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合集下载

中药内服法护理

中药内服法护理
鼓励与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给予患者必 要的支持和鼓励,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 展趋势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01
中药内服法护理理论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中药内服法护理的理论体系,包括基
本原则、方法分类、操作规范等方面。
02
中药内服法护理技术优化
煎药的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 ,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 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小火。
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 、米泔水等。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 、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 好。
煎药的方法
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 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 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 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中药内服法护理涉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有望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药内服法护理的 全面发展。
智能化辅助决策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未来中药内服法护理 有望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提高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和安全 性。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未来中药内服法 护理有望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 内的传播和应用。
散剂
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 接冲服;量多者,可加适量开水调服;外用散剂可用于撒布疮面或患病部位。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 、煎膏剂等,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
03

护理类课件(共16张PPT)-中医护理 中药应用护理

护理类课件(共16张PPT)-中医护理 中药应用护理

(二)、药物熏洗疗法及护理
操作方法: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容器内, 先熏后洗,当药液温度降至合适时,即可 用纱布蘸药液淋洗或直接泡洗患部,每次 20~30 min,每日1~2次。
(三)、药物熨敷疗法及护理
操作方法:将药物炒热或蒸热装袋,温度 60~70℃,局部皮肤涂以凡士林,将热熨 袋放置于患处,可移动药袋来回推熨或敷 于一定部位,时间为30~60 min,温度不 足时可加温复用。
(六)、掺药疗法及护理
操作方法:清洁创面后,将药粉均匀撒布 于创面上,用消毒纱布或油膏纱布覆盖, 一般1~2日换药1次。 .
中药应用护理
一、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一)、煎药 1.容器 煎药的器具,最好用沙锅、沙罐,也可用
陶瓷、搪瓷、玻璃器皿。忌用铁、铜、铝 等金属器具
2.用水
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 少的纯净水或自来水。加水量高出药面3-5 厘米。
3. 浸泡
加完水后不急煎药,先浸泡30分钟左右。
4.煎药
2.服药剂量
一般疾病服药,常规每日l剂,每剂分2次服 或3次服。病情急重者,每日可服2-3剂。5 岁以下的儿童,用成人量的1/4;6-10岁 可用成人量的1/2。
3.服药温度
一般汤剂宜温服,以免过热或过冷对胃肠 道产生刺激。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 寒药宜凉服,一般理气、活血、补益、发 汗药宜热服,凉血、止血、清热、消暑药 宜凉服。
煎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 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 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 文火煎10~15分钟左右即可。一般的药物, 文火煎30分钟左右。补益药宜文火久煎60 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5.取药 药煎好后,将药液过滤。总取汁量约400毫

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与中医药疗法

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与中医药疗法

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与中医药疗法护理专业在医疗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中医护理和中医药疗法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中医护理与中医药疗法的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照顾,有效缓解疾病的症状。

本文将探讨中医护理与中医药疗法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在提高患者康复率和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中医护理的理念与特点中医护理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的护理形式。

它以平衡人体的阴阳、调理气血、祛除病邪为核心思想,通过按摩、推拿、针灸等手段,调理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护理相比,中医护理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加注重保护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二、中医护理的应用领域中医护理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领域广泛。

无论是在中医诊所、中医院还是在西医医院的护理部门,中医护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中医护理在疾病康复期的康复护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手法的应用,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病灶的恢复。

其次,中医护理在亚健康状态的护理中也有重要作用。

通过中医护理手段的应用,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护理还广泛应用于康复护理和老年护理中,帮助患者恢复或维持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中医护理与中医药疗法的联合应用中医药疗法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

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药调理等多种形式,其疗效已被广泛证实。

在护理专业中,将中医药疗法与中医护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比如,在疼痛管理方面,中医护理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手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中医药疗法可以通过中药的应用,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症状。

