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静止、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旋转。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身边常见的物质和运动形式。
2. 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运动形式。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章: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2. 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3. 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教授学生使用公式进行直线运动的计算。
第三章:曲线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曲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曲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曲线运动的概念:物体在曲线上运动。
2. 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方向不断变化、加速度不为零。
3. 曲线运动的计算方法:弧长、速度、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曲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弧长、速度和加速度。
3. 教授学生使用公式进行曲线运动的计算。
第四章:振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振动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振动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振动的概念:物体围绕某一平衡位置做周期性的运动。
2. 振动的特点:周期性、对称性、能量的传递。
3. 振动的计算方法:振动周期、振幅、频率的计算。
教学活动:1. 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振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振动周期、振幅和频率。
物质的简单运动章节汇总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章节汇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和机械运动的概念,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会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会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2.知道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3.使学生体会十几座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解题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体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
二:教学分析因为本节课是章节汇总课,因此学生们对课程内容已有了解,只是对知识结构还不清楚,对整章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网络有个了解,再次回顾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三: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通过老师对章节网络的建构,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点,然后通过对精选习题的演板展示,教师从中发现问题,重点讲述。
最后堂清训练反馈课堂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构建章节知识网络先给学生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顾整章内容,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构建章节知识网络。
(二)基础训练环节先留几分钟让学生自己先做题,做完后提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一次来估摸对于基础性的内容的掌握。
用速度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些抽象了,对于这块内容要先提问学生,反馈出一些问题之后,教师再讲解对于图像问题的理解。
单位换算问题因为讲新课时一直在讲单位换算,这一块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演板,演板完后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重难点突破本章的重难点是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理解,以及解答题的规范解题格式,因此第一道题出的比较简单,主要是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第二道是拔高训练,留几分钟思考的时间教师就开始讲评对这道题的分析和理解。
初中化学物质的运动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和运动方式2. 掌握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特点3. 能够描述物质的运动过程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特性和运动方式2.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特点教学难点:1. 物质的不同运动方式对应的特点2.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间的转化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杯、水、食盐、糖、碗2. 实验材料:水、冰块、空气、电熨斗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杯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引出物质的运动特性。
二、探究物质的基本特性(15分钟)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食盐和糖的物质差异,并讨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式。
2. 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基本特性和运动方式。
三、认识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15分钟)1. 讲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定义及特点,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状态的物质。
2. 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转化,加深学生对物质状态的理解。
四、巩固拓展(10分钟)1.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 练习题。
五、实验应用(10分钟)1. 要求学生自带一个装有水的碗,观察水的状态和运动。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水的状态和运动过程。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2. 强调物质的运动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运动特性和基本状态,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纠正错误观念,确保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

一、运动与静止【自学提示】1、看课文P39上回答:一切物质都在永不停息地_________着。
2、自学课文“参照物”部分,回答:(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什么有关?(3)对照课本图3-3,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自学课文“运动的分类”部分,回答: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能力目标:1.通过视听参与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在各个领域的运用。
2.从运动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参照物的理解。
素养目标:(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这一课题及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并引导学生把简单的现象上升到知识的高度。
(3)从物理上对参照物的选取问题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重点难点】参照物的选取问题与判断问题。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带细线的小球【教法】讲授;讨论;观看图片等与提问想结合。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请学生看几组运动画面和动画,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二、引出课题:运动与静止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三、进行新课A.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2)设疑提问讨论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4)概括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物质的简单运动全章教案

