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203d3d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0.png)
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
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教学目的和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1、板书: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
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
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860f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d.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领会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3)通过情感态度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 对作者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关注人性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兴趣:展示一些关于沙皇专制制度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
b.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题目:讨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题目的含义。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b.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态度评价a. 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评价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关注人性的意图。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个类似“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例子,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62bd7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8.png)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一、整体感知:(3分钟)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
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
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7分钟)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ccc0b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5教材中所节选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篇目,但节选使小说中的别里科夫、科瓦连科、华连卡等原本立体鲜活的“圆形人物”都变成了性格特点单一的“扁平人物”。
也是因为节选,教材中提及的厨房中发出的“不祥的叹息声”让人感到困惑,不知是谁发出的,在伤及了情节完整性的同时反增添了不必要的悬疑色彩。
节选本在删改情节的同时也必然对原作的主题表达带来影响。
基于以上诸问题,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决定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原本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层面,考虑到原本篇幅较长,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先把教材的节选本作为引子,让学生阅读后概括节选本中别里科夫、科瓦连科、华连卡的人物形象。
在对节选本中人物形象做初步阅读探究的基础上,再补充全本中对华连卡、科瓦连科姐弟这“小说中的一抹亮色”的形象“不利”的部分文字,来引发学生阅读原本探究人物形象的兴趣。
在实现这一教学阶段目标后,第二课时的教学就可以展开对原本情节、人物、主题的探究。
在情节探究上,我选定教材中未选人的别里科夫在斋期吃牛油煎鲈鱼的情节作为切人点,以此来引领学生深化对主要人物的认识。
在人物探究上,我倡导学生对小说中的全部人物做出评价,以此为探究小说主题做准备。
在主题的探究上,我通过设计语言活动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思考主题。
在课后作业部分,我引导学生通过转换观察视角来重新讲述故事,体会小说的叙事艺术。
想法未必“合法”,做法也未必能赶得上想法,但至少引领学生阅读原本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学习收获。
我以为,回归原典,识真面目,这些都是学生应得的权利。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归纳小说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通过节选本和全本的比较阅读,深化对人物性格的认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读这篇小说感觉有趣吗?大家随便谈谈。
参考:小说中的别里科夫的存在方式充斥着滑稽感,作者对他不断挖苦讽刺,并在情节设计上对他频施戏谑。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8d245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2.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一、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
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介绍作者契诃夫。
(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
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
“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ee8cd55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e.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难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作家契诃夫吗?他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谁能举出一些他的代表作?”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借此机会引入课文。
2.呈现: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教师可以播放契诃夫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他的作品风格。
3.概括: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4.分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例如:“别里科夫有哪些生活习惯?”“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5.练习:针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编写课本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6.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表达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例如缩写故事、编写课本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2.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5c9e6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教材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和必修3中的小说单元侧重学习体裁特点、鉴赏人物形象不同,本单元侧重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品读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因此,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出发,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应以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为最终目的,并穿插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小说的总特点是:运用幽默挖苦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鞭挞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本篇也不例外,契诃夫用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揭露了沙皇专制的反动腐朽。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便成为那些害怕新惹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开展的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因此,由课文本身的特点可知,本课的教学可以以剖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围绕着别里科夫的生活历程做纵向的分析,联络别里科夫所处的环境及与之有关系的人做横向的分析,以此自然引出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二、教学目的1、理解契诃夫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2、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正确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认识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典型意义。
4、学习领会作品中的幽默挖苦手法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
2、深化把握小说主题。
3、赏析契诃夫的挖苦艺术。
四、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高二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必修3中小说单元的根底上,对小说的体裁特点以及相关鉴赏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具有较活泼的思维才能和承受新知的才能;但是另一方面,受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的局限,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人和事的外在表现,而不能就人物的本质和作品的主旨作更深化地考虑和理解。
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608a68d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d.png)
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感悟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小说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装在套子里的人》。
(2)请大家先谈谈对“套子”的理解,它在本课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初读课文(1)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阅读过程中,可以圈出你觉得有趣的句子或者段落,并简单说明原因。
3.分析人物形象(1)请大家谈谈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看法,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别里科夫的“套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套子”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3)请大家讨论:别里科夫的“套子”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吗?它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4.分析小说写作特色(1)请大家谈谈小说的语言特点,如幽默、讽刺等。
(2)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如悬念、高潮等。
(3)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揭示?5.深入探讨(1)请大家谈谈自己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别里科夫的人,你是如何与他们相处的?(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套子”的理解,如何摆脱“套子”的束缚?(3)讨论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具有批判性思维?四、教学反思1.对于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如小说的主题思想,可以进一步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在讨论环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适当调整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9e7d1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1.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课型:教读。
教学方法:指导研读。
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
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具体步骤:一、题解。
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
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
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
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4页)](https://img.taocdn.com/s3/m/f9931e1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f.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主讲人:张艳芳教学目的: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3.思考并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重难点: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与质疑相结合。
2、合作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预习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炼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著有《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
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俄)契诃夫、(法)莫泊桑、(美)欧·亨利。
2、写作背景:19世纪末,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的代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扮演者上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人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可是这样的一个人两个月前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究竟为什么会离开人世?请大家把我们的课本翻到第9页,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去揭开他的去世之谜?二、课堂探究:1、快速浏览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自由发言:教师点拨: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6~第37段)。