这种联合应用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期。

四、中医护理与中医药疗法的优势中医护理与中医药疗法的应用相辅相成,有许多优势。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
煎煮方法
正确的煎煮方法能够充分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从而提高中药内服 法的疗效。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有助于提高中药内服 法的疗效。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提高方法
联合用药
根据病情需要,合理搭配不同功效的中药,以提高疗效。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评估中药内 服法的疗效。
生理指标变化
观察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血糖、血脂 等,以客观评价中药内服法的疗效。
生存质量评估
采用生存质量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全面评价中药内服法的疗效。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影响因素
药材质量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内服法的疗效,因此选用优质的药材 是关键。
观察病情变化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就医。
记录症状变化
患者可记录自身症状的变化情况 ,以便于医生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和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复诊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诊,以便及 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确
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04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与评价
中药内服法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药内服法的分类
01
02
03
04
煎煮法
将中药饮片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取汁
服用。
冲泡法
将中药饮片或有效成分放入杯 中,加入热水浸泡一定时间后
饮用。
药酒法
将中药饮片浸泡在酒中,经过 一定时间后饮用。
丸剂法
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制成 丸剂口服。
02

中药的服药方法及护理

中药的服药方法及护理

中药的服药方法及护理中药的服药方法及护理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

”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1、汤剂服法(1)分服法: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

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2)顿服: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常用于急危症的抢救治疗。

(3)频服:是将一天的药量,少量多次服用。

多用于上部疾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病人。

(4)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如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败血症等,多用此法。

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2、中成药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1)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2)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3)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

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4)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

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5)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

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服药温度也是服药方法中应注意的内容。

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

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常用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属“寒者热之”和“治热以寒”之法,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

属“热者寒之”、“热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此外,服药剂量在服药方法中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用药的剂量一般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握和了解,以便在有误时给以及时指出。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
*一般护理
催吐 洗胃 导泻 观 察与生活护理等
*加速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支持和对症处理 *观察病情
经肾排出(利尿) 透析
*特殊解毒护理
中草药中毒的预防
*详细向病人/家属解释用药的注意事项 *纠正中草药不会中毒的错误观点 *生产中草药的特殊工作人员注意自我保护
五、温法与护理
1、定义:
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 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 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
2、适应症:
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之证。 温法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 之区别。
3、护理方法:
1.应辨别寒热真假,三因制宜。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 法护之。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 不同: 下法是适用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之证,必 须急下,速除;
消法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其 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速消除, 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也常于补法或下法配合 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目的。
3、护理方法:
1.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 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 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 时间宜延长。
性变化及其与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
(二)药物时间疗法
1.对非节律障碍疾病的药物时间疗法 2.对节律障碍疾病的药物疗法 3.非药物性时间疗法
常用中草药中毒 解救与护理
主要内容
一、 常用易中毒的中药分类 二、 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 三、 中草药中毒的预防
常用易中毒的中药分类
1、生物硷类 2、甙类 3、毒蛋白类 4、毒蕈类 5、动物类 6、矿物质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第四节药物应用护理中药内服法
辛苦温
甘微苦温
辛苦温
行气化痰散结消痞 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脾胃气滞;痰浊停滞;腹 痛便秘
脾胃气滞;痰湿咳嗽;呕 吐
疝气痛;痛经;产后腹痛
3~9 3~9 10-15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肝气郁结;脾胃气滞;痰
燥湿化痰
多胸闷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肝胃气痛,月经不调
3-10 3-6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胸痹证;脘腹胀痛,泻痢。 5-10
清热除烦利尿
热病烦躁;口舌生疮
9~15
芦根 苦寒
清热生津止呕
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尿 15~

30
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证火热证)
药名
性味
黄芩 苦寒 黄连 苦寒 黄柏 苦寒
龙胆 苦寒 草
苦参 苦寒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应用
用量 (g)
祛风湿类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白花蛇
甘咸温。 有毒
祛风通络定惊止痛
桑枝 苦平
祛风通络
风湿顽痹;头风;破伤风 风湿肢节痛麻木拘挛
1~3 9~15
桑寄生 苦甘平
祛风通络养血安胎
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胎动 9~15 不安
丝瓜络 甘平
祛风通络 解毒化痰
风湿痹痛;乳痈
6-10
药名 茯苓
性味 甘淡平
利水渗湿类药
油腻之品 5.疑有传染病者先作好隔离
清热泻火药(治疗脏腑火热证)
药名
性味
功效
应用
用量 (g)
石膏 辛甘大寒
夏 枯