第二节: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物体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m/s ;能用速度公式v=s/t 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知道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一、提问引课1、在五十米的比赛中,怎样比较两个同学跑得快慢?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定性与定量两种探究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性比较:(参考教材41页1定性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 2、定量比较:3、引导学生利用速度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是最方便4、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概念: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s/t (对比密度的公式进行学习)单位:m/s km/h 1m/s=3.6km/h (板演换算过程) A 、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3m/s 每秒物体运动的距离是3m5、例题:行进中的快速列车在3min 内通过的路程是7.2km.列车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分析:速度的公式是v=s/t 只要把数据代入公式中就行,但是单位不统一,所以要先换算单位。
解:根据题意,s=7.2km=7200m, t=3min=180s.根据速度公式 v=s/t=7200m/180s=40m/s 答:列车的速度是40m/s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不大,并且走的线路是直线的运动我们把它的运动情况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小结:由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四、作业:教材43页1题,教参上的习题二〇一二年九月十四日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_UpLoad_0304cz_教案_初中物理_八年级_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教..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课题:§3-1 运动与静止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分析。
教学重点:学会描述机械运动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具:课件等教学过程: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3-1 运动与静止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双柏县五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运动与静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1节运动与静止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课件准备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大学物理物质的运动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运动的含义和基本形式;2. 掌握质点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运动的含义和基本形式;2.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质点运动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 运动学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汽车行驶、球类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本质;2. 提问: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形式?二、新课讲授1. 物质运动的含义和基本形式a. 物质运动的定义: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和过程;b.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2.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a.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规律:位移、速度、加速度等;b. 质点运动学计算方法:运动学公式、运动学图象等。
三、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知识,计算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某一速度所需的时间;2.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时的运动状态。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运动的含义和基本形式;2. 强调质点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物质运动和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2. 检查学生对运动学公式的掌握情况。
二、新课讲授1. 质点运动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a. 推导质点运动学公式;b. 应用质点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运动学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a.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运动问题,如电梯运动、抛体运动等;b.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计算电梯从静止开始加速到某一速度所需的时间;2. 分析抛体运动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质点运动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 强调运动学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物质运动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物质运动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运动情况,理解分子内部的运动规律。
实验原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本实验通过观察溶液中示踪剂的扩散情况来了解分子在液体中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示踪剂(例如亚甲基蓝)、水
实验步骤:
1. 取一根试管,将其中注入适量的水。
2. 在试管口处加入亚甲基蓝示踪剂。
3. 使用移液管在试管水面上挤压示踪剂,观察示踪剂在水中的扩散情况。
4. 记录示踪剂扩散的时间和距离。
5. 尝试不同的条件下(如温度、浓度等)重复以上步骤,观察结果的变化。
实验原理解析:示踪剂是一个颜色较深的溶液,它在水中会扩散到整个试管中。
这是因为示踪剂分子在水中做着无规则的运动,不停地碰撞并互相传递信息。
通过观察示踪剂的扩散,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分子在液体中的运动规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需小心操作,避免试管破裂或示踪剂溅出。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整洁。
3. 注意用水冲洗双手和实验器材,避免化学物质残留。
实验延伸:
1. 尝试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实验,比较结果的差异。
2. 尝试使用其他示踪剂或溶剂,观察其在液体中的扩散情况。
3. 尝试通过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探究示踪剂扩散的规律。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示踪剂在水中的扩散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分子在液体中的运动规律。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分子内部的运动情况。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静止、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基本运动形式。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的运动形式。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
2. 介绍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运动方式。
3. 提问学生对于物质和运动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对于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
2. 让学生学会用图像表示直线运动。
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恒定、方向不变。
2. 直线运动的图像表示: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图像表示方法。
2. 演示法:用实物或动画演示直线运动的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入直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
2. 演示直线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运动。
3. 讲解直线运动的图像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图像表示直线运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于直线运动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对于直线运动图像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曲线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
2. 让学生学会用图像表示曲线运动。
教学内容:1. 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轨迹为曲线。
2. 曲线运动的图像表示: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图像表示方法。
2. 演示法:用实物或动画演示曲线运动的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入曲线运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
2. 演示曲线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曲线运动。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掌握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运动的规律。
2.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教学难点:1.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实验器材:显微镜、酒精灯、烧杯、试管等。
3. 实验药品:酚酞试液、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如水蒸发、热胀冷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提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些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如何运动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物质运动的规律,包括扩散、热运动、布朗运动等。
2. 介绍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如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等。
3.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
三、实验操作1. 实验一:观察酚酞试液在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 实验二:利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分析水的分子运动规律。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运动的规律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物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全章教案

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
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
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
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

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一、新课教学组织同学查看视频和图片“小小竹筏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提问:竹筏在运动吗?青山呢?有人说青山没动,也有人说青山在走?这两种观点谁对谁错?还是都有道理?2.参照物(1)组织学生思考上述问题,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青山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人在台阶上行走时,人相对台阶位置变化;水从山上流下,水相对山位置变化。
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思考并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答:比赛中的运动员、列车、人造卫星、银河系都在不思考视频中的情景,激起学习兴趣列举平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其中领会机械运动的涵义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说它是运动,所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说它是静止,又是选的什么为参照物。
学生回答: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物质运动教案全套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运动中的状态和特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运动规律,分子在运动中的状态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运动规律的概念,把握分子在运动中的状态和特点。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运动的,引发学生对物质运动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 物质的运动规律物质的运动可以分为三种:分子运动、原子运动和离子运动。
其中,分子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可以通过温度来衡量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
2. 分子在运动中的状态和特点分子在运动中呈现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固态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范围有限,密度较高;在液态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范围增大,密度降低;在气态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范围最大,密度最低。
三、实验操作1. 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特点,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不同之处。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课堂讨论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物质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归纳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物质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六、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的检测,检查学生对物质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分析能力。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引言1.1 物质与运动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中存在。
通过实例展示物质的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1.2 运动的基本概念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运动概念。
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直线距离和方向,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第二章:直线运动2.1 匀速直线运动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即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2 变速直线运动介绍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即物体在直线上速度随时间变化。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加速和减速。
第三章:曲线运动3.1 圆周运动让学生理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即物体在圆形路径上运动。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圆周运动的特点,如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变化。
3.2 抛物线运动介绍抛物线运动的概念,即物体在抛物线路径上运动。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抛物线运动的特点,如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章:运动的描述和测量4.1 运动的描述让学生了解运动的不同描述方法,如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绘制和解读这些图形。
4.2 运动的测量介绍测量运动的方法,如使用尺子、计时器等工具。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运动的测量,并记录数据。
第五章:运动的计算5.1 速度的计算让学生学会计算物体的速度,即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速度的计算练习。
5.2 加速度的计算介绍加速度的概念,即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计算加速度,并进行加速度的计算练习。
第六章:匀速直线运动6.1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物体在相间内移动相同的距离。
6.2 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让学生学会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

