战斗时的场面。
然后通过讨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理解第7节时,要让学生体会战士们遵照首长的指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决心大,信心足。
理解第8节时,先要让学
生弄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再让大家想想哪几句意思相近可以合并,然后给这一段分层。
可分为三层:1-2句为第一层,写搭浮桥,为强渡汝河作准备;3-5句为第二层,写先头部队打开通路;第6句为第三层,讲部队渡过了汝河。
在此基础上,还要扣住“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拿下”、“进攻”、“打开”、“冲”等词,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
4.默读1-9节,想想: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什么重大意义?②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读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明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在敌人的心脏插上了一把钢刀。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三、品赏佳句,体会“跃进”精神
1.朗读全文,讨论:刘邓大军能够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可以集中概括?这句
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句,并紧扣这一句,分析它三次出现的不同背景,理解它的含义:第一处是刘伯承首长的叮嘱,是首长对战士们的勉励;第二处是说明这句话已深入到了战士们的心田,变成了大家的决心和行动;第三处是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又再次证明了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2.“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就是勇者,所以取得了胜利。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战士们是勇者的语句。
接着,指名读出这些语句,并说说理由。
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填空,比较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出比喻句的作用。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_________,杀向敌人。
②_________大军,向西南方向奔流。
③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_________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完成造句练习,先让学生找出“叮嘱”“布置”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再体会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拓展学生的思路,然后造句。
《冀中的地道战》作业设计一例
作业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调乏味的抄写、默写、词句练习、单一重复的作业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降低训练的效果,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一定要讲究技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融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为一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更好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教《冀中的地道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根据课文中介绍的地道的式样,以任丘地道为例,结合课文中介绍大洞、小洞、气孔的特点,以及供民兵自己用的“警戒洞”和对付敌人的
“陷坑”“迷惑洞”和“孑口”,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再动笔把冀中地道绘成一幅图,结果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作业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把思维活动贯串于语文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动笔绘图的过程也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他们在作业时感受到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