中药口服方法与护理

中药口服方法与护理

便在有误时给 以及时指出。 服药后 ,周身微汗出,病 人感到全 身轻松感 ,表 示表邪 已解 3 服药护理 除 ,不必再剂;若汗 出不透 ,病人仍有恶寒畏风之感 ,说 明 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方法外 ,还应做好 服药 的护理 。 3 1 服 药后应注意休息 ,观察有不 良反应 。尤其是服用 峻 . 表邪未解,应服再剂 。
护 理 研‘ 究
Nu sI s a c r i g Re e r h l
中 国民 族 民 间 医药
C ie o r a f h o dc n t n p amay h s J  ̄ n 1 n me l n e 0 Et me a d E h o h r c ・l 4 ・ 7
成悬混液后服用。 ( )调服 :是将 一些散剂用温 开水 或 白酒 醋等 液体 3
定程 度的提高 。反之 ,就会降低药物 的效果。 总之 ,食物的正确选择 ,对提高药物 的疗 效,促进病人 早 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须认真 掌握 ,正
确执行。
调成糊状后 口服 。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中药 口服 方 法 与护 理
张红 杰 吴 摇
松原 18 0 300 吉林省松 原市前郭县 中医院 内科 ,吉林
【 关键 词 】 中药 口服 方 法 ; 护 理 【 中图分类号 】R 8 2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5 7(0 0 4 14 1 0 7 8 1 2 1 )2 — 7 —
此法 。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 到较高 的药物浓度 。
2 2 中成 药 服 法 一 般 分 送 服 、冲 服 、 调 服 、 含 化及 喂 服 . 等。
( )送服 :是将 药放 入 口内,用温 开水或药 引、汤剂 1

第四节用药护理

第四节用药护理

第四节用药护理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护理人员能否正确地掌握给药途径和方法,将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和治疗效果。

因此,除了要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掌握和熟悉中医的给、用药方法。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一)容器煎药以沙锅、瓦罐为佳,也可用搪瓷器皿,但忌用铁、铜、锡等容器,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影响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二)用水古人对煎药用水非常讲究,如常用流水、雨水、雪水等。

现多用饮用水,以澄净清洁为原则。

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

水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许服用。

(三)泡药煎药之前,应先用冷水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以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四)煎药煎药应注意火候和掌握好时间。

一般先用大火(武火),待水沸后再改用小火(文火),以免水分迅速蒸发,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

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煎30分钟,第二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解表发散类药和芳香性药物,其煎煮时间应比一般药减少一半;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和滋补药的煎煮时间,应比一般药增加一倍。

除个别质地厚重、性味滋腻的补益药可煎三次或多次外,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即可。

(五)取药每煎药煎好后,应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

每剂药各煎的总取汁量为250ml左右,儿童减半。

(六)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

均应先煎30分钟后再纳入其他药物,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解毒。

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澄清,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

2.后入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1.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休息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祛邪的目的。

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

(2)病人应避风寒,禁冷敷。

(3)应慎与解热阵痛类西药通用,以防出汗过多。

(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物。

2.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应得泻即止。

(2)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

应于睡前服用。

(3)服泻下类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可有轻微腹痛,一般便后腹痛即小时。

服药后注意排泄物的质、量、次数等变化,对服药后腹泻较重者,应随时观察病情,以免虚脱。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

可多食水果和蔬菜。

3.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服药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侵袭及腹部受寒。

(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虚火上炎,应及时停药。

(4)危重病人服用回阳救逆药时,应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4.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清热类药性寒,易伤氧气,应中病即止,平素阳虚者应禁用。

(2)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在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脾胃宿疾,以防损伤脾胃。

(3)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4)孕妇禁用或慎用。

5.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走窜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证病人和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或禁用。