高中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127e7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d.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主题进行解读和分析;(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文学素养;(2)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风格;(2)概述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3)鼓励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引导students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novel.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总结人物形象和主题;3. 推荐一本类似的小说,简要介绍其情节和主题,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46766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d.png)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模式WebQuest(网络背景下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哪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蒙着套子,耳朵也堵上棉花;坐马车支起车篷”。
总之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造一个套子”。
这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二、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关于作家契诃夫(l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2、关于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9fc23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课程背景本次教学的课文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科幻小说。
本篇小说中采用了类比手法,将人与机器做了一个类比,表达了人的意识逐渐由机器代替的隐喻。
教学目标1.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探讨科学思想。
2.掌握分析科幻小说的方法,分析科幻思想。
3.理解作者使用类比手法表达科幻思想的用意。
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
教学方式1.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观看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的情节,提高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认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PPT展示有关《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文学特点、主题等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深入探讨小说中的科幻思想,并针对小组探究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调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4.互动问答: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取短时间内轮流回答问题、现场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以“写一篇科幻故事”的任务作为课堂结束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既体现了科幻小说的特点和主题,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是对本次教学的一个小结。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科幻思想。
2、理解作者使用类比手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对人的意识的描写。
2、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思考和探究。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科幻小说的文学特点和分析科幻思想的方法,更是通过小组合作、互动问答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幻思想的内涵和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表达。
总结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方式及实现效果,从兴趣导入开始系统讲述教学过程,并重点强调了科幻小说类的分析方法、科幻思想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cd7ec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d.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优秀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3、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
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
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
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
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
同事骑车交游。
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
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bf7fe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6.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
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绍背景资料: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
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bbca165a8102d277a22f07.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导语:合理对待,有必要则应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要学会辨认生活中的套子。
不好的一定要将其揭掉,然后在合理的套子的约束与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有序的社会。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欢迎阅读参考!装在套子里的人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夸张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幽默的作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复习巩固:情节结构。
二、进行新课: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分析:1.套中人有哪些“套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分类具体表现字词描写方法性格衣雨鞋、雨伞、棉大衣、黑眼镜、羊毛衫2“总”外貌行动孤僻住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睡觉蒙脑袋2“老”环境保守行伞套、表套、刀套、脸耳朵车篷、教古代汉语、歌颂过去“是”比喻词暗喻。
行动作茧自缚思只信政府告示、报纸文章、“别出乱子心理语言2.分析“他怕”“自怕”及其总根源。
心理形容词、动词性格原因风格他怕8“不敢”,2“怕”1战兢反动拉大旗作虎皮讽刺自怕2个“怕”1个“战战兢兢怯懦预示沙皇统治摇摇欲坠讽刺想吃肉,怕人说不吃斋,想用女仆怕别人说坏话,想恋爱怕不成其为正人君子,想结婚怕承担义务。
跌了跤,怕人笑。
总根源:沙皇的专制制度。
3.“婚变”一节运用了哪些情节,情节之间是何关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事件与套子的关系诱导语言性格开端结识拉出套子老处男老处女的自然人格扼杀发展漫画骑车揭去套子兵马俑拉着林妹妹的手,一起往前走。
兵马俑漫游未来世界。
套里套外,戴草帽亲嘴。
新;高潮争执滚楼拉人入套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更无奈,大家都进套子来。
女进男出婚成;一外一里差点;席篾上下,一层皮维护结局死去钻进套子永远成了套中人,应有的归宿。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ae60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9.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2. 让学生分析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内外因,理解别里科夫所代表的那一类人。
3. 引导学生学习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2. 理解别里科夫所代表的那一类人。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内外因。
2. 学习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受别里科夫的形象。
3. 课堂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内外因。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片段,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别里科夫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装在套子里的人》。
2. 相关背景资料: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
3. 参考文献:有关别里科夫人物分析的论文和文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契诃夫及课文,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3. 第5-6课时:学习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进行案例分析。
4. 第7-8课时:小组讨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提问: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批改: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4.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认识别里科夫所代表的那一类人,学习小说运用讽刺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4c753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c.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主题,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并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2.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及教学参考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
(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理解小说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三课时(一)学习人物描写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实践写作1.教师给出一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第四课时(二)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学习人物描写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写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别里科夫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对,他总是穿着套子,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心理?”2.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师提问:“小说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哪种批判?”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是的,它揭示了那些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人是如何阻碍社会进步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73172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3.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
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73007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1.png)
高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手法,理解其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套子”这个词吗?它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2)简要介绍小说背景及作者。
2.初读课文,感知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初步印象。
3.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讨论:别里科夫为什么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4.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2)讨论:小说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5.深入理解主题(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讨论: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揭示了哪些社会问题?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避免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四、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分析别里科夫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其性格特点。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形象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激励。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说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别里科夫的行为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讨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物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教学目标]
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四、品味语言,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五、小结: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六、作业:写一篇六百字的关于“套子”的作文。
七、板书设计:套己套人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