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1. 物质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对性原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物质运动的现象。
2. 讲解概念:讲解物质运动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3. 相对性原理:介绍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讲解参照物和相对速度的概念。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静止和运动情况,让学生理解相对性原理。
第二章: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2.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3. 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特点。
2.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的解题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直线运动的现象。
2. 讲解公式:讲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推导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3. 匀速直线运动: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实际问题。
4. 加速直线运动:讲解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实际问题。
第三章:曲线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曲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匀速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曲线运动的基本公式:速度、加速度、向心力的关系。
2. 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恒定、方向不断变化。
3. 抛物线运动:初速度、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曲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特点。
2.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讲解匀速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的解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教材内容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测定平均速度。
机械运动现象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又学过速度和路程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
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的学习。
本章知识的核心是速度的概念。
速度不仅是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个概念的应用也很广泛。
速度是由两个物理量构成的一个新物理量,学生在以后的物理课中还将学到许多其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来定义的新物理量。
由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速度概念已经有所了解,容易领会要由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来定义它的道理,这对以后学习和理解这类物理量有帮助的。
教材用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学习。
平均速度的引入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单化,实质上这是物理学中的“近似”或“等效”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应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开始,教材内容浅易,注意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即使对学生基础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课本更多、更难的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1、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2、认识到运动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能用它来计算速度、路程、时间,讲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格式。
4、认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明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能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路程、时间。
5、学习利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会测生活中常见的平均速度。
6、用实验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运动的分类。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计算。
5、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能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6、会用钟表测时间,会测平均速度。
7、结合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计算。
3、会利用停表或手表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教学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题。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3、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
课时安排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1课时第二节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课时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课时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 1课时复习总结 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后记板书设计:第三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目标1、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4、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平均速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例如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启动、加速行驶、匀速行驶、减速行驶、停止,整个过程行驶的速度是不相同的,这都是变速运动。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3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ts求出它的速度。
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做平均速度。
[板书]一、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计算公式:tsv =-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 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 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通常所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
例题2: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m ,第2秒内运动4m ,第3秒内运动6m ,求:(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图4-1),帮助同学分析。
[板图1]师:前2秒通过的路程是第1秒的2m 和第2秒的4m 之和,所用的时间是2秒,求平均速度要用汽车前2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2秒,求前3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求前2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相同的,用汽车前3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3秒。
请同学们将例2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答疑。
教师可选一位在解题中忘记写公式或忘记写单位的同学,或计算有错误的同学,将其答题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答题指出该同学的错误。
教师给出一个规范解题的过程写在黑板上。
已知:s1=2m,s2=4m,s3=6m求:(1)-1v(2)-2v解:(1)-1v =秒前221tss+= smsmm/3242=+(2)-2v==++=++smmmtsss36423321秒前4m/s答: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教师再一次强调解题方法,注意写出所依据的公式,运算时要注明各物理量的单位。
师:我们求出了汽车在前3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4m/s,能不能说汽车在第3s内运动速度是4m/s呢生:不能,前3s的平均速度是汽车前3s运动的全部路程12m除以3s钟的时间得出的4m/s,若求第3秒内的运动速度,应用第3s通过的路程6m除以1s,得出6m/s。
二、瞬时速度在交通管理中,警察需要测定司机是否超速驾驶;在兵器试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
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例如汽车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那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那么它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也相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变速运动,而我们更多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比如,你上学路途中步行比骑车慢,的是平均速度。
在实际中也有时关心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比如,行驶中的汽车速度计中指示的速度等,就指的是瞬时速度。
三、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上节学习的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2、要懂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四、布置作业1、课文第44页作业1、2题。
板书设计定义平均速度公式计算方法速度定义瞬时速度物理意义教学后记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2、在课外活动时,保持好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性。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学生:停表、卷尺、小红旗。
地点:操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新课教学(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四、平均速度的测量”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步行30m 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学生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步行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ts v =-,可以求出步行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s v =-,需要测量的是步行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出,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学生回答,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带领学生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介绍实验步骤。
(3)介绍实验步骤等下我们将到大操场上去完成今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认真操作,遵守纪律,下面老师先将今天的实验步骤介绍一下:1、 在操场上,测出30m 的路程,每隔10m 做一次记号。
2、 选出三位同学做记时员,分别站在10m 、20m 、30m 处。
3、 选出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来表示开始。
4、 选手可以分别采用正常步行、竞走或跑步的形式完成30m 的路程。
5、 组内互相交换角色,重复实验。
6、 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填在书第45页的表格中。
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实验,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实验完毕,要求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回到教室。
(4)实验结果讨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提问: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明确:不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 这段路程或在t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