(2)理气活血类药行气动血,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3)孕妇禁用或慎用。

6.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造成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中医护理学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护理学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

中医护理学第十四章中医用药及护理中医用药及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草药的应用及其护理措施、中药制剂的使用和常见的中药配方应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用药及护理的相关内容。

一、中草药的应用及其护理措施: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药效温和疗效显著,但也需要注意其应用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1.中草药的应用:中草药可以单味应用,也可以多味联合应用。

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因素,以及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

2.中草药的煎煮方法:中草药的煎煮方法有煎汤、炖煮和蒸煮等,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和功效,选择适当的煎煮方法,保持药物的药效和营养成分。

3.中草药的服用剂量:中草药的服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不同的草药及其组方有不同的服用剂量,严格按照医嘱来服用。

4.中草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中草药虽然药效温和,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

患者在服用中草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5.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一些中草药与西药或其他中草药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有些可能会减弱药效,有些可能会增强药效。

因此,在应用中草药时,需要向医生或护士提供详细的用药史和草药使用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配伍。

二、中药制剂的使用: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药效确切、用量准确、方便携带等优点。

常见的中药制剂有丸剂、煎膏、散剂、汤剂等形式。

以下是中药制剂的使用要点:1.丸剂的使用:丸剂多用于慢性病和虚证的治疗,常见的有水丸、散丸、蜜丸等。

在服用丸剂时,需要按照医嘱正确服用剂量,并配合温水或热水一起服用。

2.煎膏的使用:煎膏是将中药煎煮、浓缩而成的粘稠剂,常用于内服或外敷治疗。

在使用煎膏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医嘱正确使用剂量,并根据医嘱进行服用或外敷。

3.散剂的使用: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使用的一种中药制剂,常用于外敷或调制成煎剂。

内服中药护理常规

内服中药护理常规

内服中药护理常规
1.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护士必须掌握给药途径和方法。

2.汤剂1剂/日,分两次口服,上、下午各一次;急症、高热、危重患者随煎随服,可酌情每日服2~3 剂,其他按药性、剂型和用途遵医嘱服用。

3.一般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用;健胃药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消导药、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峻下逐水剂宜清晨空腹服;安神药、泻下药宜睡前半小时服;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

4.一般采用温服。

清热、消暑、止血、热证用寒药宜偏凉服;发汗解表、活血、寒症用热药宜偏热服。

5.中西药同时服用,其服用时间应间隔 30分钟,以免相互影响药效。

6.掌握服药禁忌,注意食物与药物的配伍。

服滋补药时,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服解表药忌生冷、油腻及酸性食物;服泻下药忌食生冷瓜果之品;服安神类忌辛辣、酒、茶等刺激性食品。

7.注意观察服药后的药效与不良反应,做好记录。

10中药内服和外用法与护理

10中药内服和外用法与护理
解表类药物的用法与护理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分类:
1、辛温解表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2、辛凉解表剂: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 粒、桑菊感冒片)
3、解表胜湿剂:九味羌活丸 4、扶正解表剂:参苏饮 玉屏风散 5、祛暑解表剂:藿香正气水
解表药的用法:
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卧床敷被并进热 饮(开水或热稀粥),以达到发汗祛邪的 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度,身体感到潮湿的 小汗,不流下即可,不可太过,以免伤正 气,伤耗阴液。只有微汗才有解表的作用, 大汗可暂时使发烧退下,过一会体温会再 次升高的。
化,以免烫伤。成年人热熨袋内温度保持在50~ 60°C,老年人、小孩不宜超过50°C.若局部出现 疼痛或水泡,立即停止操作,并按烫伤处理。 4.纱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连续使用1周。 5.各种实热证,皮肤溃破处、身体大血管处、局部 无知觉处,孕妇的腹部和骶部,腹部包块性质不 明者禁用热熨疗法。
吹药法及护理
定义:将药粉用管状器具均匀地吹撒到患 处的一种外治方法。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等。 适应证:人体特定器官的疾病,如耳、鼻、
口腔、咽喉等。 物品:药、吹药器、压舌板、电筒、消毒
长棉签、纱布、清洗溶液、治疗碗、治疗 盘。镊子、弯血管钳、开口器、鼻镜、耳 镜、额镜。
适应证:跌打损伤、虚寒性胃脘痛、寒性呕 吐、寒痹等病证以及因注射引起的局部肿块。
物品:药物、双层纱布袋、加热设备等。
操作方法
1.药熨法 2.盐熨法 3.麦麸熨 4.沙土熨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避风,以免感受风寒。 2.热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热熨前局部皮肤可涂一
层凡士林或油膏。 3.热熨时随时注意患者对热感的反应及局部皮肤变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中药内服是指将草药通过煎煮的方式制成液体药剂,然后口服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煎服方法可分为简易煎剂法、煎汤法和煎煮浸泡法。

简易煎剂法是用于煎服一些需要煮沸后立即服用的草药。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草药:按照方剂的配方,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

2.处理草药:一般情况下,将草药清洗干净后,较长的材料可以切成小段,较细的材料可以打散或剪碎,以便更好地释放活性成分。

3.加水煮沸:将草药放入纱布袋中,并将其浸泡在足够的水中。

将水加热至沸腾,然后用中小火煮沸10到30分钟。

4.过滤药液:用过滤器或纱布过滤药液,以去除残留的草药渣滓。

可根据需要重复过滤,以确保药液的清澈。

5.煎剂保存:将药液装入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6.煎剂服用:在药剂冷却后的一小时内饭前或饭后服用。

煎汤法是用于有较长煎煮时间的中药材的煎服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草药:按照方剂的配方,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

2.处理草药:清洗干净的材料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或打散。

3.加水煮沸:将草药放入足够的水中,将水加热至煮沸,然后改用中小火煮沸30到60分钟。

4.过滤药液:用过滤器或纱布过滤药液,以去除残留的草药渣滓。

可根据需要重复过滤,以确保药液的清澈。

5.煎汤保存:将药液装入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6.煎汤服用:将煎好的药液分成几次服用。

时间间隔一般为饭前或饭后,每次服用为一碗药汤,温热饮用。

煎煮浸泡法是用于提取高沸点药材有效成分的一种煎服方法。

1.准备草药:按照方剂的配方,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

2.处理草药:清洗干净的材料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或打散。

3.加水浸泡:将草药放入足够的水中,浸泡1到12小时。

4.加热煎煮:将浸泡好的草药和水一起倒入锅中,将水加热至煮沸,并改用中小火煮沸30到60分钟。

5.过滤药液:用过滤器或纱布过滤药液,以去除残留的草药渣滓。

可根据需要重复过滤,以确保药液的清澈。

6.煎煮浸泡保存:将药液装入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1.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休息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祛邪的目的。

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

(2)病人应避风寒,禁冷敷。

(3)应慎与解热阵痛类西药通用,以防出汗过多。

(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物。

2.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应得泻即止。

(2)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

应于睡前服用。

(3)服泻下类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可有轻微腹痛,一般便后腹痛即小时。

服药后注意排泄物的质、量、次数等变化,对服药后腹泻较重者,应随时观察病情,以免虚脱。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

可多食水果和蔬菜。

3.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服药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侵袭及腹部受寒。

(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虚火上炎,应及时停药。

(4)危重病人服用回阳救逆药时,应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4.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清热类药性寒,易伤氧气,应中病即止,平素阳虚者应禁用。

(2)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在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脾胃宿疾,以防损伤脾胃。

(3)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4)孕妇禁用或慎用。

5.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走窜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证病人和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或禁用。

(2)理气活血类药行气动血,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3)孕妇禁用或慎用。

6.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造成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5)服补益类药期间忌油腻、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食品。

7.安神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服用,病室应保持安静。

(2)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做好情志护理,特别应使病人在睡前消除紧张激动情绪,保持平常心态。

(3)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物。

(4)服安神类药者,晚饭不宜过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